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37|回复: 0

第二章 请敞开覆蔽的事物(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请敞开覆蔽的事物(二)


按:《给觉知者》一书是隆波田所有著作中出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由此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size=+0]第二章 请敞开覆蔽的事物(二)
翻译:Anon
订正:岩松
今天我配合时间谈了谈真理,现在要结束了,任何人如果有任何问题的话请尽管问,不要客气。

问:为何人们神经兮兮?
答:因为我们想太多而从未看清念头。我们只看外在的东西;这人有钱、这人穷、这人美丽、这人丑,有车子的人只看车子,有珠宝的人只看珠宝,有手表的人只看手表。从来不看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心。这就是愚痴。免于痛苦以及免于神经兮兮的方式,就是看清自己的心,不要被心拉着跑;看清念头,不要卷入,只是看它并放下它。因此,我们要培养觉性。培养的意思是尽量增长。当觉性增长时,心的洞见能力也增长。如果只练习守戒和静坐,仍然不够保险,就好像在一个黑暗的洞穴点一支蜡烛,黑暗虽少了一点,我们仍在黑暗中。当烛光一灭,立刻又笼罩在黑暗之中。我们应在任何时刻、任何动作都要具有觉性,就像从洞穴走到外面(一直拥有光明)。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做,并且在任何地方都可练习。

问:当我们看念头以及念头的来源时,痛苦以及各种紧张是否终止了?
答:尚未终止,因为只知道它时,尚未进一步处理它。只是知道、看到念头,看到念头的来源时,有时仍会遗失,譬如每天也许我们只知道十次,而不知道则有更多次,因此,并未到达终点。但是,看念头的起源是摧毁愚痴的开始。

问:请问在练习到达终点前,是否在某一点前有怀疑生起,并且有征兆显示其后不再有怀疑,没有愚痴了?
答:有征兆,但不是在色身。这征兆是你看清你自己,并且你没有愚痴了。就如同一个覆盖的钵被翻了过来。或像一个被遮藏的东西掀去了遮盖。只有到达这一点,一个人才能知道它并且立刻没有怀疑。我们不用谈贪、瞋、痴,因为它们很平常,但是不明显。我们谈「看到」念头,很多人「知道」念头,从未「看到」念头。当我们知道念头,念头仍会持续;在持续的念头中,我们会迷失;在念头中有愚痴,而后贪瞋痴在这点会生起。因此,知道念头的人仍有贪瞋痴。

问:在看念头时,是否内心在交谈?
答:不,内心不交谈。看念头时,是与念头隔开。念头就像水蛭。当我们知道念头,就像想把水蛭从皮肤拉开。但是我们真正看念头时,就不用强拉水蛭,只要把烟叶、石灰加水倒在水蛭上,水蛭自然离开。因此,如果你有真知,就不用听别人的。此刻大家坐在这儿,没有贪心和瞋心,只有愚痴,因为我们未看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时时看清自己的生命,贪瞋痴就不生起了。因而内心清净,生命没有污染,并没有外在的征兆,别人看不到,但我们知道并且看到我们自己。

问:师父说当我们看念头时,念头会立刻停止。这点我不确定。如果如此,请问当我们看念头而念头停止时,我们知道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吗?
答:不要注意下一个念头。只看念头,念头自己就会停止。不要注意念头由何处来。当我们看它,贪瞋痴就不能生起。

问:师父教我们看念头,谁在看念头呢?
答:不要寻找观看者。我们将看到自己是自己的归依处,这才是真正的归依。我们可以说,人知道念头,或者,心知道念头,因为没有我们可以执住或看到的「我」。「看到」与「知道」是两回事。知道念头时,是卷入念头中,念头仍持续着。

