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45|回复: 34

《金刚经》白话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6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经》白话译文《金刚经》白话译文
圆觉 翻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我是这样见佛所做、听佛所说的。
  开示如来真实义之时,佛讲授了这部经典,地点是在舍卫国,由学生祗树和给孤独两人合建的一个道场——祗树给孤独园。在道场中,居住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的人,他们都是聆听、见证这部经典的人。
  吃饭的时间到了,世尊整理好衣服,拿着自己的饭钵,与大家一起走入舍卫大城化缘。在城中依次化缘之后回到居所——讲经说法的道场。吃完饭,收拾好衣服和饭钵,洗完脚整理好座位,跏趺安坐。

转帖时请注明译者及链接:现代修行文化研究中心
http://www.biguan.cn/bbs/read.php?tid=3819&toread=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世尊安坐后,这时长老须菩提于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请教:最伟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使我们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世尊啊,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如何住?应该怎样来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内容,如何建立正信、正念和正见的思维模式,完善其思想方法,使其证得圆满觉悟,了悟人生呢?
  佛祖世尊说:好啊,好啊。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修正他们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
  你现在认真地、仔细地听好了,我这就教给你。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该像如来这样当下进入,像这样使心念得以降服。
  是的,我们一定会按照如来所教的去做。尊贵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愿意、非常高兴、非常想聆听如来教导。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佛祖严肃地告诉须菩提,所有喜欢并发愿的修行人,应该像如来所教授的这样去修正自己的心念。而且还要了解一切众生生长存在的内容、形式和规律。
  从生命的繁衍方式来看:
  存在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
  从生命存在的形式来看:
  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见的;
  存在有——“若无色”即无形无象,看不见的。
  从生命智能层次来看:
  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无想”即没有思想、没有灵性的;
  存在有——“若非有想。非无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没有思想,达到了似有似无、似无又似有的与“天道”和谐境界的。
  我全然地帮助一切众生进入“道”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脱,离苦得乐常寂。像这样度化、解脱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因我的帮助而得到解脱的。实际上本无众生得度,亦本无众生可度。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须菩提啊,如果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一个具有道心的纯粹的修行人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进一步地说,须菩提啊,行道心的修行人对生活中、对修行中,所学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无论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当下放下——即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就是说,不要停留在任何能被我们感知所复写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这些所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尝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一切事物上。须菩提啊,有道心的修行人行布施,应该像我刚才所讲的这样——不住于“色”;而且还不能停留在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哪怕是一个念头上——不住于“相”。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行道心的修行人,如果不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当下放下,这样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获得的福德]
  须菩提,对于我所讲的内容,以及下面所提到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东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那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遍十方虚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世尊,那更是没有办法想象、衡量的。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不要执著于任何的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当下放下,这样所获得的福德也是如此,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获得的福德]
  须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应该、也必须像如来所教导的这样去“做”,即这样去“住”——住在“无所住”上,行在当下放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及所提出的问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是不是可以仅凭借“身相”,就将其当作如来呈现呢?
  这样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和世尊,真是不可以凭借“身相”,凭借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观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论、方法,将其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相,实际上根本没有所谓身相的概念可言,所以更不可以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了。[注:“概念”,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并依此建立起主、客体关系,而形成相对固定、固有和不变的思想意识观念及观点,且使之成为人在认识自然与社会时一定的参照模式]
  佛祖非常严肃地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识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一个念头,都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在反应任何事物时,对于我们的心念所呈现出来的任何思想意识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都不执著于、不住于、不停留于心念所反应出来的任何形象、思想意识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任何一个观点或念头,那么即在当下得现如来本来面目。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恭敬地向佛祖请教:
  稀有的世尊,您已经教授了这么多开发般若智慧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进行了归纳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现诸相非相。即现如来。”像这样的理论、观念和观点,广为流传以后,现在和未来会有那么多的众生听到、学习到您所讲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他们能够真正理解、懂得而且全然挚信并践行吗?
  佛祖世尊告诉须菩提:你可不要、也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啊。
  如来我涅槃以后,再过五百年,有通过布施持戒修德(功德、福德)而具有了慧根的这样的人,对如来我教授的理论、观念和观点,还有方法,产生挚信和决心——谦卑而诚信,并认为这是可以实践、实现的真理。
  你应该知道,像这样的人,不仅仅只是几辈子跟随大智慧、大觉悟者布施持戒修行,而获得这样的善根和智慧。其实这样的人,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世,跟随过无量无数的大智慧、大觉悟者行于布施持戒,才可能获得这样的无上善根和智慧。
  像这样的人,当听到、学习到我所教授的内容,不管是其中的某个章节,还是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字,以至于当下净信(觉悟)。须菩提啊,如来对于这一切都是知道的,也曾亲见并能预见,像这样一类的人皆能够获得无量的福德,成就无上的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
  像这样一类的人,再也不会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著于法相的“有”,也不执著于法相的“无”。无法相,无非法相:即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可以成为固定的如来觉悟之法;也没有什么理论及方法,不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任何理论及方法,都可以成为如来觉悟之法)。
  这样说又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像这样一类的人,如果以己心之概念、观念、观点和念头去衡量事理,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
  若取法相——如果以固有的观念、观点和念头(“法”),作为参照事理(所呈现的,是“相”)的标准,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注:肯定一切]
  那么还须要注意什么?明确什么呢?
  若取非法相——如果执著于不用任何观念、观点和念头作为参照事理的标准,也是著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注:否定一切]
  因此,不可以执著于固有的观念——肯定一切,也不可以否定一切固有的观念。
  以上所讲的,都是如来平常所教授的内容和道理,也是一直倡导的、一贯教导的内容和道理。因此你们这些诚心修行的人,应该知道,如来所教授的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方法,就像过河的船一样,河已经渡过去了,人已经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不能负船而行。一切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觉悟的法,在“了悟”以后,都应该像对待渡过了河的船一样,当下放下。觉悟之法尚且如此对待,何况一切未得践证觉悟的法,同样也是应该当下放下了。
  
