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34|回复: 2

[大德开示] 智慧与波罗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59 编辑

什么是波罗蜜?它是以大悲心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布施、持戒、智慧、忍辱、真实等优良素质。作为波罗蜜,这些素质必须不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 譬如当我们行布施时,若作此想:“这是我的布施。”那已被渴爱污染了;或作此想“这布施就是我。”那已被我慢污染了;或另作此想“这布施就是我自己。”那已被邪见污染了,这类布施被称为已受到渴爱、我慢及邪见所污染。持戒、智慧、忍辱等波罗蜜也是如此。 为了具备成为波罗蜜的条件,诸善行如布施、持戒等,不单只必须不受渴爱、我慢及邪见所污染,而且必须以大悲心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作为基础才成。菩萨必须对无边众生,无论远近,皆培育深切的怜悯,视众生为自己的亲生孩子。 他视众生为同是在生死轮回中打滚的天涯沦落人,受尽贪、瞋、痴、生、老、死、愁、悲、苦、忧及恼之烈火所煎熬,而不以分别心来分辨他们为朋友或敌人。他以此观想而对众生培育起强大的悲愍心。他的悲心必须强大至足以使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如此的悲心即是形成所有波罗蜜之根基的大悲心。 当须弥陀隐士(释迦菩萨)在遇到燃灯佛时,他的修为已圆满至足以使他自己脱离苦海。若是他愿意的话,他即可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但他是一个具有大悲心的伟人,为了圆满所有的波罗蜜以便得以解救苦难的众生脱离苦海,他愿意在生死轮回中多受苦长达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 方法善巧智:这是对行布施、持戒等善行的方法善巧智,以使它们成为成就正等正觉的管道与助力。发心修菩萨道者必须只抱着唯一的目标,即是成就正等正觉,而以此大善心,全心全意地投入修习布施、持戒、智慧、忍辱等善法。他不可祈求投生天界等福报,因为这些事实上是导致生死轮回之苦的原因。他只可以以涅盘为最终的目标,方法善巧智即是能令他只视正等正觉为唯一的成果之智慧。 上述之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即是修习十波罗蜜和成佛的根基。发心修菩萨道者应该先致力于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具足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布施、持戒、出离、智慧、忍辱、精进、真实、慈等波罗蜜,才是真正的波罗蜜资粮。 智慧波罗蜜,则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一、它的特相是透视诸法之实相,或是毫无错误地观照目标的共相与特相,有如一个熟练的射手一箭即射中红心。二、作用是有如灯般照明其目标,驱除掩盖事物之本质的黑暗愚痴。三、现起是不混乱,有如向导为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引路,或是对目标不再愚痴的成就。四、近因是定力或四圣谛。 当释迦菩萨被燃灯佛授记后,曾如此深入地省察智慧波罗蜜:“没有了智慧,布施等一切波罗蜜则不清净,布施之思、持戒之思等则不能执行应有的作用。”“没有生命,这身体则失去重要性,不能正常运作。没了心识,眼、耳等根门则不能执行各自的作用,如看、听等。同样地,没有了智慧,信根、精进根等就不能有效地运作。因此智慧是圆满布施等波罗蜜的主要因素。” 那么,智慧是如何帮助菩萨圆满其它波罗蜜的呢?(一)由于时常保持张开的慧眼,因此菩萨在布施肢体与内脏的时候,也能不赞扬自己或贬低他人。他有如的伟大药树,毫无恶意地奉献自己,不论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时常充满欢喜。