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361|回复: 385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9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亿里

过去,居住在印度王舍城中的人民,大多过着富裕的生活,王舍城里的人,依家产多寡分别居住于不同的乡里。其中有个安乐富足的乡里名为‘一亿里’,顾名思义,居住此里的人都拥有一亿以上的家产。
当时有一位商人,很向往能住进一亿里内,为了达成目标,他总是拼命工作、勤俭持家,将毕生的心力投注在累积财富上。就这样过了数十年清苦的日子,商人算算家产已将近一亿了,满怀希望的他,却在此时积劳成疾而病倒。临终前,他告诉妻子,希望年幼的儿子将来继承他的遗愿,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商人走了之后,妻子含着泪水伤心地告诉儿子:‘将来你一定要努力赚钱,等凑得一亿元,我们就可以住进一亿里,完成你父亲的心愿。’
儿子听完母亲的话,信心满满地说道:‘母亲,您放心!将财产交给我来处理,相信我们很快就能住进一亿里了。’看到乖巧的儿子这么懂事,母亲显得很安慰,也放心地将财产交给儿子。岂料儿子得到这笔钱财后,竟大行布施,供养三宝、周济贫户,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产几乎散尽。家产没了,母亲的笑容也不见了。偏偏不幸的事却接踵而至──儿子竟在此时得了重病,不过短短数日便往生了。商人的妻子濒临破产,又逢丧子之痛,伤心欲绝。
往生的儿子因为生前布施而种下善因



,不久即投生到一亿里的首富家中。这位家财万贯的富豪,年近八十仍膝下无子,如今喜获麟儿,真是开心不已。但是,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却生性奇特,不论谁来喂哺他都不愿进食,夫妻俩焦虑万分,到处探寻良策。事情很快地传开了,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试着喂食,然而都是无功而返。
商人的妻子听闻这个消息后,也好奇地前去富豪家中尝试。只见婴儿一到她手上,就马上开口进食,富豪见状高兴极了,于是和夫人协议,以厚礼为聘,让商人的妻子到家中居住,就近照顾儿子。商人的妻子果然如愿的住进一亿里中,但是想到丈夫和儿子终究福薄无缘,不禁深深感叹……此时抱在怀里的婴儿,忽然开口说话:‘您不认识我了吗?’妇人听到这声音,又惊又恐。婴儿又说:‘不要害怕,我就是您往生的儿子啊!因为布施财物的福报,所以我投生到一亿里的富贵人家,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议啊!’。
婴儿长大后,于一亿里中推行大乘佛法,并引导乡里的民众广修供养、行菩萨道。
省思——
诸佛菩萨总是以大悲心为体,乘愿往来人间,示现种种方便接引众生,令发菩提心、广作佛事。我们身旁也可能会出现许多菩萨圣众,只要肯把握修善植福的因缘,即能和菩萨同行于菩提道上。
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我来了 于 2011-4-23 10: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偈成道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领神会,立刻欢喜地诵持这三年来他唯一能记住的偈子。世尊又谆谆告诫他:‘你年纪这么大了,才记得这首一般人早已耳熟能详的偈子,实在不足为奇,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它的含意,才能用得上功。’于是佛陀为般特比丘开示偈子的意义,说明身口意最常造作的过失,并且叮咛他要时时保持觉性,观照心念的生灭。众生于三界内流转生死,不管是升天享福、或深陷地狱、或悟道解脱,皆是由这念因心所生。只要能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证得涅槃解脱。

接着,佛陀又说了无量妙法,般特比丘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罗汉圣位。

当时城中有一间精舍,住着五百位比丘尼,佛陀为了教化她们,每日都安排一位弟子前去讲经说法。一天,比丘尼们听说隔日要来为她们说法的人竟是般特比丘,都觉得非常好笑,于是想出一个办法要来捉弄他,就是故意将他唯一会念的偈子倒着念,让他感到惭愧而不敢说法。

