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味甘,气平、微温,无毒。益气温中,润燥解毒,养脾胃,却痫痉,止肠癖,除口疮、心腹猝痛,补五脏不足,通大便久闭。此采百药而酿成,自然补益。但可丸药中用之,入汤剂内,止润大肠也。

或问蜜有黄、白之分,其功用同乎?曰:世人以白蜜为上。不知采黄花则蜜黄,采白花则蜜白。黄胜于白,而世人未知也。盖花黄者得中州之气,花白者得西方之气耳。

《本草分经》:甘滑。生性凉,清热;熟性温,补中润燥,解毒,调营卫,通三焦,安五脏,通便秘,止诸痛,和百药,与甘草同功。滑肠,同葱食害人,食蜜饱后食葱令人暴亡。

《本草思辨录》:蜂蜜,生性凉能清热,熟性温能补中。甘而和故解毒。甘而滑故润燥。甘缓可以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疮疡诸痛。甘润可以泄泽养正,故通三焦除众病和百药。

仲圣以蜜煎导通大便,蜜当为下利之所忌矣。然下利有用之者,一为猪肤汤,少阴伏邪内发,阴下泄而阳上乘,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液伤而脾亦困矣。以猪肤从阳引阴而平邪热,阳不至上乘矣。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扶脾而止利,阴不至下泄矣。白蜜则佐猪肤润液,助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安中,故加之。一为甘遂半夏汤,脉伏者有留饮在内,欲自利利反快者,利不能利,利则快。心下续坚满者,利后满减,过时又续,是为饮在上而肠则燥,致饮欲去不去,几与滞下无异。故以半夏白芍,消饮于上而降之。甘遂甘草,借其相反之势以激之。白蜜则润液化燥以速其去,犹滞下之用阿胶,此二方用蜜之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蜂蜜有抗菌、抗真菌、抗原虫、抗病毒作用。

2.蜂胶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蜂王浆有抗肿瘤作用。

4.蜂王浆能使正常大鼠的血脂降低,红细胞膜的微度降低,又可使进食高脂食物大鼠的血脂及红细胞膜的微粒度保持正常,接近正常大鼠水平。

5.蜂胶对心脏有负性肌力作用,还能扩张血管,具有短暂的降压作用。

6.蜂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7.蜂胶能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使胃酸酸度及分泌量明显增加。

8.蜂王浆具有抗炎作用。

9.蜂王浆对急性辐射损伤有保护作用。

10.蜂蜜对四氯化碳导致的小鼠肝细胞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能降低血清转氨酶和促进肝组织修复。

11.蜂王浆冻干粉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抗精子抗体具有转阴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饴   糖(《名医别录》)

饴糖为糯米或粳米磨粉煮熟,加入麦芽,微火煎熬而成。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临床用名有饴糖、胶饴。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日华子本草》: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藏。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本草衍义》:多食动脾风。不思食人少食之,亦使脾胃气和。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无毒。

入足太阴经药。

《液》云:补虚乏,止渴,去血。以其色紫凝如深琥珀色,谓之胶饴。色白而枯者,非胶饴,即饧糖也,不入药用。中满不宜用,呕家切忌。为足太阴经药。仲景谓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衍义》云动脾风,是言其末而遗其本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之甘,以缓中也。

《本草纲目》:邢曹进,河朔健将也。为飞矢中目,拔矢而镞留于中,钳之不动,痛困俟死。忽梦胡僧令以米汁注之必愈。广询于人,无悟者。一日一僧丐食,肖所梦者。叩之。僧云:但以寒食饧京之。如法用之清凉,顿减酸楚。至夜疮痒,用力一钳而出,洵日而疮。

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多收用之。

凡中满吐逆,秘结牙虫、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生痰动火最甚。甘属土,肾病勿多食甘,甘伤肾,骨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解附子,草乌头毒。

《本草经疏》:饴糖用麦蘖或谷蘖同诸米渍熬炼而成,故其味甘气温无毒。入足太阴,亦入手太阴经。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思邈又谓其有消痰,润肺,止嗽,治咽痛、吐血等功。

