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40|回复: 15

[佛化生活] 给对方一份宽容,给自己一份阳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2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鸡足山是坐落在云南宾川境内一座世界著名的佛教名山,在上鸡足山的第一座关隘前,架设有小桥一座,桥名便是“洗心”。据说,鸡足山的金华长老曾在此桥前以一颗宽容的佛心,点化八个大盗,使其彻底洗心革面,从善改恶,皈依我佛。   世传金华长老曾有偈语:“大慈大悲渡众生,洗心桥上洗邪心。是非恩怨从此了,净水一滴悟道真。”八个大盗的邪心分别是:黑心如墨,残忍狠毒;黄心如橙,阴险狡诈;白心似冰,六亲不认;五花之心,暮楚朝秦;桃花之心,嗜色好淫;紫心贪婪,欲壑难填;绿心狭隘,嫉贤妒能;褐色之心,薄德鲜能。   此八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后因抢劫鸡足山的财物而被官家捉拿归案。官家为了杀一儆百,决定在鸡足山下将其全部凌迟处死。金华长老得到消息后,亲自出面恳求官家放他们一条生路,让自己来点化他们。官家敬重金华长老的盛德,答应了他的请求。金华长老于是将八盗带到洗心桥边,以洗心桥下的净水,逐一洗去八颗邪心的颜色,使其全部变为红色的良心。八盗后来全部幡然悔悟,出家鸡足,成为守山护寺的和尚,最终修得正果。   金华长老以自己一颗“宽容”的佛心,净化和菩提了八个大盗的邪恶灵魂,使其皈依正途。这虽然是个神奇的传说,但却向我们喻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宽容无敌。   下面我要讲述的三个真实的佛教故事,也再一次印证了宽容无敌的道理。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七里禅师的,说是有一天,一个强盗突然闯进禅院,向七里禅师抢劫:“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七里禅师指指木柜说:“钱在抽屉里,你自己拿吧,但请留下一点给我买食物。”   强盗得手后正要逃走,七里禅师却把他叫住:“收了别人的东西应该说声谢谢才对啊!”强盗扭头随便说了句“谢谢”便头也不回地跑了   后来,这个强盗被捕了,衙差把他带到七里禅师面前:“他交待曾抢劫过你的钱,是吗?”七里禅师说:“他没有向我抢,钱是我自愿给他的,再说,他也谢过我了。”……这个人服刑期满之后,立刻来叩见七里禅师,真诚地恳求禅师收他为徒。七里禅师虚怀若谷的“宽容之心”,使强盗那邪恶的心灵在瞬间得到了菩提和净化,最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台湾的一位不知道姓名的禅师,这位住在深山简陋的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散步归来,发现自己的茅屋遭到小偷的光顾。当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失望地离开时,却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而且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拿在手中。小偷回头看见禅师,正感到惊愕时,禅师却宽容地说:“你走了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天寒,你就带上这件衣服走吧!”说完,把衣服披到了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惭愧地低着头悄悄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夜幕深处,不禁慷慨地道:“唉,可怜的人,如此黑暗的夜晚,山路又是那样的崎岖难行,但愿我能送给他一轮明月,在照亮他心灵的同时,也照亮他下山的路就好了。”   第二天,当禅师从松涛鸟语的喧闹中醒来时,却惊讶地发现他送给小偷的那件外衣,已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回到茅屋的门口。老禅师的宽容,最终使小偷良心发现,归于正途。   第三个故事说,有一天盘珪和尚正神情专注地向弟子弘扬佛法,下面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骚动……   “又抓到你偷钱了!”一名弟子抓住另一名弟子的手大叫,并把他拖到盘珪和尚的面前。   盘珪和尚问明情况后,宽容地说:“大家就原谅他吧!”。“不行!他已经行窃很多次了,这次不能再原谅他!”,“如果不把他开除,我们就集体离开这里!”众弟子也附和着大嚷起来。   盘珪继续以宽容的口吻对众弟子们说道:“你们都是他的师兄,都能分清是非曲直,但他却连起码的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们大家都不帮他来明辨是非,那还有谁肯来帮他呢?”盘珪和尚接着静静地说,“我要把他留在这里,哪怕你们全都离开也是一样。”   听了师傅的话,那位偷窃的弟子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他发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并从此悟出了是非善恶。   使这位惯于偷窃的弟子最终迷途知返,浪子回头的,不同样是无敌的宽容么?! 转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22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虚云老法师曾经走过的地方!
