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85|回复: 7

[大德开示] (转)大乘佛法的基本修证(随缘——理随缘和事随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0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善男子。我不为资生国土财产。为知诸法实相故【僧伽吒经】
第二章 理随缘 第一节 绪 论
  既然如此,当然我们就要谈到“随缘”的真义了!“随缘”,我们的说法与一般人的说法当然有所不同,在这里分为理随缘和事随缘二个部分来加以说明。关于理随缘的部分,先做一个大略的说明:大乘法中所谓的开悟,所谓的明心,所谓的见道,就是禅宗讲的参禅有结果而破参了。大乘见道其实就是证得实相心的随缘性,这叫作“理”上的随缘。“理”是指法界的实相正理:离开法界的实相、实际,就不可能有一切法,不可能有二乘的解脱道,也不可能有成佛的一切种智。但是法界实相是什么?是说万法的本源,是说依这个本源而使万法可以生而又灭,灭了又生,永续不断的出生万法的生灭现象,永续的存在着万法的缘起性空,所以万法的实相、缘起性空的根源,就是能生万法、也能显示万法缘起性空的心,祂就是实相心。这个实相心,“祂”究竟是什么?“祂”其实就是大家所常听到的一个名相:叫作“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又名为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祂有许多的名字,譬如在《阿含经》中说祂叫作心,或说是如、真如、本际、实际,甚至在《杂阿含经》中还有一部经直接说祂就是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心是万法的根源,祂的体性是随缘的,祂的随缘是如何的随缘呢?我们随后会分成五点来说。   但是这里要先说明:菩萨精进修学佛法,这是在意识心上来讲的,不是从如来藏自身来讲的;所以积极进取的心,只是意识心的行为,而不是第八识如来藏本身的行为。这是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的,不过,假使是证悟之后,你将会改为另一个说法:精进修行其实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能成就,不是单一的意识心所能成就的。但是我们把八识心王分开来说,其实精进用功的心正好是意识心,所以说意识努力精进修行才能够速成佛道;可是意识精进实修时,所证的如来藏心,祂却是一向没有欲求的随缘者。祂是随顺众生因缘的,也随顺于种种业种和无漏有为法、无漏无为法的状况而随缘任运的。所以,精进实修的意识心,悟后了知自己的虚妄而断了我见,因此把我执和我所的执着降低乃至断除了!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意识觉知心已经了知自己虚妄了!   意识知道自己虚妄以后,不再对自我所产生的贪爱加以执着,或者减低了自我的执着,祂已经转依于真实法如来藏了。而如来藏实相心,祂在三界一切法中并无所得,也是从来无所失的。不论这一世身为高官或者身为卑贱的有情,从意识相应的事相上来看,似乎是有所得、也似乎是有所失的;但是若从万法实际的如来藏自身看来,其实是从来都无所得,从来也无所失;既然如此,意识觉知心现观如是无所得、无所失的境界以后,又现观意识心自己有所得或有所失的种种法,都是无常故空,没有常存的自性,最后都归于无常空,仍然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意识心由这种现观的缘故,从此不再看重世间法的所得或所失,因此能够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自性,从此以后息灭贪、瞋、痴,不再于世间法生起严重的执着;从此以后可以随顺于世间法,但是不会像二乘圣人一样死后入灭,并且开始世世精进的利乐众生,尽未来际而无止息。菩萨这种智慧现观,是双具理随缘以及事随缘的,可是不会改变他精进修行和利乐众生的行为与心态。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本修证。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第二节 理随缘   关于理随缘,我们把它归纳为五类,分为五目来说明:   第一目 随众生心之缘:这个理随缘又分为二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说实相心、如来藏,祂会随众生之缘而运作。