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57 编辑
禅宗开悟论阐明成佛的方法。在禅宗看来,一切二元相对的观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获得开悟,必须超越各种对立。获得解脱的方法,在禅宗内部有渐修和顿悟两种途径。渐修方法,也就是磨镜方法。表达渐修证空的经典禅语有:
1.磨镜调心禅语系列。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把坚持不间断修行的原因以及结果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拂尘看净、住心静观是神秀神法要点。北宗的渐修说注重渐渐的调伏。典型的喻象有磨镜、调象、制心猿、防六贼等等。狂象喻为害极大的迷乱之心,调狂象成为禅宗调心的方法之一。禅宗还以制伏心猿喻调伏妄心。心逐境起,如猿猴之攀树;意流注不息追求外境,犹如奔驰之马。心猿意马是成道的大障碍,必制伏之而后可。
2.牧牛调心禅语系列。在调心诸喻中,牧牛是最为普遍的一组。佛禅以牧牛比喻调心之法。禅师谈自己的修行体验是“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草象征见取,即对外认同。落草喻落于无明之草。牧牛就是保持心态的调和,一旦落入见取的草中,就要立即将心拽过来。禅宗用图画、文字将开悟的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情景表现出来,系统地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形成了著名的牧牛诗。十牛图颂用诗学象喻表现调心开悟,呈显出一幅幅各自独立又互成体系的诗学境象,将调心开悟的过程写得生动形象,凝练深刻,为禅语园苑增添了独特的景观。
3.断惑证空禅语系列。磨镜、牧牛等方法,都是为了去除心灵的尘垢。去垢的目的是证空,只不过它所证的空是拂尘磨镜式的空。表达断惑证空意象系列的有四大皆非五蕴空。洞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即可对生命持超然的态度。芭蕉中空,象征肉质生命的脆弱,也被禅宗屡屡形诸吟咏。佛教还以“是身如梦”喻人生的虚幻不实。认识到世事如梦,对生命、外物便不会执着。表达生命、世界之无常脆弱的最著名的比喻,是“金刚六喻”,也叫“六如”、“六观”。梦幻泡影露电比喻一切有为法。有为法是众因缘凑合而成的,没有不变的自性,而且终将坏灭。金刚六如以其凝练形象,成为禅师开示学人的口头禅。
渐修所证的空,容易落于断灭空。南禅主张不堕顽空。般若所证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的顽空。不思善,不思恶,却并非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美丑、辨是非、识好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着,以平等无差别之心,空荡荡地观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要获得彻悟,必须从时时勤拂拭的渐修转向佛性常清净的顿悟。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之偈,直指人心,认为人的本心便是一切,它天生清净,只要见此本心,即可顿悟成佛。“佛性常清净”是对“时时勤拂拭”的坚决否定。
禅宗化解各种对立,以获得主体精神无限超越的法宝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中道哲学高度发展的结果,在《维摩经》等大乘经典中被大力阐发,被禅宗视为家宝。不二法门将好恶、是非、美丑、有无、大小、一多等相对观念打成一片。禅宗将剿绝情识的不二法门,喻为“一刀两断”、“截断两头”。“两头”是相对的认识方法,要使相对的认识成立,至少要有两种东西相对立比较,这就是两头。陷于两头,则斫丧生命的本真,因此必须运用不二法门将之截断。“截断两头,归家稳坐”,消除了相对的知识后,才有绝对的知识。表现不二法门的经典禅语有:
1.超越彼此禅语系列。《法华经·方便品》:“佛种从缘起。”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由各种因缘所生起。苏轼《琴诗》即生动地表达了对声音和合的体认:“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对彼此不二的禅悟体验,禅宗以“张公吃酒李公醉”、“南山烧炭北山红”、“大唐打鼓新罗舞”、“篱内竹抽篱外笋,涧东花发涧西红”、“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来表现。 2.超越净秽禅语系列。垢净等一切分别来自于心,若除去二法对待心,则一切对立及其带给人们的迷惑也就烟消瓦解。鸠摩罗升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注中以洗物为喻,说好比洗脏物,把污垢完全除去之时即是干净。净与垢相对而言。既已无垢,净亦不存。净秽不二的禅悟观觉,则将这种由秽而净净亦不存的渐进过程,转化为净垢不二的直觉体证。禅宗以不净之物来譬喻清净法身,以破除学人清净与不清净的二分观念,使之证得净秽一如的禅悟体验。
3.超越毁誉禅语系列。八风是使人心动摇的八种障碍物: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合己意或不合己意(利、衰),暗中毁谤或赞誉(毁、誉),当面称赞或讥嘲(称、讥),身心的烦劳或快乐(苦、乐),这八种东西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八风。八风吹不动,即不为这八种障碍物所左右。禅者常说“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即是说晶莹如月的本心不为八风所动。
4.越越生死禅语系列。在禅宗看来,生与死浑然一体。丝丝杨柳,娟娟明月,潺潺流水,习习清风,无不是本心的显现。禅者对生命的体证是“日面佛,月面佛”。在禅宗看来,生命现象的迁谢,是“云散水流天地静,篱间黄菊正争春”,是“雨散云收后,崔嵬数十峰”,是“死生生死元无际,月上青山玉一团。”个体生命纷纭迁谢,本心仍清湛澄明,玲珑亮丽。只要把握住现境,就能分分自在,秒秒安祥,日面月面,打成一片。
5.超越断常禅语系列。“断”为生死,“常”为涅槃。不二法门破除了二者之别。慧能说:“无常者,即佛性也。”佛教的悲怀就是让人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通过实现佛性而进入涅槃。但真正的涅槃无非就是对无常的如实认识,只有把自己从超越无常的涅槃中也解脱出来,从涅槃完全复归到这个无常世界,并活动在这个无常世界的痛苦中间,才能证得真正的涅槃。《维摩经·佛道品》:“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运用般若空观不二法门,即可证得烦恼的当体即是菩提,将红尘热恼与出世清凉打成一片。
6.超越色空禅语系列。《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论物质现象(色)还是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偏执于色,容易流为实用主义;偏执于空,容易成为虚无主义。真如之理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乃是真空。禅宗承认真空,而不承认断灭空。般若空并不是枯木寒灰式的空,灭尽妄念之后,尚须显示真空的妙用。真空是枯木生花、春意盎然的生命感动,是定云止水中鸢飞鱼跃的气象。“真空不坏有,真空不异色”,真空是“枯木里龙吟”,是“骷髅里眼睛”。它灭绝一切妄想,至大死一番处,再苏生过来,而能得大自在。
7.超越圣凡禅语系列。证入不二法门,臻于了悟之境,是很多参禅者追求的目标。法融入牛头山石室初习禅定时,已忘机到不知有鸟有我,故有百鸟衔花之异。但他还有一个了悟之心没有忘却,还有圣执法执。受到四祖的点化后,从圣境复归于平常之境,泯绝万缘,百鸟遂不再衔花。景岑游山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之吟,表明空境固然胜妙,但粘滞于空境,则非大乘所为,因此要从了悟之境转过身来,入廛垂手。招贤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尺竿头是上求菩提的绝对境地。修行者达到竿头的历程很艰辛,修行而达到百尺竿头,是一个很高的悟境。但到了百尺竿头,还是不能停止。如果高高地停留在一己之悟中,尚非彻悟。百尺竿头再进步,由向上转而向下,返回现实世界,才是真正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