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44|回复: 11

[佛化生活] 感人文章分享——出家了,如何面对生身父母?(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隔将近一年,父亲又来北京,说是要看病,当然也是来看儿子。

       出家到现在,一晃就是两年过去了。两年的时间,对父母和儿子,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当时走上这条路,是毅然决然的。尽管内心,曾有长期的彷徨和挣扎;但那已然,成为过去的历史。对于父母来说,儿子出乎意料的选择,却成了痛苦的开端。数百个日日夜夜,他们所期盼的,竟然是儿子能够变改心意的那一刻!

       可想而知,父母和儿子之间的张力,是怎样无情地折磨着对方:父母成了儿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愁思,儿子成了父母心中念念不离的阴影。

       怎么可以这样呢?最近总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亏欠父母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我又拿什么来回报您们呢?我亲爱的父母!?儿子不能不向您们坦诚:目前您们内心深处所希望的,儿子实在是没有办法满足!

       既然父亲来看病,作儿子的,当然要全力以赴。提前搜索到了最有名的中医医院,也联系到了首屈一指的中医大夫,并挂上了两天以后的号。

       还是看西医吧。父亲对我说。想再检查一下身体,确认一下病因。父亲说了他的想法。

       好的。我答到。没有任何的反驳,没有任何的不情愿。内心真的希望,一切都能如父所愿。

       随后赶快打听合适的医院。在等待消息的空挡,陪父亲参观了住处附近的帝王庙。这并非为了打发时间,而是希望能弥补,作为儿子心中,那份亏欠已久的恩情。听起来有点不搭干,是吗?但,让人欣慰的是,在父亲心中,这段时间没有白过。

       坐了一个晚上的火车,中午,父亲休息了。我打点起精神,开始查找同行推荐的所谓“三甲医院”。将一切准备好,叫醒了父亲,踏上了赶往医院的征程。

       很快,就能体谅到父亲的心情与担忧。慢性胃炎,将近二十年了,一直时不时地折磨着那本来就很虚弱的身体,内心多么希望能根治啊!摆脱这恶魔一般挥之不去的痛苦!但这又谈何容易?!不知去了多少医院,也不知看了多少医生,至今病情如故。

       毕竟,北京是个大城市。大城市和小县城是不一样的。当然,大城市的医院和医生,也就非同一般。老百姓心里都会这么想。

       见到大夫,详细询问了病情,病因已有了初步的判断。但为了确诊,同时也为了让父亲心安,大夫还是建议做胃镜,做B超。因要提前验血,这个只能推后几天再做了。

       从医院出来,我和父亲商量:西医继续检查,也可考虑再听听中医的建议。父亲欣然应允。我心里也很高兴。

       要不要到颐和园转转?我向父亲建议。心里当然很清楚,父亲这次来,不会待太久,就很希望能和父亲在一起多待一会,多陪父亲到处走走。尤其是看到父亲,那日益苍老的面容,还有那粗糙花白的鬓发,心中真是有种莫名的酸楚……

       不要了吧。父亲说。
       我带着父亲,搭上了通往颐和园的地铁,就好像没有听到父亲的话。内心明白,做父母的,都会这么说。

       颐和园真是大!比故宫大多了!出了颐和园,父亲禁不住说。
       听了这句话,心里充满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这次来,给小X带了一些辣椒,和一斤月饼。返回的路上,父亲不经意地提到。父亲说的,是以前读书时的一位好朋友。正是这位朋友每每及时倾听和劝慰,帮助父母走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时光。父母因此而念念不忘。

       这让我暮然想起,和这位朋友,父母总有说不完的话,而对我,父母却总是欲言又止。
       随后,我拨通了这位朋友的电话,问是否有时间见见父亲,以了却父亲心中的挂念。

       得到的,自然是肯定的答复。这位朋友便请父亲一起用晚饭。吃饭的时候,父亲打开了话茬子,把埋藏在肚子里的,一股脑儿搬了出来。

       一改往日的态度,我不再有任何的辩解,只是静静地听着,默默地感受着,为人父母的那份心酸和无奈,还有那无尽的担忧和顾虑。

       父亲说的话,你都能听懂吗?这位朋友问。

       文字上,没有困难,但背后的那份用心,恐怕需要一辈子去体会。我喃喃地回答到。我忽然发现,父亲的话里,不完全是抱怨和担心,更隐含着一位老人,对诸多人生阅历的感悟,以及对世事人心的深切洞察。这些,又怎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全明白呢?

