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6409|回复: 556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7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妙祥法师] 

前言

东汉永平十年,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使者西行求法,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尊者以白马驮经东来,在洛阳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无待外求,是古今出家在家二众弟子奉持的重要经典之一。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我等后世弟子应该如何修行。如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中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因此之故,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是我们修行必须遵循的准则,解脱的根本。

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三年,上妙下祥法师在大悲寺沙弥戒堂内,陆续为寺内诸沙弥讲解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前后历时三年多。沙弥阶段是出家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本。因此重视沙弥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更好的培育僧才,荷担如来家业,令正法久住于世。所以师反复告诫弟子,要注重培养僧格,做一位真正的僧人。

师针对末法时期二众弟子舍离戒法,不知正法修行之要径,对症下药,苦口婆心、反复叮咛学佛人要持戒修行,告诫弟子要以严净毗尼为基础,藉由戒律而生发菩提心;要以“去一分习气证一分法身”为修行要诀,当下扫尘除垢;要遵循不攀缘、不化缘、不求缘的修行原则,一切无所求,才能“人心死,道心生”;要悟诸法空相,抓住如何用心的关键所在,当下承当。

阳光泽被,不别万类。此讲记虽是师为出家沙弥师父讲解,但义理皆通于在家佛子。在家居士在俗世生存,为生计奔波忙碌,尘染更深,业习愈增,更应该加倍努力,精勤办道。无论在家出家,都要依佛教诲,依戒熏修,将佛法修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注重每一个言行,每一个心念的修持,如是无论在行住坐卧中都能用功,时时处处都在办道,则了生脱死指日可期。

此虽是讲经,师却和以往开示一样,随机演化,循循善诱,妙法清净流露,言语生动质朴而直契佛法本然。“溯源系列”编辑小组现将讲解录音整理为文字。因当时因缘不足,前三章录音未能保存,故本讲记从第四章开始整理。由于讲经历时较长,师在讲法时有数个故事重复引用,但说明的事由不全相同,为保持讲法的完整性,整理时未做改动。在校对时对文字做了适当的处理,但尽量保持原音讲解生动朴实的特点。

                                                         “溯源”编辑小组谨识

佛历三〇三七年二月

公元2010年3月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妙祥法师

时间: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三年

地点: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沙弥戒堂

听众:大悲寺内诸沙弥

说明:《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海城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于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三年讲述,因当时因缘不具足,前三章未能录音,从第四章开始整理。

在讲解时所引用的著述标记如下:

【解】《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明·蕅益大师

【释】《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宣化上人(上海佛学书局版)

【诫】《净心诫观法》     唐·道宣律祖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第四章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今天讲第四章,“善恶并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必须明确。你要不明白善,那我们属于有眼的瞎子,因为我们不见善,不能看到光明;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恶,我们就像一个人无心似的,做了恶也不知道,与木头无异,像木头似的。所以说,对善恶都要明白。

为什么要明呢?明的意思就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明”,明什么呢?就是明白善。善,我们要去做;恶呢?恶要止。佛法是“止恶不止善”,所以对善恶必须要明确。不明善,那不如畜生。明白善,我们才能不去继续造恶。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得明白善。有时候想去做,却没法做,因为你不明白善。明白善了,我们就知道怎样做人,我们就会远离恶。要不明善,我们就堕落这个恶里了,而且明知它不对也去做,甚至就连做恶也不知道是恶,还以为我们应该这么做。我们就如同一个人没有心肝,也如同一个人是个瞎子,老在泥坑里混,明知道自己快要完了,但是找不到出路。如果我们知道善了以后,就可以远离恶。所以说必须得明白善,才能止恶。这个善非常重要。

“明”,已经跟大家讲了,就是要众善奉行。善事我们要去做,要尽心尽力去做,而且做得无有余地,不是“随顺”去做。有的说我“随顺”去做,这个“随顺”和佛法里所说的随顺不一样。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能随顺这个善去做。什么叫随顺?你把你的身、口、意全部交给那个善,那叫随顺。你有一点“我保留”的目的,就不是随顺。你有十分劲使出了九分,但还有一分,你这一分就不叫随顺,是不是?你没有随顺这个善,这一分就没有随顺,因为你不彻底,不彻底就说明你没有随顺。

