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75|回复: 52

[原创] 回师解读《金刚经》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即日起再读回家人老师《金刚经》解读(前十讲)。其中会陆续记录老师的开示中对自己冲击最大的部分,希望能有师兄跟我一起再次细读老师的文章,并把这种般若智慧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忏悔往昔一切不知感恩报恩,不知珍惜佛缘法缘之罪业。感恩一切!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无有 + 1 又见师兄心得,一定是个精华帖!
至善佛缘 + 1 随喜赞叹法布施,分享实修学习心得!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殊胜的时代
今天是个非常殊胜的日子。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佛教几经兴衰,曾经历过两
个盛世,一是唐宋时期,一是明朝。如果清朝的康乾
盛世只能算作一个插曲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正在迎接
自唐朝以来的第三个佛法盛世的来临,这是非常难得
的。
佛法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谈论它时,就要以物质为基
础,这也是由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果大家
只是单纯谈论精神上的东西的话,那就与这个时代格
格不入。
今天我们难以像颜回一样,每天一箪食,一瓢
水,一张蒲席,在一间漏得不能再漏的破屋子里,自己
保持着很高的精神境界,“不改其乐”。
佛法要得到大力弘扬,总是需要有一个太平盛世作为
前提。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物质的富足,人们对
精神层面的探索需求也就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跟这
个时代众生对机的一些佛教宗派(像净土宗、密宗等)
都开始有了繁荣的气象,大德们也纷纷出来用各种善
巧方便来弘扬佛法。
所以今天这个日子的殊胜,首先得
益于佛法盛世的来临。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佛陀成道日
第二个殊胜之处在于,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正
是在今天,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了。


选择今天这个日子开讲《金刚经》也是机缘巧合。前
段时间收了几个徒弟,然后就发现遇上了一个很大的
难题:这几个徒弟一人一个样,千差万别。有的次第非
常高,有的次第则非常低;有的很理性,有的却有非常
重的情执。于是只好针对他们的特点写了一篇《也谈布
施》。在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有人要求讲讲《金刚经》,
当时答应写完《也谈布施》后开讲,定在每个星期六。
这是因为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每个星期天讲《心经》和
《地藏菩萨本愿经》。但是没想到这么巧合,这个星期
六竟然是佛陀成道的日子,非常殊胜。


三、殊胜的《金刚经》

第三个殊胜之处,在于《金刚经》本身。


《金刚经》与我们中国的因缘是非常殊胜的。在三藏
十二部佛经中,很多国家都有他们本国所钟爱的经书。
而《金刚经》在我们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一直远胜于其
它经教。当然近年来,学《净土五经》的也非常多,这
主要得益于众多净土大德的弘扬。

而在宋朝的时候,《金刚经》在出家人的考试中是必考
的。譬如从沙弥升为沙门(即比丘),或者是参加一些
监院、住持、方丈之类的考试时,就要考《金刚经》。
中国人非常勤俭,也非常讨厌繁琐,同时这个民族的悟
性非常高。而《金刚经》正与这样的秉性契合,
因此,中
国人学《金刚经》的非常多,尤其是文人雅士。禅宗在
佛法的发源地印度并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达摩祖师
传到震旦中国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没有
离开佛陀教育的自己的路子,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自
己的一个宗教。
因为这样的修行路子,非常契合中国人
的特点。这是第三个殊胜的地方。
--------------------------------------------------------------------------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四、“布施网”

第四个殊胜之处在于这个“布施网”。这个网站建立的
初衷是为了引导学佛人能把佛法更好跟今天这个社会
结合,让佛子生活得更加合理,更契合今天这个时代的
特点。这是为了避免大乘佛法被演绎得如同迷信一般。
很多朋友在修行当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或者
总是探讨这样那样的方便。其实违缘或者方便都是源
于我们的内心,只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好,这些东西就都
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能通过这个网站聚在一起来讨论学习佛法,
这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五、讲经的难处

然而,讲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佛法是心性层面的
东西,首先需要讲经者自身修证到达一定的次第,否则
对一部经书他自己都理解不了。

讲经的风格跟讲经者本身的特点也有关,尤其是文学
素养。像南怀瑾老师讲述的东西,从头到尾就像流水
般缓缓流淌出来,这是缘于南老师他深厚的文学功
底。而净空老和尚讲的东西就非常慈悲,总是离不开那
个自性摄受的慈悲。我们这里的讲述风格就会非常理
性,这是因为“回家人”上学不是很多,加上做过多年的
生意,办过企业,接触的氛围一直非常理性。

第二个难处在于听众的理解。听经的人是不是能理解
讲经人的本意?例如说,“飞机飞得很快,超过音速”。
这个“音速”是说这句话的人在他自己脑海里找到的一
个名词,用来表达他的感受。那么当这个词到达你的耳朵时,
通过你的意识分辨以后会是什么样?

