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04|回复: 51

[大德开示] 阿姜·查 :为何我们生于此 (南传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何我们生于此
  ◎阿姜·查 著
  台湾法园编辑译
  目录
  前言
  译者的话
  阿姜·查略传
  为何我们生于此?
  供省思的食量粮
  内心里的中道
  清凉之地——正见
  了解本然之心
  四圣谛
  使心变好
  空经法师
  张开法眼
  习俗与解脱
  好人到哪里去找?

  你就是你自己的老师!寻求老师并不能解开你的疑惑。观察你自己,去寻找真理;真理在内而不在外,认识你自己才最重要。
  阿姜·查
  前  言
  我们以“为何我们生于此?”做为这本阿姜·查系列四的书名,因为这个问题与“我是谁?”是每个人在他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必然想去知道的一个问题。
  “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开示本身,是在阿姜·查病得已经很严重,病情不断恶化时所说。那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阿姜·查知道来日无多,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继续精力充沛地教学,因此他再次试着去加深他听众的印象 ——当“他们在这里”时、当他们仍有能力时,要“赶紧”去做一些事使他们的心变好!
  阿姜·查说:“有些人从生到死,从来没有觉察过呼吸在他们的身体里进出;他们活的离自己好远啊!也因此盲目地度过一辈子,不知他们为什么在这儿、他们什么时候会死。这就像人们在一个宴会上享受美好的食物,由于忽略了稍晚他们必须上厕所,所以并没有去找出哪里有这个地方;等到终于必得要用时,他们一下子没了主意,于是弄得很困窘。”所以,阿姜·查经常提醒他的弟子们要勤奋地修行,也告诉他们,不要单只是问自己:“我为什么出生?”也要问问自己:“我什么时候会死?”并能针对这个去处理它。例如阿姜·查常说:“我们的生和死正是同一桩事!我们不可能拥有这个而没有那个。”谈到生,也就是谈到死,两者在同一的呼吸中。
  因此,阿姜·查在这本“为何我们生于此?”的开示录中,并不仅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也告诉我们,“如何做”。他为我们打下了佛法的基础,以便无论他在我们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省思种子,都能长成我们自己对真理的体悟。这就是这本书所要阐述的了。


  原贴出于:http://www.suyuan.org/fbyd/test/200807/612.html

[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6-16 18: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者的话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利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而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辉。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将阿姜·查的教示译成中文的工作,因为如此一来,其他人也能同样地得到——那从阿姜查的佛法开示中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

中译阿姜·查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译,恐怕会显得生涩难懂;假若以比较自由的方式意译,虽然文句会比较流畅,可是恐怕又会失于准确度不够;还有一种可能是,因译者笔调的关系使译文学术意味太浓,不符合阿姜·查的风格。他本人很少阅读,有一回,他被问到有什么佛书可以推荐给人读时,他指着自己的心说:“只有这一本!。”

在译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查简明的开示风格,又能无损他见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于我们的转译,使阿姜查的佛法之“星”减损了原有的光芒,我们在此深致歉意。而我们之所以不自量力试译,只是因为我们实在不忍让这颗光辉夺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里,却不能普照人间。

任何人的翻译,永远没有所谓最好或最后的翻译,有的只是风格的不同。原书真正的含义能被译出而且让读者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您手中捧着这本书时,那从阿姜查内心闪耀出来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让您捕捉到即使一丝的微光,进而为您的人生带来方向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姜·查略传

阿姜·查略传

阿姜·查,于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Rajathani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九到十七岁之间,他是一位沙弥,在还俗帮助父母务农之前的那段时日里,他接受了基础教育。到了二十岁,他决定回复出家生活,并于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阿姜·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一种研习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在第五年时,他的父亲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直接的提醒了他。这促使他去深思有关生命的真正目的,因为,虽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猎并且精通巴利文,但对於痛苦的灭除,似乎并没有更进一步亲身的了解。厌离之感开始在心中升起,终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弃了学业,并开始了托钵行脚。??  

他走了大约四百公里到达泰国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够用心地学习和修习毗奈耶(僧侣戒律)的寺院住了下来。那时,他听说了有关阿姜·满——一位备受推崇的禅坐大师。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阿姜·查出发步行往东北部去寻找他。??  