要随顺这个善去做,就得全心全意、尽心尽力,这才叫善。要尽心尽力,你做这个善事才叫善,没有尽心尽力不能称为善。虽然你做了很多,但是你只是在往善道上走,还没有完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什么是善呢?善恶并明,这个善,如果你尽心尽力了,就达到这个善,它就会明。哪儿明?我们心里明。你心里明,才是真正的善,大善。所以说,做个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有时候做个善事,虽然做了一点儿,但是没有尽心尽力,只是在往善道上走。必须尽心尽力去做,这才为明。这个善分大善、小善,世间善、出世间善。虽然分了很多名,但是世间善、小善都终非究竟,只有出世间的善才为真善。真善必明,明了必然是真善。这点大家一定要清楚,这说的是善。

“恶”,我们知道,只有真善才能断恶,你没有善,这个恶去不掉。就像人在黑暗里,你没有光明,你从那屋的黑暗到这屋的黑暗,不管到哪一屋它也是黑暗。因为没有光明的缘故,都是黑暗。只有善了,这个恶才会消除。因为这个恶就像黑屋一样。虽然我们的黑暗有时候是几十年或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但是由于我们的善,就像灯亮了,黑暗都会马上消除,瞬间就消除了。你不用说:“这已经几千年的黑暗,我们得一点点明,今天明一点,明天明一点。”只要一明,一切明。

所以说,我们只要善现前了,我们的恶就会止住。那恶上哪去了呢?因为恶和善是一条根子,善要是现前了,恶就不存在了;善要是没有,就到恶那里去了。不是善就是恶,它俩是一条根子。善的现前,恶就转化为善,已经转到善里;如果恶现前,那善就变成恶,它俩本是一条根。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善,恶必然能消除。所以说我们行善行不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读一下原文。佛讲得很清楚,就是“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就是十事。刚才我讲了,善恶是一条根。众生以十事为善,这“何等为十”呢?就是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这为十事。身三者是什么呢?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果我们造这些业,这叫什么呢?叫十恶,这些业是十恶。如果不造这些,不顺着这个十恶走,“若止”,我们不做这些十恶,就是十善。因为有了恶,就没有善;有善,恶就止。

“身三”,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也造业,因为它随着自己的妄想、习性而行动。首先是杀生,这个“杀”非常的厉害,这是根本大罪。为什么说戒杀非常重要?因为一切众生皆有爱惜生命的心,所以你杀谁都是不允许的。杀人不行,杀众生也是不行的。有杀就有被杀,因果在那摆着。你杀别人,别人就杀你。所以说,有杀就会发生各种的灾难,灾难中最重的就是杀生。

我们众生之所以有病,皆因杀生而来。特别是我们看到《悲惨世界》这本书,它讲得很好。你看看,它举了很多的例子,说过去战争中有很多人被杀,这被杀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我们以前不断地杀众生所产生的果报。包括各种战争都是一样,哪来的战争?就由于你杀生,你杀别人,这时候果报就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释迦牟尼佛的族人,释迦族被灭的时候,佛就讲: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多少劫以前,由于释迦族的前生,一个村落的人,去吃那个大坑里的鱼。因为饥饿,也是条件所逼的,去吃那个坑里的鱼。吃了那个鱼以后,由于这个杀因,多少劫以后因果成熟了,最后被杀,整个族都被人灭掉了。你说厉不厉害?厉害到这种程度!

你想跑?那还是自己家里的事,都是自己所造的因果。那个攻打释迦族的琉璃王,跟这个释迦族还是亲属关系。你想,这因果多厉害!那琉璃王想不杀,但旁边还有个人两舌,告诉他:“你得杀呀,不杀不行,你忘了你的仇恨啦?”。一共是三次来鼓动他杀释迦族。

琉璃王第一次去了,佛坐在道边上。一看佛在跟前,他就退兵了。因为啥呢?由于他知道佛的威力呀,所以他就退兵了。退兵后,又不行,这个杀业又起来了,于是又去,一看佛还在那儿。佛有时坐在道间,有时就坐在树上,不断地显示,一共是三次。第四次,琉璃王是什么也不顾了。佛最后一看,业力没有办法阻止。佛都阻挡不了这个因果,因果成熟,果自还。琉璃王最终把释迦族都灭掉了。由于释迦族人听闻佛法、信佛,所以不抵抗,承认因果,他们知道有这笔杀业。

