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66|回复: 22

[佛化生活] 传统家教精华——“女四书”之《内训》(作者:【明】徐皇后。译白:幽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家教精华——“女四书”之《内训》(作者:【明】徐皇后。译白:幽莲)“女四书”之《内训》(作者:【明】徐皇后。笺注:【清】王相。译白:幽莲。)

缘起:

当前有钟茂森博士提倡女德,以《女论语》为蓝本,讲了《窈窕淑女的标准》系列讲座,并已刊印成书。大连的陈静瑜女士也讲了《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为广大女性学习女德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与参考。


王凤仪老善人,一生办了两百余处女义学,使女子学道明理,劝化世人。老善人说,现在这个时节,男子是应劫来的,女子是应运来的。教女子,正是翻世界、造大同。有什么样的媳妇,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女子存什么心,就生什么样的子女,分毫不会错。


《女诫》说: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太上感应篇》也有诫云: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即公婆)。这些都是天地间本有的真理。

奉劝诸女,切依古人规度,洁身自爱、谨言慎行、不可骄纵、不可任性,方可在此末世中不致沉沦、不受伤害、不遭侮辱,进退从容,存殁光荣!

“女四书”

清初学者王相汇编。包括:东汉曹大家班昭的《女诫》、唐朝宋氏姐妹的《女论语》、明成祖仁孝文皇后的《内训》、王相之母所撰的《女范捷录》。

《女诫》为“女四书”之首,本来应当先译,但网络上已有多种白话翻译,虽水平参差不齐、译法各异,但读者大约能看懂,于是幽莲暂且跳过。

《女论语》有钟茂森博士所讲的《窈窕淑女的标准》系列讲座,内容详尽、旨趣深奥、博古通今,将女德阐述得淋漓尽致,幽莲唯有望其项背矣。

《女范捷录》收录了我华夏大地古往今来贞烈之女性典范,读之使人顿生浩然正气,直欲效法古人而后已矣。

《内训》篇幅较长,内容完备,但网上资料甚少,很多人欲了解其内容而力有所不及。于是幽莲特不避己之才疏学浅、文辞浅陋,以王相先生的笺注为准则,将《内训》译为白话。

钦定四库全书版本的《内训》,各章后面都有小注,应当是一些儒臣加上去的,对今人了解原文内容有很大裨益。但幽莲窃以为王相先生的笺注更加完满,将原文的深旨阐述到了极致,于是本篇译文是依据其笺注所译。钦定四库全书版本的《内训》,将附在译文的最后,以供读者参考。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简介

作者为明朝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明成祖朱棣之妻,仁孝文皇后徐氏,博学好文,知书达理。

徐皇后从小性情贞静,喜好读书,堪称女秀才。明太祖朱元璋听说了她的贤淑,召来徐达,说:“我和你是贫贱时的知交。古代君臣关系好的,都结为亲家。你的爱女,配给我的儿子朱棣吧。”徐达磕头谢恩。

徐皇后待人处事,体贴谨慎,深受太祖及马皇后赞许。永乐元年被册封为皇后,为成祖治国安邦献记献策。徐后重视对女子的教育,结合历代有关女子教育的著术及孝慈高皇后的有关言论,著成《内训》二十篇,内容涉及德性、修身、谨言、慎行等诸多方面,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此外还辑录儒、道、释三家经典中有关奖善惩恶的言论与事例,另著成《劝善书》,给人以鉴戒。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一、
女德标准
  贞静幽闲,端庄诚一:贞固、沉静、幽淑、闲雅、端楷、庄肃、诚实、存一。
  外在表现:孝亲、敬长、明察、慈淑、和睦、温柔、恭顺。
二、
女德修养
  其重要性:家之隆替,国之废兴,于斯系也。
  调理原则:无损于性者乃可以养德,无累于德者乃可以成性。
三、
女德规范
1、
谨言慎行
  缄口内修,重诺无尤,宁其心,定其志,和其气,守之以仁厚,持之以庄敬,质之以信义。
2、
勤俭节约
  素淡养性,奢糜伐德。
  世人所误:心志为习气所移,而不能帅之以正;
  道理为情欲所迷,而不能御之以礼。
3、
积德迁善
  准则:宽柔、恭顺、贞良、安静、心态平和,度量宽宏无嫉妒之心,仁厚慈爱无害人之念,遵守礼义无娇纵僭越之行,敬承先训无过衍违背之失。
4、
睦亲慈幼
  原则:上慈下顺。
  有姑息以为慈,溺爱以为德,是自蔽其下也。
5、
伦常关系
  敬为孝之本,养为孝之末。
  历史教训:“始纵而终难制”以至遭祸。
四、
母教之责
  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临之以严恪,以立其身,以成其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皇后自序