只有在拥有智慧时才能具有方法善巧智地做布施、惠益他人,而只有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波罗蜜。若没有智慧,人们则易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行布施,这类为自己的利益而行的布施,就有如进行投资来获取私人利益。 (二)没有具备智慧的戒行可能是充满贪念、瞋心等的,难以达到清净,更别指望它成为正等正觉的基础。(三)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观察到在家生活的害处与出家生活的好处,才能体悟到欲乐的害处与禅那的好处、生死轮回的害处与涅盘的好处。在如此的观察之后,智者走向无家的生活、培育禅那及朝向证悟涅盘。同时,他也能帮助别人出家与培育禅那和朝向证悟涅盘。 (四)没有智慧的精进是错误的努力,它无助于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而比起错误的精进,完全不努力甚至来得更好。当具备了智慧,它就成为正精进,得以达到目标。(五)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有耐心地忍受他人的折辱。对于没有智慧的人,他人的恶待往往激起他与忍辱相反的不善心,如瞋恨等。对于智者,折辱只是在帮助他培育忍辱力,以及提升它到更高的层次。 (六)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如实地明了三种真实,即是真实戒、真实语、真实智,以及它们的起因与相对因素。在透彻地明了它们之后,通过去除应去除的和培育应该培育之法,他有能力帮助别人走上圣道。(七)以慧力滋养自己之后,智者得以成就禅定力。基于很有定力的心,他有能力发下不动摇的决心,去圆满一切波罗蜜。 (八)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对三种不同的人持有不变的慈心,而不分别他们为亲近、中立或敌对的。(九)只有通过智慧,才能对生命中的好与坏等起落,保持舍心而不受影响。我们应该如此省察智慧的素质,知道它是清净波罗蜜的原因。 再者,菩萨如此反省:“没有智慧是不可能有正见的,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清净的戒行,没有清净戒就不可能有正定。如果没有正定,想为自己带来福利也不可能,更别说去帮他人。因此,为了他人的福利而修行,应认真努力地培育智慧波罗蜜。”由于智慧的力量,菩萨才得以成就慧、真实、舍离、寂静这四住处,以布施、爱语、利行、同待(无分别心,有如对待自己一样地对待每一个有情)这四摄法利益众生,帮他们继续走在解脱道上,以使他们五根达到成熟。 由于智慧的力量,能导致勤于修观、照见诸究竟法,如名色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如此,有情才得以如实地了解生死轮回与它的止息。菩萨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布施、持戒、智慧、忍辱等善行,至达到诸波罗蜜的最高境界,他也致力于证悟道果。因此,他致力于圆满与成就殊胜的菩萨行。在如此省察智慧的各种素质之后,菩萨能够持续不断地培育智慧波罗蜜。 显而易见,贪、嗔、痴能导致众生盲目。反之,智慧可令盲目的众生复明。因此,这导致众生盲目的贪嗔痴三恶法,是智慧波罗蜜的对立因素。由于智慧之光不能与愚痴之暗共存,修习智慧波罗蜜的菩萨避免导致愚痴的原因,譬如对善法反感、怠惰、昏沉(无正念)地伸手等,而精进地致力于获得更广泛的智慧、各种禅那等。智慧有三种: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闻所成慧:为了把称为闻谛的闻所成慧带至成熟,菩萨以方法善巧智为根基,而具有正念、精进与智慧地细心读、听、学、记、问和分析探讨,以培育闻所成慧。闻所成慧的整体组合是: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廿二根、十二因缘、由四念处等所组成的三十七菩提分,以及善恶等各种法的排式。 还有无可责备、能够为众生带来快乐与福利的世间知识。