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23 编辑
一 本心
我们先看本心,本来的心。禅宗乃至整个佛教,都主张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纯真的、澄明的佛性。
这个佛性,当我们还在胎藏之中,他就已经具有了,他叫做如来藏。如来在你的胎藏里面就有了。
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人人都具有觉悟性。
那么禅宗把这个觉悟的本性叫什么呢?
它用一个诗学的象征,用比喻来表示,这就是“本来面目”。
你一打开禅宗语录,你就会发现,禅宗,千经万论,他说了很多很多,都是在追寻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最初的公案和这个道场有关。因为正是从这个道场产生了禅宗五祖,又从五祖那里产生了六祖。六祖最初得到五祖衣钵的时候,他在大庾岭头向慧明禅师开示佛法:“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在你不思善不思恶的这个时候,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说,当你的心不住于分别计较执著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呈现出一种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状态,这就是觉悟心,澄明心。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对这个本来面目,临济禅师用“一无位真人”来加以表述。这个“一”不是一个数量词,不是一个两个的一。它是表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绝对的理。他在说法的时候,开示大家说:“汝等赤肉团上,各有一无位真人在出入。未得证据者,看!看!”我们每个人的肉体,我们每个人的臭皮囊的生存,都有一个觉悟的生命、智慧的生命存在。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他,那我们就要看!看,不是用你的感官之眼向外去看,而是用你的智慧之眼向内去看。回光返照,凝视自己。这就是无位真人,真人就是佛,真正的人。因为临济禅师,他不太喜欢用佛这个概念。因为佛总是给我们一种有区别有距离的感觉,所以临济禅师用“一无位真人”,绝对的、没有方位处所、超越时空的纯粹的佛性,来揭示于我们,让我们看到他。
禅宗还用“主人翁”来表示本心。有一位瑞严师彦禅师,他一生留下的公案只有一则,叫做“严唤主人”。这位禅师常在大石头上坐禅,免不了要犯瞌睡。每当打瞌睡的时候,他自已就喊自己:“某某某!”然后自己回答:“呃!在!”再喊一声:“主人翁!”然后自己回答:“是!”然后自己又说:“清醒点,以后不要受别人的欺骗!”再回答:“哦!哦!对!对!”就这样子不停地演练这么一幕富有戏剧性的动作。这样的一个公案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很深刻的真理。就是说我们人特别容易受外在事物的蒙蔽,受到邪念的蒙蔽。要参禅要悟道,就是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翁,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宰。
南北朝时候有位善慧大士有一首诗。这首诗从很形象的角度把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主人翁,描写得非常生动。“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这个物,此物非彼物,它是对主人翁对无位真人的象征,它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产生。天地在这里,是指相对的二分的观念的世界,分别思维的世界。天地没有开凿之前,是一个严整的圆融的世界。而这个真如佛性,我们的无位真人,存在于我们的分别智我们的相对意思产生之前,那个样个绝对的澄明的时空。“无形本寂寥,”我们的心没有形状,佛性没有形状。在人性的在佛性的根源之处,就像一池清亮的水一样,没有受境风识浪的吹拂,因此它是宁静的,是祥和的。“能为万象主,”我们的心是万象的主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心的支配的作用在。“不逐四时凋,”世间的万象,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季节更替,草木荣枯。但我们的心,真如佛性,绝对不会因为外在事物的影响而受到波及,它亘古不变,亘古的清净明亮。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本心。
当我们检视、当我们研究、当我们考察大乘佛教经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关于本心,在大乘佛教经典里面,实际上有很多很多的名词。
如《圆觉经》讲的圆觉,《涅槃经》讲的涅槃,还有真如、菩提、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本心的异名。
禅宗也有很多很多的名号来指称来象征本心。如无根水、无底船、无影树、无弦琴,都是本心的象征。
在这样一个层次上,我们了解了本心的特征,本心的称号,本心的各种表述,这对我们进行禅宗思想文化之旅,有很大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