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夕阳寺

[历史沿革]
夕照寺,位于北京市广渠门大街,古寺夕照寺就在夕照寺中街里。在北京的众多寺院中,一直觉得夕照寺的名字是最富有诗意的。
夕照寺是东南城最整洁的寺院了。寺院创建年代不详,也有人说寺建于明时,为西山浙僧分院。寺名“夕照”取自燕京八景里的金台夕照。据赵吉士育婴堂碑记云:夕照寺清代顺治初已毁,仅存屋一楹,雍正年间文觉禅师元信退居于此,将殿宇整修一新。
夕照寺在乾隆年间曾进行修缮,清嘉庆三年蓄款重修,庙占地约20余亩,殿房共108间。夕照寺坐北朝南,由山门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方丈院、后院、砖塔、停灵房等组成。其山门殿上有石额上题“古迹夕照寺”。  
[寺院胜景]
夕照寺内最负盛名的就是大悲殿的壁画了。大悲殿左壁为大兴王安昆所写的梁朝沈约的《〈高松赋〉并跋》。右壁是画家陈菘(寿山)所画的《古松图》。陈寿山是天长人,游楚不遇,入都卖画为生,其画多匠心。其所画的夕照松图,离奇天骄,苍翠浓郁,置身其中如入松海。
有关夕照寺的壁画还有一段故事。当年京师右安门弘善寺静观堂有陈香泉、禹之鼎两君的壁画,观者如云。夕照寺的恒吉法师十分羡慕,就请求陈寿山为夕照寺画松,王安昆书赋。乾隆四十年(1775年)六月九日陈寿山在夕照寺作《古松图》。据寺僧言,寿山作画时已年八十。当时正值长夏,寿山解衣裸体,连饮巨杯,然后作画,一气呵成。寿山作画之时,天下大雨,雨如注,庭水积有尺深。雨霁而画毕。寿山画笔,黑阴森森,一堂风雨,游人见之,心目清凉。安昆笔势挺秀,飘飘有逸气,与寿山之古松并传不朽。
夕照寺内壁画传神,景色更为清胜。寺内东院有挹翠轩,为云岩上人修道处。庭中有竹树小池、禅房小舍,芬芳袭人。墙外环以杨柳。循小门出园,园中遍植丁香,杂以奇花异草。丁香盛放之时不减法源寺之丁香。如此景致再加上殿上壁画,夕照寺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脚步。  
[当今住持]
[交通事讯]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夕照寺中街13号


邮编:100102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南石窟寺

[历史沿革]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是北魏泾州境内众多的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寺之一。现存5个洞窟,均坐北向南,开凿于白垩纪红砂岩上。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与北去45公里的庆阳北石窟寺合称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北石窟寺是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的南北呼应的姊妹窟,两窟均以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奚康生是北魏的权臣名将,曾出任过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魏书·列传》载:“康生久为将,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又“向信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南石窟正是他任泾州刺史时所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奚康生奉诏讨伐泾州沙门刘慧汪起义而出任泾州刺史;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十一月,“诏奚康生、李崇治兵寿春”而终止任期,前后共3年时间。在这短短的3年之内,奚康生几乎动用了全泾州的人力和财力,经过千百名能工巧匠穷年累月的劳动,终于造就了南、北石窟寺这两座佛教艺术的殿堂。正如《南石窟寺之碑》碑文所说:“命匠呈奇,競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奚康生一面以武力镇压农民的反抗,一面又大肆凿石窟,倡佛事,这既是当时社会尚佛的反映,又是武力镇压后对百姓的安抚之举,同时也是由于奚氏因杀戮过多,惧怕“天谴”,故以敬佛来求得心灵的解脱。
另外,北魏晚期临朝听政达13年之久的胡灵太后(魏孝明帝之母,安定临泾人氏)及胡氏家族其他成员对于佛教的崇信也会给家乡南北石窟寺的开凿以相当大的影响。
1963年,南石窟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泾川县多次对南石窟寺进行了修缮,并修建了南石窟寺大桥,使南石窟寺得以较好的管护和建设。
[寺院胜景]
主窟的营造形制      
南石窟寺5个石窟从东往西一字排列,1号为奚康生所凿魏窟,是南石窟的主体;4号是唐窟;2、3、5号已成空窟。
南石窟1号窟高11米,宽18米,深13.2米;窟顶为覆斗式,方门,门上设明窗。门外有经后代补塑的二力士立像,显得气势恢宏,浑然一体。在约238平方米的洞窟内,沿窟壁于东、北、西三面雕有高约6米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世佛立像,每尊立佛两旁各塑有3.5米高的胁侍菩萨一尊,南壁窟口两侧,各有一尊高5米的弥勒菩萨坐像。这种形制和造像内容与庆阳北石窟今编号165窟基本出自一个模式,唯石窟规模略小而辅助造像亦略少于北石窟。
一窟之所以雕七佛,是因释迦牟尼成佛以前有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为过去在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佛,南石窟寺1号窟正好是这一概念的形象化。
七佛造像历史悠久,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亦有类例,但规模都不大。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则以南北石窟为最早,它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
如果说北石窟的造像继承了云冈石窟古朴雄伟的风格,那么南石窟则借鉴了龙门石窟清秀典雅的模式。总体而言,南石窟的造像要精于北石窟。
造像艺术风格
南石窟7尊立佛简化螺鬓,高鼻齐额,硕耳垂轮,鼓目半合,形态自然丰满,表情端庄慈祥。右手掌心朝前自然端起,左手则抬起后平伸于前,掌心朝外指略弯,作号召或说法状。身披通体袈裟,垂及膝下,两袖宽大,折叠反卷,颈项袒露,于胸前结丁字璎珞,腰带作结状。衣纹雕刻精致,平直流畅,阴阳有致,层次分明,有随风飘动之感。造像的整个艺术风格淳朴实在又温文含蓄,别具一格。
14尊胁侍菩萨,有石胎泥塑,也有纯泥塑。面部俊俏,体形修长,或双手合揖,或一手下垂一手抚胸。衣饰紧凑舒美,有袒胸者、披巾者、胸前挽缨者、系飘带者。姿势活泼生动,栩栩如生,与佛的庄严神威形成鲜明的对比。