琉璃王进兵的时候,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将五百个释迦族人放进钵里,送到天上。但是由于杀业不可思议故,释迦族人虽然被目犍连送到天上了,但最后取下钵一看,都化为脓血了。佛说:“你救不了的。”

五百释迦族人的身体虽然没被杀,但都化为脓血,这个业力就这么大呀!你想跑,上天入地,往哪儿跑?这不是谁杀不杀的问题,你只要有一个杀心,你的杀业一旦形成,就难逃法网。由于不断地杀,才会被杀;由于被杀,他又不断地报仇,又去杀,因此杀业循环不停。所以说,最重的业大不过一个“杀”字。

这个“身三”非常的重要。我们一定不要杀生、不报仇,这样才能把这个杀业止住。包括一个小虫子都不要去杀,而且不光小虫子,甚至有一些植物都不去毁坏,就一张纸啊、一个树叶啊,我们都不要去毁坏,因为有了杀心就可怕。

有人说:“师父,你们这个戒挺好,不杀生,有生命的不杀。那我们吃的东西,咱这包括有动物形像的东西,它也没有生命啊?那是豆腐做成的形,你就是吃了,也没有杀生,它也没有命根,是不是?”但是你吃这个,还是有起心动念,有个杀心,同样是有果报的。大乘菩萨更重于心。虽然这个“杀”不是直接去做,但是由于你的意念,这个“杀”同样是有果报的。所以我们连做成动物形状的素食都不吃,就是这样。

一个大乘菩萨绝对不会去那么做,大乘菩萨不会说“我无相”,而去吃众生肉去。无相,他宁可吃石头也不会吃众生肉。他无相么,那么可以吃石头,何必吃众生肉呢,是不是?吃众生肉者,非菩萨,非佛的弟子;不是佛的弟子,也不是菩萨,也不是无相。无相,你吃石头呗,你何必吃众生肉呢,是不是?你尽在那说好听的,是不是?所以吃众生肉者非佛的弟子,是断大慈悲种子。

有的人说:“我这因为地区的关系,吃众生肉。”那离开不生长蔬菜、水果的地方,有的到这边有蔬菜、水果的地方了,大鱼大肉还吃呢,所以解释不通。而且现在的条件,运输或种植蔬菜、水果都可以了,但是他为什么还吃肉,还不改?所以那种说法只是这些人的借口,他们虽然一边学佛法,但还是一边杀生,只能算是个初学佛人,刚开始学佛的人。

“杀”在佛教里是绝对禁止的!沙门哪,那是非常清净,绝没有杀心,有杀心、有杀意绝非佛的弟子。所以说,一定要克服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盗”,那就是杀盗淫妄酒的盗,盗别人的东西,成为自己的,这个是卑鄙。人哪,都是由于贪嗔痴作怪,把别人的快乐要盗给自己,让别人生痛苦,让别人起烦恼。我们应该是把自己的财物布施给别人,让众生欢喜,这是行菩萨道。而现在呢?人反而颠倒妄想,把别人的幸福变成自己的幸福,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所以就产生了盗窃之心。
这个盗有很多的、各方面的标准,佛教是盗五钱以上为重罪。五钱,那时候指的是金银财宝五钱。盗五钱金银,那就是重罪。这因为啥呢?因为当时的国家法律规定,如果盗五钱就杀头,佛制戒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制的。因为在世间法为重罪,所以说出家人——就是沙门,如果盗五钱,就等于杀头一样,你就犯重罪,就会失去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一切皆失,一切都失掉。

这个盗是我们平时很容易犯的事情。我们平时都是很容易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有时候不拿别人的东西,但公用的东西他也拿一点。走道呢,摘个草啊、弄个花,就犯盗了。由于不断地犯盗,由小盗到大盗,最后有的盗银行、抢劫、盗人、盗财物,甚至是盗名盗利,最后的结果都是很惨的。因为有盗窃之心,他会下地狱,所以称为重罪。

