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694|回复: 39

[佛教文化] 丛林知识简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丛林知识简编
序言:学习丛林知识的重要性
丛林,这是汉传佛教中对于大寺院的一种称呼。汉传佛教从佛教初传到今日,经历两千多年的流传与变化,早已经具有鲜明的汉传佛教特色,也已经为广大的汉族佛教徒所接受,这也已是一不争的事实。
今日的汉传佛教,积千多年的沉淀,虽说从印度传来,但却已具有深广的汉文化内涵了!想要了解今日的佛教,今日世界上流传的佛教,不理解汉传佛教,那可以说就是不了解佛。尤其是想要真正的理解大乘佛教,汉传佛教可说是重要的一环!而汉传佛教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丛林化”的,中国以丛林化形式表现的佛教中承载着汉传佛教千多年的文明,这是我们现代的佛教徒不可不知道的!
研究所安排《丛林知识》这门课给大家,就是要大家了解、理解我们汉传佛教的一些基本特色,保持优良的汉传佛教传统,改变一些不良的弊端,以期促进我们汉传佛教更健康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发展!
本讲义的编排,就是本着这样的想法和思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部分的取舍和调整,使之更加实用化些!在此感谢前人的努力!在编此讲义的时候,突然觉得汉传佛教的伟大和丛林知识的深厚内涵远不是本编所能承载,限于学力及时间,仓促如此,遗笑方家!


云乡
                                    200999于西园寺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丛林之由来及其发展

一、丛林之名称及其由来

“丛林”在汉传佛教里就是指的大寺院。
梵语“贫婆那”,此云丛林,《大智度论》云“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如一一比丘不名为僧。诸比丘和合,故名僧,僧聚处得名丛林。”又《大庄严论》云“如是众僧者,乃是胜智之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
佛教在印度的初传时代,佛陀和弟子们共住修道的地方叫做“僧伽蓝摩sam!-gha^ra^ma”,汉语意思是“众园”,也就是大众聚集在一起修道的地方。也有叫做“精舍”的,印度叫“毗诃罗viha^ra”,意思是“智慧和道德都精练者所居住的舍宅”。
佛法从印度传来中国,起初是不受国家重视的,只是僧徒们的民间活动,国家虽不禁止佛教,但是禁止华人出家修其道。直到来华的印度僧人渐多,佛教已经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国家才渐渐重视。
“寺”,在中国最先是政府的对外办公机构。佛教渐渐流行,来华的高僧渐渐被国家所重视,就请来华的外国高僧住在政府所设的“寺”里,这种寺很像现在的接待外国首要的宾馆性质。直到后来文帝在洛阳新建“白马寺”,这才有中国的最初的寺院。三国时代,康僧会于江左地方传教,在建业(今南京)筑寺塔,号建初寺。其后,佛教流传也越来越盛,建立壮丽宏伟之寺院者不在少数;并有七堂伽蓝之制,即伽蓝须具有大殿、讲堂、塔、钟楼、藏经楼、僧坊、食堂等。


二、丛林之在中国

佛教传来中国,有了最初的洛阳白马寺,后来又由政府下令在各地由政府监管,修建佛寺,勒令度僧,也就是允许汉人出家,指派高僧主持,发展地方佛教。甚至由国家机构设立译场从事佛典的翻译工作,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有现象。这说明了我国古代的人们思想是怎样的开放与包容,也就因为如此才有今日的中华文明和汉传佛教!
大丛林的真正出现和发展已经是唐末五代后的事情了,这件事与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壮大有着至深的关系。早在东晋道安大师的时代,即有不少僧徒追随道安学习佛教,道安大师曾有遣散自己的徒众的记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世时,正值中国的隋朝之末和唐朝之初,主要是隋朝,当时智者大师的住处已经应该有很多的追随者了。但是这些大师的徒众和住处,依然有皇家监管,并且与政治阶层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系!丛林的发展壮大真正的时代是不由政治干涉,有佛教僧侣们自己维生自主发展的时代,那就是唐朝的皇权衰落,无法真正的顾及到佛教,而佛教在这一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得到很大的发展!
中国佛教的禅宗从曹溪慧能大师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在律宗的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的怀海禅师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中国丛林真正的开始。所谓“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后来的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
丛林规模开始不大,到唐末五代,南方有很大发展。如洪諲住浙江的径山,道膺住江西的云居山,僧众多至千数;义存住福州的雪峰,冬夏禅徒更不减于一千五百人(见《宋高僧传》卷十二)。入宋,丛林建置益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凡名德住持的大丛林,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寿自杭州灵隐移住于同地的永明寺(今净慈寺),学侣多至二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
北方的丛林,亦始兴盛于宋代。仁宗皇祐元年(1049),内侍李允宁施住宅,创兴禅席,仁宗给与寺额为十方净因禅院,庐山圆通寺怀琏应命为住持,禅道大弘于汴京。神宗元丰五年(1082),又命京师(今开封)大相国寺,创立慧林、智海二大禅院,后都成为京师有名的禅林。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宗赜集《禅苑清规》时,丛林的各种制度也已经灿然大备。
宋朝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如克勤所住江西云居山、宗杲所住浙江径山、正觉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清了所住真州长芦崇福寺等,其住众常多至千人以上。史弥远因而请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刹︰余杭径山、杭州灵隐、净慈、宁波天童、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湖州道场、温州江心、金华双林、宁波雪窦、台州国清、福州雪峰、建康灵谷、苏州万寿、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刹(见《七修类稿》),俾拾级而登,于是丛林及其各种丛林制度也就遍行于江南,经久不衰。
今日汉传佛教的丛林及丛林制度也就是由这些中国现存的各大丛林及所行制度而表现出来,我们所要了解的也就是今日的丛林及其次第组织规制和各种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丛林之建设及其布局

         禅寺、净寺、律寺

天下的丛林在我国的宋代时候已经在有意无意中由禅、教、律三派将其按照各自的传承及功能,分成“禅寺”、“净寺”、“律寺”三种。但是三种寺庙的建设却是区别不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佛教传来中国最初的寺院是由国家建立的,建筑上是仿照了皇宫的建设,以中轴线为主的殿堂布局,拥有鲜明的汉传佛教的建筑特色。如果今日的寺庙不依中轴位建设布局,这是会让人们误解以为不是佛教的寺院的。可见这样的建筑特色是怎样的代表了佛教的寺院建筑和深入人心!
以下,将对中国的一般丛林建设及其布局,做概要的简单介绍。

一、        放生池

   “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杀生的人,当坠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无穷苦;侥幸为人,亦受短命等恶报。戒分“止持”与“作持”。就止持而言,杀生为最大的恶业;从作持而言,则放生为最大的功德。
放生典出《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谓释伽佛过去世为流水长者子。一次,长者子经一空泽,见池水涸竭,万鱼被曝晒将死。长者子先取树叶遮住阳光。后来发现,恶人为了捕鱼,在源头处截断了水流。长者子即向国王借了象队,到上流用皮囊盛水,运到空泽,倾泻池中,救活了万鱼。
中国行放生,当始于隋代天台大师智顗。《佛祖统记》卷二三载,智顗“买断蔰梁,悉罢江上采捕”,让渔人放生在天台山海隅。唐肃宗乾元二年,昭令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颜真卿作《天下放生池碑铭》。宋•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哲宗“与辅臣言及放生,云‘天地大德曰生’,后苑故事有钓鱼荷苞会,比令罢之”。放生已成为朝野的风气。《艺文类聚》记载,梁元帝时,荆州有放生亭碑,则似乎唐以前已经有放生的风气。又《南史》梁武帝时,谢微为放生文,见赏于世。因为梁武帝信奉佛教,严戒杀生,慈悲一切,并曾经下令全国佛教僧侣戒断肉食,以至为侯景之乱被囚禁,因慈悲守节不吃鸡子而活活饿死,由这些看来放生之风起于梁武帝时是毫无疑问的。
放生池的建筑一般都在寺院的山门之前,也有修建在大雄宝殿之前的。人工的或天然的水池加以修整,来用做放生需要。放生池的建设在南方的寺院中几乎是随寺都设的,但是北方是不多见的,这是由于南方气候湿润,地多河流的缘故。还有,放生池还有一重要的功能,即是防火,寺院一旦起火,放生池的水有最好的灭火功能。

