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5|回复: 0

[大德开示] 殊胜的佛法(续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心:除了十二不善心与十八无因心,美心包括了其余一切心。这类心称为美,是因为它与美心所相应。

应明白‘美’的涵义,要比善的涵义更为广泛。美心不单只包括一切善心,也包括了拥有美心所的果报心与唯作心。后两类心并非善心,而是无记心。


属于美心的,有二十四种欲界心,以及一切的色界心、无色界心、出世间心。不包括在美心之内的心,则名为‘不美’。三十种‘不美’的心是:十二不善心和十八无因心。

而美心有五十九种,若把八出世间心分为四十种,则成九十一种美心。

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心,称为有因欲界善心。

欲界善心依据三项相对的原则而分为八种,第一项原则是与该心俱行的感受:有四心与悦受俱行,另四心则与舍受俱行。第二是视其心是否与智相应;第三是视其心是无行或有行。

智相应:观智能如实地知见诸法,与智相应之心的智,是指慧心所,亦即是‘无痴因’或‘无痴根’。智不相应的心缺少此慧心所,但并没有只属于不善心的痴。

无行:根据注释,人们会自动自发地行善的原因,是身心健全、有良好的食物、适合的气侯等,以及在过去有造过类似的善业。如前所述,怂恿可以来自他人或自己本身。

有因:所有四种智相应的善心,都有三种善因;四种智不相应心,则只有无贪与无嗔,而没有无痴。这八种心被称为善或福,是因为它们制止烦恼,且带来善报。


每当凡夫与有学圣者造善身业、善口业、或激起属于欲界的善心时,这些心即会生起。阿罗汉的行为都是属于无记(没有业),因而这些心不会在他们心中生起。

有因欲界果报心:悦俱智相应无行、有行;悦俱智不相应无行、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有行。

欲界善心有八种,与善心相符的果报心也有八种,此八心是欲界善心的果报。为了区别它们和善果报无因心,所以称之为有因。

无因与有因的善果报心,都是由同样的八种善心所产生,但这两组心在各自的素质与作用方面则有差别。

有因欲界唯作心:悦俱智相应无行、有行;悦俱智不相应无行、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有行。如是共有二十四种欲界有因心:善、果报及唯作。

八欲界善心能生起于凡夫与有学圣者,但却不能生起于诸佛与阿罗汉,因为他们已超越了业轮转与未来的轮回。

反之,能在诸佛与阿罗汉心中生起的,是与该八心相符的八种唯作心。称为唯作是因为它们只执行其作用,而毫不留下任何业力。

由于诸佛与阿罗汉已彻底地根除了无明和渴爱,即轮回之因,所以他们的善行绝不可能产生未来的果报。那些心只是纯粹生起、执行其作用、而后毫无所遗地消逝。

欲界有因心分为善、果报、唯作三组,每一组又依据感受是悦是舍,智相应与否、无行或有行的不同组合,而分为八种。


十二种与智相应的是三因心,其余十二种是二因心。这三组心常各别称为大善心、大果报心、大唯作心。

由于欲界善心有八个,色界善心有五个,无色界善心有四个,出世间善心也只有四个,所以欲界善心的数目最大。对于果报心与唯作心也是如此。

欲界心一共有五十四种,依本质:八大善心、十二不善心、二十三果报心、十一唯作心。

依感受:十八悦俱、三十二舍俱、二忧俱、一乐俱、一苦俱。
依与智或邪见相应:十六相应、十六不相应、廿二非相应非不相应。

依行(怂恿):十七无行、十七有行、二十非无行非有行(即:无因心与痴根心)。

关于教导阿毗达摩,传统的寺院教法鼓励学员不单只下番功夫思考,更应熟悉及谨记其要义。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这五种称为色界善心。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果报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果报心。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果报心。乐、一境性俱第四禅果报心。舍、一境性俱第五禅果报心。这五种称为色界果报心。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这五种称为色界唯作心。如是共有十五色界心:善、果报及唯作。

色界心包括一切活动于或属于色地的心;在色地并没有粗显的色法,而只有极其微细的色法。要投生至此界就必须证得禅那,一种从修定中获得的高等成就。

禅那有时亦称为色界禅定,以区别无色界禅定。常出现于此地之心,是就这方面在质上与该地有关连,而称为色界心。

在今世证得禅那的凡夫与有学圣者,能够体验到色界善心。与那些善心相符的果报心,只能出现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五种唯作禅那心,则只出现于已证得禅那的阿罗汉。

诸论师对巴利文jhàna(禅那)提出不同的词根,其一意为‘念虑’,另一者意为‘烧尽’。诸禅那因它们密切地念虑目标,亦因它们烧尽与定对抗之法而得其名。


那些与定对抗之境即是五盖:欲欲(对欲乐的欲求)、嗔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恶作、疑。恶作(追悔)有两种:一、追悔已造之恶;二、追悔应实行而未实行之善。

禅那是通过修习止禅(奢摩他)而证得,这种禅定涉及提升定根。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诸盖皆已受到镇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标之中。

禅那心的目标,是称为‘似相’的心之影像。此相是种概念,但由于一般上它是基于色法而产生,所以取此相为目标的禅那是属于色界。


想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可以选用基础遍相作为修定的目标,如一个某种颜色的圆盘,然后把心专注于它的颜色。