问:我听师父开示,念头及喜忧等情绪是外在的东西。像米和咖哩,我们可以用它们、吃它们、看到它们。但念头和情绪生起时,我们看不到,请师父再澄清。
答:看到念头是一件事。知道念头是另一件事。当我们看念头,我们能够隔开念头。当我们知道念头,我们仍执着于念头。因此,知道念头,仍是属于无明的一种知识,仍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的知识。而一个有智慧的人,则分得清知道与看到是不同的,它有「明」或「智慧」。「明」和「智慧」能将念头隔离,而这是苦的终止。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样。我保证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请自己去尝试。只有听闻,你不能知道它,只是记忆而已。如果你练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智慧,称作「觉」,这意思是「看到」或「没有执着」。

问:当我们知道真理,清楚知道它之后,能不能保证这智慧不再消失?当我们知道后,是否永远知道,或会消失?
答:它是我们内在的东西。它不会消失。譬如,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后,我们一直有眼睛。这表示每人拥有它,并能对别人教导它。我保证在座每人练习这方法后,不超过三年都能知道。

问:师父能否给大家加持一下?
答:出家人给人们加持是一种好意,但是,真正的加持是你自己的觉性。请在座的每人,在任何地方、在家里或办公室,以及任何动作中,训练自己的觉性,这将成为真正的加持。当你知道、看到、了解自己时,或当你尊重你自己时,真正的加持就会发生。

问:师父教导我们,当我们去盥洗室时仍要观看念头。我们应观看走路?观看念头?或观看其它?
答:即使我们不注意念头,它仍在生起。它生起时,我们能看到它、知道它、了解它。如果我们对它太注意,它就不想了。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平等而不执着的方式来练习。它想时,我们知道。三摩地也是在觉性之内。当你觉知你自己,就有三摩地。它想时,你看到念头,就是三摩地。

问:坐着时,我能观看念头,但是走向盥洗室时,若念头生起了,想去看念头,那么,我应停止走动来看念头,或者,我要做什么?
答:你不用停止走动。只要觉知你自己。当我们觉知我们自己,就是三摩地。我们知道我们的任何动作。妄念自己会生起,如果没有看到它,就会执着于它,这就是苦。因此,我们要知道苦的原因。正常状态时,我们的心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它可以思考而没有苦,并且我们也知道正在思考而没有苦。但是,如果没有看到念头,就会跟随念头,而卷入其中,就像进入洞穴中,而带来了苦。对不懂的人,看念头很困难。对懂的人,则很容易。看念头与任何工作无关。我们在写字,当念头生起,可以看它。当我们走向浴室,正在洗浴时,念头生起,就看它。因此,我们不须找宁静,因为宁静已在那儿。真正的宁静就是我们看念头之时。

问:因此,我们不要停止念头?
答:是的。只要观看心的动作。不要强迫心不去想,不要试着阻止或去除念头。很多人想使心宁静,不希望心去想。这是别人的看法。但我的看法是,要让心去想。想得多,我们知道的愈多。就像挖一个新的水井。最初,水中充满泥沙。因此,我们要将水一桶桶舀走。我们不是将出水口封住,而是让尽量多的水流出,并将泥水连续舀走。一次又一次。一直工作到泥沙没有了,只有清净的水从出水口流出。此时,任何东西掉到井中,我们立刻看到它并且知道它。因此,我们并不是让心不想。有时它想这个,有时想那个,但是,我们立刻知道它,如同猫捉老鼠。它愈想,我们愈舀走它。当念头生起时,我们看到它。这是重要的。

问:当我们睡时、醒时,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念头?
答:相同。自天念头生起,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晚上睡梦时,我们也不能知道它。现在,我们在任何地方都看念头,当念头生起我们知道它,那么,在晚上睡觉中,当它想时,我们也就知道它。