二、        山门

山门,一般丛林的七堂建筑之一,因为古代的禅寺大都建在山中,因此这第一道门也称“山门”或者“三门”,一般都建在寺院的正道入口处,有三个门口可入,所以也叫做“三门”,分别代表着佛教的三门解脱,“空解脱”、“无愿解脱”、“无相解脱”。
附: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禅宗丛林,则须具有佛殿、法堂(又称说法堂。相当于讲堂,位于佛殿后方)、僧堂(或作禅堂、云堂、选佛场。僧众坐禅或起居之所,中央安置佛陀或文殊菩萨像)、库房(又作库院,为调配食物之所)、山门(又作三门。即具有三扇门之楼门,表示空、无相、无愿等三解脱门)、西净(又作东司净房,指厕所)和浴室(又作温室,为温浴之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净、浴室为禁语之所,故又称三默堂。

三、        天王殿

中国传统丛林建筑中,三门内的第一重殿一般就是“天王殿”。殿内中间供奉弥勒菩萨,弥勒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则供四大天王。兹略述所供尊像如下:
(1)弥勒菩萨︰通常指被认为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五代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深受尊崇,临终唱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后人遂以其为弥勒菩萨的化身,为其塑像,供奉于天王殿正中。
(2)韦驮天︰据《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法苑珠林》所载,唐•道宣律师诚感天人,南方天王部下韦琨将军为之护持正法。宋代以后,寺中普遍塑有韦天像,后与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3)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即︰1、东方天王——提多罗吒,能护持国土,手持琵琶以作标帜。2、南方天王——毗琉璃,能令他人增长善根,手中持剑。3、西方天王——毗留博叉,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4、北方天王——毗沙门,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
    中国佛教丛林里的天王殿是在明朝时候才开始有出现的,明以前的丛林是没有天王殿的建设的。

四、        大雄宝殿

汉传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或称大殿,日本则称之为金堂。为汉传佛教寺院里最大的主殿之一,一般建在天王殿之后,为寺院的中心。初期的丛林里大殿也是没有的,只有法堂和僧堂等。
“大雄”为佛的德号之一,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殿内所供奉的佛像,主要为释迦牟尼佛,但也有例外的情形,兹略述如下︰
(1)释迦牟尼佛︰有各种不同的姿势,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结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结说法印。另有一种立像,称作旃檀佛像,乃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一般多于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二比丘像,即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
(2)三身佛︰系根据大乘教理而塑。当中一尊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即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3)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称三宝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外,又有以三世佛代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为过去的迦叶佛;西边为未来的弥勒佛。
(4)五方佛︰以五尊佛分别阐释佛的意义。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佛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五、        法堂

“法堂”,七堂伽蓝之一。即寺庙中演布大法之堂宇,相当于现在的讲堂。《禅苑清规》卷十云(卍续111•931上):“不立佛殿,唯构法堂者,表佛祖亲受当代为尊也。”禅宗的寺院初期是不立佛殿的,唯独建立法堂;佛殿开始建立以后,多于其后方之沿中轴线再建法堂。也有佛殿兼作法堂用的,不另外建立法堂。
印度古来即建有法堂,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四云(大正13•234b):“于当来世是中皆应起立塔寺,造作法堂,安置舍利经法形像,以种种七宝而修供养。”《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大正24•393b)︰“王作是念,今此珍宝是依法得,非是枉求,我今宜用修造法堂。”又,我国法堂之建立亦由来已久,《六学僧传》卷十七〈隋罗云传〉(卍续133•730上)︰“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景德传灯录》卷四〈慧忠传〉(大正51•229a)︰“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据此可知,隋唐以前即存有法堂了。也许那个时候佛教寺院常常有讲经说法的,所以法堂是很重要的建设。

六、禅堂

“禅堂”,修禅之处。禅宗的很多禅僧都聚集在这里参禅,所以禅堂也叫做“僧堂”,以众僧于此坐禅也。禅堂一般不是建筑在寺院的中轴线上的,而是建造在法堂东边,安静的地方,便于禅僧们的安静用功。这是禅宗的丛林里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禅僧们修行开悟的地方,所以又叫做“大彻堂”的。
禅堂的最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佛,四周空间用来行香(走步),靠墙壁的四周都是禅凳,供修禅的人打坐之用。古代的禅僧也是住在禅堂里的,故在禅堂的东西两边给禅僧睡觉的铺位又被叫做“广单”。禅堂里有极为繁密的各种规矩,规定了在里面修禅的禅僧的行住坐卧,确保参禅打坐的人们次序不乱!这是汉传佛教里一种特有的修行方式,很多人都曾经在这里有过某种特别的禅的体验。

七、念佛堂

中国的佛教在净土宗流行之后,很多寺院都改变为修行弥陀净土的念佛道场,而有念佛堂的建设。一般也是不建在中轴线上,而是建设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堂里供奉阿弥陀佛或西方三圣,规矩一切仿照禅堂,唯独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主要修行方法。这是净土寺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尤其现在净土宗流行的时代,有很多设备精良道风纯正的念佛堂出现!

八、        藏经楼

藏经阁一般都是建筑在寺院中轴的最后面的一个殿,很多都是两层或三层的,下面一层供佛像,上面一或两层收藏佛教的各种大藏经和一些字画等古物。

九、        观音殿

观世音菩萨略称观音。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大乘菩萨中,慈悲之观世音与智慧之文殊、愿行之普贤,同是最著名之菩萨,广受信仰。其中观音信仰最为普及,广泛流传于印度、西域,乃至中国、西藏、日本、南海等地,因此有关观音信仰的史事及诸传说为数最多。
因观音信仰之盛,造立其形像之风也就大行,尤其北魏以后,其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现存有关观音菩萨的造像遗品很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传来,又有十一面、千手、如意轮等诸观音像。又由于笃信菩萨不可思议的感应者,而传有蛤蜊、马郎妇、水月、鱼篮等诸观音像的流行。
很多大丛林都会在大殿旁边建筑偏殿,一面供奉观音菩萨,一面供奉地藏菩萨或者其他的大菩萨。

十、        伽蓝殿

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下云(大正54•303b)︰‘中国僧寺立鬼庙,次立伽蓝神庙。’可见唐、宋代的禅家已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其实这才是佛教中的十八“伽蓝神众”。
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相传隋代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曾在荆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扰乱智者。经过智者大师的度化之后,关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后,这位千余年来极受人们敬重的英雄人物,就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了。所有,很多寺庙会在法堂两面各建有偏殿,一面做祖师殿,一面供奉“伽蓝菩萨”,其实就是“关羽”。寺院中供奉伽蓝神的殿堂,就称之为伽蓝殿。