杀盗淫妄酒,这个不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沙弥在修这十善中必须克服这个盗,因为这也是我们的戒律之一。什么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而且要把快乐给别人,绝不能把痛苦给别人。我们应该帮助人,如果反而盗人财物,那就是不孝道,不是佛的弟子。

盗窃分多种情况,包括盗因、盗缘。一切盗的因都不能种。比如那人有个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趁他没在,这本书我拿过来吧,我不还给他。这书我看过,挺好!”你说这很好,这都是犯盗。

盗因,就一根草你也不能盗。原先我在甬子峪的时候,那个村子里的人要咱买那座山。咱也不能买啊,他要卖四十万。咱不买,后来村里的人就生气了。原先我们可以使用那些树什么的,说你不买的话……最后不让你使。同时说了那么一句话:“不允许你们动这一草一木!”木咱不动,行,那草都不让你动。这是人家的地方,咱在那住着,突然翻脸了,不让我们去动一草一木。后来居士就到山下去买柴火,本来山上有的是木头,最后反而下山去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者注:甬子峪即师父在辽宁省本溪茅蓬闭关的山谷名,以下录音缺少,是根据的师父讲法原意补充:

村里的人不让动这一草一木以后,僧人就不再使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次僧人往山里的茅蓬背成捆的木柴时,在半路散了,重新捆的时候,不小心将几根草捆在里面。背回来后,师父发现,因为村里的人说过,不允许使用山里的一根草,为了教育弟子,让他将木柴及草叶背回原处,将草叶挑出去,木柴再背回来。村民得知后,也觉得有点好笑:这些僧人,告诉一个草叶不许动,就真的一个草叶也不动。

虽然是不经意间将几根草叶带上山,师父却让连木柴及草叶一起背回去,为的就是从内心深处认真的防范盗业,断和盗有关系的微细的缘。)

还有盗缘,凡是和盗因有关系的这个缘,我们都不要去做。盗因,我们知道,凡是能形成盗的,我们都不去做,我们不拿、不动。包括盗因、盗缘、盗法、盗业,这些我们都不能去做。一切和盗有关系的,不论身、口、意,这个念头都不应该有。念头都不犯,何况去做去,是不是?

比如有人说:“你看,这东西我应不应该拿呀?”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不应该拿。”本来不是你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拿呢,是不是?他自己本来已经有这个盗心了,但是他自己决定不了,说:“我应不应该拿?”这时候你应该告诉他:“你不应该拿。”

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不关我的事啊,这不关我的事!”说是不关你的事,实际上与你大有关系。为什么你说不关你的事呢?因为你有赞成的成分,就像掩耳盗铃式的,“只要我不去做,你做不做是你的事!”那他做不做是怎么回事呢?“噢!这个他不管。不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愿意做就做。”他这个盗业有可能就形成了。如果盗业形成,就有你的一份。为什么有你一份?因为你有盗心,这个盗心你已有了。虽然你没去做,但是由于你不能止盗,你本身就具备这个盗心了。有了盗心就会产生行为,那就由身去做,就产生了盗业。这不行!

盗缘,有很多的助缘。人家要盗东西爬不上墙,你弄个梯子,“给,你搁墙上,这个墙有什么过不去的?顺着梯子就上去呗!”妥了!他帮这个人偷盗。虽然你没有直接去,他盗成了,也是你帮着他办到的,这在世间叫帮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盗法,尽讲一些什么事情?“盗好!应该去盗,甚至去抢!那才好。”你看看,平时尽讲一些怎么去盗。“小偷啊,都把那个手指头弄成那样形的,还得钩,还得弄平了。”尽给人讲这个事。“弄平了以后啊,怎么呢?什么开天窗啊,什么的……”我也听不懂。“这个手就可以去盗了。还要磨什么刀片……”就给你讲这些东西。

人家本来刚有那么一点不正确的想法,或是想偷盗的这个意思,还不明白怎么去盗,你这一顿讲法:“哦,还有这么多方法,学会了。这里还有这么多方便的地方,这个好!”这小偷就配足武器了。

这些就是盗因、盗缘、盗法、盗业。有的甚至帮助人家成立一个专门销赃的地方。比如盗汽车,“不管什么汽车,你送来吧!到我这,我就把轮胎给你拿掉,我都给你改造,全给你改造……”你虽然没偷,但由于销赃,成立了销赃企业,而且不断地改造赃车,使得偷盗的人更方便了,“噢,我还有销赃的地方,这更方便了!”所以他就不断地去盗,你和盗贼就合成一家。