如此菩萨培育了闻所成慧而成为智者,成就自己,也为他人建立智慧。同样地,为了服务众生,菩萨培育了可以即刻在当地找到适当方法的智慧,也即是方法善巧智。运用这种智慧,菩萨有能力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明了有助益的因素与导致破坏的因素。 二、思所成慧:同样地,菩萨通过深入地省察名色、五蕴等究竟法,以培育思所成慧。通过细心地读、听、学与记五蕴等诸究竟法,为闻所成慧。先思考而后省察已读、已听、已学与已记的诸究竟法,是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同样地,在透彻地了解五蕴等究竟法的特相与共相,而建立了世俗谛的知识之后,菩萨进而精勤地禅修,以便获得前面部份的修所成慧(通过禅修而亲自体证的智慧),即是十六种观智的前九个,譬如观察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的思惟智。 如此地修习观智,菩萨全面地观到身外与身内之物,都只是名色的现象而已:“这组自然现象,只是名色而已,根据因缘而生灭。事实上,并没有造作者或被造者。名色在生起之后肯定会消失,因此它是无常的。由于它不断地生灭,因此它是苦的。它是无可控制的,因此它是无我的。”如此地观照内外物的实相,他舍弃了对它们的执着,也助他人做到这一点。 在未成佛之前,菩萨基于大悲心去帮助众生进入三乘行道,通过这三乘行道,众生可以成就声闻、避支、正等觉这三种菩提,或帮已进入行道之人达到成熟。对于他本身,菩萨致力于获得禅那的五自在与诸神通。由于禅那与神通的定力之助,他达到智慧的顶峰,这便是修习智慧波罗蜜的方法。 关于修习禅那、神通与十个观智的方法,可参考《清净道论》。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清净道论》解释佛弟子的智慧进展直到证得道的阶段。然而,在此所讨论的是发心修菩萨道者的智慧进展。他们注入于禅修的一切精进力,必须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再停留在属于第六阶段的行道智见清净,也即是在证得圣道之前,而圣道也被称为智见清净。关于十个观智,菩萨的智慧进展只能达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即是只能获得首九个观智。 于《巴利论藏.分别论》的《智分别》一章里,也有提及三种智慧:一、思所成慧;二、闻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关于思所成慧,各种不同的智慧,无论是低劣或圣洁的,包括手艺与专业知识,只要是自己通过思考得来,而不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即称为是思所成慧。这种智慧不只是世俗的知识而已,也包括佛法。 因此,思所成慧包含了世俗的木工、耕种等知识,也包含了布施、持戒、止观禅等佛学知识。若愿意的话,甚至可以把佛陀的一切知智视为思所成慧,因为悉达多太子是自己思惟出修习一切知智之道,而不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然而,作为菩萨所修习的第四个波罗蜜的智慧,应该只是包括了道果智与一切知智之前的智慧,在此并没有关系到菩萨在最后一世所证悟的智慧。 在直到最后一世之前,释迦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只是到达观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因为后面部份的行舍智,将会直接导向圣道智。所以在最后一世之前,菩萨并不会尝试去跨越第一部份,因为若他如此做,他就会证悟道果而成为圣者,以及证入般涅盘。这样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们应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智慧波罗蜜,只是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二)从别人讲解中听来的智慧是闻所成慧。