简误:饴糖成于湿热,少用虽能补脾润肺,然而过用之则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稠粘如粥,故名饴糖。和脾润肺,止渴消痰。建中汤内用之,盖亦取其甘缓。治喉鱼骨,疗误吞钱环。中满莫加,呕吐切忌。小儿多食,损齿生虫。丹溪书内曾云,大发湿中之热。

《本草乘雅》:别录主补虚乏,即补土大体用之虚乏也。致失于溉灌而消渴,失行经隧而血溢,谷府上窍不纳而咽痛,下窍不决而肠鸣,与游溢转输,无以上注于肺,而为嗽为涸者,饴糖辅土之体,宣土之用。且也自震而充,谷味因之以化育。何患其不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其所以致役者坤,亦即体之与用欤。

《药性解》:味甘,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和脾润肺,补虚止渴,消痰理嗽,建中敛汗。
按:肺喜润,脾喜甘,宜饴糖之入二经也。建中汤用之,取其甘缓。丹溪以为能生胃火,此损齿之因,非土制水,乃湿土生火也。中满呕吐及湿热之证,皆不宜服。

《本经逢原》:饴糖甘温,入脾经气分,润肺气,止暴嗽,补虚冷,益津气,除唾血,仲景建中汤用治腹痛,取稼穑之甘以缓之也。治伤寒肾虚,尺脉不至,是实土以堤水,非伐肾也。而中满吐逆疳病,皆不可食,以其生痰助火最甚也。丹溪云:大发湿中之热。小儿多食,损齿生虫。熬焦酒服,能消食积,下瘀血,解附子、乌头毒。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疗咸哮喘嗽,大吐稠痰即愈。

《本草求真》:[批]温脾润肺。

饴糖专入脾、肺。气味甘温。据书言能补脾润肺,化痰止嗽。并仲景建中汤用此以为补中缓脾。盖以米麦本属脾胃之谷,而饴糖即属谷麦所造,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气味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之甘,以缓之也。兼因甘润以制肺燥之有余,是以脾虚而痰不化,固可用此以除痰;脾虚而嗽不止,固可用此以除嗽。即中虚而邪不解,亦得用此以发表;中虚而烦渴时见,亦得用此以除烦止渴。寒食大麦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合,渴即饮之。他如草乌毒中,其性横烈,固可用此以为甘缓;芒刺误吞,痛楚异常,更可用此以为柔软。然糖经炼成,湿而且热,其在气虚痰盛,中虚火发,固可用此温除。若使中满气逆,实火实痰,非惟治痰,且更动痰,非惟治火,且更生火。震亨曰:饴糖属土而成于火,火发湿中之热。寇氏谓其动风,言末而遗本矣。至于小儿多食,尤易损齿生虫,虫喜甘,齿属肾,土补而水克。不可不慎。