雕佛造像
南壁的两尊弥勒(交脚)菩萨头戴宝冠,身着袈裟,面庞丰满,仪态端详。右手上扬,左手置于膝头,作说法状。这种装束和姿势,体现了他们虽为菩萨,但又是佛的继承人的这一特殊身份。
窟顶及壁满布浮雕,有树木、山峦、飞鸟、屋舍、宝塔、飞天及佛教故事。正披(北披)浮雕包括了佛降生到涅槃的较为完整的故事,可惜现首尾部分残缺。前披(南披)刻有舍身饲虎故事,因风化严重,现仅余三骑,疑是三王子出游情节。整个雕刻刀法纯熟精到,以简练概括的手法,生动流畅的线条,准确地表现了每个造像的神态和内心世界,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4号窟,今名罗汉洞,内存有18尊罗汉像。1925年,在对南石窟调查时,北京大学陈万里教授用考古方法清理出数尊塑像,确认为唐代所塑,此窟亦为唐代所开。因当时窟中塑像损坏比较严重,后进行了重新修饰,使其成为如今所见之样。
弥足珍贵的南石窟寺之碑
南石窟寺之碑原存南石窟寺1号窟,民国初年出土于泾川王家沟村,现存泾川县王母宫文管所。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题额阳刻“南石窟寺之碑”,笔意在篆隶之间。额上横列楷书“石窟寺主僧斌”六字。碑文楷书23行,行38字,因下有断缺,现每行最多存34字。碑文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功德,碑阴有出资修建石窟的施主题名,共三列,计五十六人。
《南石窟寺之碑》的历史价值极为宝贵。首先,正是由于其碑尾结衔是“大魏永平三年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四将军泾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所以才确切得知南、北两石窟的开凿时间和主造者。其次,从碑文所书“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的记载中,能够体会到当时开窟的艰难,这座绚丽多彩的艺术之宫,是经千百名工匠穷年累月的艰辛劳动而完成的。第三,从《南石窟寺之碑》碑阴的施主题名可以知道,奚康生在修建南石窟寺时,不仅征集了许多能工巧匠无偿为其劳作,而且动员了全泾州的头面人物捐资。在碑阴题名的59人中,包括平西将军府隶下的各级官吏,陇东诸郡太守及下属,泾州所辖15县的县令等,可谓动员了全泾州的人力物力为之效力。第四,因该碑是永平六年所凿,可正《魏书》之误。据《魏书·地形志》,泾州领6郡17县,《南石窟寺之碑》载5郡15县,无平原郡,无阴磐、鹑有两县,嵩显寺的《敕赐嵩显禅寺之碑》所载亦同。又《魏书·地形志》称泾州首县是临泾,两碑所载是安定。还有泾州所领5郡的郡守,唯安定郡称内史,其他4郡皆称太守等,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第五,碑文的记载为北石窟寺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1925年2月,北京大学陈万里先生在考察南石窟寺时不仅清理、认定4号窟为唐窟,而且还找到了《南石窟寺之碑》的碑首,并进一步论证了北石窟存在的必然性。29年后,在距南石窟北约45公里的荒郊,终于找到了北石窟寺,证明了陈万里先生判断正确。
南石窟寺之碑除记载了丰富的历史资讯外,其书法成就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所赞誉:该碑书法“瘦硬通神,风采奕奕。郑文公碑系永平四年,此则三年。足以奴视张黑女,弟畜郑文公”。陆维钊先生认为,此碑属于六朝书法中“近于《石门铭》而用笔方圆皆能”一派的“整齐”者,“与其学《爨宝子》,尚不如学《南石窟寺》”。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蓄家村
邮编:74430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科尔寺

