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7|回复: 0

批判‘一切有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传佛学界因为语言的因素,长期以来大多接受汉译本的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的论述与教导,对部派佛教的认识也大多依据有部的文献,所以对有部义理与思想了解比较多。

但对于从其他部派的观点,来评论有部思想的理解却显得极为不足。因此,笔者拟从南传上座部的观点,来看有部的思想如何被巴利上座部检讨与评论,期望这个研究,能提供佛学界对有部思想能有更深广的了解。

现今北传佛学界对南传上座部的认识渐增,然而对部派佛教时期的上座部思想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对巴利系统的阿毘达磨《论事》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期望透过对南传《论事》义理的分析研究,除了增加佛学界对有部的理解之外,同时也能够了解上座部的观点。

从上座部与有部双方不同立场的说法,更清楚地认识当时部派佛教的情形,以提供部派佛教史以及思想研究者一个比较完整的视角。根据巴利佛教系统,阿毘达磨七部论藏中《论事》排在第五部,它是目犍连子帝须在公元前255年第三结集所编成。

《论事》除了显示226条重要论点,而且还涵盖其他部派对初期佛教《律藏》和《经藏》的不同解释,以及随之而起的论辩。本文欲研究的一切有论属于《论事》226个论题中的第六论题,内涵主要批判有部的两个观点,即是‘一切有’和‘三时实有’,批判的方法透过逻辑问答来进行。

北传佛学界,一般所认识的佛教逻辑是北传的文献,例如因明、中论等,而对南传佛教逻辑却缺乏认识。然而,南传佛教逻辑,尤其是部派佛教中的《论事》,为早期佛教逻辑比较完整又有系统的著作,可惜佛学界的研究者极少,本文探讨《论事》的逻辑方法,期望对研究南传佛教逻辑思想有所助益。

透过上座部《论事》对有部的批判,能理解有部早期思想;能呈现初期佛教的观点和部派佛教间的争论,以及对‘一切’看法的异同。能开拓南传辩论书阿毘达磨《论事》,提供给佛学界对现存巴利文献所记载的部派佛教思想,及阿育王时代的佛教逻辑更加重视及了解。

在初期佛教观点上,将南传上座部巴利文献与北传有部文献作一比对,发现两者文献对于‘一切有’的记载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巴利文献《相应部》中,佛陀很清楚的表达否定所谓的‘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两者观点,这两个观点被视为极端或邪见的思想,而佛陀提出因缘为中道。但为何有部乃主张‘一切有’?

此外,上座部的《生闻经》、《顺世派经》二经却不见于《杂阿含》有部文献中或任何其他文献。相反的,有部经典中出现所谓的一切、一切有、一切法,从佛陀和声闻婆罗门的对话中,有部以这三经为根据而主张‘一切有’的立论。在南北传文献考察此立论时,需注意二者不同的论点而引起彼此不同的立场。

有关早期‘三时实有’或‘三世实有’(北传说法),针对此观点来源,从上座部与有部双方文献记载二者较相同。在初期佛教上座部与有部都以五蕴和三时的关系内容来探讨,但双方都对其经却因不同的立场而争论。

透过初期佛教的观点考察,本文整体上主要研究‘一切有’的思想,尤其以阿毘达磨《论事》的‘一切有论’为主要讨论核心。笔者拟对初期佛教到部派佛教作一考察,期望能解决原始‘一切有’思想的意涵和源流,以及部派佛教对‘一切有论’的争论。

(一)部派佛教阿毘达磨《论事》如何产生?在初期佛教与部派佛教《论事》概念有何不同?(二)阿毘达磨《论事》中的逻辑方式如何进行?(三)佛陀在世时,对外道‘一切为有’和‘一切为无’等论点如何批判?初期佛教对‘一切’如何定义?(四)从《论事》中的一切有论,探讨上座部对早期有部之‘一切有’和‘三时实有’的思想如何批判?

僧众与僧团分开的背景:在早期文献《律藏》中记载佛灭后不久,有一位比丘对第一结集有不同意见:于一面坐时,诸长老比丘言具寿富兰那:“富兰那!诸长老结集法与律,受此结集!”“诸友!结集法与律虽善,然而,我如世尊现前时所闻、所受而受持。”

文中显示,富兰那比丘对第一结集的态度是不承认也不反对,他只是依照佛陀面前所说的教导而行。这表示在第一结集时‘见同’上就出现了差异;并且在第二次的结集,犊子比丘提出十事问题,这是对‘戒同’有不同的看法,也导致了僧伽的分裂。

佛入灭后第二百年,在印度阿育王时代,佛教分成十八部派,大致可归纳为上座部及大众部。一般来说,僧团是否能够稳定团结或破裂,六和敬法(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所获得与同梵行者俱、戒同、见同)很重要。

在‘六和敬法’中的戒同和见同,是导致僧伽不合的主要原因。阿毘达磨《论事》所探讨的问题很多,大致都包含在戒同和见同两大类。也可以说是行为上和思想上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以阿毘达磨《论事》对一切有论思想的批判为核心。以上所述戒同和见同的问题,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无法合好,其原因在对于‘一切有’论点为争论的起点,此乃属于见同的问题。