《得配本草》:甘,温。入足太阴经。补中益气,健脾化痰,润肺止嗽,治咽痛,止吐血。解附子、草乌头毒。

中满、吐逆、牙疳及肾病者,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经疏证》:然甘能缓中,投之不当,反致濡滞,酒为缓物之报使,糖实急剂之柔佐也。然虚烦虚痞虚肿虚满,俱有确证可指。其笼统言之者,有虚劳虚损虚羸虚弱,能知熇热之为劳,传变之为损,?瘠之为羸,疲软之为弱,则乏之为乏,亦可疑议得之。夫行而无资谓之乏,人身之行者非气血而何?夫反正为乏非气血之当行不行而何?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助之资,此独何藉于饴糖。夫补虚乏已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论金匮要略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或谓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则治腹痛者,芍药之功,非饴糖之力也。此诚有辨焉,何则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烟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内补当归建中汤主之?是知桂枝加芍药汤所主是满痛,小建中汤所主是急痛矣。桂枝加芍药汤,即小建中汤少饴糖耳,下后邪气内传为满痛是实,虚劳产后腹痛是虚,仅饴糖一味之转移,治证遂虚实不侔,犹不可见饴糖善补虚乏耶?桂枝汤在伤寒所治证多矣,兹则吸吸少气也,咽干口燥也,里急腹痛也,腹中刺痛也,少腹急摩也,皆非桂枝汤所曾治,以是知即饴糖之功矣。盖土滞以木而疏,土虚以木而困,故少气咽干口燥是脾乏,谷气里急腹痛乃肝气侮脾,饴糖之柔润芳甘,正合脾家土德,而即以缓肝之急,以肝固疲极之本,虚乏之所从来也,是故桂枝加芍药汤,无饴糖即不名建中,桂枝加黄芪汤,不加芍药,不用饴糖,即不名黄芪建中,而蜀椒干姜人参协以饴糖,即名大建中,是知建中固以饴糖得名耳。然则其所谓大小者究何义耶?夫以势合势分分大小,则小建中用芍药桂甘生姜得十五两,又益大枣十二枚,大建中用人参干姜仅五两,止益以蜀椒二合,乃同用饴糖一升,则饴糖在大建中汤独多而势合,在小建中汤体均而势分,此一说也。若以力专力薄分大小,则辛甘为阳,酸苦为阴,大建中纯用甘辛,则力厚气专,小建中兼用酸苦,则力敌气薄,此又一说也。总之,两建中皆以饴糖为君,君尊而臣从命,则为大,君卑而臣擅命,则为小,此实大小得名之确指欤,而饴糖之所以尊于此,益可彻悟矣。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解此者谓缘饮水多乃心下悸,故悸皆为饮水侵心,殊不思小建中汤所治之悸,亦可以水饮言乎?故夫悸有心中自动者,心液虚也;有他处动而连及心者,水饮也。而水与饮又复有别,则以下焦外连卫气,其地旷荡,水饮居之,则能上卫外薄,渺无涯际,故为水;上焦之约束严,水饮若在,终不能肆,故仅为饮。稽之伤寒论,所谓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当先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而,水渍人胃,必作利。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是上焦之悸也,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是下焦之悸也。两者一曰心下悸,一曰脐下悸,皆系他处连及之文,故均为水饮。至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不曰心下脐下,而直曰心中,固可知为心之虚矣。盖心之用在阳,而体属阴,故其取象协于两阳外丽一阴内守之离。自动之悸,为内阴欲出而阳不安,连及之悸,为外阴内侵而阳不安,同为阳不安,而驱于自动与连及,犹不豁然可见耶?但炙甘草之悸,与小建中之悸,又何以异也?夫曰脉结代,心动悸,是阳之踬;曰心中悸而烦,是阳之盛。阳踬者当滑泽其道路,阳盛者当开辟其途径。滑泽其道路,则地黄麦冬之功;开辟其途径,则重用芍药之力,而其能使阴阳异而相入,在炙甘草汤,则麻仁阿胶,在小建中汤则胶饴之为功大矣。麻仁阿胶能使水动而火凝,饴糖则能使火静而水生。此则烦与不烦为炙甘草汤与小建中汤界尽者也。然观于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可以知心液虚之故,即可以知炙甘草小建中皆用桂枝甘草之故,特彼以汗后液随汗泄,此不注明治后,且独标二三日,可见为心液自虚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思辨录》:土爰稼穑作甘,饴糖乃稼穑精华中之精华。脾土位居中央,若虚乏而当建中,建中而不旁鹜声,惟饴糖为然。故仲圣方凡名建中,必有饴糖,否则不与以是名。