十一、        祖师堂

    中国,中国的西藏及日本的佛教各大宗派都很重视其列祖的传承。如禅宗立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天台宗立东土九祖、十七祖。华严宗立五祖、七祖、十祖。真言宗立八祖。净土宗立五祖、十六祖。真宗立七高僧等。其中,日本天台宗以最澄为宗祖,真言宗以空海为宗祖,净土宗以源空为宗祖,真宗以亲鸾为宗祖,日莲宗以日莲为宗祖。又称一派之祖为派祖,称一流之祖为流祖。或依宗派而有高祖、元祖、中祖等名。祖师的著述称为祖书、祖典,祖师所居之山称祖山,那么安置祖师像的堂宇就称祖师堂或祖堂了。一般多建在大殿的西面。

十二、        罗汉堂

梵语Arhat(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
《佛祖统纪》卷三十三〈供罗汉〉条下云(大正49•319b)︰“佛灭时,付嘱十六阿罗汉,与诸施主作真福田,时阿罗汉咸承佛敕,以神通力延自寿量,若请四方僧设无遮施,或所住处,或诣寺中,此诸尊者及诸眷属,分散往赴,蔽隐圣仪,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祖庭事苑》里记载:仰山和尚在洪州观音时,粥后坐次,有僧来礼拜,师不顾,其僧问师:“识字否?”师云:“粗识。”僧乃右旋一匝云:“是甚么字?”师于地上书十字酬之,僧左旋一匝云:“是甚么字?”师改十字作卍字,僧以两手托圆相如修罗掌日月势云:“是甚么字?”师乃画一圆相团却卍字,僧乃作金刚势,师云:“如是如是。”僧礼谢,腾空而去。
印度佛教早就有斋僧的风俗,中国佛教亦如此,传说能有五百位出家人的队伍里就会有一位真罗汉,想必五百罗汉亦是由此而来,中国盛行的打“千僧斋”亦与此有关。因此,很多寺庙都会修建有大型的五百罗汉堂。如我们的西园寺就建有庄严的五百罗汉堂。

十三、        斋堂

这是寺院里所有的僧人们吃饭的地方,也叫“食堂”,是伽蓝七堂之一。今时多供奉当来弥勒佛,印度时候,食堂安频头卢尊者像为上座,唐不空三藏奏请皇帝,使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以为上座。可见早些丛林是有在斋堂供奉文殊菩萨的。一般丛林的斋堂都是建造在大殿的东院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十四、        戒坛

指举行授受戒律仪式的场所。戒律之授受,原仅挑选清净地方结界举行,后来才以土、石、砖等筑成三层平坛作为戒律授受处,故戒坛又称戒场。如《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之二云(大正40•206a):“戒坛者,谓于场中别更封土,若据初开,未必有坛,所以律中约通从本但云场耳。”戒坛之初建,据《释氏要览》卷上记载,始自天竺楼至菩萨请筑戒坛为比丘受戒,佛许之,遂于祇园精舍外院之东南隅建坛。
中国戒坛的设立风气,系在戒律经典及其仪式传入之后所陆续兴起。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五所载,魏明帝嘉平二年(250),中天竺三藏昙摩迦罗至洛阳,译出《僧祇戒》。又于正元元年(254),与安息国沙门昙谛共出《昙无德部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摩法,沙门朱士行为受戒之始。另据《比丘尼传》卷一〈晋竹林寺净检尼传〉所载,升平元年(357),沙门昙摩羯多于洛阳立戒坛,为净检等四人授具戒。此为中国比丘尼受戒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北方寺院建立戒坛见于文献之始。
其后,南方寺院亦有戒坛之设。如《宋高僧传》卷八〈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云(大正50•755a):“印宗辞屈而神伏,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此外,晋•支道林曾于石城、汾州各立一坛;宋•智严于上定林寺立坛;梁•僧祐于上云居、栖霞等处亦曾立坛;唐•道宣尝于净业寺建石戒坛,并撰有《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一卷。后来,建立戒坛之风气乃渐盛行全国。官设私设均有。
中国的戒坛在创建之初极为简单,入唐以后渐形华丽。如河南嵩山会善寺的戒坛,系用石栏筑成,雕刻极精,曾有“琉璃戒坛”之称。至后世,更有以戒坛为寺名者,如北京西山戒坛寺,原名慧聚,后改名万寿,但因寺中建有高大的戒坛,故一般人皆称之为戒坛寺。又,以前禅、律诸宗的寺院,每在寺门前建石碑,上书戒约,如“禁荤酒入山门”等字样,因其多立于戒坛前右方,故俗称为“戒坛石”。
有关戒坛的型式,据明•周永年所撰《吴都法乘》卷十〈坛宇篇〉引朱希周《苏郡开元寺重建万善戒坛碑》文所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曾就开元寺故地建室,并筑坛其中,越三年而告成。坛有二级,高七尺余,广二十九尺,四面列阶而升;坛上设毗卢遮那如来像,护戒诸神围绕其侧。坛外设普门法王子大悲像,像之左右有十八应真。
由此可知,戒坛的建筑至明代已相当发达,而且是在室内筑戒坛。现代丛林一般只有律宗的寺庙有戒坛。

十五、        云水堂、上客房

接待十方往来僧人及信徒暂住的地方,因为出家人一肩云水,行脚参访,往来江湖。所以给这些流动不定的行脚僧的住处,就被称为“云水堂”。

十六、        如意寮

《三藏法数》说:“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等是也。”如意,就是逞心如意的意思。如意寮,就是出家者的养病室,这种房间设备可能好些,环境也可能安静些,好像还有专人会照顾!
今时寺院已经不设如意寮了,有病的人都去住在医院的病房了!但是,这种如意寮在古代是有的。尤其现代的佛教僧侣,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佛教僧侣的养老成为当今佛教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

