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2006年9月24日讲于长春「般若寺」第十四讲: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本讲将向大家说明「不问罪福,称名必生」,就是说:不管是罪业众生还是福业众生,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愿生西方净土,则必得往生。标题意义也很明显。 「罪」就是指造罪,种种罪:毁犯戒律、造作十恶罪……,种种罪业,最深的罪业,所谓「五逆谤法」,这是罪中之极罪,称为「逆罪」,这是最重的罪了。 那么「福」呢?「福」就是指三福业,有世间的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等;有出世的福业,持戒,戒律修持;还有大乘行福,发菩提心等等。 「福」,福德、福业,有有相和无相之分。就凡夫来讲,都是有相福业,都没有契悟真实本体,这样,都属有漏、有为的造作,因为凡夫就落在相上。 关于不论罪和福,我们来学几段善导大师的法语。 第一段出在〈散善义〉,《观经疏》的二百五十页,上午我们也读过一遍。 一切凡夫,
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说一切凡夫,不论是罪业还是福业,或者罪多福少,或者罪少福多──我们多数人都是罪福交掺,你说全罪,他也修一些福;说全福,也不可能,这样的。 在《法事赞》里讲: 无问罪福时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是说:你不要管、不要问「我是罪业多还是福业多?我这样能往生不能往生啊?」这个不用问;也不要问「我念佛时间久还是时间短?」这叫「无问罪福时多少」。 我们往往都会去问:「像我这样罪业深重,怎么去往生?」或者说:「我修行福善,这样能往生吧?」──我们所修的,顶多只是些有相的福业,不是在性地上用功,可是我们往往会把弥陀的誓愿放在旁边,来论我们凡夫的罪和福。 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不论这些,也不问这些。 三界皆为恶趣 罪福都是相对来说的。比如说五戒十善,属于我们佛教的人天乘,人天乘是佛教的基础,相对于毁犯五戒来说,守持五戒就称为善;相对于十恶来说,十善就称为善。印光大师也讲:五戒十善,是相对于三恶道来讲的(因为这是比较而言嘛),相对于三恶道的恶业,五戒十善称为善业;那如果相对于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清净大愿业力,我们的五戒十善还称为恶,不称为善,称为恶业、染业。 所以,《无量寿经》里边有这一首偈语,说: 横截五恶趣,
恶趣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横截五恶趣」:「五恶趣」就是六道,又称「五趣」,把阿修罗或者升为天道,或者算为鬼道,这样只有五道。这五道当中,人道和天道在《无量寿经》里称为是恶道──「恶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人天都算是恶道。 这样,以出离三界为目标的话,人天道算是恶道。 与菩萨清净业力相比,我们凡夫虽修戒善,仍然是染业、恶业。 所以,这个要有正确的认识。 六字名号超越善恶 我们的真心、本性其实是超越善恶的,不在我们所讲的善恶之内。所以,六祖大师也讲:「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往往就在善恶之间,有善、有恶就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会颠倒轮回。 不思善、不思恶我们又做不到。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就成了「无记」。 但是,六字名号本身是超越善恶,超越我们世间所说的善法、恶法。 善恶皆生,不问罪福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一开始也说了: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一句也是「不问罪福」的意思。既然「一切善恶凡夫」都可以往生,那「善」就是福了(「福善众生」),在弥陀的誓愿当中,就不拈择、不挑选,因为都是乘托了阿弥陀佛的愿力。 在《法事赞》里,善导和尚又来说明: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这也是不论善恶。只要念佛,必然往生净土。 在《观念法门》里边(这段文也学过):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
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弥陀佛,
