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888|回复: 11

推荐一本好书《金刚经的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金刚经的秘密》
       这本书用全新的角度解释了金刚经里修行的大秘密,看完之后对大乘修行,乃至大乘55位次修行的历程都会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这是博客,里面有关于《金刚经的秘密》的内容,大家看了之后相信会有收获的。
       http://liaoliaoranran.blog.163.com/blog/#m=0&t=1&c=fks_084064087085088069082086080095085095080068086095084075086
        下面我把部分内容放到这里,供大家体悟。
        金刚经的秘密——目录  

第一部分    金刚经的秘密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第二部分    金刚心历
一、       解释言
二、       十信位
三、       十住位
四、       十行位
五、       十回向
六、       四加行
七、       十地位
八、       等觉妙觉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大师们和尚们都是这样解释: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首先,这第一句就错了,这个闻只能当做见到的境界、情形。若是解释成当时,我是听佛这样说的,那就与后面的话相违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现在这个人是见到了佛,自然是如来境界,自然是出世间修行中的境界见到。所以这个佛,不以人看,不要当作现实中的人,或者当做印度的佛教创始人,因为佛与所有的众生共一家,佛不是谁创造的,大家修行都能成佛,创教的那个人只是集结大家学习的觉者,他修到了那个层次,我们尊称他为佛,即使这个人没有出世,佛照样有嘛。

后面的经文就说道:修行者不会说我修成阿罗汉果、菩萨果、佛果……有我相则非圣境界,这本经书破的就是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许多经文这样说:我作佛时……,这就好比你在说:我作总经理时,而现实中他不说我就是佛,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佛是我做的,但那是一个无我的境界。人就是人嘛!人有六根嘛,开口已经六根不净了。那么这个佛到底怎么理解呢?

这样,我们就把“如是我闻”译作:“据我所知当时的情形境界是这样的。”

佛经的妄传曲解很多,还有人编造为:佛要涅槃,弟子都哭了,要集结记录经文,不知该用什么字代表佛经佛言,佛便告诉他们,经典一开始用“如是我闻”四个字。修行者只有达到无我相时才能见到佛,佛怎会就叫他们用“如是我闻”呢?

一时,这个词用的非常好,能与佛在一起,亲历佛境的人都知道,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有时空先后,皆是在无我相时,随缘显现,或是古代,或是未来,或是天堂,或是地狱,阴阳两届无不显现……缘来即显,无有定时。用古德所言:若言其时无定时,清风朗月自家知,最为恰当。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在讲述那个境界,而那个境界也不能说已经过去,显现的或许是未来,所以只能用:一时。

舍卫国也不要当成是印度某某地方,每一个修行者都会经历一个舍卫国的阶段,这是必经之路,佛经嘛,佛经历的路程,你要成佛也会经历的。人在修炼时首先要舍念清净、达到无我相,无人相……一舍具舍才能做到这个舍卫国的境界。

舍念清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即是达到舍身舍命的程度,舍掉肉身,梦里还有身命,修成仙还有仙身、鬼神、菩萨身……深处行进,防卫意识仍在,要达到舍卫,就要如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被歌利王割裂肢体而不动心念。这就是不生起任何抵抗,不生任何心,无生心,忍,无生法忍。如此才有舍卫国的大境界。每一个独立单位都有一个独立的范畴,自成体系,一个小宇宙。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防卫系统。

要开放关隘,舍却自卫,何其容易。真的舍却自我范畴,则是无边疆界。

有些研究佛教史的师父、上人、大师总爱追根溯源,找个依凭所在,便会编造历史故事,于是经文便越来越假。

当人在一舍具舍,毫无念虑时,就会出现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国度城市,所以叫做舍卫大城。一切世界都是随着心量大小而显现大小。故经文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明心性,境界中总有身相身命,难以做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无身。十地菩萨也不例外。一般人把肉身臭皮囊解脱,当做了命,错矣。了命了性不是那么简单。如净土宗说:心净则国土净。法华经说:诸多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度中向如来合掌顶礼膜拜。这个国土,你明白了吗?

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祇,宗庙社稷,子孙根根。祇树有三,上为先天祖性之根,下为后天身命之根,中为本心生灭之根。

祗树这是其一,在下田之下,西游记叫做天地灵根,为一千,共三千世界。第二祇树,在中田,为一千为心地,也有三千世界,西游记中叫五庄观,道家五气朝元,既是人参果树。第三在上田,叫祖性,乾南坤北,天南地北,常言说,我们来自云南大树底下,云南本地本人,也有三千世界。有传说大迦叶在云南鸡足山入定,这个故事也是修炼境界寓言,就不再多言,《禅境心德录》里已经提过。一共三大祇树,修心地必经三大劫难。

孤独园:失去父亲的孩子叫孤儿,垂暮之年老而无子的叫独。这个地方孤独凄凉,是子孙和老人失去温暖的地方,就是孤独园。给孤独园,还有一个“给”,这个给念(几音)自给自足、给养、周济的意思。既然是称为国度,那就是治国安民,王者之道,那么自然是周济贫困孤独了;那么祗树给孤独园究竟在哪里呢?

至于有些人爱好故事,总爱追寻故事人物,那么在这里稍微说一下祇陀太子,祇陀太子的花园在“子”位“坎”位,也叫墨池花园,这里人杰地灵啊。这个太子的墨池花园前一位置就是孤独园,是“乾”位须眉老者,叫须达多。这一老一少紧挨着的,当你修行到了此国,就会发现他们了,金子都沉在这里,易经八卦最简单就表示了:乾:老人、白、金、西北、亥。

关于太子祗树给孤独园的传说:须达多长者见佛闻法后,欢喜无量,随即买下太子的祇陀园,欲供养佛陀,成就精舍。于是找到祇陀太子,把金子铺满了祇陀园,但是祇陀太子也要供养佛陀,说树根没有覆盖,算是他供养的,这太子自然是子孙根根宗庙之树啦……这个故事不需要多说,意思明白既是:乾位的金子,布满在子位。精舍在哪里啊?太子是什么啊?

祇陀园在哪里啊?不就坎位、子位、北方?炼师称为金沉海底,月亮也沉在这儿,失去光明。要提示的是:千万不要把佛经当成现实中的哪个国家、哪个人。那你就是个十足的蠢货。

按照时轮来说,失去温暖阳光最寒冷的时间是亥时子时,按照方位则是西北、北方阳光不足之处,老人小孩正是这样的弱势,老人已经垂暮,小孩幼芽嫩弱,需要我们这些当旺气盛者养老扶幼扶贫访寒温暖。圣王之道知周济最下层的百姓。修炼丹道的人当知自身最寒最弱的是肾水生精之处,当常以心暖之。所谓的火入水中,易曰:水火既济卦。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既是地神,大地数五,五五之数,这是修行下田坤地之数,修行者必然经过。僧修行,要经历这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千就是这个世界,共三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有三,共有九个千。既是我们所说的九九乘法,也是大乘小乘之共途。

无论哪一乘,法不外此数。全真教大丹九乘即是此意。按照数学:从一加至十共五十五,九九乘法,无非此理。不通此数此理,就是不明道理,什么是通达?