第三章  丛林之规制及其功能

(一)总说

丛林制度,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所集禅众无论多少,尽入僧堂,依受戒先后腊次安排。行普请法(集体劳动),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又置十务(十职),谓之寮舍;每舍任用首领一人,管理多人事务,令各司其局(见《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
在以上制度之前寺院的首脑为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或称都维那),都是领导大众维持纲纪的职僧。上座以年德俱高,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如姚秦、元魏,常有命令补上座。唐•道宣亦曾被命为西明寺上座,其位居寺主、维那之上。寺主知一寺之事。如后周陟岵寺、隋大兴善寺等,皆有寺主。维那意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或称为悦众;但后世常以悦众为维那之副,其职有数人,以大、二、三、四等别之(《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
至于丛林古规的职事,则有首座、殿主、藏主、庄主、典座、维那、监院、侍者等名目。如黄檗希运在池州南泉寺为首座、遵布衲为湖南药山殿主、雪窦重显为南岳福严寺藏主、南泉普愿于庄上为庄主、沩山灵祐在江西百丈山为典座、克宾于河北魏府(今大名县)兴化寺为维那、玄则在法眼会下为监院(见元•道泰《禅林类聚》第九)、兴化存奖为临济义玄侍者等。
后世丛林组织日渐庞大,各寺家风不同,为住持者多因时制宜,自立职事,名目层出不穷。宋•宗赜《禅苑清规》的序文(卍续111•875上):“庄严保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在《禅苑清规》所载丛林职事名目即有二十三种。宗赜还撰了一篇〈龟镜文〉(弋咸《禅林备用清规》卷七称之为〈百丈龟镜文〉),概括地说明设立各种职事的必要。文云(卍续111•917下):“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檀越故有知客,为众僧召请故有侍者,为众僧看守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洗濯故有浴主、水头,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炉头,为众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园头、磨头、庄主,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故有净人。”(《禅苑清规》卷八)
以上制度,自宋以来通行甚久,少有更改。至于今日丛林所行的,则根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更有部分增益修改,且分成东西两序。东序序职(资格)有都监、监院等二十一员,列职(实职)有化主、库头等二十六员;西序序职有首座、西堂等十二员,列职有殿主、寮元等二十一员。细分职别可达八十种,可谓繁杂(见清•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
丛林职事人员之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方丈为禅林正寝,住持所居之处,故称寺主为方丈,他为全寺诸堂之头,故又称堂头和尚。至西序的重要职员,则为首座(即古之上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藏主、知客、寮元(云水堂首领)等。东序为监院(即古之寺主,俗称当家)、副寺(即知库)、维那、悦众、侍者、庄主等,是一般丛林所常设的。此外,列职各专一务者,还有饭头、菜头、火头、水头、碗头(通称行堂)、钟头、鼓头、门头、园头、浴头(亦称知浴)、圊头(即净头)、塔头(亦称塔主)、树头(巡视山林、栽补树木)、柴头、磨头、茶头、炭头、炉头、锅头、桶头、灯头、巡山、夜巡、香灯、司水(禅堂专任)、照客、听用等。以上各种职事名称,以等级分,可统称为知事人员(一级)、主事人员(二级)和头事人员(三级)。规模较小的丛林,即以主事兼知事。规模较大的丛林,则有很完备的组织。方丈之下有库房、客堂、维那寮、衣钵寮四个机构(通称四堂口),是为丛林的基本组织,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首领共议进行。此外有首座寮以处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处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杂务行者和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临时接待过往禅衲。又有蒙堂以处知事职僧以上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处副寺以下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处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以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
现今丛林,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的与十方的两类。本来从宋代起,丛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牒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制度丛林或子孙丛林。十方住持院由官吏监督的选举,故称为十方丛林。后世即大体沿用其制度,无大变动(现今无其第三种)。
另外,十方丛林中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有如镇江金山寺名刹的住持,即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宁波天童寺自清末寄禅(敬安和尚)重兴后,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丛林。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丛林为十方选贤丛林,即依天童寺选贤方法,订立“十方常住规约”二十条。并规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厦门南普陀寺志》)。这种选贤制度是丛林住持史上的一大进步!
附:Holmes Welch著•阿含译《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之附录〈四十八执事〉
传统上总先将四十八执事(编按︰又名“丛林四十八单”执事)分成二十四序职与二十四列职,然后再加以说明,此法也见于《金山规约》。手抄本《金山规约》有微卷收藏于香港大学图书馆。同制为微卷的《焦山规约》采相同的列法;以《百丈清规》为依准的《华北宗教年鉴》第一号上的资料亦然。不过《百丈清规》卷六还提到不见于他书的二十四杂执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依照《金山规约》,列出四十八执事︰
┌─┬───────────────────────┐
│  │典  贴  饭  菜  水  火  茶  行  门  圊  圆  照│
│列│座  案  头  头  头  头  头  堂  头  头  头  客│
│  ├───────────────────────┤
│职│都  监  副  库  监  园  碾  寮  殿  钟  鼓  夜│
│  │监  院  寺  司  收  主  头  元  主  头  头  巡│
├─┼───────────────────────┤
│  │座  首  西  后  堂  书  藏  僧  知  知  参  司│
│序│元  座  堂  堂  主  记  主  值  藏  客  头  水│
│  ├───────────────────────┤
│职│维  悦  祖  烧  记  衣  汤  侍  清  请  行  香│
│  │那  众  师  香  录  钵  药  者  众  客  者  灯│
└─┴───────────────────────┘
文件资料之间固然相互一致,现存的活资料却同样一致的予以反驳。在金山等寺,维那、悦众、知客、僧值与衣钵是列职,而非如表上所列的序职。清众也非列职,而是泛指禅堂东西各序职和尚的总称。
我拿上表请示金山等寺的方丈与高序职执事,他们皆无法解释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方丈说金山自首任方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另一方面,他在任期间并无新规条加入。我没有机会亲自调查规约的历史,或许它代表的是早期的人事系统,与近数十年来所采用者迥异。或许它试图提出寺院人事的理想状况,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关系一如《周礼》与周朝的实际行政运作。也就是,讨论寺院生活的作者,最后认为四十八是最好的职位数,因而删除了《百丈清规》上的二十四。在他所删除的职位中,有些的确已经废止不用(如担运与化饭),但有些是常被设置的,如库头、巡山。同时,他增设了《百丈清规》所没有的职位,像是座元、钟头。也许因序职比列职少,他又将一些列职划归为序职,如此,两边就互相对称了。
这是我对差异之原由所作的推测,但不论原由为何,它们说明了只依据文件资料撰写近代中国佛教实际状况的危险。将上列《金山规约》所载的执事表,与金山实际设置的执事作一比较,更可明了危险的程度。有关金山实设的执事,由太沧提供消息,他1917至1949年于金山服务,最后四年任方丈。以下所列大多经过证实,而且无一与得自其他金山和尚的资料矛盾。
┌────┬────┬─────────┐
│部    门│人    数│序              职│
├────┼────┼─────────┤
│住持    │        │                  │
│  方丈  │       1│首座              │
├────┼────┼─────────┤
│衣钵寮  │        │                  │
│  衣钵  │    2~3│祖师、烧香        │
│  汤药  │    2~3│记录              │
│  侍者  │       1│侍者              │
├────┼────┼─────────┤
│禅堂    │        │                  │
│  首座  │       1│首座              │
│  西堂  │    1~2│西堂              │
│  后堂  │    1~2│后堂              │
│  堂主  │       3│堂主              │
│  维那  │       1│书记              │
│  悦众  │    6~9│祖师、烧香、记录  │
│  香灯  │       1│香灯              │
│  司水  │       1│司水              │
│  清众  │100~150│各种              │
├────┼────┼─────────┤
│库房    │        │                  │
│  都监  │       1│堂主或更高        │
│  监院  │       1│堂主或更高        │
│  副寺  │       2│书记              │
│  书记  │    2~3│书记              │
│  知事  │       1│书记或祖师        │
│  管库  │       1│祖师或烧香        │
│  库头  │    3~5│书记以下          │
│  庄主  │       2│书记或藏主        │
├────┼────┼─────────┤
│客堂    │        │                  │
│  知客  │   4~10│书记              │
│  僧值  │       1│书记              │
│  书记  │       1│书记              │
├────┼────┼─────────┤
│大寮    │        │                  │
│  饭头  │       1│藏主、知藏、参头及│
│  菜头  │       1│少数烧香(序职依年│
│  水头  │       1│龄及在禅堂的年资而│
│  大火  │       1│定;藏主是高层行单│
│  圊头  │       1│最普遍的序职)    │
│  行单  │   4~10│                  │
├────┼────┼─────────┤
│云水堂  │        │                  │
│  寮元  │       1│藏主              │
│  香灯  │       1│香灯              │
│  云水僧│ 50~100│无                │
├────┼────┼─────────┤
│大殿    │        │                  │
│  殿主  │       1│藏主或知藏        │
│  香灯  │       1│香灯              │
├────┼────┼─────────┤
│念佛堂  │        │                  │
│  管堂  │       1│藏主              │
│  香灯  │       1│香灯              │
│  清众  │      12│                  │
├────┼────┼─────────┤
│戒台楼  │        │                  │
│  香灯  │       1│香灯              │
├────┼────┼─────────┤
│藏经楼  │        │                  │
│  藏主  │       1│藏主              │
│  香灯  │       1│香灯              │
├────┼────┼─────────┤
│宝塔    │        │                  │
│  香灯  │       1│香灯              │
│  香灯  │       1│香灯              │
├────┼────┼─────────┤
│祖堂    │        │                  │
│  香灯  │       1│香灯              │
├────┼────┤                  │
│菜园    │        │                  │
│  菜头  │       1│                  │
├────┼────┤                  │
│碾房    │        │                  │
│  碾头  │       1│藏主、知藏与参头  │
├────┼────┤                  │
│门      │        │                  │
│  门头  │       1│                  │
├────┼────┤                  │
│  夜巡  │       1│                  │
├────┼────┼─────────┤
│  闲班首│        │                  │
│  与闲书│        │                  │
│  记    │  20~30│                  │
├────┼────┼─────────┤
│  工人  │  60~70│无                │
├────┴────┴─────────┤
│  总计(用平均数)375(73位执事)     │
└───────────────────┘
上表不仅显示了在序职与列职的关系之间,理论与实际的出入,也显示《金山规约》上所列的一些职衔,近数十年来已不存于金山;而金山现设的职衔也有不见载于《金山规约》者。现已不存者︰典座、贴案、库司、监收、钟头、鼓头、请客。未见载于规约者︰知事、库头、管库、管堂。我也曾向金山方丈指出这些差异,但他无法解释。
在天宁寺,较低职位总称为列职。序职在书记以上者(包括书记),称为权职,即“有权之职”。如知客职是权职,香灯为列职。据我所知,仅天宁寺有此区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四大寮口及其功能