这时,阿姜·查正与一项有决定性的问题做挣扎。他研读过戒、定与慧的教理,虽然那些内文陈述详尽且细节精细,但他却不知如何将它们实际地付诸实践。阿姜·满告诉他,虽然这些教化的确广博,但在本质上却很单纯;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导,对阿姜·查来说,是一种启示,也因此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这条路是明确的!?  

接下来的七年间,阿姜·查在这种简朴的森林传统方式中修行;为了开展禅坐,行遍乡间,寻找安静而隐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出没的丛林,甚至停尸场;利用对死亡的省思来克服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经过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乡的村子,就在一处热病横行、鬼魅出没,称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来。不顾疟疾的困境、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随他的弟子,人数越来越多。现在被人称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设立在那儿的,而最后地,分院也在别处被建立了起来。

  在阿姜·查寺院里的训练是十分严厉且冷峻的。阿姜·查经常将他们的弟子们推到最极限,去测验他们耐久的能力,期使他们能开展耐心和决心。他有时发起费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由此去顿挫他们对平静的执著。这重点经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样子,而最大的强调点著重於严格的毗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查应邀访问英国,并留下一些比丘僧团在那儿。

  阿姜·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国,随后转往美国、加拿大去访问并教学。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游后,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也因此无法於雨季时在巴蓬寺安居。

  当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 ——“万物皆无常”的一种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在他们自心里处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因为,他不再有很多的时间能教他们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个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了说话,并逐渐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终至全然瘫痪而卧病在床。从此以后,他被比丘弟子们全心全力地照顾和服侍;他们都感激且乐於有机会服侍曾经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导一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一位老师。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查在他的寺院,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於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我是谁? 

我为什么在这里? 

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为何我们生于此?

为何我们生于此?

这次的雨期安居我没什么体力,身体不适,所以就来到山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我却不能像以往那样地接待他们;我的声音几乎快没了,气也快尽了。现在还能有这个身体坐在这里给大家看,可算是一种恩赐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恩赐,很快地你们就看不到它了;气将尽,声音将逝,它们将逐渐衰退而离去。

它们是如何衰退的呢?想想一块冰块,原先它单纯地只是水……,将水冰冻起来之后就结成冰块;但过不了多久它就溶化了。拿块大冰块,估计约像这儿的录音机一样大,然后将它留置在太阳底下。你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地消耗,和这身体几乎一样,渐渐地分解。不到多少时间,所剩下的就只是一滩水了。这就是所谓的变坏灭尽,一切组合而成的事物之衰败与溶解。长久以来,甚至打一开始,就已经如此了。当我们出生时,就带着这种天生的性质来到世间,无法避免;一出生,我们便带着老、病、死而来。

所有坐在这个大厅里的人,不论比丘、沙弥、在家男女,毫无例外的,都是“败坏的一块”。现在它还很坚实,就像这块冰一样;它像水般地开始,变成冰有一段的时间,而后又溶化了。你能在自己身上看到这种衰退的现象吗?看看这个身体吧!它每天都在老化……,头发在老化,指甲在老化……,一切都在老化。

你以前并不像这样子的,是吗?大概比现在小多了,而今已长大且成熟了;随着自然的法则,从现在起你会衰退。身体就像这冰块一般地消耗,很快地,就像这块冰一样,完全消失。

一切的身体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一具身躯由地、水、火、风聚合,我们称为一个人。本来很难说你能称它是什么,但现在我们称它为“人”。我们被它所迷惑,说那是男性、女性,给它取名字,先生、太太等等;如此一来,我们能更易于互相辨认。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人的存在,存在的只是“地”、“水”、 “火”、“风”。当它们聚合成这种为人所知的形体时,我们称此结果为“人”。现在,不要对它过度兴奋,如果你真的洞察它,那是没有任何“人”存在的。

身体里肉、皮、骨等等坚硬的部份,称为地大;身体流动的部份称为水大;身体里温暖的机能称为火大;当风在体内流动时,就称作风大。

在巴蓬寺,我们有一个既不是男也不是女的身体,那是挂在正厅的骷髅。看上去你无法觉知它是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人们互问那是男的还是女的,而最后所能做的也只是茫然地看着对方。它只是一具骷髅,所有的皮、肉都没有了。