《论事》的起源与逻辑方式:巴利文献《九分教》(契经、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法)中,所有的阿毘达磨被定义为授记。由于本文研究《论事》的一切有论,因此需先了解《论事》从何而来,以及从初期佛教到部派佛教如何展开。

是故有必要先考察《论事》之起源,本文将《论事》的考察分为三个阶段:(一)从第一至第三结集探讨所传的阿毘达磨,及《论事》起源,在巴利三藏中它如何成立。此部份包含初期佛教和部派佛教对‘论事’的不同概念。

在五部《尼柯耶》中,可发现‘论事’曾出现在《小部》之相关经文陈述,如:《佛陀品长老之譬喻》以及《一布萨品长老尼之譬喻》。
满慈子长老比丘说:“吾听简洁法,详细为说教,所说言于耳,大众弟子喜。彼等排异见,持净心对佛,如吾详细说,亦犹简洁说。吾论事清净,阿毘昙先导,令一切者知,吾住于无漏。”


此外,差摩长老比丘尼说:“义法词与辩,我于佛之教,全生清静智。善巧清静道,论事无所畏,阿毘昙理知,于教得自在。”依巴利经典记载看来,阿毘昙或阿毘达磨在佛陀时代即已存在。现代学者认为阿毘达磨是从佛入灭后才成立,其观点与上述经文看法相左。因此,本文将针对初期佛教的‘论事’概念进行考察。

(二)对于考察《论事》这本书在部派佛教时期,巴利文献提供的说明为:因阿育王捐钱供养佛教,外道获利而利用僧人穿袈裟进入佛教,导致了佛教内部混乱,产生了外道修行及非佛教的教导。

因此,目犍连子帝须长老透过阿育王的支持才举办了第三结集,而且同时也编成《论事》,以澄清佛教思想,批判他说思想。此部份作为部派佛教《论事》的起源。

此外,笔者将以阿育王刻文与《论事》文学比对,透过考古学家所研究阿育王刻文,此部份可说是与《论事》同时的文学文献,两者有何异同?

(三)《论事》的逻辑,可说是南传上座部辩论书;更是一部庞大的论辩著作。其中包含两百多道论题,既复杂又难解。大多数的论题是目犍连子帝须用简化的方式来表达,只有第一到第十的论题,《大品》里方能见到其逻辑的整体结构。

《论事》逻辑方式共有八种方法,称为‘八罚论’。其分为两个部份:一、‘顺论’有四论,二、‘返论’有四论。每一论也再分成四到五种方法。

先介绍第一论,顺论的建立:顺建、返建。顺到、顺提。返到、返提。设立问题有两种:一、顺建:从答案问题顺着建问,若接受A,则是B。二、返建:从答案问题反回建问,若不接受B,则是A。

顺到:是让对方接受第一个答案,由改第二个答案顺着第一答案。若接受A,则是B;也应该接受B,则是A。顺提:让对方知道错误,指出第二答案错误,因对第一答案相反矛盾。若接受A,则是B;但不接受B,则是A。

返到:让对方接受第二个答案,由改第一个答案顺着第二答案。也不应该接受A,则是B。返提:让对方知道错误,指出第一答案错误,因为第二答案相反矛盾。若接受A,则是B;但不接受B,则是A。

在初期佛教批判外道‘一切’思想的范围中,佛陀对‘一切’的看法如何?在《生闻经》和《顺世派经》二经中,有记载佛陀关于‘一切’的观点。

经中记载,佛陀曾被两位婆罗门询问关于‘一切为有’?‘一切为无’?‘一切为异’?的问题。从佛陀与婆罗门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在佛世,其他宗教对‘一切’持有不同的见解。

佛陀对这些问题认为是极端,反而提出十二因缘的观点为中道。两位婆罗门对‘一切’的定义,文献中没有记载到底范围如何,但在初期佛教的其他经典中,对‘一切’的定义很清楚,此定义即是十二处,以及由十二处产生并将其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

古印度有些思想家,提出三种理论认为这三种是(一)前世所作论,视为一切都是前世所作的。(二)神之化作论,认为一切都至上神创造的。(三)无因无缘论,认为一切都是无因无缘自然偶然产生。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理论的神之化作论,也是初期佛教加以批判的至上神(梵神)。

阿毘达磨《论事》总共有23品226个论题。其中关于‘一切有论’的考察排在第一品的《大品》。《大品》里分为九个论点,‘一切有论’是在《大品》的第六论。《论事》中上座部与有部的辩论总共有五个论点,本文讨论其中之一,内容可分成十个阶段。

它们分别是:应理论、时间对照、言净论、过去眼色等论、过去明智等论、阿罗汉等论、过去手等论、过去蕴集等论、句净之论、经证。在巴利原典版和《汉译南传大藏经》,并未对‘一切有论’区分成十个论题,但在《论事》的注释以及泰文版、缅甸版等有此区别。

在‘一切有论’中十个论题其主要探讨的内容,是以上座部对有部的批判,及关于早期有部一切有和三世实有的观点。另外从《论事》时期以后其他经典,例如《弥兰陀王问经》那先比丘被希腊弥兰陀王问到有关时间,过去、未来、现在的时间源头从哪里来时,那先比丘也引用初期佛教十二因缘作为解答。