【原文】
吾幼承父母之教,诵《诗》、《书》之典,职谨女事。蒙先人积善余庆,夙被妃庭之选,事我孝慈皇后,朝夕侍朝。皇后教诸子妇礼法惟谨,吾恭奉仪范,曰聆教言,祗敬佩服,不敢有违。肃事今皇上三十余年,一遵先志,以行政教。

【今译】
我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诲,诵读《诗经》、《尚书》一类的典籍,小心谨慎地做女人该做的事。

承蒙先祖积善余庆,我很小就被选入后宫,侍奉孝慈高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不辞疲倦地朝见、侍奉。

高皇后教育晚辈,在礼法上十分严谨,我恭敬地把高皇后的仪容举止奉为典范,每天聆听她的教诲,对她非常恭敬和佩服,不敢有所违背。我恭敬地奉侍当今皇上三十余年,一心一意遵循先人的教导,协助皇上治理国家。

【原文】
吾思备位中宫,愧弗似,歉于率下,无以佐皇上内治之美,以忝皇后之训。常观史传,求古贤妇贞女,虽称性之懿,亦未有不由于教而成者。然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岁而入小学,女子十年而姆教。小学之书无传,晦庵朱子爰编缉成书,为小学之教者始有所入。独女教未有全书,世惟取范晔《后汉书》曹大家《女戒》为训,恒病其略。有所谓《女宪》、《女则》,皆徒有其名耳。近世始有女教之书盛行,大要撮《曲礼》、《内则》之言与《周南》、《召南》诗之小序及传记而为之者。仰惟我皇后教训之言,卓越昔,足以法万世,吾耳熟而心藏之,乃于永乐二年冬,用述皇后之教,以广之为《内训》二十篇,以教宫

【今译】
我想到自己徒然占据皇后之位,惭愧自己的德行不配位,不能很好地为下属做出表率,没有辅佐皇上治理好内宫的美德,有愧于高皇后的训诲。

我曾经阅读史传,寻求古代的贤妇贞女,她们虽然都有值得称颂的美好德行,然而没有不是通过教育而形成的。

古时的教育有很好的方法。男子八岁进入小学,女子十岁开始聆听女师的教诲。古时小学的教本没有留传下来,晦庵公朱熹于是把他读过的有关小学教育的内容编辑成书,从事小学教育的人这才有了根据。

唯独女教没有一个完整的教本,世人往往取范晔《后汉书》所载班昭的《女诫》来教育女子,但常常苦于它太简略。另外有所谓的《女宪》、《女则》,但都已失传。近世才有女教之书盛行,但大体上都是撮取《礼记》、《诗经》之词以及古代烈女的传记编辑成的。

只有我高皇后的教诲与训诫,远远超过之前的这些言论,足以留给万世之人作为法则,我常常听闻并熟记在心,于是在永乐二年冬天,重述高皇后的教诲,把它扩充为《内训》二十篇,以此来教育内宫之人。

【原文】
夫人之所以克圣者,莫严于养其性,以修其身,故首之以“性”,而次之以“修身”;而修身莫切于谨言行,故次之以“言”、“谨行”;推而至于“勤励”、“节俭”,而又次之以“警戒”。人之所以获久长之庆者,莫加于积善;所以无过者,莫加于迁善,又次之以“积善”、“迁善”。之数者,皆身之要,而所以取法者,则必守我皇后之教也,故继之以“崇圣训”。而取法于古,故次之以“景贤范”。上而至于“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又推而至于“母仪”、“睦亲”、“慈幼”、“逮下”,而终之于“待外戚”。顾以言辞浅陋,不足以发扬深旨,而其条目亦粗备矣。观者于此不必泥于言,而但取于意,其于治内之道,或有于万一云。永乐三年正月望日序。

