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49|回复: 5

[事迹传记] 净土祖师法然上人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东瀛高僧,被当时佛教界誉为智慧第一,实际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依据弥陀化身之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而亲自开创净土宗,现今日本净土法门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净土宗。
法然上人九岁出家,十五岁一說十三岁登佛学重镇之比叡山修行。生死心切,无常观深,为速求证悟,阅藏五遍,兼学八宗,可谓天下无双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学匠。
自古以來,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的应身,其生前与灭后,靈应奇瑞特别多,在此聊写几则于选择集之前,以增讀者的敬信。
上人之父姓漆间名时国,奉朝庭命管領一部落,母秦氏。父母尝慨叹年满四十,未有子嗣,于是夫妻沐浴,前往寺院祈求,七日夜念诵不懈,满七日之夜,非梦非觉间,見一老僧携一把剃刀让她吞下,从此怀孕。时国便预测必生男子,且将出家,为一代宗师。此后秦氏自然心常柔善,身无恼苦,深归三宝,不食荤腥。诞生时有白幡兩首,自天而降,悬于庭前椋树,鈴声鸣空,光彩夺目,因而此树名为兩幡椋。
上人头顶圩而有稜,眼睛重瞳,黄而有光。幼年时动辄向西钦敬,又自称势至,故父母为其取名势至丸。四、五岁以后,見識如常人。九岁时,父亲被敌人殺害,臨终前交待势至丸說:这是我的宿业,绝对不可怀恨敌人,以怨不能止怨,如怀报復之心,将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互相争殺,导致輪回,无有穷已。我伤我的痛,别人也伤他的痛;我惜我的命,别人也惜他的命。人同此心,回想我身,便知他人。人生在世,必殺物命,后生必又受其报应。愿断绝今生之妄缘,忘彼怨敌,若不忘怨敌,则何生何世,能断生死之绊。汝若成人,祈往生极樂,思自他平等之利益。
遗言交待完后,便向西方,高声念佛,如眠而终。上人是菩萨之权化,幼稚失父,亦是化导之方便,正所谓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且少年便发向道之志,深厌世间名利,亦是不忘慈父最后之遗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这一年上人投当地之菩提寺观觉法师处受学,慧解敏利,有一闻千悟之識。观觉法师惜其器量不似凡人,不忍埋没边地,便将上人送至京都佛学重镇之比叡山,投于源光法师座下。途中偶遇法性寺之忠通,忠通特别下車致敬,連随从都觉惊讶;忠通說:此童目光射人,知其必非凡流。既登比叡山,不久源光法师說:此是良骥,不是朽索所能羁。于是再送至天台宗之哲匠皇圆阿阇黎处。阿阇黎一見上人神情拔群,知是大法器,便很高兴地說:我昨夜梦見满月入室,豈非先兆吗!于是便纳为弟子,登坛受戒,这一年上人十五岁。不到三年,秉受天台教理,晨夕熏練,究彻壶奥。皇圆法师以天台宗之栋梁期之,而上人不念荣名,坚心出離。十八岁遁迹黑谷,师事叡空法师,空法师是一乘圆戒和尚,三密泻瓶大阿阇梨,見其虽然年少,但出離之心,无人策勵,法尔自然而发,深加赞叹,便以法然为上人之号,而以源空为名,即取最初之师源光之源,与后师叡空之空,从此禀受圆顿大戒,嗣其正统,又传瑜伽秘法。上人好学不疲,一切经律論,钻研忘眼;自他宗章疏,展览无倦。此外遍讀中国、日本兩朝传记,及古今諸德秘书,又访各宗洪才,面谈义理、探諸家奥旨,皆蒙印可。
上人曾說:我讀书三遍,义趣自彰,不用勞思。故諸宗经論,不从他问,皆自得旨。上人阅讀藏经共计五遍,益增神智。不唯精内典,旁及諸子百家之书,博学强记,独步当代,故举世尊称为智慧第一。
上人不只深明諸宗教理,修行亦多有证验。曾限三七日修法华三昧,感普贤菩萨乘白象來证明。又感山王大权现,现形护卫。
又于披览华严经之时,有小青蛇蟠机案上,法弟信空看了很害怕,把它抓到外面去,回來看它还在原处。当夜信空梦一大龍來說:我是守护华严经的龍神,请你不要再害怕。
又每入真言密观,常感蓮华、羯摩、宝珠之瑞相。
又曾夜间讀经,虽未点灯,室内明亮,弟子觉得奇怪,見室内全无灯火,而从外面看进去,光明彻照,深觉不可思议,而流随喜之淚。
又曾讀书,额前放光,不用灯照。夜间室内,无灯自明,犹如白昼。如此之事,常常有之。
观经云:大势至菩萨又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上人是势至应身,故常现光明,也是自然的。但是上人心犹未洽,独于善导大师之观经疏尤所仰信,更重讀三遍,忽然悟弥陀超世愿意,谓罪重亂想凡夫,以弥陀本愿力为强缘,决定可得往生报土。欢喜踊跃,犹如闇夜遇大明灯,立即舍弃从來所习圣道,专宗净土,念佛往生,以为通津。一夜尝于梦中感善导大师來谓:我是唐善导,汝能弘通专修念佛,故來证明。尔來弘法无塞,遍至四远。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合于佛意,故來证明。

