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97|回复: 10

[佛教文化] 明海法师:随师学禅(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明海:随师学禅(二) 资料来源:《名家话佛缘: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 释明海   4 师父谈起复兴柏林寺的因缘,既属偶然,又像是必然。1987年10月,师父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派,陪同“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参拜赵州塔,目睹古寺颓敝,一片蔓草荒烟,他潸然泪下。后来他告诉我们:“年轻时亲近虚云老和尚,随侍身边,老人经常讲赵州和尚的公案,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来到这里,看到一代大禅师的道场如此破败不堪,触动了感情。” 1990年农历十月初一日,普光明殿大佛在露天安座,风雨交加中万众腾欢。师父见此情景,老泪滂沱。 1991年冬,修复中的柏林寺举办了第一次佛七法会。居士们离寺时都恋恋不舍,有的泪流满面。他们说:这里温暖得像自己的家。师父的眼里闪着泪光。 1993年,在柏林寺南边一个清净幽雅的小院子里,师父为我们一位短期闭关的师兄启关。当他说完四句偈语后,热泪夺眶而出。 师父说:“我每次看到你们这些弟子,都想流泪。” 师父的眼泪真多! 提婆菩萨在《大丈夫论》中说:菩萨在三种时候堕泪:“一者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者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悯故,为之堕泪;三者修大施时,悲喜踊跃,亦复堕泪。计菩萨堕泪以来,多四大海水。”菩萨的泪从哪里来呢?从悲心来。“菩萨悲心犹如雪聚,雪聚见日则皆融消,菩萨悲心见苦众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泪。” 师父的眼泪和悲心想必已经积聚很久很久了吧。在佛教饱受摧残的年月,他们是欲哭而无泪。僧人们被强迫返俗,被批斗、被劳改。有的人因承受不了这种打击而自寻短见,有的人则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剩下来的人便要忍受种种迫害和繁重的劳动。 有一次师父给我讲起劳动改造的情形。数九寒冬,凌晨两点起床,步行二十几里到工地挑土,到天黑收工,他有一阵子患浮肿,浑身无力,还得坚持干。中午休息的时候,他就找一个背风的地方,大草帽盖住脸,盘腿打坐。“你那时想到过前途吗?”出于文学的想象我这样问他。“没有什么具体想法,但相信那样的现实只是暂时的。” 师父这一代僧人真是命运多舛。他们年富力强的岁月几乎都消耗在那场劫难中,而当转机出现,复兴奄奄一息的佛教的重任又落在他们肩上。 经过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国佛教百废待举,太需要人才了!师父必须以一当十地工作。 他要主编两种刊物,主管河北省佛协,还要参与中国佛协的许多工作。至于柏林寺的复兴他更是多方筹划,惨淡经营。从化缘募捐,到规划设计,图纸的审查,工价的商定,还有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周旋,寺内僧团的建设,法会的主持等等,这一切都是他的工作。他一年的很多时间都奔波在旅途中。 许多次回寺,因为事务忙,他都是夜间赶路,半夜到达,凌晨出现在大殿上,使我们大吃一惊。我曾经想:石家庄—北京一线的火车,在中国这么多人中,可能只有我师父坐得最多了,因为他平均两星期就要往返一次。 不管事情多么忙,师父像是长有千手千眼,应付自如。他休息的时间那么少,却总是一身洒脱,神采奕奕。有时他也会嘲笑我们年轻人不如他精力好。我想,我们缺乏的主要不是精力,而是他那片似海的悲心。须知,这才是他能量的源泉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5 一个冬天的下午,在北京师父的住处,师父与我和一位四川的陈先生谈起虚云和尚那张低首蹙眉的照片。陈先生说:“这张像,很烦恼的样子。”师父说:“不是烦恼,是忧患。”我怦然心动。师父接着说:“我们都能像虚老一样,有忧患意识,佛教就有望了,我们个人的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有谁能理解禅者的忧患呢?我们选择禅时都只注意了禅的喜悦和超脱,却忽略了禅的艰难、禅者的承担。 禅宗初祖迦叶尊者以苦行著称。连佛陀都为老迦叶担心,怕他吃不消,劝他放松些,可他却依然如此。最后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众皆惑然,惟迦叶尊者莞尔一笑这一笑后面有多少艰辛! 六祖慧能大师为传佛心印,先是磨房碾米,得法后又混迹猎人队伍十三年,屡被险难。 近代虚云老和尚住世一百二十年,为振救衰颓的教运,他东奔西忙,历经九磨十难! 师父说:“不要谈玄说妙,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我渐渐明白:禅这个概念是多么沉重,而用生命去实证禅又是多么艰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请佛住世、请佛常转妙法轮 顶礼感恩历代与时俱进、弘扬大乘、弘宗演教、护持佛陀正法的一切诸佛如来金刚护法菩萨、一切祖师大德、大善知识! 