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其为物也,有皮有筋而肉最胜,又皮黄肉白,筋即仿其肉之色,又可悟其致厚肉之气于皮,以为之体,而合皮(本为肺主而属金色黄则土金相生而和合矣)与肉(本为脾之所主属土色白赤为金土和合)之气致之于筋,以为之用。肺者气之所由行,肝者力之所由作,气与力之受益,其端皆系于能补中,而肉最厚之物,此不可谓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乎?或曰,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而本经复言之何故?此盖当连下句读,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云者,犹云补伤中而致之虚羸,除伤中而受之寒热邪气也。夫虚必有一处为先,他处乃连类及之者,邪所凑,虽云其气必虚,然亦有阴阳之分。五脏六腑之异,譬之水决,定因其地洼下而灌之,乃泛滥及于他所。薯蓣所主之虚之邪,须审定其由伤中伤气,方得无误,不然,伤血及他伤亦能致虚羸成寒热,又何别焉?别录所主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正与本经相印,惟下气止腰痛强阴三项为特出,此则以野生者益善下行,最喜攀附砖石也,至于头面游风头风眼眩,唐以来医家不甚用此味,故无从参其底里,然质之仲景治风气百疾,本经除寒热邪气,亦可默会其旨矣。

仲景书中凡两用薯蓣,一为薯蓣丸,一为肾气丸。薯蓣丸,脾肺之剂也,肾气丸,肺肾之剂也,观经脉别论食气者先归肝心,乃及于肺,饮气则先归脾而亦及于肺,至肺而后布其精、泻其粗,惟不言至于肾。盖肾固藏精泄浊之总汇也,风气百疾者,心肝脾之气懈于朝肺,肺遂不能输精于皮毛,斯外邪乘而客之,是其责虽在肺,而其咎究在脾,故薯蓣丸以薯蓣帅补气药为君,补血药为臣,驱风药为佐使。少腹有故,小便不调者,肺之气怠输精于于皮毛,毛脉不能合精以行气于腑,斯清浊两者或泛其源,或塞其流,是其责虽在肺家输泻之不肃,而其咎实当归于肾家翕受之不咸,故肾气丸以薯蓣随地黄、茱萸、牡丹、附子、桂枝,以拨正其翕受之机,又以薯蓣帅茯苓泽泻,以开通其输泻之道。曰肾气丸者,明肾之气固当留其精而泻其粗也;曰薯蓣丸者,明脾之气固当散其精而归于肺也。是薯蓣丸虽谓之脾气丸也可,肾气丸虽谓之地黄丸也亦无不可,是皆谷气谷精不充畅流动之咎也。薯蓣体滑多涎黏稠色白,其似肉中之脂液耶,不然,何以生捣可消热肿也;其似肾所藏之精耶,不然,何以能强阴。凡物功能固莫不由形色性味而发,然能此复能彼,又莫不有一贯之理存乎其间,消肉中热肿之与强阴,其义非可相直也,何哉?夫肿非一端而曰热肿,则固当得阴济,乃能解矣,矧不在皮肤,不在血脉,不在筋骨,而在肉,斯固为肉中之气连掉不灵,致有所壅也,得厚肉多脂不爽生气之物,其壅何能不解。且强阴非益精也,玩金匮之用薯蓣,盖可以得其概矣。夫以阴中所由而言,则精自精,溺自溺,其源不同,其所由化亦异,何以肾气一丸,在虚劳,在转胞,则治小便不利,在消渴,则治小便过多,然惟此方可见溺能阂精,精亦能阂溺也。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人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水热穴篇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是故精化为气,方有以司开阖而无不禁之虞、壅塞之患;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方有以容气之游行,而开者遂其开,阖者遂其阖,此统二窍而言之者也,若就一窍而言,则此窍过通,彼窍必塞,如下利则溺短,小便多则大便鞭,何独于精溺而疑之耶?故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此由粗以致精也;曰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此精虚而挹粗以益之也;曰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则粗者不能益精,反足以害精矣。由此而观,则以湿热下注而遗精,以精气壅遏而溺涩,精溺杂下而为浊,及以溺多而动精,以溺塞而烁精,其源皆由脾胃之不咸。夫固曰肾者胃之开耳,夫不咸之始,必本于胃气之不充,不咸之成,必归于脾气之不治,脾胃一脏一腑,皆在中宫,并主出纳,而其性情则异,胃司降而喜凉,脾司升而喜温,薯蓣温平之物,不寒不热,不润不燥,为脾胃之所均喜,故其用为能致胃津于脾,而脾胃以和。故经脉别论谓食气入胃,则散精于肝,而归浊气于心,惟饮入于胃,则输精于脾,此不可易之常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味甘,气温平。无毒。入手足太阴二脏,亦能入脾、胃。治诸症百损,益气力,开心窍,益智慧,尤善止梦遗,健脾开胃,止泻生精。山药可君可臣,用之无不宜者也,多用受益,少用亦受益,古今颇无异议,而余独有微辞者,以其过于健脾也。夫人苦脾之不健,健脾,则大肠必坚牢,胃气必强旺而善饭,何故独取而贬之?不知脾胃之气太弱,必须用山药以健之,脾胃之气太旺,而亦用山药,则过于强旺,反能动火。世人往往有胸腹饱闷,服山药而更甚者,正助脾胃之旺也。人不知是山药之过,而归咎于他药,此皆不明药性之理也。盖山药入心,引脾胃之邪,亦易入心。山药补虚,而亦能补实,所以能添饱闷也。因世人皆信山药有功而无过,特为指出,非贬山药也。山药舍此之外,别无可议矣。