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 分明说一切造罪凡夫回心念佛都必得往生。这也是指「不问罪福」。 同样,在《法事赞》里还有这两句,说: 以佛愿力,
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因为阿弥陀佛大誓愿力,即使是造作五逆重罪的人,造作十恶重罪的人,这样的人也可以罪灭得生极乐世界。即使是谤法阐提(诽谤佛法、一阐提众生──断诸善根的人),他只要愿意回心念佛,也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总之,以善导大师的思想解释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论凡夫这一边是罪还是福,通通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观经》下品上生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观经》的下三品。讲到《观经》,很多人喜欢上上品。上上品当然好啦!为什么喜欢上上品?他要求上品上生。 关于《观经》的品位,有各种的解释法。我们先看下品,下品的往生有三段: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我读经文,边读边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来说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上生者, 什么样的人叫下品上生呢? 或有众生,
作众恶业, 「众」就是多种、各种各样,「众恶业」。 虽不诽谤方等经典,
如此愚人,
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有一点,就是他不诽谤大乘佛法。除了这个之外,他种种恶业都造作,叫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方等」就是大乘佛法。 「如此愚人」:释迦佛怜悯他,称他是愚痴的人。因为不明了佛法因果的道理,所以愚而造罪。 「多造恶法,无有惭愧」:虽然造作众罪,他不生惭愧之心,这个人一辈子造罪造业,如同道绰大师所说的「纵令一生造恶」。 命欲终时, 直到他快要临命终了。 遇善知识。 遇到了善知识。 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 为他解说大乘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不是指《金刚经》、《法华经》……这样数十二部。这个「十二部」是分类,大乘佛法有十二个类别,因此分为十二部;小乘分为九部,就是九个类别。比如说我们讲「三藏教典」,是分成三个类型。十二部经代表一切大乘经典。总之,为他讲说种种的经典;「首题名字」是指这一部经的经名,这一部经的内容,经题就把它包含了。所以,是简略地介绍大乘十二部经的内容。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
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因为有善知识跟他讲大乘经典──大乘经典都有功德,他听到了就灭罪。所以,我们读诵大乘经典不会白读;听到诸经、这些大乘经典,「除却」就是除灭,除灭了一千劫极重恶业。但是,还不够,还不足以出离生死轮回。因为我们每个人罪业非常深重。 所谓助念,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下面经文接着讲: 智者复教……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大家有没有参加助念的经验? (「有。」) 多数莲友参加过助念。《观经》的下辈三品就跟助念有关系。所以,在这里好好学,一个,自己获得往生决定,另外,给别人助念,你就知道正确的方法了。我所看的是《观经疏》,在《善导大师全集》的二百九十五页。 我们助念的时候,往往这边比较时兴《地藏经》,还有的地区时兴《普门品》,还有的地区时兴《三时系念》。哪一个地方时兴什么,就去用这个来助念。这样其实效果不好、不明显。《三时系念》大家知道吗?《三时系念》,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就批评说:这个《三时系念》根本就不是助念的方法。《三时系念》是别人假托中峰禅师所写的,主要是做什么呢?它有唱诵,法师讲解,然后有一些文,文写得也不错,本来不是用于临终助念的。所以,有人用《三时系念》来助念,印光大师就呵斥说:这个根本就不懂助念。所谓「助念」,就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都不是! 