人们对这些事情都很无知。有些人到了巴蓬寺,当他们走进正厅时,看到那具骷髅就立刻跑了出来!他们不忍卒睹,他们害怕,害怕这具骷髅。我想这些人大概从来没有看过他们自己吧!怕这具骷髅……,他们不思索骷髅的意义。要到寺院里来,他们得坐车或走路……,如果他们没有骨头,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他们还能像那样走吗?然而,他们坐车到巴蓬寺,走进正厅,看到骷髅就直奔出来!以前他们不曾看过这种东西,他们生来就有,然而却不曾看过;现在有机会看到,真是幸运非常。即使是年纪大的人看了也都害怕……,干嘛小题大做呢?这表示他们对自己完全陌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也许他们回到家之后,三、四天仍然无法入眠……,然而他们却一直都和骷髅睡在一起的呢!穿衣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任何事都和它在一起……;但是,他们竟然会害怕。

这表示人们对自己有多么陌生,多可怜啊!他们总是朝外看,看树、看别人、看外在的对象,说“这个是大的”、“那个是小的”,“这是短的”、“那是长的”。他们忙于看其他的东西,而从没看到他们自己。老实说,人们真的很可怜,他们没有皈依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在出家仪式中,要出家的人必须学习五个基本的禅坐主题:头发(kesa(_))、体毛(loma(_))、指甲(nakha(_))、牙齿(danta(_))、皮肤(taco)。有些学生和受过教育的人,当他们读到出家仪式中的这一部份时,会暗自笑道:“法师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呢?竟然教我们长久以来就拥有的东西。他没有必要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早已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费神地来教我们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呢?”愚人就是如此,他们认为他们已经看见头发了!但我告诉他们,当我说“看见头发”的时候,我所指的是去看见它的真实面目!看见体毛的真实面目,看见指甲、牙齿、皮肤的真实面目,这就是我所谓的“看见”——并不是很表面地看见,而是依循真实来看的。如果我们能看见事物的真实面目,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头发、指甲、牙齿、皮肤……,什么是它们真实的样子?它们漂亮吗?它们干净吗?它们有没有真正的实体呢?它们是稳固的吗? 不……,它们什么也没有。它们并不漂亮,但我们却这么想。他们并不是实体,但我们却认为它们是。

头发、指甲、牙齿、皮肤……,人们真的对这些着了迷。佛陀设立这些东西作为禅修主题,教我们要去了解这些东西;它们是易变的、不完美的、无主的,它们不是“我”或“他们”。我们与生俱来就有这些东西,且被它们所惑,但实际上,它们是污秽的。假如我们一个星期没有洗澡,我们能忍受彼此接近吗?我们真的很难闻呢!当人们流汗很多,例如许多人一起努力工作时,那味道可真是糟。我们回家用肥皂和水将身体整个地擦净,味道就会减低少许,肥皂的香味替代了它。在身上抹肥皂也许可以使身体闻起来很香,但事实上,身体的臭味依然存在,只是暂时地被掩盖住了,一旦肥皂的香味消失之后,身体的味道又会再次地出现。

而今,我们却认为这些身体是漂亮、可爱、健康长寿的,我们会认为我们永远不会衰老、生病、或死亡。我们被身体迷惑、愚弄,因而对存在于我们内在的真正依归一无所知;依归的真正地方是“这颗心”,心是我们的真正归宿。这个大厅相当大,但它却不能当作一个真实的归宿;鸽子居住在这里、壁虎居住在这里、蜥蜴居住在这里……,我们也许会认为这间大厅是我们的,但却不然,我们其实是和其他一切事物住在一起的。这只是个暂时的栖身之处,不久我们就得离开它;人们却以这一切做为依归。

