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3|回复: 0

[大德开示] 客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开始的观自在菩萨是不是指观世音菩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开始的观自在菩萨是不是指观世音菩萨?
师答:很多人讲心经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不对的。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观」可说是修行的方法;「自在」是解脱之后才能够得到的,即是得到解脱之后的现象才称自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是修行觉悟的人。
以菩萨来说,已成就的称果位菩萨,正在学习未成就的称因位菩萨。观自在菩萨是讲已经成就的菩萨,这里是说过去已成就的菩萨,不是指观世音菩萨;是讲行「观」之后,才能够得自在,如果不修行观法就不能够得到自在;而修学观法要以什么为基础呢?要以「般若波罗蜜」为基础,所以心经一开头就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说明行「观」才能够求得解脱,得到自在。
自在之后,得到何种因果现象?即达到觉悟的目的,而觉悟的结果是什么?便是已经成就的,或者是正在学习的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如翻译成「觉有情」,比较难理解,因为觉悟才是成就的目标;所以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如果想要得到觉悟,必须得到自在,要得到自在必须修学观法。千万不要直截当成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当然已经达到了这境界,如果一定要把观世音菩萨扯进去,我写了一本「心之路」,大家可以看看。
心之路,是专门介绍心经,里面有很详细的解说,文前的华梵语心经,对照全文,可以用国语发音去读,可是千万不要用ㄅㄆㄇㄈ的发音,ㄅㄆㄇㄈ的发音可能会发错,譬如「他」字就不能发「ㄊㄚ」的音,要念「ㄊㄨㄛ」,因此,里面有许多字还是有差别,只是也不须特别去学梵文发音,只要按照一般的国语发音就可以了。

客问:请问心经谈的「照见五蕴皆空」意义为何?
师答:五蕴即是自我,自我即是五蕴的变化作用。吾人修行是修行自我。自我的调理,先从色心相应而蕴显,了解色蕴形成的因缘与因果,确定色蕴的完成来自色法与心相应行,才有受、有想,而后才有行为造作,五蕴即是如此完成的。此外,欲修养自我,必须在想、行之间建立间隔,于间隔中运用思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才能照见五蕴的真貌。
五蕴皆空之空,乃是从有的突破而来。「空」有空亡之空,或者声闻、缘觉之空,亦有菩萨之空,各种空境都不一样。五蕴皆空是指色、受、想、行、识而言,从有的发起,若能先空其有相,才是五蕴入空之道。但,学佛修行的重点,在吾人一辈子永不分离,而又必须处理的自我,不论是造作或将来受报都是它。自我就是五蕴,五蕴不起变化作用,「我」就不会造作善恶诸业了。

客问:请问五蕴中之行怎么解释?
师答:五蕴中谈「行」,只是一种筹量、计划,因于身、口、意而言,意一动,身、口才有造作,譬如,原先想我应该怎么办?后来想一想,又觉得不能这么做,会有如此的行为,意念只是五蕴的变化现象,我们常会想该怎么做,但又有所改变,如此原来的行就不可能发生,「行」乃是经由身、口、意的发动,于内即是五蕴之行,于外即是身、口、意之行。

客问:百法的想与五蕴里的想,有何区别?
师答:在法华经里有五种想,般若学则有九种想,为何有这么多差别?因为佛陀说法是依对象而异,故有不同。五蕴之想是以「自我之想」而行观法;百法中的想和俱舍七十五法以至成实八十四法之想相同,皆以了别为理念,至于其它是以法的差异为想。