所以,有人觉得说:「是不是要先诵《地藏经》消业障,先念地藏菩萨名号,或者先念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业障消掉之后再来助念往生?」 我还遇到一位莲友,他讲得很不错,他怎么讲啊?「师父,这个人现在快临终了,我们来为他念《地藏经》、念地藏王菩萨,我们在旁边看好,怎么念啊?『南无地藏王菩萨』,只要他一断气,马上改过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说:「谁教你的?」 「没人教,我们自己发明的。」 一直念《地藏经》、地藏王菩萨,一断气,马上改为念佛。在他来讲,好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没断气之前,归地藏菩萨管;断气之后,马上改阿弥陀佛──这个,都不是这样。 佛讲经典,都是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看这段经文所描述的场景。善知识先给他讲种种经典、大乘教法,讲了许多,也灭了一千劫重罪了。然后说: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
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
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前面听说大乘十二部经,种种经典听闻了(这个时间肯定也不短,对不对?因为听了不止一部经),那么,灭了多少罪呢?灭了一千劫,经上说灭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下面教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六个字,念了一句,那么,灭了多少罪呢(时间很短,一秒钟、两秒钟就过了)?灭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若论数量,是五十亿劫;若论罪的体性,前面说「极重恶业」,这里说「生死之罪」。意思就是说,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他顿超生死轮回,而往生净土,所以叫「灭生死之罪」。 善导和尚在这里专门来分析说明,先说: 命欲终时,
此人命延不久。 寿命快到了。 忽遇往生善知识。 善知识:教人求往生 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导大师在这里说:教人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叫善知识,叫「往生善知识」。 讲到这里,也有必要多说几句。很多人不能辨明什么叫善知识,往往被外相、被他的言语所迷惑,犹如昙鸾祖师所讲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不管出家在家,如果说佛法,不教你了生死,这个人肯定不是善知识。但是我们往往很难分辨清楚。我觉得在家居士学佛也挺困难,他很难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于是就剽学。剽学就是:这里听一句、那里听一句,这个非常麻烦。遇到的人都是出家人,如果穿着出家的衣服,咱们就不敢轻视啊,应该恭敬三宝,所以,讲一句话,就当作真理。如果他不告诉你了生死,总是谈一些神神怪怪、奇奇妙妙的事情,你就应当远离,这个不是善知识。如果他关心我们的生死大事,直截我们的生死根源,这个才是善知识。 虽然是善知识,所讲教法也契理──只要是让我们了生死,都契理;契理,还要契机,法义要有传承,总是要有经典的依据、要有祖师的依据。 契机,尤其在这个时代,印光大师说:「就是古佛再来,除了告诉我们因果和念佛之外,再也不会说其它的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的业障确实深重,给你讲那些高妙玄远的,很难做到。不要说我们听法的人做不到,讲经的人也做不到。如果要讲那些,学一学、背一背、查查字典、找找数据都会讲,我们在座的许多法师都会讲。但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来说去,我们如果做不到,利益就弱了。 当然,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对我们建立信心、对我们认识自己的根机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发现这个做不到,怎么办?就要求得一个适合我们根机的法门。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就说明:「忽遇往生善知识。」这个人已经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你再叫他去参禅开悟,算不算善知识?