顶礼感恩弘扬、护持、修行佛陀大乘正法八大宗派一切诸佛如来金刚护法菩萨、一切祖师大德、大善知识!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真正的承载、担当、学习并做到无私的爱、无畏的行践渴仰大乘佛法,是报佛恩的底蕴 祈愿世间多真正荷担如来家业者,依止佛陀教诲、心合至善、解行合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践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演绎大乘佛法不可思议、与时俱进、弘扬大乘、弘宗演教、法脉永续不断、佛日常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最后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众皆惑然,惟迦叶尊者莞尔一笑这一笑后面有多少艰辛!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感恩一切,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1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师父的情景:一位老和尚从书桌上抬起头,从容地转过身,慈悲安详,和蔼可亲。因为是冬天,他还戴着一顶毛线织的帽子。我好奇地想:怎么和尚还戴帽子呢?我这样才一动念,师父就随手把帽子摘下来。我想:这老和尚一定有神通呢!    后来师父淡然地告诉我:他没有神通。对他这话我总不信,便用心观察,神通虽然没有找到,却发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妙处。 2    师父在北京的住处是一套三间相通的房子,中间一间是佛堂兼客厅,边上一间是他的卧室兼书房,他日常每在这里工作,如果有人拜访,一转身又可以接待客人。    师父的工作都要伏案去做:写文章、改文章、校对稿样、给信徒回信,他做起来都是一丝不苟,字迹从不潦草,标点符号清清楚楚。有一次我帮忙誊一份东西,他看了指出许多毛病:破折号应在两格中间三分之二的地方,句号、逗号在方格左下角……我听了惭愧万分:平时还一直以为自己在这方面过了关呢!    我曾经想:做许多工作都和修行用功不妨碍,做师父这份案头工作却不好用功。你想:一边写文章,一边念佛或者观心,那是不行的,文章一定写不出来。有一次我拿这样的问题问师父,他说:“看书就看书,写文章就写文章,一心一意,不起杂念,这就是修行。”    这话很平淡,我却做不到,难就难在“一心一意”上。我的习惯,每每写文章时惦记着打坐,打坐时又老想着文章该怎么写。总之是心里总有一些和身口不相应的细微妄想流动,走路时不安心走路,吃饭时不安心吃饭,所谓“心不在焉”——心不在这里,在哪里呢?自己都觉察不出。    师父却总是那样专注。写文章是这样,吃饭是这样,扫地是这样。他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平常的:早起坐禅、扫地、打开水、到斋堂打饭、坐办公室、改稿、校稿。理论起来可以说是弘法度众生,师父做起来却是如此平实、安详,本地风光、自自然然。他扫地时是那样从容不迫,心无旁骛,仿佛世界上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他要我们学会扫地,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无有间断,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成就大的道业,就能振作佛法的教运……    当然,师父要是有条件一直专注于案头工作也好,事实是他的工作经常被前来拜访的信徒打断。有的是修行遇到问题要请教,也有的刚接触佛教,还有的是工作、生活不顺心,请师父解忧。来的人有学生、工人,有家庭妇女,有时一家夫妇带着孩子一起来。    这时候,师父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接待这些来访者。和他们讲佛法、聊家常、解答疑难,话语从容平实,却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人们围着他,像冬天里围着一盆火,舍不得离开。    来访者一走,师父又回到书桌旁,拿起了笔。    这样的情形见多了,我终于感觉到:师父如是的行持中大有“文章”在。首先我自己做不到。换了我,写文章到精彩处,有人打断,心里会生烦恼;而谈话结束后,心又不容易收回,一定还挂记着刚才的谈话。师父却两无妨碍,他放下案头的书、笔,接待来客,给人的印象他刚才什么都没干,专门等你来拜访呢,所以才那样精神饱满,光彩照人;等人一走,他又继续他的工作,仿佛一直如此,没有中断。    此中有“真意”。我揣摩了很长时间,后来师父说:要活在当下。我才有点恍然了。活在当下,也就是斩断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而安住于现前清净明觉的一念。这种安住等于无住。因为就此当下一念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成为永恒。《华严经》上说:“三世所有一切劫,于一念际我皆入。”这个入于三世的一念既在三世中又在三世外,它是既存在又超越的。卖点心的婆子喝问德山要点哪个心时,德山就被束缚在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的囚笼里而打失了当下一念。    