因而佛陀说,去寻找你们的归宿,意思是要你们去寻找你们真正的心。这颗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通常不看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时间去看不重要的事物,例如,当他们在清洁房子时,他们可能会很尽力地打扫房子、洗涤餐具以及其他等等,但却忽略了要注意他们自己的心。他们的心可能不舒服,他们也许感觉愤怒,挂着一张臭脸洗碗盘;他们没有觉察到他们自己的心是多么的不干净啊!这就是我所谓的“以暂时的栖身之处作为皈依”。他们美化房子、家庭,却没有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他们不查验苦。“心”是个重要物,佛陀教导,要在你们的自心里处找到一个依归:“以自己为自己的依止。”还有谁能作为你们的依归呢?心才是真正的依归,别无他物。你可能会试着去依靠其他的事物,但它们都不是可靠的事物;除非在你的自心里处已经有了依归,你才能真正地去依靠别的事物!在你依靠其他事物之前——不管是老师、家庭、朋友或亲戚,你都必须先以自己为依归。

因此,今天来此探访的你们——无论在家与出家,请好好地思考这个教导,然后问问你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出生?”有些人不知道。他们想要快乐,但痛苦却不曾停息过。贫或富、老或少,他们都同样受苦。一切都是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智慧;穷人不快乐,因为他们拥有的不够多;有钱人也不快乐,因为他们有太多事物要照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做过一次佛法的讲演。我谈论到拥有财富和财产的快乐,拥有仆人等等,……一百位男仆、一百位女仆、一百只大象、一百头乳牛、一百头水牛……,样样皆百!在家人真的很喜欢那样,但你能想像照料一百只水牛吗?或一百只乳牛、一百位男仆、一百位女仆……,你能想像照料这一切吗?那样好玩吗?人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一个层面。他们只想去拥有,拥有乳牛、水牛、仆人……,都要成百。我说五十只水牛已经是太多了,光就搓捻绳子来系住那些家畜就已经不得了了!但一般人没想到这一点,他们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不考虑其中滋生的烦扰。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所有围绕于我们四周的事物都将会成为苦的根源;如果有智慧的话,这些事物会引领我们脱离痛苦。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未必是个好东西,知道吗!如果你心情不好,单看到别人就会使你生气和失眠;或者你和别人恋爱,如果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爱也会是苦。缘于欲望,爱与恨两者都是苦;希望得到是苦,希望不要得到也是苦。想得到东西……,即使得到了它们,也是苦;因为你会害怕失去它们。一切都只是“苦”而已,你要如何与它们共同生存呢?你可以拥有一栋既大又豪华的房子,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善良,它终究不能满你所愿。

因此,你们应该反过来看自己。为什么我们会出生?这辈子里我们真的得到了什么东西了吗?在这个乡下地方,人们从孩童时就已经开始种田了,到了十七、八岁,便匆匆忙忙地结婚,唯恐没有足够的时间赚钱。他们从早年就开始工作,心想如此一来他们将能致富。他们种田,一直到七或八十岁,甚至九十岁。我问他们:“从你出生以来,就一直在工作,现在差不多要走了,你要带什么一起走呢?”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所能说的只是:“我都不知道!”对于这,我们有一则谚语:“别沿途采摘莓子而耽搁了……,在你晓得以前,暮色早已来临。”就是缘于这一句“我都不知道!”。他们满足于“我不知道”,坐在莓树的树枝间以莓子塞饱他们自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当你还年轻时,认为单身不好,你觉得有点儿孤独,于是找了个伴生活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有摩擦!独自生活太安静了,但和别人住又会产生摩擦。

当孩子们小时,父母会想:“当他们长大些时,我们将会过得好些。”他们养小孩,三个、四个或五个,心想着,当小孩长大时,他们的负担便会减轻;但当孩子长大时,他们的负担反而更重了。就好像两块木头,一大一小,你丢掉小的拿起大的,认为那会比较轻;但,当然不是如此。当孩子小时,他们不会烦扰你们太多,只要给他们饭团、香蕉就好了;当他们长大时,他们希望有摩托车或汽车!好了,你爱你的孩子,你无法拒绝,因此你试着去给他们所要的东西。问题来了……,有时候父母便会为了这件事而争执,……“不要给他买车子,我们的经济能力还不够!”但是,你爱你的孩子,所以就向别人借钱。也许父母还得自己省吃俭用,来买孩子想要的东西呢!接着下来,又有教育的问题,“当他们完成学业时,我们就没问题了。”然而学习是无停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要完成什么呢?只有佛学这一门才有完成之时,其它的学科都只不过在不断地周旋而已,到头来可真令人头痛呢!如果一个家里有四或五个小孩在,那么父母就得每天争执不休了。

