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35|回复: 6

[大德开示]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宣公上人讲解《孟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宣公上人讲解《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出自《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之一

孟子和孔子的學說就是仁義,老子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因為大道廢了,所以人不懂得道,只懂仁義,因此老子才這麼說。 「仁義」是道德的一部份,孟子是當時學習孔子的一位學者,他也效法孔子周遊列國,想把世風扭轉過來。因為當時的人,都是急功好利,要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就不擇手段想要得到這個利益。那時的人,也有一種侵略的野心,所以當時周天子的命令不能上通下達,因此就有五霸七雄出現,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七雄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秦,統稱為列國。列國時,互相競爭的是什麼呢?就是利益,所有的七雄,都想要得到大利,就是都想要取代周天子,以臨天下。於是各個僭號稱王,僭號就是沒有得到封號,本來是諸侯,他就是要稱王了,這種行為就是不守規矩。

孟子見到梁惠王的時候,梁惠王就稱了一聲「叟!」叟,就是一個老人的意思。梁惠王的含意是:「你都這麼大年紀了,究竟你對世界上還有什麼貢獻呢?」這就是試探的性質,姑且來試探試探他,問問他,而不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那種態度,所以就稱了一聲叟。叟就是個老人,老人呢,有的有德行,有的沒有德行;梁惠王這個意思就是孟子是個有學問的老人,還沒有完全拒絕不見。所以說,你不遠千里而來,不憚煩的,不害怕辛苦,從遙遙千里之外,到我這兒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喔!你有什麼好建議、好意見來告訴我,對我的國家有大利益呢?他就這麼問。本來這是一種很沒有學問的問法,因為你就是想得到利益,也要慢慢談一談,而他一開口,就開門見山,問孟子對他這個國家有什麼利益。在這個地方,你們要看看孟子怎麼回答。

孟子對曰:因為孟子是個學者,雖然聽梁惠王問這種沒有學識、沒有文化的問題,可是還是很有禮貌地對他說了,王何必曰利?王,您何必一見面就談到利益?那要怎麼樣呢?亦有仁義而已矣:我們應該先研究研究仁義,你要是行仁,仁者無敵,這意思就是──您要是真能行仁義的話,那才是真正對您國家有利益可是孟子沒有明說,所以說「亦有仁義而已」,您要是講利嘛,這個仁義就是對您國家最有利益的,所以說仁義就夠了嘛!

可是梁惠王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不明白,孟子就繼續說了,王曰:何以利吾國?王啊!您若說,怎麼樣才能對我國家有利益?那麼大夫曰:何以利吾家?您下邊的一些文武百官就說:「唉!我在這個國家做官,得怎麼樣對我的家有利益呢?」他就把您國家的利益忘了,只自私地顧及他的家庭了。在當時大臣文武百官,都有家臣的,就是他家裏用的幕僚之類。所以,若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那麼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這些幫你的幕僚和你的老百姓,也就不想怎麼樣利益國家,他們只想:「唉!怎麼樣才能對我的身體有所利益啊?我怎麼樣能住棟好房子?能穿件好衣服?能吃好東西、營養品,補一補我這身體?」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幕僚和世俗人都這樣想,沒有愛國的觀念,也沒有愛家的觀念,只知道保護他個人的利益。這樣一來,上下交征利:上邊也要利益自己,下邊也要利益自己,互相為利益而交征,你也要搶這個利益,我也要搶這個利益,那麼利益你,就不能利益我;利益我,就不能利益你了。這一互相交征利益,而國危矣:這時,國也不成國,家也不成家了,人人都自私自利。所以在這兒,孟子就精神奕奕地提醒梁惠王,你這國家很快就有危險了!有什麼危險呢?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假若你的國家是能出一萬輛兵車的大國,那搶奪你這個地位,取而代之的,必定是能出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為什麼?他不知足嘛,你想要得到利益,他也想要得到利益,因為小的他不知足,覺得不夠權威,不夠勢力,所以他一定要把你這個能出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搶過來。 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能出一千輛兵車這樣的國家,一定會被那個出百輛兵車的小國,給侵略搶奪去,因為都爭利益嘛!你想得到利益,他也想得到利益,所以他就想要作姦犯科,不守他的秩序了。像這樣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就因為他覺得不夠多,所以就要搶你這個多的。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假設你要是只講利益,不講仁義道德,就會不奪不饜,這是時時刻刻都會爭奪,都會鬥爭,這都是為了利益。孟子早就說過,可是我們人現在還是迷著,雖明明知道這個道理,還要不講仁義,只講利,好像現在國與國之間互相為友,也是要有雙方的利益才來做,要是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怎麼樣也不去做。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世間沒有這個道理,沒有說講仁愛的人,把他父親、母親、六親眷屬遺棄不管了。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也沒有講義的人,卻把他的君王給謀殺了。所以周文王為什麼不去伐紂,就因為他講義;周武王為什麼伐紂,就因為他真是忍不了,他看老百姓太苦了,所以「弔民伐罪」,弔民就是為老百姓而哭;伐罪,討伐紂王這個獨夫。