问:我有点困惑,我们看念头或看自己?
答:它们是一样。我们称它看念头,同时我们也觉知自己。

问:请师父解释知道念头和看到念头的不同。
答:当我们知道念头时,我们卷入念头中,念头仍在进行,它不停止。但是,当我们看到念头时,念头一生起立刻就停止。因此,我们要经常练习去看念头,这将生起智慧。就像拳手想成为世界冠军。他的动作必须非常快。痴非常快。智慧也非常快。贪、瞋、痴很快,觉知、注意、智慧也很快。当我们训练到「觉知、注意、智慧」非常快时,它将是世界的冠军,统治世界。我们的肉身就是世界。我们想让贪、瞋、痴或者「觉知、注意、智慧」那一个来统治世界?如果贪瞋痴统治这世界,那就是一个无尽忧愁的世界,一直苦下去。如果觉知、注意、智慧统治这世界,那就是一个光明而安详的世界。

问:当我们观察自己的动作时,念头生起了,我们如何知道它?
答:如果你想知道,你自己必须去练习。

问:发现宁静与发现自己是否一样?
答:是。
问:如果我们能发现我们内在的宁静,我们如何时时保有它?
答:它一直都存在那儿。时时不存在那儿的,不是宁静。

问:人们造业,业打扰人们。那么我们如何宁静?
答:不是如此。我们只要想自己(只注意当下自己的行为)。业只是行为,而不是这种前世所造的业。

问:我们不用想旧业,是不是如此?
答:对。我们不用去想它。

问:人们寻找相同的事,但为何有这么多种思想?
答:因为有许多不同的教导、不同的书、不同的交谈,这些混起来,产生了痛苦。走向宁静的道路与研究或书本无关,与其它无关。当我们读很多书、听很多老师的道理,我们只拥有口头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宁静的体验。

问:真正的宁静一直存在那里,这如何可能?
答:如果水中加了颜料,人们称这水是红的、黑的或其它颜色,而实际上,水是没有颜色的,将这些不是水的东西去掉,就看到水了。心的自然状态就是平等心,它存在于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当一个人非常非常生气时,平等心就像船锚使它停,因此,他不会震怒而死。当一个人非常非常贪心,想拿别人的东西时,平等心就像球链,拉住贪心,使这人不会完全失去平衡。因此,平等心一直存在那儿,不用找它。就像太阳给浮云遮住。贪瞋痴遮住了平等心。妄念生起,遮住了平等心。当我们看清我们的心,平等心就揭露出来了。

问:我将施钱给乞丐时,我知道我的念头就是给钱。去看到这个念头,算不算是智慧?
答:这不算是智慧,这只称做从记忆中知道。大家都有心,因此,在做或说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心。我们真正的心或真正的生命是不恨任何人也不爱任何人的。爱恨时,烦恼就生起了。因此,一开始要只看自己的心,那么「贪瞋痴」就会消失。而后,「受、想、行、识」仍会存在着,但它们是清净而没有苦。再继续观看你的心,将看到烦恼的面目。烦恼就是喜欢与忧愁。当我们将喜欢的东西给某人,并不代表我们没有烦恼,可能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人而给他,我带着烦恼给他,并不是以平等心给他。圣者的心是平等心。圣者教导别人要有平等心。

问:当我们布施时,我们想到慈悲心。那么,何处是慈心?何处是悲心?
答:这些只是口头的文字,不是法,只是社交言词。

问:如果没有慈悲心,我们如何会有对他人行善的动机?
答:这是开始的阶段,是世间道德的基础。

问:以师父为例,想去帮助我们免于痛苦的,不是师父的慈悲吗?
答:不是慈悲(而是来自觉性)。例如,有的人想得到法,就得到了;有的人不想,不能得到。对这些,我们不生起欢喜或忧愁。就像我们看到有人溺水,就跳入水中救他们,而不想到其它。

问:看到别人溺水,就立刻去救他,这是来自社会道德或是人的本性?
答:这是人的本性(觉性)。但是,当我们助人时,我们却未看到自己的心,心的自性(性)早已在那儿,平等心早已在那儿。我们从未看到它,反而用其它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未能拥有真正的宁静。
( 第二章完 )


  
转自  隆波田动中禅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
《动中禅修行指南》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bbs.jiexieyin.org/dispbbs.asp?boardid=63&id=100802&star=1#1008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21:31 , Processed in 0.13422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