这是说,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永远会随顺众生心行的因缘来运作,这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的意思啦!那么众生在世间,由意识与意根在运作,总是会有所欲,也会有所厌恶;然而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都能随顺众生意识、意根的心想而运作,从来不会自己决定要作或不作,所以祂是随缘的,不会自作主张。假使如来藏不是随缘的恒顺众生,而是自己会有所主张的,那么所有的有情在人间都将无法生活。想想看:我们觉知心以及作主的意根,时常有喜怒哀乐,也会喜欢、也会厌恶,所以会做许多的决定,决定要继续享受、或决定要赶快远离;可是如果你的如来藏祂也跟你一样有喜怒哀乐,也会做种种思量决定,那么每一个人都将会成为精神病患,成为双重人格者。所以真实心是恒时随缘、随顺众生的,就像普贤十大愿王讲的恒顺众生一般;祂自己从来都没有意见,永远随顺众生的心想而运行,这叫作了众生心行,众生心在想什么?想要什么?祂都知道,众生想瞒也瞒不过祂的。   这个了众生心行,不是证悟之前的佛弟子们所能了知的,所以悟前就无法真的证解般若了!只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证悟如来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了众生心行”是很多人在《维摩诘经》中曾经读过的,不过,一般法师都会解释说:“如果你把觉知心修行很清净以后,众生在想什么,你就会知道了。”那就叫作依文解义啊!可就免不了三世佛怨哪!也就是说,这样的解释是误导了学佛人;你们学佛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被误导了,后来知道是被误导了,难道心中不怨吗?(大众答道:会怨!)当然会怨。所以才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哪!但“了众生心行”其实不是他们讲的那种意思,而是说如来藏于一切随缘之中,却能了知你意识与意根在想什么?你决定要做什么?祂完全了知,你绝对无法欺骗祂,这才叫作“了众生心行”。所以,“了众生心行”所说的“众生”,是指自己五阴中的觉知心众生,不是指别人那个众生啦!所以对“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的“知、了”的定义,得要稍微了解,否则就会误解佛法了!既然能了众生心行,这个菩提心是有知的,当然是有知有觉而不是无知无觉的纯属名言施设。可是这个知是第八识菩提心的知,所讲的知并不是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的知,而是指祂能了知你的心行,了知你觉知心与意根在想什么事情?决定要做什么?但完全不是六尘中的知觉。   可是这个知觉,毕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得要证得如来藏之后才能现前观察、现前领受祂的知觉,所以说祂的知觉性极为微细而完全不在六尘中运作,因此,真实唯识门中就把专在六尘外起知觉的祂,定名为细心。这个细心是说第八识,祂的知觉性是在六尘外运作的;一般人及错悟者所说的细心,则是意识觉知心,都是在六尘中有知有觉的第六识;所以这二心是完全不同的二个心,不可以混为一谭。因为祂是知觉上极细的第八识心,所以证知祂的这个知觉以后,就有了般若实相智慧,就是证得本觉智的菩萨;祂的这个知觉有很大的功德,无边广大;但是众生每日受用而无所知,因此禅宗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日用而不知。”   这个日用而不知,一般众生都不能了解;乃至学禅十几年之后成为老参了,仍然不能真的了解,所以就有一个古时很有名的禅宗公案,就是玄沙师备禅师的公案。有一天,有个当官的人去拜访,接待就坐之后,他问玄沙禅师:“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随口就说:“吃果子吧!”就把果子端给他,他就拿了个枣子吃啰!可是他吃果子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正在吃果子的时间这么长,禅师都没有为我回答?”好不容易三口并两口把果子吃完了,玄沙还是没有回答,他就赶快再问:“禅师啊!如何是日用而不知?”那玄沙禅师就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慢条斯理、漫不经心的回答完了!可是他还是只能继续保持原来的迷惑,终究不能了知。这公案似乎很深,可是这个看来很深的公案,对于在座某些从台北讲堂赶来参与这个法会的已明心者来讲,其实就讲得太分明了!怎么会不知呢?可是毕竟,能知道众生的如来藏在什么处日用,也知道众生始终不知这个日用的人,毕竟永远都是少数人,智者永远都是少数人。   