隔天,般特比丘到来精舍,五百位比丘尼虽然仍像以前一样出来迎接,但在顶礼问讯时却相视窃笑,等着看般特比丘出糗的窘相。应供完毕,般特比丘一上法座,便惭愧地说:‘自己资质愚钝,薄德才劣,所学不多,只能粗解一首偈子的含意,今天就为大众讲解这首偈子……’这时,有些年轻比丘尼正想开口捉弄他,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才惊恐地发现自己可能冒犯了圣者,于是立刻惭愧忏悔、礼拜悔过。

般特比丘依照佛陀所说的道理,一一向她们开解,五百比丘尼摄心聆听般特比丘的开示后,满心欢喜,当下即证得罗汉果位。

一日,波斯匿王请佛陀及众僧至王宫应供,佛陀见调伏大众慢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特别将钵交给般特比丘,让他紧随自己的身后而行。然而,到了皇宫门口,守卫一看到般特比丘,立刻箭步上前拦阻说:‘身为一位法师,你连一首偈子也说不出来,你还好意思进去接受国王的供养吗?我这个俗人,都能随口说出几首偈子,而你是法师,竟然这么没有智慧,供养你也不会有什么功德!’于是把般特比丘独自留在门外。

佛陀入殿升座净手后,般特比丘突然想到佛陀的钵还在自己手上,心念一动,手臂一伸,便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陀的面前。在场所有人只见虚空突然现出一只手,而不见任何身影,惊讶万分地问佛陀:‘这是何人的手臂?’佛陀说:‘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已成道证果,因今日入宫,被守卫挡在门外,所以才以神通为我送钵来。’

波斯匿王问佛:‘听说般特比丘一向资质愚钝,是什么因缘使他才听闻一首偈子,就能得道?’佛陀开示与会四众弟子:‘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虽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够心领神会,当下身口意三业清净如雨后天霁。反观世人学佛,虽强记多闻,却不能时时观照思惟,在行住坐卧中精进落实,只不过将佛法当成世间知识学习,所以无法受用。’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佛陀说完偈语后,在场的三百位比丘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而国王、大臣、夫人、太子们,莫不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拥有正确的知见观念,才是开启智慧和幸福之钥。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不在所学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义,觉照自心,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如此智慧日增,烦恼日减,心念逐渐清净,就能‘转识成智’。亦如般特比丘但解一偈,依然能得道度人,不但自受用,亦能利益广大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半的毯子
从前,在波罗奈国曾经流传着一个不合理的习俗:凡是家里的父亲年满六十岁时,子女就必须给他准备一条毯子,让他住在门边,去看守门户。当时,有两兄弟也正在打算着,把他们的父亲送去看门。

哥哥对弟弟说:‘咱们的父亲已经六十岁了,你快去准备毯子,好让他去看门吧!’不一会儿,弟弟拿了截去一半的毯子来,哥哥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只给父亲半条毯子?’弟弟回答:‘我们家只有这么一条毯子,若是整条都给父亲,以后还要用,就没有了。’哥哥更疑惑了:‘以后还要给谁用?’弟弟说:‘怎么可以不留给哥哥用呢!将来等你老的时候,你的儿子也要替你做安排啊!’

一听到这番话,哥哥心中就焦急不安起来,说:‘难道没有人可以例外吗?’弟弟说:‘是啊,每个人都会老,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于是,兄弟两人便共同商量,希望能阻止这样的陋习再继续流传下去。

第二天一早,兄弟二人便前往拜见一位辅佐国王的臣相,并说明自己的想法。辅相听了,不但完全认同他们的看法,更将此事禀告国王。于是,贤明的国王立刻下令废除这种陋习,并且宣告全国人民,必须孝养父母。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四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三事升天
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手’,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于是,佛陀教导这位手居士说:‘人的身体是粗糙坚硬的,你要先转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间人一样,这可藉观想世间大地的相状而达成。’

这位手居士立即听从佛陀的开示,专心观照,转化自己柔软的身体,最后终于如其所愿,以五体投地礼向佛恭敬礼拜。佛陀问手居士说:‘你曾经不厌不倦地做过那些事情,才能让你有此福报生在净居天呢?’