[历史沿革]
长青春科尔寺,位于理塘县城城北山坡。是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于公元1580年开光建成。为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院。其宏伟的建筑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康区之最,被视为“上有拉萨三大寺,下有安多塔尔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可见该寺早已声名远扬,名震康巴。长青春科尔为藏语译音,“长青”意为弥勒佛(即未来佛)“春科尔”意为法轮,“长青春科尔”意为弥勒佛法轮(标志着法轮常转、妙谛永存)。
寺院初建时,有喇嘛百余,房屋不多,经济能力也薄弱,在蒙古法王契克阿登和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土司帮助和扶持下,才又修建了大招殿、吴王殿。随着寺院的日益发展和兴盛,在阿扎仁波切任堪布时,又修建了顶上大殿,寺院才初具规模。清道光十八年(1838)降生于此昂旺罗绒益西登地吉成曾为十世达赖转世灵童之一,因金瓶制签落选,被册封为“香根”仁波切,在哲蚌寺获得格西学位后,任长青春科尔寺第五十一任堪布。此时,香根仁波切名震康南,香根之名也在该寺历代冠用。民国二十年(1931)二世香根昂旺罗绒登增次来嘉措大兴土木,在到处讲经募化筹集资金的同时获得西藏地方政府经济上的支持,扩大了顶上大殿,维修了吴王殿及除大招殿两处的公房。为巩固和扩大理塘寺在康南的力量,二世香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在政治上采取了“郭睦友邻、亲汉近藏”之政策,使理塘寺在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驻理化曾言枢于1941报请西康省政府批准,在寺内成立了“调解委员会”,使该寺获得了司法权的合法行使,并于1944年伙同部属史建候在寺内建立了汉僧院。
经历年扩建,到寺主二世香根仁波切时期,该寺已有佛殿、经堂等20多座主建筑和20多座活佛宫室,400多座僧舍,起伏错落,形成一组独特、严谨、华丽的建筑群落,僧侣近4000人,在整个藏区声誉极高,成为康巴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
文革后,寺院被省政府批准为重点开放寺院,省、州政府多次拨款对寺院进行维修,经过十余年的改造,寺院已恢复了弥勒殿、大经堂、千佛殿、法相院、香根寝舍、金顶红宫等寺院建筑;由僧众百姓捐塑了19米高的弥勒佛像及千佛殿内的三千座佛像;金顶红宫内还设立了一、二世香根仁波切的灵塔;三世达赖、五世达赖的足印是寺院的镇寺之宝。
[寺院胜景]
长青春科尔寺寺院依山而筑,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背靠崩热神山和多闻正神山。相传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安多地区(青海)传经返藏经过理塘时,按途中巧遇的诸多吉祥征兆,在这里看到一处奇境——背面(北面)山势特高,像一尊财神盘腿而坐,手持珍宝;右面(西面)山岳十分壮观,像一只巨鹏展翅欲飞;左面(东面)山岳非常奇妙,像一头巨象曲身而卧,从北向南伸直长鼻,两腮处的清泉像两条洁白的哈达,从象鼻两侧潺潺流过,左侧是无量寿甘露,右侧为莲花生甘露;对面(南面)山峦起伏,奇峰耸立,主峰山腰自然形成一幅十相自在图文。山麓下汹涌的理塘河宛若青龙盘旋而行,中间宽阔的大草原芳香四起,其间肃立着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吩咐兴建的菩提白塔,奇观美不胜收,与900多年前,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在《噶当弟子问道录》中的预言相同。欣喜之下,索南嘉措在貌似巨象长鼻鼻梁的山岳间兴建了这座长青春科尔寺。
寺院占地500余亩,坐北朝南,长青春科尔寺过去由一寺、两院(法相院、密宗院)、八大康村、十六大牟村所组成,其中也包括了康藏南部及四川、云南的藏传佛教的部份僧侣。根据清朝和中华民国的历史资料显示,藏区内藏三大寺和外藏三大寺中,科尔寺是外藏三大寺之一(其余两座分别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与青海省的塔尔寺),是康区最大的寺院,也是藏区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佛学博士)的几大寺院之一。到寺院学习、研修的信众遍及海内外,整个寺院弥漫着殊胜的学术气息。
主体宫殿佛舍位于寺院最高处,拾级而上,给人以步步登天,极目云外,绝尘归神之感。当你走进神圣的大殿,墙角边的一块块嘛呢经文石讲述着寺院四百余年的历史。金色的马鞍,麒麟号角上的道道铜箍,十世班禅大师的坐床,僧侣们翻动着的古老刻板《甘珠尔》和《丹珠尔》以及虔诚的信徒们转动着经筒,这些都无不追忆着长青春科尔寺昔日的故事。
寺里的壁画很美。佛舍内从门到内壁,从主柱到横梁,都绘有风格独具的壁画,每幅画都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佛教故事。这些壁画线条繁杂,变化多端,色彩绚丽;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圆润丰满,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厚。在大殿内的禅房,设有一、二世香根仁波切的灵塔,塔高三米左右,以紫铜镀金,塔身鎏有各式花纹图案,镶嵌有如子母绿、金刚石、珊瑚、玛瑙、珍珠、松耳石、琥珀、翡翠等各种珍宝,工艺精湛,别具匠心。
寺外有一座很大的玛尼堆。寺内珍藏有各种类型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佛教经典、三世达赖用过的马鞍、明清时代的壁画等珍贵文物。寺藏的两口大铜锅,一次可供6000人就餐,堪称世界第一。千佛殿中,肃立着庄严慈悲的千尊佛像,徜徉在清凉佛国中,虔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些,无一不是藏民族宗教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当今住持]
夏坝仁波切是科尔寺的现任寺主。他于1968年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出生在康藏南部理塘县夏坝觉悟村荣贞家的。
[交通通讯]
地址:四川省甘孜州藏族自治州理塘县
邮编:62600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江苏净土寺

[历史沿革]
净土寺,原址位于姜堰市娄庄镇东阳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宗位为临济宗,距今已有 290多年的历史。古时,从白米到海安青墩有一条南北大道,穿东阳村而过。古净土寺就在这条大道西侧不远处。
清乾隆初年,苏州富商王开杰举家来此创业。王开杰是个很有头脑的商人,深知“要得富、先修路”。他独资建造了东阳村大桥、青墩大石桥,使当时白米至沙岗一线交通十分便利。王开杰也因此博得了“大善人”、“活菩萨”的称号,生意越做越大。但有一件事总是令王开杰耿耿于怀,他年过三十,虽有一妻一妾,却膝下无子。有一次,王开杰回苏州向义青法师告知心中的烦恼。义青法师对王开杰说:“施主,你只需在东阳庄建一座寺院,菩萨就会保佑你子孙满堂了。”回到东阳庄后,王开杰决定出巨资修建寺院。在东阳庄大桥南面,临街西侧购地十余亩,建起了山门殿、大雄宝殿以及十几间厢房。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寺院落成。王开杰率领家人及当地僧侣数十人乘大船去苏州恭请义青法师到此担任方丈。义青法师到这里,时值盛夏,见到百姓夹道欢迎他,心中十分感动,进寺后,他挥笔写下了“水乡泽园多净土,蛙声蝉鸣尽禅机”的条幅,并将此寺定名为净土寺。
后来,王开杰喜得四男三女。当地百姓都觉得净土寺的菩萨灵,进香的人日益增多。王开杰也因为子孙较多,成了娄庄镇赫赫有名的王氏家族。他的儿孙们在东阳庄河西又建起了庄院,盖起了房屋,成了后来的小楼庄。
由于净土寺地处三县(海安、姜堰、东台)交界,水陆交通便利,一年四季,香客不断。香火甚旺之时,方圆三里都能听到晨钟暮鼓声和僧人吟诵经文之声。净土寺的香火延续了近二百年,其间高僧辈出,不少从这里出家的小沙弥后来成了名刹的方丈。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战祸,僧人纷纷外出,寺院从此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最后一代住持悉明法师去了镇江竹林寺,寺中只留洞明法师、爱明法师看家护院。“文革”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佛像、典籍被付之一炬。上世纪80年代,东阳村将寺院全部拆除,改建成村办厂、大队部。至此,古净土寺荡然无存。不久,当地一位名叫严靠山的居士在古净土寺遗址上自费建一小寺,摆设香案,供奉佛像。
1997年,应当地僧俗的要求,经省政府批准,娄庄镇政府决定重建净土寺。考虑到原址偏僻,交通不便,遂移址建在娄庄镇树人西路。消息传出,很快得到海内外各方资助。娄庄镇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按照当年建筑风格重建净土寺。寺院奠基时,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明阳长老,扬州大明寺方丈能修法师,净土寺原住持、时任常熟市佛教协会会长的悉明法师参加盛典。
[寺院胜景]