  转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人四十三岁離开黑谷,驻锡洛东吉水,开创净宗,盛弘专修念佛,远近四众,感服归投,犹如百川之朝大海。高仓天皇闻上人道誉,特加崇尚,诏入宫中讲授净宗要旨,至于妃嫔、公卿、百官之属,都來受教。

一日西太后请上人于西门院說法七日,有蛇蟠于门扉上不去,作听法姿势,至法筵圆满日,此蛇忽然死去,蛇头裂开,大众有人見其神識彷佛似天人,飞腾冲霄而去。应是乘闻法功德,

脱畜牲之报,直生天上。当时首相藤原兼实,笃敬上人,曾请上人于月輪殿咨决净宗要义。讲毕辞出,行至殿前桥上,兼实下拜于地落淚不能仰,不久才向左右侍从问說:上人顶上现金色圆光,足踏蓮华,離地而行,貌如大势至菩萨,你们見到吗?有人見到,有人没見。

因而此桥号为圆光桥,而以上人为生身之佛,尊崇益笃。

又曾于靈山寺举行廿一天之佛七,第五日夜半,有一、二人見大势至菩萨跟随大众经行念佛,于是向前顶禮,瞻仰良久,菩萨之形才转成法然上人之相,始知上人是势至菩萨之应化身。至第七日夜,道场灯火已灭,而堂内依然明亮,大众欢悦,感觉不可思议,而更加精进。

又公胤僧正曾梦見上人前來說法,其中有一首偈說:源空本地身,大势至菩萨,教化众生故,數度來此界。

上人暗泄本地密因,随机不同,但以大势菩萨之应化身,其证最多。弟子胜法曾画上人之像,并请上人亲自题赞,上人不假思索便写势至圆通章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之文与之。

又在赞州生福寺时,上人手刻势至像,作一偈密藏着。偈中有法然本地身,大势至菩萨,为度众生故,显置此道场之句。又弟子直圣,曾在熊野山犯病,但因怀念上人,想要赶回去京都探望,梦大权现向他說:汝命将不久,不宜归去,法然上人为势至菩萨应身,汝勿虑也。

上人于八十岁之二月廿五日正午往生,往生前數日向弟子们說:我前身在天竺为声闻僧,常行头陀;今來本邦学天台宗,最后开净土门,专弘念佛。弟子势观问:声闻僧中那一位?

上人答:是舍利弗。又有弟子问:师今往生极樂世界否?人上答:我本是极樂之人,自然还归极樂。舍利弗是释尊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佛說阿弥陀经时,呼叫舍利弗三十六次,以他为对告众。舍利弗尊者既是大势至菩萨所应化,势至菩萨又是弥陀智慧的显现,故同称智慧第一,同秉净土法门,也是法尔自然之事。今法然上人亦然:势至再來、智慧第一、开净土门,可谓前圣后圣,其揆一也。