【今译】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没有比修养德性,继而修正行为更重要的了,所以把“德性”放在第一章,其次是“修身”;

而修身没有比谨慎自己的言行更重要的了,所以次之以“慎言”、“谨行”;

推而至于“勤励”、“节俭”,又次之以“警戒”。

人之所以能获得长久的福庆,没有比平时多积德行善更重要的了;人之所以能够不犯或少犯过失,没有比改过从善更重要的了,所以又次之以“积善”、“迁善”。

这几件事,都是修身的关键,然而用来作为法则的,一定要遵守我高皇后的教诲,所以继之以“崇圣训”。

远一点来说,取法于古代的贤女,所以次之以“景贤范”。

上而至于“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又推而至于“母仪”、“睦亲”、“慈幼”、“逮下”,而终之于“待外戚”。

言辞浅陋,不足以发扬高皇后教诲的深意,但条目还算完备。读者不必拘泥于言辞,只需取它的意思,对于治理家事,或许能有所裨益。永乐三年正月十五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内训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撰


○徳性章第一

【原文】
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顺,性备矣。夫性原于所禀而化成于习,匪由外至,实本于身。
古之贞女,理性情,治心术,崇道,故能配君子以成其教。是故仁以居之,义以行之,智以烛之,信以守之,礼以体之。匪礼勿履,匪义勿由。动必由道,言必由信。匪言而言,则厉阶成焉;匪礼而动,则邪僻形焉。阈以限言,玉以节动,礼以制心,道以制欲,养其性。所以饬身,可不与!
无损于性者,乃可以养;无累于者,乃可以成性。积过由小,害为大。故大厦倾颓,基址弗固也;己身不饬,性有亏也。美璞无瑕,可为至宝;贞女纯,可配京室。检身制度,足为母仪。勤俭不妒,足法闺阃。
若夫骄盈嫉忌,肆意适情,以病其德性,斯亦无所取矣。古语云:“处身造宅,黼身建。”《诗》云:“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


【今译】
贞固沉静,幽寂娴雅,端正庄重,诚实纯一,
这八点,是女子德性内在的表现;


孝亲敬养,仁爱明察,慈淑和睦,温柔恭顺,
这八点,是女子德性外在的表现。


做到了上面这些,女子的德性就齐备了。

人的德性,秉受于出生的时候,本来是纯善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沾染的习气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父母教之以善,小孩就日渐贤明;
如果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而沾染了恶习,离善越来越远,小孩就会成为下愚之人。

古代贞淑的女子,能够调摄其性情,而不紊乱;治理其心术,而无邪僻;尊崇道德,而效法贤明。
这样才能与君子相匹配,成功实现内助与教化。

所以应该将“仁爱”作为内心的主宰,将“道义”作为行为的准则,用“智慧”来观察辨别事物,将“信用”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将“礼法”作为行事的规度。
行为举止符合“礼、义、道、信”,德性就完备了。

妇人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灾祸就形成了;
做了不合乎礼法的事,邪恶就形成了。

所以要限制言语,使之不越出自己的房门;
用佩戴玉器来限制行动,动作稍大玉就会啷当作响;
用礼法限制思想,不让邪思邪念形成;
用道义限制欲望,使其不放纵。
时时谨慎修正身心,这样才能涵养德性。

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损于善良的天性,不能玷污醇淑的德性。用德性涵养天性,用天性促成德性。

小的过失不改正,必然会损害大的德性,
正如地基不稳固,大厦必然会倾塌。
不修养德性,则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不得其正,就会百事不兴。

没有瑕疵的天然美玉,可以成为最珍贵的宝物;
有醇美德性的贞女,可以匹配大户人家。
女子能够检束自身,恪守制度,克勤克俭,不忌不妒,足以成为女人的楷模。

至于骄傲自满、嫉贤忌能、恣肆放纵、为所欲为,来损害自己的德性。虽然有其他才能,也是一无是处。

古语说:“要使身体有地方居住,就要造房子;要使自己尊贵光荣,就要树立德性。”
《诗》说:“一个人要是有德性,就可以一生享受福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修身章第二