这种“日用能知的人永远是少数人”的情况,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不是末法时代的今天才如此的,所以古来就一直都有很多日用而不知的人;但是却有更多不懂“日用而不知”的人,装着已经知道“日用而不知”的模样,到处在笼罩别人。如来藏其实是非常亲切的,众生不知道祂,祂却知道众生:因此,众生在想什么,祂都知道;只是祂这个知,不是像意识觉知心属于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所以祂对六尘是不加了别的。这并不是经由修行之后,故意处在一念不生中,而对六尘不加了别;而是从无始劫以来,祂一向就是不对六尘加以了别的。所以许多道场把意识心修行清净一念不生之后,故意不去了别六尘,就说是证得无分别心了,那其实仍然是意识觉知心,其实是仍然在不断了别六尘的,不是真的无分别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正确修行方法,是错误的修禅方法。   真实的佛法,是继续保有意识觉知心的分别性、了知性,而去亲证另一个在六尘外能做种种了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祂从来都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这才是真实的大乘佛法,才是真正的亲证无分别心。而这个实相心如来藏,固然在六尘中不做任何分别,可是在六尘外却有无量无数的分别,才能使众生处于三界六道之中正常的生存与运作,所以祂不是像石头与木块一样的完全无分别,只是不在六尘中作分别而已。所以,无分别心的意思是指祂在六尘中的无分别性,不是如同石头一样的完全无分别,而且对六尘外的种种法都能分别,所以经中才会说:“于无分别中能广分别。”就是这个道理。但祂在六尘中完全不作分别、不领受苦乐触,不像离念灵知心的意识觉知心,打坐三、五小时下来就一定会领受腿痛,不再是无分别、不受六尘了!只有不知苦乐的心,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离念灵知心静坐久了,已经了知腿痛了,已经分别而知是腿痛了,那就是分别心。但这时的离念灵知心正在领受腿痛时,第八识如来藏却仍然是无分别、不领受六尘中的痛觉,而且仍然依照祂自己的功德性继续运作不断,使离念灵知心可以继续领受痛觉,而且在其他方面仍然继续随缘而运作不断,所以祂可以随缘而任运,不被六尘中的苦乐觉受影响,这就是祂的第一个随缘:随于众生心想之缘而运作,祂没有任何的意见而不停止祂自己的功德性,随众生心想而继续运行不断,这就是“理随缘”的第一个部分。   第一目中的第二部分的理随缘,是说祂随顺世俗意识心,随顺凡夫的神通意识心之所欲,生现种种神通境界的相分。这个部分,可能这样讲,诸位还是不太懂,我们稍微说明一下:有许多人好乐神通,特别是外道修行者;他们修学神通的目的,是因为可以向世人炫耀,得取名闻与利养。他们的神通境界是从哪里来的?是他的意识心变现的吗?其实不是。可是他们总以为神通境界的相分都是他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但为什么不是他的意识心变现的?我们后面还会说到,现在就暂时不说它。不过他们所受用的神通境界的相分(神通境界的五尘境),其实还是背后的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不是他的意识所能变:意识只能处于神通境界的相分中,去作苦乐受的接受而已。所以如来藏有另一个随缘性,就是随顺世俗凡夫有神通者的意识心希望,而配合变现种种神通境界的相分出来。除此以外,祂也能随于八地菩萨的意识心作意的因缘,而变现出种种能利乐众生的物质,也就是八地菩萨所变现的种种定果色,这也是如来藏的随缘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因为外道的神我、梵我都是意识心,既是第六识的意识心,就一定会落在六尘当中,没有办法外于六尘而作种种的运作;而且意识心是五阴所摄,是五阴中的识阴所含摄的妄心,因为是依意根与法尘为缘才出生的,是生灭法。意识心又是十八界中的意识界所含摄的,但如来藏从来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而五阴、十八界却都在如来藏里面,所以意识等法都是如来藏所含摄的,如来藏是出生五阴、十八界及万法的心,是十八界外的真实法,不在十八界中,事实正是如此,所以祂不是外道所讲的神我,也不是**所栽诬的外道大梵我。大梵我,是一种外道们大家都归属的大天神,那也是由欲界五阴成就的,其实仍不能称为梵,因为他的境界还没有超过欲界六天。