活在当下,也就是安心于当下。能安心于当下也就能安心于时时处处。古代的禅德“饥来吃饭困来眠”,“无处青山不道场”,就是这个道理。    师父因为总能活在当下,所以他总显得那样自在洒脱,处理问题应付裕如,不费一些思索,纯为现时境界。不管是作文还是讲开示他都是信手拈来,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我想这大概就是《六祖坛经》上所说的“定慧等持”吧。 3    我有不爱整洁的习惯,这个习惯是过去长期的学生生活养成的,师父几次批评我,我却进步不大。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师父则不然,他周围的环境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而且他走到哪里就把清洁和秩序带到哪里。他常给我念叨:“虚云老和尚了不起,虽然行头陀行、穿百衲,但他的衣服却总是干干净净的,他的案头、禅榻总是整齐洁净的。”    起初,对他的话我一直漠然淡然,后来才慢慢领会:这也是修行。    柏林禅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历史的风暴却使它成为一片废墟。我们最初来到这里时,只有几棵古柏、一座佛塔还使人能依稀辨出这是一座古寺。一切又得重新开始。    师父成了设计师。这儿修什么,那儿建什么,全部都由他亲自擘划,所有工程的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并提出意见。有时他带着我们在寺里四处巡视,向我们描述他的复兴蓝图,成竹在胸,运筹帷幄。每次回寺,即使是深夜,他也要去查看建筑工程的进展,有时冷不丁他就会挑出毛病,使承包工程的工头提心吊胆。    最奇的要算赵州禅师塔院的修建。师父在塔前的一片乱草地上划出一个范围修筑院墙。工人在下墙基时竟触到古墙的遗迹,当地的老人说:过去塔院的围墙就在这里。竟是无心合古!    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到现在一座初具规模的梵刹平地而起。就像整理一间凌乱的屋子一样,师父把这一废墟整理得清净庄严。    现在我相信这两件事是不二的。你只有能净化一间屋子,才能净化一座寺院,乃至一个社会,一个娑婆世界,而这种净化源出于我们身心的净化。    所以师父告诫我们:“依报和正报是不二的。”我感受到他对环境的调整与改变像是出自一种本能,完全是自自然然的,好像无形中有一种光芒从他清净的身心辐射出来,驱除了杂乱,带来了和谐。    他的这种影响力不仅限于环境,对人也是一样。和他在一起,你会感觉宁静、祥和,心里很清净,没有杂念。    师父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成就自己的净土。”是啊,求生西方净土的人要先完成自我的净化,不能把娑婆世界的坏习性带到净土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资料来源:济群法师新浪博客 作者: 济群法师 时间: 2011-07-18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师将大乘佛法的纲领总结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明确指出:出离心为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论云:“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 如果自身不具备出离、解脱的能力,惑业未除,自利尚且不能,怎么可能利益他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呢?所以菩萨同样需要生起出离心,而且要比声闻更强烈。没有真切意识到轮回之苦,没有迫切的出离愿望,所谓的菩提心终究会流于口号,发得肤浅而不真切。如果我们自身尚且耽于现状而无心出离,却要发愿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难道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吗?    论中,宗大师接着告诉我们:“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见诸有情是自亲眷,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    只有在希求个人解脱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希望带领众生共同出离。解脱是佛法的根本之道,可以说,学佛就是为了寻求解脱,修行就是为了实践解脱。因而,出离心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础。但对菩萨道行者来说,仅仅个人解脱还不够,还要推己及人,看到众生在轮回中饱受苦难,而将这份出离心延伸到一切众生,帮助他们共同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正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换言之,两条道路的起点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终点。    