【原文】
或曰:“太任目不视恶色,耳不淫声,口不出傲言。若是者,修身之道乎?”曰:“然。古之道也。”夫目视恶色则中眩焉,耳淫声则内焉,口出傲言则骄心侈焉,是皆身之害也。故妇人居必以正,所以防慝也;行必无陂,所以成也。
是故五彩盛服,不足以为身华;贞顺率道,乃可以进妇。不修其身,以爽厥,斯为邪矣。谚有之曰:“治秽养,无使莠骄;荆剪棘,无使涂塞。”是以修身所以成其者也。
夫身不修,则不立,不立而能成化于家者盖寡焉,而况于天下乎?是故妇人者,从人者也。夫妇之道,刚柔之义也。昔者明王之所以谨婚姻之始者,重似续之道也。家之隆替,国之废兴,于斯系焉。于乎闺门之内,修身之教,其勖之哉!

【今译】
有人问:“《礼》说,太任(周文王的母亲)在怀着文王时,眼睛不看邪恶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合礼仪的声音,嘴巴不说狂傲的言语,不坐摆的不正的席子。像这样,就是修身的途径吗?”
答曰:“是的。这是古圣人的修身之道。”

眼睛看了邪恶的事物,内心就惑乱了;
耳朵听了不符合礼仪的声音,内心就无主了;
嘴巴说狂傲的言语,内心就会骄纵放肆。
这些都是不利于修身的。

所以女人一定要遵循正道,才可以防止污秽与邪恶;
行为举止一定要遵循礼义,才可以养成德性。

因此五彩华服,不足以为其身心增添光彩;
秉贞顺之操,循礼义之道,才可以增进妇德。
不修养身心,而使德行有所差失,这就是邪恶了。

有句谚语说:“清除污秽,培养禾苗,不要使杂草滋长;铲除荆棘,不要使路途堵塞。”

正如要通过修身来养成德性。

不修身,就不能立德,德不立而能感化一家人、使家庭和乐的很少,何况是教化天下呢?

妇人应当遵循顺从之道。
夫妻之道,就是阴阳、刚柔之道。
古代英明的君王之所以对婚姻很谨慎,是因为重视延续宗祠,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家庭的兴隆衰灭,国家的没落兴盛,都取决于夫妇之道。
对闺门内女子修身的教育,一定要努力谨慎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愼言章第三

【原文】
妇教有四,言居其一。心应万事,匪言曷宣?言而中节,可以免悔。发不当理,祸必随之。谚曰:“誾誾謇謇,匪石可转;訿訿譞譞,烈火燎原。”又曰:“口如扃,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甚矣!言之不可不也。
况妇人性幽闲,言非所尚,多言多失,不如寡言。故《书》斥牝鸡之晨,《诗》有厉阶之刺,《礼》严出之戒。善于自持者,必于此而加焉,庶乎其可也。
然则之有道乎?曰:有,学南宫绦可也。夫缄口内修,重诺无尤,宁其心,定其志,和其气,守之以仁厚,持之以庄敬,质之以信义,一语一,从容中道,以合乎坤静之体,则谗慝不作,家道雍穆矣。
故女不矜色,其行在。无盐虽陋,言用于齐而国安。孔子曰:“有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

今译】
妇女的教育有四种,妇言是其中之一。【四教,是说古时女子出嫁前三个月,教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人的内心对万事万物做出反应,没有言语如何表达呢?
说出的话符合礼节,可以避免悔恨;
说出的话不符合情理,灾祸一定随之而来。

谚语有云:“人如果和颜悦色,给人讲有道理的正直之言,虽然是坚硬如石的人,也会受到感动而从正;如果出言不逊、利口伤人,灾祸就会如火烧平原一样迅速到来而不可救。”

又说:“不轻易多言的人,说出的话为人所重;多话的人,说出的话往往狂妄而没有依据,招人所厌。”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啊!