延缓于未来的“苦”我们是无法看清的,我们认为它永远不会发生;当它发生了我们才知道。那种痛苦——与生俱来就在我们体内的痛苦,是难以预知的。当我还是小孩子在放牛时,我会拿煤炭来擦牙齿使它们洁白;我会回家照镜子,看牙齿如此美好洁白……。我只是被自己似骨的东西愚弄了,就是这样!当我到了五、六十岁时,我的牙齿开始松动,而当牙齿开始掉落时,更是弄得我好痛。吃东西的时候,感觉嘴巴好像被人踢中了一样,真是痛得不得了。我有过一次这种经验,于是,甘脆就请牙医师帮我把牙齿给拔光;现在我已有了假牙。我的真牙齿给我带来许多麻烦,我就将它们全都拔光,一次拔掉十六颗。牙医师不愿意一次拔十六颗,但我告诉他:“拔光它们就对了,后果由我来承担。”所以他就一次把它们全都拔了;有些还是完好的,至少有五颗。将它们一次统统拔光,可真是危险;拔掉之后,整整两、三天我完全无法吃东西。

以前,还是个放牛小孩时,我总认为擦亮牙齿是件不得了的事;我爱我的牙齿,我想它们是好东西,但最后它们还是得离去。牙痛几乎要了我的命,我经年累月地惨遭牙痛之苦;有时候,上下牙龈还同时肿胀起来的呢。

你们有些人将来可能有机会亲自经历这种经验。如果你的牙齿还很好,你每天刷牙保持它们的美好光洁……,但,注意!它们不久也许就会跟你恶作剧了呢!

现在我只是让你晓得这些事情——痛苦是从内里生起的,是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内部生起的;身体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们依靠。当你年轻时还不太坏,但年岁渐增时,它们开始毁坏。一切事物都开始毁坏,因缘条件随着它们的自然法则,不管我们对它们笑或哭,它们仍只是持续着它们的自然法则;无论我们对它们的感觉如何,它们都没什么不同。无论我们处于痛苦或困顿,无论我们生存或死亡,对它们而言都没什么两样;而且,没有任何知识或科学能阻止这事物的自然法则。你也许能让牙医来检查你的牙齿,但即使他能把牙齿医治好,它们终究要步上它们的自然法则。最后,甚至这牙医也有同样的问题;一切事物最后终归毁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我们精力还旺盛时就应该思惟到的,我们应该趁着年轻时修行。如果你要修功德的话,那么赶快行动吧!别等到老时才去做。大部份的人都要等到老,才到寺院里去修习佛法。女的男的,说的都一样:“等我老了再说!”我不懂他们为什么那样说,一个老年人有足够的精力吗?让他们和年轻人较量赛跑,看看有什么差别。他们为什么要等到老时才开始呢?就好像他们永远都不会死一样。当他们到了五、六十岁或更老时,“嘿,祖母!一起到寺院去吧!”“你去吧!我的耳朵再也不行了。”懂我的意思了吧?当她的耳朵还很好的时候,她听到的是什么?“我不知道!”……;只是将时间耽搁在采摘莓子上。最后,当耳朵听不到时才到寺院里来,那是没有希望的。她听开示,但对他们所说的却毫无所知。人们直要等到体力耗尽时,才会想到要修习佛法。

今天讲的,对于能够了解的你们或许有所用处。这些事情是你们应该开始去观察的——它们是我们的遗传。它们会渐渐地越变越重,一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承荷的重担。过去,我的双腿很强健,能够跑;现在,只要稍微走动一下就感到沉重了。以前,我的双腿带动我;现在,我却得带动它们。当我小的时候,看到老人家从坐椅上站了起来:“噢!”甚至到了这个时节他们还是不解。坐下时他们就唉一声:“噢!”,站起来时也唉一声:“噢!”总是这“噢!”;但,他们却不晓得,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唉声叹气。

即使到了这种地步,人们还是不了解身体的危害。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什么时候你要离开这个身体。造成一切苦痛的,很单纯,只是因缘条件随着它们自己的法则在运行。人们管它们关节炎、风湿症、痛风等等,医师开药方,却从没完全治愈过,到最后还是毁坏,甚至连医生也一样。这是因缘条件随着它们自然的法则;这是它们的法则,它们的天性。

