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63|回复: 1

批判一切有论(续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部派佛教的发展情况,根据巴利文献及一般佛学界的说法,大体上共可分为18部。从初期佛教至部派佛教,以佛入灭后算起约200-300年左右,此段时间是部派佛教最广为人知的时期。

自佛陀入灭以来,佛教僧团的发展,从乐观的角度来说,有着不间断的发扬与进展;从实情上来说,则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连续性和断裂。佛弟子们对于佛教的法、律,各派都有自己的观点、理解及诠释。

因其不同立场所提供的辩论空间与条件,也让外道们得以伺机混进佛教,致使原本意见纷陈的佛教内部更加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以传统办法才能恢复佛教的原始纯正,此一措施即是经典集结。

主办第三次结集的是上座部,或名为分别说部。除了结集三藏外也以辩论方式行之,这才出现了上座部唯一的辩论书《论事》。他们以此书作为手段清理佛教混乱的思想,除了得到外部阿育王的协助,若需要处理佛教内部的义理问题,辩论是不可避免的重要选择。

上座部作为众部派中最保守传统,所以全书记载的辩论中,只能看到上座部批判其他部派的观点,维护原始佛教立场,并没有提出任何新颖的看法,这与其他部派主张新的观点有所不同。

一切有论是《论事》的论点之一,专门批判有部的观点。《论事》中并无指明这是出自谁的见解,其他两百多个论点也是如此,全无提及主张来自何人,也许是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刻意不说,只提为‘他说’,对自己也不说上座部,只称‘自说’。

为何不明确道出,文献上并没有说明理由。若以为某某观点不知出自于谁,这更不可能,因为同样活在那个时期,18部派中谁是谁,身份昭然若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结集主席的长老考虑问题想必深广,至此重大问题已然出现,不能肯定将来不会再发生同样问题,所以在论书里双方‘自说’与‘他说’是谁,都没有指名道姓。

到了佛音时代从《论事》注解书里,我们才知道‘自说’是上座部,此‘一切有’论点乃针对有部‘他说’作批判。就经籍成立年代较早这一点而言,以南传《论事》来探讨有部思想,有其根据性与代表性。

另外,在北传文献中有部前后思想如何演变,此亦不能忽视。所以本文主要以早期有部「一切有」思想为范围,展开讨论。此考察可分为
两部份:南传文献与北传文献。对照双方文献,显然可见,早期的有部思想互有同一与差异,这可能是经典上各有不同传承与背景所致。


一、根据南传文献的记载,关于部派的发展情形,除了佛教史书《岛史》、《大史》等书有所载录以外,直接涉及部派思想的是《论事》,此书在辩论中指出早期有部思想。

依据南传文献对有部初期思想的记载,初期佛教有两部经涉及关于三时五蕴,和贪、喜、爱与因缘的关系。在辩论中,上座部也用初期佛教观点的四部经,来反驳有部思想在《论事》中所依据的两部经。

记载如下:I.(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彼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一切之色,此是色蕴。言彼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一切之受、想、行、识,此是受、想、行、识蕴。”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过去是有,未来是有。

II.(他)非世尊所仰耶?曰:“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住增长,若有识住增长者,于其处名色入。若名色入者,则其处有诸行增长者。若诸行增长则其处有当来后有增长,若有当来后有增长者,则其处有未来之生老死。于生老死之处,诸比丘!说有愁、有闷、有恼。诸比丘!若于触食、意思食、识食,有贪、有喜…乃至…有闷、有恼。”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依此,应言:“未来有”。

在前一章,笔者曾讨论过「一切」的定义,《论事》里「一切」的定义,乃定于十二处,对「存有」部份比初期佛教所给定的范围,有更进一步说明,例如:「过去」、「未来」、「现在」、「五蕴」、「十二处」等,这些故为「有」。其中,关于「五蕴」和「三时」的辩论,特别地多。