历代研究《论事》:台湾研究《论事》者极少,至于国外学者对于《论事》的研究,在译作的部份,有RhysDavid和ShweZanAung将《论事》巴利原文翻为英译,以及Bimala Churn翻译佛音的《论事》注释大作。

至于研究论著,由印度学者SatChandra专事介绍古印度逻辑,其中包含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逻辑。书中《论事》逻辑部份,虽以逻辑结构为讨论核心,但于《论事》内涵却语焉不详。另外,还有AlkaBaru研究《论事》的批判和哲学思想之作及日本学者水野弘元《巴利论书研究》。后者经由分析论题来整理出其归属的门派,并考察《论事》和其他部论之关系等。

研究‘说一切有部’的部份,台湾学者释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一书,系透过佛典汉语讨论相关有部的思想、论书、论师等。至于国外研究也探讨了有部相关,乃至由印度译介至中国的情况等。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论事》对‘说一切有部’之批判的篇章屈指可数,专门著作更不多见。是故本文作一尝试性的开拓工作。

本文的内容可分为两部份:考察《论事》起源与逻辑式及初期,佛教对外道‘一切’的思想批判。(二)部派佛教《论事》批判‘一切有论’,在两者中将引用巴利原典及注释书作推论。

研究文献的第一部份,针对阿毘达磨论事起源和逻辑,此部份将引用巴利本文及注解书来检讨早期三藏中的阿毘达磨是如何进行。「论事」的概念在初期佛教和部派佛教在巴利文献中是如何记载。此外,初期佛教对「一切」的看法记载于南传《尼柯耶》及其注释,考察相关思想之前理解和说明。

在一般古印度社会中,除佛教外,其他宗教对「一切」的诠释有何看法?尤其,同时代的初期佛教,对于「一切」之理解是「有」?「无」?「一」?或是「异」?佛陀面对与「一切」思考有关之追问,如何应答…等。从巴利文献来探求,初期佛教批判「一切」之思想缘由。

研究文献之第二部份,则聚焦于《论事》的一切有论。从部派《论事》之现存文献,以至后来对《论事》进行注释之相关资料,排比次第如下:1、《论事》:目犍连子帝须造,为巴利原本第一手资料。2、《五论义释》:佛音造,含有注解目犍连子帝须上座《论事》。

由此注释,吾人始能分辨,两百余项论点中,何项观点跟随何门部派,其渊源及流变。3、《五论根本疏》:阿难陀造,疏解佛音《五论义释:论事》而来。对于上述研究文献,以下详述之。

西方学者研究目犍连子帝须《论事》,不乏其人。以Rhys为例,他认为巴利阿毘达磨《论事》,系阿育王时代在第三结集时而成,其间讨论内容包含《律藏》和《经藏》。本书参考英文P.T.S有巴利原典和英译、中文汉译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泰文巴利原典、泰译、缅甸的巴利原典。

《论事》之文本内容,后世理解不易。究其原因,有以下数点:首先、其中并无分立十七部派,各自宗派的主张与观点,仅出现「自说」和「他说」。其次、义理上过于简化,所取以争论之法,没有详细说明。这可能是辩论的条件限制所致,临场必得重点式地直接回应对方质问,由不得铺陈义理。

最后,《论事》为对话辩论语录之集合,文本上头的语言,自然不像一般书面语言容易理解。值此,才有后来像佛音一类从印度到锡兰大寺派取经时,造《五论义释》为之作解,佛音是上座部佛教颇负盛名的注释家。如果吾人能将佛音的注释,进行适度地厘清,则上述《论事》十八部派观点的诸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关于《五论根本疏:论事》,据泰文版MCU,除了《论事》及后世相关注疏外,关于时间的考察,也将援用其他藏外经典,如《弥兰陀王问经》。那先比丘身值北印度,但对时间的观点和有部所主张并不相同。然而本文仍以《论事》为核心文献,展开讨论。

研究方法:以研究文献为探讨,强调语言和分析,主要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进路,依据南传巴利文献和注释书进行推论分析(北传文献为辅),并对其思想立论作探究。可归纳方法为:(一)整理相关文献巴利原文、中文、泰文、英文等相关文献以及历代学者观点。

(二)研究资料、翻译、义理分析。(三)编辑和提出研究成果。 本文所研究在于透过对巴利文的文献考察,对部派佛教的研究领域能进行更深广的开拓,尤其是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在主张上的争论之处。更期望能作为一部份参考资料的门钥,进而一窥阿毘达磨《论事》之堂奥,并分辨确切的义理内涵,提供给对此部论著有兴趣者参酌。

此外,《论事》和相关此部论著的研究资料,包含有历史、思想、佛教哲学…等,这些不同的研究面向使得对于部派佛教的研究,能提供多方面的思考。虽然现今有部佛教已不存在,但透过研究古代佛教的过程,更可以使我们了解佛教的教团是如何兴起,及走向部派分裂的发展脉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23:59 , Processed in 0.14291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