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02|回复: 0

[说说布施网] 也说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5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04 编辑

[人都是怕死的?] 养生的话题,不管说的多“学术”,都不能躲开这样一个目的,那就是“养生为长寿”。人为什么希望长寿呢?毋庸置疑,谁还盼着早死?回到话题了吧,人怕死吗?自问自答:怕,怕的很!高官富贾怕,贩夫走卒怕,年轻人怕,老年人更怕,这麽庞大的“怕潮”,不容我们不说说,关于人为什么都怕死的话题了。这才是养生必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每个人都希望生命在自己的身体内多驻留一段时间,最好是永远。但生命是如此苍白,它往往百般挑剔,当身体上出现重大疾病时,当身体过于疲惫时,当身体开始老化而感觉沉重时,生命会毫不犹豫选择离开。 所以你要善待生命,它才会在你身上做客,不要让他向你告别时你才后悔没好好对待它,再留可留不住了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怕死的和尽量保存自己生命的物种将会不断地进化和遗传下去;不怕死的,不善于保存自己生命的物种将会很快灭绝,这样一代一代地,怕死的基因得到不断地加强,以至于现存的物种除了繁殖能力超强的细菌和昆虫,绝大部分物种都有本能的逃避伤害和死亡的能力! 结论是:不怕死的都已经死了,剩下的都是怕死的。 有实验证明,人在面对即将而至的死亡的时候,都会做出反常的举动,那就是,顽强的要活下来——眼,狠命地睁着。气,使劲的喘息。——唉,还不是想多活一会,一段,一天,一年。遗憾的是每每此时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西方接引的官员等不及呀。 人怕死,想活着,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人,为什么活着?想过一定想过。回答也是千差万别,反正是活着,何必想这么多,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吗”? 富贵荣华的活着就一定惬意,舒服。前题是健康的享受着—— 贫困潦倒的活着就一定窘迫,平庸。前题是健康的忍受着—— 香车美女相依相拥的快乐着,前题是健康的消遣着—— 搀扶老妻拥抱夕阳,健康的走着—— 一串“广告语”式下来,“一定和健康”贯穿始终,要说明什么呢?也就是“赖活着一定健康”的道理。 有个故事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个全国贫困县。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同堂,孙子辈的三个都去城里上了大学,父辈在村里耕种,爷爷,奶奶颐养天年。上大学的孩子们享受着国家补贴,学业优秀成绩斐然。时间过去了几年,孩子们毕业了,顺利的找到了工作。又过了几年,孩子们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说服了长辈们来到了城里生活,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故事好完美,这么完美就真的是在说故事了。听我接着往下说——团圆美满的生活只过了半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了。紧接着父辈们开始生起病来。于是,每天跑医院成了“议事日程”。孩子们开始反思了,父辈们也吵着要回老家。终于有一天,他们全家踏上了回家的乡路,回到了和城里比起来应该叫“寒酸”的老屋,真正的幸福似乎开始了——。爸爸,妈妈的脸上重新泛起了红光,精神状态和在城里完全像变了一个人,这让一心盼望着父母能过上幸福的夕阳生活的孩子们彻底懵懂了。 舒适和安逸是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你的幸福非彼的快乐,彼的安逸非你的舒适。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个亘古不变的理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这个道理似乎被人渐渐淡忘,唯有用生命唤起人们对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进行一遍理智的再梳理,我们这个民族对生命,生存的精到的精神理念才会被发扬光大。 歌中唱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现在看来,这句普普通通的歌词,也颇有“幻想“的味道了。殊不知,阳光普照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是吗?那到底是阳光远离了我们,还是我们远离了阳光呢?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的少年在高消费的幼稚园里享受着“冬暖夏凉”的惬意。再也不用“经历风雨”,也可以说,“经历风雨”对孩子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了。 我们的青年白领们的最低生活标准是:小排量轿车,小户型住宅,过着优哉游哉的小资生活 我们已经进入了中,老年的生理年龄很难界定的时代。保险制度日趋完备,各种敬老爱老的物质,精神储备多姿多彩。据联合国人口委发布的信息表明,2000年中国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居世界第五。 