易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若按大乘菩萨修行,则有五十五个位次,从初始乾慧地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加行,共五十五数。南怀瑾大师在他的经文解释中说:发现易经之数与大乘菩萨之位次相合,感觉很奇怪。其实这五十五个位次的修行步数就是天地之数,若是圆通自然通晓,就不会奇怪了。命理经典说: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九。缺了六个数,那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就是四十九加六,圆满五十五数,无为无用无作。这就是当代预测大师在书中感觉奇怪的地方。

这个“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这样,人人具备这个,人身本是一个小宇宙嘛。有漏就缺。在这里还有具足之意。

修学金刚经不可以把它传说话化、故事化,更不能按照自己的爱好想象编造经意。这部经的每一个字都在表法,无有自性以外的废话。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也就是指的那个时候。但是“食时”却不能理解成吃饭,佛怎会吃饭呢?佛不需要吃饭,不饥不渴,既使肉身菩萨也可做到一饭一麦嘛,基本是不食烟火的,辟谷的功夫还是有的。不然经文里也不说日食一麦的故事,至于净饭国嘛,大家应该明了大概了。最好不要去寻求什么古印度的历史,去幻想什么净饭国王生了个太子,从其母右肋出来,落地就会走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切记!这都是痴人所想。
     食时,在道家叫做伏食大法。食其时以固其形,伏其气以壮其神。这个时就是情来未发之时,叫做中。精气神三宝,精化气,气化神。但是在这里是五五数足、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佛是大禅王嘛,当然是禅悦为食喽。

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佛不需要吃饭,何须乞食?佛是人天应供,何须乞讨?著衣持钵又是什么?这个衣钵不是身上衣服手中钵盂啊,是传承法脉。什么传承什么法脉?就是这个食时:伏食大法。因为他现在是五五之数具足,所以叫作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关键是要注意下一句: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乞已则是一个程序,挨门挨户一个不拉(落)。这不是乞讨啊,是税讫,收缴,纳税。我们平时见到养路费缴讫凭证,这个乞就做讫。应供应缴纳嘛。这就是大法,税收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或许会问:如何讲金刚经又变成税收法了啊?这算什么大法?

老子经曰:有欲以观其缴,无欲,以观其妙,在这里就是觉有情而收缴。有人把它讲成有欲以观其窍,那就错了。为什么呢?观其缴,纯粹是在观其自然上缴上供。观其窍则有为之心意,而窍也有了身相的一部分,同时心意,眼神内视专注,舌身意全有了,落于尘劳后天之作。这两个观是不一样的啊。收纳富裕给养周济孤独贫困,这就是给孤独园啊,正是税收于民用之济贫。这就是道家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弥不足。无论山多高,水多深,天道公允,高山夷为平地,沧海变作桑田,一切平等。佛修的是什么啊?就是这个大法,天道公平。纯粹是顺应天道,顺天应人。

就下来是: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本处是哪里?从境界中回来、回还。因为后面还有一句敷座而坐嘛!修至来去自如时,自然知道本座之意。洗足已,不要当成洗脚,境界中的佛不会满脚泥巴滴!他是光着脚的赤脚大仙大佛,不垢不净,没那灰土相。大家都知道每个圣者尊者画像都是赤脚的,这里做解脱之意。洗足已,这个“已”字,是完毕的意思。

大意是从解脱境界中回归本座本身本相。这个洗念做“现”音,洗足袒胸嘛。这样解释,收衣钵,你还会看到什么衣服钵盂呢?只是收回法脉回来而已,所以衣钵也无具体的相。这第一会就讲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站起。长老不要当作年纪很大很老,在如来法会上的长老是不以年龄来决定的,无智空活百岁,这里的长老可能只有七八岁呢。如水浒传里的张天师(龙虎山祖师)只是一个牧童大小。须菩提却是一个完整的法体系,菩提道之祖。他代表的是东方佛,青菩提,青阳法,左西右东,在时空主春天阳气,在人身主肝胆木,在情志主情。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所以有偏袒右肩之法相显现,这就是我们在解脱阳神时的现象,当然在密宗说是右脉,在中观说是右倾主义,到顶则是一样的。

还有西方白菩提,左道,左倾。代表的是义,金。金木不能并存,所以叫情义两重天。菩提萨埵是觉悟有情,而金刚萨埵则是能断有情,当机立断,直接断流。截断相续不断的生死妄流。截断众生,灭度。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稀有是赞叹之语:真是少有少见啊。少见什么啊?佛陀没有说话啊,须菩提这是见到了东西才赞叹呢。那就是刚才佛陀在舍卫城依次乞讨的情景,那就是一个大法。这段功行就是无为法,遵循天道,损有余以弥补不足,道经曰:鸿钧赋予。这就是说法,不说而说,这就是妙行。现在佛陀洗足已(从解脱境中出来,解脱毕),已敷座现相。凡夫哪里知晓,而须菩提早已明了。

故此才说稀有少见。世尊则是对觉者的尊称,在我们这个世间叫世尊,在天上就是天尊,称号随处变换。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修到如来层次的人就会见到各种境界如同真的一样一一显现眼前,十方世界无不显现。善护念,善是好好、正确之意。护念,看护观照自己的念头、心念。善付嘱,付嘱在这里是派对、安排的意思,与嘱咐分配之意差不多。诸菩萨,诸是各种、也有多的意思,菩萨是觉悟有情。诸菩萨也就是各种多种有情境界。

总起来大意是:真是少有的妙法啊,境界来时,居然有这样的妙法安排观照自己的念头情欲。什么境界呢?感觉情来,却还未发,情来未发为之中,这就是中道。自然无为的任运安排,多自在啊,脱离在情外,观情、安排情,妥善安排身之多、身之余。这才是妙行般若,毫无人心造作,是真解脱。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句不用解释,大家皆知,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注意,不要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来看来解释。须菩提问的是发心,不管发什么心,都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后面就会说到:起心动念已落尘劳。发什么样的心也是起心动念,也是尘劳。历代大师都是解释成无上正等正觉传下来,大家听到了然这样说,心里形成的惯性难以顺应,先入为主嘛。就这个不顺应不舒服就是问题,有了住,有了执着。不妨耐着性子看下去嘛!这不就是修为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里就简单解释一下,料来说了也暂时无人能领会,当世之上,乃至于从有了这部经开始,就一直说成是无上正等正觉,其实它是一个法的法脉经历,是一段过程,像一部电影。佛有横三式、竖三式,还有前三后三。前边咱们说过,三大祇树,性命之本,生死本,就是这三木,三大劫难,是每个僧人要经历的,三大阿僧祇劫。如鲤鱼跃龙门一般,重重关隘劫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觉悟有情,冲破这三三生死情根木本,因此,修到超脱时,自然会脱颖而出,看到以前在里面修行的三界,不过是三层烂木头而已,都是有情有想所成,它分别有三个台阶啊,九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过程呢。当你真正步入虚空时,你会看到四禅天就如你站立着看地上的火柴盒那么大一点点呢。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心要,缺了这个心要想成佛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要进入这个境地,却要降服自己的尘心妄念。刚才说了,不管发什么心,都逃不出起心动念已落尘劳的范畴。这是个大问题。大乘人毕竟不是佛嘛。

须菩提问的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云何应住中“应”和“住”是两个意思。心境来时如何对应处理叫应,处理到心境清净叫住。境界来了一下不动心可不容易,大幻境界,梦里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大家也多有体会,都是不由自主跟着梦幻走了。细微的不说,就是情色这个初关都过不了,梦里见到美女帅哥就完蛋了。当然,如果老而无情,没了生机,那不算过了情关。

须菩提在请法,佛陀则是以金刚乘应对,要他们斩断,金刚是能断锋利之意嘛。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好,好。须菩提,正像你所说:境界来时正确观照看护自己的念头,妥善安排自己察觉的情以及身体的富余。你现在仔细听着,这就为你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觉悟了生死有情,想突破这三大劫难生死之本,应像这样子停下止住,像这样子降服他的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只有。然:这样。只有这样,世尊,愿是愿意、乐是高兴、欲是想、闻是听。非常愿意很想听。

须菩提很认可佛所做,才说唯然,这就是说佛在此演示了一个动作、一个手印。说到手印,一般都会想到密宗结印,其实哪个佛、菩萨都在结印,不光是手势,身体也是手印,密宗有身大手印,当你修到身心合一时,端坐不动,随心念各种手印和肢体动作就会如流水般涌出,万般花样,当然,这是由内到外,反过来习练手印亦可由外进入内,这就是佛说的法,不分内外,方便既是。他从来不排斥任何门派任何法门,就如一个医生,没有不好的药,都可因病而用,所以佛也被称为大医王,你修到如此境界你也是大医王。前边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在修身治病医国医民。现在在教导大家、传心法,这就是圣人医心。也叫内王外圣,这样大家就知道古人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真正意思了。这第二段就说这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诸菩萨摩诃萨:诸,诸位,当多讲。摩诃萨,是大勇之意。在经文中有金刚萨埵,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分别是坚决锋利能断,大智觉悟,大勇猛力之意。这句的大意是勇猛的修行者,应当像这个样子降伏他的心。前面说的是佛做了一个演示动作、手印.没有言语。现在是要说出心法要领了。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卵生、胎生大家都知道:鸡鸭鹅青蛙……是卵生,人猪狗牛羊……是胎生。湿生则是由暖入水中,滋生繁衍,如太阳照射清冷寒彻之水,则会滋生青苔,进而有了水中生命,叫做羊(阳)水。化生则是一种生命的蜕变转化,如:虫子化蝶,孑虫由水中化蚊子,蛆化蝇……  

这是平常知识的理解,若是在这部金刚经中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那就是妄解经意,根据自己的妄知识知见解释佛经。要知道,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须菩提在问菩萨修行应如何降伏其心,佛陀在演示后,又做心法解释,自然不会扯到那些心外的问题。这部金刚经大家差不多都读过,别忘了,经文的后面还有一句: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难道佛陀会说自己把那些众生都灭度了吗?那不是有了我相、众生相了吗?再说了,灭度它们那算什么心内求法呢?最关键的是经文后面还有一句:众生皆自渡啊。

那么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究竟是何意义?