所以说,盗因、盗缘、盗法、盗业这都犯盗,这都是不可以的,都是不允许的。凡是你身体力行去做的,都属于“身三”中的盗业,那都不能去做。包括你的口、你的意,你都不能去做,这才行。不光是你直接去盗不行,间接的也不行。

包括出家人,有人说:“师父,你看看,我准备挣点钱供养你。如果我挣十万,怎么也能够拿出两万到五万来供养寺院。你看我这次去倒腾大烟行不行?弄点‘白面’啊什么的,你看这个行不行?”那个出家人一高兴,“我不管哪,我不管你们那些事,反正你们加点小心,别出事!”妥了,因为贪图这一点钱财,而鼓动人家去参加贩毒,最后坑害人。

还有一些人做盗窃的买卖,很多甚至发了财。“你以前不顺利,我给你算算命,你今天挺好,你去做去吧!”告诉他挺好,就去做了。之后人家一看你算得挺准,他得到了一部分财产,再拿来给你一部分。实际上那是赃物,那叫分赃,叫坐地分赃。有的人认为呢,“这是他盗的,不是我盗的。”实际上佛所不受,就这样的财产,佛是不允许接受的,佛不接受。盗来之物是不允许接受的,你接受就等于支持他盗窃的行为。

我们接受一些供养,是叫人舍掉贪心、舍掉盗心,绝不是支持盗心。有的为了建庙等等的,去贪图这些东西,那绝对是不正确的,而且你如同扒庙一样,这种建庙如同扒庙。虽然这面砖瓦砌成了,你心里已经是一个盗窃之人。你建了假庙,毁了真庙。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盗因、盗缘、盗法、盗业,绝对不允许!

所以说,我们应该放下这个盗。因为盗使我们轮回,使我们下地狱,而且造成了无边的痛苦。不光是自己受苦,别人也痛苦。有的人偷盗别人的东西,最后使别人因此而死亡,因为活不下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本书上讲,娘俩卖猪。这个猪要卖,这女的抱着孩子卖猪得了银子。不有那个钱庄吗?去验定一下,人家说这个是真的,一点不错。然后就成交。成交了以后她就往回走,刚要走,买猪的那人说:“我不买了!”那没办法,不买了,又把银子还给他。过一会儿工夫,那人寻思寻思,“我还是买吧,行了,我买。”又买了,然后那人就走了。等刚走不远,娘俩又去换银子。换银子的那人一看,说:“你这个是假的。”“不对呀,还是那个人给的啊!”人家已经通过这个手段掉了包。

本来这银子是想回去用在生活上,还要还债,而且她家庭就这么一点财产,她丈夫又非常的暴躁。她一想:得了,既然这样就别活了吧!娘俩一起去投河自杀去。你想一想,就这么厉害!

后来遇到一个好人,说:“不对吧?”这个君子知道这种情况,知道被人掉包了,就想做这种善事,说:“我看看你的银子。”他看了以后说:“你这绝对是真的,钱庄给你看错了。不信哪?我领你去看看。因为你是妇女,他硬说是假的。我去,他就不能这么说,它就变成真的了,他就不会说此谎话,我陪你去。”实际上,他用手段悄悄地把这个假的留着了,把真的给换上了。到钱庄那,人家说:“啊,真的,真的!”这女的说:“你看我这人,这眼睛也不好使。这怎么弄的,今天糊里糊涂的,这一会儿又变成真的了!”乐呵呵地回家了,就没死。你看,人家做善事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通过这个事情,我们知道盗能使人死,能达到杀人的目的。盗人财产,那等于毁人命根一样。众生皆依衣食住行而活命,你盗他的东西,等于要他命一样。所以说,偷盗的人犯重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钱”,这个五钱究竟怎么去衡量,得有个标准。各个大德都有查,究竟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多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不过你只要有盗,超过一定的份量,那就犯根本罪,就会失掉戒体,不通忏悔。你忏悔都忏悔不掉的,就像砍头似的,头直接就“咣”一下掉了,你就不能称为比丘、沙弥。