孟子說到這兒就停了,他要看看梁惠王的反應怎麼樣?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這個地方,有的人解釋說,這還是孟子叫梁惠王講仁義。可是從這個文法看來,是梁惠王聽了孟子說完這話後,也就明白一點這個道理,所以梁惠王隨著來附和,也可以說是向孟子投降了。他說:「對了,你講得對。講仁義就夠了,我們不講利,我們講修德行仁。」那麼由這一句話,孟子看見魏國還有點造就,所以他沒走,還繼續在魏國留下來。

我們讀這一段時,也讀讀他們的口氣,揣摩當時兩個人說話的情形,這叫「設身處地」,這樣就能好像自己身臨其境,經歷這個情形了。


──宣化上人講於萬佛聖城妙語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拾遺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宣化上人说社会现状(摘自 出家未忘忠贞志):

1,贩毒、投机取巧、玩大家乐、赌股票,,,这是国家一个不祥的预兆。

2,学生,根本把教育都忘了,只在皮毛上转转,把孔教置诸脑后,没有人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心爱国这种的道理,都是在求名求利上用功夫,这一点也是国家的不祥之兆。


3,那么人都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财产,随便挥霍潦乱,这对国家也是大不祥的一个地方。



-------------楼主按:我们13亿的中国,现状就是如此,危险,可悲!
发表于 2010-7-1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顶礼宣化上人!
发表于 2010-11-1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转烦恼为菩提----净慧法师


什么是烦恼?烦恼是从哪里来?

有烦恼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出的办法。烦恼从哪里来?我们的身体是色,是物质的身体。受到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而产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识想。色想与受想容易理解,这里不讲。想想即心里产生的无数念头想法,表现为人的气质;行想即由这些念头和想法长时期相续而形成的种种心理习惯、爱好,表现为人的性格;识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无量劫来积藏下来的种种习气,表现为人的品德。习惯思维无形,却能控制有形身体。所以,才有“如是顺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们的身体从久远劫来,生生世世流转六趣,各种习气都装在八识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坏。遇到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就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好的习气是修善、学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缘。重点说不良行为的表现,杀、盗、淫、妄。在内,习气表现为好酒、好色、贪财、贪名等,受烦恼控制;在外,表现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从今生又追溯到无量劫生生世世,各种各类,所结恩、怨、情、仇。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装满这些贪、嗔、痴、慢、疑诸想,通过第七意识,折射到第六意识。

现在世俗的烦恼我暂且不讲。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最深的障碍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难去掉,世俗上说就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最深的障碍是淫习。

怎样转化去除烦恼呢?
简单的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净。烦恼的欲望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定力不够而怕毁道力。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就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难把这种烦恼习气去掉、了断。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是无欲无求,诸漏已尽。修行人必须把这种漏习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发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体转化;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做到。

怎样从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
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禅乐来转化这种快乐。不转化只能是思维上的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身心清净,才能彻底转化。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为什么?淫这种习气,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转化身体,恢复童身,方可童贞入道。


要想断出这种欲望烦恼,就是去静坐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法喜禅乐是二六时中,常享快乐;证得法喜禅乐的人,宁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乐一次,这种禅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乐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彻底将其断除。而凡夫则执著于淫乐,淫为生死根本;淫心不断,尘劳难出。身体产生的法喜禅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都处在法喜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知道,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禅乐产生,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就来了。

怎样才能证得法喜充满?
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禅、密是通过静坐,走精、气、神、虚、无、妙有的路子。无就是空,任何烦恼都解决了。因为最大的烦恼解决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狂心顿歇。道家也走这条路子,只到了“气还虚”就停下来了。而佛教是虚还无,无还妙有。证得无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达心空时一切烦恼迎刃而解。道家执著有,不能虚还无;无空阶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极乐的果。不论哪种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础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静坐四个小时,长期坚持不间断,才能久禅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达到法喜境界。


法喜充满的人,每天还去静坐,修行没有止境,静坐不空过。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谓:“头轮三十六,功到次第开。晕痛莫惊怖,飞到羽化台。不开无有乐,寒去春自来。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道家证得世间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虚空,化入喜乐;走路如踏棉,行动如清风。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称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间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

菩提之路
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现世间,通过静坐与报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知道,只是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身体是真正喜乐福地。我讲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这就是烦恼与菩提。淫乐转化即法喜,烦恼转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转淫乐为法喜,转烦恼为菩堤。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境界,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菩萨行,一定成就佛道。


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样啊?
拥有平凡的心态,通过静坐转化六根,不为六尘所利用,不为别人活着,不为明天活着,不为昨天活着,不为名、闻、利、养活着,不为别人的议论活着,只为自己的行道活着,只为当下一念心活着。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贫穷贫得心安理得,只为自己的道业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
发表于 2010-11-1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9:09 , Processed in 0.125958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