补脾之物有五,曰人参、曰大枣、曰粳米、曰甘草、曰饴糖,皆能治脾虚之腹痛,而皆有宜有不宜。虚而挟寒,则必君以驱寒之品,如大建中汤之以参饴协椒姜是也。寒在下焦不宜,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之无此五物是也。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何尝不是下焦之寒,何以有粳米甘草大枣,又何以无参饴?曰:此无味不确切,须就其证细审之耳。寒在腹中而痛,实由下焦浊阴上泛,致胸胁逆满呕吐。附子所以温肾,半夏所以止呕,脾虚宜补,而有呕吐之虚,则中不宜滞,阴则宜益。米枣甘草,所以补虚而益阴。人参嫌其升气饴糖嫌其滞中,故避之。小建中甘草用炙而此不炙,亦以其滞故也。胁硬当去枣而此不避,以其胁满而非硬也。可谓头头是道矣。

邹氏谓桂枝加芍药汤主腹满痛,小建中汤主腹急痛,盖芍药酸而破阴,饴糖甘而缓急,此言是矣。然小建中治急痛,而芍药仍在者有故也。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桂姜协草枣,所以化阴。芍药协草枣,所以化阳。芍药不只治腹满,故小建中于虚劳里急悸衄等证皆主之。惟以治满痛,则于桂枝汤原方加一倍,而饴糖则摈之耳。

邹氏于建中大小之分,创为势合热分,力专力薄二说,而断之以君尊而臣从命,君卑而臣擅命。实则终无一当也。何以言之?小建中所治不一,而其扼要在建中。以云建中,犹建中之小者耳。若大建中则专治中脏虚寒,不兼顾他经之证。腹中寒句是主,余皆腹寒之所波及。周扬俊云:中气虚则阳气不布,故所积者为寒饮,所冲者为寒气。尤在泾云: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二说极当。温脾无过干姜,补脾无过人参胶饴。椒能由脾达肾,以消饮而杀虫,亦温脾之要药。此四物大温大补,不出中宫,建中有大于是者乎?观于大建中惟中惟入腹满一门,小建中则分隶于《伤寒论》,与《金匮》之血痹黄瘅妇人杂病各门,仲圣制剂标名之意,更灼然可见。自来注家无论及此者,殊足怪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补  血  药

当   归(《本经》)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主产于甘肃东南部的岷县(秦州)。此外,陕西、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均产。原植物为低温长日照作物,多生于高寒凉爽气候以及海拔1500~3000米的地区,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临床用名有当归、全当归、当归尾、酒当归。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名医别录》:味辛,大温,无毒。主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至,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

《药性论》:臣,止呕逆,虚劳寒热, 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去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

《 开宝本草》:味甘、辛,大温,无毒。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庢,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

《药类法象》:能和血补血,用尾破血,身和血。先使温水洗去土,酒制过,或焙、或晒干,方可入药,血病须用。去芦用。

主症癖,破恶血,妇人产后恶物上冲,去诸疮疡,疗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

《药性赋》:味甘、辛,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甘而大温,气味俱轻,阳也。甘辛,阳中微阴,无毒。

入手少阴经,足太阴经、厥阴经。

《象》云: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血病须用。

《心》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温以润内寒,当归之苦以助心散寒。

《珍》云: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溃坚。与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温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气血昏乱,服之即定。有各归气血之功,故名当归。

雷公云:得酒浸过良。若要破血,即使头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头则破血,用尾则止血。若全用则一破一止,则和血也。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诸经头痛,俱在细辛条下,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药性论》云:臣。畏生姜,恶湿面。

《经》云:当归主咳逆上气,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气?

《药性论》云:补女子诸不足。此说尽当归之用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衍义补遗》:气温味辛,气味俱轻扬也。又阳中微阴,大能和血补血,治血证通用。《别录》云:大补不足,决取立效之药。气血昏乱,服之而定气血。各有所归之名,故名当归。《本草》云:主咳逆上气,温疟及女及诸疾不足。此说尽当归之用矣。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于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

洁古云:当归头止血,尾破血,身和血。若全用,一破一止,亦和血也。使头是一节硬实处,使尾是尖细处。《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须以酒浸。可以溃坚。凡血受病须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