山门殿

西厢房藏经楼

净土寺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高大的山门殿门楣上有著名书法家、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手书的“净土寺”三个镏金大字。走近寺内,香烟缭绕,梵音不绝。弘法楼飞檐翘角,观音殿熠熠生辉,大雄宝殿庄严雄伟。东西两排厢房约四十余间,既有僧侣的宿舍,也有佛事活动的场所。
现存山门殿、大雄宝殿、弘法楼、东西厢房、观音阁、观音殿、寺斋堂,均为清代建筑。山门殿石匾阴刻镏金“净土寺”,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书。大雄宝殿坐北朝南,5间面阔19.4米、主间5.8米、两次间分别为4.8米、再次间分别为2.0米。檐高4.8米、脊潭高15.8米、进深13潭12.0米。前卷后廊,脊端设鸱吻。抱柱楹联刻有香港经济界著名人士钟普洋先生题书:“法镜现慈云观秋月春花含将妙谛,智灯悬宝座听晨钟暮鼓悟彻禅机”。
寺内珍藏文物30多件,其中有清乾隆石刻、石雕、苏绣以及字画等。中国佛协第一副会长长慧大师带全国10多个知名高僧常来净土寺传经。净土寺还持着与新加坡、台湾等海外佛教界的联系。每年有上万人次的上海、南京等市内外的居士、信教群众来净土寺开展佛事活动。2002年4月,净土寺被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今住持]
学贤法师,2001年,学贤法师拜谒中国佛协第一副会长净慧长老,在河北省柏林禅院接受法卷,成为佛教临济宗第四十九代传人。2002年4月,净土寺被公布为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春,学贤法师举行了隆重的升座仪式。参加仪式的除中国佛协和兄弟省、市佛协的有关负责人,各大寺院的大德高僧外,还有新加坡、美国等地的华人信徒、地方领导及僧俗数千人。
[交通通讯]
地址:江苏省姜堰市娄庄镇树人西路
邮编:22550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山东无染寺

[历史沿革]
无染寺,位于在主峰昆嵛山泰礴顶南麓,是盛极一时的胶东第一古刹,始建于东汉桓帝永康年间。据《宁海州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曾建有一座寺院,取名“无染院”为“居之者六根清净,得大解脱”的意思。
无染寺建成后,几经修葺,殿宇宏伟壮观。《无染院碑记》就记载了当年的宏观胜况。无染院碑为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所立,位于无染禅院内,在昆嵛山石刻碑中历史最为悠久。石刻共9行、75字,刻于一形如香炉的石上。该石高1.4尺,厚9寸余,长1.7尺。正面刻人马山水,极工整精致。石窝深尺许,碑记文循古法,辞约意深,是昆嵛山文化的精髓。碑记中称:“松蔓森邃,崖谷幽奇,大川激沧海之浪,极顶峭虚危之宿,院额无染,堂房四匝间松挂,张凤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龙鳞而偃骞,僧延冬夏,实为养道之方,额清节庭,永晴高峰之势。”如今,无染院碑犹存,碑文依稀可见。“昆嵛山”之名最早也就源于此碑:“大唐登州牟平县昆嵛山无染院……其山乃号昆嵛。” 可见当年的宏观胜况,现寺院已倒塌,仅存寺残址。
传说,寺内原有古石龛,下有空洞,为战国时期“无盐王后”墓葬。寺东北有齐王坟,传说齐康公被田氏放逐东海岛,死后葬于此地,坟上还有一棵不老松傲然屹立。
1935年农历十一月初四,胶东特委发动了席卷胶东的“一一·四”暴动,指挥部就设在无染寺。至此,无染寺院内僧众四散,房舍成为兵工厂。暴动失败后,领导暴动的幸存人员组成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从而为胶东革命保存了一个宝贵的火种。20世纪60年代初,该地建起营房,古建筑倒塌成废墟。如今,只有无染寺寺门、“一一·四”暴动指挥部遗址、游击队大队长于得水养伤的帷幄洞、江北玉兰王、古银杏树、木瓜树等旧址遗迹仍在。
[寺院胜景]