  注:无法相,无非法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意为不执著于任何“相”,一切都可以是“法”。无法相,即“离一切相”;无非法相,即“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文]
  须菩提啊,对于下面我所提到的问题,你会怎样认为呢?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讲了关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之法了吗?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根据我所理解的如来您教授的内容及所示之如理来看,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所谓的觉悟之法,可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固定的觉悟之法,供如来教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如来所教授的觉悟之法,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思议、不可以言说的。所谓觉悟之法,实际上根本不能说是觉悟之法,但是又不能否定其是觉悟之法。
  因此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一切证得圆满觉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无为之法当下进入,只是进入的“当下”有所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文]
  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获得的福德,难道还不够多吗?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所说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实福德属生灭法。因此如来只是称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还有人,从这部无上智慧之经典中,认识它、学习它并践证见证它,广为宣说传诵,哪怕仅仅只是受持四句偈。这样所获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胜过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彻大悟的觉悟者,及所有大彻大悟觉悟者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法,皆出自此经之如理。[注:佛法即觉悟之法]
  须菩提啊,所说佛法,其实根本没有所谓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一)所谓的福德,本无自性,无定性。皆因布施而获得。布施得多,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多;布施得少,其所获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属生灭法,其因布施而“生”,受报完成后福德即“灭”。
  若成就了无量的功德,其因此而获得的福德也是无量的。若功德没有圆满,其福德随功德增减。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无为无不为;皆从此经出:即无不从此法界生,无不还归此法界。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啊,又有问题要你思考了,对于下面我所提的问题,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须陀洹(初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真的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须陀洹被称为“入流果”,入法性之流(开悟),其已经达到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其实本无“法性”这样的概念可言,更无所谓法性之流,所以无处可入,只是称为入流果——须陀洹而已。从功夫层面来看,所谓入法性之流,就是已破了见惑,但是不等于是见惑已完全破除。
  须菩提,那么对于我下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又会怎样理解呢?
  斯陀含(二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斯陀含果呢?
  须菩提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不可以产生证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念头,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斯陀含被称为“一往来果”(一还果),而实际上既没有往,也没有来,已经达到不往不来的境界,只是称为一往来果——斯陀含而已。二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不仅只是破见惑,而且已经开始破思惑了。
  [注:所谓“一往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来则应对,再依如理来放下。也就是生一念,消一念,达到念起觉消的境界。如此一往来。]
  须菩提啊,下面又有第三个问题要问你了,你的想法会是怎么样的呢?
  阿那含(三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那含果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世尊。阿那含也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
  为什么说不可以产生这样的念头呢?阿那含被称为“不来果”(不还果),而实际上并无不来,已达到无来无不来的自由境界,只是称为不来果——阿那含而已。三果罗汉从修行功夫层面来看,是见惑、思惑皆破。
  [注:所谓“不来”的涵义,就是面对事物时,应对与放下是同时的而且是同一的,达到念起即觉的境界。此即谓不来。]
  须菩提,对于我所要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阿罗汉(四果罗汉)能否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了“道”的境界呢?
  须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不可以啊,根本不能有证得阿罗汉道这样的念头,世尊。
  这样说是什么缘故呢?实际上已经达到不著一法,不执著于任何理和事,达到“空”的境界,这样才称为阿罗汉,其实也只是这样称呼,假其名而已。世尊,如果阿罗汉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证得了阿罗汉道,达到大彻大悟,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众生的存在、寿者的存在。四果罗汉的修行功夫,已经觉悟到无所谓见惑、思惑。
  [注:“阿罗汉道”,是达到不生不灭,自然无为——“道”的境界]
  世尊,如来评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解空理、离烦恼,于一切无诤,人中(佛祖如来在座的这些学生中)修“空”境界第一,是放下一切欲望的、修“空”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我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我是放下了一切欲望的修行人,即离欲则“空”,是“空性”境界第一的阿罗汉。
  世尊,如果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证得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评说须菩提是安于净寂的修行人(行者)。因为须菩提实际上不住于修行的一切具体内容,不住于修行的一切概念、观点、念头及行为,所以只是称须菩提是安于净寂地修行而已。
  