但如来藏不是这样,如来藏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每一个人都有独尊的如来藏,外道的神我、梵我、大梵天,也都是由他们所属的如来藏出生的;没有任何人能胜于如来藏,也没有任何一个大威力者可以毁坏你的如来藏;因为三界内外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毁坏任一有情的如来藏,即使那个有情是如何的卑贱,卑贱到成为一个蚂蚁或者细菌、病毒,但它们的如来藏都是如此的金刚性,没有任何人或神能毁坏祂,所能毁坏的只有意识心以及五阴,所以每一个有情的如来藏都是唯我独尊的,祂都是三界中至尊的自在法。 这个如来藏,其实是众生不能一日无祂,不能一时一刻无祂的但是众生因为无明所笼罩,因此无法了知祂的实际存在以及祂是如何在运作的;甚至于菩萨开悟明心之后,进修到等觉位时也无法具足了知,只能了知其中的极少分或极多分;当他具足了知时,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种子都完全实证而没有不知,那就是一切种智具足成就了,就称为“成佛”了。这不是二乘圣人所知,也不是凡夫们所知,更不是否定如来藏的谤法者所能稍知的;即使菩萨初证悟了,也只知道一个少分而已。假使诸位想要亲证如来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存在哪里?如何运作?那你就只有一条路,就是亲证如来藏;除此而外,你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去证实祂;任凭科学再怎么研究,哲学再怎么研究,都不可能实证祂,因为他们都只能在五阴十八界上面作研究,都只能在种种现象上面去研究而探究不到理体。所以,实际修行以后,我们证悟后就可以现前看见: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乃至所有一切人文、科技、医学的种种事物上面,祂是那样的随缘在运作。   B:接下来要说明如来藏以祂的大种性自性,来变生种种物质、色身以及相分,人类所制造的种种产品才能成就;而有情众生的意识心,或者说在禅门里面努力修行而误会离念灵知心为真心的人,不管是哪一类人,他的意识心终究只能依五色根及如来藏所变现的六尘相分为缘才能存在,所以意识心其实只生存于如来藏变现的五色根和六尘相分之中,祂不能离开我们的意根、五色根和六尘相而存在的。也许有人心里在说:“你讲这个道理,到底是真的、假的?我也无法证实啊!要如何相信你?”但是已经有很多人随着我走过这条路来证实如来藏的存在了,也都证实离念灵知、意识心是依六根与六尘为缘才能出生的,诸位无妨姑妄信之嘛!反正学佛那么久了,道场逛那么多了,就算再被我骗个两、三年,应该也无所谓。因为过去十几年、二十几年都被骗了,现在再来试试看到底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万一是真的,那不就捡到便宜了吗?到那时,岂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平实今天先把祂的随缘性告诉诸位,诸位在两年半、三年后,可以去尝试检验是不是真的?你可以亲自证实祂。但是平实在这一点要说明的是:其实不论悟错的人所说的离念灵知心,或者在藏密中修双身法所得到的乐空双运的觉知心,其实都是意识心;祂之所以会是意识心,是很容易辨别的;从五别境心所法就可以辨别,也可以从祂在五个时位中必定断灭来辨别祂,也可以从祂的俱有依来辨别祂正是意识心。譬如祂必须要有俱有依才能生起及存在,祂须有甚么样的俱有依呢?首先,在人间的意识若要生起及存在,必须先有五色根作缘依及俱有依,要五色根还没有坏,是完整的五色根作缘依与俱有依,也必须要有六尘相分作缘依及俱有依,否则就无法生起,何况能存在?既然是要以六尘相分作俱有依才能存在的觉知心,当然是意识心,所以 佛在《阿含经》中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佛又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这一点,是诸位未悟之前就可以现前加以观察及证实的;譬如说一念不生的灵知心,你可以随时去观察:能不能离开六尘?有的人想:“可以呀!我可以打坐入定,然后色声香味触都没有接触到,那就没有接触六尘而离六尘独自存在了!”那么请问:没有接触色声香味触,进入了等至位中,那时你还有没有定境中的法尘呢?结论是“有”,离开定境的法尘就不可能仍有意识觉知心存在的,所以定中意识一定有所知的境界相存在,那就是定境中的法尘,仍然是六尘之一。   只要意识存在,就没有办法离开所知的境界相;假使所知的境界相(六尘)真的消失了,那一定是意识断了的境界。譬如正在打坐的定中,突然被人家后脑勺敲了一记闷棍,闷绝了!意识就断灭了!这时才不会有定境中的法尘被你所知道,否则一定有六尘之一或者具足六尘,这就是意识心。可是这个六尘相及五色根是从哪里来的?