从以上的根据,有部认为依佛陀对比丘说过这样的话,才主张所谓的「三时实有」或北传的「三世实有」。当然,此观点并无出现在初期佛教,至于为何依初期佛教显出如此主张,这部份笔者较认同水野弘元的看法,那是为了与外道作争论。

在佛教义理争辩混乱的情形下,可能会有某些佛教僧人以佛教观点与外道争论,而引起了这样的观点;或外道直接进入佛教,穿佛教袈裟扭曲佛教观点,宣扬外道,造成如此看法…等皆有可能。所以,《论事》里不固定指明(他说)是谁,这样的动作尚称合理,因当时情况不太可能仅由单纯唯一之团体因素,造成如此观点。

二、根据北传文献的记载,说一切有部拥有另外七部阿毘达磨论。从有部论书中,世亲在《俱舍论》给一切有的定义说明为:梵志当知!一切有者唯十二处,或唯三世,如其所有而说有言。经部意说,若假、若实、若曾、若当,如其所有而说有言,非皆实有。

犹如现在,过去曾有,未来当有,现是实有,现十二处,八处实有,四处少分实有,少分实无。如色处中显色实有,形色实无。声处中,无记剎那声实有,相续语业善、恶等声实无。触处中,四大实有,余触实无。法处中,定境界色、受、想、思实有。

在世亲论书里,关于有部「一切有」的定义,南北传文献记载同是放在「十二处」中。现代学者印顺长老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认为早期有部「一切有」思想出现于汉译「杂阿含经」,在书中长老以「杂阿含经」与「俱舍论」相比,但巴利并没有记载说这是有部早期主张的起点。

有关三经「一切」、「一切有」、「一切有法」如下:I.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II.一切有: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面相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有,云何一切有?」佛告生闻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眼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色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

「婆罗门!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答言:「有,沙门瞿昙!」「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

III.一切法: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面相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乃至非其境界故」

生闻婆罗门在北传杂阿含经文献与南传相应部文献记载,差异相当大。「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相传的经典,在说明有关「一切」、「一切有」、「一切有法」方面十分详细。回顾南传描述的生闻婆罗门,并不见于南传《论事》的辩论里及其他文献的相关内容。

在《相应部》生闻婆罗门及顺世婆罗门和佛陀的对话中,巴利文献却呈现了相反的面向,佛陀否定「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两者皆被佛陀视为极端,也可说是常见和断见的根本问题,此部份南北传文献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而「三世实有」的根据起源,有关五蕴和三时的争论,除了在《论事》中相同以外,南北传其他文献记载内容也相同。印顺长老所研究的说一切有部提到:在杂阿含经里,佛说的契经确乎流露三世有的意趣,如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

经中对于色、受、想、行、识,都以过去、未来、现在等,总摄为蕴。过去、未来、现在为一类,与内、外,粗、细,好、丑,远、近,共为五大类。在这一叙列中,过去、未来与现在,平列而没有任何区别的意味。这也是启发「三世有」说的有力教证。

此经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出现于「经藏」和「论藏」。另外,有关汉文「三世实有」的问题,从翻译文字上来讲,「三世」和「三时」也许定义不同。笔者在本文的研究,系以三时(过去、未来、现在)为主,因为三时比三世在表达时间的范围上更为精确。

在《论事》的「一切有论」主要内容中可再区分为十小论,专门批判有部「一切有」和「三时实有」的观点。基本上是使用逻辑问答的方式进行,有些部份内容重复,所以只点出前面问答的论点,后面重叠的部份将予以省略。

注解书为佛音和阿难陀配合诠释而成,但其中仅说明部份论点,并非全面说明,因此笔者是以自己的解读,使用现代逻辑符号分析探讨。由于《论事》在汉译上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它所包含的逻辑方法可算是古印度逻辑,以现代西方逻辑比对,可能不完全相同,所以使用逻辑符号仅为帮助更清楚了解它的义理。

「一切有论」中的十小论批判内容概要如下:一、应理论:批判内容比较广,大体上是直接针对「一切有」观点的批判,并举了多个不同的例子,像:一切处、时间、一切法、邪见等。