① 丈室(衣钵寮)

衣钵寮是方丈自己的事务所。既不是一个大的单位,其执事辈之序次也不高,而他们却是住持方丈的亲信。主要是“衣钵”们,他们是方丈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他们又都是由年轻僧侣来担任,择其灵敏而有应付人之能力者任之。若有方丈所不愿接待的访客来到,即由“烧香衣钵”去给一个令来客满意的说词,而代表方丈接洽任何事务。若是方丈忙得没有空闲,也由一个“烧香衣钵”来点燃在寺内死去僧人行火葬时的柴火(古代的烧香衣钵是很会说佛法的)。“书状衣钵”们须留心火患与盗贼,并负责方丈来往信件的收或发,亦须尽各种佛教仪式上的职务。当一位施主施斋并附礼金时,他们便可能要负责将之交归帐房理财的僧众(提点或知帐)。
在许多寺院中,包括有名的金山与高旻寺在内,其中之一──称为“银钱衣钵”──即是实在的会计。从各部门每天收来的大宗银钱都交给他,附带有一天内收入的摘要,以便转登“大账”。方丈可能要求将多余的现金存在银行里。到月底,即有可称为“财政人员会议”的聚会。各部门主管都与方丈及银钱衣钵聚合,报告该月的账目,由银钱衣钵对照大账而作审核。留在各部的少数现金也核对清楚,应与大账之总数相符。该月份的账目于是可以结算。
    衣钵寮的另一个执事是“庄严衣钵”。他保管绣花的挂旛、佛坛器皿,与日常所用或特殊场合所需的高价法器等。靠一位或几位之助,他照着那些贵重物品之是否如其所需地取出,又是否如数归还原处,也都有合度的登记。“汤药衣钵”之职衔,是因为在方丈病时,他们要为他煎“汤”调“药”之故。他们还有很多零碎的事务。对于不欢迎的访客们,他们则是第一道防线,可以由他们传讯息给方丈,而传给他们回音,或则召唤其他“衣钵”去处理。他们有查阅日历的责任,并及时告知方丈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日子。一些仪式,方丈若不出席,通常是要请一位代表来出席必要的仪式。
在衣钵寮中序位最低者为“侍者”,他照料方丈穿好并脱去法服,折好并放好;在某些仪式中,当方丈行礼时,要端香盘;饭后拿洁具给方丈盥洗;到寺外去则代方丈拿行袋;总之,就是方丈身边的当差与跑腿。在若干情形下,这个执事不是轮流负责的,而是永久性的。
接下来说说方丈的权威。在一位悠闲的旁观者眼里,方丈的权威似乎是无限的。所有的高阶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与所有的高序职僧会谈,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或是赏给忠诚尽责的干事一间私人寮房,作为退休之处。唯有方丈一人有权处罚犯戒者迁单──也唯有他能颁布新规。寺院的收入照方丈的决定花用。每个重要的问题也都交给他决定。然而,他在作重要决定前,往往都和前任方丈或高层干部商量,若有必要,他还向诸山长老请教。在寺院制定决策的方式中,可发现中国家庭系统的影子。中国寺院在印度传来的直接民主传统中融入了尊重老者与智者的美德。如果事关寺院的财产,咨询就变成是必须性的。没有任何一件常住物──不论是一亩田,或是一部经──可以不经由高级干部的同意而变卖、转让的。每年岁末以及每个月当中的一天,有关人员报告所有的帐目(包括方丈的),并交由高级干部会议批准。这样就能防止方丈或任何人将公款挪作私用。这严密防止了方丈享用额外津贴。
多年以前,有位方丈到库房想要点生姜治疗感冒。名叫宝寿的库头对他说:“生姜是大众每个人的,我做不了主,方丈个人要用,拿钱来买。”由于这段丛林里的趣事,后来就有“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一句俗谚在丛林流传下来。
事实上,很多寺院的方丈室都比较宽敞、豪华,而且他有几餐食物是由自己的私人厨房供应的,尤其是要招待客人的时候。做佛事时,方丈可获得一笔额外的酬庸;而且他获得信徒供养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多。至少在佛教世界里,他的地位是崇高的。退休之后,方丈住舒适、稍大于一般的寮房。死后,牌位安置在祖师堂,该堂的供物也最为精致。
我们或许会以为方丈一职是众人嘱目的焦点。其实不然。因为越好的寺院,方丈的额外津贴虽多,所要负担的责任却也越是繁重。方丈的首要任务是领导僧众修行(领众熏修)。天未亮,方丈就在大殿外等寺众一起上早殿。另外,他还要到斋堂每天和大家一起至少吃两次主餐。最繁重的是大的禅宗丛林里规条上要求方丈每天必须到禅堂坐四支香,有时还要更多,其中一次(晚上第四支香)他要讲开示。若方丈五天连续不进禅堂,僧值就要表堂,谴责方丈的这种行为!每天午后,方丈要拨出时间给要来请开示的禅僧。他必须在每个重要的仪典上讲话。夏居期间,通常要由他来讲经说法。另外,他还要担负很多行政上的责任,接待往来的政府要员或者高阶信徒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这也难怪很多人被选举或指派要去担任方丈和尚时,有些人常常当夜就溜走了!
方丈个人修行及处理行政事务的时间比例,依寺院、依人而有所不同。只要他愿意,他也可以将绝大部分的行政和其他工作交给属下去做。可以让“烧香衣钵”负责接待重要的客人,及为他们安排有关种种事宜。金钱及帐目则交由库房“银钱衣钵”去处理,──在很多寺院这两者是都在方丈的严密照看之下。夏居期间则可以延请专人任教,请高德来讲经说法。这样方丈于是就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个人修行上及领众熏修上,他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参加早晚上殿、过堂、以及禅堂里的每一支香,不是只照规定坐四枝香。
对于事务需要外出,若晚上或白天,只有非常重要的理由才能离开寺院外出,而且事先也和其他僧人一样要去客堂请假,这与其他人无别。譬如他如果无法上早殿,就要派个衣钵去向僧值请“殿假”或“病假”。如果有重要的信徒请他吃午饭,就请“街假”(要去出街)。当然,方丈请假是不可能遭到否决的。他只是要告知有关部门,以便在他离开时,它们能继续运作。这点很是重要!
丛林的方丈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他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因为他必须不倚仗权威来统理。因此,只有能赢得高阶僧众支持而又能受到清众尊敬的人,才有资格接掌方丈一职。另外,他还必须要有道德,要有信徒追随。信徒的布施及信徒的保护──困难发生时──对寺院而言是很重要的。但反过来说,寺院对信徒也很重要。信徒到寺院参加佛事、听佛法、受戒律。方丈不只要照管僧众的生活,还要照应信徒们。他对信徒、对僧团的影响有时是很钜大的。相反的,由不适当的人选掌方丈之职,也可能后患无穷。如果他只是懦弱无能,资深的老和尚还可能给予指导;但是,如果他具有行政能力而又心术不正,便可能渐渐摆脱那些“老和尚的传统”(丛林旧制),而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在僧众的高位高职上,榨取寺院的财物,侵吞常住的净资。这时,寺院的纪律将会饱受破坏,信徒就也会逐渐减少。如果他和他的党羽久久不下台,这寺院可能就要毁在他们手里。因此,选择一个道高德邵的方丈是中国寺院所有行政事务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这也就是丛林里常常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② 客堂