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所以如来藏有这种随缘性;而这种随缘性,不必你去交代祂,祂就自然会为你运作,等着你来受用其中的苦乐及不苦不乐相,这就是祂的随缘性。   对以上第三目所说的法义,平实有个结论:如来藏能随缘而出生山河大地、四大、意识种子,以及种种六尘相分与山河大地的外五尘等相分。但是祂自身从来不在六尘中出现祂自己的思量性、决定性、作主性,有情及佛门所有悟错或未悟者所有的思量性、决定性、作主性,都是由他们各自的意识心与意根出生及运作的。由这种随缘的自性,才能成就八识心王的和合运作而成就世、出世间万法,所以才说“万法唯识”。   第四目 如来藏随应众生业种之缘而运作:理随缘的第四个部分要说的,是如来藏常随众生业种之缘而运作,我们把它再细分为两点来说明。   A:善恶业种必定会由如来藏执持种子而随缘应报,历经无量世而昭昭不爽。在佛法中,从祖师们的真实故事中就可以看见这个事实了。有许多祖师早知道他们当世的果报了,所以特地去还报。这表示他们有往世多世的业种留存下来,为了早日把债务还清,可以早日成佛,就直接去受报。像安世高大师,就是一个很具体的历史例子。而这些业种绝对不会是由意识所执持的,因为意识不能持种。假使意识能持种,那就表示天下早已大乱了,都没有因果可说了,!因为意识会抉择啊!我们的觉知心都会抉择啊!假使意识能执持种子,那么前天造了善业,就把这个种子保留;昨天造了恶业,就拣出那个恶种子丢掉,不要它!那么请问:众生丢掉的恶业种子该由谁来受持?总不能把那些恶种转给别人执持吧?别人的意识心也不会同意接受啊!假使真能这样做,那么三界中就不应该有三恶道有情在受苦而不能出离了,因为三恶道有情的意识也可以决定“什么恶业种子都不要”啊!   若是意识觉知心真的能持种,那么三恶道的种子全部都丢弃掉,那就每一个人都能如此,现在就不该会有三恶道的有情了!可是目前却有许多鸡、鸭、猪、狗被人宰杀虐待,无法脱离痛苦,显然恶业种子不是由它们的意识所持的;而这些恶业种子可以历经无量世而存在,善业种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有人超过八万大劫以前,被老虎追赶时,惊慌之下爬到树上大声呼唤:“归依佛!归依佛!”就因为这样子,超过了八万大劫以后遇到 释迦牟尼佛,他就有因缘出家了。而这些种子都不可能存在虚空中,假使种子是存在虚空中,问题就很大了!因为善业种子可能被别人受用,而下一世的你得到的可能是别人造作的恶业种子,那真是没道理呀!因果就不能成立了!可是大家明明看见因缘果报昭昭不爽,历经多劫而仍然存在;业种种子既然存在,可见必定有个持种心。但不可能是意识觉知心来持种,因为现见三恶道有情明明存在,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受三恶道的恶报,而他们至今仍然正在受恶报,显然不是由他们的意识所执持的,那当然是由如来藏来执持的,那就一定是无记性的不分善恶的无分别心。种子其实也不可能由虚空来执持,因为虚空是无,只是名言施设,是依物质边际的空缺处来施设而名为虚空,所以虚空只是名词,用来表示那里没有质碍的物质存在而已,是依物质的边际而施设的名词而已;既然不是心,只是名词,当然不可能持种。   既然法界中有一个能持种的自性,祂既不是意识,更不可能是意根;因为意根会依意识而做抉择:这个恶业种子我不要,那个善业种子我要。可是现证不可能由祂们做抉择,而如来藏是不分别善恶法的,只要是自己的意识与意根所造的种子,就会一体收存,都不分别那些种子在未来世中会使自己的意识、意根受到什么苦乐报,这样才能使三界中的因果报应丝毫无差,这正是因果律丝毫不爽的不可转易的道理。那么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既然能执持业种及各类种子,祂就必定会有祂自己独有的体性,这个自体性就是:依于业种与因缘而去实现它。所以造恶者不想受的恶报,时间到了就不得不受;该受的乐报呢?时间到了故意推也推不掉,它就出现了!如来藏恒常都有这个随顺业种的随缘性。除非有意识、意根去造作不同的业,去增益或损减它,因此而改变了善恶报;否则,业种一定会被如来藏加以实现。而有情在造善恶业以后,又随顺外缘去造作而增减原来的事业,当新造的业作完以后,种子成就,使得更早的业种有所增益或损减,那个增益或损减业种的自性其实也是如来藏的随缘性,所以意识、意根新造的业,都会由如来藏去改变业种,祂有这个随缘性。既然祂有这个随缘性而主动去实现业果,就表示如来藏有祂的自体性,不是**法师所说的单单只是名词施设的法相,而是一个确实存在而一直完美运作着的心体;所以不能说如来藏是种子的集合体,假使如来藏只是种子的集合体,就表示祂没有自性。但如来藏是有自性的,虽然祂是任运而随缘的,却仍然保有祂的自性,而意识与意根在多方面都是无法去掌控祂的,所能做的永远只是改变祂心中的业种,只是去加以增益或损减而已,永远都不能改变如来藏的自体性,祂的随缘性是永远存在、永远不变的。   并且,那些人故意这么说:“如来藏是种子的集合体。”