《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本草经疏》:当归禀土之甘味,天之温气,《别录》兼辛,大温无毒。甘以缓之,辛以散之润之,温以通之畅之。入手少阴,足厥阴,亦入足太阴。活血补血之要药。故主咳逆上气也。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者,邪在厥阴也,行血则厥阴之邪自解,故寒热洗洗随愈也。妇人以血为主,漏下绝子,血枯故也。诸恶疮疡,其已溃者温补内塞,则补血而生肌肉也。金疮以活血补血为要,破伤风亦然。并煮饮之。内虚则中寒,甘温益血,故能温中。血凝则痛,活血故痛自止。血溢出膜外,或在肠胃,曰客血,得温得辛则客血自散也。内塞者,甘温益血之效也。中风痉,痉即角弓反张也。汗不出者,风邪乘虚客血分也。得辛温则血行而和,故痉自柔而汗自出也。痹者,血分为邪所客,故拘挛而痛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血行则邪不能客,故痹自除也。中恶者,内虚故猝中于邪也。客气者,外来之寒气也,温中则寒气自散矣。虚冷者内虚血不荣于肉分故冷也。补五脏生肌肉者,脏皆属阴,阴者血也,阴气足则荣血旺而肌肉长也。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简误:当归性辛温,虽能活血补血,终是行走之性,故致滑肠。又其气与胃气不相宜,故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温。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也,阳中微阴。无毒。体肥痰盛,姜汁渍宜。曝干蚥咀,治血必用。东垣云:头止血上行,身养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易老云:入手少阴,以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肝藏血也。若和剂在人参、黄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从桂附茱萸则热,从芒硝大黄则寒。《别说》又云: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因名曰当归。逐跌打血凝,并热痢刮疼滞住肠胃内;主咳逆气上,及温疟寒热泥在皮肤中;女人胎产诸虚,男子劳伤不足;眼疾齿疾痛难忍,痈疮金疮肌不生;中风挛?,中恶昏乱;崩带湛漏,燥涩焦枯;并急用之,不可缺也。又同川芎上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肝木,故亦血药主之。甚滑大便,泻者须忌。

谟按:《正传》云:当归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脉通畅与气并行,周流不息,因以为号。然而中半以上,气脉上行,天气主之;中半以下,气脉下行,地气主之;身则独守乎中而不行也。人身之法象亦犹是焉。故瘀血在上焦,与上焦之血少,则用上截之头;瘀血在下焦,与下焦之血少,则用下截之尾;若欲行中焦瘀血,与补中焦血虚,则用中截之身。匪独当归为然,他如黄芩、防风、桔梗、柴胡亦皆然也。观此一说,较前东垣虽殊,思亦近理不妄。采附篇末,凭人所宗。

又按:经云:主咳逆上气。议者以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气也?殊不知当归非独主血,味兼辛散,乃为血中气药。况咳逆上气,非止一端,亦有阴虚,阳无所附,以致然者,今用血药补阴,与阳齐等,则血和而气降矣。《本经》所谓义或由斯。

《本草乘雅》:盖以功用为名矣。味苦气温,臭香色紫,当入心,为心之使药,心之血分气分药也。只判入血,便失当归本来面目矣。何也?血无气帅,则不能运行经隧道,灌溉周身,彼此依循,互为关键。经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如咳逆上气,此即气不于归。皮肤之中,营气之所舍也,温疟寒热,不在皮肤外,肌肉内,而洗洗在皮肤中,此邪不于归,营无归向。若漏下,即血不归还。绝子,即血无归息。金疮,即血不归旋。疮疡,即气不归摄,当归助气之用,益血之体,能使气血邪气,各归于所当归之地。煮汁饮之,宣扬帅气耳。

《药性解》:味甘辛,性温无毒,入心、肝、肺三经。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稍,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气血昏乱,服之而定,各归所当归,故名。畏菖蒲、海藻。

按:当归,血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故均入焉。用分为四,亦亲上亲下之道也。雷公云:一齐用不如不使,服亦无效。未可尽信。性泥滞,风邪初旺及气郁者,宜少用之。