或问山药乃补阴精之物,而吾子谓是健脾胃之品,何子之好异也?曰:山药益人无穷,损人绝少。余谈《本草》,欲使其功过各不掩也。山药有功而无过。言其能助脾胃之火者,是求过于功之中也。然而天下之人脾胃太旺者,千人中一、二,不可执动火之说,概疑于脾胃之未旺者,而亦慎用之也。脾胃未旺,则肾气必衰,健脾胃正所以补阴精也。予道其常,何好异之有。

或问山药补肾,仲景张公所以用之于六味地黄丸中也,然而山药实能健脾开胃,意者六味丸非独补肾之药乎?曰:六味丸实直补肾水之药也,山药亦补肾水之药,同群共济何疑。然而,六味丸中之用山药,意义全不在此。山药,乃心、肝、脾、肺、肾无经不入之药也。六味丸虽直补肾中之水,而肾水必分资于五脏,而五脏无相引之使,又何由分布其水,而使之无不润乎。倘别用五脏佐使之品,方必杂而不纯,故不若用山药以补肾中之水,而又可遍通于五脏。此仲景张夫子补一顾五,实有鬼神难测之机也。

或问山药入于六味丸中之义,予既已闻之,不识入于八味丸中,亦有说乎?曰:八味丸,由六味而加增者也,似乎知六味,即可知八味之义矣。谁知八味丸中之用山药,又别有妙义乎。六味,补肾中之水;而八味,则补肾中之火也。补肾中之火者,补命门之相火也。夫身之相火有二:一在肾之中,一在心之外。补肾中之相火,则心外之相火,必来相争,相争则必相乱,宜豫有以安之,势必下补肾中之火,即当上补心下之火矣。然而既因肾寒而补其下,又顾心热以补其上,毋论下不能温其寒,而上且变为热矣。用药之杂,可胜叹哉。妙在用山药于八味丸中,山药入肾者十之七,入心者十之三,引桂、附之热,多温于肾中,少温于心外,使心肾二火各有相得,而不致相争,使肾之气通于心,而心之气通于肾,使脾胃之气安然健运于不息,皆山药接引之功也。仲景公岂漫然用之哉。

或疑山药不宜多用,何以六味地黄丸终年久服而无害也,得毋入于地黄丸可以多用,而入于他药之中即宜少用耶?不知山药可以多用而无忌。吾前言脾健之人宜忌者,虑助火以动燥,而非言其不可以多用也。