客问:请问师父,心经色空义如何解释?
师答:很多人把色空的「色」定位在色尘、色法上,这是错误的。心经里「色即是空......」色是五蕴之色蕴,以前跟大家讲五蕴时都会强调:五蕴的色蕴,是以色尘做基础,色尘形成法尘具备了意义转成为色法,我们的心去相应它,产生感受,这时候的色,才是五蕴之色蕴,即是心法与色法相应之后的「色」,才是五蕴之「色」。此时才能谈「有」、「空」、「无」的问题。
先举个例子来谈色尘、色法的认识:好比一张桌子,一片墙壁,都只是色尘,如不谈它时,它的存在只是个色尘而已,现在要谈桌子、墙壁便由色尘转成了法尘。色法又是什么呢?色尘对「我」而言,已具有法的意义。以桌子而言,比方知道这张桌子是以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用途......桌子对我而言,便由不相干的色尘转变成法尘,但是跟「我」--心,还没打交道,心要和它打交道,法尘就成为色法。
又例如心色相应,或不相应的道理,透得这点,便能了解色空之义。比方五金行的货柜架上挂著一把刀,刀是色尘;若认识那种刀做什么用的、什么质料、怎么做的,刀是法尘;可是,自己跟刀有什么关系?若不需要它,不必要买它,刀只是法尘,则与己无关。但当起了心念,看中一把刀,想买下做什么用时,刀就成了色法,心、色相应后,五蕴完成,自我意识表现出来,付之于行为结果。
我们知道,菜刀是切菜的,水果刀是削、切水果的,武士刀是供学艺练武、练日本武士道用的,在正常的情形下,如要选购,一般人的色蕴是依此发展,于受、于想、于行、于识运行而完成色、心相应,而后作取舍,做什么用买什么刀。但是假使有个人很生气,气得要杀人,到店里买下一把刀,为的是拿去杀人;这么一来,心念起的是无明,心色相应的结果(就是不管什么刀,依他心念的需要买了再说)色蕴既是无明怒火,受、想、行、识之一连串发展,付之于行为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依于现象来看「有」。
那么,于「空」的现象怎么说?假使一把刀,摆在厨房里,本来是切菜用的,现在很生气,却拿去杀人,刀的目的及功用都表现出来,刀的功用表现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用它去切菜,无伤于人,一种拿它去杀人,造成伤害。再看,刀是切菜用的,于杀人而言,自己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相,因为不存在,于此,五蕴是空,自然无行为造作,更不会得什么结果。顶多,于你的感受,刀如果不够利,就会去磨一磨,切菜比较方便,是不是?这里面,有因果关系、因缘法则,会涉及到有、空差异之道理。所以,我们谈色空义,要依于「有」的现象去辨识。因为心、色相应,色蕴形成后,感受可以因为「想」之修养而改变,如此,想、受起了变化,不仅行识不一样,连原来的色蕴也会成为空相。「色即是空」、「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理即在此。
因此,要知道空相,必决定于有相,若舍弃「有」的作为,谈不上空不空的道理。比如做梦--很奇怪,自己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怎么会作出这种梦?对己而言自认是空相,其实还是有相,为什么是有相?必定曾经有过这种想法,只是于过去并没有注意它,或不在意它,而意念、相却是存在的,于己而言似是空相,事实上已进入识田,否则怎会在梦里显现出来呢?其实,如果这个意念虽然显现出来,若不去做的话,还是空相。只是有人会害怕担心,唯恐梦到了,会不会成真?须知做不做完全在于本身,心为主宰,还可以显现空相。
谈色空,千万不要把「色」当成色尘或色法,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懂「即」或「不异」的法理。它一定关系到五蕴中受、想的问题,你的感受、你的想法,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想法,或有这样的感受、不作这样的想法,内涵是可以改变的,里面就蕴藏了「即」及「不异」的道理。心经谈色,是讲五蕴之色蕴,重点如能把握的话,问题就迎刃而解,关键在受、想上面的改变,熏习佛法,便是学习这层修养。
如果想、行之间建立起间隔,使原来的想加以改变,使不同于原有之想--本来想这么做,结果不这么做,这想就成为「非想」。比如说,这件事使我很生气,原来感受是难过,要去打人、揍人,可是想一想,再想一想,不能这么做,人家这样对我,我会难受,难道我以同样方式对付人家,人家会好受吗?想、行加大,建立间隔,想蕴改变,这便是佛法的现实饶益功德。色蕴虽然没有变,但可以使它不成为事实,而完成空相。在佛法中,这是个非常妙的道理;我常说,学佛修行办道,就是面对「自我」,自我就是五蕴。修行,是修养自己,自己的什么?就是五蕴。因为我们的自我,完全是五蕴起变化之作用。
如果对五蕴下手,就是修行,如果不从自己五蕴下手,即等于有人说:「不吃也没有关系」,「吃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似的胡说八道。「不吃」是没有关系,会说「不吃也没有关系」,至少已起执著,对不对?如果真正无动于衷,什么东西都不认识的话,才可以这么说,还能认识--至少你已分别它了,说不吃没有关系,表示你还很好,并不是不吃就不好,好与不好还是一种分别。佛法所显示,是怎样在分别发生之后,不要再计较执著,并要进一步去认识了解,要从中有所发现,而且所做的认识了解,还要不同于原有的,也就是能发现其中还有多少计较执著,是不是比原来减少了?如此不断地修养,才能成就道业。

