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1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何以养德?
有人以诚养德,有人以善养德。
蜀.诸葛亮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明.洪应明曰:“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又曰“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洪应明《菜根谭》)
……
这中国历史上关于修身养德的书籍、谚语非常多,多到让人看的晕头转向,于是我就自己总结了一些我喜欢的言语,汇成“君子以厚德载物”一篇(见附件)。
我觉得为人处事有三境界:
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此一也;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
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此二也;
“心体澄澈,
常在明镜止水之中,
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
意气和平,
赏在丽日光风之内,
则世上自无可恶之人”,此三也。
从第一境界上升到第二境界很难,需要动心忍性,需要宽容。从第二境界上升到第三境界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绝大多数教人修身养德的言语都是在第二层境界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达到第三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儒家学说中,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孟子所说的“仁者无不爱也”;就是道家学说中,老子说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是禅宗里,六祖慧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想下面的故事你一定听说过: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
双方一问一答,境界高低便已见分晓。
第三境界就是我们修身养德的最终目标,明确这个目标,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让我们活的更加明白。
[ 本帖最后由 大地2008 于 2011-5-18 20:5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