或疑山药津滑,何能动燥?曰:山药生精,自然非助燥之物。吾言其助燥者,助有火之人,非助无火之人也。

或问山药色白,何能乌须,何吾子用之为乌须圣药?曰:山药何能乌须哉。山药入肾,而尤通任督。任督之脉,上行于唇颊,故借山药用之于乌芝麻、黑豆、地黄、南烛、何首乌之内,导引以黑须鬓,非山药之能自乌也。或又问山药既为引导之药,则不宜重用之为君矣。不知山药虽不变白,而性功实大补肾水者也。肾水不足者,须鬓断不能黑,我所以重用山药而奏功也。

《本草分经》:味甘性涩。补脾肺,清虚热,化痰涎,固肠胃,涩精气,兼能益肾强阴,而助心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质甚多,炒之则其蛋白质焦枯,服之无效。若作丸散,可轧细蒸熟用之(医方篇一味薯蓣饮后,附有用山药治愈之验案数则可参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山药具有刺激小肠运动、促进肠道内容物排空作用,能抑制胃排空运动及肠道推进运动,并能拮抗离体回肠直性收缩,增强小肠吸收功能。

2. 山药有降血糖作用。

3. 山药能增加小鼠脾脏重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 山药具有极显著的常压耐缺氧能力。

5. 山药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白  扁  豆(《名医别录》)

白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湖南、安徽、河南、江苏、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霜。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临床用名有白扁豆、炒扁豆。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微温。主和中,下气。

《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去效。

《日华子本草》:平,无毒。补五脏。

《本草图经》: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解酒毒、河豚鱼毒。

《本草纲目》: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

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本草经疏》:扁豆禀土中冲和之气,其味甘,气香,性温、平,无毒。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通利三焦,升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和中下气,消暑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和中下气,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孟诜:主霍乱吐利不止,及呕逆,久食头不白。日华子云:补五脏。苏主女子带下,解酒毒、河豚鱼毒。寇宗奭:主霍乱转筋。皆取其益脾开胃,和中气,除湿热之功耳。

简误:弘景云:患寒热者不可食。盖指伤寒寒热,外邪方炽,不可用此补益之物耳。如脾胃虚,及伤食劳倦发寒热者,不忌。

《本草蒙筌》:味甘,气微温。无毒。下气和中。霍乱吐逆能除,河肫酒毒并解。加十味香薷饮内,治暑殊功;佐参苓白术散中,止泻立效。花主赤白带下,曝干研末,米饮调服。

《本草乘雅》:菽水谷也,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贯连三藏之义。故为和中下气之品。右适而降,自然暑息热消,渴除痢止矣。

谐扁,门户之文也。若夏日在肤,蛰虫将去,坏户之象也。谐禾,嘉禾之菽,水藏之谷也。若冬日在骨,蛰虫墐户,君子居室之象也。观永类钤方。立固将堕将破之胞胎,则坏户墐户之义,真不待言语形容矣。至化炎敲成清肃,转摧拉就容平,更不待言形容矣。若秋伤于湿,此即秋金骤敛,致中含濡湿耳。仍顺以时降,从微至著,肺气乃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别录主和中,即和中央长夏之土,藉火土授受之际,斯金火亡刑,乃得出而降,降而入,入复升,升复出,五行均等,运迭不竭,又不待言语形容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药性解》: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脾经。主补脾益气,和中止泻。醋制能疗霍乱转筋。解酒毒及河豚毒、一切草木毒。

按:扁豆性味皆与脾家相得,宜独入之。然此剂最为泥膈,惟入健脾药中,则能补脾。若单食多食,极能壅气伤脾,《本草》称其下气,恐非。

《景岳全书》:味甘,气温。炒香用之,补脾胃气虚,和呕吐霍乱,解河豚酒毒,止泻痢温中,亦能清暑治消渴。欲用轻清缓补者,此为最当。

《本草备要》:补脾除湿,消暑。

甘温腥香,色白微黄,脾之谷也。调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解酒毒、河豚毒。《备急方》:新汲水调末服,能解砒毒。多食壅气。