按照《大乘金刚经论》一卵生者,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

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堕胎生,人与兽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生,作畜横行。

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蜕壳飞行,蛾虫之类。

也就是说以上这些计诈、狡猾、狐疑心理或行为念头都不让它生起,一点也不想它,这就是令入无余。不生自灭,何须强灭?这是佛的本事啊,。

但是修行者的生心,又有哪些情形呢?佛陀如何知道胎卵化湿这些呢?这些智慧是怎么来的呢?

守雌抱一,如鸡孵卵,久久功深,分化万千身,就是卵生,这一心法,修下去,凡是卵生类的众生都会体验到它们由生到死的过程,直至再无一生没有度过,全都经历,这就是卵生。若是明心见性,知道这都是自心所生,收回念头众生则一切无余,全灭。

性情相合,阴阳相交,凝结成胎,数足脱胎,这段过程就要经历一切胎生生命的由生到死的过程,但是只要是起了心,所生就不是圣胎,而是天人胎。相信有许多人在境界中会看到自己有了孩子,而且形状特异。当然,成佛也有入胎出胎,但是,那完全是两码事,后面咱们会解释这个问题。

火入水中,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云气蒸腾,淫淫滋滋,遍体生津,进入内观则会发现,滋生类生命源于温暖阳光,源于心的欲热,许多人在境界中会梦到鱼,那就是心的欲热所生。明了心性,自然念无生,湿生自然消失灭度。

而化生则是自心不定性而致。修行之人在境界中触景动心,则有缠缚,于是生出脱离缠缚之想,由是产生变化。楞严经叫做化行仙,精研化理,变化各种形态生命,然而始终不明心迹。

这些众生类都是由心结界,心生一法,产生法界,凝结而成。由此知道,十法界众生皆有心结,心结一旦打开,这些众生便根死叶枯,消失自灭,不需强灭。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凡是有形可见皆为有色,是气体凝结精体之表现。精气神中,精有色可见,神不可见、无色。比如有些人修到四空处天,会发现自己没了身体,只有一灵一识,但是还在想。佛经中的舜若多神就是指这一类。这就是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之类。

无想之类则是罢辍思想,寂寞顽空,不见一切境界之流,端坐如同顽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一类人修行则是外表看似无想,实则细微杂想纷纭不断,挥之不去,断之不绝。这样就散乱昏沉,在冥冥中堕入螟蛉之类生命之中。如:桑虫,青虫等蠕类……

这些过程都是菩萨修行中产生的变易生死过程,随着心法的生灭而产生生命世界。所有这些心生之法、术,念头,都是自心生出,这就是自性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所有这些法,我一点也不留在心里,而它们自然会消失灭尽。因为心是根,它们是叶,这根本一拔,它们哪里还会存在呢?

上述的各类众生,他们的各种情形都是修行者在修行中的发现,属于心的范畴,属于智慧。若是连这个修行心也没有的话,那就无智无得了,也不会讲出这个经过了,自然就没有这段经文了,因此,虽说空,何曾空过?所谓的空,是不计较,不执著,不留于心,无挂碍罢了。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们的心念从无始以来如滚滚洪流,生生灭灭,从没停息过,所以无量无数无边。

像这样子一下它们就都消失了,还灭度啥呢?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都是自心生的啊,不生不就完事了吗?还怎么灭?这就是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样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若觉悟有情的人若是一动心念,要修一个什么法,就有了我的意,有了我相。随后就有了法界生命,出现各类众生相,有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寿者相。这算什么修行呢??即非菩萨,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有情。

菩萨:觉悟有情。觉悟有情不是沉浸在性情中哦,是觉了情,不迷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解释言  
金刚经基本已经解释完毕,解释这本金刚经,就是梯子。有人就是乘着这梯子超越诸天。不待打坐修气脉冲关,不需要四禅八定,横超三界。这也就是净土门说的信愿行。这本经书我写了一半她们看了满心喜悦,生大欢喜并说:要是能让很多人看到才好,真想让所有的人看到。虽然助印的钱不多,但是就这个愿力足矣,胜过七宝布施,具备了地藏王的愿力慈力。虽然她们没有说出来,但能在禅定中看到她们超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超越凡夫禅。这就是因为她们这愿力不亚于任何菩萨。是向外的绝无半点私我之意,毫无遗留的外射。这就是遍虚空之说,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四禅八定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但是它是凡夫禅,不明真心。现前虽成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却是凡夫禅,定力再高也是凡夫,我相未破,难入圣流。

比如,有人在禅境中见到刀山火海、猛虎恶鬼、地狱森罗,都能定住,或者念佛、或者持咒,都可确保安然,这等本事都不成就,都是强定心识之事。这是因为本觉未明信以为真,不能彻底破除我相的缘故,若是明了,则知眼前皆非真有,幻相尔。无须念佛持咒避之,诸相自会消融,归于虚寂本来无我,何须避之?一切世界皆心中物,一法不用照了虚空实相。楞严经曰:须知宇宙虚空山河大地,咸明心中之物。此肉体还如境界中之体,归于本觉虚空,肉体遗弃,瞬间消失溶化。这个瞬间,七八十年,只是因为六根,感觉缓慢,如放了一个慢碟片,被眼前事物欺骗,难舍缠缚。当下受持金刚经,明了此意,便放下、破除我相,安住清明境界,哪里还会看到诸多幻相便念佛持咒躲避呢?

在这里还有一层深意:思想念头。他(她)们一瞬间发的心,并没有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要空心空性无念,在禅境中持守定力、念佛持咒。他们是把这个念头思想直接转向利益大众,救度众生,那么思想念头不再是包袱累赘,而是普度众生的法宝了。这当中他们的思想念头虽有,却绝对无我,无一丝自私,就是这个了,叫作即心是佛。这也就是六祖所言:不断百思想。还往哪儿修啊?这不就是超越凡夫的上根利器嘛!这不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这部经是为大乘人说,为上根人说嘛。

要清楚的知道:不论你悟的多明白,不论你的禅理分析的多透彻、多正确,只要你不能去真实行,那么你所悟、你所谈、你所分析的一切,也就成了妄想妄念了,而你发的什么愿望和一切佛话道理恰恰成了谎言,变成罪业。您说对吗?这也就是说你还是在妄想纷飞,浪费精神时光哦!知道而不行道,是什么道理?