跟思所成慧一样,这种智慧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第一种慧是自己思考而得的智慧,而第二种则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智慧。(三)在体验到禅那、观智或道果时所获得智慧,则是修所成慧。 《论藏.分别论》的《智分别》列出智慧有一种、二种等,乃至十种。然而,这些智慧的组别都可被归纳在上述三种智慧之内。例如《分别论》在列举了闻、思与修所成慧三种智能之后,再列举了施所成慧、戒所成慧与修所成慧。施所成慧是布施造成的智慧。与布施相应的思有三种,即布施之前、布施时与布施之后所生起的思。与这些思相应的智慧,即是施所成慧。 同样地,在持戒之前、当时与之后生起的智慧,即是戒所成慧。若施所成慧与戒所成慧,是自己从思考中推理出来的,它们即是思所成慧。若是从他人之处听来的,它们即是闻所成慧。其它智慧的种类,也可同样地被归纳在闻、思与修所成慧三种慧之下。 《经藏.小部.佛种姓经》中,所提及的“向智者学习以成就智慧波罗蜜”已清楚地显示,佛陀把闻所成慧视为最基本的智慧。这是因为还没具备这种基本智慧的世人,是无法自己想出什么道理来的。他们必须先听智者讲解而从中学习。因此佛陀说在还未具备基本智慧之前,欲修智慧波罗蜜者应先向智者们学习。简而言之,在培育思所成慧之前,应先获得闻所成慧。 在《殊胜义注》等巴利注疏里,描述了释迦菩萨许多世成就智慧波罗蜜的生平,例如比豆梨、大典尊、锄贤人、阿罗迦、菩提沙门与大药等等。在这几世里,菩萨早已具备了基本智慧,也拥有思所成慧。由于他的基本智慧已经非常高,他在那几世里已不再需要刻意去获取闻所成慧。 关于智者,在《增支部.四集》里有提及四种智者:一、思智者;二、闻智者;三、注释智者;四、应辩智者。(一)有能力自己思考某项事情的人是思智者。作诗来歌颂值得称赞的人是属于这种人的范围。因此,思智者是凭着自己的思考力作诗之人。(二)把听闻得知的写成诗的人,是闻智者。 (三)他不是凭着自己的思考力,也不是从别人之处听来,而是以自己已知的有关知识,来解释某个难题;这种人被称为注释智者,他根据所提出的题目写诗。(四)他不需要自己推理,不需要从他人之处听来,不需参考已知的,而有能力即刻深入所举出的题目;这种人被称为应辩智者。就好象佛陀时代的婆耆舍长老。 智慧的本质,是一个单独的个别心所,它是究竟法之一。在《论藏.法聚论》里,智慧有择法觉支、慧根、正见、观智、慧、智等不同的名称,因为提供每一个项目应讲的细节,是《阿毗达摩论藏》的特征。智慧的主要名称,是由慧与根组成的慧根。它称为慧,是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四圣谛或无常、苦、无我三相的各方面。它称为根,是因为它能够克服无明与愚痴,或因它主宰了解实相的作用。 慧的特相是带来光明,就好象光一出现即能驱除暗室的黑暗;同样地,当慧一出现时,它能即刻去除令我们盲目的无明,使到我们能够看清事实。因此佛陀说:“没有其它的光明可以比得上慧。”慧的另一个特相,是能够分辨所觉知的事物,就好象明医能够分辨什么食物适合病人,以及什么食物不适合病人;同样地,当慧生起时,它令到人能够分辨善恶。 慧有透入地如实知见的特相,它就好象高明的射手所射出的箭,毫无差误地射进目标里。 对于智慧的这个特相,有个要点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智慧,是对色法、心、心所等究竟法的如实知见,这是无可指责的智慧。所以在《法聚论》里,慧心所被列入美心所之内。 关于《小部.八集.苏拉莎本生经》中苏拉莎的智慧,人们可能会有所置疑。在波罗奈国,有一个名叫苏拉莎的妓女救了一个快要被处决的强盗苏达迦。过后苏拉莎嫁了给他,跟他一起生活。但贪图她的珠宝的苏达迦说动她戴上值十万个钱币的首饰,再和他一起去山顶。来到山顶时,他就叫她把首饰脱下来,准备把她杀掉。 那时,苏拉莎心想:“他肯定是要杀死我的。我必须先施计把他杀死。”所以她就假装向他哀求说:“亲爱的,即使你就快要杀死我,我依然是爱你的。请你在我临死前,让我在你前后左右四方向你顶礼。”他没料到她会有计谋,所以就答应了。当时他就站在悬崖边,而她在他的左右与前面向他顶礼之后,在来到他的背后时就尽全力把他推下悬崖,把他杀死。 当时,释迦菩萨生为住在那山上的天神,见到这情形之后,他说:“并非在一切情形里的智者都是男人,女人也可以是聪明与有远见的。”