当定力成熟时,与该圆盘完全相似的影像即会生起,此相称为‘取相’;定力更深时,自取相净化后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它是禅那心缘取的目标。

色界善心:这类心依据五禅而分为五种心,每一禅都各别有一心。诸禅如此排列的原因有二:一、当人们修定以证得禅那时,他们依该次序证得诸禅;二、佛陀依此次序说示诸禅。

初禅善心:诸禅定由其称为禅支的心所而得以分别。在每一禅心里的许多心所当中,即是这些称为禅支的心所,分别了诸禅的不同,而且是它们令到心证入安止定(禅那)。


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若要达到初禅,这五禅支必须达至平衡、紧密地念虑目标、及‘烧尽’阻碍证入安止定的五盖。

寻:在经教法中,寻一词常不精确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论教法里,它精确地代表把心投入目标、或者令心朝向该目标的心所。


犹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入皇宫,寻亦能够把心投入目标里。对于修习禅定,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

伺:伺一词通常意为检查,然而在此则意为保持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向目标,伺则是心继续专注于目标。


寻与伺的差别:寻有如展开翅膀起飞的鸟;伺则有如张着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鸟。寻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则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响的蜜蜂。在禅那中的伺,暂时制止疑盖。

喜:源自动词使清新,可解释为喜欢或对目标有兴趣。诸论师把在修定当中生起的喜分为五个层次:小喜、剎那喜、流喜、上升喜、遍满喜。


小喜能令体毛竖直;剎那喜有如闪电;流喜有如拍打着海滩的大浪般,一阵阵地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够令到身体升起;遍满喜则有如洪水注满山洞般遍布全身。禅那之喜是最后一种喜,喜禅支制伏嗔恨盖。

乐:此禅支是心的乐受;它即是悦受,不是与善果报身识俱行的身乐受。此乐是脱离欲乐而后生,所以称为精神之乐或非世俗之乐。它对治掉举与恶作。

虽然喜与乐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心所;喜属于行蕴,乐则属于受蕴。喜有如疲惫的旅人见到绿洲时所体验的欢喜;乐则有如该旅人沐浴饮水时的快乐。


一境性:直译是一专之境,此心所是所有五禅与定的主要成份。一境性暂时制伏欲欲;它是每一种禅定的必要因素。一境性的作用是紧密地观察目标,这是禅那的特征。

但它并不能独自地执行其作用,它须要其他四禅支配合运作,各执行其作用:寻把相应法投入目标;伺则维持它们于目标;喜激起对目标的欢喜;乐体验禅那之乐。

通过逐一地舍弃较粗显的禅支,及增强定力以提升较微细的禅支,即能证得更高层次的禅那。在经教里,佛陀以四分法说示禅那:从初禅进修第二禅时,同时弃除寻伺两个禅支。


论教里的禅那则分为五个,即多了一个只弃除寻而保存伺的禅那,这是论教法的第二禅。在第三禅里,伺亦被弃除;在第四禅里则再弃除喜;在第五禅里,舍受替代了乐受。

由此,首四禅与悦受相应,第五禅则与舍受相应。经教色禅四分法的初禅在各方面皆与论教的初禅一致。

然而,经教的第二禅是通过同时弃除寻与伺而证得,因此只余下喜、乐、一境性三禅支,即是论教的第三禅。

经教的第三禅有乐与一境性两个禅支,第四禅则有舍与一境性两个禅支;此二禅各与论教的第四禅和第五禅相等。

虽然诸经没有明确地说示禅那五分法,但有给与暗示;这是指佛陀所说的三种定:寻伺两者相应之定、寻不相应伺相应之定、寻伺两者皆不相应之定。

明显地,第一种定是禅那四分法与五分法两者里的初禅;第三种定是经教里的第二至第四禅,或是论教里的第三至第五禅。

然而,第二种定在经教本身里却没有明示,只有在论教里才说明是五分法的第二禅。

五禅皆可生起为善心、果报心及唯作心,因而有十五种,都依相同禅支组合分类每一层次的禅心。一切色界心都与智相应,但由于智并非禅支,所以在其分类法里并没有提及。

应注意到,与欲界善心和不善心相反地,色界心并没有‘有行与无行’之分,对于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也无此分别。


省略的原因是,当禅修者在修习以证得禅那、道或果时,只要他还依靠别人或自己的激励,其心即还未适于获得该成就。

有行与无行之分,只适用于修行的基础阶段;在证得禅那或道果时,则不可能涉及怂恿。如是,由于有行禅那或有行出世间成就不可能存在,有行与无行之分即不适用于这些心。

空无边处善心。识无边处善心。无所有处善心。非想非非想处善心。这四种称为无色界善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这四种称为无色界果报心。

空无边处唯作心。识无边处唯作心。无所有处唯作心。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唯作心。如是共有十二种无色界心:善、果报及唯作。

无色界善心属于无色地,无色界天共有四层,其处已完全超越色法,而只剩下心与心所。通过证得超越五色界禅的无色禅,即能投生至这四无色界天。

证得无色禅的凡夫与有学圣者,能够体验无色界四善心,投生至无色界天时能体验无色界四果报心。只有证得无色禅的阿罗汉,才能体验无色界四唯作心。
选摘于《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7:53 , Processed in 0.22606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