手居士恭敬的回答说:‘我曾经努力精进,毫不懈怠地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供养及瞻仰诸佛,我不曾有过厌倦。第二件事情,对于听经闻法,我总不厌倦的反覆听闻。第三件事情,无有疲厌的供养僧众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报生于净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缘教诫弟子们,修行就是要对法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证果位的声闻与菩萨,仍是不断地反覆薰修,从听经闻法中,检视自心,去除无明烦恼。所以大众若能以此惕励,修行必能有所成就。

典故摘自:《大智度论˙卷十》

省思——

佛陀有教无类,依众生根机开展八万四千法门,为的就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对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依循佛陀的教法如实修行,最后必能脱离苦海,航向光明的未来。如同古德所说‘信满成佛’,修行学佛一定要信、愿、行,有深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愿力,再加上落实在生活中的行动力,这一生必定有所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不为所动的须赖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须赖。他虽然贫穷潦倒,却十分深信佛陀所开示的教理,因此丝毫不把贫苦放在心上,日日寡欲知足,修持梵行,并且时常到僧团当中聆听教义,恭敬地供养礼拜佛陀。

须赖坚苦卓绝、一心向道的愿行,使他善名远播,许多人常跟随着他到精舍礼佛、听法,就连忉利天主释提桓因也知道了他的修行,不禁忧心地想着:‘世间居然有这么一位罕见的行者,假若他继续积善修福,将来恐怕连我天主的位子都要不保了!’于是释提桓因以其神通力,化作一群人,向须赖住处走去。须赖在家,突然听到门外有一群人正对着他谩骂嘲笑,极尽屈辱之能事。然而,出乎释提桓因意料之外地,须赖丝毫不为所动,不发一语地继续禅修着。

于是,这群化人改以刀杖、瓦石破坏须赖的住处,甚至危及他的色身。没想到,须赖竟然安忍于众人百般的迫害与侮辱,甚至心怀悲愍地看着他们。两次试验都没办法动摇须赖的心志,眼看自己的天主地位即将要被夺去了,这时释提桓因可急坏了,于是化身成另外一个人,对须赖恶狠狠地说:‘好哇!这么多人侵害你,你都不为所动,倘若他们要来杀害你了,看你怎么办?’没想到须赖竟以平稳的口气回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若有人想要将我杀了,我对他既不愤恨,也不会想报复,反而十分同情他们。因为将来他们会自作自受,得到堕落恶道的果报。’

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的计谋失败了,于是决定采用利诱的方式,企图动摇须赖的修行,他变化成许多人与一座金光闪闪的七层宝塔,向须赖劝说:‘你就收下这座金塔吧!不但可以用它来布施,将来你的食、衣、住、行都不用忧愁了,享受人生不是很好吗?’

‘谢谢你的好意,但我自知今生的贫困乃是过去生所种下的因。假若现在又轻易接受了这座金塔,来世恐怕会更加困苦了。所以,我是不会收下它的。况且,不义而取是盗贼之行,为智者所耻。为了虚妄不实、无常的色身,而鬼迷心窍,做出不智之举,将来势必要尝受无量的苦果。’

显然,财宝无法迷惑须赖的心。于是释提桓因又现另一个化人,试图以人情说服他收下价值连城的珍珠,无奈又被拒绝了;再派遣娇艳无比的天女下凡,以美貌来诱惑须赖放弃修行,同样是无功而返!

最后,释提桓因终于按捺不住了,亲自来到人间问须赖:‘请问大德,究竟你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怎样的愿心,让你对修行如此坚定呢?忉利天主之位是大家所渴爱的,莫非你也想追求?’只见须赖摇摇头,然后说道:‘纵然忉利天主位高无比,终究还是免离不了生、老、病、死苦呀!既然都是无常的世间法,为何还要渴求它?我所衷心企求的,就只是令世间所有苦难的众生出离苦海而已,再没有别的了。’

忉利天主听到须赖的答覆,深受感动,欢喜赞叹他能以无比的悲心愿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发愿带领诸天,护持须赖的愿力及修行。