怎样才能带领众生走向解脱?显然,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严格地说,必须具备解脱的经验和能力。最起码,也应了知解脱原理。否则,何以为众生向导?如果自己尚且是不辨东西的盲人,却要引领大众走上一条布满荆棘、岔路、障碍的陌生山道,不过是匹夫之勇,是于人于己皆无利益的愚痴行为,决非佛陀所提倡。所以,在修习菩提心之前,首先要发起出离心,修习解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本焕长老: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转) 2011年06月24日 大公报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闇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我还是个小和尚 晨曦载曜,万物咸睹,清晨的弘法寺空灵而清静。仙湖植物园内清脆悦耳的鸟鸣,点缀着弘法寺早课中悠扬的钟声和诵经声,在绿树红墙之间涤荡,惊起草木之巅的露珠,玉碎般抖落一地。此时,百岁有五高龄的本焕长老打坐诵经完毕,正在法堂外绕香散步:双手背后,两目微睁;双腿轻抬,两足生风;简单的动作循环往复,却乐此不疲。年轻的侍者微微疲倦,便也绕着大殿舒展筋骨。瞅准侍者离开的间隙,长老快步走进法堂,抓起供奉的柑橘,双手一撕,刹那间橘瓣入口,橘皮迅速地跌入垃圾桶。这里好像什么都未曾发生过,清晨的阳光静静绽放,长老依然绕香。年轻的侍者过来,一眼看到垃圾桶里的橘皮,一切释然:“老和尚,是不是又偷吃了橘子啊?”长老冲着侍者嘿嘿一笑,倔强地不作任何回答;那一刻微风徐徐,清晨的阳光在他鼻尖跳动,那双智慧的眼睛早已眯成了一条窄缝,仿佛在告白着什么。侍者心疼老和尚,害怕生果吃坏了肠胃,影响健康,赶紧带着他去用早餐。本焕长老像犯了错的孩子,在侍者的搀扶下顺从而飞快地走向斋堂。 百岁有五的本焕长老是弘法寺的至宝,所有的常住和居士,都像至亲一样呵护他。他智慧而慈悲,亦充满着无邪的天真,逢人喜欢竖起食指,慢条斯理但声音洪亮地说,“我还是一个五岁的小和尚”! 终生践行普贤菩萨大愿 本焕长老作为虚云和尚的弟子,忠实地承接老和尚之宗风,将中华佛教禅宗临济一宗的门庭发扬光大,为佛教事业在当代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他还能清晰地向记者叙述30多年前的尘烟往事。那时候春风咋绿,改革开放新潮萌动,刚刚从监狱走出的本焕长老就迫不及待地重披袈裟。他时刻不忘大乘佛教弘法利生的教谆,持普贤菩萨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四海行化。“黄金珠玉不足贵,唯有袈裟批肩难”,那时候佛教事业百废待兴,寺院佛堂满目疮痍,“庙宇惨澹,佛子匮乏,法事不举”,重整佛教举步惟艰!本焕长老深知寺院对佛教发展的至关重要,为复兴丛林,他四处奔波,广结善缘,不辞劳苦。他坚定地延续虚云开山建庙、恢复祖庭的传统,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十余所禅宗道场。1980年本焕长老以73岁高龄开始重建丹霞山别传寺,接着恢复六祖祖庭光孝寺,让岭南名刹再放光明。其后,不遗余力重建或复建湖北黄梅县四祖寺、深圳弘法寺、南雄莲开净寺、南雄大雄禅寺、武汉新洲报恩寺、山东海阳成道禅寺、江西百丈寺、五台山光明寺等。众多寺院落成,使内地临济一宗绽放异彩。宗门复兴,中华佛教亦与时俱进,本焕长老之愿力功不可没! 成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大殿之前,和蔼的本焕长老正襟危坐,庄严开示:成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真正的不容易。重要的是自己要首先开悟,睁开了眼睛而且还要在正确的路上好好地走下去。走下去做什么?走下去成就众生、利益众生、教化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是,如何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呢?佛家讲自度度人,就必须自己福德智慧具足,自身明心见性、涤净尘埃。怎样才能福慧具足?我们的智慧是修来的,福德是培来的,所以说要修慧培福!当我们福不足、慧不满的时候,要想成佛,我们就要必须经过无量阿僧只劫去成就众生、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培自己福,修自己慧。所以我们今天都是身在因地中,走在因地中,要好好用功,好好修行,利乐有情,培福修慧。 那在成佛以前呢?就一定要去学。而学佛、念佛,最紧要的是信、愿、行。我们今天,主要是要有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但是这个信要有正信,不要邪知邪见,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有了信以后,还要有愿力,你们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但是有了信有了愿,那就还要行,不行就不能到家。我们自己平时要下真实功夫,待到善根、福德具足,自然就会有佛菩萨化身成明眼人,来点化我们,让我们一闻即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自己,严格尊重自己是续佛慧命的人,不是一般普普通通、随随便便的人。