所以说盗业最可恨!不但会造成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因盗最后沦落监狱。众人见了,人人骂、人人烦,而且也会因盗失去生命。有的被关进监狱,有的判了无期徒刑,有的直接枪毙,是不是?现在有很多的人,由于大量的盗,贪污那都属于盗里的,最后被枪毙。

有的职务很高,甚至都当到有很大权利的职务,而且非常富有。因为盗了很多,最后被抓去的时候,那钱还在那放着没动。为什么没动?他自己的那部分足够他吃喝了,而他盗那么多东西干吗呢?最后还没等使用,就被抓起来了。职务被撤掉了,自己的一切亲人都远离了,自己的儿女都牵扯进去了,妻子、父母都丢尽脸,有的甚至被牵进监狱去了。自己最后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一个是枪毙,一个是蹲进监狱,永无出期。这只是现报,还有一个果报等着,还得下地狱。

一个盗窃的人,他就不像一个人样了,那眼睛贼溜溜的,一天就生活在痛苦之中。那面警车一响,马上一个高蹦起来了,就准备跑啊!外面汽车动静稍大一点,那就心慌乱跳。有人敲门,也不敢答;有的甚至把窗户那个绳子都预备好了,得问清楚谁敲门,不行就顺着窗户跑了。就像老鼠过街似的,他永不安宁,就到哪去睡觉,他也不行。慢慢地,这人还不得心脏病、精神病啊?盗窃的人,一个是失掉生命,一个是永无安宁。

从做人来讲,由于盗业形成了以后,什么事情他都会顺着这个恶业去做。既然犯了一个,他就想犯第二个;第二个他也没法控制;第三个就……有盗业形成,他可以犯淫、犯杀。有时候偷人家的东西,人家不给,或是被发现了,跟他夺,他要杀人的。你看盗窃的人,他都预备刀,他干吗?他随时随地要杀人,而且又都犯淫,盗得钱财了,他干吗呢?他吃不了就挥霍,就是去犯邪淫。

本来这些东西该不该是你的,都是命里注定的,但由于起了无明、贪嗔痴,最后犯成盗业,罪业非常重。有的甚至是十几岁小孩,由于犯盗业死在监狱里。盗业形成,反复偷盗别人的东西,最后因为在监狱里一点事不慎,引起了这些囚犯的烦恼,把他硬是给憋死了。我亲眼见过这孩子,哥俩全偷盗,父母管不了,后来死在监狱里。所以说,贼是众人最反对的。

我们虽然出家了,不摸金钱,而且各方面清净,但是我们的盗心必须要克服。就拿一杯水,要喝水,用别人杯,你衡没衡量,你是不是犯盗?别人的书或笔记本在这里,你如果上去翻两页,你是不是犯盗?我们这种盗业的习性平时都存在。这些东西一旦由小变大,就会形成盗业。因为你小的不注意,最后大的事情到眼前的时候,你可能就顺着这种想法去操作了,那身体受你的意念所指使,就去做了,那还了得!

所以说,大家要注意这个盗,绝不能犯,宁死别犯。宁可手被剁掉了,穷死、饿死也别去干那种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我们现在就没有这种盗心了,我们有时候拿别人的东西都不打招呼,拿去就完事,“管他谁的,我使唤使唤再说。”使完了回来,一扔,“还给你吧。”虽然有时候不犯重盗,但也犯轻盗,轻盗久了就犯重盗。

有盗心的人,就不能称为一个人了,活得非常痛苦,如同惊弓之鸟。人家一提到盗,他就害怕。谁一说“我丢东西了”,那面就胆战心惊,“嘣嘣嘣……”那心脏就跳起来了。你说,他久了能不得心脏病啊,是不是?恐慌!走到哪,人家一说:“抓贼呀!”他马上就害怕了,就得赶紧跑,不管是不是说自己都得先想着跑。这一说谁丢东西了,心里马上扑腾扑腾的,那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知道了这个盗业非常重,一定不要做。不偷盗,而反对盗,那就是善。我们不顺着盗走,反而把自己的财物进行布施,那就是善呗,是吧!给人财物让人高兴,这就是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21:24 , Processed in 0.16505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