       把该说的话都说出来了。父亲如释重负,心情开朗了许多。

       看到父亲脸上,重又露出儿时才能见到的笑容,感觉时光一下又回到了,那看似遥远的童年。
       返回地铁站的途中,几个摆在路边的书摊,强烈地吸引了我的目光。父亲默默地跟在我身后,一言不发地等待我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那种感觉,又让我想起自己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在那个漫长的旅途中,父母一贯的无言支持,真如同一颗定心丸,从来没让自己分神一丝一毫。唉!我拿什么来形容您们呢?我的父亲母亲!

       回到寺院,天色已经很晚。为父亲打了盆洗脚水,看着父亲入睡,遂坐在书桌前,白天的一幕幕就这样浮现在眼前……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1月16日凌晨于西四书

心的距离何以消弭


考虑到上午验血要空腹,父亲没有用早斋。不过,每每犯胃病之后,连续一两天不饮不食,对父亲来说,并不罕见。这一点连医生都很担忧,幸运的是,父亲竟然也熬过来了。


       处理完一些杂事,我和父亲乘地铁,来到西直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径直来到验血室,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抽血了。父亲排的是二八三号,一看前面,还有七十多位。

       心情有些复杂,并不是因为要在这里排队等候,而是因为看到竟然有这么多人来医院!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好事情,但还不至于马上发一声感叹:真不知道,为什么现代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理智一点说,仅仅因为看到这一幕,就发这样的感叹,未免太过主观。但父亲的病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位处在病患中的生命,都是那样值得人体谅与呵护!毕竟,生命太脆弱了,不是吗?

       趁父亲等待抽血的空档时间,我拿上就诊卡,向大厅咨询服务台,询问了三天后如何才能挂到专家号的事情,并确认胃镜和B超能够现场取得结果,以免误了专家就诊的时间。一切流程询问妥当,回到父亲身边,也刚好轮到父亲抽血了。

       该了解的信息和流程都了解了,一切安排妥当。我对父亲说,希望他能因此而放心。三天后就诊那天,我准备五点钟来医院排队挂专家号。这是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我下的决定。宁肯少睡两个小时,也不要让父亲失望而归。我心里如是想。否则,留下的遗憾,真的是无以弥补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时此刻,忽然想起这句话,但并不是宿命论很无奈的那种感觉,而是问心无愧内心极其踏实的那种感觉。凡事尽心尽力,最后会怎样,就交给苍天了。
       走出医院,按照和父亲预先商定的,我们将去游览长城。坦白地讲,如果只是考虑自己的喜好,“外出旅游”这个词是很边缘化的。但奇怪的是,自从父亲这次来京,我就打定主意,要让父亲满载而归。不但希望卸下他满心的苦恼,和满肩的负担,还希望他能满载对北京丰满的印象,以及对儿子重新的期望。

       心态,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默默地催生着这一切。一旦一种决定明白无误地确立了,后面的事情,就变得那样顺畅。我和父亲愉快地踏上北上的征程。

从小到大,一晃就是三十年过去了。我竟奇怪地发现,三十年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我和父亲之间的距离是这样的近,感觉是这样的亲切。这种感觉也告诉我,过去对所谓人生目标的追求,无形中让自己忽视了太多太多。这当然不是人生目标的错,而是自己执着与对立的错。那颗本来千面的钻石,不知何时,只剩下那仅有的一面,在闪烁着时亮时暗微弱如同萤火虫般的光芒。

路上和父亲没有太多的言语,我趁机饱饱地睡了一觉,以补充昨天晚上睡眠的不足。快到中午时,才赶到八达岭。

无论如何,先吃点饭再说。想到几天来,因为胃病重犯的缘故,父亲没有完整地吃过一顿饭,我心里这么决定。

这样想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饭店,便带父亲进了去。一盘土豆丝、一盘油麦菜、两碗面条。根据父亲和我的口味,我点到。

当这样点的时候,尽管面上若无其事,但其价格之昂贵,还是让我心里直打退堂鼓。一盘土豆丝,18元;一盘油麦菜,38元;如果再加两碗面……,唉!真不知道这么一顿再平常不过的家常便饭,最后要花多少钱!