諸弟子设弥陀像请上人瞻视,上人以手指上空說:更有佛现真身,你们見到了吗?我十几年常常看佛菩萨真身及净土庄严,而绝不向人說,今已将臨终,莫妨告诉你们。

二十二日弟子们都去休息了,只有弟子势观一人在,有一贵妇人乘車而來,请求单独与上人見面,叙话良久。回去时势观颇觉奇怪,尾随其后,尚未去远,忽然不見,回來问上人,上人回答:她是韦提希夫人。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声念佛,结缘道俗,满庭合音。到了二十五日正午,披僧伽梨,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偈,怡然而寂,世寿八十,僧臘

六十六。寂之前五日(二月二十日),紫云叆叇,覆于房上,颜色鲜明,狀如图绘佛像,道俗贵贱,远近缁素,見者流感淚,闻者叹奇異。弟子们說:已有紫云之瑞,师往生之时近了吧!上人說:善哉!令見闻之人,增长信根。

二十三日洛下传言:东山有紫云瑞。

二十四日紫云大起,覆于西山,樵夫十几人都看到。又有某尼师前往广隆寺,路見紫云,便将此奇瑞告诉大众。

往生后十六年,弟子们开启遗体之石龛,全身俨然,面容怡悦,奇香芬馥。缁白千余人护送遣骸,移至西郊荼毘,时異香熏发,紫云垂于松树,因而号为紫云松,建堂于此,长行念佛,现在的光明寺是其遗迹。

法然上人往生时彩云的奇異,荼毘时遗骨的胜相,略如上述;而平生靈瑞,灭后感应,尤其难以尽记。凡此瑞应,在在显示法然上人不是随业受报的生死凡夫,而是倒驾慈航的大权菩萨,为憐愍五浊凡愚,以无边光力,不來而來娑婆,开净土门,示一向专念之义,明惡重凡夫决定往生报土之理。如同释尊八十年应化已毕,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之偈,不还而还归净土。自(法然上人全集)前言 慧净法师编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阿弥陀经释

将释此经,略有五意:一明往生所依,二辨二行胜劣,三述经来意,

四释经题名,五入文解释也。

一、明往生所依者:此经即是往生极乐之所依也。夫往生极乐之旨,

经论所说甚多,于中论其最要,无有过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此三部经者也。何以知之?略有六文:一善导︽疏︾文,二天台十

疑文,三慈恩要决文,四迦才净土论文,五智景疏文,六慧心往生要集文也。

㈠ 善导︽疏︾散善义文者:彼疏释专修正行文云:一心专读诵︽无

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等。今依此文,西方学者,当专读诵此三部经也。

㈡天台︽十疑︾文者:彼中第四疑:问曰: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而须偏念弥陀佛耶?答曰: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等文,殷懃指受,劝生西方净土,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曰:阿弥陀

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今依此文,净业缁素,当学三经一论也。

㈢ 慈恩︽要决︾文者:彼释长时等四修中,释恭敬修云:二者恭敬修,此修有五:

一、敬有缘圣人:谓行住坐卧,不背西方;涕唾便利,不向西方也。

二、敬有缘像教:谓造西方弥陀像变,不能广作,但作一佛二菩萨亦

得。教者:︽弥陀经︾等,五色袋盛,自读教他。此之经像,安置室中,六时礼赞,华香供养,特生尊重。

三、敬有缘善知识:谓演净土教者,若千由旬以来,并须敬重,亲近

供养。别学之者,总起敬心,与己不同,知深敬也;若生轻慢,得罪无穷,故须总敬,即除行障。

四、敬同缘伴:谓同修业者,自虽障重,独业不成,要藉良朋,方能

作行。扶危救厄,助力相资,同伴善缘,深相保重。

五、敬三宝:同体、别相,并合深尊敬,不能具录。乃依此文,西方行者,当专敬弥陀像,专读诵︽阿弥陀经︾等也。此中言等者,即指︽寿︾、︽观︾二经也,是则慈恩亦劝往生之业,专念弥陀,读诵此经,以为至要也。

㈣ 迦才︽净土论︾者:彼论中引十二经七论,为往生极乐证。十二经者:一︽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经︾,三︽小阿弥陀经︾等;七论者:一︽往生论︾,二︽起信论︾等。

㈤ 智景︽疏︾文者:意同迦才。

㈥ 慧心︽往生要集︾文者:彼集中即引天台︽十疑︾、迦才︽净土

论︾,以为其证明。知往生极乐,经论其数虽多,而以此三部经为最要也。

二、辨二行胜劣者:依︽往生要集︾即有念佛、诸行二行。彼集立十

门,明念佛往生。其第八门念佛证据︵卷下本︶中,以念佛对诸行,有三番问答:

第一问曰:一切善业,皆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劝念佛一门?