况且妇人的德性应该幽深娴雅,本来就不应该多言,话说多了过失就多,不如少说话。

所以《尚书·牧誓》说:“妇人多言就会乱家政,就像母鸡叫晨,是不祥之兆,家道必定会败落。”
《诗经·瞻卬》说:“妇人多言,是导致灾祸的源泉。”
《礼记·曲礼》说:“外面的话不进入内室,妇人的话不越出门槛。”
圣书如此慎重地禁戒妇言,妇人要想修身,对此一定要谨慎。

那么要做到言语谨慎有什么方法可循吗?
答:有,学习南宫绦就可以了。

【南宫绦,孔子的弟子南容,居住在南宫,又名适,字子容。《诗·大雅·抑》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不好的言语却收不回来,不可乱说。”南容每天多次重复这句话,所以能够对于言语非常谨慎。夫子很赞赏他的谨言之行,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少说话,就会提高内心的修养;
谨守诺言,有言必行,就没有过失;
宁静内心,坚定志向,平和心气,恪守仁爱和忠厚,保持端庄和恭敬,信守诚信和道义;
无论说话还是静默,都能从容不迫,符合女性坤静的本色,
谗言邪语就无从兴起,家道也就和睦了。

所以女人不应当矜恃自己的美色,而应该注重培养美好的品德。
无盐女虽然容貌丑陋,但齐宣王却因为她的贤淑而立她为后。

【无盐女,齐国的丑女,出言讽刺齐宣王。宣王采用了她的话,停止修筑渐台,撤除女乐,革退谄媚奉承的人,除去华丽的装潢修饰,打开公门,招纳诤言,请来地位微贱的有才之士,立无盐女为王后,齐国大安。这件事见于《新序》。】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是不说话,但是说出的话必定符合礼义;那些只说巧佞之言的人,就未必有德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凤仪嘉言录

第十四节
妇女道


我守坟时,知道世上最苦的是女子,我才立志办女义学,使女子长知识、有能力;成立道德会,教女子学道,使女子明理,能自立生活,不累男人,这是提高女子地位,正是教女子出苦得乐。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太不公平!女子不读书,怎能明理?生些糊涂子女,世界才不太平。古时周有三母,才生出圣帝明王;有孟母才有孟子。为了改种留良,重立人根,非从女子教育入手不可。将来世界大同,女子也能为官、也能治国,凡是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能做。不依赖男人,自然不受男人欺,才是真出苦得乐。

古时不许女子读书,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太不公平!女子不读书怎能明理?不明理怎能行道?我才立志办女义学,救天下的女子,出苦得乐。先叫我妻去念书后办女义学。当时官府不许可,常被解散,他在此地解散,我到别的地方去办。后来国家也立女学了,我的志愿达成,又立道德会,使女子明道,劝世化人。这也是破天荒,从来没有的事,我儿说我‘矜奇立异’,岂不知我教女子,正是翻世界。

古时圣人专教男子,可说是先来‘开天’。现在我教女子是后来‘辟地’,从此‘否极泰来’,女子都能明道,化除禀性,涵养天性,懂得诚意,存心不杂,女子存什么心,就生什么样的子女,分毫不会错。

男子化性是天清,女子化性是地宁,天清地宁生个小孩赛神童。

我们人生在世,第一不要迷信。大家恭敬我、信仰我,说是我有道,这也是迷信的话。道是人人所固有的,守住本分行事,就合道了。比如说女子要学孟母,孟母能自立,能教子,为万世女子师表。你们女界,要能立志去学她,不也就是第二个孟母了吗?孟母的道不也就是你们的道了吗?

女子多苦因为不知足,好往上比,见人家有,她也想要,不知道自己的命和别人不一样,风俗就因此坏的。男人为难她不管,首饰非戴不可!把人看轻,把物看重啦!认为男人为她劳役是应该的。对于男人,不是看著,就是管著,轻者把男人霸去,重则把男人累死。抛弃公婆领著男人出外另过生活,任性而为,怎能没罪?即使有儿女,也难出贵。

道在下边不在高处,高处有险,低处才有道。人能以贵就贱,以高就低,才能出贵,托起愚人,才是贤人。象刘静一老师,原本是清修,她悟明白了妇女道,甘愿下嫁又愚又笨的李永成,伸手就得,毫不费力。往下一矮就出贵,往上一贪准不足,往小一缩就厚实,往大一摊就薄啦!别人比你强,你就不出贵,她不嫌李永成傻,就是贤人。

世俗的人都是知进不知退,象打仗似的,入了阵不能破阵,怎能不受害呢?就象当媳妇的,未出嫁前,不明白丈夫家的道,出嫁后又不知道全家人的好处,这正是知进不知退,所以都离了道啦,离了道还想家道昌盛、子孙发达,那不是‘缘木求鱼’吗?