大家或许还不信她们只是这个就是破了凡夫禅,超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呢。这就好比父母交合,凝结肉胎,若无神识介入,便是死胎。一切愿力,尚须因缘促成愿望。信、愿、行,缺一不可。这部经就是机缘。所以说:圣流与凡夫禅之别就在于破除我相。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我相未除,境界中总是信以为真,处处持守定力,坚固妄想,难以俱舍。如楞严经曰: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而这部金刚经说的就是信奉、受持此经,哪怕是说四句偈与人听,功德也会胜过满三千功七宝布施的人。别小看受持这两个字哦!练功打坐诚是修行,但是比起当下的真实行来,差之千里。因为你历尽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始终是难以破除我相,而他们当下就破了。

其实说起来简单,行起来难啊!你这样想才能发现:当我们为了修行要解脱生死时,那个方向确实不错,但是我们的心却是自了心,其实微细之处细微意识中还有我未破,那是想得到一个解脱境啊!有所得心,这就是我相。比如:为了修行解脱而拜师,有人能出一千、两千……这很好,真诚之心。但是当你要印经布施时,一百元也难舍啊,有个感觉,说不清楚,总之是不舒服,别笑啊!就这个心态,四禅八定始终是在一个局限中转圈子哦。为什么一开始我就说:如果你能给希望工程、灾区捐善款,我管你吃住免费教你哦!基础已经成了啊!剩下的那点禅定功夫已经了了,不是什么啦!只是点化开悟护念保任就是了。这就是上乘人哦。

在诸多佛经中一直在说:保任、善护念。大家很可能难以理解,悟了之后才能谈的上善护念和保任啊!怎么是悟了啊?这部经一直在上乘人、大乘人说。上乘人当下知道眼前就是禅境,不需要闭目藏睛打坐、历经四禅八定了,现实与禅境就多了一块肉体而已,没有两样,拿掉肉体,本性还在,只是时时觉醒既是,如此就是护这一念。他不会再去闭目藏睛寻求什么神秘玄虚,不再认为眼前一切东西是我的,一切皆是方便随顺功德,自然而然就是主人了。于是,他开始以主人翁的状态出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禅定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觉,忍辱已经谈不上,般若正是财法布施的手法,这就是自觉度他,自然也就是精进了。整个的所作所为就这样走下去,这就是绵绵密密的保任功夫。今生肉身结束,一下便回虚空。因为彻底破除我相之故,当然,随着自心的自然回归,不需要刻意禅定,与睡梦中便会游历十方国土,凭父母所生肉眼就能看到虚空一切。所以,我说她们看了这部经满心喜悦,生大欢喜并说:要是能让很多人看到才好,真想让所有的人看到,并且真的去行持了,这就是财法双施,真实行、真受持,信愿行俱全,与诸佛诸大菩萨之愿相同,频率相同,这个心一动,便会震动整个虚空。为什么呢?宇宙间一切都是唯心的、向心力、万有引力。而这个心一动,是向外的,如同宇宙中一颗新星核爆炸,像太阳一样在辉发。不过呢,就它本身来说,也跑不出万有引力,所有的生命在它的普照下,也会以他为中心,形成一个光的浮图世界,如弥陀经所说的佛国世界。

这样的人,他(她)一旦生起了正确的信心,心中就会念念出尘离垢,念念不忘救度一切众生,念念回归自己生命的真实相,念念安乐,再也不会失念、错念。常安住于正念、念念消除无边生死业习,念念积累广大功德。从此能够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生生死死都能忆念正法,

现在当下的这颗心,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不会失去方向感,不会失去自己喜悦的安隐的念头,纵有烦恼也如过万里晴空的一片云,瞬息而过。

就算环境恶劣,就算遇到痛苦无边,或者在极尽欢娱之处,也不会退转信心,直趣菩提、别无所求,心中警钟长鸣,时时觉醒,他(她)不会再认为人生是苦,而要妄求极乐或妄求往生什么地方,也不会退缩二乘,此心此念,永不错失。凡夫的迷悟是颠倒的,凡夫的善恶是颠倒的,想尽各种方法要达成自己所愿。菩萨此刻能识别究竟法与不究竟法,所以,念念融入正法,真正启动了心灵健康以至成佛的工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一定会埋头安心,行于正道;任何凡夫、二乘人无法想象正念有多么美好;他们都会笑话菩萨的愚诚!但是菩萨看清楚了这是生命唯一的出路,他知道:古佛如是,我也当如是,唯此方能走向光明寂静的无住涅盘!此心此念一动,十方诸佛菩萨悉知、如核爆炸,撼天动地,震彻虚空,这就是一颗新星的诞生。

这就是大乘之心的起始,十信位菩萨。叫做念心住,这就是念佛。这也就是真实行。

这部经已经解释完毕,只是当中还有待补充,作为实修材料,鉴于这部经说的都是破除四相,与经历上没有心法解释,因此后面准备补充从大乘起信开始起修,一直到五十五个位次菩萨到成佛的经历过程,也就是先天之数的形成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心历——乾慧地  
现在咱们在接着金刚经的心法修下去。修行者对这部经生起大信心,发大愿力,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受益,并且真正从内心接受行持真实之行。相信佛陀所说的法一定能够使自己打开智慧之门,相信自己能够成就圆满究竟的佛果,相信自己此生再也不会白活。相信在千万年黑夜中遇到了明灯,在茫茫苦海里得到了真法,相信修行就能回归,而这个修行就是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就是破除我相,修正自己。

发大愿解脱者深信佛陀所说:法是无我。依教奉行,善根生出,深深地扎入心灵。再也不会去寻觅自心,更不会去寻找什么净土、妄求什么极乐,妄想什么往生。他已经知道佛法的真谛,知道诸法唯心,再也不会去寻求什么法。他已知道眼前一切,皆是往昔自心所造之缘,不敢再造恶因,于杀、盗、淫再不敢过犯。也知道今生身、语、意三业的现行既是将来的果报,故此安住于当下,自心生起大戒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做。

万恶以淫为首,淫身淫根不断,万难出离。要断淫身,根源在心,断除淫心,才是根本。然而吃辛辣食物,也会滋生阴精、滋养肉身,从而影响自心生淫。故此,修行首先戒掉辛辣荤腥生食。生食之物,容易产生生气,故此也需要蒸煮烂熟。荤腥自然属于生阴精之物,非但如此,还要欠下业债,过来人都知道,辛辣荤腥不戒,修者往往会出现一个现象:有诸多鬼邪在鼻子上吸这些气味,没有开眼的人只会觉得鼻子尖有气抽抽的感觉,开了眼的人会看到都是一些穷鬼恶鬼在吸食。

如此禁戒下去,自成律仪,与世间任何宿债及时偿还,不再造下新的逆缘,如此心无挂碍。自然神清气爽,心地清净安宁,生活起居从容安然,心不贪淫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静坐中或睡梦中常能观见十方界,根本不需要开什么天眼,只是肉眼就可以看到了,但见十方国土一一如来眼前,明月当空,清净皎洁;身心快然安稳洒脱,无拘无束,从此欲爱自然干枯,六根不再束缚,亘古欲流恒河干涸,遍体河沙,入大沙门,这就是初如来境界,也叫乾慧地,纯是天性智慧使然,十方上下通达虚明,叫做密圆净妙。

此时此地,六尘不能干扰,心性归元。能游历十方清平世界,四通八达,所以亨。到了此地,已经能利万物,所以利。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贞。所以易经曰:乾:元亨利贞。

能归元天性,菩萨此身已然脱离四大,已经寄报于四天王天,境界中可见四大天王环列天际,同时也发现自己尚在欲界天,但是却从此跻身圣流,安住圣位。这全凭发心清净,戒律成就。这就是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心历——1 十信位
1  信心住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接水。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行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欲习初乾,这个乾与前面的乾慧地的乾不一样,乾慧地的乾,代表的是天、圆明、天性、天慧之意,所以说乾有其慧,天慧聪明,在易经中读作乾(谦)。

而这一个“乾”在这里读作“干”。也就是说欲流刚刚枯竭干涸,还没有见到真水如来呢,经云:性空真水。易曰:天一生水。

此心不即不离,从容淡定,不取一法,以金刚之心,念念流入中央。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打开、铺展开来。随着真正的妙圆打开,再一次出现妙境——天中有天。菩萨至此,尽行天真,一切妄想灭尽无余。纯是中道,信心坚定不移,所以叫作住。这就是信心住。

为什么说天中有天呢?前者乾慧地欲爱干枯,真性归元,已经回归先天圆明境界。现在圆妙开敷,这是又打开了圆妙之境界。(开敷:打开、展开),所以说天中天打开了,现在的菩萨已然升至三十三天忉利天。这一层共有三十三天,东、西、南、北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加上中间一共三十三天。经书中一再说圆妙,这个圆妙就是古人说的天圆地方,天圆无处不包容,因此不要把它抽象化,当成是在头顶的就是天。这个天是空的,立体的,纵横交织一切世界。但是却有很多层天,菩萨入的是圣流,因此不要想成是往上升,而是层层剥离心茧,层层扩大真空浮图范围,因此这天是立体的。所以叫圆妙开敷(敷:展开)。全凭无造作之心进入打开呢,打开之后便会依次第旋转游历。