客问: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请问要如何观照?
师答:「照见五蕴皆空」,如依我教的止观法门可以做得到,但必须先把握五蕴的道理,在想行之间建立间隔,这间隔不是自己想建立,就可以建立得起来的,而是要有个空间;四禅八定中第五定是空处(空无边处定),空处即是完成四禅之后,先要把间隔建立起来,留个空间,空间完成并不就行了,入空不是个高境界,只是个断灭的暂时现象,入空之后要进入识处(识无边处定),第六定识处就是认识、了解,从中去发现什么,可见空了之后,还要再往上提升,并不是一住空就算了,必须勘破苦空、无常,成为声闻,而声闻乘还不一定能达到罗汉的境界,因罗汉是无学,如果还有学,那问题同样还很大。
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是以菩萨法来讲,因为它的目的是:明白五蕴是身口意的原动力,五蕴如果能够照见空相,那身口意就不会造作,所以要行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要有智能之行。佛陀所有的道理方法就是智能,能运用在五蕴起动时,能作得了主,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身口意就不会去造作,所得到的就是道,而不是业,这是它的概念。

客问:般若心经里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请问该如何解释?
师答:这个问题不是用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现在只以概念的方式解释:「色」不是指一般的色,而是指五蕴之色,是自我跟外面的色尘相应;为什么谈空?针对自我计较、执著而说,如不计较、不执著,即使有外面的色尘,对你而言也是空的,色、空的关系是这么去分辨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计较、执著?因自我跟外面的色尘缘境相应,才会产生感受,有了感受才会去思想:该怎么做?做了就会有结果,这是一连串的五蕴变化。如果色蕴形成了,有了感受、想法,而进一步把这种感受、想法加以调整,色蕴对你而言,就不会造成影响,相当于是一种空相;这是色、空之间的概念。如要详细的了解色、空的关系,可以参考拙著「心之路」,书中解释、分析得比较透彻。

客问:五蕴的识蕴,是不是一个结论?
师答:「识」是五蕴变化作用的结论,任何的色受想行运行之后一定会有结论,识即经过分别或了别之后,所得的结论。比方要确定好或不好,就是种分别,而经过分别或是作了别之后,自然就是个结果;这说明我们起任何一个心念,都会有个结果。

客问:行蕴,是不是要有知识经验?
师答:它要以想蕴的内涵做基础,在想上面下工夫,当然要有知识经验。如果在想的时候,只照自己的意思去想,不够的;要依佛法去想,还要看对佛法能不能融会贯通。如果只想到佛法里面的名相和要求,而不知道法的精神所在,同样发挥不出其效益来。比方说:提到不杀生,就解释成持斋,这问题就很大了。不杀生,并不是持斋;不杀生的目的,是在培养慈悲心。而一般人却把它搞错了,认为学佛就要持斋,因为不可以杀生,这是不了解「法」的缘故。

客问:所谓想、行间隔的「行」,是指内在心的运行或外在身的行为?
师答:那是内在的行。「行」于外即为身口意之行;于内即是五蕴之行--还只是筹谋、计画的阶段;比如我打算怎么办,再想想,可能就会改变原有的行的意念,它还只是五蕴的变化现象,于身口意尚未表现出来。