爱不重不生娑婆世界,没罪不投生女身。既生为人就该行人道,人道尽天道返。可惜人都不明白!只想享福不知尽道。吃穿等死,与世无益,这是自暴;孤阴不生,自寻烦恼,这是自弃。人秉阴阳而生,道在阴阳之间,会了自然没苦,怕苦而不尽道,正是违天,怎能成道呢?

世间最苦的是寡妇,古时丈夫死了,女人以守节为贤,那也不合道。有应守的、有不该守的,若是公婆年老,无人侍奉,儿女年幼,无人抚养,或是性好清静,可以守节。如果公婆年壮,又有叔伯,再没儿女,自己又年轻,可以不守。要是舍不得富贵,那叫守财;改嫁怕受苦的,叫做守身;如果再整天苦恼,疾病缠身,就是守苦啦!必须行道,才算守节。

男人中途丢下父母死去,也是有亏孝道,守寡的人,要能替夫尽孝,才算合道。所以守寡的人责任更重,怎么可以自恃欺人呢?又怎可灰心退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节
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


姑娘性如棉、志为根、心存惬人好处、身有补助力、以提满家为己任、做一家的贵星。

媳妇性如水、意为根、身子要勤、心感一家恩,以托满家为己任、做一家的喜星。

老太太性如灰、志为根、身子要稳、心存惬人的道、以兜满家为己任、做一家的福星。这是妇女的真道,不要轻视这几句话俗气,谁能悟透谁有福享,千万别当口头禅,会念就算啦!必须实行出来,才算得道。

志为根是不贪,性如棉是不争,用绵花纺线、棉长不断,姑娘的意,也要象那样长。

当姑娘的对于家庭,身有补助力是消阴命,是和佛国接气;心存惬人好处是接缘的,是成神的途径;性如棉,意气发动,是成神的根;志为根是成佛的根。

姑娘是世界的源头!源头不浊,水流自然清洁。当姑娘的要是好退缩,不肯讲姑娘道,就象有灯无光一样。

媳妇性如水,性子要象水一般地温柔,水弯弯曲曲流去,说不定流几千里终归大海,媳妇的意也要那么长,把全家人都托起来,象水漂浮东西一样。会当媳妇准生贵子,你看那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随方就圆,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当媳妇的要能性如水,怎能不合道呢?随贫随富、可高可低、总不变它的本性,人能这样就算得道,也就是媳妇佛。

做媳妇的身界要有实行,心存全家的好处,性如水要常乐,就是挨屈打屈骂,也必说是为我好,若是心里没有我,哪能管我呢?若是遇著眼睛有毛病的丈夫,就想比瞎子强多了,能这样想便能知足常乐,这是妇女的真道。道为什么丢了呢?就因为‘什么人’不讲‘什么道’了。

锦州赵伯心,年轻时就在女义学教书,后来嫁给王家,翁父是双眼瞎,脾气暴躁,婆母是出名的刁妇、又抽大烟,丈夫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流落失踪。她的婆母对她百般虐待,夜晚叫她拿茶倒水侍候到半夜,白天还得教书养活全家,日常不得一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终于把公婆感化过来,不但不再讨厌她,反而喜欢她了,公婆去世,她依礼殡葬,惬人都佩服她能行难行的道,受难受的苦,所以我说她是‘女状元’。

赵伯心的道行得最真,教书养活公婆,生养死葬是尽了孝道,又教书养活儿子,是人间的慈母。再能立身行道、劝化世人,不为儿子做打算,就是神界的母亲了。人所以不能成道,只为儿女关打不破。