答: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

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故︽木?经︾曰:难陀国波琉璃王,遣使白佛言:唯愿世尊,特垂慈愍,赐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来世中,远离众苦。佛告言:大王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过一木子。如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炎摩天,衣食自然,常受安乐。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除断百八结业,背生死流,趣涅盘道,获无上果。略钞,感禅师意亦同,已上难易意也。况复诸圣教中,多以念佛为往生业,其文甚多,略出十文:

㈠ ︽占察经︾下卷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

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成不退。

㈡ ︽双卷经︾三辈之业,虽有浅深,然通皆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㈢ 四十八愿中,于念佛门,别发一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

取正觉。

㈣ ︽观经︾云: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㈤ 同︽经︾云: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

上。

㈥ 同︽经︾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㈦ ︽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㈧ ︽般舟经︾曰:阿弥陀佛言:欲来生我国者,当念我名,数常

专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㈨ ︽鼓音声经︾曰: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

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

㈩ ︽往生论︾以观念彼佛依正功德为往生业。今案此文,诸圣教中,以念佛为往生业,其文甚多;以布施等诸行为往生业,其文是少。此乃少分、多分意也。

今劝念佛往生者,即依多分意耳。

第二问曰:余行宁无劝信文耶?

答:其余行法,因明彼法种种功能,其中自说往生之事,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何况佛自既言当念我名乎!亦不言佛光明摄取余行

人,此等文分明,何重生疑耶!

第三问曰:诸经所说,随机万品,何以管见,执一文耶?

答: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曰:复次众生,初学是法,其心怯弱,

惧畏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随以专心念佛因缘,随愿得往生他方佛土。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所作善业,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明知契经,多以念佛为往生要。若不然者,四依菩萨即非理尽。言非理尽者:佛虽普逗机缘,说念佛及诸行,未委分别念佛诸行。四依论师,佛之灭后出世,搜佛正意,述往生业;而不劝示诸行往生,偏教念佛往生。是故今搁如来随宜诸行,依四依理尽念佛行也。

上来三番问答,问虽是三,案其答文,则有六义:一难易义,二多分

少分义,三因明直辨义,四本愿非本愿义,五光明摄取不摄取义,六如来随宜四依理尽义也。念佛诸行相对决择,广如彼集也。

三、述经来意者:︽观经︾虽初广说诸行,遍逗机缘;后废诸行,结

归念佛一行。然尚彼经,诸行文广,念佛文狭,是以行学之徒,义路易迷,是非难决。故今此经,废舍诸行,唯明念佛,是即为于念佛行,令生决定信也。

四、释名者:佛者:娑婆化主,三身万德之释尊。说者:此土化仪,四辨八音之声教。阿弥陀者:极乐教主之名,十方诸佛之所称赞也。然此经说一日七日念佛,十方诸佛证诚,及彼国依正二报功德,今阿弥陀三字尽摄收之。谓阿弥陀是能成人,依正是所成报;举能成佛,摄所成报。又阿弥陀是所证佛,诸佛是能证佛;举所证佛,摄能证佛也。经者:如前辨之。

五、入文解释者:初从如是我闻至大众俱是^序分﹀也。自尔时佛告至是为甚难是^正宗﹀也。佛说此经以下是^流通﹀也。

^序分﹀且措。^正宗﹀有多文段,大分为二:一极乐依正,二念佛往生。

初就依正论之,依报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华池黄金地等。正报有化佛、菩萨,及声闻、缘觉、阿鞞跋致众生;菩萨中有一生补处。此等依正功德前已显了,今则且就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之文料简。慧心即此名圣众俱会乐,圣众者是普贤、文殊、弥勒等也。

然普贤菩萨主华严法界圆融法门,虽不得遇贤首、清凉,若欲学六相

十玄法门者,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况彼宗祖智俨大师既往生极乐也。文殊菩萨主三论八不中道、二谛,方等、般若波罗蜜法门,虽不得值兴皇、嘉祥,若欲学中、百、十二法门者,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弥勒菩萨应世亲请,自兜率天降中印度,演说瑜伽,法相宗祖,虽不得值玄奘、慈恩,若欲学五分、十支、五位、百法法门者,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

