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65|回复: 13

[大德开示] 还债平安,还愿快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严法师


问:现在我想学的东西很多,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天地万物的法则都很感兴趣。我想首先请问:‘做人的意义在哪里?’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因有欲望而痛苦,所以要修行得解脱。可是如果人生是苦,那么父母把孩子生下来让孩子受苦,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如果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脱离轮回,为什么还要存在?

师:佛教是讲苦没有错,但是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不是教人出生来受苦。从佛法的观念来讲,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两项任务,一个是还债,一个是还愿。还债,就是我们在过去世应尽的责任未尽,欠下的‘债务’来不及偿还,因此这一生要继续地还,直到还清为止。还愿,是过去生我们发了愿,发愿要利益他人、帮助他人,无法来得及实现,因此这一生继续行愿。

至于债是什么时候欠下的?愿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承担。能够承担而还债的人是安心的,能够承担而还愿的人是快乐的。很可惜现在我们看到许多的人,真正愿意尽责负责、还愿还债的人不多,多半还是继续在许愿、求愿。因为大家觉得还债,就象是把钱、把权,把贵重的物品从自己手中拿出给人,很舍不得、很不情愿,所以痛苦。其实就是因为这么想才痛苦,如果把还债、还愿当成是人生的任务,也就不会痛苦了。

至于还债、还愿这两个任务是谁给的?是过去世我们自己给的,也就是佛教所讲的业力和愿力。业力和愿力,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是要自己负责的,也要自己来承担的。不过,还债和还愿毕竟不同,还债是普通人欠了什么而要偿还什么;还愿则是菩萨发心,我不欠人,人不欠我,而我自己主动要帮忙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悲愿心。

因此,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愿意还债,就不痛苦;若能发愿行愿,则一定快乐。这也说明了:活着,并不一定痛苦。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人们常说,活着要快乐、要开心,也要做好事。可是我忍不住想,过了百年以后,现在所有活着的人都不存在了,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也都将化为灰烬;或者是说人类终有灭亡的一日,那么一代一代人类延续、传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师:你这是从‘末世论’的观点来讲。持‘末世论’的人认为,这个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有其开始,也有其终极,而终极就是地球毁灭的一天,人类也将全部消失。既然地球终有毁灭的一日,那么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很抱歉!我不是‘末世论’专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佛法的立场,来说明生命存在的本质。

佛教是不讲末日、末世的,而讲轮回--循环的轮回。佛教讲的轮回,不仅仅是地球的轮回,因为地球的空间范围太小,而且寿命非常有限。佛教讲的时空范围,是超出地球的时空范围来看地球,它是无量、无限、无止尽的,不是仅仅几千年、几亿年,而是整个宇宙的寿命都在轮回,此生彼长、彼长此生,因此我们看不到它的终极。

佛教讲无始无终,虽然无始无终,却有其开始,也有终极,然而因为始终不断循环,所以找不到一个最初的开始,也找不到一个最后的终极。虽然我们看不到始终,却不断地在这个无止尽的时空范围里‘活动’,就是还债、还愿。还愿、还债,便是对自己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还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佛教有个很高的目标,就是内心达到平和,没有欲望。但是我有时候在想,假使人没有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就像我们对父母的爱,会担心他们身体是否健康?是否吃饱穿暖?如果他们发生什么意外,我们就会担心痛苦,如此一来,心就无法平和了。这是否意味着:有了爱,内心就无法平和?因为爱也是一种欲望,比如爱情、亲情,有了爱,就会想占有,就会有烦恼,内心就不容易平和。可是没有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师:你把爱、欲望和佛教讲的慈悲、智慧搅在一起,分不清楚了。‘爱’是一般的说法,佛教不讲‘爱’,而说‘慈悲’。‘爱’的出发点是自私,有一个自我中心,是为了自我而爱。比如说对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爱钱,是因为钱可以让我支配;爱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身体我要来使用它。

慈悲,则没有自我中心,却有智慧。比如对父母的爱,要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对父母的健康、心情,能够给予最好的、正面的照顾,却不期望回报。男女之间的情感也是一样,希望能够给对方最好的关心照顾,却不一定要求对方同等回馈,这是智慧,也是慈悲。

问::怎么样才能够使得内心平静?是不是把爱恨情仇都放下?

师:要让内心平静,就要随时调心;要调心,不是思考可以使得上力,而要有工夫。什么工夫?就是拜佛、打坐、念佛,或者基督教讲的祷告等等安心的工夫。在非常非常痛苦的时候,在内心无法安静之时,要用思想、思虑来获得平静是不容易的,而要让心安静平和,最基本的工夫是祈祷,这是每一种宗教都主张的方法;也可以来参加禅修,安心的工夫会更扎实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慈悲,则没有自我中心,却有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虽然我们看不到始终,却不断地在这个无止尽的时空范围里‘活动’,就是还债、还愿。还愿、还债,便是对自己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若虚空,量周沙界。

顶礼感恩历代与时俱进、弘扬大乘、弘宗演教、护持佛陀正法一切祖师大德大善知识!