《药鉴》:气温,味辛甘,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也。多用,大益于血家,诸血证皆用之。但流通而无定,由其味带辛甘而气畅也,随所引导而各至焉。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与白术、白芍、生地同用,则能滋阴补肾。与川芎同用,则能上行头角,治血虚头疼。再入白芍、木香少许,则生肝血以养心血。同诸血药入以薏苡仁、牛膝,则下行足膝,而治血不荣筋。同诸血药入以人参、川乌、乌药、薏苡仁之类,则能荣一身之表,以治一身筋寒湿毒。佐黄芪、人参,皆能补血。佐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从桂附则热,从硝黄则寒。入和血药则血和,入敛血药则血敛,入凉血药则血凉,入行血药则血行,入败血药则血败,入生血药则血生,各有所归也,故名当归。痘家大便闭结,由热毒煎熬真阴,以致大肠经血少故耳,玄明粉中重加当归,则血生而大肠自润矣。或曰:痘疮临收之际用之,恐行血作痛。此又不通之论也。盖肠胃既燥,则血药尽能里润肠胃,将何者外行痘疮哉?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其斯之谓乎。便泄者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味甘辛,气温。气轻味重,可升可降,阴中有阳。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止血上行,身养血中守,尾破血下流,全活血不走。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六黄之类,又能固表。惟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若血滞而为痢者,正所当用。其要在动、滑两字。若妇人经期血滞,临产催生,及产后儿枕作痛,俱当以此为君。小儿痘疹惊痫,凡属营虚者,必不可少。

《本草备要》: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寒,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为血中之气药。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温疟厥阴肝邪。澼痢,便血曰澼。头痛腰痛,心腹诸痛,散寒和气。风痉无汗,痉音擎,上声。身强项直,角弓反张曰痉,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当归辛,散风温和血。产后亦有发痉者,以脱血无以养筋也,宜十全大补汤。痿痹癥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曰癥;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癥也。痈疽疮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挟脐上行,至胸中,上颃颡,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入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润肠胃,泽皮肤,养血生肌,血旺则肉长。排脓止痛。血和则痛止。然滑大肠,泻者忌用。当归为君,白芍为臣,地黄为佐,川芎为使,名四物汤,治血之总剂。血虚佐以人参、黄芪;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昂按:血属阴,四物能养阴,阴得其养则血自生,非四物能生血也。若气虚血弱之人,当用人参,取阳旺生阴血之义。多有过服四物阴滞之药,而反致害者。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盖其辛温能行气分,使气调而血和也。东垣曰: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雷敩、海藏并云:头破血。时珍曰:治上用头,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一定之理也。治血酒制,有痰姜制。昂按:当归非治痰药,姜制亦臆说耳。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

《本经逢原》:甘辛温,无毒。凡治本病酒制,有痰姜汁制。

当归气味俱厚,可升可降,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血分,凡血受病及诸病夜甚,必须用之。《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妇人漏下绝子,皆取辛温润血之功,产后恶血上冲,亦必用之。《别录》温中止痛。甄权治下痢腹痛,女人沥血腰痛。好古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其功专于破恶血,养新血,润肠胃,荣筋骨,泽皮肤,理痈疽,排脓止痛。盖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甘温,能和营血,辛温能散内寒,使气血各有所归。入手少阴,心主血也;入足太阴,脾裹血也;入足厥阴,肝藏血也;身能养血,尾能行血。同人参、黄芪,则补气而生血;同牵牛、大黄,则行气而泻血。同桂、附、吴萸则热,同大黄、芒硝则寒。血虚以人参、赤脂为佐,血热为生地、条芩为佐。仲景治阳邪陷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于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以通其血脉。即下痢脉大,气不归附,亦用此汤以归附之。凡血虚发热者,宜当归补血汤,方用当归三钱,黄芪一两,作三服;心下刺痛者,一味当归酒煎服,专主血分诸病。海藏言当归血药,何《本经》治咳逆上气?按:当归辛散,乃血中气药,故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凡冲、任、督、带病,皆不可少,惟泄泻家、痰饮家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4 03:12 , Processed in 0.293144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