现在咱们扯的再远一点,乾在易经中按照时序是芒种,正是天气至阳至干至燥,接下来就是夏至一阴生,进入三伏天,也叫伏日。一共是初伏十天,中伏十天,末伏十天,有时候因为季节变换,中伏或许会多几天天,大约三十三天左右,所有的浮燥之气都会被降伏,然后才能见到白露秋凉之水,悄悄地来了。三伏天的伏是指伏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在人则是六欲。修道就是效法天地自然,归于自然,自然降伏。自然如来法流水。

金刚经说降伏其心?现在我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  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信念坚定不移就是住,就是真信,真信也叫中信。菩萨到此已然知晓信为功德母,能破一切无明。所以凭此真信明了一切事理,皆圆通无碍,以空为中,正法轮转。阴处界三:阴:五阴,处:六根六尘十二处,界:十八界,这三者皆不能障碍分毫。过去、未来,以及无量无数劫中,自己累世习气,各种身命不同的习气,一幕一幕影现。如同真的来到眼前,能够清楚地记忆,无有丝毫遗忘。菩萨在此修行,将会有住,因为需要在这个境界中把这些累世习气一一断除,这就是念心住。

菩萨在此修行是一步最艰难的历程,现实中他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所有的恩怨情仇都要在这里化解,当中会经过千万心的磨难。为了断除无明,断除积习,他在心中会念念出尘离垢,念念度自心一切众生,念念回心,在无数劫中沉浮、在生死海中独自一人苦度,他只是凭借正信、忆念正法,检点往昔的一切过失。念念消除无边生死业习,积累广大功德。现实中不怕环境恶劣,就算受尽人身折磨,就算遇到痛苦无边,或者在极尽欢娱之乐,心中时时敲响警醒的钟声,不颠倒正念,再无颠倒梦想。

在这期间有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禅定问题,因为这是幻像重重前尘往事都浮现出来,金刚经中说:凡属有相,皆属虚妄。需要觉醒才是。但是觉醒并非让你一见到幻相就念咒念佛或者如何如何,把这些断灭,那就是断灭相。于心法上讲:那就是起心动念了啊!必须要接受,让这些缘自己消磨掉化尽,这叫无生法忍。但是也不可以放任随着境界而去,脑子溜号,开小差,跟着去玩。

3  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所以妙圆,是因为正信正念,菩萨此心念念相续,接续成圆,形成法轮,将无始以来轮回不止的一切习气统一摧毁洗涤,故此心精发明。

请注意,尤其是知解宗徒们请注意,这一段虽然几句话,但是这一段中提到真精发华,什么真精啊?怎么知道的啊?当然绝不是随便心思出来的,或者妄想出来的,或者想象出来的。

而是在幽冥之中见到真精,此精并非后天交感之精,绝非后天渣滓欲精。乃是先天无妄之心精。真精发明时,世界如同琉璃内悬月明,透明纯净,内心精纯无杂染,现前一切明觉,菩萨乘此进趣,继续不停,这就是精进心。

到了此刻,正信正念形成金刚轮,无始以来的各种恶习如摧枯拉朽一般被摧毁,所以才说惟以精明进趣真净。惟以:只用。已经得心用手啦。前者信心住,念心住,这里精进不住,勇往直前。当下的这颗心,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再也不会失去方向感,此心此念,永不错失。这就是转轮圣王之初,铁轮初转。修到此位,可见头上铁轮开始转动哦。

这就是禅定成就,因为一切习气都从幻觉中浮现,全靠信心、念心、精进心安住,才能降伏这些习气幻相,这就是相法时期禅定成就。此后就是转识成慧了。

4  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前面无始习气被通一摧毁。心性不再随妄逐流,所以心精显现,现在转习气而成智慧。内心精纯无杂染,纯以智慧展现的生命了。这就好比在暗夜里看到了月光一样,一切开始发明。此时菩萨之体不会再生起杂乱妄念了。慧莲开合,智慧火焰光烛照天,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所以叫做慧心住。修到此天,会发现诸多天人身体发光,不需要日月照明,自身有光。已达须焰摩天。

5  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前位已经转识成智,妄心妄识不再复发,静定中周遍沙界,万里清光,湛然寂静。这都是因为妄尘彻底消灭之故,此刻内念不出,外念不入,心息常常凝滞不动,呼吸时时断绝,泊然得正定。一觉湛然。

一切造作之流,难以正定,总是恍惚中玩弄识神,磨光弄影,不知梦里光景从何处来,从何处去,终日沉浸在虚幻之中,耗费精神,感叹梦里光景,迷失正觉。

正定菩萨修行至此,所遇一切皆能安住于正念之中,甘心淡泊、甘心寂寞,看破浮云幻影、安然自得。心胸如浩渺无际的天空,宽阔而又坦荡,他已经恢复自性的本来寂静,不再有爱恨情仇的缠绵,超越了肉体和心灵的隔阂,再也没有什么是非好坏可以搅乱他的身心!他的心像湛蓝的天空,高远空旷;看一切都是宁静有序,周围所有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那么和谐,庄严,美妙。这就是定心住的境界。

到达此位,已经进入兜率陀天,兜率外院。兜率陀天有内外二院,三灾厉害危及不到。此处之外就是人天境界之精舍了,故此佛陀要乘六牙白象具足六欲相,下生兜率陀天成佛说法呢。而老子之道即在此兜率宫。但是他们都是在内院,愚痴之辈总是把佛道分作两家。

6  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既然已经入定,定久则心光发明,若是枯坐则会偏废,落于凄凉衰败境界。菩萨以定心滋养慧心,又以慧心资养定力,定慧互资,继续深入大定,只进不退,以金刚智慧心光直透而入,直奔兜率内院。这个定,不是强灭心识心念,只是无为。修行者到了此处,再也不会退转。到了内院,已是细微至妙之处。外院精,内院微。至此兜率陀天从外院到内院,精已微乎其微,此处正是气海,故有“精微填海”之说。这里是六欲天之内心内院,一切灾害波及不到,菩萨修行多与此教化,修喜足行,欲足乐。也叫知足乐,止足,所以也叫震为足。这正是在静极光通达之时进入内院。

7 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既然进入内院,已然到家,此心顿然安歇。再无遗失之可能,此心与前期一样,如如安然。现在已成定力。静而又静,定而又定。

静定之中,十方虚空如同有气而来,与此心开合分离,相互交接,难分难舍。如道家曰:有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只因一直在无为淡然之中,现在忽然一气来,打破寂净,此心自然而然回护原本之觉明。所以叫做护法心。

这一段尤其要注意这一句: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大多数的楞严经经文解释到了这里都会模糊过去,运用文字理论模糊过去。这是因为没有这段亲身经历,故此难以描述。

这个气分,指的是气的范围与气质。修行者到了此位,妄心阳躁之气荡然无踪,已经是至阴至寒,周身冰魄晶莹之气乘心虚阳虚而进入兜率陀天内院,与原本不动之心交接。只因此心长久空定无为,自然生起排斥,要维护原来的宁静,所以叫护法心。

之所以叫它气分,是因为人之气流通,无有妄心阻碍则畅通无阻,现在到了内院精微之处,遇到真空浮图体,便结聚壅滞,形成气分,如同在大气中有一个真空浮图体,拿我们的话说就好像一真空气球,菩萨端坐其中,与外气隔断。这里关键说的是十方如来气分,也就是说东西南北四面八方、上下全都是气,到了端坐正定之处,停住交接。这个需要亲身验证才能解释出这个“如来气分”。这是实修者的亲历,不是随便弄出一个词来,更不是随便心思着胡说出来的。

8  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虽然与如来气分时不时的有所交接,但是心中觉悟明了之后,不为所动,仍旧保持定力。用慧明之力返回原本真空浮图心光之中。在真空中安住不动。此刻心光发明,与真空浮图之外的冰魄晶莹之气分交接处,犹如两面镜子,光明相互对着,忽然发现自己就在镜中,却又觉得自己在镜中看自己,妙影相互重叠,分不出谁是谁。原来无形中有了对影之身,却难舍原来之定境,总是自然而然回归那个真空之境,也叫回心向佛,叫回向心。