  注:(一)罗汉,是只修正自身,还没有行愿的,获得一定成果的修行人。在家、出家皆可。罗汉功夫有四个层面,须陀洹(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罗汉)、阿那含(三果罗汉)和阿罗汉(四果罗汉)。
  
  (二)见思惑——见惑和思惑
  见惑:五个方面——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见惑属于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
  思惑:五个方面——贪、瞋、痴、慢、疑。思惑属于人性之中本能的情趣,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注:自觉自性。
  
  佛祖如来问须菩提:对于下面我所讲的内容你会怎样理解呢?
  如来往昔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证得任何觉悟之法了吗?
  没有啊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先天自性发愿的一刹,确实没有获得任何觉悟之法,实际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须菩提啊,那么我又要向你提问了,你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呢?潜心修行大乘的人能不能认为,可以用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功德来使佛土更加庄严呢?[注:佛土,即大彻大悟觉悟者之净土]
  不能这样认为啊,世尊。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所谓的庄严佛土,本没有庄严的概念可言,也无法使其庄严,只是用“庄严”来比喻形容而已。
  因此啊须菩提,所有一心向道的修行人,应该像这样符合如理而生清净心。“心”不应该住于任何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住于色,“心”不应该住于任何能听到(声)、闻到(香)、品到(味)、感觉到(触)、意识到(法)的事物上。
  应该没有任何执著,一切不住,一切无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即“庄严”;如此生其心——此清净心即净土、即道体、即如来。
  须菩提,打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身就好像须弥山王一样,你认为如何?其身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非常大了,世尊。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如来所说身,本没有身的概念可言,所以只是称为“大身”而已。
  
  注:(一)以须弥山王身,比喻本心——庄严净土。以大身比喻形容本心之无边无际、无涯无始、不生不灭。
  (二)然(燃)灯佛所:“灯”即性体之光。“燃灯”即真心自性所发之愿力。“燃灯佛”即最初通过自照本心,明了自性——自觉本性,走向觉悟,并燃起智慧之光,自觉觉他,这样的觉悟者。燃灯佛是七大古佛之一。发愿之时即是觉悟之时(三元归一,当即觉悟),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觉悟的人,都可以称为燃灯佛。“燃灯佛所”即燃灯佛发愿、燃起智慧之光的本心,即燃灯佛所——庄严净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8 19:12 , Processed in 0.20762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