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571|回复: 19

[禅茶一味]向去古刹问禅茶 心静自然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3.jpg




    炎炎夏日,抛却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去寻访那些隐匿于名山密林之中的古刹名寺,静享片刻自由安宁,无疑是消暑的好办法。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身外的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便是心中的极乐世界。

    某日天气酷热,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禅师静坐在禅房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答道:“我觉得很凉快啊。”白居易顿生感悟,遂作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心静自然凉”本就出自佛家的典故,所以,在酷热难耐无所遁形的时候,何不溯源禅林古刹,于浮世外觅求身体的静养与心灵的安详。俗子观光,信徒诵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静下心来,品禅茶,论世道。

    禅与茶,从来都有解不开的渊源。就连茶圣陆羽都是由佛门抚养成人。由于茶可清热、静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禅,唯许饮茶”的说法。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便是禅茶盛世的真实写照:“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古人诵经、坐禅、就餐、纳凉、休憩、吟诗都要奉茶六度。今天,茶已不只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罗庸人,也丝毫无妨在酷夏时分“向去古刹问禅茶”,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转自:http://www.tianyaw.com/read-htm-tid-20095.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8-15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慧剑师兄,吃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23: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真不愧是禅茶一味呀,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州.jpg

禅画.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吃茶去” 禅修清净平常心 (转)

禅宗认为:一切法门、佛性、佛道并不存在于众生之外的世界,而是寓于众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实践之中。没有三界可超越,没有菩提可追求,佛法便是自我意识的觉悟,只掌握自己人生航程的我,只要认识了这个我的本来,便已成佛。所以“三界无物,何处生心,四大皆空,何处见佛,道在汝前,道外无物。” “吃茶去”,体现了“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只要随缘任运,直下体悟,世上本是清静空无。“吃茶去”把最神秘最遥远的般若绝境与最平凡、最卑微的世俗生活融为一体,把现世与极乐,此岸与彼岸统一起来,“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吃茶去”突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禅就是你每日的心情”,离开了日常生活,就不可能有禅的修行。我们生活在这世间,只要你每天心情好,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于善于恶,不断不修,随顺众缘,无障无碍,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分别,无绊累,触着普遍法界的无我,无碍地适应社会,遇到许多无奈之事,都能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即你便生活在极乐世界。如果一个人每天为了名利而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烦恼,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欲望暂时实现又怕失去,这种深层部份的心理行为又都是隐晦迂回,一方面不择手段盼望欲望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想要符合他人的肯定和期望,身心永远处于精神压力及思想矛盾之中,在苦海中沉浮,这种人就生活在十八层地狱中,因为他的身心在地狱般的欲火中煎熬,他们的生活又的确有如行尸走肉的迷惑和痛苦,他们在魔中不能自拔。心中的欲火便是心魔,用别人的错误折靡自己,是外魔,这两种魔都能使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本来。
   

“吃茶去”,便是通过吃茶,平静自己的不如意之心态,在烦恼中求清静,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认识到凡是来到眼前的,就是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生活,要勇于面对,善于面对。平常心,是将外界一切琐事调整为最佳状态时来支配意识,在这种状态中,精神逐渐能够超越于它的烦恼动乱之上,每当烦恼来时,请“吃茶去”,人生处于无奈时,请“吃茶去”,在“吃茶”中感受禅那玄妙潇洒的风度,淡泊宁静的情趣,满不在乎的行径,透彻了悟的心境,享受人生极乐世界的快乐,防止堕入地狱的痛苦。千言万语一句话,请“吃茶去”。


发表于 2011-8-14 22:05:41
感恩本文发布者:慧剑无锋

原帖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792&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坐禅品茶之风的由来(转)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逶不倚”,禅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钦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江甫风致说僧家,
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
香烟茶荤满袈裟。”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发表于 2011-8-14 22:03:30
感恩本文发布者:慧剑无锋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791&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人生如禅茶,香自沉浮来 (转)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稍顷,小和尚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发表于 2011-8-14 21:42:52
感恩本文发布者:慧剑无锋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78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东坡茶,禅心以一贯之(转)

茶,亦庄亦谐,亦雅亦俗,在中国文化中虽为异数,却是个人品位的象征。古人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为的是在袅袅幽香中揣摩世态炎凉,体味人生苦乐。
   
北宋诗人苏轼,十分嗜茶,爱茶之情常见于诗行之中:“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爱茶,才具有对茶独特的感受。“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可以说,苏轼咏茶,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在烹茶这一环节,苏轼以为“精品厌凡泉”,好茶必须配以好水,因此常常亲自到钓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活水还须活火烹”,所以他用于泡茶的滚水皆由“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很讲究。在宜兴,他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不只是烹茶、品茶,还亲自栽种过茶。他贬谪黄州期间,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申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有诗为证:“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在另一首《种茶》诗中他这样写道:“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诗意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之时,已深谙茶树习性。
   
茶的透明、润泽、剔透,使人冷静,使人沉思,使人清醒与真实,使人欢喜与清明,使人有了超越现实生活的想像。苏轼的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是长期的贬谪生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也让他在沉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心襟,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深刻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
   
现代人也喝茶,但能够如苏轼那般,在沉苦之时能怀着平静心境烹茶品茶,让世人感到香醇四溢的并不多见。如果说人生是一杯茶,那么泡这杯茶饮这杯茶品这杯茶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发表于 2011-8-14 21:55:09
感恩本文发布者:慧剑无锋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782&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4 18:38 , Processed in 0.347867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