又︽楞伽经︾︵魏译卷九︶说云: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乃依此文,龙树菩萨亦已往生在极乐界。龙树菩萨已是天台、三论及真言祖师也;若欲广学显密两教者,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非但俱会此等圣众,复能得会我等无始以来父母、师长、朋友、知识、妻子、眷属、已往生者。若欲相见生生世世父母、师长、妻子、眷属、朋友、知识等者,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也。

二、念佛往生,此中亦分为二:一念佛往生,二引证劝进。念佛往生亦分为二:一修因,二感果。就修因亦为二:一发愿,二念佛。初、发愿者:谓发往生愿也,︽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也。

二、念佛者:亦分为二:一简小善,二正修念佛。

一、简小善者:小善者,谓不足为往生因,诸小善根也。而大小义,异说纷纭。今依善导,即以杂善名为小善,专念佛名名为大善。是故︵法事赞卷下︶释曰: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二、正修念佛者:谓是一心称念彼佛名号,名为念佛。︽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是也,此即专修正行念佛三昧文也。此文中,有四意:

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是乃指念佛行者也。此文虽曰:善男,善女,意兼恶人。是故善导︵观念法门︶释此文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能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即得往生。

二、执持名号者:此正修念佛也。

三、若一日乃至七日者:是修念佛三昧时节之延促也。文虽但举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十声一声等,是故善导︵观念法门︶释此文云: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以此案之,今此经意,非但明于善人一日七日往生,亦兼明于十恶轻罪、破戒次罪、五逆重罪之人往生也。

四、一心不乱者:修念佛时,心不散乱,至诚信心,专念佛名,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又︽经︾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等

者,文有二意:一圣众来迎,二行者往生也。

一、圣众来迎者:念佛行渐成就,往生期既至时,弥陀如来与诸

圣众,俱来迎接行者也。凡就来迎,︽观经︾乃说九品迎接之相,其文云:上品上生者,无数化佛与佛共来;乃至下品下生,但金莲华来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问:此经来迎者,九品生中是何来迎?

答:若依圣众多少定其品位,是似上品上生之相。所以者何?此︽经︾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是虽不说圣众多少,据︽称赞净土经︾曰: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此文已曰:无量声闻等,故知是上品上生也。又此经说修因时节曰:若一日乃至七日;︽观经︾亦明上品上生修因时节曰: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两经全同,明知上品上生来迎也。又明往生修因,九品之中,多明上上,行者发愿理亦可期上上。夫我等建往生愿,非欲己身快乐。处生死淤泥,起菩提愿行,妄心内发,尘境外竞,恐是自他共没,何得救摄?不如疾到彼剎,证得无生,具足神通,得大自在,变现十方,施作佛事,期上品往生,意在于兹也。故天台发愿文云:上上品金刚台。不空︽弥陀仪轨︾云:上上品欲往

生净土。又善导︽六时礼赞︾、︽观念法门︾皆言:上品往生。故

知今经意,亦就上上品明念佛往生也,是非愚见,有先德曰:今是说上品修因。

二、行者往生者:既得佛来迎,乘观音莲台,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八功德池中也。︽观经︾说往生以后,莲华开敷迟速,闻法得道利益;今经望彼是略而已。又约修因时节延促,明念佛浅深者,时节既七日也,理即容有七品念佛,是就但念佛分品位意也。总论品位:︽双卷︾有三品,︽观经︾有九品,今经有七品也。

问:于时节有或十日,或九十日等不同,何故今就七日明念佛行?

答:其例非一:若依世俗。种族曰七世七庙,宝曰七宝,药曰七日药,胎内位经七日转变成就。依出世者,或云七佛,或佛出胎之后现行七步,或初果经生至七生,︽胎藏︾︽金刚︾两部灌顶俱用七日,︽方等︾︽法华︾两经行法亦用七日。用七日者,修法成就之期限也。凡用七数,其例甚多,不暇枚举也。又慧心︵小经略记︶释但念佛往生之由了,问曰:何故此经不说十六想观? 此问意者,十六想观者日想乃至下辈生想也。今经何故不说彼十六想观及三福大善,唯说此称名念佛乎?

