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3|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载]百法百句 人生百味(十三)——学诚师父法语摘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8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法明门论》 学诚师父法语摘录

                                                    2010-8-20

[13.1]这些心性、真如,怎么去认识呢?首先要从依言真如到离言真如。

依言真如,就是需要靠语言文字,然后到达离开、不需要语言文字见到真如,(离言真如)。

我们要证二空、明心见性、见到真如,必须要依靠经论、佛法,最后才能到达离言真如,远离语言文字相。

[13.2]实际上,我们学佛法要通达。怎么通达呢?

要通达前生后世,通达事跟理,通达自己与他人。即自己跟众生、事跟理、前世后世——三世联系起来,自己和众生联系起来,现象和本质联系起来,有为法的现象和无为法的本质联系在一起。

[13.3]改变,不是说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后才能改变,现在就能改变。无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怎么改变呢?就要靠发心,发菩提心,从心方面来改变;从知见方面来改变,从见解方面来改变,见道也需要靠正见。佛教中,正见非常重要,若没有正见,它的反面就是邪见。

◇邪见即两边:断、常,这都是很可怕的。◇正见:不迷惑,不执着。见到什么呢?见到因缘果报,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13.4]如果我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的话,就不能见到法,见到的只是名言。“依言真如”,我们见到的只是“言”,没有见到“如”。我们见到的只是虚妄的东西,而不是真实的东西,因为我们以虚妄的心去缘外境。实际上我们的心都是在“受、想、行”三个字上——感受、心里的取相、心里的各种活动,这些都是属于有为法的范畴。被这些困惑住了,产生种种情绪,这些情绪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偏见。

[13.5]我们如果去修观,发菩提心,观照二空,种种依正二报的庄严,我们内心的行相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没有刻意去用功、修观、建立种种依报、正报的庄严清净相,那我们内心就是染污相,娑婆世界种种染污之相。

染污相是我们自然现起的,清净相是要我们刻意去修才会有的。

因为我们的心是染污的,我们的心本身已经蒙上灰尘,只有把这些灰尘扫除干净,剔除尘垢,才会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13.6]佛教讲惑业苦,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苦,感果,受报,所有的这些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受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造业,自己受报。

“能”跟“所”都是我们自己的,但是我们常常认为“能”跟“所”是主观与客观,(其实,“所”是)客观在我们主观上面的反应,也就是说:能是我们自己,所也是我们自己。能变是我们的心,所变是我们的心上所变现出来的东西。

[13.7]“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法)跟我们心的分别是有关系的。在一切法上都能够体悟到它的真理,体会到一真法界,我们需要这样去认识我们的本心。

如果从外在上去分别事物的差别相,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是有为法,是世间的善恶、是非、得失、你我,跟佛法没有关系,佛法不是这么来看待的。

世俗社会的名言体系是什么,佛教的名言体系是什么,不能搞混淆。如果把世俗的名言体系当作佛教的,问题就很大;如果把佛教的名言体系应用到世俗上去,也不行。

[13.8]我们的心是生灭、虚妄的心,以生灭、虚妄心来看,本身就是错的,看的佛经也是错的,因为在分别。怎么样才是对的呢?只有闻思修,思维修才是对的。只有真正根据佛经,根据善知识的教授、原话,原原本本,听闻准确无误,然后去观想、思维,才不会错。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听到一句佛经的名词,用种种世间的名言体系去演绎,自己随便去解释一通。

佛经的名词、法相,和我们自己的解释是了不相干的。法相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诸法实相,我们如果不会在法相上起观照、通达,只有离实相越来越远。

[13.9]“甚深见”、“广大行”。事和理要统一,如果不能统一,就会造成矛盾,就是见跟行不能统一。去分类,哪些人属于甚深见,哪些人属于广大行,这本身就是错误。这是我们自己没有统一,自己根据自己的判断,这么去观照、思惟、分别,所以就不能调和。广大行、甚深见都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功夫,如果我们对佛法有真正意义上的甚深见,肯定会有广大行;如果能真正做到广大行的话,肯定有甚深见。广大行属于形相部分、事项部分,甚深见是属于对法的理解、体会部分,是体会有多深的问题。而不是说,你现在在做什么(就能代表是甚深见或广大行)。

[13.10]我们的念头是不是正念?我们自己的心念中所认知的对象是不是正知?    所谓正知,是指我们非常清楚自己能认知的是什么、所认知的是什么。要正念而住、正知而住。

如果我们有正念、正知,就可以互相印证:我们学的东西有没有错,我们学的东西能不能忆持、受持。如果我们所了解的、学习的佛法或佛法的名相,不能和自己内心的正念互相印证的话,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知。

[13.11]有些人学一学,一年、两年、三年以后,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学到佛法,似乎自己内心中空荡荡的。这就是说我们学的东西不能变成我们的正知——能知、所知;我们心已经忘念、散乱、失念,没有正念。没有正念,学的东西又不是正知,就是没有正知正念。

没有正知正念,我们人就在烦恼状态。人在烦恼状态的时候,过去学习的东西忘失掉了,此时此刻起不了现行。虽然学过,但是种子放在仓库里,起不了现行。

[13.12]我们佛法学不好,此时此刻我们内心呈现出来只是一个法相,别的法相都被这个法相挡住,起不来,内心没有。“百法明门论”,悟了,明白了,就是“明门”,知道这个门在什么地方;迷了,不清楚了,就出不来,就是“黑门”。