省思——

须赖因其修持忍辱的因心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因此不论遭遇威逼杀害,或是名利财色,种种的顺逆境考验都无法动摇他的心志。

修行学佛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因心,因心正确了,则不论遇到何种境界,都必定能够圆满忍辱波罗蜜,成就佛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平衡国
这是一个名叫‘不平衡国’发生的故事。

这个国家有一个相当奇特的特性──人民就如国名一样,这里的人们几乎都丧失了平衡感。其实丧失平衡感似乎不是那么严重,但是这里的人不只是身体无法平衡地走路,连心理也常因为失去平衡而互相冲突。在不平衡国里,人跟人相处永远像是歪一边的天平,这也是每一任国王都感到苦恼的问题。

‘不平衡国’的历任国王,都是以传统的选拔方式选出来的。这个选拔方式是在两个悬崖中间搭起钢索,只要能走过去的人就可以被选为国王。而在最近的日子里,国内上上下下,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氛,因为五年一度的选拔将在十天之后展开!其实对于这件事,国内的人个个都怀着不同的心态:有的人积极想当上国王,所以兴奋地争取名额;有的人则是害怕得要死,因为,一走上钢索,不是走了过去,就是掉到深不见底的断崖下。并且,按照传统,每个城镇都必须派出一位代表出席选拔。

规定的日期到了,每一个城镇都按时派出了一位代表,只有一个城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人们既不想冒死贪那个王位,也不愿意尝试。最后,大家在商讨时想到一个人──臼隋亦──不是因为这个人很会走钢索,而是这个人容易被说服。

在名单确认之后,各方人马开始展开如火如荼的训练。有的人在自己搭设的钢索下摆设钢钉床,以警惕自己即便是练习也不能疏忽;有的人则是在钢索下放弹簧软垫,让自己不会在练习时受伤;然而,臼隋亦从开始就完全没有任何的训练或练习,反而照常过他本来的生活。

十天下来,参选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最后只剩下三位,其中的一位即是臼隋亦--他这一个月什么都没做。

选拔的日子终于到了,抽了顺序签,臼隋亦是最后一个上场的。

紧张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三个人的脸有了截然不同的风景:

一个自信,因为经过了无数次失败跌在软垫上的训练,他想这一次一定可以走过去;

另一个担心,他深怕自己就这样把命丢了;

而臼隋亦呢?

从清晨一早起来便如往常一样,喝了杯茶就悠闲地走到选拔场就位,坐着等待,又请旁边的人替他倒杯热茶。

旁人不免有疑,他怎能这样悠闲?

他说:‘我知道得很清楚,我对走钢索一窍不通,一时也无法作任何努力,所以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我将会死。那么,为什么我不睡好一点?为什么不如往常一般地自在就好了呢?死亡是这么确定的了,为什么还要去麻烦自己呢?’

终于轮到他上场了,他走在非常细的钢索上……

现场的人看傻了眼,他走得非常好!

没有人敢相信,就连平日训练有素的人也在一旁看呆了,

他们直说这一段实在是不好走、太长、能成功的机率太小、危险度也太高了!只要走错一步,稍有一点不平衡,死亡之手就会在下面接住你的……。

然而,臼隋亦走到了对面时,自己也吓了一跳,他也没料到自己竟然可以走过来。

就这样,臼隋亦即将成为不平衡国的新任国王。结束的时候,早就有一堆等着参加下一次选拔的人排好队,等着请教他走钢索的技俩,希望他能够传授一些秘诀。

他说:‘"就随意啊!"如果要我说个方式也很难!