《本经逢原》:入脾经气分,能和中止呕,得木瓜治伤暑霍乱。《金匮》云:扁豆,病寒热者不可食之,以其能滞气也。若脾虚寒热不止,则扁豆又非禁剂。

《本草求真》:[批]补脾除湿。

扁豆专入脾。如何补脾,盖缘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脾苦湿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温,故能于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实,则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阴暑湿之邪,指太阴暑湿言。自尔克消,安能复藏于脾而有渴泻之病乎。但多食壅滞,凡仁皆滞。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甘,淡。入足太阴经气分。调和脾胃,通利三焦,化清降浊,消暑除湿。治霍乱,疗呕逆,止泄泻,解消渴。

配花粉,治消渴饮水;配龙芽,疗肠风下血;配香薷,治寒热吐泻。合绿豆,解热毒痢。

炒研用。恐气滞,同陈皮炒;治吐泻,醋制;止湿火吐血,炒炭。

单食多食,壅气伤脾。

《本经疏证》:豆体椭圆,然首大尾小,轻重有殊,凡布种必重者向下。及既茁萌则首转向上,观其出土已后,首连尾分两瓣横披下垂可知矣。惟扁豆则须粒粒插之,使首向上,不然,则浥烂土中,不能生发,以其体肥重不能转身也。肥重之物自应归脾,而色白法金,则性主向下,结子多则宜归肾,益脾气而性向下及肾,谓之和中下气,犹不恰当耶。然则仲景云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何也?毋亦因其肥重能壅肌肉间气,致邪不得泄欤?非也。夫扁豆花白实白,实间藏芽处更有一条,其形如眉,格外洁白,盖棚引蔓,其上枝叶遇日愈烈,愈立不挠,自有一种严肃之概,故俗谓久避暑豆棚下能作疟,有寒热者不可食,盖为此耳。然则枝叶阴森而结实温又何故?夫不有蕴隆,何由严肃,是故阴森之气,紧承暑后。而豆者枝叶之种也,惟其温是以引蔓大,惟其引蔓大能蔽日光,故为阴森,此其入于人身,非特益脾气且纳使归肾,并可见其能由肾而布阴气于弥际矣。霍乱者本应吐下,云吐下不止,见其外已现表而里仍吐下,应止犹不止也,用其叶者盖使阴邪之在内为吐下者,尽蔓延敷布于外,并里证为表证,且不畏酷烈之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味甘,气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下气和中,除霍乱吐逆,解河豚酒毒,善治暑气。佐参、茯、二术,止泻实神。但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矣。

或谓白扁豆非固胎之药,前人安胎药中往往用之,何故?盖胎之不安者,由于气之不安,白扁豆尤能和中,故用之以和胎气耳。母和而安,即谓之能安胎也。亦可但单用此味,以安骤动之胎,吾从未见其能安者矣。

或问白扁豆气味凉薄,亦可有可无之物,先生删药味甚多,何独不删白扁豆?夫扁豆乃五谷中最纯之味,淡而不厌,可以适用者,不止入汤剂也,或入于丸剂,或磨粉而调食,均能益人。况功用不独安胎,尤善种子。凡妇人之不受孕者,半由于任、督之伤也,白扁豆善理任、督,又入脾、胃二经,同人参、白术用之,引入任、督之路,使三经彼此调和,而子宫胞胎自易容物。予所以特登此味,以为毓麟之资,岂漫然而收录乎哉。

《本草分经》:甘,平,中和轻清。缓补,调脾和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除湿。能消脾胃之暑,专治中宫之病。炒则微温,多食壅气。