这一段描述的相当清楚,修行者到了此处正是这样,此时此刻欣喜万分:我居然看到了我自己,不知道是在空镜中看自己,还是自己在看空镜中的自身,清晰鲜亮。但是此刻还是不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只是心生喜乐,这种心境难以表达。

9  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此心再次回光返体,得到真空浮图(佛)大定,凝滞心息,也没有呼吸,也没有念头,就如同在充满红光的鸡蛋壳内。这个妙净早已超越前者之净,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为寂定。此心再次安住无为,从此一得永得,所谓:得其一万事毕。得啥呢?就是如来气分交接时形成的身影啊。只是行者到了此处,尚自不知其所以然,不明其中道理。处处小心戒备,生怕有失,所以叫戒心住。

虽然短短几句话,已经把修行者的心情与当时的情形描述的很清楚了。在这段过程中,会有种种变化,见到各种情形,身形不断的显现。或看到自身的一部分,或看到全身,肉身虽然在端坐,却难以分出是谁在看谁。所有的变化都是在无妄中的自然变化,至喜至乐,难以形容。这就是六欲天中的第五天:乐变化天。

10  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行者到此,已经渐渐的不戒而戒,觉不出戒,菩萨在此已然是以戒为自然,正是戒体戒心自在,清净戒体,有个身体已经能游历十方。所去之地,随心所愿,这就是大定之后的自然出身。此身就是无妄真性在兜率内院,与虚空如来气分之交接,感而遂通。

以前也能游历十方,但那是性身,意识身,当进入兜率陀天内院时,已经是真性大定了,得了如来气分交接,才得此身。以前只是虽有大愿,但是无力。现在此身已经具备愿与力。只要愿去,就会随愿而至,所以叫愿心住,此心此愿行功至此告一段落。这里我称它是愿身,这一身正是一开始的大愿大信发起,又经过真实行。现在已经具备化显之能力,能随处化显。这也就是欲界顶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但是这一层天,是欲界顶天,所以也叫大魔王天,此处别有魔羅天宫。有修行者误进此宫,就会变成大魔王。所以有些书中写有:只有菩萨才有资格做大魔王。修不到这个程度,想当魔王,那都是妄想,痴人做梦。

此时虽说还在六欲天,但是菩萨之行早已超出欲界。虽在欲界却处欲泥而不染,已经成就清净戒体。

善男子具备这十信位: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以真信受持,以金刚心转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心历——5 四加行
1  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这里的佛觉,指的是觉性、性德。即以佛觉,用为己心,用这个清净无为性德圆成之佛觉,当作自己之心,可能有人会不明白,难道前面修行的佛觉性德不是自己吗?那四十一心不是自己的心吗?问题就在这里啊,前面是性修,纯是无为之觉行。现在的意思是从无为中走出来,不住那个性德妙圆。

《中庸》曰:“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又:“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至于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这个己心由此可想而知是啥了。那么前面的觉性佛觉是无己的哦,如道家所言:炼己炼到无己。走出那个清净无为的境界,要把佛觉代替己心了。这是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也就是说闭目藏睛和睁开眼完全两码事,有的人在境界中自觉修的得心应手,无不通达,以为证得究竟,自己如何了得了。但是睁开眼,踏入现实,别人的一口唾沫照样把他淹个半死,别人说他一句“你不行,你拉倒。”就完全性情大变,暴跳如雷了。这就是己心七情六欲与那个清净佛觉的背离。

现在行者到了这个境界,佛觉还没透出己心呢,所以说:若出未出。真性佛觉一旦碰到己心欲情,如同钻木取火,火随未发,先有了暖相。这叫金性木情相交,这就是暖地。

前面是穷理尽性,现在这是以至于命啦。儒家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在这里了。

2  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者所行,纯是无我,现在是以我之心去修行真空浮图之境界,所以叫做以己心成佛所履。但是并非一下可就,这当中有个融洽过程,需要磨合交并合为一体,性情相交,因此这阶段的感觉就是若依非依,似靠非靠。

从暖地到顶地,期间心身变化百端,色身气脉,发暖发乐,微妙莫名,生机活泼,阳气周流,如邵康节诗云: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皆是春。

但是最终气息归元,发生顶相,万籁寂静。这是暖地是在于人情身心的感触,是己心。顶地是归元后的佛觉。所以虽然归元,但是有了己心暖地的拖累与障碍。

这里说了一个心情境界体验: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所以名顶地。这个境界不可详细述说,恐学者落于想象倒影中。

3  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以前修行是舍念清净、舍身忘意,完全是一个真空浮图境界,觉性起,己心灭——无己。己心起,迷失佛觉。偏于一性佛觉则现实无功用,偏于己心则迷失佛觉。现在是己心与真性佛觉和合了,此刻心情两可,一边是佛觉,一边是己心,二者皆不能取舍任何一边。所以说心佛二同,恰好是不离中道,善得中道。

行功到了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却难以言明。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功用到此,藏不住,也难以施展,(怀:藏。)因此名为忍地。

4  世第一位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这一段为啥说是世第一地呢?世间法的顶点呗!之前的信、住、行、回向四个形成都是忘机绝虑,罢黜万缘,纯是修性。四加行说的是人情己心,将佛觉融于自己身心,有了切实的身心感受,这就有了命体的转变。世间法也有一定的数,比如七情的返还,要经历七个阶段的分段生死,每七日一次来复,七七四十九日的形成,昔日佛陀在树下七七四十九日,即此。也就是这本书一开始说的:后天之数四十九。现在这个世间法之数已经圆满了,所以说数量销灭。

迷觉:人情己心是迷,真性佛觉。佛觉与己心人情同时归于中道,己心既是佛觉,佛觉就是己心。若是迷在人情己心上,则无智慧。若是偏于佛觉上,则难见人情世故,与世间百无一用。现在这二者既不见迷相又不着觉相;所以叫二无所目。

这样的人,已经是在世间不离佛觉,在佛觉能用世间四大人情了,自然是世间第一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心历——6 十地位  
1  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菩提:菩提萨埵,觉悟有情之意。于大菩提,则是在情上有了大觉。善得通达,通达什么啊?通人情、达佛理啊,不失佛觉,不迷人情,融通无二。觉性能通一切如来境界,遍布真空浮图境界;这个感受不是以前的独觉一性,而是此身、此心的感受,生极乐境,所以叫欢喜行。

2  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大家修到一定程度都会发现一个问题:进入那个觉的境界是一个情况,出定后回到现实一个情况,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性质。前面一直是一性修行,现在是性情相合了,无论在哪一边都是一样的了,无有什么分别,也不像有些人说的“心死神活”,所以叫做异性入同。进一步这个同性也消失了,完全是自然的了,同性亦灭。这就是一个醒梦如一的境界了。

很多人有这样的发现:醒着时一个人,入定进入境界时完全是另外一个人,这就是境界之分别,未能合一。心里还有个佛境界,有个什么尘世间,这就是垃圾、尘垢。现在无有分别了,所以就是离垢。

3  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心里有佛境界是垃圾,有红尘世间之苦是垃圾,都没了就是离垢。但是,离垢还有个离,到了连离垢的境界也离,彻底忘了什么垢不垢净不净之时,就是彻底的净极了,境界全消,光明显现出来。

这时的修行者外在面目容光焕发,神彩开始透出表相。与以前光景有了新的改变。

5  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前面是静极明生而发光,现在是明极,也就是光明大圆满了。修行者到了此地,智慧如同大火焰,现实中一切烦恼、臭袜子、烂鱼、破抹布、污言秽语都不会动其分毫,只会使菩萨之智慧火焰愈发光明。所以叫作焰慧。

5  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把一切世界观成相同的,不分境界,叫作同,这样的人会落于混沌无为境界;把一切世界分开来观,境界有了分别,叫作异,这样的人会落于分别有为。有为或无为,都不能到达菩萨现在这个修行地位。观成相同的不成,观成不同的也不成,那该如何看待呢?是不是很难吧?真是难胜地呢。答:无为中有为。有为无为,无所不为。