饭菜很快上来了,尽管简单一些,父亲却吃得很香!刚才略显郁闷的情绪,此时此刻,早已烟消云散。嘿!我到底在心疼什么呢?

这次饭,花了多少钱?走出饭店门,父亲问到。

无论花多少钱,这顿饭也得吃。我笑着回避了父亲的问话。那一刻,钱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被贬到了从未有过的低谷,身心顿时感觉清爽了许多。

有了物质能量的补充,我和父亲顿时恢复了体力,这对爬长城来说,其重要性自然是无以加复。

对父亲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见到长城。尽管八达岭长城有几处可谓陡峭,但父亲爬起来竟然也兴趣盎然,甚至好几次都把我甩得远远的。

有人说,支撑人的,除了体力,其实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心力。看来此言不虚。

今天天气还不错,有很多人在爬长城,但我这身装束的,仅此一人。途中,一位来自菲律宾的游客,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游客,要与我合影,我当然没有理由拒绝。我知道,单单是游客这么看似简单的举动,也会让父亲的心情很舒畅。

长城在世界上的名声,自然不需要赘述,因此前来参观的各国游客,也时有出没。父亲对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产生了兴趣,不时地问我,这些人来自哪个国家,那些人来自哪个地区。我也没有让父亲失望,根据他们的肤色和衣着,也大致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当这样走着的时候,蓦然发现前方山坡上,立着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标志牌格外显眼,这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

这一标牌强烈地吸引了我,便和父亲以此为背景,请人帮忙合了一张影。

我觉得,这个所谓的世界,不当仅指外在空间上的世界,更指内心空间上的世界。外在空间上的世界,常会让人产生分离和对立的感觉。而内心空间上的世界,则有了更多的相摄相叠的可能。尤其是当一个人想他人所想,念他人所念的时候,这种状况便会明显地发生了。同一个梦想,则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爬过几座烽火台,暂时停了下来。我发现,父亲并无意爬到尽头。

这样也好,将来还可以继续爬。我对父亲说到,得到父亲的默许后,便开始返程。

下午太阳要落山的时候,返回到了广济寺。两位朋友来看望父亲,也让父亲一扫旅游的困顿。父亲还拿出从家乡带来的苹果,热情地招待朋友。一起用过晚饭,送走朋友,父亲早早地休息了。而我则惯势地坐在电脑前,开始了敲敲打打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疆大爱你怎回报

按照两天前的预约,今天上午要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为父亲看病。这次竟能挂上曹洪欣院长的号,心里直感到庆幸。

记得当时网上查阅时,曹院长是周一才出诊。为了保险起见,我试着给罗先生打了个电话。罗先生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前不久陪同师父去山东时,与他结了很好的缘分。透由罗先生才知道,曹院长出诊时间因故提到周日,而且要提前挂号。多亏打了这么个电话!我心里不由想到。可是怎么提前挂号呢?我问罗先生。罗先生随即问了一下情况,便让我周日上午9:30赶到即可,挂号的事情,他已做了安排。这真是父亲的福报。我当时心里想。

按照约定的时间,上午9:30,我和父亲来到了曹院长诊室门前,没想到当时门前已经排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尽管如此,内心并没有任何的不快。能挂上曹院长的号,父亲也不枉此行,这是最关键的。我心里想。

不一会,门口候厅有两个空闲的座椅,我和父亲顺势坐了下来。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墙壁上挂着几句话,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上面标注此段话出自《难经》。这所谓的《难经》,当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为战国秦越人(即扁鹊)所编撰。

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疾病的方式,是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解了。但看到这么相对完整的论述,尽管是如此简洁,那还是第一次。以前对此四者关系的认识,是一种并列式的。而现在看到这四句话,才发现,这四种方式,代表的实际上是四种人生的境界。

我饶有兴趣地将这四句话读给了父亲,并给他翻译成白话文,略微解释了一下。他听了很高兴,觉得说得有道理,尤其是对“望而知之,谓之神”有特别的感触。

这里需要附带说明,因为父亲连小学二年级都没有坚持下来,所以基本上是豆大的字不识一个,却对数学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再加上他为人忠厚老实,所以后来做生产队长,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这种状况也真是够少见的了。