另外还有一个次第的把握问题。讲经者讲的次第只能
比听经者高一点。太高了,听经者就听不懂;太低了,听
起来就乏味。这就造成了“无法可说”。

讲经的人只能表达出他心里面的东西,而没办法表达
出你心里面的东西。曾经有人要求,“你把那个佛法给
我说说”。当时就告诉他,“在越南有一种火龙果,白瓤
黑子,特别香甜爽口”,然后让他描述一下那个火龙果
是什么样。那位朋友描述了半天,始终不对头。最后告
诉他“既然一个小小的火龙果都描述不出来,佛的意
思又怎么可能描述、比喻出来呢!”
我们没有办法用思
维和分别的方式学到真正的佛法。大家要学着去悟,用
“心”去领悟。


另外,虽然讲经讲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见解或证悟,但
针对不同次第和特点的人,讲出来的东西也会不同。记
得同学甲曾经问,“遇见不想结缘的人,但又结了缘,
怎么办?”当时回答他,“本无缘可结,放下就可”;如
果这个问题是另一个同学乙问的,可能就会告诉他,
“自己背着吧!不关别人的事”;如果是丙问的,答案又
可能变成,“正好唤起你‘度一切众’的慈悲心来”。
为什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甲的悟性挺
高,但是比较着相;乙则太假慈悲,所以让他自己背着;
而丙总是太考虑自己,就让他通过结缘把心敞开。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时,哪一个说法是对的?

没有一种固定的回答。

如果问的人次第很高很高的话,就可能骂他,“吃饱了
没事干,找骂!”甚至可能狠狠地踹他一脚。

所以这个经书是没法讲的,最后你们会发现什么东西
都没听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史上大德们的讲解

古往今来,有很多大德曾经讲解过这部《金刚经》,
先是天亲菩萨跟无著菩萨,这两位是唯识宗(法相宗)
的老祖宗。他们的注解不可不看,尤其是天亲菩萨的。


因为这部《金刚经》本是阿罗汉询问如何成就大乘菩
萨,直至无余涅盘入实相境界的一个修证过程。而天
亲菩萨的《金刚经经论》正是在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
回过来学习、弘扬大乘佛法时所著。在这个末法时代,
已经极少有人能证得阿罗汉果,虽然越南、缅甸、老挝
那一带的南传佛教还有些阿罗汉的大成就者,但是他
们是很难出来给大家讲《金刚经》的。因此,大家可以
研究一下天亲菩萨那个晦涩难懂的《金刚经经论》。

第二位是六祖慧能大师,他的《金刚经解义亦曰口诀》
非常朴实。

第三,可以看看印顺法师的《金刚经讲记》。印顺法师
是我国近代一位难得的大德,尤其是他重建“人间佛
教”的提议,推动了佛学与现实社会接轨。因为要想荷
担如来家业,就必须要走这个路子。如果跟独觉一般,
只是自己觉悟了,就不管别人,大乘佛法就会因此而灭
绝。

再就是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看他老人家
的东西一定不能断章取义,因为他是每个字都卖钱的
(笑)。他多讲一个字,能卖很多钱,所以他的著述里,
长篇大论反复讲的可能只是一个问题。

当然并不是说他不对,为什么?因为众生有一个通病,
总是不珍惜轻易就得到的东西。
南老师的著作之所以
能弘扬这么广的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因为他让大家付
出了。而净空老和尚的东西就相反,经常被人用来当手
纸。为什么?不要钱,来得太容易了!所以一定要恭敬佛
法,尊重自己,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好东西。


看南老师的著作时,要学着划,把大片大片多余的文
字划掉,从中找出几句好东西来,这就是他讲的中心意
思。看大德的东西一定不要断章取义,要根据讲述时
的情况来详细研究他到底要讲什么东西。

还有一位是索达吉堪布,这位藏传佛教的领袖讲的
《金刚经释》非常好。
我们要灵活地看待他的东西,而
不能局限于中观的思维模式。

这几本讲解看过之后,就会对《金刚经》有一个系统的
了解。如果发现资料不全,可以去看看江味农老居士的
《金刚经讲义》。
他虽然没有把《金刚经》的筋骨脉络
理出来,却把资料收集得很齐全,这是非常难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最高明的讲解

然而《金刚经》讲得最好的,要数南朝的傅大士。一
次,志公老和尚告诉梁武帝,有位大德讲《金刚经》讲
得非常好。

梁武帝非常景仰,就立即要请他来,问:“他在哪儿
啊?”