秦方海澜是个女丈夫,为养老母、舍身为妾,为了守节,毁容退魔,为了学道、带病入会,为了救世、讲道论德,为了成道,任劳任怨。人说她是菩萨化身,我说她是化身菩萨,要知道,道是在逆境中修的,德是由苦难里成的,打破难关即登彼岸。

杜朱玉珊又是顶顶(最高)又是顶底(最下面的底如鞋底),她是善东又是老太太,她在家里是顶顶,当老太太要知道全家人的道。当善东是顶底,要能兜底,知道世人的道,能把家里每个人的道和世人的道,都明啦,才能兜满家、兜满世界,尽了又是顶顶又是顶底的责任。一家好、一国才好;一国好、世界才好,要能得著一位古人的道,你就是位古人,得著今人的道,就是活脱生,要能以志为根,便是到了佛国,真能性如灰,也就是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节
夫妇道


道是什么?就是阴阳。阴阳是什么?就是夫妇。夫妇各正本位,就合道。道落后天,男无真刚、女无真柔,家庭不和,没好儿孙,殃及社幷会,天下才不太平,世界才不安宁,这是由于人根不良。我教夫妇明道,天地定位,阴阳气顺,子孙必贤,世多贤人,怎能再乱呢?

古人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所讲的三纲是——一、性纲、二、心纲、三、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字当‘领’字讲,今人硬当‘刚’字用,要振起干刚,就欺负女人,把领变成了管,把女人当做奴隶、玩物,不是打、就是骂,还以为是应该的,真是欺人太甚!所以我才提倡先天结婚(从俭结婚),使男女平等。

我所讲的三纲是,不动禀性是性纲,不起私欲是心纲,没有不良嗜好是身纲。丈夫只可领教妻子,不可管教女人,一管便是不纲啦!骂女人是动威风,女人虽不敢还言,可是恼气已存在心里了;打女人是动杀气,女人虽不敢对打,可是恨气已存在心里。这种恼恨之气,当时发泄不出去,将来必遗传给子女身上,这不是管女人的大害吗?人是习而不察,真是愚得可怜!

古人所说的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对也从、不对也从,那叫盲从。现今的女子有三赖——在家赖父母,出嫁赖丈夫,老了赖儿女,也不算对。我说女子有个真三从,就是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所以我提倡储金立业,为的是打倒三赖,使女子当个自立的人。

我常说讲道德要男女各正本位,男子以刚正为本,什么叫刚呢?刚就是不动性(不发脾气)。什么叫正呢?正就是合乎正理。女子以柔和为本,什么是柔呢?柔就是要性如水。什么是和呢?和就要合于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也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人就是习而不察啦!

究竟怎样才算是‘达彼岸’呢?我说男人必须明白女人的道,女人必须明白男人的道,才是人人都‘达彼岸’了呢。

现今的夫妇,不是男管女,就是女管男,或是互相管辖、互相搅扰,真成为‘地狱家庭’了!我提倡男女自立不相管辖,正是化地狱为天堂。

世人最愚,不是男管女,就是女管男,以为是自己的人,非管著不可,这叫‘抢男霸女’,一旦死了,男的另娶,女的再嫁,谁也不管谁啦!人为财物争贪不已,死后也得扔下,不是愚是什么?总而言之都是为己心重。

我讲的夫妇道,也就是阴阳道,夫妇和、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而且家齐、子孙昌旺。所以我说,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也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和乐。现今的人男管辖女,女依赖男,男人打女人,女人怨男人,这叫阴阳不合,家庭怎能幸福呢?

王复干讲《易经》说:‘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我问他:‘水是主柔和的,你常耍脾气,怎能算天一生水呢?’朱循天问我:‘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行呢?’我说:‘男人定住性纲,不发脾气,就是天一生水,女人能托满家,才算地六承之呢。’

男人所以为男人,因为有女人。所以男人必须明白女人的道。女人所以为女人,因为有男人,所以女人必须明白男人的道。若是男人没有女人就成了鳏夫,女人没有男人就成了寡妇,就不叫做男人和女人啦!