又陪父亲坐了一会,看候诊厅的人越来越多,便起来将自己的座位让给年长者,顺便到医院四处走走,希望能再发现一些宝出来。

这种尝试并没有让我失望。在隔壁的候诊厅里,我又看到了几位熟悉的面孔: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这是中学历史课本中必然提到的人物,也是每次考试都会考的题目。记得当时为了取得好成绩,还不得不死记硬背住这些人物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功绩。我的记忆力不好,所以有时还会埋怨,他们怎么取得那么多功绩,害得我要费那么大的力气来背。现在想想,这真是大不敬。不过,也没有办法,当时对于这些文科知识,真的有点味同嚼蜡的感觉。

时隔数年,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自己对于文史哲,以及宗教的兴趣,已经占据了上风。因此,再看到这些历史人物时,内心充满了更多的感情,虽不会把他们当做圣人顶礼膜拜,但却会身不由己地发愿,希望自己能完完全全地吸收他们曾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财富。

当这样傻里傻气地想入非非的时候,忽然想到在门诊部旁边好像有一个中医书店,一种强大的牵引力已经让我身不由己。很快,我来到这个书店,发现里面都是中医的书籍,遂如获至宝地挑选了数本,其中包括《皇帝内经》、《皇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脉经》、《瘟疫论》、《格致余论》等。

其实挑选这些书,并不是说我开始立志要做一个中医大夫。而是越了解我们的历史,越是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如果不懂中医,实在是有点愧对祖先。

当然,除了这种愧疚的心情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潜在的动力在无形地发挥着作用,那便是对无知极度的厌恶,以及对孤陋寡闻的深深羞耻感。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让我选择了对佛教的信仰。为什么呢?因为据说,佛是一切智智。通过后来的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对佛的这种印象,又不断地得到加深和印证,因此,信得也就越来越笃定。

但,自己同样坚信的是,佛的一切智智,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绝不是菩提树下一坐七日便得,而是源自对一切知识及智慧的强大渴求,乃至丢弃自己的身心性命,也不放弃这种追求的热忱。

在这样一种生命状态下,人类一切知识和智慧,都成了通向一切智智的阶梯。
带着新买的书,我来到父亲身旁。

买的什么书?父亲问。
中医方面的。我答到。

父亲笑了。
我也笑了。

轮到父亲就诊时,已经是中午12:30了。

进了医诊室,我向曹院长问好。他也微笑向我致意。前段时间去山东,曹院长也去了,因此有一面之缘。看来他还记得我。

曹院长详细地询问了父亲的病情。父亲也都一一作了回答。

有些肝胃不和,没有什么大碍。曹院长微笑着对父亲说到。多注意情绪调节。曹院长接着说。
父亲有点将信将疑。
你的身体健康着呢!曹院长又加了一句。

尽管如此,曹院长还是给父亲开了十四剂中药,但用量都比较少。

从就诊室出来,我和父亲都如释重负。到一楼,抓了药,便离开了医院,此时已经是14:40了。之后,在街道上的一家饭馆用中午饭。

饭间,父亲的心情明显轻松了很多。他开始谈起龙泉寺里给他留下印象的一些义工和法师来。
要不要到寺里面转转?我问到。

不用了。父亲连忙说。但这已经晚了,父亲所说的,显示出他了的兴趣所在。

回去看看吧。我内心已经决定了下面的安排,语气中也不再给父亲留有回旋的余地。刚好明天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另外,我也很长时间没有回去了,也需要回去拿点东西。
父亲便不再推辞了。

回到广济寺,父亲先休息一会,而我则快速地处理了一些杂务,并到两位法师的房间,了解了一下上午上课的一些情况,顺便交代了一下下面我和父亲的安排,以让两位法师放心。回到房间,父亲已经起来了。

给你妈打个电话吧。父亲说。说说上午看病的情况。

父亲的建议真是好极了。我马上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接的。刚开始,母亲还以为是嫂子打过去的。等听清楚是我的声音,母亲显得很高兴。这也让我很诧异。自从我出家之后,电话另一端的母亲,一直是很沉重的形象。不知今天怎么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竟然笑出来了!