江北玉兰王
院中有株古玉兰,树龄已300多年,每至暮春四月,绿叶未发,银花已放,一树白雪,满谷幽香,使游人仿佛进入无染的境地。她与别的玉兰花不同的是,每朵花有九个花瓣,故又被人们称为“北方玉兰之冠”。
走进无染寺,天地间仿佛都弥散着玉兰花的清香,眼前的白玉兰尚未吐绿,却已是繁花满枝,一树洁白,粉妆玉砌。贪婪地闻着那幽幽的清香,仿佛进入了清净无染的梦幻境地。
被誉为“北方玉兰之冠”。寺内的“北方玉兰王”身上,人们也赋予她一个美丽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此花洁如美玉的偏爱,对人类圣洁爱情的赞美。
相传,这株玉兰树是天宫一名叫玉兰的仙女化成的。有一年,天宫中王母娘娘带领七仙女到昆嵛山寻找爽心草,路上遇见一位英俊少年石娃。石娃是当地人,自三岁就没了爹,四岁没了娘,自己一个人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仙女玉兰看到石娃英俊潇洒、憨厚老实,心里特别喜欢。石娃见玉兰貌美如玉,聪慧贤淑,更是心动不已。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
昆嵛山水清山秀,万木丰茂,美不胜收,让王母娘娘感叹不已。她带七仙女爬山戏水之余,没有忘记吃顿山民的家常饭,尝尝山里的野味。王母娘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玉兰便推荐到石娃家去,说石娃勤快能干,听说王母娘娘来到此处,早就上山挖好了野菜待娘娘前去品尝。听到石娃如此热情,王母娘娘便答应了。随后,玉兰来到石娃家里,帮助洗菜、烧火。两个人的感情也由此拉近。
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品尝山珍美味后,就要带七仙女回天宫,石娃和玉兰仙女恋恋不舍。就在回天宫的路上,玉兰仙女偷偷返回到石娃身边,并与石娃结为夫妻。从此,石娃下地干活,玉兰在家做饭、织布,两人过着美满的生活。
王母娘娘得知玉兰私自下凡以身许人后,非常生气,立即下旨令玉兰速回天宫。玉兰留恋人间生活,不愿回去,王母娘娘一气之下,用手一点,玉兰仙女变成了一株玉兰树。
看到玉兰变成了一棵树,石娃嚎啕大哭,痛苦不堪。此后,石娃每天给树浇水,期盼着玉兰能重返人间,但却没有等到结果。后来,这棵玉兰树被无染寺法师移栽到寺院中。如今,她是江北最大、最老的玉兰王,因各地许多人前来剪枝嫁接,她的花枝已经遍布国内外,花香飘溢五湖四海。
现在,无染寺成为文登市界石镇重要的旅游景区,区内景观以山涧沟谷为主,峡谷中拥有众多秀丽迷人的岩床溪谷,其溪床岩石连片,光洁如玉,清澈溪流流淌其间,波光粼粼。由于山势坡度各异,形成众多的深潭和瀑布。每当夏季,这里的景色尤为迷人,峡谷两旁翠峰秀岭,森林掩映,花繁鸟鸣,成为以山水观光为主的休闲避暑胜地。沿无染寺内的太沽河溯流而上,有万米大峡谷,上下分布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清潭,如王母娘娘洗脚盆、翡翠池、仙女池等十八潭,潭水清澈见底,常年不干涸。此时站在高峰处,临风而立,放眼峰下,皆是绿松;风过林间,松涛起伏,尽收眼底。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山东省文登市界石镇
邮编:2644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五塔寺

[历史沿革]
五塔寺(真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五塔寺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时名“真觉寺”,据说是明初永乐皇帝按印度班智达所献五尊金佛像和一座寺塔结合的模型建成的,此模型是仿佛祖释迦牟尼修成正果的印度菩提迦耶而作。五塔寺建成后,永乐帝又制成21座60乘50厘米规格的小模型法物,赐给西藏几个寺院,这种模型在一九六零年已发现。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后,为避雍正(胤禛)之讳,更名为“大正觉寺”,由于寺内建有一座金刚宝座塔,而金刚宝座上又建有五座小塔,因此故真觉寺又俗称为“五塔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塔寺(真觉寺)在清朝末年被毁后,只剩下寺中的金刚座宝塔,解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政府部门在原五塔寺(真觉寺)的遗址上筹建了一座以陈列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专题的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寺院胜景]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在金刚宝座塔的东、北、西三面共设了九个陈列区,共展出500余通(块)石刻文物,展出的文物中除了有石碑、墓志、石刻和石雕外,奇特的是还有一个专门陈列耶稣会士碑的陈列区,可谓与众不同。
五塔寺(真觉寺)中以金刚宝座塔最为著名。这座金刚宝座塔是我国现存6座金刚宝座塔中时代最早、造型最美的一座。站在塔下仰望,能看见宝座之上还有数塔,形制颇似香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塔的下层为宝座,高7.70米,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上层另有5座塔。在宝座的四周,刻有梵文、佛像等。须弥座至宝座顶分成了5层,每层挑出石刻短檐,四周刻有佛龛。除了宝座内的4尊佛像外,宝塔还刻有1561尊佛。沿宝座南门内右侧盘梯上去,就到了宝座顶的罩亭内。罩亭北边,是一个台面,5座塔便立于此。
金刚宝座式塔
5座塔形制差不多,均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按佛经上说,金刚有五方五界:佛部(中)、金刚部(东)、宝部(南)、莲花部(西)、羯摩部(北)。每部有五方主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东为阿閦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佛又有五方宝座,即动物坐骑:毗卢遮那佛狮子座、阿閦佛象座、宝生佛马座、阿弥陀佛孔雀座、不空成就佛金翅鸟王座,所以五塔寺金刚宝塔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四周都有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5种动物形象的雕刻。
中央那座塔比较大,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一双佛足,是佛的象征,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于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后人刻佛足以示敬仰。据说在我国有10余处佛足,北京地区则只有这一处。很显然,有很多游客摸过佛足,非常光亮。在佛足的两边,还刻有莲花、吉祥结等藏传佛教的八宝。每座塔的塔座都分别刻有这些吉祥物,而塔座与塔身相接之处,是一圈藏文,刻写的什么,不得而知。其上便是一个佛龛,龛中有一尊佛像,两侧各有一胁侍。讲解员说,每一层塔檐下有一个佛龛,每个佛龛中有一尊佛。这些造像和雕刻笔法细腻,线条圆润,异常精美,历来吸引着众多美术、书法爱好者和国际友人。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五塔寺村 
邮编:100091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宝峰寺