祈愿世间多真正荷担如来家业者,践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演绎大乘佛法的不可思议。传承、弘扬,永续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放下是智慧,不放弃是慈悲


作者:达真堪布   
   

认真、坚持这两点特别重要。现在很多人学佛修行都是偶尔性的,断断续续的,有时间了、没有什么事做了才学一学、修一修,参加参加,平时就把学佛修行的事忘了。不能这样。如果这样的话,解脱成佛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认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认真不是执着,这两个在实际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分清楚。要认真,但是不能执着;要放下,但是不能放弃。现在很多人把这些混在一起,没有分清楚,把放弃当作放下,把执着当成认真。一说“不能执着”,就不认真了,无论做什么事、修什么法都不认真了。不认真是罪过,不执着是解脱,这两个不一样。一说“放下”,就都放弃了,家也扔了、孩子也不管了,工作也不顾了,认为自己是学佛的,跑进庙、佛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这叫念佛吗?这叫修行吗?这不叫念佛,也不叫修行。
   


你真正能放下一切了,这才叫念佛;你真正能随缘了,这才叫念佛。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不一定是念佛;嘴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的却是别的,这不叫念佛。放下是解脱,放弃是罪过,这些一定要分清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实际行动上分清楚。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放弃。在演戏的过程中不能糊涂,不能把这些当真,不能执着。要认真,不能放弃;要放下,不能执着。
   


什么事都可以是修行,日常的工作生活也是修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放下、解脱,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可放下的,没有什么可解脱的。把这些都搞清楚就行了。性空妙有、真空妙有那些很多深奥的道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相离不开空,空离不开相。要认真,这是妙有;不执着,这是真空。要放下,这是真空;不能放弃,这是妙有。
   


密宗里还讲方便和智慧,这也是这个意思。法语里有这么一句,“能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不放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一切一切都要放下,放不下肯定有障碍和烦恼,放下了就解脱了;放下一切众生,就有大智慧了。不要放弃一个众生,包括自己的仇人、敌人、鬼魔。都害怕鬼魔,“我的家里有鬼魔,把他们都送走吧!”这叫放弃众生、失去众生!
   


不放弃一个众生、不失去一个众生,这叫慈悲心。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一种平等心,对每个众生都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不分老少、不分佛魔。在佛的面前、在上师三宝面前众生都是平等的。放下了一切众生,不放弃一个众生,这才是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人才能悟到这个道理,才能做好这件事情。一般的人能悟到、能做到吗?难就难在这里。
   


现在讲这些,肯定有的人不太理解、不太明白,那很正常。你好好学、好好修,有一天你一定会明白、会理解的,那个时候你就有大智慧了。你真正明白了,这叫开悟;你真正做到了,这叫解脱。把这些都分清楚,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一切事,修一切法,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一个不会落空的愿


圣严法师
    


人人都有愿望,但不一定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愿望会落空,是因为通常我们都只重视眼前的一个小点,例如心中想要得到一朵花,一旦无法顺利获得,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落空而觉得沮丧。其实,如果没有花,能得到一枝草也不错;即使没有花、没有草,能得到一根树枝也很好;就算什么都没有,我们的心也不要受影响。  
  



事实上,要为他人、为众生所发的愿,才能叫做「愿」。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的私心,则只是一种贪念,而建立在贪念之上的愿望,当然很容易落空。既然真正的「愿」是为了众生而发,而众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的愿永远都不可能完满。就如佛教所说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一直到成佛为止,我们的愿都不可能全部满足。因此,愿只是一个方向、一个希望,指引我们不断地往前走而不偏废。
  
  



然而成佛以后,愿真的就完全实现了吗?虽然十方世界中已经有许多佛,可是还有那么多尚未成佛的众生有待得度。所以,成佛以后还是要不断依照着自己的愿力往前走,而且是永远都走不完的。例如,自从释迦牟尼成佛以来,虽然他自己已经没有事了,但他才真正开始要度众生,而众生无穷,自己的愿力当然就是无穷的。
  
  



所以,当我们对于愿望的实现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千万不要太在意,只要明白自己有这份心就够了,对于尚未完成的部分,仍然要秉持初衷继续做下去。这一次完成不了,还有下一次,即使这一生做不完,后代的子子孙孙都可以继续努力。而且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生命是由无限的生命过程所累积,一生只是一个过程,这一生过完了,还有下一生,永远都有实现愿望的机会。
  