有些人觉得,身为天神的菩萨称赞苏拉莎为智者,不知是否可算是恰当?因为她的动机是要杀死那强盗,属于杀生恶业,而不可能与慧心所相应。在解答这一点时,那些人说苏拉莎的知识并非真正的智慧。在三种智之中,即想智、识智与慧智,苏拉莎的智只是属于识智,即是说那是想象得来的智,在此所说的智是指这种知识。 又有些人则曲解地说,在邪见与正见两者之中,苏拉莎所拥有的是邪见,而菩萨所说的慧是指其邪见,并非在称赞她的慧根,因此与《阿毗达摩论》是没有冲突的。但是,这些把识与邪见视为慧的答案,是与《阿毗达摩论》的原则相对的,因此是完全错了。苏拉莎知道自己可以施计打败强盗是属于真正的知识,因此是智慧。 我们不置疑真正的智慧是否可以知道涉及恶行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很详细地知道某种酒有多少酒精、价钱多少,以及喝了会有什么后果是无可指责的。只有在人们开始想要喝酒时,它才算是恶的。同样地,我们可以透彻地去研究世上的一切见解与信仰,去分辨何为正确有理,以及何为错误的。这样地研究与如实了解它们为善或恶是没有错的。只有在把邪见当作正见时才是错的。 所以在苏拉莎的事件里,知道“我可以施计打败他”是一种正确的知识,是以智慧得知的,是无可指责的。但是,自她决定以计谋来杀死丈夫的那一刻开始,她的作为已变成邪恶与当受指责。菩萨称赞她为智者,是指她在杀丈夫之前所具有的正确知识。所以我们应当清楚地分辨,知道何为恶与造恶是两回事。 若某人坚持知道何为恶并非真正的智慧,那么他也已犯了一个错误,即把一切知的佛陀视为不能免除指责的。以他的至上智慧,佛陀能知道他想知的一切事物,包括一切的善与恶,由此他名为一切知智者。若真正的智慧是不涉及恶事的,那么佛陀就不会知道什么是恶事。事实上,佛陀的智慧是非常广泛与无边的,因此名为一切知。简而言之,佛陀对一切善恶是无所不知的。但是由于他已根除了一切潜伏的烦恼,他是绝不会想要造恶的,更别说是付诸行动。在省思佛陀已知一切恶、已舍弃一切恶,以及远离一切恶之后,我们应培育对佛陀的信心。 再者,我们应该研究《小部.大药本生经》。在那故事里,小梵与王和他的属国,派兵围攻韦提河王的京城。其时,大药智者(释迦菩萨)是韦提河王的左右手。他为了守城而设下许多计谋误导敌军,令到敌军士气动摇,最终彻底溃退。若我们认为大药所采用的诱敌计谋是属于不善,因此不算是智慧,那么菩萨就没有机会去成就智慧波罗蜜。而事实上,大药所采用的一切计谋皆是出自菩萨的智慧。因此,佛陀特地提出大药智者的本生故事,作为菩萨成就智慧波罗蜜的例子。考虑了上面所说的,我们应知道天神称赞苏拉莎为智者,是因为她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智慧的种类:《殊胜义注》等注疏对智慧所下的定义,是导向完全了解或完全了解四圣谛与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这是最高层次的智能(胜慧)。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较低层次的智慧。《分别论》的义注《迷惑冰消》,在解说思所成慧和闻所成慧时,说及关于谋生的业处与工巧的智慧。业处与工巧两者的智慧,又可分为高低两种。 譬如:木工是低等业处的例子,耕种和经商则是高等业处的例子。织草席、织布等是属于低等的工巧;写作、会计等是属于高等的工巧。它们的差别主要在于业处是不需要经过特别训练,而工巧则是需要经过特别训练才得来的谋生技术。当涉及特别的口才训练时,则称为‘明处’。 当我们去分别大火或小火时,并不是根据燃料的种类,而是根据燃料的数量来分辨。在智慧这方面也是如此,当把它分别为‘强与弱’或‘深奥与肤浅’时,我们不是根据知道什么,而是根据知道多少来分辨。我们不应只视注释里提及的高等智能为智慧,而应把较低等的智慧也包括在内。因此欲修习智慧波罗蜜的人,应该不分高低地向智者们学习。所以《小部.佛种姓经》里说:“不断地向智者学习,以成就智慧波罗蜜……。” 注释《分别论》的《迷惑冰消》‘四念处’一章,有举出了七个培育智慧的方法:(一)经常不断地问智者。(二)保持身体与身外物清洁:对于身体的清洁,头发、指甲与胡须不可太长,也不应满身臭汗与污秽。对于身外物的清洁,衣服不可臭秽、住所应该清洁。当身体和身外物不干净时,所生的智慧就好象在混浊灯油中的骯脏灯蕊,所燃放之灯火也是不明的。