即答曰:运念于帷帐之中,决证于尘剎之外,其不如念佛。故今经不要劝余观,广略随宜不得一例。︽史记︾高祖本纪曰: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今假此语势,润色念佛事耳。

二、引证劝进者:此亦有二:一来意,二正引证劝进。

一、来意者:凡于佛所说,有信、不信者;于今经所说,亦有信、不信。若于前所说念佛往生法,生敬信无疑者,何用证诚?今此六方诸佛证诚,偏为疑惑不信者也。疑惑之相,其类非一,外道之辈,于佛教法,都不信之,况于念佛往生法乎?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况念佛往生之法乎?又虽学大乘有信者,而于五逆、十恶、破戒之徒往生,或亦不信。又疑设虽善人,如何具缚凡夫,仅以一日七日念佛,一念十念念佛之力,直离三界秽恶,入净土不退境?言凡夫往生者,或是诱引之言乎?或是别时意趣乎?今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有此证诚也。

又五逆十恶罪人,自于其身为疑:谓我是十恶五逆罪人,业障年深,

设修念佛,如何得生极乐?如是自疑,敢不信往生,是故有此证也。又疑谓:往生极乐者,当以读诵大乘等种种胜行,何由称名念佛一行而得往生,如是疑故用此证诚也。

二、正引证劝进者:此亦有五:一、以自证知见劝进,二、引他佛证劝进,三、示现当利益劝进,四、举我为诸佛所赞劝进,五、总结劝进。

一、以自证知见劝者:我是法王,于法而得自在,于净土依正,往生

因果,彻视了了,我明见其胜利,是故说之,汝等何不信之?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故︽经︾曰: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此乃释迦世尊,以自证知见,劝进众生,令信念佛往生,设不引用他佛证诚,实可信受发愿者也。

二、引他佛证劝进者:引用他界十方恒沙诸佛,助成劝进也。此有二

意:一、一佛多佛,二、共化不共化。

一、一佛多佛者:谚曰:强力不如众力。世尊已以自证知见劝进,而恐众生犹不信之,故引他方诸佛劝进,令生物信也。

二、共化不共化者:︽唯识论︾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或多属一者,谓多众生系属一佛也;或一属多者,谓一众生系属多佛也,系属者言有缘也。

今依此意,释诸佛证诚者,或有众生,由闻东方恒沙诸佛证明,可断

疑惑。又或二方、三方,乃至十方,亦复如是。此依共不共意,引证劝进也。

问曰:何故诸佛证诚,唯局念佛?

答曰:若依善导,念佛弥陀本愿之行,故有证诚;余行不尔,故无证耳。

问曰:若尔,︽双卷经︾等,并说念佛,何无证诚?

答曰:解有二义,一者︽双卷︾、︽观经︾等中,虽说念佛,兼明余行,故无证诚;此经一向纯说念佛,故有证诚也。二者︽双卷︾、︽观经︾等中,虽无证诚之言,以此例彼,于彼必亦应有证诚,文虽在此经,义则通彼经。故天台︽十疑︾云: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声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此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故知彼经亦有证诚也。

三、示现当利益劝者:亦分为二,一约佛名经名举三益劝,二约往生

发愿举三益劝。

一、约佛名经名举三益劝者:︽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

诸佛所说名及经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文中有二:一佛名,二经名。

一、佛名者:即上所证弥陀名号,若人闻此阿弥陀名,皆蒙护念,得

不退转菩提之益也。护念者:喻如鱼子为鱼母所念故,摄养增长;行

者亦尔,蒙诸佛护念故,得信根坚固增长也。不退者:由诸佛护念力,得信根坚固增长故,于菩提果,亦得不退也。以上二者是现益也,得菩提者,即当来利益也。

二、经名者:即此︽阿弥陀经︾名也。闻此经名,如闻佛名,亦有护

念、不退及得菩提三益也,其旨可知。

慧心︵小经略记意︶问曰:此经说阿弥陀功德之外,全无别事,今文何故亦赞经名?