  



另外,想要度众生还需配合种种因缘,如果某个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我才能够度他,如果因缘尚未成熟,也不能只是等待因缘,而要先促成让他得度的因缘。
  
  



例如二十年前,我在美国东岸弘法时,虽然南北走了好几遍,可是连一个徒弟也没有,当时就有人对我说:「圣严法师,您的愿好象落空了。」我说:「没有落空,我今天是来撒网的,过一段时间再来收网、捞鱼。即使没有捞到也无妨,反正网已经撒下去了,总有一天会捞到鱼的。也说不定是因为现在鱼还太小,而我的网眼太大了,就算捞起来,鱼又会从网里跑掉。所以,等小鱼长大变成大鱼,自然就会进我的网了。」
  
  



二十年后,美国东部已经有很多人学佛,最后到底是不是由我去捞鱼,已经不是重点。虽然我不一定能够得到回馈,表面上好象愿望落空了,然而撒网本身就是我的愿心。就如佛教所说的「功不唐捐」,我们所做的任何努力绝对不会白费,一定会有它的功能,即使现在看不到,仍会在未来渐渐地展现出来。
  
  



因此,只要我们愿意付出,一定会有所影响,虽然不知道能够影响多少人,但是慢慢地一定会展现出效果。所以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都要为众生的福祉而发愿,而这样的愿望是不会落空的。






发表于 2011-5-20 17:26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缘由愿来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0505&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鸭大路,小鸭小路


圣严法师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我父亲跟我正好经过一条河边的小路,有一群鸭子本来在河岸上休息,见到我们父子俩走过,或许是受惊了,也或许是要让路给我们,总之一群鸭子全部都下了河,从河的这一边,游到另一边去。接着又上岸去玩了。  
  


父亲看着在河里游的鸭子,告诉我说:「孩子,你看到了吗?这群鸭子里,有大鸭、有小鸭。大鸭游出来的是大的路,小鸭游出来的是小的路。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都是自己游出来的路,而且都到了河的对岸。」
  
  


又说:「孩子啊,人要学这些鸭子。你长大之后,不管游出大路或小路都没有关系。可是不游是不行的,因为不游的话就没有路可走了。」
  
  


父亲的意思是说:无论大路,还是小路,都可以到达对岸;可是如果不游的话,就肯定没有路可走了!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我这一辈子就自认为是只小鸭,我看过很多「大鸭」,在这个世界上呼风唤雨。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像他们那样,也无法和他们相比,当然也不需要比。所以我甘于做一只小鸭,我走我的路,他们走他们的路。
  
  


当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在世的时候,他常常要我学习某位大法师的样子,他说:「你应该学习做那样子的法师。」我想我学不来的,因为他是一只大鸭,而我是只小鸭,怎么可能学得起来呢?
  
  


大约在一九六一年,我要去高雄的山里闭关的时候。有一位老居士听说我要去闭关,特别选了四本近代中国四大高僧──印光大师、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和弘一大师的书来看我,把书送给我后,就问我:「圣严法师啊,你将要入关了,那么四大高僧中,你究竟准备走谁的路呢?」
  
  


虽然我对这四位高僧都非常恭敬、非常景仰,但是我说:「我大概是没有办法走他们任何一位高僧的路,我走我圣严的路。」
  
  


他说:「你这么傲慢啊?」
  
  


我说:「我不是傲慢,也不是没出息,我只能走我自己的路。但是我会参考他们的路,他们是怎么走的、他们的好处,我会尽量的学习,能学得到多少,就学得多少。但是我不要模仿谁,也不要自己一定成为哪一位高僧的样子。」
  
  


因此,我就在关房里很安心地修行,我没有准备要变成四大高僧中的哪一位,也没有这样的狂心、那么大的胆量,想变成第五位高僧。我只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够做什么、学什么,就尽力而为,尽我的一生好好努力。
  
  


其实在一群鸭子里总有大鸭,也有小鸭子,游出的路一定也有大、小之别。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各有各的因缘福报,所以对于别人的成就,我们应该赞叹,但是不用羡慕。
  
  


小鸭子看起来好象没有在游,但它并不是停在那里不动,只是游得比较慢,但是慢慢地,持之以恒地划下去,最终也能走出一条路来。就像我,我自认为自己是只小鸭子,虽然游得慢,可是我游得很安心,也从来不羡慕他人,只知道尽力游,游到现在为止,不也是游出了一条路吗?
  
  


我们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游得比别人大,靠着和别人比较来建立自我的价值,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凡事只要尽自己的力来做,就一定会游出自己的路。








发表于 2011-5-20 17:21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缘由愿来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0504&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安.jpg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圣严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20:59 , Processed in 0.297554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