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741|回复: 16

[佛化生活] 转帖:感悟修行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1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悟修行 ——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2011-02-26 01:33:24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把你的服务对象视为父母众生,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的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的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金刚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儿女?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不但阿弥陀佛会加持你,就连山神土地都会帮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     
其实,修行和生活,工作并不矛盾,佛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到处奔走寻求,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认真学,坚持修,好好学,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够解脱,今生一定能够成佛。

[ 本帖最后由 yuanjue 于 2011-4-21 17:2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小圆 + 1 赞一个!
至善佛缘 + 1 善。感恩。信受行践。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2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看过这篇文章,说的非常好。感恩布施
发表于 2011-4-2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奇葩也要杂草

退一步不行就退两步
发表于 2011-4-21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转)你和(自性因缘)众生是一体的


前面我们说了一切众生都是我自性的化现,说了一个金刚经道理的用法,就是看到众生过错,我们要明白这是我有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用法,把前面那个佛理,倒过来用。


“我不存在,我是我的因缘众生加持出来的一个幻象——因为有这样的他们,所以才有这样的我”


比如,生病了,突然生了很严重的一个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说明我的自性所化现的因缘众生,他们出了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我修行的功德,不能只回向自己,而是要回向所有和我一样有这类病的自性因缘众生。
只有当他们的问题都开始消解时,我的病才会好。


比如忽然遇到一件事情,迷了,想不开,最近忽然邪淫了等等
这个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因缘众生遇到问题了。
这个时候马上去请法,把法师开示(比如教诲邪淫)发在论坛里给大家看,也就是给自己的因缘众生说法,把他们说明白,这样自己也就不迷了。


再比如,婚姻总是不顺,还邪淫什么的。
这个时候,要把念经抄经等的功德,回向给一切自性因缘众生,消除他们在这方面的业障,然后自己也会慢慢好起来。


再比如,老婆生病了。
我知道这个一定是我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为什么呢?老婆就是我自性化现的一个因缘众生。于是我就拼命地念经,弘法,请法,拼命做功德回向她,总之要让她好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修行的时候,要把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自性化现。
他们有问题,我也会出问题。
我出问题,我也知道他们出了问题。


只想自己一个人好起来,这是办不到的。
为什么呢?因缘众生还没好,迟早被因缘众生拖下去。
他们就是我,我就是他们。


我和(自性因缘)众生这是一体的,所以以前讲解金刚经的时候说:“六合一家,八荒一闼,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出自性众生之中”



感恩本文发布者:rsww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5337&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4-21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圣严法师:随相而离相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每一天的作息之中,一定会跟身边的人事物发生互动关系。有了互动,就免不了生出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得意的时候,沾沾自喜;失意的时候,就消沈颓丧,这是一般人的反应。可是,如果我们有智能,可以洞烛这些喜怒哀乐的来源,不过是一种粗糙的、表面的心理反应,我们的情绪,就不容易被这些外在的现象所牵动。
 
 


佛法的智能告诉我们,当在处理生活上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件时,只要自问已尽力排除个人的好恶偏见,并且也已经尽一切努力,做最适当的选择,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至于选择之后的成败得失,不必耿耿于怀,这就是所谓的「随相而离相」。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尽力排除个人的好恶偏见」,是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以自己的立场、好恶,来对某件事下判断;因此,不免在取舍、应对之间,引起许多烦恼。依自己的偏好和习性做判断,往往是一股冲动,缺乏反观自省的工夫,通常也顾不了是不是有后遗症,当然就后患无穷了。
  



因此,做事之前,先要求「尽人事」,就是随相,也就是随缘,已经尽了力,成败在天,胜不骄,败不馁;也不争功诿过,那就是「离相」。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能。所以,随相需要智能,离相,也需要智能。
  



不过,这个修养的境界,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达到的;一般平常的人,多半还是随著外在的环境而悲喜交加。倘若能把随相离相当作修养的目标,就可以时时拿来提醒自己。那么,不论悲或喜,都不会太过沈溺,纵使跌倒了,也会赶快爬起来,不至于一蹶不振。