[历史沿革]
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城以北20公里的宝峰镇宝珠峰下、泐潭之滨。据史料记载,宝峰寺原名泐潭寺,又名法林寺,始建于唐朝中期,距今已1200余年,因其地处泐潭之滨得名;又因为寺建在石门山内,所以民间又有“石门古刹”之称。唐宰相裴休有诗赞此地是“灵胜地”,到此一洗凡尘杂念,连功名都可以抛弃不要了。
宝峰寺背倚宝珠峰而立,崇山逶迤而来,之中忽突起半圆形山峰,极像一颗硕大无比的佛顶珠。周边有七条山岭,伸屈蜿蜒,聚首宝珠峰,左右又有二山球抱山门,整个山形好似九龙竞珠,是谓“九龙荟萃”。这宝峰寺周边的山形,乃鬼斧神工造就,山灵水秀,风光旖旎,气象万千,实为天下形胜之地。清代文人舒慕芳誉此地为“洞天福地非人间”。宋代高僧善权大师曾赋诗赞宝峰山势云:“兹山甲天下,葱翠自开辟;石磴空自清,峰峦映金碧。”真是好诗,道尽了宝峰之妙。
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宝峰寺周围层峦叠嶂,危崖壁立,树木葱茏,山川回合。寺后七岭奔来,左右两峰环抱,俗称“九龙聚会”之地,气势灵奇,环境清幽。与宝峰寺历史有关的著名人物是马祖。马祖,中国佛教著名禅师,俗名马,僧名道一。他根据六祖慧能的主张,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假求外,宣扬“自心是佛”,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宝峰寺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785)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唐贞元四年(788年)二月初一,马祖圆寂,世寿八十,弟子奉灵骨归寺于建昌石门山泐潭等。贞元七年(791),左仆射德尔奉德宗圣旨来为马祖建舍得塔。唐宪宗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水潦和尚
大约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6),一位来自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的水潦和尚偕师弟道通法师游方至此,他们行走多日,不免乏累,寻一块溪边巨石安坐小憩,饮罢甘泉,进斋饭毕,抬头“见诸峰蜿若龙蟠者,爱而筑室居之”,这即宝峰禅寺之始。这个水潦和尚看来是一个爱好山水美景的高僧,他的师傅就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马祖道一,正是他让宝峰声震寰宇,显扬于世。
水潦和尚自建庵于宝峰后,当然要礼请师尊来游;而马祖恰恰是个游方四海弘扬禅法的高僧,足迹遍天下。他一生二到宝峰:一是在唐贞元元年(785),他与众徒同游宝峰,马祖陶醉其中,乐而忘返;第二次是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正月,马祖道一大师再登石门宝峰,悠游山水之间,见“沿壑平旷,顾而乐之”,他相中了宝峰作为归葬之地,而且预言一个月后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将圆寂。众僧当时并没有把此言放在心上。
马祖回钟陵开元寺不久,染疾卧床而逝,享寿八十。弟子们遵其生前遗嘱,灵骨归葬宝峰。时任江西观察使的李兼是马祖的皈依弟,举办了盛大的归葬仪式,《宋高僧传》载,在中国佛教史上,马祖的葬礼是继华严宗法藏大师归骨嵩山、净土宗善导大师瘗塔秦岭之后的佛门第三次盛大葬礼。唐贞元七年(791),国相左仆射权德舆奉唐德宗旨意,主建石门马祖塔,并亲撰塔铭;唐元和年间(806-820),唐宪宗赐马祖谥号“大寂禅师”;唐大中四年(850),江西观察使裴休奉旨主持重修马祖塔,赐塔名为“大庄严塔”,又颁赐“宝峰”匾额;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加封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
马祖的葬礼毕,百丈怀海法师即傍墓结庐,以报恩守教之心修行,并主持宝峰佛事。十方衲子闻风而至,参禅问道者络绎不绝,如沩山灵鹫,参禅于怀海,后居湖南沩山,成为禅宗沩仰宗开创者。耽源应真禅师,曾与怀海大师论道于宝峰,后出居吉州(今吉安)耽源山,与慧寂禅师说法,传“圆相”给慧寂,后慧寂居袁州(今宜春)仰山,开“仰山门风”,成为沩仰宗另一开创者。云岩昙晟法师,幼时即在宝峰出家,后至修水云岩寺传法,收良价和尚为徒,良价又回宝峰习禅,后至宜丰洞山建寺,成为禅宗曹洞宗祖师之一。黄龙慧南法师,曾在宝峰参禅悟道,后迁修水黄龙寺,成为禅宗黄龙宗之祖。另外如九峰道虔、东林常总、宝峰克文、觉范慧洪、大慧宗杲等等,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中国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师,都曾在宝峰习禅修道,尔后才开宗立派,宝峰于斯大盛,名扬天下,影响深远。
马祖道一
史载,道一和尚俗姓马,“生而凝重”,容貌奇特,目光如虎,舌长过鼻,神宇不凡,因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独特的贡献而尊称马祖。他幼年时即在剑南道(今四川)汉州什邡罗汉寺依唐和尚削发为僧,20岁左右在渝州(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并游学蜀地各处,深受禅宗弘忍弟子智诜(608-702)开创的净众-保唐禅派学说的影响。
马祖初到南岳衡山,另塔一茅屋为栖身习禅之处,每天只是坐禅,凡有来访者皆不闻不问,亦不答一词。怀让大和尚听侍者说,从什邡来了这么一个孤傲的僧人,心中暗自思忖:此人既是什邡人,俗姓又为马,是不是师尊谶言中的那匹可“踏杀天下人”的“马驹”呢?闻之不如见之,遂翻山越岭,见到正在“调身调息”的道一,果然气度不凡,心中暗喜。
怀让师取出一砖在庵前磨起来。道一问:“磨砖作什么?”怀让答:“磨作镜。”道一大疑:“磨砖岂得成镜邪?”怀让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怀让大师抬头定睛看着他:“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席话如醍醐灌顶,道一深感大师见解非同寻常,于是,纳头便拜,从此跟随怀让大和尚习南宗禅法,最后密受心印,尽得玄奥。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道一辞别师尊,开始了他传法点化众生的事业。他先至武夷山深处佛迹岭结茅为庵,后又驻江西抚州西里山,再南下宜黄,栖息于宜黄石巩,把深奥的佛理化为生活的智慧,不断点化世人,使一大批有慧根者投入其门,成了他的徒弟,影响日增。后又云游至南康龚公山结庵,一住便是二十年。百丈怀海、伏牛自在、盐官齐安、鄂州无等这些日后著名的禅师都是这一时期投在道一门下的。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时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的路嗣恭邀道一到洪州钟陵开元寺传法,一时“天下极盛佛法,无过洪府”,渐渐地以道一大和尚为中心,以“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和“平常心是道”、为宗旨,形成了风行天下的洪州禅。
马祖“平常心是道”的说法,一者指出了人人都有成佛之根器——自我心性;二者又证明了人人都可通过心性的修习而成佛。这就摒弃了人们必须通过高深佛法的钻研、理解而渐趋成佛之境的传统习佛之路,使众僧甚至平民百姓亦可通过自心自性的修养而成佛。这是精英佛法下移为民间佛教的真正开端。换句话说,佛教世俗化之路是由六祖慧能开其端,马祖道一大师继其后,最后由禅宗的“五家七宗”共同努力完成的。马祖在促进佛教中国化方面其功厥伟,永载史册。