人们第一次参访一个寺院,先由客堂的执事接待。因此我们先要说及。现在让我们来先从一个“知客”的工作方面来观察。
在一个住众约二百到三百人的大寺院,可能有六个或八个同等名称的执事,轮替着主持客堂的日常工作。若有更多的事务而致当日值班者来不及应付,他可以依次请求将要轮到的二三人帮同接待,务使每一帮重要的客人,都有一个知客来照应。“大知客”有照看一切的责任。他的助手们称为“二知客”,“三知客”等,都是听从他的指挥的。客堂要管理家务方面的多数乏味的工作!客堂要去监督斋堂、大寮(厨房)、菜园、山地、各殿堂、浴室、厕所、及每一其他单位之不属于库房与衣钵寮所直接管辖之范围者。有些单位都各有其头领,多少都可以自己治理,但亦都归入客堂之法治范围。因此,客堂为全寺日常工作之一种管理中心。红色的木牌上,由“书记”用可以擦去的墨迹写好了挂在客堂或斋堂的廊下,宣布要做的佛事及项目、演讲或开示、出坡或沐浴、节日或祭日、重要的人事更动、以及一切有关僧众生活行动之消息。而照看各事之是否依照程序,以及所需之人员是否出席,那便是“僧值”之责任。
僧值是最重要的执事之一,不仅在客堂,而是在全部执事之中。除了在禅堂之外,在全寺内,他有权执行寺规。他要查察各种讯号之是否准时。进餐时他要在斋堂察看每一空碗是否盛满了,且不准破坏肃静。早晚课他要巡视大殿,并及每一位僧侣行列之整齐。若见有人不依行列,他便喝止。若见有人在课诵时偷懒,他便跑过去打他一下,以示警策。在另一方面,若遇更严重的犯规(例如吵架),他便拉他到知客那里,让他决定应当如何罚处,或者任其选择,应挨几下香板。这木制剑形的香板,代表着刑罚的权衡,系由知客和僧值亲自执掌。
僧值也监管沐浴与洗衣,在冬季每月四次,但从阴历六月初一到七月十五日则是每天的,若是天热而有需要的话,则更是由他决定其他的任何日子。凡“出坡(集体劳动)”之时,如何组织等,都是他的责任。僧值还有其他的责任,他要处理亡僧善后,及其遗物等事,他要在深夜众人睡后、以及天亮之后,(因为早晨三点,整天的工作又开始时,灯又亮了)查看全寺灯火是否熄灭,他要到处察看,什么都要注意。
在客堂的法治之下,最大的单位乃是“大寮(厨房)”。常由一位“典座”主持,在他下面有管食、管水、和管火的执事僧。例如,“饭头”由俗家工人为助手,在大锅里煮饭和各种粥。因为古时候他可以决定谁应分得锅内铲下来的锅巴,他是一个得人心的人。他还有其他职责︰餐前十五分钟,他必须敲着两片短竹板,到各处去打“叫香”;约在餐前五分钟,他必须去敲那挂在斋堂门外的大木鱼,即所谓“开梆”;正餐前,由他或是“菜头”,又要去敲那挂在大木鱼近边的“火錪”,那是一个心形的厚铜片,大家都不可在进餐时迟到。
“菜”头的工作是分派每餐简单的配菜,以及在阴历初一与十五,或是由虔诚的信徒施斋时的较精致的菜准备供佛用。“水头”为大寮准备所要用的冷水。而“茶头”则常要留意于准备足够的开水来泡必需的茶,并帮助“饭头”注意大锅的水是否干了。“火头”是管生火的,准备大量木柴,并注意炉内的火势。火灾是须经常留意的,他的责任很重大。
在斋堂内有几个或几十个“行堂”侍候,其人数视僧众之多少而定。沿着长条的狭桌子,在每人座位前,他们各放上筷子和两只碗──一只是盛粥或饭的,一只是盛菜的。敲了木鱼和火錪以后,他们提来了食物,将碗都盛满了,在那时僧众也都背过了供奉佛菩萨的偈句。在僧值的监视下其余的僧众开始用餐,行堂他们在斋堂内巡行,在餐时侍候着第二次再将碗盛满。餐后,他们要帮着做清洗等很多事。
丛林里与厨房紧密相接的是磨房,在那里有“碾头”,赖俗家工人之助,碾去稻谷的壳,有时且要磨粉做馒头。在不远之处,即有菜园,由“园头”经管着,通常是由俗家工人做大部份劳役之事。或在典座之下,或则由客堂直接管辖的有一位“圊头”,经管厕所与沐浴等设备。要把厕所清扫干净,并负责烧水准备每星期的沐浴用水,且在僧众们沐浴过后,要保持其浴室里的整洁。
大门有一个“门头”。而外面的林地,则由一个“知山”和另一个或几个“巡山”看管,其职责是不让过路人乱将植物采伐。在他们的指挥之下,俗家工人搬运所需用的柴木到厨房。若是山地广大,这一类执事人员便增多;寺院若在城市,那就没有这些职务。在寺院建筑范围内,设有一个“板头”,用两种讯号敲起来,依其职责,走遍全寺,晚上令全寺安睡,早上也便催醒一切人等。他不是“看更”或“打更”的,在深夜做实际巡行全寺各处而打更的,则另有“夜巡”其人。
客堂最后一类人员乃是各殿堂的执事。任何寺院,不论大小,都有一个“大殿”,早晚课以及大多数仪式都在大殿举行。有一个“祖堂”,安置着以前诸位方丈的牌位,每逢阴历初一、十五都要上供,而且另外也有亡僧及已故施主的牌位供着。也许有专供一位或数位菩萨的殿堂,例如“地藏殿”或“观音殿”,则适宜于做超度亡灵或礼拜忏悔的法事。也许有塔与亭阁,每一处都有佛坛,在“藏经楼”也都有佛坛,所以每个殿堂又都会有一位“殿主(香灯)”来负责着这座殿堂的灯火和佛坛的卫生等。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③ 库房