现在就请好好看着这个!如果你能提早看清它,你会好过些,如同看到一条有毒的蛇在你面前的路上一样。你如果看到毒蛇在那里,你可以避开它而不被它咬到;如果没看到,就可能会继续向前走去踩到它,然后被它咬了。

如果痛苦生起,一般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到哪里去医治呢?他们想要避免痛苦,他们想要离开它,但当它生起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去对待。他们就这样活下去直到他们年老……生病……,然后死亡……。

据说,从前如有人病入膏肓时,他近亲中的一位应该在他的耳边轻声地说:“补哆、补哆”他们拿补哆去做什么呢?当他们都快被抬上火葬的柴堆时,补哆对他们而言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年轻力壮时,他们为什么不学补哆呢?现在呼息都很困难了,你去对她说:“妈,补哆、补哆!”何必要浪费时间呢?这样只会使她困惑迷乱,不如就让她安详地离去吧!

一般人不知如何解决在他们自己内心的问题,他们没个皈依处。他们容易发怒,而且欲望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没有依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希望把今天的开示送给你们当家庭作业,无论你们是务农,或是在城里工作,都紧记着这些话并且去深思……“为什么我会出生呢?我能带走什么呢?”反覆不断地这样问你自己。如果你常常问自己这些问题,你会变得很有智慧;如果你不在这些事上反省,你将会无知依旧。听完今天这段话,你可能会得到一些启示,如果不是现在,那么可能在你回家时,或许就在今天晚上,便能有所领悟。当你在听开示时,每桩事都会沉积了下来;但,也许它就在车上等着你,当你上了车,它就跟你在一起了。而当你回到家时,也许一切便豁然开朗了……,“噢!原来师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以前就是不能了解!”

我想今天这样就够了,如果说得太久,这把老骨头会太累了。



心早已满了

倒再多进去

也只会无用地溢了出来……

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

就会有地方去装水

施者和受者两方

便都获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供省思的食粮

供省思的食粮

我们应该修行,直到我们看清事物本来的样子,并且不会因而招来有害的事物。但是,人们通常却不以这种方式修行,他们为其他的事修行。他们不思惟事情,他们不思考老、病、死;他们仅只喜欢谈论不老、不死,因此,无法培养出对佛法修行的正确情感。他们前去听取佛法开示,但却没有真正地聆听。有时,我被邀请在重要仪式中做开示,但是对于“我必须要去”,那是一桩令我讨厌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当我看到聚集在那儿的人们时,我可以了解,他们并没有来听法,有些人有酒味,有些人在抽烟,有些人在聊天……,他们看起来全然不像是因对佛法有信心才来的人;在这种地方开示,是少有成果的。完全不在注意、心不焉在的人们,他们会这样子想:‘他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开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他们的心正到处飘荡游移呢!

有时候,他们邀请我去开示,甚至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老法师,请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开示吧!”他们不希望我谈太多,那可能会使他们苦恼!一听到人们这样子说,我便知道他们的意思了;这些人并不喜欢听闻佛法,那会困扰他们。如果我只做一个简短的开示,他们是不了解的;如果你只吃一些些食物,那会饱吗?当然不会!

有时,我在开示,正要谈到主题时,某个醉鬼就叫了起来:“好了!让路,让路给老法师,他马上就要出来了!”企图把我赶出去!如果遇到这种人,我会获得许多可供省思的食粮,我得以洞察人性!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只装满了水的瓶子,之后还要求更多,那是不会有地方去装放的,那是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教导他们的,因为他们的心早巳满了,倒再多水进去,只会溢出来。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就可以装水,施者和受者两方,便都获益了。

同样的道理,当人们真正对佛法有兴趣,并且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时,曾感受到更多的鼓舞去教导。如果人们不专心,那就会像这个人,就像装满水的瓶子,再也没有空间去装水,那是不值得花时间去为他们开示的。现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提不起任何精神去教他们的。当人们没有放太多的精力在“接受”上时,你不能放太多的精力在“给予”上!



我们人都不愿意痛苦

我们希求快乐

但是事实上

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

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2:30 , Processed in 0.28172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