[13.13]人的这些烦恼、情绪,是非常不可思议,也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他为什么这么反应,都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说不清楚,或我们悟不到,所以就给他加了个名字叫“无明”。   无明,就是说不清楚;明呢,就变成“明门论”。但是好多修行的人非要把它搞清楚不可,一定要找答案。实际上,答案是找不到的,只有去找过程。只有注重过程,最后才会有答案。

[13.14]百法都是法,最后的目的都是汇归到无我。

它是从一个法又一个法,一种心相又一种心相来破斥的:这是我们的心相,这些心相为什么会产生?产生后我们怎么办?从一一法上来认识:这个法的自性是什么?业用是什么?名言是什么?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这个法有什么功能,有什么性能,叫什么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才能多多少少感受得到,不然的话,我们无法表达出内心中的种种感受。

[13.15]我们所得到的这一句佛法,我们自己没有真正领纳、受持。我们认识到这句佛法很好,怎么没有受持呢?因为,这句佛法,你认为它很好的时候,还没有汇归到我们的自性,没有通达二空,还没有真正起观照。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消化,如果完全消化,是不会改变的,一句能顶万句,真正能够顶一万句。因为通,触类旁通。

[13.16]我们看到果相存在的时候(产生)成就感,看到果相分开的时候,因缘分离的时候,人就有一种挫折感,这就是对因缘、缘起不通达的表现。我们要探讨的人、事、物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

我们看到这些果相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它的价值?即:和合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和合的价值;分离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分离的价值。这是很重要的。

[13.17]我们人的心念也是一样,它就这么想,你说它是怎么出来的,不知道。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心,就是这么一回事。你说:“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不知道。想完了之后知道是对是错,但是为什么这么想,自己看不出来,没有这种观照的能力,观照不到。任何一个法都是有自性的,“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法任持了自性,我们才能有办法去认识它;法有了名言,我们才有办法去表达。

[13.18]但是法的本性是因缘有,自性无。“自性有”就是认知不变;“因缘无”,就是你看不到任何一个法是缘起的。这是不是人的认识上的问题?如果一个法我们能用因缘去观照,自然就没有执着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缘一个缘,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就不会在这些缘上去分别、执着。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学了百法、经论,但是我们所讲出来的东西依然还是有我的,依然还是会变成名言所执,依然还是自以为是。

[13.19]诸法的差别性是很重要的,诸法的差别性是缘起。我们有时对一个事情解释不了,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常常就说“这是缘起”,这是错误的。缘起恰恰是能够说得清楚才叫缘起,不是说不清楚才叫缘起,那缘起就变成自己说不清楚的一个代名词了。缘起是有,自性是无。佛说缘起,他说得清楚,什么因导致什么果。

[13.20]释迦牟尼佛及过去的祖师大德们,他们悟到了凡夫心里的种种问题,不平衡、失调,所以就告诉我们怎样让我们的心态平衡,怎么把握这些规律。佛法就是告诉我们用心的规律。如果我们没有根据佛法善用其心,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13.21]用功的人会听到别人跟我们说话,耳朵里听到什么声音,或者说什么菩萨给他说话,这是常常会有的。你不信,自己心静下来坐在那里不动,你去想:耳朵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声音在说?这个声音就出来,你想什么声音什么声音就出来。这就是返闻闻自性。每个人都有闻的自性.六根、六境、六识,你只要这么去分别,就能够分别出什么答案来。我们还会把自己去分别出来这个答案当成别人也是这个答案,问题就会很大。

    贤清法师注释:也就是說,看起來同樣是在熏習,因為人的作意不同,所以熏習的名言種子數量以及質量,都會有很大的不同。數量關系到多少,質量關系到正誤。田里有種子,將來才能長成莊稼,否則,將來再造作,再努力,也不會有任何結果。如果是這樣,那么造作必不長久,便會產生懈怠。為什么?看不到希望,沒有成就感。那么有了種子,是不是將來一定能收獲莊稼呢?當然也不是。種子播種在田里之后,當然還要不斷地施肥、澆水,不斷地呵護它。這個過程是什么呢?就是思。思的過程,就是梳理這些名言種子,并重新組合優化的過程。

[13.22]【物质的形相】我们常常会把一点当成全部,我们对物的形相都说不清楚。

【情绪的形相】人情绪的形相更复杂。你是看不出来哪个人苦,哪个人不苦的,这都是内心的功夫,只有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看清人情绪的形相,情绪的形相比物质的形相要复杂多少倍,非常复杂。

【思想的形相——法相】人的思想的形相,即法的形相,就更复杂,更不容易看。

只有从物质的形相、概念的形相、情绪的形相(层层深入了解),最后我们才会了解佛法的形相是什么。一下子就说“佛法是什么形相”,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13.23]我们的内心变化是非常快的,转变是非常快的,我们内心世界都非常丰富。怎么样对外的形相认识清楚,物的形相认识清楚,人的情绪的形相认识清楚,再到心的形相认识清楚,最后到法的形相认识清楚,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来提升,我们在学法的路上就会越来越稳定,就会越走越好。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ab8d5b0100vzdi.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9:29 , Processed in 0.20597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