发表于 2011-4-22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1-4-2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宽容的心
发表于 2011-4-2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1-4-2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太有意义了。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1-4-22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发表于 2011-4-2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洗心
发表于 2011-4-22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浊世悲心在于慈 (转) [楞严悲华法师] 慈悲.jpg 海纳百川,只因其大;壁立千韧,因其无欲。无欲之心,充满慈爱。 如果能以无限的宽容、接纳来摄受众生,无论如何不生厌弃,以无尽的悲愿、无私无欲的态度来教化众生,无论如何不对其奢求半分,那么一定能够见到弥勒本尊的降临和显现。 佛性的种子潜藏在内心深处,如果能显现出来就是大爱在人世的苏醒。这无限的大爱就是弥勒的慈心,就是弥勒的样子。弥勒就是大爱,他的样子就是慈心。 所以才说弥勒就是这个时代的拯救者,因为慈心大爱就是这个时代最极需要的滋养。想到这里,我们就要把弥勒的慈音传播向全世界,把善良天国的理想种植在人们的内心,愿人间净土早日实现。这个也就是弥勒净土法门的核心理念。 当慈心充满内心的时候,就会洋溢喜悦。你所看到的路人都是美丽的,你所看到的路边小草是值得欣喜的,你所看到的日出日落是令人欢喜的,就算感到病苦、无助也是令人满足和感恩的,就算是无边的暗夜也能看见天边灼灼生辉。 一个人内心生起慈心,一个人就走向解脱;一群人内心生起慈心,一群人就走向解脱。浊世的悲苦和无奈,只有慈心能够拯救,慈心是菩提心的发端,慈心是诸佛的本怀,慈心能包容万有,甚至是地狱之火,慈心能疗治众生千生万世轮回的心病,慈心的功德赞不能尽。 如果慈心充满了内心,生死又有何惧?人世间的所有人,所有宗教,所有种族又哪里需要相互争战而不相容?!慈心能融化一切的坚冰!慈无能胜! 发表于 2011-4-11 14:50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截流
发表于 2011-4-22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对方一份宽容,给自己一份阳光”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3 编辑

与人为善 作者:远尘 香港佛教月刊609期  佛教一个基本处世原则是与人为善。佛教认为,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听说在杭州秦望山上有一位鸟窠道林禅师,在一棵树上结巢禅坐,于是亲自前往拜望。白居易见到鸟窠禅师后问:“请问禅师,甚么是佛教?”。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鸟窠道林禅师告诉白居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这几句话落实在生活中,就是要我们与人为善。    做到与人为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与人为善,我们首先要具有忍辱宽容的情怀。忍辱就是忍受屈辱,即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采取极端报复措施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做到忍辱就应当像弥勒菩萨那样,“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宽容是指为人大度有器量,对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不追究。具有宽容心的人,是一位有一定涵养的人,也是一位以善待人的人。对一般人来说,当你遇到他人的一些过错行为时,通常都会以一种歧视和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常常抓住他人的过错不放,不肯给人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以这种态度对待的直接结果,是导致那些有心改过的人也变得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重新改过的机会。    《佛桌开花》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天早上,在一所寺庙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著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吧!”    他是一个风流的浪子,二十岁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他,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出色的高僧。令方丈失望的是,就是这位极有培养前途的弟子,却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山,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放浪形骸。    他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过了很多年,起初他对这种与寺院清苦生活截然不同的新鲜生活方式十分满足,但是当他享受了世间各种娱乐之后,忽然觉得五欲之乐都是虚幻不实的。于是,他在十年后的一个深夜,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幡然悔悟,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他跪在地上请求方丈和尚:“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小沙弥以前的行为伤透了方丈的心,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对于弟子的请求,他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除非那个佛桌也会开花。”    听过方丈无情的话语,这个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方丈刚踏进佛堂,一下子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蓝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摇曳,仿佛在焦灼地召唤著甚么。    方丈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俗世生活。    佛桌上盛开的花朵,只开了短暂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在临终前,他把众弟子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甚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甚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就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在这一方面,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希望你们以后要记取这个教训。”    