管库房的头领乃是“监院”。其在日常事务上的权柄,仅次于方丈。在他下面工作的有几位“副寺”,依次在“副寺”之下,又有几个“库头”。其中有的也许更有特别的职衔,如“管库”与“管工”等。
在过去的寺院有很多自己买来或者信士供养来的很多土地,广大农地的许多村庄里面,也许要再设一个“庄主”。在一切寺院中,这一连串的人员都属于库房,在体系上是相同的,但在职务的功用上也可能有所不同。譬如“库头”总是由“副寺管”,但“副寺”在有的寺院是也管银钱的,而有些寺院却为“衣钵寮”所控制,副寺又是“银钱衣钵”。
庄主之设,是因为住在离寺较远的村庄,需要监督在那里的佃户。虽然根据租约,佃户们应缴付固定数量的租谷,然不按其所收获之比例成数,常想占地主的便宜,不是在租谷中搀杂,便推说因虫害或水旱等灾,不能如数缴纳。因此最好是派一人在场,寺院便能知道真实的收获情形。是由他通知佃户们在什么时候缴租。若是由寺院供给他们农具,他必须记着归还时是否完好不坏,或确定是由用户修好了。若是寺院在村庄内有房屋,其保养也由他监管。虽然他序次不高,通常他在那儿长住,有相当的权能。若是佃户不断地惹是生非,“庄主”可以请求库房上司撤去其租约而另换他人。
收获期缴租谷之时到来,寺院中便派副寺和库头,带了算盘和帐簿到庄主那里。租谷都须经查验是否潮湿或搀杂其它东西,若发现有此种情形,则必须晒干而重将糠杂煽掉,在称过以后而登帐。谷袋都放在属于庄主所住“庄房”之一个临时的仓房运回本寺。若是村庄很近而库房可以直接管得到,或则虽在较远村庄,而佃户忠实可靠,寺院可能会觉得不必在那里再置一庄主,那么这工作也可能是信赖一个俗家人,通常被这称为“庄头”。
有些佃户则绝非忠实可靠。即或能缴租,他们也拒不缴纳。在那种情形下,副寺们会向做了租约上之保证人的邻居们(所有的租约都有保证人)去和佃户们讲理。若是失败了,这种事常只能诉诸法庭。或则,因打官司有碍视听,副寺们可能用非正式的方法。例如高旻寺可能会命他们到稍远的街上,雇用青皮脚子(也就是现今的无业游民)二、三人,拥往那拖欠的佃户家去坐索,除非他缴了租绝不离开。强调地主之不高兴,他们会拿出一张单子来,立刻要小量的精米(作为拖欠之惩罚),若这种惩罚亦不付,青皮们便拆掉佃户的大门,而将大门与桌子等家俱尽行搬走。但根据规约上则要副寺们注意,“此法对无赖,无办法者之办法也!若以正租无力完清,大门被青皮下了去,执事之德行,佃户之面子,两方之感情,将大有损伤。”
除了往村庄去收租,在空闲期中,副寺和库头在寺中也很忙碌。在大寺院内,不仅有几百僧众要食粮,而且那许多房屋,每一所有佛坛,香烛,漏瓦剥墙,在保养上都需要注意的。这些物品都需要有一份繁复的清单,那便是库头们的工作了。在建设和修理方面若有俗家工人,则有一个库头监督他们,调派并计算其工时。他或有专门的职衔,称为“管工”,或“坡头”。所监督的若是在近处稻田的农工(因为近处常是由寺院自己耕种,而不租给人),那他的职衔即为“田头”。
当外面有人到库房来时──如庄头或要买谷的──库头要接待他们,由寺院的小厨房供给他们膳食,他们或在寺内过夜。若是更重要的访客,则库头要亲自伺候他们。因为通常在库房是没有其他人的,所以屋内的清扫,佛坛前灯火之点燃,都是库头们的事。
副寺则序次较高。藉一二“书记”之助,保管现金帐册,并且照料库头们的工作。他们的责任是,勿使寺院缺了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香、烛、和其他一切应用品。因出售米谷而收进的钱,以及有购物发票字条等付出的钱,经手往来,都由他们登入帐册。在某些寺院里,帐房乃是在库房中的一个独特单位,至少另需安置二人,可以互相督察,以免有侵吞公款的嫌疑。
让我们来看看在过去时候,金山及高旻寺这样的大丛林里库房的实际运作;看看凡需要物品时之工作程序情况。若是少数的现金可以买到的,副寺当先付此钱,而送一张字条到衣钵寮(方丈)去请求发还,因这两个寺院之银钱进出都由衣钵寮监管(今天依然如此)。另一方面,若是一笔大钱,则由监院自己决定,而得到衣钵寮口头的允许。于是他写一张请购的字条,由衣钵寮如数付款。这经过当由一个副寺在库房的帐册上列有记载。那实际上拿了钱去买物回来的,可能是一个库头。他将之持交“管库”,由他在贮藏之前,先登记入物品清册。在金山,这是称为“油米帐”的。当需用此物时,则由一副寺送一字条给管库,又再登册后付与该物。这制度是既简单而又专业化,显然是用以减少侵吞的诱惑,或则是为了避免分配物品时存有私心。
库房的主管是监院。以上所说之一切行动,都是在他的直接管理之下。若有错误,应由他注意查看,并加以纠正。实际上,他的责任是更广的。效能上,则全寺在他的督导与监察之下。他必须“时常机警,观察每一事物,查看每一处所。”不仅在库房的属下,除了位序较高的长老们以外,全寺每一执事,若有难题,都要向监院请教。而监院自己,则又转向“都监”请教,若或是更重要的事,则可请教方丈。
“都监”亦是库房的一个执事。虽然他的地位,依序是最高的,在日常工作方面却甚少管事。通常他是一位长老,自己亦曾有做过监院的多年经验。他与现任监院之关系,乃与退职方丈和现任方丈间之关系相似。都监毌需等人来请教,他可以主动地检查和纠正一些可能的失误。特别是他可以做方丈指派执事时的顾问,而若任何执事有办事不太满意之时,都监都能出主意或建议换掉他,倘有严重违越规矩的事情,则可以予以“迁单(即开除)”。监院也有劝请方丈这样做的权利,但方丈有最后决定的威信。
由此可见寺院的库房和监院是怎样的重要!库房和监院都得到妥善的管理,监院又是得其人,则寺院一定可以兴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④ 禅堂

因为几乎过去所有的大丛林都是以禅堂为主的,都是有名的禅宗寺院,所以禅堂有必要说一说。过去禅宗丛林一个寺院的中心,通常是在其禅堂,禅堂好像花朵。而其他寮口,则是茎枝、叶与根。人们住在禅堂中是为了求得开悟,过去几百人在禅堂中每天坐禅行香,这是很壮观的场面。
禅堂的好与坏,全在规矩的紧或松上,规矩越紧的禅堂,住的人越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几百人在一起,没有严格的规矩界限,就会参差不齐,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如此就很难让那些想一心放下万缘专志用功参禅的禅僧专心用功,所以禅堂是用制度说话的,无论是谁,进了禅堂就都以规矩为准则,谁要是违越了规矩就要被惩罚(打香板),过去有名的禅匠来果禅师就曾经有在禅堂不懂规矩在一日里被打三百多香板的记录,因此他最终成为一代禅宗的巨匠!
禅堂的规矩很多很多,不是本编的重点所在,故而从略!若有意了解者可参阅有关禅堂的种种规约,如高旻寺及金山寺的《禅堂规约》等等。