我只知道刚刚那样的感觉,就如同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平衡一般:永远不要流于极端。当我略偏左边的时候,我就马上向右边靠来平衡自己,其他的我什么都没做,也什么都不会做。

不过,我所说的这个方法,对你们不会有太大帮助,因为这不是说了马上就可以学习到、体会得到的,但是,如果你们也能尝试用这种方式来生活,很自然地,当你走到那一扇窍门前,你不用敲门,它自然就会为你而开。’

省思——

当我们的心中对人事物预先存有看法,往往就已落入了两边,是善是恶、是好是坏、是成是败……,这念心就有取舍、得失,得不到平静。平常心是道,臼隋亦人如其名;然而,随意并不代表消极、放纵,而是这念心离开了两边,在一切境界中无入而不自得,不为物役、不为境迁,‘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是真正的自在、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辩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经常为大众开示。

有一位摩那只女,

宿业深重,不曾受佛法的熏陶,

见到世尊在祗园精舍为大众说法,却想当众毁辱世尊。

她拿了一个木盆藏在衣服里,

跑到精舍,指着佛陀,对大众说:

‘这个说法的人,你们不要相信他,看,他让我怀孕了!’

当时在座听法的大众,

有许多对佛法仍了解不深、信心不足,

听了摩那只女的话,就信以为真;

然而,正信佛法者,心里一想就明白,

佛陀贵为太子,

既能舍离王宫中无数的美女而出家修行、成道,

岂可能因如此一女子而破坏梵行。

天帝释提桓因这时也化身为人,在精舍中听法,

看到有人谤佛,立刻化身成一只白老鼠,

一下子咬断了摩那只女身上绑木盆的绳子,

突然,

木盆应声落地。

大家都看到了,事情的真相:

摩那只女根本不是个孕妇!

所有对佛法还心存怀疑的人,都为之一震。

还有一人起身,拿起木盆,问摩那只女:

‘这就是你的孩子吗?’

这时,地面自动裂开,

摩那只女由于毁谤的恶业,即身陷入无间地狱。

目睹摩那只女的果报,

曾对佛陀起疑的人,纷纷在佛前至诚忏悔。

改写自《出摩那只全身入地狱经》

省思——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切听到的消息,我们是不是具足定力和智慧来判断事情的真相,还是立刻人云亦云,不知不觉中跟着毁谤、造业?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业不亡
佛陀带领众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仪严整,众人无不投以钦仰赞赏的目光;然而才刚刚转入一条小巷,情势马上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扬的婆罗门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画出一道凹线,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陀。‘你交出五百两金子,才许通过!’

佛陀一行人安静地站立于巷口,在烈日下没有人移动半步。这件意外的插曲惊动了瓶沙国王和波斯匿王,纷纷带来奇宝珍玩,想替佛陀解围。

‘不要!我不收!’婆罗门非常固执,毫不妥协;没有谁了解他究竟葫芦里卖些什么药。

终于须达长者闻讯赶来,带着好几车金子。‘先生,请笑纳,让尊贵的佛陀通过好吗?’须达长者小心翼翼地指着准备好的五百两金子,陪着笑脸。

‘如果是你的话,就姑且收下吧。’婆罗门点了点头,接过金子,满意地走了。

‘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世尊,是什么因缘造就今天这场遮难呢?’众比丘松了口气,一起向佛陀请教事件的本末。

佛陀笑了:‘过去无量世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波罗。波罗国的大臣有个儿子,赌输了五百两金子,仗着权势而不肯偿还,当时,刚好波罗国太子路过,见二人僵持不下,就对赌徒承诺:“假如大臣的儿子不偿还赌债,我代替他还。”从此以后无量世中,赌徒常常向我索债。当时的太子就是我的前世;而大臣的儿子,就是须达长者;赌徒不是别人,正是挡路索金的婆罗门哪!所以,凡是负债的人,不可以不偿还;否则纵使修行成佛,依然不脱此难!’

省思——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修行不离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一切果报皆自作自受,无人可替代。了解此理,更要在因地上戒慎,努力断恶行善。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刑遇佛得道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位名叫如愿的愚人,到处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一日,如愿因恶行被人控告,遭官府逮捕,结果被判处死刑。送往刑场受刑之际,巧遇世尊,如愿虔诚地顶礼佛陀,并向佛忏悔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如愿祈求佛陀能怜愍救拔,替他向国王求情,赦免死罪,并且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答应如愿的请求后,马上派阿难至宫中向波斯匿王陈情。阿难尊者向国王说:‘佛陀今日想请大王开释一位罪人,并成就他出家修行。’波斯匿王二话不说,立即派人释放如愿,并且将他交给世尊。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如愿,日日精进用功,没多久就解脱烦恼,证阿罗汉果。