我简单地给母亲说了几句医生对父亲病情的诊断结果,便将电话给了父亲。我知道,此时此刻,父亲应该有比我更多的话要说。

果不其然,父亲详细地给母亲介绍了上午就诊的情况。那时,我才更加清楚地体会到,这样付出心力地带父亲看病,以及看病之后的诊断结果,对父亲、母亲以及家人的意义了。

这次你要带你父亲好好看看医生,他三番五次地说要到你那里去好好检查一下身体。最后父亲把电话给我,母亲又叮嘱到。

原来如此。心里终于明白了。很多话说透了,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出发回龙泉寺前,先打电话给客堂的负责法师确认挂单住宿的事情,另外又请贤轲师帮忙预留一些晚饭。食宿的问题先解决,心里也就放心了。我想这些都属于“前行”的范畴。这时我才意识到,师父言传身教的影响,连日来已经慢慢浸透到我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种生命中从来没有过的踏实感。
先乘四号地铁到西苑,再乘三四六路公交车直达凤凰岭,尽管路上很顺利,到了寺里也将近晚上八点钟了。

到客堂挂了单,父亲很快便如愿以偿地见到了他熟识的义工和法师。见到他们,父亲就像回到了老家,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见到久违的法师和同学,就像见了自己的亲兄弟,免不了寒喧几句。不过,这次大家的随谈,不由自主地趣入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出家了,该如何对待父母。

在这方面,我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一位法师深有感慨地说。我们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对待父母。
是啊!如果那样,父母真是苦上加苦了!我觉得一位朋友说得对极了:做父母的是很容易知足的。
尽管很容易满足,却常常得不到满足。难道不是吗?

想想看,父母从小看着自己长大,陪自己度过了多少个日夜,又费尽了多少的心思?而自己呢,现在长大成人了,又能够花上几天,将那可怜巴巴的些许心思放在父母身上?

坦率地讲,实在是没有几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孝悌心的扩散机制

感情上的事情,通常都是无常的,除非你不断地去升华它。

       最近几天全程陪同父亲,也让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升温。能感受得出来,这让父亲内心很舒畅,当然,也让做儿子的,心里充满温情。

       坦白地讲,我当然不希望自己对父母的感情稍纵即失,而是希望能使它不断的稳固下来,并得到升华。

       于是,我想到把它记录下来,并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样做虽然辛苦一点,但心里却是踏实的。

       昨晚因为熬夜的缘故,今日凌晨,虽然在朦朦胧胧之中听到打板声,却一如既往的沉浸在酣睡之中。唉!寺院的规矩,都是被我这等特立独行的人给破坏的。

       再一觉醒来,已将近七点钟,早斋的时间肯定是过去了。不知父亲有没有去斋堂用早斋?我心里忽然产生一种不安。同寮房的居士去用早斋,应该会叫上父亲。我这样安慰自己。

       起床的时候,不小心惊动了下铺的兄长——贤扬法师。

       “你父亲情况怎么样?”法师关切地问。

       “昨天看了中医,医生说有点肝胃不和,应无大碍。”我答到。

       “那就好!我觉得,你这样花点时间陪同父亲是对的。”法师说。

       “听说,你前段时间回家了?”我问。

       “是。不过,没有到家里去。”法师语气变得有些低沉。

       “为什么?”我有些惊奇。既然回去,又为什么没有到家里?

       “父亲不让进家门。”法师有些难过。

       “他还在生你的气?”我有点明白了。

       “是。以前做的事情,对父亲伤害太深了。”法师悔过的心情,昭然若揭。

       “以前的事情?”好奇心促使我很想知道这些事情,尽管对法师来说,让他重提旧事并不那么厚道。

       “一件事情是,当时父亲知道我出家,到寺院里去找我,而我却连见也没有见父亲一面。”法师提到这些事情,难过的心情溢于言表。“父亲说,如果我能见他一面,即使把我带回家,我自己再返回寺院,他心里也不会这么难过。”

       “是啊!做父亲的,遇到这种情况,心情当然可以理解。”我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到。

       “另一件事情是,出家三年,我竟没有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法师又提到了第二件事情。

       “那怎能不让父母担心呢?”好像是说给法师,其实是说给我自己。因为我并不比法师好到那里去。

       “其实,父母并不要求我们什么。可是,我们却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法师喃喃地说到。

       是啊!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扪心自问:你不觉得,自己对待父母,有点太吝啬了吗?是太吝啬了!何止是一点!每次,当父母、哥哥、嫂子暗示我,应该过段时间给家人打个电话。而我,总有千百个不打的理由。

       “这次母亲来,我亲自陪她看病,还为她洗脚。母亲说,她活这一辈子,已经知足了。”法师继续说到。

此时此刻,我的双眼,已经含满了泪花。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对自己儿女的期许啊!