发表于 2011-1-7 07:57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我让我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4744&pid=973253&page=1&extra=page%3D1#pid973253
发表于 2011-4-2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平等心看待顺境和逆境



作者:达真堪布    文章来源:大圆满法网站   

   

顺境和逆境,就像人的两只脚,你要靠这两只脚才能到达目的地,靠一只脚很难。所以不必追求这些外缘。我们现在总想追求顺境,总想逃避逆境。顺利了,就高兴;不顺利了,就不高兴。这叫动心。
   


其实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什么都一样。顺境、逆境,好事、坏事,都要转为道用。若是分别了,执着了,都会伤害你。如果不分别,不执着,能平等地对待、接纳的话,什么都不会伤害你,不会给你带来烦恼,不会让你痛苦。烦恼、痛苦是怎么来的?你分别、执着了,就有烦恼、痛苦了。
   


我们还在追求顺境,还特别希望自己能顺利。来寺院开法会,坐飞机害怕飞机出事,坐汽车害怕路上塌方,想来想去,还是提前给上师挂个电话吧:“上师加持我,我要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到达寺院。”上师答应了:“行,给你加持,不会有事的。”这就放心了。临走时又担心:“是跟上师说了,但上师会不会忘了?”还是求这些世间的福报,还是在执着、分别。真正有修行的人,是不会求这些的。有所求就不是修行人。
   


学佛、修行就是一个心态。你到雪域,到寺院,应该是内心无所畏惧。你有所畏惧,还是没有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若是生起了信心,为了佛法,为了解脱,哪怕你迈出家门一步,都有善神护法的护持。你还用害怕、还用担心吗?还是信心不足,求法的心不迫切。如果有一颗迫切的求法的心,谁也障碍不了你。
   


任何时候都要靠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果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任何时候都能成功。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要从自身下手,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别人给你创造修行的对境、修行的助缘,你应该感激,不应该嗔恨。若是没有生活上的坎坷,没有工作上的挫折,怎么生起出离心呢?如果没有仇人、恶人的伤害,怎么修忍辱呢?作为修行人,一切要观为清净、圆满,一切要转为道用。佛讲平等,什么叫平等?好事、坏事平等;顺境、逆境平等。怎么都是好的,这就是平等。




发表于 2011-3-30 20:35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 `广睿~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2267&pid=953319&page=1&extra=page%3D1#pid953319
发表于 2011-4-2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长老——人生一场虚幻梦境,不为其所转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说清楚。体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东西是什么。



因为不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体,就容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见性,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胡思乱想,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痴人说梦。



我们修行,不是要在眼前的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上去用心,要从根本上用心。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不用功的人也会有的,比如说日常做梦,梦境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梦毕竟是梦,一般来讲梦里的事情总是相反的。比如说梦到好的境界,恰恰就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梦到惊险的事情,往往就会有顺利的事情出现。那些解梦的人,圆梦的人,多半都是用这种方法来为人解梦。



相反的,我们修行的人呢,就会迷于梦境的虚幻。在梦中看到有师父给我说法,看到菩萨在点化,这固然反映了一个修行人日常心心念念在追求佛法,追求神异,如果从解梦的角度出发,梦中好的境界,恰恰是消极的现象、不好的现象将要产生的一种征兆。



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修行人不要在梦幻泡影这些虚假的现象上去用心思,这不是根本,是枝末。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进步或者没有进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缘逢境来考验自己,在逆境中来考验自己。



逆境现前动心还是不动心,有烦恼还是没有烦恼,信心是动摇还是坚定,这个才是根本。



因为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作得了主。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作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作得了主。



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烦恼,在顺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验修行人的一种现实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因为人生的烦恼无非是八风,所谓利、衰、苦、乐、称、讥、毁、誉。 在八风中能够不动摇,能够作得了主,在生死中,在生死到来的时候,在腊月三十日才能勉强打发得开。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特别是当一个人无明火起来的时候,往往多少人劝都劝不住,拉都拉不开,多大的力量?戒定慧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养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养成。




发表于 2011-3-9 08:40 只看该作者  

本文发布:心是莲花开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9445&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4-21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
发表于 2011-4-2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发表于 2011-4-21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17:02 , Processed in 0.353484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