有时故意这么说:“阿赖耶识是种子的集合体。”意思是说:第八识并没有自己的体性,只是由种子聚集起来而显示祂的存在而已。但这种说法是有大问题的:若说祂只是种子的集合体,那么祂怎能集藏种子?若有集藏种子的自性,显然是有祂的自体性存在的。若没有集藏种子的自性,天下就大乱了!因为一切有情所造的业种都将散落无依而消灭了!或者说一切有情所造的业种将会如同岩浆一样的随机聚合,就像一颗颗的石头一样,那么三世因果的道理──因果律──就不可能实现了!然而现见有情的各类熏习种子,都没有这种现象:某甲熏习的种子存放在某乙心中,反之亦然。既然各人熏习的种子都存在各人心中,不会错乱,显然各人的如来藏是有外于前七识而独自拥有的自性;因为各人的意识与意根都不能持种,都只能由第八识如来藏来持种。所以如来藏不是由种子集合而成的,而是实有心体及自性在运作,由祂的自在性及自体性的运作,才能集藏各各有情自造的一切业种及熏习而得的各种净业种子。所以不该说祂是种子的集合体。   B:第二个部分说,如来藏必定随业种的缘而实现,祂从无始劫以来不曾起心动念去贪恋善恶业种,业种才能随因缘而成就,实现了善恶果报。如来藏就是这个体性,祂不像离念灵知心会有喜贪或厌恶之性。离念灵知一定有喜贪、有厌恶之性,但许多人不了解,他们总是说:“当我离念而了了分明时,我没有任何分别、没有任何喜厌。”当他一句话还没讲完,你猛的五爪金龙给他,他质问说:“你为什么打我?”“你不是没有分别、没有喜厌之性吗?为什么知道我打你?”知道就显然是有分别的,起瞋而质疑,就是有厌恶之性。所以他们这种说法都叫作睁眼说瞎话嘛!   可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有许多自命为很理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有很多人拿到物理学博士、电机学博士、化学博士……等各类的博士学位,都是很理性的人。但是很奇怪!他们一遇到宗教就变迷信了!可是佛教是绝对不迷信的,为什么这些很有世间智慧的人一遇到宗教就迷信起来了?是不是很奇怪?我们打个比方好了:陈履安,他也是得到博士学位才归国的,当年是很有名的“归国学人”;正因为这个缘故才当上国防部长,后来渐渐的当上监察院长嘛!可是为什么一遇到宗教他就迷信了?竟然迷上了外道法的藏密,竟然能相信密宗的双身法也是佛法!这就是从科学上的迷信,转变为佛法上的迷信,始终都没有摆脱无明嘛!但是我们修学佛法时不应当如此,我们来修学佛法时,应该如同在科学上面探究一样,一定要追根究柢。   因此,第八识如来藏和第六识离念灵知有什么不同?不可随顺于某些名师(当然不是光明的明,是有名声的名),不能随顺于那些“名”师的说法:“我们觉知心静坐到清楚明白而无杂念,这就是真心了,就是如来藏。”这是不对的,这永远是意识心!换句话说,当你清楚明白之时就是了知嘛!了知就是分别已经完成了嘛!所以了知、清楚了然时,当然是分别心,只是没有语言文字妄想而已。所以凡是有见闻觉知就都是有分别的,不可能是实相心;正当有见闻觉知时就一定有分别,有分别就一定不可能随缘任运。而世俗人所说的随缘,其实都不是真正随缘的,而是觉知心与意根作主:“我决定要随缘而行。”其实是已经决定了,不是真的随缘;真正的随缘是没有作决定的,只是自动化一般,而且是永远都随顺因缘业种去实行的,那才叫作真正的随缘。如来藏正是没有自己去做决定的随缘,所以不论是善业种或恶业种,祂都能如实去实现它,不管它是会使自己的意识、意根受苦的,或会使人受乐的,只要缘熟了祂就实现业报,这才是真正的随缘。所以有情就会有五趣的受报差别,果报是由不得众生的,众生无法自己作主。   C:又譬如说,出生在此时的人间,有人长寿达百来岁;有人短寿的三十几岁身体健康无病就死了;也有人甚至于短至在母胎中就成为死胎了,这都有他们各自的因缘。又如出生之后,有人身体强壮、有人瘦弱,有人长得俊美、有人长得丑陋,有人依报非常的富有而很有势力、有人很贫穷而没有丝毫的势力;这些状况都是由如来藏的业种来实现的,但是祂对这些业种都没有简择性,祂只是任运而为,不做任何的思量与决定,这就是祂的另一种随缘性。所以在第四目的部分,平实对此作一个小小的结论:三界有情的穷通寿夭、随处受生,其实都是依如来藏的随缘性而使得业种一一现行受报,因果律就这样昭昭不爽的报应,无人能自外于此。那么诸位也许起了个疑问:“谁人能自外与此?”我告诉你:就是诸位。当你开始修学佛法,亲自证得这个实相心之后,你就会开始转变了!经由这个转变,你的如来藏中集藏的种子就跟着转变,寿命的长短(穷通寿夭)都会跟着转变,如来藏会自动去转变它,会使你的种子开始转变。但这却是要经由你的意识、意根去造作净业,才可能转变。   可是一般人的意识、意根想要转变这些种子,是非常困难的,这都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还没有生起真相的智慧之前,只能依靠对于佛法的信仰、对于善法的支持,用意识心生起强制的力量去跟另一面下堕的力量互相拉扯。