“后来,我送母亲回家。尽管没有让我进家门,但父亲内心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觉得很奇怪:我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法师抑郁的情绪,已经变得逐渐开朗了。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有这份心,慢慢都会化解开的!”我对法师与他父亲未来的和解,充满了信心。又有谁能真正相信,父亲,会真的不认自己的儿子?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是一副硬心肠,又怎么谈得上度众生呢?”法师最后总结性的话,真让人感到畅快淋漓。说实在话,很喜欢法师的风格,就因为他的直率,没有一点弯曲;也因为他的真诚,不会有半点造作。

起床后,简单地洗刷一下,并没有马上去找父亲。一方面,这次回来,确实有些事情需要办理;另一方面,既然父亲来到山上,也希望给他点自由的时间,让他到处走走看看,因此续上该续的善缘。

上午十点,事情处理完毕。我来到德尘居父亲的住处。
“我们出去转转吧?”我对父亲说。

“已经转了一圈,刚才去提水了,刚刚回来。”父亲兴致未消地说到。最近气温超低,连山上的水管也上冻了,因此吃水,还要靠人挑。父亲说的,便是和僧团一起大出坡,用扁担挑水。

“那,我再带你去一些你没有去的地方?”既然父亲说已经转了一圈,好像再去转就没有必要了。不过,我还是试探性地向父亲建议。唉!老人啊!都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因此,绝对不能轻信他们的言语。

父亲不再说什么,便跟着我走出了德尘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先到了见行堂旁边的东配楼。东配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但还没有清理装修。我和父亲从窗户中爬进去,一层一层走到和见行堂二层相平的地方,通过新搭的天桥——链接见行堂和东配楼的通道——来到见行堂。

既然父亲已经自己参观过底层,我就带父亲来到顶层的禅房,并迈出禅堂,站在了空旷的顶层阳台上。由于阳台是背阳的,因此我们能看到的,并非是远方的城市景观,而是朝向山脉的自然景观。我想,这也是师父的独具匠心:禅修的空档,这里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怡人的自然景观,以放松心情。

从顶层阳台下来,我们来到四层甲班法师的教室。刚好遇到僧团当执贤健法师在教室独自用功。
“对不起,法师,打扰您了!这是我父亲!”看到法师因为我和父亲的到来而站了起来,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既然已经打断了法师的用功,我就顺势将父亲介绍给贤健法师。

没想到,法师与父亲一见如故,甚是投缘,还没完没了地攀谈起来,把我给凉到了一边。当然我也不甘寂寞,不失时机地将这和乐的场面给拍了下来。

当得知父亲做了近二十多年的生产队长时,法师热情地邀请父亲将来来山上做义工,一定能为僧团做大贡献。
“来到山上,还让父亲做他的生产队长吧!”我插了一句,三人都笑了起来。
不知不觉,午斋的时间到了。告别了贤健法师,带父亲来到见行堂一层的居士斋堂,安顿好之后,我又回到二层的僧团斋堂。师父现阶段倡导的僧俗有别的秩序,我当然无意也没有勇气打破。
午斋过后,考虑到父亲可能会回去休息,而我此时也已是困倦缠身,也就没有再去找父亲。这次回来,还有些物品要交给贤启法师,便来到法师门口。一看门上的名册:悟光法师、贤立法师、贤启法师。呵呵,三位上座法师同住一屋啊!
敲门,得到应许之后,来到房间。贤启法师不在,悟光法师在使用电脑,这个场景已经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悟光法师对面坐的贤立法师,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法师的头发已经长了很长,而身体两侧也放着双拐。

“法师,让我给您剃剃头吧?”法师的形象,顿时能让人的心变得像棉花一样柔软,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动着我坐到法师身边,向法师请求到。

“好啊!”没想到法师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头也确实该剃了!”

得到法师的应允,别提心情多高兴了,当然身心的困顿,此时早已当然无存。随后,我拿上水盆,来到四层洗澡房,接上温度适中的热水,再返回到法师房间。而此时,法师也将刀片和毛巾都准备好了。

要帮忙法师洗头,法师却执意不肯。但我并没有放弃努力,不时地用手向法师头上洒点热水,发现法师也并不拒绝。最后,法师还是做出了彻底的让步。呵呵,万法皆无自性!看来还真是如此!只要不放弃努力,很多事情都可以慢慢改观。

“前几天,我还给师父剃了一次头!”为了让法师对我的剃头技术放心,我还王婆卖瓜似地自我炫耀到,“并且还得到师父的首肯!”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给师父剃头时,刚下第一刀,师父就称赞说剃得不错。

说起那件事,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那天下午,师父发短消息,问我剃头怎么样?