所以要注意,一切时,一切处,要严格要求自己。哪怕是吃一口饭,拜一拜佛,一根针,一根线,都是很严格、很认真的。 本焕长老用一生兢兢业业的“行”来证明自己续佛慧命的决心。他的大半生,苦行参研经、律、论教理教义,坐禅闭关、跪拜五台、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弘法利生、领众守戒,遵循百丈清规,续成禅门宗风,倡导人间佛教等等,都是他一路“行”来的印证。如今,虽已百岁有五高龄,仍然坚持朝晚诵读数遍自己当年刺血而成的血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令人敬仰。 未成佛道前先结人缘 佛陀慈悲,行愿大千,为了普渡众生、利乐有情、拔苦与乐,宁愿自己备受诸难。“诸恶莫作,众喜奉行”,本焕长老就是佛陀慈悲精神在虔诚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将佛陀利他无我之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2009年,百岁有三的本焕长老举笔发愿:此生行愿要坚持,决定今生到莲池。此生行愿认真学,今生决定见弥陀。 本焕长老不仅是出世的高僧,而且还是入世的菩萨。他常说自己是证出世的果,行入世的事。他一生都在弘化四方、慈悲济世、广结善缘。在接待信众和客人时,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他都一样随合相处,平等对待。他常对信众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广结善缘,随众随缘”。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让佛教的理义深入社会,在群众中生根。如果不能与众生结缘,一切菩萨都无法成佛。他对弟子们说:从政的妙诀是民所好之,好之;民所恶之,恶之。我们佛教弘扬佛法,也应有此契理契机的方便;因机教化,皆令得益,随分受用。 为恒顺众生、广结善缘,本焕长老勉励信众爱国爱教、尊纪守法、乐善好施,提高精神境界。而且长老知行合一,事事率先垂范。1998年洪灾时,长老正生病入院;获悉举国关注洪灾,马上告诉侍者,“国家逢此大灾,作为和尚我别无它力,要马上回弘法寺举办祈福法会,为受灾地区祈福”。 冒着酷暑回到弘法寺,抱病主持法会,且带头捐款10万元。感于长老慈悲,粤港澳的弟子信众感到弘法寺,现场筹款70余万元送往灾区。2003年非典奇袭,九十六岁的本焕长老坐卧难安;于是从4月28日起,弘法寺颂大悲咒,一直连颂七天,并联合23省佛教人士,为国息灾祈福。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第九天,百岁有二的本焕长老亲自主持祈悼法会,燃灯为遇难众生祈福,愿他们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后来的众多慈善活动,在本焕长老的指导下,弘法寺反应迅速、不遗余力,深得各界赞誉。 本焕长老在给一诚长老的信中写道,“我历来主张,对国家、对人民、对佛法有利的事情就做,要做就做得令人欢喜”。如今百岁有五的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主张,“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在人间佛教的法海慈航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灯塔!(文:史利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顶礼感恩与时俱进、弘扬大乘、弘宗演教、护持佛陀正法一切诸佛如来金刚护法菩萨、一切祖师大德、大善知识 感恩一切入世表法、演绎大乘佛法不可思议、行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引领自性因缘众生导归极乐的一切大乘正信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悟明长老生前曾说:“人生是片段与片段、环节与环节的连缀,不论它是灿烂多姿,亦或平淡无奇,都值得撰述、珍藏”。 102岁悟明长老圆寂 发愿坐缸(图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1 编辑

顶礼感恩历代与时俱进、弘扬大乘、弘宗演教、护持佛陀正法的一切诸佛如来金刚护法菩萨、一切祖师大德、大善知识! 顶礼感恩弘扬、护持、修行佛陀大乘正法八大宗派一切诸佛如来金刚护法菩萨、一切祖师大德、大善知识!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真正的承载、担当、学习并做到无私的爱、无畏的行践渴仰大乘佛法,是报佛恩的底蕴 祈愿世间多真正荷担如来家业者,依止佛陀教诲、心合至善、解行合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践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演绎大乘佛法不可思议、与时俱进、弘扬大乘、弘宗演教、法脉永续不断、佛日常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20 , Processed in 0.276727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