二、时间对照:内容从时间上比对,主要重点分为批判三时有、三时五蕴有和不舍弃等。

三、言净论:使用顺返论问答,把前面关于「三时有」更进一步归纳评判,对于时间与有,有与时间,不同一有差异性。

四、过去眼色等论:批判有部所认为十二处,在三时中有存在。上座部批判其三段时间非等同,且不能认为它实有。

五、过去明智等论:有关四圣谛的明,有部认为,明在三时有存在可作用,上座部也如上一条的批判,它在三时非等同。

六、阿罗汉等论:上座部批判有部所认为阿罗汉仍存过去烦恼,所以阿罗汉的烦恼还是存在。

七、过去手等论:考察身体之支,以及它的主动和被动等等,上座部批判有部所认为的,哪些过去动作也存在。

八、过去蕴集等论:使用五蕴、十二处、佛陀等在三时数量,比对是否有十五蕴、三十六处、三佛存在。

九、句净之论:三时和涅槃,有部认为所谓的‘有’部份又是、又不是,例如有是过去又非过去,被上座部批判为,那么过去就变成非过去,非过去就变成过去等等。

十、经证:双方依靠初期佛教经典证明,有部取两经作证明根据,上座部也用四经反驳有部的观点,彼此进行争论。

应理论的意思是说明道理,使用恰当的理由来辩论。此首论内容涵盖:处、时间、体、一切法等言,上座部(自)取来批判有部(他)‘一切有’的观点。

《论事》:I.(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于一切处一切是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II.(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于一切时一切是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III.(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依一切之行相一切是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IV.(自)一切是有耶?(他)然。(自)于一切诸法一切是有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如上论述,第I论:一切是有吗?有部答为:是。这点突显了初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相近和差异性。上述的辩论情形,接近初期佛教两位婆罗门和佛陀的问答。差别在于,这里是佛教内部之间的争论,而不是如上一章所谈外道和佛陀的对答。

并且,有部已经投入了‘一切有’的思想,将有答为‘是’的确定观点,这并非初期佛教的看法,因为佛陀认为该思想是极端,应以十二因缘为中道来回应。

从上座部的立场看来,整个辩论中没有任何关于‘一切有’还是‘一切无’的主张。应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取各种例子、逻辑、道理等言,来破制有部的‘一切有’看法。

由于上座部(自),把一切分为一切处,于是会继续问:在一切处也算一切有吗?有部(他)却否定此问题:实不应如是言。

「一切处」在《五论义释》佛音的说明是:一切体。《五论根本疏》阿难陀解释为:「一切器官存在一切体,即是双脚也能存在头上,双眼也能存在背后。」

第II辩论,在一切时也存一切有吗?一切时到底是什么?阿难陀解释为:「于小朋友时存在年轻,于老年时也存在小朋友,一切时在一切是如此。」(他)否定。

第III辩论,用「一切之行相一切是有吗?」来问,一切之行相,阿难陀答道:「绿色由黄色之行相,红色由黄色之行相。」(他)否定。

第IV辩论,(自)再问「于一切诸法一切是有耶?」一切诸法阿难陀述为:「耳朵存于双眼,鼻子存于耳朵。」(他)也否定。

上面论述,上座部举例较广泛,还没直接深入批判‘三时存有’和‘五蕴实有’的部份,但还能看出这是有部的主张。
发表于 2011-7-3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观一切愍之如子。我等无父无母。无兄弟亲族。一切皆无。佛为我父。如来是母。』
『佛如日月示人善道。于生死中能救众生令不复生。诸烦恼河甚可怖畏。众生在中烦恼漂溺。如来救之令不复入。世尊怜愍为说正法。示人无上菩提之处。』
『我等不贪饮食。不欲世间富贵。不愿生天。不畏坠恶道。得人身已愿见世尊。』

若能日日常诵,断淫欲心、断贪心、断妄念,这个方法非常殊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22:29 , Processed in 0.21691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