我一听就来劲了。这说明师父有意让我帮他剃头,而在这之前,僧团唯有极个别法师才有这样的机会。说实话,自己的剃头技术也就是一般般,给师父剃,自己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发虚。不过,在给师父回复时,我却斗胆地说:“还可以。师父需要我剃头吗?”

“再等等看。”师父的回复,让我有点泄气。

尽管不抱希望,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希望。我开始尽力为此做准备,为确保不伤到师父,我想到可以先给楼上两位法师剃剃,也算是练练刀。嘿!现在想起来,这种想法和做法也真够低劣的!不过,当时也确实想不到别的更好的办法了。幸好,他们都非常配合。

给两位法师的头剃的非常成功。我随后请求贤佳法师,看能不能给师父发个短消息,也顺便推荐一下我的剃头技术,以让师父放心。法师按照我的请求做了。

结果,很快,我就得到师父的通知:“你现在可以过来了!”收到师父短消息时的感觉,真是爽!
记得师父曾经说,人通常有三类:一类人,经常错失机会;一类人,能够把握机会;还有一类人,能够创造机会。我当然不敢自认是属于创造机会的人,但这件事情,也确实让我略微体会了一把“创造机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言归正传,说到给贤立法师剃头的事情,可真是把我给急了一身汗。法师的头发不但长,而且很坚硬。最要命的是,法师不肯用新刀片!通常我们每个刀片只用一次,而法师却能用四次!

对我来说,这可真是个莫大的考验!好在法师非常随和,对剃头结果基本上没有什么要求,头发渣子一大堆,还说我剃得好。真是无语!

不过过程中,倒是有一个很大的收获:法师向我透露了如何用钝刀片,还能将头剃干净的秘方,效果还真是不错!

“法师,您的腿怎么了?”剃完头之后,又看到法师走动极其不便的状况,我忍不住问到,“我记得以前都好了,怎么现在又撑起双拐来了?”

“你还不知道吗?后来又被石头压过一次!”悟光法师回答了我的困惑。

“啊?原来这样!”听到这个消息,心像被针扎了一样。每每想起,现在能住进条件这么优越的房子,有这么安定的学习环境,内心都会升起对法师无限感恩的心情。法师完全是因为我们,而承受了如此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真不知道我们这些晚辈如何做,才能报答这份恩情。远的还太遥远,那就先从近的开始吧!

帮法师剃完头,又花了点时间,完成悟光法师交给的修改文章的任务,就再也忍不住了,倒头便酣睡起来。

醒来时,已是下午两点半。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在贤山师的陪同下,来到德尘居。没想到,父亲此时正和贤海师的父亲聊得开心。看来两位长辈的缘分也是匪浅。

贤山师一直将我和父亲送到景区门口才返回。返回广济寺的路上,父亲饶有兴趣地给我介绍,在短短的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他和某某法师,和某某义工居士相处的美好时光。

看到父亲开心的笑容,那个心里啊!就像喝了蜂蜜一样甘甜,像沐浴了甘露一样清爽……



2010年1月18日深夜于西四书斋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出家修道

愿一切见闻者消业障、生极乐、成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尘即是道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4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出家功德

愿一切见闻者消业障、生极乐、成佛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5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法师!观无量寿经讲,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很多时候,我们注意了修十善业,而忽视了孝养父母。没有孝顺父母,学佛是很难成就的。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里面谈到净空法师的开示,说现代人学佛为什么很多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没有孝顺父母。“但是今天眾生業障深重,雖然是佛菩薩傳法,也很難得受用。原因在哪裡?自己的業障太重。最嚴重的業障是什麼?是不敬,就是不孝、不敬,這在今天全世界普遍的。”

但是孝顺父母,有时候确实是有困难,现在社会大批的年青人离开家乡到外地打拼,离开既远,照顾就不周,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谋生艰难,往往有有心无力之叹,是为社会较为普遍之现象。希望能够经过很多人的努力,解决此一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5 17:21 , Processed in 0.44344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