若要有如明灯之光一样清净的智慧,我们应保持身体与身外物清洁。 (三)保持诸根平衡:五根支配众生的心识与心所,若信根过强,其它四根就会较弱,结果精进根不能执行支助奋斗的作用;念根不能执行对目标保持醒觉的作用;定根不能防止散乱;慧根也不能观照。当信根过强时,我们应省思有缓和信根作用之法,或避免省思有增强信根作用之法,以便缓和过强的信根,直到与其它诸根平衡。若精进根过强,信根就不能执行其作用,其它诸根也不能执行各自的作用。我们应培育轻安或定力,来平衡过强的精进根。对于其它诸根的情形,也是如此。 智者尤为称赞的是平衡信根与慧根,以及平衡定根与精进根。若某人信强慧弱时,他就会盲信不值得信任之人。由于慧弱,他分辨不出谁值得恭敬,把假的佛、法、僧当作是真的,令到他的虔诚白费了。对假佛或假法的信仰并非真正的信,而只是邪胜解。若某人慧强信弱,他就会错失正道,而走上误人误己的狡猾之道。要把这种人引回正途,就好象要治好服错药的病人一般地困难。 譬如布施有两种,即思施与物施。思想狡猾的人可能会认为,只有思而非物会在未来带来福报。因此,不需要以东西来做布施,思施已是足够的了。这种人没有做到布施的善业,而由于狡猾的思想,死后他将会投生在恶趣。只有在信与慧平衡时,人们才会对可信之人有正确的信心。而且在没有狡猾思想的干扰之下,他们能够种下许多善业。 精进根也应该和定根平衡。若精进弱而定强,它可能引致懈怠、心不活跃。人们会把这昏沉之心当成好的定力。当精进强而定弱时,心就会烦躁激动、不能平稳。受到掉举吞噬的人可能会乱想:“若修行法门不能带来预期的成果,我将舍掉它与改修其它法门。”当精进与定平衡时,懈怠和掉举就不会产生。这两者的平衡使到禅修者迅速地证得禅那或安止定。 然而,念根是不可能过多的,有的只是不足。巴利经典把念根比喻为盐,是煮一切菜肴的必要成份。它也像是治理一切国家大事的首相。因此在尽力保持最高的正念时,应善于平衡信根与慧根,以及平衡精进根与定根,任何一个过多都是无益的。关于这点,乌佛尊者在其所著的《大念处依止》一书中这么说:“信过多导致过度热忱,慧过多导致狡猾,精进过多导致掉举,定过多导致昏沉,但绝不会有过多的念。” (四)远离无知的人:无知之人是指,没有观照过名色、五蕴、六处等诸究竟法的智慧之人。(五)亲近智者:智者是指体证了生灭随观智五十个特相之人。若欲知生灭随观智五十个特相的细节,可参阅《经藏.小部.无碍解道》。关于第四和第五项,论师只提及最高层次的智能(胜慧)。在第四项里,无知之人是指没有观照五蕴、六处等法的智慧之人。反之,能观照这些法之人肯定是有大智慧之人。 但有些人虽然没有观照这些微妙法的智慧,却懂得一般的善法修行,如:“这种布施是适合的,那种布施是不适合的。应该如此持戒,不应那样持戒。”他们也懂得世俗生活的事情:“这么做会令人长寿,那样做会令人短命。”我们是不能说,这种人是完全没有智慧的,而也应该亲近他们。在第五项里,智者的定义是体证了生灭随观智五十个特相之人。论师们这么说时,只是针对修观禅已经很有成就之人的胜慧。 但关于求知,佛陀在《小部.佛种姓经》里说:“就好象比丘在托钵时毫无分别心地逐户去托,求学之人应该不理社会地位或教育程度地向一切有能力解答问题的人请教。”因此,求学之人应该只避开完全无智之人,而请教一切能够增加其知识之人。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只远离完全无能解答任何问题之人。而只要某人能够提供我们些许的知识,我们都应该亲近他。根据《佛种姓经》,在求知时,我们应该向智者发问及听他解说以培育闻所成慧。过后,若对某一点不清楚,我们应该省察与思考它,以培育思所成慧。 在《增支部.三集.大品.伽罗摩经》里,伽罗摩人告诉佛陀有许多宗教导师来到他们的村子,而所有的导师皆只称颂自己的教理,以及贬低和批评他人的教法,所以他们感到很迷惑,不知应该听从哪一个导师的教法才好。佛陀给他们回答的摘要是:“在适当地思考之后,若你发现其教法是无误的,那么就可接受它。”这部佛经显示了我们应先听闻导师说法,以获取闻所成慧。然后再以思所成慧,来分辨何者是正确无误的教法。 再者,在《小部.初本生.大护法本生经》里,当德叉尸罗的大导师亲自到护法的家乡,去探索为何那村子里的人民都不会早死时,大护法村长(后来的净饭王)向他说:“对一切来此说法之人,我们都听其说法。听后我们都会思考其教法。对于无德者所教的,我们舍弃而不理它。我们只信受有德者所教之法;对其教法我们感到欢喜,也会依法实行。因此在这村子里,不会有年轻人在寿终前早死。”