当你的善法力量比较大而赢了,就暂时把另一面下堕的恶法力量降服住了;可是你如果有智慧,就不必用这种拉扯的方法。当你有智慧时,会发觉为了贪求种种逸乐而造作了恶业之后,种子不会跑到虚空去,也不会存在别人的如来藏里面,都在自己的如来藏中,这是悟后可以现前观察出来的,除非智慧还很差,或者没有大善知识指导。而这些善恶业的一切法其实都无所得,因为意识有所得,可是因为无常而会过去,最多只是一世就报完了,所有的财富、名声、眷属都带不走;而觉知心的你正在受乐时,你的如来藏并没有受乐啊!祂离六尘见闻觉知,何处受乐?而受乐的意识觉知心则是虚妄的、念念变异的,那个乐也是无常而不真实,所以结论是没有乐可受,都无所得。既然如此,又何必去造作恶业而使自己的恶业种子在来世承受恶劣果报?根本就没有必要。所以当你有这个智慧时,就了知万法中的苦乐其实都无所得,心性开始转变了,就可以转变你如来藏中的种子,把恶种转变为善种,把有漏善种转变为无漏善种,来世的可爱异熟菩萨果报成就,你就有具足的资粮可以广行菩萨道了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懂得怎么样去使用如来藏的随缘性,悟后将来的菩萨道就全部由你自己来掌控,这才是真实佛法的修行。这个道理的亲证与实行,就要靠诸位去求证如来藏心体,然后再进修,才能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南无释迦牟尼佛!感恩布施网,感恩回家人老师,感恩你们提供了这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愿以此功德,皆共成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十一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一有情住预流果。所获福聚犹胜教化小千世界诸有情类皆令修学十善业道。何以故。憍尸迦。诸有修行十善业道。不免地狱傍生鬼趣。若诸有情住预流果。便得永脱三恶趣故。况教令住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所获福聚而不胜彼。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小千界诸有情类。皆住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所获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其安住独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独觉菩提所有功德。胜预流等百千倍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小千界诸有情类。皆令安住独觉菩提。所获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所以者何。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以是故。憍尸迦。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及阿素洛人非人等。应以无量上妙华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众妙珍奇伎乐灯明。尽诸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菩萨摩诃萨。」 佛在经文上说明 教导一个有情众生证得初果,这样的福德胜过教化一个小千世界中所有的众生行十善业道,十善业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语、不贪、不瞋、不痴。 因为修十善业到未来是福报很好,生人或天中,但是难免福报享尽了又堕落三恶道, 所以不如教导一位众生解脱轮回生死! 但教导一个小千世界的众生都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不如教导一人得证独觉菩提(辟支佛), 教导一个小千世界的所有众生都得到独觉菩提,不如教导一个众生成为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 因为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所以者何。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以是故。憍尸迦。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及阿素洛人非人等。应以无量上妙华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众妙珍奇伎乐灯明。