高速公路,高楼大厦,高速列车,高朋满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路高下去,被称作“不死”的癌症的各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如同瘟疫般的在国人间“撒播”开来,以“高”为美的时代结束了,“恐高”症不期而至。这难道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还是我们自己惩罚了自己呢? 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国人期盼了几代的梦想。幸福生活错了吗? 有个人花重金买了个珍贵的“犀牛角”,四处炫耀。唯一遗憾的是这个犀牛角有味。要知道,这是最大的瑕疵。他费了好大的劲,用了好多方式还是有味道。 一天,他兴冲冲地告诉朋友,问题解决了。其友人问如何解决的?他说,他把它扔了,他不要了——。 不要了,实际上是要不得了。既然要不得何必自寻烦恼呢?看起来,无论多么重要,贵重的东西,只要其价值不存在了,他(他)它的存在就是个“累赘”。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舍弃,舍弃烦恼,舍弃忧愁,重新获取希望,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吧。 往往有这种情况,“有利的情况和主动地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坚持和坚守有区别吗?有,但没有本质区别。如:唾手可得和举手之劳一样。 养生学提倡“素食运动”,真正的素食包括心理“素”,你知道吗?说清楚心理“素”,就要知道什么是心理“肥”。简单的讲,心理龌龊,卑鄙,狭隘,阴暗——等都叫“肥”,反之则“素”。大量生理研究表明,健康地心理是最好的生命体征。也就是说,内心光芒磊落,坦坦荡荡的胸怀是健康的最好的保证。 单位里的卫生员相互间发生了摩擦,为啥呢?你班上该干的擦玻璃活你没干,留给了我。于是,我该干的擦地的活就要留给你——。抛开企业管理层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人性的问题: 对于有怨气的员工大概有这样几个心理: 1.不是我多干了活,身体累,添了份辛苦,而是你在算计我,还以为我全然不知。你在挑战我的智商。 2.领导也不知道这个活,是不该干的我干了。而我又不能跑到领导面前去说:“今天这个玻璃是我擦的!” 3.相同的报酬为什么我就要多干活。 4.一旦有好处,或奖金或休假或提职,未必准是那个多干活的我。 看了这几条原由,想到养生的重要性了吗?尤其是佛医养生的迫切。以上四项里,哪一条是可以为此而生病甚至是影响健康的理由呢?而现实是确有一些人纠结在这些“鸡零狗碎”的“大事”上,积郁成患,无法自拔。 “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一步海阔天空”是一句老话,也是被很多“现代人”批驳的“体无完肤”的俗语了。殊不知,这是句蕴含了无穷的佛心禅语的警句呀。 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坐禅,修庙不辍,活了120岁。虚云禅师的高足本焕法师,现任深圳弘法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他生活俭朴,也是常年坚持禅修、诵经(也是一种静心之法),至今已97岁,依然耳聪目明,行走便捷,时常奔走于全国各地建寺、传戒、讲经说法。虚云禅师的另一弟子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1888年12月28日出生于福州市鼓楼楼区,2000年被评定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且名列榜首。他在福建漳州香光念佛堂安祥逝世,世寿116岁。他生前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三勤、三静、三淡、三乐。” “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 “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 “三淡”是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 “三乐”就是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很难分开的。 我们一起复习了禅修理论,聆听了禅心慧语的教导。反观我们自己的健康状态,背离的是不是太多了呢。 在佛医养生的理论中,始终贯彻着儒、道精神。这与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发展背景不无关系。我们不去探讨它们之间的纵横牵扯,却可以说明一点,佛医产生的中国情结及严谨的科学依据的医学渊源。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抑或是人类本源使然,佛医、易医、中医在完成了它们各自的“医疗使命”后,统统汇聚在“自养自身”的这条道路上来,殊途同归,归真反璞。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只好回到一句老话上来:存在的,就是需要的。是这个理儿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03:55 , Processed in 0.31339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