客问:请老师父再把「不垢不净」的意思说一下。
师答:要把握基本的理论:谈到不垢不净,那是种现象。「垢」是人产生的;「净」也是人的分别。那么髒了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髒了还是可以洗干净,洗干净了,是不是就不用了?还是会用,用了还是会髒,这是「不垢不净」的问题。
不垢不净绝不是世俗人说的「不乾不净」的意思。不乾不净那是本来干净,结果弄髒变得不干净了。就好像讲自然,本来没有生灭的,对不对?但是人常说「不自然」,还是因为有了自然的分别;什么叫自然?什么叫不自然呢?
女士们常强调一句话:「自然就是美」,请问什么是自然?插一朵花,这花有自然美,这是植物。其实女士们用的化妆品,它也是植物性、矿物性或动物性的东西,也是自然,那为什么要强调自然美?说我们人本来就是美,可是,人因受了某些色相的迷惑,于是就弄些东西抹在脸上、嘴上,佛法是用这种方式去看的。

客问:金刚经所说的「空相」是何义?
师答:金刚经属于般若经典,故以般若学的方式来说空相。「空」依于「有」来说,「相」是现象,有什么样的现象,才能显不同的空相。以烦恼而言,于相是身心不安,属于「有」的现象。如何突破「有」呢?必须转烦恼,从烦恼中见道。烦恼中有道吗?肯定是有道,在于修养的能见与所见的值率;见道了就是「有」。没有见道,就是「空」。
见「道」了,烦恼即灭,是为菩提的显现。从烦恼的生到烦恼的灭,不是空相,而是在未见道之前,道在烦恼之中是个空相;其实所有的法,都有空相的存在,于有的现象中去发现,能发现是有相,发现了能不执著就是空相。

客问:金刚经说:一个菩萨不应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无分别心;可是老师父回答问题,却常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说法,这是否跟金刚经有所违背?
师答:你把金刚经误解了,如果说众生没有分别,那么佛法也是多余的。众生肯定会有分别,必须依众生的分别,而说佛法,不是依佛法而去分别众生,一定要把握住这个重点。
世间本来就有许多问题,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的目的何在?好比一个医生看病,他要能分别出病因、病情、病症,才能应病与药,才能把病治好;比如感冒,如果医生不问什么感冒,统统以阿斯匹灵去治它,可以吗?
再讲实际一点,众生有善有恶,这是人的分别,佛陀虽不否定世间有善、有恶,但从来不分别众生有善有恶;依佛陀的理念,世间现象只有善与不善,没有善恶;对众生,他是这样不起分别的。说法要相应于众生的根基,如果连「相」都没有,谈佛法做什么?对人有什么帮助呢?说法的目的,原是要教人破相、清净相,因为众生皆有相的分别与执著。

客问: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四句偈,是指那四句?
师答:梵文的金刚经就是由四句、四句组合而成,所以,四句偈是指经文中的任何四句而言。

客问:请老师父解释「性空」与「空性」之意义?
师答:必须看用于何处,不能只照名相来解。「性」是本有、本质,或者是本体。依空而言性,则性是寂静;依性而言空,则以物质之相,或精神之用而显空义,所以说空性与性空,不可以作相同的看法,亦如「饱、饿」,即具空性与性空的不同法义。

客问:请师父解释「空相」和「空性」?
师答:「性」与「相」差别很大。性可说是性质,性质通常以习气来说,比方习性。习性有两种:一是业的习性,一是道的习性。同样在性的现象之下,性质怎么会形成?性不会形成相状,因为形成相是我、是心;心念生而有相,心念灭,相也灭,对不对?那么空相、空性其理何在?能不能了解其差别?
比如:人的习性有善性,也有恶性?此即业性。当业性显现时,善、恶,好或不好,同样都会造成烦恼,依于「相」而言,是你身心不安、不自在的现象,才称「相」;烦恼本身,它只是一种「性」,这种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转烦恼而成菩提!也就是由迷惑、不明了的性,进入到觉悟、了解了的性。所以空其「相」,才能显现出「性」。性有业之性、有道之性,既知业性不好,要去掉,是否转为道之性就好?如果是道的执著,同样不清净,因为真正究竟清净是连道也清净,道之性也要空,但那是最后的了,不能一开始就去空道之性。此即一是从相上执著,一是从相上认识;相的执著是业性,相的认识是道性;意如果执著相,就变成业性,如能发现道,当然就不一样了。
学佛法在名相中要能知道法在那里,如果不知法在那,只念那些名相,即使满口名相,也等于没有,所以学佛要学法。再说,学佛是希望得到觉悟,觉悟就要学法,没有道理、没有方法,怎能觉悟?好比肚子饿了要吃饭,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营养呢?不一定会懂,就算营养也都知道,还得看有没有吸收、消化的能力?真正的道在那里?道,是你身体所需的营养要恰到好处才是道,你如果认为有营养的就是道,那就错了,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还是得吃。像笋子是最没有营养对不对?可是它可以帮助消化,你不能说那不是道,但是你若完全只吃笋子,成了执著,就不是道,而是习性。因此,要把知识经验能够展现出来成为力量,才称做慧。