“鱼行里。”

就去鱼行把傅大士请来了。

梁武帝就问他:“你要登台讲吗?”

“不用,给我一幅打板就可以了。”

这皇帝喜欢听经,那些臣子们也非常爱听经,呼啦啦
地跪了一地,只有皇帝坐着,满堂都在静等傅大士讲
经。

这时只听“啪”的一声,傅大士狠狠地一敲板,然后把
板一扔,走了。

梁武帝一看,傻眼了:这是什么意思?

这时志公老和尚说:“他讲完了!”

这才是真正能讲《金刚经》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德。

大家要好好体会这里面不可思议的地方。傅大士其实
是弥勒菩萨应身来结缘的。

梁武帝没听明白,赶紧跟志公禅师说,“请他再讲一遍
吧,大家都没听明白。”傅大士就回来又讲了一遍,这
就诞生了那些偈颂集。

第一次傅大士为什么那样讲经?这是因为《金刚经》是
需要你自己去悟的,讲是讲不出来的。这才是傅大士真
正的慈悲。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的那些偈颂集,

就能理解《金刚经》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金刚经》的难点

古往今来,讲解《金刚经》的人非常多,但是印顺法师
指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关于这部经书的讲解大多
流于空谈,流于文字相,很少有人能将全经的经络讲出
来。

你会觉得这部经总是在说一件事,但是又会奇怪经中
的布施比量为什么越来越高。产生这样的疑惑是因为
不明白全经的次第和真意。这部《金刚经》本是一个
渐次修行的法门,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读懂金刚
经。大家都只是在纠缠一些“阿罗汉”、“菩萨”之类的
名相,而不去探究深层的内涵,这也就是印顺法师觉得
非常遗憾的地方。

比如,“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中的“一合相”,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合相”的范围
是什么?为什么佛陀说它是“一合相”,又为什么“不可
说”?

再如,为什么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
善法”?既然“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了,那为
何还要修一切善法?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
者”,修一切恶法不行吗?

如果不能搞明白诸如“一合相”、“如如不动”之类的
章句真正的内涵,这部经就算白读了。

如果能弄明白这部经,三藏十二部佛经的提纲也就都
明白了。同样,如果把《心经》搞明白,也就能把“般
若”的心搞明白了。

《金刚经》是一部证入“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的
实相境界的大经。如果死在文字上,无有是处。因为它
真正内在的意思,不是靠攀缘、文字、分别所能理解
的,这也是学《金刚经》的难处。


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下午还没有决定该怎样来讲这
部经。记得以前给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讲了一遍,花了
一个多小时。如果简单讲的话,这部经书十五分钟就讲
完了。我们大致给出一个计划:争取花二十四到三十个
小时,把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然后花三个小时再讲
一遍,最后再花一个小时讲一遍。
这样大家可以根据自
己的次第挑着听。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怎样才能学好《金刚经》

真正要学到《金刚经》的经络,必须具备心相上的两个
条件。


首先,必须要有坦坦荡荡、不欺暗室的大丈夫气概,也
就是一种站起来能把天顶破,坐下去能把地压碎,这
样顶天立地的气概。


因为修行是向自己心性的落处开刀,找不到其它方便。

其次就是要能战胜自己心性缺点,也就是能够战胜自
己一切毛病。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对权、利、名非常感兴趣,其实
法界中权、利、名最大的是谁?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
有三十二相,他可以在法界中让所有的众生都俯首称
臣。但即使是他,也不能战胜自己。

所以,能战胜自己的人是最难得的。

所以,能战胜自己的人是最难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修净土就不用学《金刚经》吗

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人该来学这部《金刚经》?

有人说:我是修净土的,不用读《金刚经》;净空老和
尚说了,几部大经,一句佛号就可以了。

这就冤枉净空老和尚了。净空老和尚的“看破放下,
随缘自在念佛”,听着很简单,但是如何看破?如何放
下?如何随缘?如何自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中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
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就算种了无量的善
根和福田,如果“取相分别,情执深重”的话,仍然没
有可能出离轮回。而对于着相与情执,唯一的办法就是
“破相”。所以还是得到《金刚经》里找。

因此,看一位大德的东西,要把他所有的东西全看完,
并且要根据当时的背景、环境去理解,千万别断章取
义,更不能拿着一句两句话去“造神”。


造神运动让很多大德都不敢出来,因为众生不知道惜
缘。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每一句佛号、每一句讲经都来
自于无量劫所结的善缘。


佛陀讲:布施之“施”为“得”,“受”为“失”。当我们
得到一个东西时,其实同时也就失去了。有很多朋友不
尊重和珍惜今天的因缘,这样就等于损失了自己无量
劫来积攒的佛法善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1:43 , Processed in 0.198831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