尽诸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菩萨摩诃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转)小潘菩萨:略說四加行   有關四加行的現證,是依四尋思、四如實智的觀行而立名。而四尋思者,是行者尋思「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尋思這四法是假有虛幻,無真實有。然後再現觀:「若是離開能取的識--意識及前五識--則沒這四法;而這四法所依的能取識也是非真實有的。」如是現前觀察,心得決定發起「明得定」而發「下尋思」,現觀所取空,建立此位尋思之果為「」位。   再作尋思而發起「上尋思」,現觀「名、名義、名義自性、名義自性差別」諸法皆是六識所變,所以一切所取的諸法--六塵萬法,都是假名施設,並非實有;若沒有前六識的現行,則沒有六塵萬法可現前而親緣。如是現觀者,乃是依「上尋思」而現觀「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現觀,心得決定,發起「明增定」而立為「頂」位,此是世間之「」法故。
  依於頂位現觀的智慧,於「一切法皆無所取」已能印定;再依「下如實智」而觀察能取的心非真實有--了知「能取」萬法的覺知心--意識,非真實有,是依他起性的法,現觀六識的現起是要依於根、塵二法而起。如是現觀後而心能順樂之,能够安忍能取的六識心非真實有如是印證前面的暖法--「所取的六塵非真實有」,再順樂後觀之頂法--「能取的的六識亦不真實」,心得決定,說名證得「印順忍」,是名「」法,而「下如實智」具足。   證印順忍後,印定「所取空」、順樂「能取空」,再作現前觀行而發起「上如實智」;依上如實智,而不退沒,如是心心無間--不曾起心懷疑自己現前觀察所證的「能所取俱空」--雙印能取、所取俱空。此是上品忍,從此以後,心心無間,不久後有可能因一念相應,而有因緣機會於歷緣對境中入真見道位--證得本來面目、生命之實相、圓成實之唯識性、第八識如來藏而發起般若智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不一而足。以此「雙印能所取空」,心得決定,說名發起「無間定」,將來必入大乘真見道故,而說此位乃是世間第一無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這就是窥基大師於《辯中邊論述記》卷3所說的:「增上忍位及世第一,二空雙印,得入真故。」《辯中邊論述記》卷2:「次世第一法前位。及與世第一法。皆能發起真見道。」 《辯中邊論》卷3:「發起最勝者。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勝者。在極喜地。」   以是之故,修四加行而引發真見道位的發起是在勝解行地中,非 是 初 地 的 極 喜 地,所以辨中邊論才說至得最勝者,也就是說真見道發起根本無分別智,而後有後得智修相見道圓滿時才是至得最勝者之初地,亦符合《成唯識論》卷9所說的:「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證明不是羅丹所說的真見道的引發在「未來式」的初地   以上略說四加行
附注:名:指名相、名言。为「义」立名词的意思。若细分则有显境名言、表义名言皆是属名。 义:「事」之本身为义。 自性:指义的功能体性。 差别:义功能体性与其它义的差别。 例如:以「花」来说,花这个字为『名』,花的本身『义』。又名不离义,义不离名;名能显义,义能示名。 花的自性在於能显示出美丽,可作供佛之用…等等。 花的差别:花有别於花枝、花叶、花茎、等。 若以眼识来说 名:为眼能了别色尘而立眼识这个名相。 义:眠识的本身。 自性:眼识的自性在於能够了别色尘,就是眼识的自性。 差别:眼识的自性有别於:耳、鼻、舌、身、意等识的自性而立差别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23 编辑

善男子。我不为资生国土财产。为知诸法实相故【僧伽吒经】 【迈向正觉】5-踏上学佛的正确道路 【作者】佛教正觉同修会 【介绍】 在佛法真义难辨的世间 学人置身於此纷乱文句名言的迷雾中 然法道香郁无时不现 亘古清音圣典不朽 佛道次第井然 如来法教至今常在 实义菩萨矗立正法幢 为了宿愿振宗风。 在如梦似幻真如所现的缘起中 品繽一片菩萨清凉月的入夜恬淡 濡渗 一分万德庄严的菩萨古道浓郁 让我们双掌合十与您共续法缘 亲切为远来的菩萨您 呼唤一声 迈向正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11:22 , Processed in 0.31430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