(三)清规戒律

    佛教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梵语Sila,译为“戒”,含有防非止恶的意义;梵语vinaya,译为“律”,律也就是“法度”、“威仪”。佛教的戒律中非常详细的规定了有关佛弟子的种种行为,其中有个人的日常行为规定,更有事关集体的种种规章制度,这是非常细密的,专门研究与修行这些的被佛教里尊称为“律师”。但是再好的制度也有他的局限性和适应性,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的。佛教的戒律本来就是适应印度的坏境及文化的,传来中国多少不能适应,有些甚至是那样的滞碍难通,这就难怪戒律在中国是难以普遍被实行了!佛教的教义里本来就有“世间无常变化”及“法无定法”的理念,不能适应时代和坏境的佛教传来的印度式的戒律,非变化不能生存与长久的发展下去,戒律中的有些制度也必须中国化不可,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戒律之外还有清规的原因。
“清规”,这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有别与佛陀的律制)。本来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到了中唐,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痛感禅僧住在律寺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别立禅居之制,尊“长老”为化主,处之“方丈”;不建佛殿,只树“法堂”,学众尽居“僧堂”(即后来的禅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设“长连床(也叫广单)”,供坐禅偃息;合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徒众侧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又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事务分置十“寮”,置首领主管等等。这些就成了丛林新例,与律法不同。世人即称其为《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流行到北宋,历时既久,沿革自多,未免混乱,故崇宁以后,历有增订。现可考见的,在崇宁二年(1103)有真定宗赜搜集诸方行法,重编为《禅苑清规》十卷,亦称《崇宁清规》,百丈之作乃被称为“古规”。后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又有金华惟勉悉假诸本,参异存同,编成《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二卷,又称《咸淳清规》。再后到元代至大四年(1311),东林戈咸又参考诸方规则,改定门类编次,并详叙职事位次高下等,成《禅林备用清规》十卷,又称《至大清规》。这些虽是比较通行之本,但不能使诸方统一而毫无增损。因此,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煇重辑定本,并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訢等校正。德煇乃取《崇宁清规》、《咸淳清规》、《至大清规》三本荟萃参同,重新诠次,又删繁补缺,折衷得失,分成九章,厘为二卷。此本即名《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虽其名仍为《百丈清规》,而内容精神已去古益远,面目全非,从明迄今,数百年间,都通行此本,只分卷略有出入而已(明藏本改刻为八卷)。
通行本《百丈清规》的九章中,前四章主要规定关于祝圣、国忌(帝王、王后忌日)、祈祷、佛诞节、涅槃节、达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这些都是律所未定,古规没有的(传古规是以僧徒受戒或住持入院开始的)。从此以下,才算是丛林本身的规章制度。第五章为<住持>,是关于住持上堂、晚参、普请、入院、退院、迁化、荼毗、议举住持等一系列的规定。第六章<两序>,是关于丛林东西两序的头首、知事。西序︰首座、知藏、知客、书记、衣钵、侍者、汤药等。东序︰都监、维那、副寺、典座等。列职︰寮元、化主、园主、水头等各职事的规定。第七章<大众>,是关于沙弥得度、登坛受戒、道具形式、游方参请、坐禅、普请及料理亡僧后事等的规定。第八章<节腊>,是关于大众入寮,建楞严会、四节念诵茶汤、结制礼仪、朔望巡堂、月分须知等的规定。第九章<法器>,是关于钟、板、鱼、磬、椎、鼓等号令法器的说明及其打法的规定。这九章的规定极详,但关于僧众的一般行事,现代丛林仍另订有《共住规约》,为全寺所共同遵守;又丈室、库房、客堂、禅堂等各处,也另有规约,明定办事的细则。
现在丛林中实行清规的主要情况,约略如下几个方面︰
(1)结夏与结冬︰丛林每年以结夏(即结夏安居,亦称结制)、解夏(亦称解制)、冬至、年朝为四大节,极其重视。结夏、解夏,系遵印度原制;冬至、年朝,则依中土风俗。结夏期日原为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后安居)的十五日,解夏则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从元代以来,各提前一日讲习礼仪,以便期内得专心修道。另外,在每年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见《清规证义记》卷八)。近代著名的各大丛林,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的制度。
(2)安单︰丛林的成员通称清众。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到寺,都可挂搭(亦称挂单),暂住于旦过寮(又称云水堂)。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起,照规入夏,禁止游方,锁旦过寮。至八月一日,始开寮重新接众。又丛林安单亦分春冬两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头进禅堂者,名为大进堂。
(3)大请职︰此即一寺的人事安排,为丛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举行。事先半月,由客堂开具新进堂禅众和旧住的名单,送住持查阅。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库房诸头首共议请职。十六日大众齐集大殿月台,知客点名,依次进殿,宣布职事名单并讲清规,新请职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礼,再依职送位。
(4)贴单︰此为一寺职事及常住人员名单的公布,例于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事先客堂与维那将合寺人员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住持、写成单票(每条四字,职序在上,法名在下)。十四日,客堂挂“贴单”牌,到十五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以职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再各按名位顺次送单。凡单上有名的,都是一寺常住的成员。
(5)打七︰此是结冬中的重要行事。丛林坐禅通例从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长坐禅时间。又从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举行禅七,每七天为一期,谓之打七。此为禅众克期取悟的禅会,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定。每一禅七的起解,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仪式。
(6)普请︰即普遍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亦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如开成四年(839)九月二十八日,日僧圆仁入唐巡礼至东赤山院,记载目睹的情形说︰当院始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多少,尽出担柴去(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不过此种制度原来由于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以普请为之。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舍扫除等,皆偶一为之而已。
(7)岁计︰是丛林岁末的会计报告。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还有此种记载。如开成三年(838)十二月二十九日,日僧圆仁至扬州开元寺,记云︰众僧参集食堂,礼佛上床坐,有库司典座僧于众前,读申岁内种种用途账,令众闻知(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岁计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但现在丛林的会计报告,多每月举行一次,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维那、客堂知客、僧值、库房都监、监寺等,于丈室行之,称为算账(见《高旻寺丈室规约》)。
(8)肃众︰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后世遵此,对于三业并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迁单摈出。在“清规”中还明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攻出(见《清规证义记》卷五)。
(9)榜状牌示︰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如住持宴许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汤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首座请下头首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其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内韦驮殿前(见《高旻寺规约》)。
(10)钟鼓法器︰此为丛林号令所寄,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如集众上殿则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则钟鼓齐鸣。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见南怀瑾著《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

附:丛林管理之现代化小议
丛林的一切事项,在今天看来有些还是很有意义和有必要保留实行的,但是随着佛教禅宗的退出佛教的主导地位,佛教在今天面临着新的转型,这是佛教的非常时代!
今日的佛教现状相信我们都已经看到不少,无论好或者坏。面对当今的时代和现实人间,要让我们的汉传佛教怎样健康的,持续的,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认真考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5:14 , Processed in 4.90765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