客问: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我们人需要从「有所住」着手,要如何把握住这个「有」?
师答:我在「金刚经集义」这本书讲过,应无所住并不是谈什么都不存在,而是因为有什么问题之后,必须面对、去探讨,要从「有」下手才能突破显「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先不要从「无所住」上着手,而先要从「有所住」上着手,至于生什么心,是根据你「有所住」的时刻,所产生的心去把握它。所以,你要把握「有」,如果在当下产生的「有」,你去把握、认识、了解它;而后能突破,突破以后,不要认为自己成道了,为什么?如果认为自己成道、觉悟了,或者小悟、大悟了,还是「有所住」,因「无所住」是清净的、无所为,已经没有「有」的存在,所谓「而生其心」,是因「有」而生其心,不是对「无」而生其心,这是最简单的解释。

客问:金刚经云:「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此「无诤三昧」如何解说?为何还要加「三昧」呢?如此是否为突破空相?
师答:「三」是正,「昧」是受,直译「三昧」为正受;亦即「在正当的情形下,吾人去领纳,完成的受」,此现象称三昧。三昧的现象很多,般若学上有一○八个,比如看武侠小说,专心致志,不起二心,忘了周遭的动与静;或者为了照相取景,身口意全副投注于一点上,结果摔了一跤,这些都可说是三昧。「无诤」之「无」,不可解作「没有」。简单的说:本来有诤,但不去计较对方之是非对错,还能进一步去面对自我,此即无诤;主要还是在突破自我(自我意识),而不是空相。

客问:三心不可得怎么解?
师答:金刚经言三心不可得是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如果把心字摆在「意识」之义,就容易把握。过去的能得什么?过去的已成过去了;现在的能得什么?看起来好像有什么?可是眨眼成为过去;未来的根本就没有来,又能得什么?这是以得失而言。
像二祖慧可在雪地断臂向菩提达摩求法,菩提达摩问他要什么?他说:「我心不安宁」(吾心未宁,乞师与安),菩提达摩告诉他找找自己的心--既然自己的心不安,就找找自己的心看看;心从何找起?自然要依于「有」,要依于色尘缘境所显现出来的「心」才是;若不显时,在清净的环境下,当然觅心不可得!所以,菩提达摩认为:那就对啦!在清净的时刻,才找不到心,平常因随着色尘缘境在那转,到处都是「心」。
又如三祖僧璨求道,二祖问他要什么,「求解脱」,问他「谁绑住你了?」......如果从「谁绑住你」问题上都找不出「所绑」,此时,二祖回答他「解脱竟」--你已经解脱了。是不是真正解脱了?因为还没被绑,如果真的绑住了,能不能解脱?什么时候不被绑?很简单,便是面对色尘缘境时,能够不执著、不计较,还能进一步去认识了解,发现些问题的话,就「解脱」了。像我常说的例子--毁谤,如果把毁谤搞清楚,就容易解脱了。「毁谤」是对方讲你什么,而你认为没那回事,对不对?表示是自己认为对方在毁谤,并不表示对方承认「我在毁谤你」。但人很奇怪,明知道对方讲的不是事实,是在毁谤,既知是毁谤却还要难过,这是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人的习气就是如此,凭自己的感受去起分别,于是有好受、不好受,所以五蕴谈色、受、想、行、识,就是指人在受想中打转--凭自我意识。