那就法不对机了嘛!他已经临命终了,就应该劝他求生西方。 无常观 另外,以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任何人都是生命在无常之间,也可以讲:我们每天都是临终,对不对?我们每天都是临命终时,应该这样想。 所以,善导大师就教导我们说:你时时要当作临命终时。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就好比我们所住的房子里有一颗炸弹,这颗炸弹一爆炸,整个房子都摧毁了,人也就炸死了。如果说这颗炸弹是定时炸弹,我们还可以有准备。比如说现在是早晨九点,它十二点爆炸,我们心里还会有安慰,「还有三个小时,我可以从容离开」。那如果这颗炸弹是不定时炸弹──你房间里有一颗炸弹,随时要爆炸,谁都不敢安心自在地住在这里,是不是?要么尽早跑出去,要么把炸弹排除。 我们的人生等于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我们的生命随时都会熄灭,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所以,大家要有警惕心、要有无常感。 学习净土法门,无常观要强、罪恶感要深,这才是净土法门对应的根机。 无常观是什么意思?不要等待说「这一生不行,下一辈子再来」,如果抱有这种观点的人,那就是很懈怠的。这一辈子不行,谁能保证下一辈子再来?下一辈子再来是再来,不知道你是以什么面目再来?可能不是人,可能是一头老牛,或者是一头老猪,就像《地狱变相图》里画的,到了三恶道。所以,这个是懈怠,没有道心。 也不能说「我现在不行,现在我还年轻,过了十年再念佛求往生」,这个也是懈怠、无道心。谁能保证你再活十年呢?到哪里能保证?我们都不敢保证一定能活到明天早晨。只是说:「昨天我活过来了,可能明天差不多,无病无灾的。」但是,很多人都在无病无灾的时候突然命赴黄泉。现在自然灾害也很多,有的人突然脑溢血、心肌梗塞,自己也没有到医院检查过,哎!来了!它来了,你就走了。所以这叫无常观。 无常观深,就要在今生、甚至在今天,就要解决这件事件。那这样,就是道心很强的人。 罪恶感要深!就是我们体会到:我们是一个罪业生死凡夫。这样我们才会跟净土法门相应,才愿意投靠阿弥陀佛。所以,如果罪恶感不深,那跟这个法门有一线隔碍。 念佛灭罪胜于闻经灭罪 善导大师在这里比较说: 以闻经功力,
除罪千劫。 因为闻经的功德力量,除掉了千劫之罪。然后说: 智者转教,
称念弥陀之号。 为什么称为「智者」啊?他能够善观众生的根机,「哎呀?」发现跟他讲种种大乘经典是不契合的,就转过来说:「哎,你念南无阿弥陀佛。」 以称弥陀名号之故,
除罪五百万劫。 经文是「五十亿劫」,这个「亿」在古代有好几种计量方法,一个是十万,十万称为一亿。我们现在称为万万,一万的一万称为亿。善导大师下面有一个问答,这个问答非常妙! 问曰:
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
何意也? 为什么听到那么多大乘经典只灭了一千劫的罪,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就除灭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相差太多了,对不对? 比如说,《地藏经》也是大乘经典,《金刚经》也是大乘经典,《法华经》都是大乘经典。好,我们读诵一部《地藏经》,一个小时,或者慢一点两个小时,那灭了多少罪呢?灭了一千劫。如果把这个时间拿来念佛,你看,能念多少佛?一个小时算念四千声佛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大概不到一秒钟念一句,那么,一个小时念四千声佛,一声佛灭掉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四千声佛就灭掉二十万亿劫生死重罪。你诵那么长时间,只灭一千劫。这个如果乘起来,按数量来说,二十万亿劫生死重罪。这个不能相比嘛! 所以,大家如果要灭罪,诵经和念佛相比,根据这一段经文,是诵经灭罪多,还是念佛灭罪多呢? (「念佛。」) 是诵经灭罪彻底,还是念佛灭罪彻底呢? (「念佛。」) 诵经虽然灭「极重恶业」,但是念佛是灭除「生死之罪」,就彻底了,解脱生死轮回了。 这么说,有人心里不服气啊:「我诵这么多经,才灭那一点儿罪;你念一句佛,就灭那么多罪,而且直超西方,解脱生死!」 好,我们看善导大师的解释: 造罪之人障重,
加以死苦来逼。 这个人造作罪业,他既然造作十恶罪,叫十恶罪人,他的障碍很重,所以,他是一个罪障的根机。就说明:读诵大乘经典的法门,对他不适合,他罪障太重了,法不入心。第一点,是他造作了罪障,第二个,他现在快死了,「死苦来逼」,临死的时候,种种的苦恼来逼迫他。所以: 善人虽说多经, 善人就是那个善知识,虽然跟他讲说多部的经典。 餐受之心浮散, 就是说:你虽然讲得这么好、这么妙,好像讲营养品、讲美妙的饮食,但是,他吃不下去。他被死苦所逼迫,他被罪业所障碍,法水不能入心,叫「餐受之心浮散」,心很浮躁、很散漫。 由心散故,