故事中的方丈临终前还在为自己没能宽容弟子的过错而追悔不已,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对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责,则我们就能与人建立起温馨和睦的关系。    其次,令人生起欢喜心。人生在世,就是要让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过的更为开心快乐。令人生起欢喜心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的品格,也是诸佛菩萨对修道之人的要求。佛教诸多经典中都讲到,一个人若能够使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若能够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佛弟子尊重承事诸佛,应以佛之大悲心为己心,以佛度众生之志为己志。度化众生,必须入于众生之中,恒顺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愿意依于佛法修行入道,则能度化一切众生。此即合于诸佛之悲心与本愿,令一切诸佛欢喜。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多理解宽容别人,多为别人著想,多说赞叹别人的话语,使人能生起欢喜心,这不仅是对别人的鼓励,还是在与他人有所争执时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从上面的故事可见,说一些使人舒心的话语,不仅可以弥补做事时的欠缺,而且还能使人心生欢喜,对你感激有加,与你结下善缘。    要让众生生起欢喜心,应当经常以爱语来对待众生。爱语即是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爱语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最好方法。当有人生病或遭遇灾难,受到恐怖之时,我们需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对你产生好感。不管是甚么人,只要他有优点,有发愿进步的信心,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良好的人,我们应当及时指出其进步之处,给予及时的柔软之语的鼓励,让他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再次,要恒顺众生。要想与人结下善缘,就要恒顺众生。所谓恒顺众生是指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想,都应该如父母、师长、阿罗汉、佛一样对待,恒常随顺,按众生的需求去行事。恒顺众生在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让众生欢喜,甚至还要委屈自己。    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就是一位恒顺众生的典范。大师平日经常奔走世界各地弘法,为了恒顺众生,凡是有人前来请法,无论路途远近,他都会欣然应允;凡是信徒有所请求,不管事情难易,他都会尽力化解其忧。星云大师有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弟子一百多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许多弟子因为遇到了烦恼前来找他为其开示解脱之道,星云大师为了恒顺众生,即使再忙再累也会予以接见,倾听、安慰和鼓励他们,直到他们心满意足地离去。    经常有徒众为星云大师精心备办饭菜,为了嘉许弟子的辛劳,即使某一道菜不甚好吃,他也会特意称赞这道菜十分可口。然而徒众常常误解了星云大师的意思,有时一月半月都会吃到同一道他不太喜欢吃的菜。大师问徒弟为何总是给他做这道菜,他们总说是为了随顺星云大师的喜欢,为了不使徒弟失望,大师宁愿自己忍耐,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好恶。    要做到尽心帮助照应他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你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别人一定会受到感动,从而与你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时,即便是对你十分看不惯的人,当你能够真心善待他时,也会使他改变对你的看法。有时即便你对人的感情是你假装出来的,也会使人感受到你的热情。 有则故事说,一对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很不好,婆婆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不惜调拨儿子和媳妇的关系。媳妇对婆婆不满意,经常在背地里说婆婆的坏话。有一次,婆婆生病了,正赶上儿子出了远门。媳妇侍候得不耐烦了,于是去找巫婆。她打算向巫婆要一些慢性的毒药,把婆婆慢慢毒死。    巫婆明白了媳妇的来意之后,给他一包自制的毒药,并嘱咐他把毒药放进好吃的饭菜里,面带微笑服侍婆婆吃下。一天三次,服侍得越周到越好,以免婆婆起疑心。半年之后,婆婆就会慢性中毒而死。媳妇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按照巫婆的嘱咐,给婆婆做好吃的饭菜,一日三餐耐心周到地服侍婆婆吃饭喝药。    一个月之后,媳妇又来到巫婆那里。她一进门就哭著给巫婆跪下,说:“求您救救我婆婆吧,我不想她死了。”巫婆笑著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媳妇热心周到的让婆婆很感动,婆婆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经常夸媳妇又能干又孝顺。她觉得拖累了媳妇,坚持下床帮媳妇做事。媳妇发现原来婆婆并不是那么可恶,是自己错怪了她。她很后悔当初毒死婆婆,于是来向巫婆要解药。巫婆告诉她:“我给你的本来就不是甚么毒药,只是一些帮助消化的杂粮粉而已。真正的药是周到的服务和好吃的饭菜。”    这则故事弄假成真了,但是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好人缘的人都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喜欢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别人。如果假装喜欢别人,会把自己弄得很苦很累,而且起不到甚么效果。人与人之间的敏感度,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一个细微的表情都会让别人猜想到你对他的态度,从而让你作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当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我们不仅能与人建立好人缘,而且还能使人对我们更加尊重。    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以忍辱宽容的精神对待他人,以令人欢喜的言行去感化别人,以恒顺众生的心态与人相处,以诚心的照顾帮助人,做到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则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发表于 2011-3-9 15:54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成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14:29 , Processed in 0.331248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