这部《本生经》清楚地显示了人们是先获取闻所成慧,然后只接受思所成慧印证无误的教法。 ‘亲近智者’并不是指,只是与智者日夜相处,而是指向智者学习与获取他们的智识。《小部.吉祥经》中所说的‘远离愚者’,并不是指不跟愚者交往。我们甚至可跟愚者住在一起,以引导他走上正途。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并没有违反《吉祥经》中的劝告。其中一个例子,即是佛陀逗留在乌鲁维拉园里跟一群持有邪见的拜火外道相处,以助他们舍弃邪道。 因此,只有在信受与实践愚者的教法时,我们才算是亲近愚者。同样地,亲近智者并非只是与他们相处,只有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某些知识之后,我们才可算是有亲近智者。 (六)省察含有深奥智慧之法:在此,智慧就好象是燃烧一切大小可燃物之火。火的大小,是根据所烧之物的数量。同样地,智慧能知道一切可知之法。智慧是肤浅还是深奥,是根据其所知之法是肤浅或深奥。含有深奥智慧之法包括了名色、五蕴、六处等,深奥智慧指体证这些深奥之法而生起的智慧。深奥智慧的数目,跟深奥之法的数目一样多。省察这一切深奥之法,即会增长智慧。 (七)倾向于培育智慧:在行、立、坐、卧这四种姿势里,我们都应倾向于培育智慧。这种警觉的心态,是增长智慧的其中一个原因。以下,是七个培育智慧的方法之摘要:一、问了再问;二、保持清洁;三、平衡五根;四、远离愚者;五、亲近智者;六、省察深奥之法; 七、倾向于培育智慧。 智慧的素质:在心与心所执行各种作用的当下,如果智慧占了最显著的地位,它即名为观增上缘,是四个增上法之一。在二十二根里,有四种根是属于智慧的,它们是:一、三十九个世间智相应心里的慧心所,世间智相应心的慧心所是为慧根。二、与须陀洹道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未知当知根。三、与阿罗汉果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具最终知根。四、与须陀洹道心和阿罗汉果心之间的六个出世间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最终知根。 智慧波罗蜜只涉及世间心,因此它包括在三十九个世间智相应心中的十三个智相应善心之内。无记唯作心只是阿罗汉才有的,因此跟还是凡夫的菩萨无关。果报心(也作异熟心)是由于过去的业力,而自动生起。因此与这两种心识相应的智慧,并不算是智慧波罗蜜。在成就智慧波罗蜜时,菩萨只是专注于修习世间智慧至最高层次。 在三十七菩提分里的五根,其中一个是慧根。这慧根有两种,即世间与出世间。出世间慧根并不包括在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之内。只有在证悟道果之前,与世间善心相应的智慧,才是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同样地,在三十七菩提分里,还有其它四个属于智慧,却有不同名称的菩提分。它们是五力里的慧力、四神足里的观神足、七觉支里的择法觉支、八正道里的正见。 跟慧根一样,这些有不同名称的智慧也有两种,即世间与出世间。与出世间心相应的慧,并不包括在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之内。只有在证悟道果之前,与世间善心相应的智慧,才是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在省察智慧的这些特别素质之后,愿你能够修习智慧波罗蜜至最高层次。 编摘于《南传菩萨道》
发表于 2011-1-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59 编辑

噢 我被污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59 编辑

呵呵,哪里这么容易被污染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18:35 , Processed in 0.21430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