答曰:佛与法别,是故各有利益。

﹁佛者阿弥陀佛也,法者︽阿弥陀经︾名也。阿弥陀佛者人也,︽阿弥陀经︾者法也。是即人法各别,故各有利益也。今出人法各别例证,︽略记︾曰:如下品上生者,寿终之时,闻诸经名,除千劫罪;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罪。又︽大论︾第九云:有一比丘,诵︽阿弥陀经︾及︽摩诃般若︾。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

来。实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经︾故,舌不可烧。乃至有人罪垢结缚,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明知各有利益也。

二、举发愿利益劝往生者:就中有三:一不退,二往生,三菩提此中略护念。

一、不退者:以至诚心发往生大愿者,于菩提果得不退转也。

二、往生者:由至心发愿,故必得往生。设经生死,毕竟不虚,譬如少许金刚,堕地而能穿入,其地虽厚,不能留碍,必至于本际也。故知发愿之功最大,前劝信受者,正为此而已。

四、举我为诸佛所赞叹劝者: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

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等文是也。

五、总结劝者: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等文是也。以上正宗分毕。

三、^流通﹀者,︽经︾曰: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

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就此文分为三:佛说此经已者,是结前生后也;舍利弗及诸比丘等者,是闻法奉行人也;闻佛所说,欢喜信受者,是奉行之相也。

奉行人者:闻上所说念佛往生法门,奉行之人也,其中有声闻、有菩萨、有杂众。声闻众中,有舍利弗、目连、迦叶、阿难、罗云、宾头

卢等;菩萨众中,有文殊、弥勒、常精进等;杂众中,有天、人、阿修罗等。

慧心释曰:智慧深利者,相从舍利弗;神通大力者,皆相从目连;

其余尊者各有所掌。迦叶、阿难,传持远迨像末;罗云、宾头卢等,守护至八万岁。况复文殊是三世诸佛之智母,十方佛土中说法之上首;弥勒是诸佛长子,当来导师;乃至常精进,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何时何处其不弘通?乃至天龙八部,福力自在,领世间者,常能守护教法流通也。此中且出文殊菩萨,念佛三昧弘通之相:

如来灭后千有余年,唐法照禅师,登五台山至竹林寺,面值普贤文殊

二大圣者。师乃稽首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智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久远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照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疾得成佛。

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汝已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就奉行人,有横竖二意:

一、横者:一切诸人,听闻念佛往生法门,各于处处,弘通此法。

二、竖者:如来灭后,乃至佛法灭尽之后,百岁之时,弘通此法,以

利众生。其中善导一师,于净土门,悉废诸行,专修念佛,非但自行,亦以化他,乃作章疏,普益众生。故知念佛往生,横遍十方,竖达三际也。

奉行相者,︽经︾曰: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是也。

闻佛所说者:舍利弗等诸大声闻,文殊等诸大菩萨,释提桓因等

天人,听闻念佛往生法门也。

欢喜信受者:闻此念佛往生法门,深信胜解,不敢以生一念疑谤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犹以如是,况凡下人乎!然今有人,闻念佛往生教,叨生诽谤不信,如是之人,极恶阐提。故善导以念佛三昧,相对一切解脱法门,释判出离迟速胜劣。其文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又释﹁闻佛所说,欢喜信受﹂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懃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沈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众等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懃付嘱弥陀名者:教主释迦如来说念佛往生法门了,正以但念佛往生法,殷懃付嘱舍利弗等诸大声闻,文殊等诸大菩

萨也。

五浊增时多疑谤者:于此念佛往生之法,人多疑惑生诽谤也。

道俗相嫌不用闻者:道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即出家五众也;俗者:优婆塞、优婆夷,即在家二众也。是乃出家

在家七众,于念佛往生之法门相嫌,无听闻习学之意也。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者:彼七众辈,见念佛修行者,各起瞋毒,种种方便,欲破坏此法门,竞为怨敌也。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沈沦者:不信上慢,未得已得之辈,妄起邪见,毁谤念佛三昧,不惧当来,自取恶果,喻如日出,盲者不见,

自陷深坑也。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等者:过去既未信此法门,今生亦疑而生诽谤,故今回心深信此法,忏悔世世生生破法之罪,奉行供养此法门也。此经意趣,略述如此。

以上阿弥陀经释(上下)全部摘自(法然上人全集-慧净法师编译)
发表于 2010-10-2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10-2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23:27 , Processed in 0.16532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