客问:金刚经中有「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请师父解释?
师答:假使有人读诵金刚经,居然还有人在毁谤他,说他不好,可见这人过去世的罪业有多重;因为他的罪业那么深,今生为人,还能读诵金刚经,可见他过去世已经种下菩提种子,曾经结下佛缘,所以说先世罪业消灭,如果没有消灭,这一世怎能为人?怎能读诵金刚经呢?也就是说他的先世罪业,曾经在他的过去世已受过报了,只是还没报完,到这一生,在他读诵金刚经时,居然还有人讲他不好;是这么解释这一段经文,不是因为今生读诵金刚经,先世罪业消灭。这段经文很多人会错解,而且容易搞错,好像一读诵金刚经,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客问:师父是不是像在金刚经里面讲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师答:就是我刚讲的,你在现实生活中,离得开吗?你离不开嘛,色声香味触法不只是谈到现世生活中根尘的关系而已,它影响到你的意念、自我意识,无始以来所拥有业的种子、道的种子,影响所及太广泛了,绝不是一般人所谓的禅。
我以前常常说过一句话,不是天下无禅,而是天下无禅师,可是人人都认为禅师,尤其台湾的禅师特别多,问题在于,基础你没有把握,千万不要去参禅,参到最后都是自我意识,了不起经典上是那么说,其实经典是不是真的那么说?还是有距离,为什么?根与尘不可能不接触,怎么清净?举个例子:人家莫名其妙打你一个耳光,为什么打我?即是尘不净,要怎么样才能根尘净?当人家打你的耳光,不单单是不要闪躲,也不要让人家打著你,要有那种本事,如果挨打了,还摀著脸问他为什么打你?都是处在无明里面。
当人家要打你,手举起来,你不但不会被打到,连躲都不要躲,你想想要具有什么力量,人家才打不下去?运用思想、发挥智能,思想里面要有内涵,你所吸收的信息都是内涵,先不要太急,尤其是参话头,很多古德们也强调,多少参话头的人,最后抱著话头而死,还不知道为什么死?参公案只是种训练而已,于了生脱死毫无用处。
你看一千七百个公案,我所写的「禅的智能」,至少写了一千个以上,那有什么用?只是些信息,至于一些所谓的发现,如果一定要讲,认识了解如此而已,跟生死解脱距离还差的远。佛法不管你学什么,都是为求得解脱,离开解脱两个字去学佛,我讲一句不太好听的话,那叫做玩票,不叫做修行办道。

客问:在心经里面讲无什么、无什么......,在楞严经里面也有讲即什么、即什么......, 另外一部份又讲非什么、非什么......,比方说即心、即眼、即耳、即鼻......,后面又讲非眼、非耳......,为什么有的时候是这样,有的时候又刚好完全相反?
师答:「无」不是没有,「无」是从「有」突破以后的另外一种现象,比如说本来满脑袋瓜都是妄想杂念,因为现在或者礼佛、或者诵经、或者打坐......,不管是做什么,你原来的妄想杂念都突破了,这时候的意念是什么?是「无」的现象,是从「有」突破、是好的一面,叫做「无」,很多人把「无」当成没有,是很糟糕的事,好像无念就是没有意念,无相就是没有相,那这个人变成死人了,要特别注意,「无」不是没有,可是「无」在经典上、在某个时刻也有「不一定」的意思。
其次就是「非」,非是不同于原有。比如说想、非想,假如我现在正想着很气某人,最后想想何必气他,气他有什么用,是不是不同于原来的想?叫做非想,「不」是什么意思?在金刚经上的「不」,是「否」的意思,通常发音是念不(4j),不念否。

客问:请问师父,金刚经上讲的寿者相,到底指的是什么相?
师答:寿者相不一定归类在年龄、寿命的长短,假使寿命长一百岁,但胡里胡涂的过日子,而寿命仅短短二十岁,过得的确有板有眼的话,那活一百岁不如二十岁,所以讲寿者相,是讲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之间的时间、空间,不是一个单一的时间而已,还有空间,空间要有内涵,叫寿者相。千万不要只是归类于人可以活几十年,那也有活一百年的,而苍蝇蚊子只有七、八天,乌龟可以活好几百年,那究竟怎么说?所以不能够完全在时间上计算,还有其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22:41 , Processed in 0.18657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