《本草思辨录》:扁豆花白实白,实间藏芽处,别有一条,其形如眉,格外洁白,且白露后实更繁衍,盖得金气之最多者。凡豆皆甘而入脾,故能于夏令湿盛脾弱之时,布清肃之令,复敦阜之气。此《千金》与《局方》治霍乱所以用实也。然其补脾之力极厚,必得脾受湿困而不腹痛不郁闷者,方与之宜。是则《别录》产霍乱吐下不止,不属之实而属之叶,固甚有道矣。夫霍乱者,阴阳清浊,二气相干。扁豆当盛热蕴隆,花尚未有,而其枝叶愈矗立不挠,是阴森之叶,与酷烈之日,各不相下,绝无妨害,用于清浊不调之霍乱,自然清者归清,浊者归浊。然则《唐本草》吐利后转筋,生捣一把入少醋绞汁服立瘥者,可以证《别录》之不诬矣。

俗称避暑扁豆棚下能作疟,甚至嫩豆亦多不以充蔬,此亦有故。扁豆以阴森之叶,御酷烈之日,而花白实白,全具金气,其不畏暑明矣。不相畏则相争,疟为邪正相争之病,故有所忌,豆壅脾气,更何以解。仲圣所以谓患寒热者不可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扁豆有抗肿瘤作用。

2. 白扁豆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

3. 白扁豆水提物对哥伦比亚SK病毒有抗病毒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草(《本经》)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喜光、抗寒、抗旱,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蜜炙甘草补脾和胃、缓急止痛、益气复脉。临床用名有甘草、蜜炙甘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药性论》:君,忌猪肉,诸药众中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使诸药有功,故号国老之名矣。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魂,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久用。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本草图经》:《千金方》: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既定,其验乃奇也。《肘后备急方》: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需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便出。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

《药类法象》:生用大凉,泻热。火炙则温,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为力而不争。性延,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

补脾胃不足,能大泻心火须用之。

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赋》:味甘,平,无毒。生之则寒,炙之则温。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阳也,无毒。

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

《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

《心》云: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珍》云: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

《药性论》云:君。忌猪肉。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

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之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疮与黄芪同功,黄芪亦能消诸肿毒疮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本草》又云: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本草衍义补遗》: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厚德载物之君子也。下焦药少用,恐太缓,不能直达。此草能为众药之工,经方少不用者,故号国老之名。国老即帝师之称也,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解百药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甘草甘平以除热。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人参、白术之甘,以缓脾气,调中。

洁古云:甘草性平,味甘。生用之,则大凉泻热;火炙之,则能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相协力共,为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有国老之称。《主治秘诀》云:性寒,味甘,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和中,补阳气,调和诸药,能解其太过,去寒邪,此为五也。腹胀则忌之。又能养血补肾。生甘草梢子去肾茎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又云:补血不足,用甘草。凡用纯寒纯热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药,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士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光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

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甘草头)主痈肿,宜入吐药。

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通入手足十二经。

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宏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机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

《本草经疏》:甘草味甘,气平无毒,正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故《别录》称之为九土之精。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者,以其得土中冲阳之气,味甘平,性和缓,故能解一切毒气,安脏腑,除邪热也。五脏之寒热邪气既解,则脏气和而真气生,气日以盛,故筋骨坚。长肌肉倍力者,甘能益脾,脾主肌肉,兼主四肢,脾强则四肢生力,故长肌肉倍力也。主金疮肿者,甘入血分而能缓中,且伤则热,热而后肿,甘温益血而除热,烦热解,故肿散也。温中下气者,甘味属土,土位乎中,故温中。甘能缓中散结,故下气。烦满短气者,是劳伤内乏,阳气不足,故虚而烦满短气。甘温能益血,除大热助气,故烦满短气并除也。甘平且和,和能理伤,故治伤脏。肺苦气上逆,嗽乃肺病,甘以缓之,故治咳嗽。血不足则内热,内热则津液衰少而作渴,甘能入脾益血,故止渴。血虚则经脉不通,能益血则经脉自通矣。甘能益血而温气分,故利血气。其解一切金石草木虫鱼禽兽之毒者,凡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能解诸毒也。

简误:甘能缓中,故中满者忌之。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诸湿肿满,及胀满病咸不宜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4 15:44 , Processed in 0.28689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