6  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在前面的“10无量回向”已经是性德圆成了,在这里又出现性净明露,看样子似乎重复,是吗?这里的“性”是指的佛觉之外的那个人性己心。现在的功夫已经是提升了,要知道这是十地修行。灵肉合一的修行呢,性命现在是双修啊。单独修性早就在“10无量回向”已经是性德圆成了。所以现在突破的是另一境界,真如地。

关于“真如”这个词,无法言明,在这里只能说一下本人的体会,当初我没看过佛经,也不懂的什么佛法,就是那么往前进,到达一个境界,就见到真如这两字了。后来几年后看到佛经,才知道“真如”。但是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解释“真如”都不对。真如是一个境地啊,用什么词语解释都不成的。就好比解释电影《红楼梦》,它是一整个的体系,不是一个词可以替代。很多咒语全都是这样的。若是知解宗徒,穷尽所有词语也不会知道真如是啥样子的。那么现前地,你应该明白了,确实是现前之地啊。

7  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之所以说真如是一个体系,系列地。现在就可以看出了:尽真如际。千山万水行遍,皆是这样的真如境地,无所不到。这不是以前修性时的六度万行十方世界。现在是你的本人之心在行走真如境地呢。也就是说佛觉己心皆是一心了,以己心游历真如境地。

8  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到了这个真如境界,绝不是以前那样:醒来一个样,入定或者入梦就换了人。无论哪一个境界,皆是一心。也就是说现实人间,也是这个心。这就是全真一心,菩萨当住此地,再也没有什么法,一真凝然、湛寂不动。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这就是全真不动地。有人把它叫作一真法界。

9  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前位得真如全体,成就全真道人,现在可以发真如大用了,也叫全真之体起用,主要是指功行。行者修至此地,具四种自在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能作大法师,演说无量法义,无有穷尽。

(1)法无碍辩:智慧通达,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故能善于辩说,于所说名字语言中,无著无滞。也叫法无碍智也

(2)义无碍辩:亦称义无碍智、义无碍解。于一切法相、名字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3)辞无碍辩:通晓一切法言,过去未来现在语,如是等语言,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碍。一切闻者,悉解其言说,是为辞无碍智。

(4)辩无碍辩:随顺众生根机而巧妙演说,令众生乐闻的智解、辩才。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能说一切语,于一法中能说一切法。于所说法,皆是真实,皆随可度者。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随一切众生根性,而为说之。随机而说,闻者无厌。以乐说辩力能住世。辩说无尽,广利益一切。无有一句差机之过,也叫乐说无碍智。

这样的人,自度已毕,功德已经圆满。毕:完毕、终结。亦目此地名修习位。目:看作。

10  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前者四加行中世第一地是世间法七情数灭,现在是九会华阳,还于乾顶,也就是首楞严。也就是道家所言:七返九还。华严经所谓七处九会。本该取证涅槃,得会华严金光,但是阳极必阴,不出必定回头,阴阳无极,极处必返。向上一路,密不通风。

到了第九地,已经是晴空万里,到了这第十地正是将证未证,当出不出,阴云复起,障蔽佛果。但是这里说的慈阴妙云,正是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之流,心怜苍生,不取涅槃。为苍生故,说法普度。所以又叫法云地。

11  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十地不停,至如来性海,入海口处,菩萨顺流而入,佛逆流倒架慈航而出,所有都是真实可见,并非言语假设想象之言词。佛与菩萨在此刚好交会,所以说觉际入交。这就好像出海发现新大陆,菩萨正要去。而佛正是出来接大家去呢。在这里刚好并驾齐驱,只是一个入,一个出。所也叫等觉。

12  妙觉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从乾慧至等觉,中间经历五十五位,这就是天地五十五数。这个觉这才算真正获得。然而,入海还有佛历,之前全是菩萨心历。不踏空、不离地难窥全貌。最初的乾慧地已经具足一切,但是不经历事修造,就不能亲证,所有理论都是妄想猜度。这个金刚心就是一觉。现在刚好回到乾慧地。一开始是干慧,从与如来法流水交接,到现在变成如来清净性海,全靠一觉,金刚之心。道家一句话概括了这整个过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重重单复十二,这句话诸家解释,纷纷不一。在这里,咱们说悟道修道证道,是效法天地,如道家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无非十二,十二部经、十二时辰、十二月、十二类众生(十二属相)、十二经脉、十二脏腑……

阳为单,阴为双,一阴一阳谓之道。既然得道,自然是不在阴阳中,却把握阴阳。这个时候,才会明了原来在十地位之前的运行路线正是九宫八卦图的线路,只是那时自己尚是图中人,如在迷宫中行走,不能一揽全图。现在离地于空中,当然会发现自己的修行路线一目了然:原来1、3、5、7、9=25阳数     2、4、6、8、10 =30阴数  合起来正是五十有五。自己反反复复就在那个浮图中行走,现在若是再进去,绝不会痴迷了,自己确信:是一个合格的导游,能把任何人引导出来。有人说这是倒架慈航,还有人说是佛陀再来。咱就说:跳出之后,再来这个浮图中……回来干吗?

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一开始咱们就说过:芒种至阳是乾慧地,夏至一阴来法流水,现在回归乾慧性海。刚好是从至阳开始滋润,转了十二月,回到乾慧地,首部。此刻的干慧之地,已然是如来清净大海了。

这部经就叫大佛顶,首,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妙理,都从这里流出,这里是心海之眼,清净海眼。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整个过程都是以金刚心经历,这就是王道,如来王种的之轮——王轮。也叫金刚轮,也叫宝轮,整个过程就是一觉而已。这就是“金刚王宝觉”。

这就是金刚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法、相法、末法  
善知识修行,于一切时观心护念。心中众生刚刚生起,既觉起念佛,使此心念回转灭度以得清净,这就是经文所说:以念佛功德回向众生。因为即心是佛,又名回心向佛。只因心中生起的众多念头叫众生,我们都一一安忍度过,所以又叫普渡众生,以此方法使心地清净,又叫净土,因为心净则国土净。因为如此,佛经曰:虽名普渡众生,实无众生可渡,盖因众生皆自渡。善知识修行,心中刚一动念头,已经有了人我相,欲要普渡众生,已经犯了众生相,忙忙碌碌身心疲惫,已经是六根不净,离佛越远,只因这是心外求法。

离心向外求佛法,一无是处。我佛说法,旨在引导众生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轮回。从来没有说过:别人有罪,而我可以念佛代其免罪,避免因果报应。倘若如此,佛所说:因果报应,毫厘不爽,岂不自相矛盾?休说佛法,既是人间法律也不会如此糊涂。尘俗之人不知自心杂念纷纷,尚没清净见性,如何渡得别人,别人过得都很好,不用你度啊。你只需管好自家心念,也叫善护念。

见性成佛之人,视人生如同梦幻,于梦中游戏佛事,随顺众生之喜,也能随顺众生之苦,这是倒架慈航,随顺众生。其意在于引导大众向善。佛与菩萨所救度之人或灵魂,也需要有缘,平常心中有佛、有善念之人或灵魂,闻此法音,方可得渡。若十恶不赦之人,闻此法音也不知何物,相反见此正大光明佛光,反而会惊恐奔逃,躲避正法。佛说所有佛经旨在修心,让人修自己的心性。所以大众欲要成佛,唯有自渡心中众生。而所有生者、死者,欲要解脱,唯有自心。别人所作,只是指导。仙佛所作,只是接引。心无善念,自心不悟,虽仙佛无能为力也。

经书千万篇,只是说六根清净,放下所有,以达空明解脱。只因人心自解不悟,所以才出现各种经文。千比喻万解释,苦口婆心。若当下清净,所有佛经已是多余。所以上根利士当下知道此意,连经书也会放下,怎么还会死背经文呢?