男女在没结婚以前,都是以尽孝为主。结婚以后,男人以尽夫道为主,女人以尽妇道为主。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下教子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所以不论男女,都必须明道,才能尽孝呢。

夫妇相处,最好是没说,说好、会宠起骄气;说不好,会引起争辩。不相关的人,好歹都不动心,把夫妇也看做不相关的人就合道了。

志界夫妇是忘情的,意界夫妇是淡情的,心界夫妇是牵情的,身界夫妇是粘情的。粘情的就搅,牵情的就怕,淡情的能长,忘情的能真。好也没说,歹也没说,来也没说,去也没说,才是志界夫妇。

志界夫妇是没说的,是互相感恩的,绝不怨人。意界夫妇是快乐的,夫领妻成道,妻助夫成德,绝不生气。心界夫妇是礼仪夫妇,就会互相管辖啦!身界夫妇,是打骂夫妻,因为是照著财势上来的,所以糟糕。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我说求己的是先天,求人的是后天。今后的夫妇要夫不求妻,妻不求夫,各做各事,各尽其道,应聚就聚,应散就散,聚也不相搅扰,是和和乐乐的,散也不相挂念,是自自然然的,这就是先天夫妇。

我常说,看女人的意,知男人的身。看男人的心,知女人的身。象王三姐虽住寒窑受苦,可是在她的意念中,她的男人准当王侯,后来真封王了。李学惠的意念里,总以为她的男人打吗啡、不成材,最后果然不成材。我的心里存著我的女人必当老师,我的儿子必成为读书人,后来真都那样了,这便是实例。

男子要以志成,女子要以意成。

天生人都是有福的,为什么享福的少,受罪的多呢?是被风俗刮的,迷了路啦!当官的贪赃,是太太累的;儿子抛弃父母,与弟兄争财产,是为了妻子;违国法、丧良心,都是为了妻子。没有妻子的为自己享福。从这看来,当女人的把忠臣孝子都吃光了,还以为是向著男人,其实是欺负男人。

女人助夫,要考查男人所交游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所谈论的都是些什么样的话?读书人谈话若是没有义气、心性狭窄,做官的若是不讲廉耻、好贪赃,当女人的若能把他劝化过来,才真是助夫成德呢!

我一生过人的地方,是为了公益,立志办女义学以后,不再顾妻子。别人做的善事很大,总免不了顾妻子,所以不如我。朱循天过人的地方,是绝不管妻子,他劝她六次,她不但不听,反而一定要离婚,他也没动性,所以高出惬人。俗人笑他怕老婆,我说他是三纲领的‘状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节
立业结婚


世俗结婚,上等人论财势,为了享福;平等人论产业,为了生活。当姑娘的,向娘家要嫁妆,向婆家要彩礼,没有要道的。现今的女子有了知识,嫁给有财产的怕累身子,嫁给没财产的又怕受穷,怎么都不放心,也没在道上。女子若不彻底明道,世风也难改,我道也难行。

我提倡先天结婚(从俭结婚),当姑娘的结婚时连娘家的一件衣服也不要,为的是改善风俗。女子有了男人就有私心,把丈夫当做‘私人’,不是管著,就是惦著,也不算对。所以我又提倡女子要储金立业,为的是打倒‘三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依我说,男子储金立业,节制住争贪,会当男人是立住了天心。女子储金立业不累男人,会当女人便是立住了地心。居什么位会当什么人,就是为生民立了命。做到了这些,正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了。

创业时代是后天,立业时代是先天。以争贪为主是后天,以谦让为主是先天。我提倡储金立业先天结婚,正是往先天世界拨民呢!拨过去的就是先天的民。若是名为先天结婚,仍存争贪的心,或是立业后心不知足,那还是后天的民。总之,不论会内会外,用志意当人的便是先天,用心身当人的便是后天,是不是先天,不在形式,在乎实行。

我从前提倡立业结婚,现在又选拔成人,重立先天世界,人们都轻视我所办的事,以为狂妄,岂不知,我受人轻视的地方,正是我行道的妙处!现在看似不足轻重,等百年之后,就会知道我所提倡的,都是改善社幷会最重要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23:47 , Processed in 0.22437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