除罪稍轻。 因为他的心浮散,不能接受大乘微妙的法义。你跟他讲:「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你现在用一念反观觉照,悟得诸法实相,罪业当下消除。」对他根本不管用了,他现在没办法体悟这些。所以,心不能受法。就是说:大乘十二部经典,这些法门跟他的根机、跟他目前的这种死苦来逼的环境状况不相吻合,他不能接受。这样呢── 「除罪稍轻」:除灭的罪业就稍轻了。能够灭罪,不是靠他那个时候有什么修行,还是靠大乘经典的力量。但是除罪就轻了。 大乘十二部经其实是代表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在大乘经典当中。这也就是说:除了称念六字名号之外,其它的种种修行,对于这个造作众罪、临命终的人,都来不及了。下面: 又,佛名是一,
即能摄散以助心。 可是佛的名号不一样,佛名只有一个,这个「一」可能包括一切,把整个大乘十二部经典、所有种种修持法门、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的功德,全部收摄在名号之内,就叫「佛名是一」。这样唯一殊胜的名号,它不复杂、又殊胜、又容易,所以能够「摄散以助心」。即使是临终的人,「死苦来逼,餐受之心浮散」,但是,名号能够摄受他,再怎样苦逼失念,只要他能够「哎哟!」喊爹、喊娘,就能够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不受根机的限制,所谓「即能摄散以助心」,这个法门能摄受临终之机和造业之机,让他心中住持这句名号。 复教令正念称名。 虽然名号有这个功能,如果你不教他,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善知识懂得名号有这样的作用,然后就教他「正念称名」,求生西方净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由心重故,
即能除罪多劫也。 因为他这个心和六字名号能够相应、能够契合。虽然为他读其它的经典,他的心却不能接受,但是,这句名号当下就成为他唯一的救命的法船,他一心投靠,他的心殷切、殷重,这样,就能除掉五十亿劫的重罪。 所以,善导大师这段话是说明:为什么闻经除罪少?因为这个人罪障重,死苦来逼,种种大乘教法不能入心,所以除罪少;为什么念佛除罪多?因为名号是一,囊括了所有一切功德,很殊胜,而且简单,临终的人没有障碍,一心投靠,心殷重的话,机法相应,刚好,这样就可以除掉多劫的重罪。 助念不是念《地藏经》 我们了解这段经文,以后再去给别人助念,就不要打闲岔了。往往助念的时候啊,我觉得我们现在专修念佛的人,你就要专,你不要到时候引来杂缘。往往那个临终的人在床上躺着也挺受罪的。这边来了两帮人,有一帮人坚持要念佛,另一帮人坚持念《地藏经》。两帮人就你讲我讲、你讲我讲。临终的人在旁边说:「哎呀!我什么都没捞着!」经也没有捞着,佛也没有捞着,捞了半天──都等不及啦。 那么,我们事先要预做准备:临终之时,请一些念佛的莲友来给我念佛,其它的就免了,这样就比较好、比较稳妥。 助念助念,是通过种种的助缘,提醒临终的人能念佛──念佛往生嘛!不是帮助他念《地藏经》。助念是我们为辅助,临终的人、病重的人为主人,我们帮他、让他来念,叫助念。如果你念《地藏经》,念得飞快,他根本念不过来。 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有没有作用呢?也是有的,不是说就没有。对临终之人,你念任何经典,你念任何佛菩萨名号,对他都有帮助。只不过帮助的利益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念佛功德大、利益大。其它都比较小。 在《念佛感应录》第三集有一个例子,发生在你们黑龙江省。一个人参加寺院打佛七。这个寺院先后举办两个七:前面一个是地藏七,地藏七打完之后,接着打阿弥陀佛七。有一个附体的,大概是蛇什么之类的。通过打地藏七,功德给它回向,它脱离蛇身,可以投胎到人天了。但是,地藏七还没打完,那边要开启弥陀七了,它就来附体讲话说:「哎,你赶紧把我的牌挂到那边打佛七的道场。」 他说:「为什么?」 它说:「我要往生西方啊!」 他说:「你现在不是超度了吗?」 「超度不行,我现在只是脱了蟒身,投胎人天。但是不行,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 你看,它都有智慧!念《地藏经》,多数来讲,是让一个人脱离三恶道,生在人天道中。要往生西方,还要再念南无阿弥陀佛。 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直接把它从三恶道里超度出来,直接送往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要再周转了。 不要无事找事,让它先这样、再那样,这个要有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