大众比丘见如愿不仅在临死前能值遇世尊,免受刑罚;随佛修行未久,又得道证果,不禁欢喜赞叹。众人好奇地请示佛陀:‘过去世尊是如何培养福德,如今所说之语皆能令人信受,不仅让如愿免离死刑,最后又能修行成就,了脱生死?’于是,佛陀为大众慈悲开示当中的因缘。

无量世以前,波罗奈国城中有帝幢佛出世,时常率领诸大比丘游化各地,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一日,帝幢佛一行于半路巧遇一位仙人,此仙人见佛相好庄严,光明遍照,不禁心怀欢喜。于是仙人至诚向佛礼拜,并以最美味的佳肴供养佛陀。供养完毕,仙人在佛前至诚发愿:‘愿我生生世世所说的话,皆能令人生信、受用。’佛立即为仙人祝愿:‘你所求所愿必得成就,如佛一样真实不虚。’仙人闻佛所说后,当下发起无上菩提心,愿广行菩萨道,自利利人、广度有情。帝幢佛也当场为仙人授记:‘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无有穷尽。’

佛陀告诉大众:‘当时那位仙人就是我的前身,因为以至诚恭敬心礼敬三宝的缘故,感得今日出言令人信受的善报,不仅让如愿免离死刑,并令其出家修行、得证道果。’此时,大众比丘闻佛所说后,皆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二》

省思——

佛法云:‘有一分恭敬心,则消一分业障;有十分恭敬心,则消十分业障。’若能以恭敬心对待他人,不仅能消除我慢、执着,更能与人广结善缘。若更进一步,以至诚、恭敬心崇敬三宝,其功德亦不可思议,不仅能消除无始劫的业障、转化烦恼,更能启发自性光明,增长福慧。所谓‘心诚则灵’、‘福至心灵’,一念真诚、恭敬,对佛法深具信心,自然所求所愿皆能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法跳火坑
久远劫前一位善根深厚的太子,名叫昙摩钳,他好乐善法,派人四处寻觅懂得佛法的善知识,却苦无所获。忉利天王知道他的愿心,想试验他的发心是否坚固,于是化作凡人优塞来到王宫,表示能解佛法。太子得知立刻出迎,顶礼接足奉为上座。

‘我这法世间希有难得,恐怕太子您不愿意付出代价!’优塞为难地说。太子立即表示不惜倾所有一切,只愿听闻佛法,解除烦恼痛苦。优塞要求说:‘那么请太子挖一大火坑,投身供养法宝,便能传授。’昙摩钳毫不犹豫地命令侍卫,挖掘深坑,并燃火于坑中。国王臣民们,见太子为了听闻佛法牺牲身躯,便向他哀求:‘请看在国家前途上不要牺牲自己,我们愿意做奴仆供优塞差遣。’而太子却坚定的说道:‘我累劫以来历经无数生死投转,以这色身在人道造贪嗔痴恶业,在畜生道受人鞭打负重、为人所食,在地狱一日间丧身无数,痛彻心髓,苦无间断。从未发心为法布施,今日此造业之身能供养法,实在是因缘殊胜,希望大众成就我上求佛道的愿心!’

优塞于是升座说法道:‘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大悲愍众生,矜伤为雨泪;修行大喜心,同己所得法;救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太子闻后便奋身跃入火坑,但炽热的火坑却刹那间化成清凉的莲池,太子端坐于清净芬芳的莲台上。昙摩钳了达祸福无常、流转为苦的道理,为求真理为法忘躯,真是精进无畏的大菩萨!

省思——

人生的痛苦与烦恼有许多来自于观念与认知所造成的执着,而佛法是一种真理,使我们具有认清万法实相的慧观,让我们在种种境界中,不会随境生恼不得自在。所以今生能听闻佛法,是最大的富贵,能够了解佛法的可贵,就能恭敬佛法、落实佛法,更进一步从烦恼中解脱,离苦得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08 , Processed in 0.18646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