参禅指月人不悟,只看指头不看月。

苦读经书伴青灯,不知放下是真经。

谈到练功、神通。一般人都谈虎色变。其实打坐、念佛本身就是练功,练的是定功、心性光功。因为定能生慧嘛、佛光普照嘛。因为修的是大道,所以看似平平淡淡,其实已经是万法包含,所谓不修而修。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佛法曰:不立一法而万法全。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有,包罗万相。倘若是真的一无所得,那么佛说六道轮回岂不成了虚言了吗?成了猜度的了吗?其实正是因为修炼,佛祖才得到大神通、大智慧。才能进入轮回隧道中,观察生死轮回的情状。当然,有神通不一定能成佛,但是成了佛就必定具足神通。

那些一听到谈神通、炼功就战战兢兢的人,怎么会知道定慧圆明、神通自在、逍遥极乐的境界呢?他们只会依经解字、津津乐道的做一个口头禅,发泄心里的无明,讲起经文来头头是道,有病还得上医院。说别人神通具足,百病不侵,是邪道,修偏了。自己浑身是病,躺在病床上,还喋喋不休的讲经说法,不得清净,说自己是正道。是菩萨行,是大舍。果真如此,诸天仙佛菩萨就都成了毫无智慧的病秧子了啊。

不要被以前的大德压住,一说悟了,就没有敢承认的了,悟了就是悟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要有超佛越祖的精神相信那些大德希望我们超越他们。不然他们就不配称为大德。悟了还有什么?不就是好好做人、好好修行?平平淡淡。

正因为我们觉悟了,才会在这儿相聚修行,不是吗?假如佛法只是理通,便不会有感应,连一只动物的感应都不如。

而真正理通的人,也可也推测到,因为理通天地。修行之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然就成了口头禅。

因为见识,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导致痴迷,就好象在迷宫里,靠自己的心理意识判断乱走。

当我们放弃心理的见识,跳到空中一看,一目了然,破涕而笑,原来一切路都在眼下啊。

所以不是修,而是空明之后再进。兵法叫做:谋定而后动。所谓的修心,无非是去除心中的杂念。

修行中我们发现,在境界中、梦中。我们还有意识,说明意识是不灭的。

所以我们不能用任何方法来压制念头,那样只会在原来的心头上,又加上一个念头,多了一个妄想而已。

万緣都放下,不去断妄,不生修真的心,修佛的心,一切心都不起,就是无生。

性体显露。一切明了,万法了然于心,随手起用。这时再入红尘,再进迷宫。则不会迷。成为觉者。所以佛虽出凡尘,而不离凡尘,明了一切。在空中观脚下迷宫如小儿游戏。可以指点迷宫中任何人的出路口。

当你脱离迷宫之时,就会发现你的心还在随着下界的痴迷者轮转。但是同样也发现你并没有被你的心牵动,这位发现者就是?原来身心都可以脱落啊。

学习圣道之人,总不能只喜欢和谐、不喜欢逆境。只喜欢春天,不要冬天。只喜欢白天、不喜欢黑夜。只喜欢忠臣,不喜欢佞臣。若真这样就不是圣道、中道。因为圣道是驾驭,而不是喜好。如此历代帝王就不会称为圣上、圣天子,而只能称为宰丞有相之士。学道之人如此,就不会成为圣者、大士、菩萨、佛。就不配拥有清净国土。这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菩萨修行,利益众生,旨在舍定。所作皆是随顺方便而为,做过既忘,心中绝无有为众生之念。因为那样既是着了众生相、执着于外在的功德相,离佛越远。菩萨修行,舍却一分,得定一分,是为舍定。在众生眼中是大慈悲,可以引导众生离恶向善、得福报。但于成佛而言,却是意在将慈悲心舍尽,真正住于真如、无为、清净不动地。

一法不立,万法俱全,如同一支军队,都是你的,为什么还要意守一个连队呢?又比如,一个国家,一个圣天子,如果安然镇定,就可综观全局,文武群臣双方了如指掌,但是,如果有偏立思想,倾向于任何一方,就会当局者迷,一叶障目,修道者每欲意守某处,就是小道,失去大局。

文武双方,犹如阴神阳神,阴阳二性,皆是自身自心中物,有修性者,属于阴性,有修命者属于阳性,有阴阳双修者,也叫性命双修,虽是正道,却是于心上所作所为,亦叫有为法,须知: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若当下心地清净,透体放下,则自身自心,阴阳自行合和,文武相当。身心安康,国泰民安,忽然超越,有一性跳出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内,脱离五行围困,独然耀于太空之中,与太虚同体.此是观所作所为,所有功法皆如小儿游戏,此时此刻方知: 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之真实含义,此名顿超,弹指超无学.不是顿悟,顿悟还需修行以证所悟。

除此之外,皆属有为之法,故佛曰:起心动念,已落尘劳。先贤亦说:佛说一切法皆为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行者须知大法无法,智者须会无心法,无法法。 从南极到北极,循环一周,名为周天,周天行程八万四千里.故毛泽东诗曰:坐地不动八万里.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以应八万四千尘劳。是因为心与肾有比例为八寸四分。行功一分,用心一分,操劳一分。

修道之人,为达目的,勇往直前,一心到底或步行,或乘河车,或乘舟船,积功累德,皆可达到。然不如顿空超越,一法不用,跳立空中,任其自转,免却八万四千尘劳,任子午卯酉,周天轮回旋转,经纬纵横。各种法门修行路线一目了然,于空中如观掌纹,无所不晓,如壁上观,名观自在,又叫无心法。此所谓一无所得而万法俱全,一相不著,而包罗万象。又名不修而修。假如,你要动心下去修行,就会因一法而遮蔽万法,修了一法又一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大修大歇。

为什么会有正法相法末法时期?因为有人妄解经文,按自己的意思讲解,越讲离佛越远,误导大众。佛在自己心里修,大众不知啊,怎么会出现末法?所以佛曰:密符潜行。法不传六耳。三教都讲一个隐字,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什么啊?潜心修行修心。有些人把佛经翻来覆去,讲成是自己的,误导大众。把学雷锋也说成是佛法,于大众解脱有何益?佛说法四十九年何曾多讲一个字?就是放下解脱。什么是密啊?密在汝心啊。隐密啊,怎么会有相呢?

那么,为什么佛还说将来有相法末法时期呢?因为他看到有些人着相了,在做有为法,越有为离佛越远,包括一些没开悟的菩萨。他们按照自己猜想妄传佛法,让大家误认为做善事,做好事就是佛法。而且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度别人,积功德,这个相是越着越大。当然,做好人好事,做善事是应该的,但是,只能得到福报,不能成佛啊。梁武帝那么大的作为,达摩祖师都说他没有功德,难道我们做点好事就有功德,就能成佛了?这就是相法时期。末法时期就不用说了,做好事的人都没有了,怕被人家赖着啊。大家就会说:佛法就是学雷锋做善事,有什么好处,搞不好会被人家赖着。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魔子魔孙,传授有为功法,社会动荡。佛说:其师与弟子具遭王难。现在看看,佛的预言一点也不差啊。

佛门弟子要切记超出三界外,莫在五行中。只管看住自己的心,也叫善护念。随缘度生,无缘不要强度啊。对社会对自己都不会有好处,因为一个智慧不到家的修行者,是不会知道机缘与随缘的含义的,凡事皆有因果和机缘。

佛祖为什么在讲经时不承认自己是佛?为什么阿罗汉也不能说自己是阿罗汉?为什么证果者都不能说自己证圣?

明白这个就是真明白了金刚经。其余说法都是假明白。

深入经藏,并不是让你当一个书虫子,穷经皓首,一无所得。

深入,是在禅定中行深境界,既是行深般若菠萝蜜多。经藏,不是书。而是让你经历开发如来华藏,地藏,海底藏。

所有的经书就是一个意思,放下解脱.明白了这个意思,就要放下一切,深入经藏。上根利士,一旦明白了,连经书都会放下,怎么还会死背经文呢?何况还不是原来的佛经,都是那些经过自己的意思篡改了的文章呢?

有人说:念经不如念咒 ,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呢?道理就在于简单明了,接近佛法。大道致简嘛,佛法原本就是个空无,一个文字不立。因为你一写一看一读一想一做一听。就已经六根不净,心中已经有我,而不是无我境界了啊。所以金刚经第一句就是:如是而住。没有话了,为什么?佛把眼睛一闭,两耳不闻,入定,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当佛开口说话时,就不承认自己是佛了,见闻知觉都有了,不净了。所有的圣者都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8:19 , Processed in 0.16150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