宝峰寺自创建1200余年来,几度兴废,历尽沧桑,“文革”中列蒙厄运,香火中断。1992年秋,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真如寺方丈一诚法师倡议修复宝峰寺,得到靖安县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1993年开始兴工重建。一诚法师亲自设计,所有资金也由他向海内外募化。
[寺院胜景]
苍松掩映下的大雄宝殿
宝峰又称三门,即“三解脱门”,指的是“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东西两侧各彩塑一尊金刚力士,手持金刚杵,威武雄壮。在佛庙中,金刚力士的主要作用是摧邪显正,除恶扬善,护持佛法,有诗赞曰:“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过了山门,便进入了天王殿,迎面一尊弥勒佛,俗称双喜佛。他袒胸露腹,双耳垂肩,赤脚而众,笑容可掬,望之,真感到是一尊可容天下之人、天下之事的大肚佛。两旁立柱镌有一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只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天宝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一曰“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手持琵琶;二曰“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人善根增长,手执利剑;三曰“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眼观察护持百姓,手中缠绕一蛇;四曰“北方多闻天王”,善护民众的财富,手执一伞表示守护福德。在弥勒佛的背后,是一尊韦驮菩萨。据说韦驮菩萨曾面受佛嘱,发大誓愿,护持“佛、法、僧”三宝,故而独独面对大雄宝殿。亦有联赞曰: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出殿,进“虚云纪念堂”。恢复宝峰禅寺是虚云长老的遗愿,故在宝峰寺内建有这座纪念法堂。虚云法像长髯拂胸,双目微张,伽趺坐,庄严肃穆。虚云老和尚世寿一百二十余,是近现代佛教中兴的领军人物,亦是当代禅宗泰斗。堂内有虚云大师自撰联一副:“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在虚云的一幅照片下面,有“幼游比丘虚云自题”的一道偈:“这个痴汉有什来由,末法无端为何出头。嗟兹圣脉一发危秋,抛却己事专为人忧。向孤峰顶直钩鲤,入大海底拨火煎沤。不获知音徒自伤辈,笑破虚空骂不唧留。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从一联一偈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虚云和尚是以救苦救难之菩萨精神拯救世人,以复兴佛法为己任承当,可身处末法时期,面对苍生他又颇有些无奈,念之思之品之,令人唏嘘动容。
大雄宝殿是宝峰寺的主体建筑,在佛门中,所谓“大雄”,意谓佛陀威德无比高尚,其智慧无上圆满。宝峰寺的大雄宝殿建于古皇阁宝殿旧址之上,坐北向南,占地约1100平方米。大殿内有立柱42根,双檐双斗拱,三大门七开。大殿之前有四株、大殿之后有两株千年古柏,枝繁叶茂。殿内十分宽敞,可容数百僧众同时诵经礼佛。有资料显示,马祖一生共建寺院丛林48座,史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载之史册有名有姓的马祖法嗣共有139人之多,其中成为禅宗宗匠者达84人。所以,由马祖、怀海师徒创立的禅门宗风,在中国禅宗史上被称为“洪州禅”,随后则开出了沩仰宗、临济宗、杨歧宗、黄龙宗等著名的禅宗宗派,至今禅风广被,绵延不绝。可以说,禅宗自马祖始大盛,几占中国佛教半壁以上的江山。
明代学者徐世溥有诗云:“不到宝峰山,空为靖安客;借问若游时,君复何所得?”所以,到了宝峰,除习佛法,观佛殿楼阁之外,有三件“宝物”是不能不看的。在法堂前,两只硕大的大铁瓶耸立着,通体黑黝黝,比一人还高。据传说,这对铁瓶原铸造于明正德年间,瓶高2.30米,腹径为0.86米,重达千余斤。瓶口至底为六瓣形,形状如一般家用的花瓶,原置放在大殿两侧,传为镇山宝瓶。明代靖安中源乡,有姓胡与姓雪的两人聚众在玛瑙崖立寨造反。两人武艺高强,力若蛮牛,能飞檐走壁。手下有一姓何的喽罗,听祖辈说宝峰寺马祖塔下埋有金银财宝,便伙同几人深夜潜入寺内,想毁马祖塔盗取金银财宝。他们举起铁锤砸下去,只听“轰”然一声巨响,塔内冒出一团炽热的火焰,几人的眼睛全被烧瞎了。消息传开,众皆底座纷纷。胡、雪二首领惶恐不安,急忙携带香烛,还铸了一对大铁瓶亲到宝峰寺焚香赔礼。从此,这对大铁瓶就一直放在大殿两侧,成了寺内一大景观。
在宝峰寺,又有“千人床”的传说。这是一种木质的通铺大床,长度与屋的深度相等,宽约数米。据说睡在此床上,决不能说拥挤。一说挤,即便几人睡在上面也会觉得很挤;如说不挤,则上千人也能睡得下,真是神奇无比。惜乎原千人床已毁,现寺内又新造了千人床。一诚大师有偈云:“盆僧不会禅,洗脚上床眠。饿食烟霞粕,心明月满天”禅机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与“千人床”相比应的是所谓“万人锅”。在“文化大革命”前,宝峰寺内有两口铁质的大锅,直径达135厘米,深83厘米,锅沿有10厘米,锅厚1厘米,据称可供上万人吃饭,故称“万人锅”。其中一口是明代成化年间铸造。
寺后有一座墓塔,就是马祖道一大师归灵骨的舍利塔,据说塔内曾藏有大师舍利120颗。此塔最早建于唐贞元七年(791),毁坏过多次,历代又不断地重修。现在的马祖塔于1993年重建,以汉白玉精雕而成,塔基为须弥座,塔身为正方体,塔顶盖为信斗拱单檐覆瓦造型,塔刹为三层圆形宝瓶状。塔外还建有六柱六角的护亭。塔的正面刻有“马祖道一大寂禅师舍利之塔”,字为启功居士亲题。塔左边镌刻的是唐左仆射权德舆(759-818)所撰塔铭。铭文叙述了马祖道一大师的生平、得法之经过、传法之过程,赞扬他将陷入繁琐哲学的隋唐佛教改变为“佛不远人”、悟得自心即得成佛的禅学,可谓佛教史上一大革命。塔的右面是宝峰寺现任住持一诚长老亲撰的《马祖道一大寂禅师塔铭》。一诚大师是湖南望城人,俗姓周,生于1927年。早年出家,于1956年3月至江西云居山参谒虚云大师,1957年嗣法云居山真如寺住持性福禅师,为沩仰宗第十代;又嗣法观本禅师,为临济宗四十五世。大师在1985年被推举任真如寺住持;1992年,大师受请住持宝峰寺,发大愿力,合四方信众,仅用六年,就使一片废墟的千年古刹宝峰禅寺重现昔日辉煌。一诚大师所撰塔铭,从叙述马祖生平事迹着手,着重记载了大寂禅师塔多次被毁及重建的过程。
塔亭前有两株百年金桂,亭亭玉立,枝繁叶茂。一诚大师曾有诗曰:“腊后春前赏未忙,庙旁喜见几株香;寒风阵阵飘如雪,欲送天花到佛堂。”  
[当今住持]
一诚长老,湖南望城人,法号衍心,生于1927年,1949年6月礼明心法师出家,1956年冬由虚云和尚在广东省南华寺受具足戒。1957年,得虚云和尚沩仰、临济法脉。1989年8月,应美国宣化法师邀请赴美传戒。1990年开始创办佛教学习班,2000年复办江西佛学院,亲任院长。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200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任北京法源寺,江西宝峰寺方丈。
他以重兴祖庭,“继佛续心灯,宏法是家务”为己任,不仅倾心主持真如禅寺,而且为江西佛教的振兴作贡献。他对佛教文化事业的建设也十分重视,曾亲自领导编辑《云居山新志》,并积极支持《虚云禅学精华录》出版等。  
[交通通讯]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宝峰镇宝峰禅寺
邮编:330603
电话:+86-795-47281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古德寺

[历史沿革]
古德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原名“古德茅蓬”。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87年),开山始祖为隆希法师。
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汉日今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还是一片坡地。隆常法师到这里,建了一座小小的寺院,名“古德茅蓬”,他便成了古德寺的开山祖。随着后湖的变迁,烧香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到1905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建。据说该寺还请了藏经,加强了它在佛寺中的地位。民国初年,昌央法师主持扩建,定名古德禅寺。1912年4月13日,孙中山先生带随员专程到古德茅蓬,凭吊无名烈士公墓。1914年,国民政府副总统黎元洪亲自为其改名为“古德寺”并竖题寺名。1921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作,重修了大雄宝殿及其他殿宇,塑造了各殿内供奉的大小佛像多尊。1931年汉口大水时被淹没,水退后又继续修复,前后历时13年乃告竣工。1954年10月19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女儿英迪拉·甘地,曾兴致勃勃地到这座寺院参观访问。
[寺院胜景]
古德寺坐东朝西,古德寺规模最大时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进山门过甬道,首人天王殿,殿内供奉佛寺守护神韦驮和四大天王。穿过殿后院落,即可达大雄宝殿。此殿参照缅甸著名佛寺阿难陀寺的建筑艺术风格建造,正方形大殿内空高达16米,殿内可容千人,殿顶盖有象征五佛(即东、南、西、北、中五方佛,又名五智如来。中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表福德;东方阿网佛,表觉性;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四菩萨(即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四菩萨)的9座佛塔,塔周围有96个莲花墩和24诸天菩萨像。殿中供奉三位主尊: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托纱丈六金身大佛盘坐在8级莲花座上。这种三佛同殿的安排,近世少见。三尊大佛前还保留着古德茅蓬时代所供奉的三尊同名佛像,相比之下,后者的形体显得很小了。三主尊佛坛的背后为西方三圣,两廊为楞严二十五圆通及文殊、普贤佛像。大雄宝殿左侧有方丈室、觉幻室、观音堂、藏经楼等,右侧为生活区,有寺僧寮房、客堂、斋堂等。寺后及左侧原有大片空地,是菜园和竹园。现外观犹存其轮廓。以往僧常在50-70人左右。
历经数度劫乱,至1996年,演顺法师率领尼众弟子进住古德寺时,古德寺仅有天王殿和圆通宝殿得以幸存。
经过修复的天王殿仍很简陋。经天王殿,穿过院落,便是全寺的核心建筑——圆通宝殿。此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为汉传佛教唯一、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它确实与其他汉传佛教的寺院外观大相径庭,难怪有不少市民把它当成了东正教堂。

古德寺新貌
圆通宝殿为单层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是武汉最大的佛殿。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代表五佛四菩萨的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确实,站在地面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塔顶,只能看到七座,有两座总是看不到的。细看九座塔的流线形塔身,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细部,又充分再现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帕那瓦建筑风格。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上面的96个莲花方墩,寓“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这种融汇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建筑,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
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罗汉,圆通宝殿内供奉的却是25座圆通菩萨。据果妙法师介绍,圆通在佛教中的地位比罗汉要高一等。这是古德寺又一与众不同之处。
在天王殿与圆通宝殿之间的院落中,露天供奉着一尊四面佛。1997年,香港张紫珊女士出巨资,由泰国将这尊四面佛请到古德寺。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供奉的诸佛之一,亦称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和公正。传说四面佛法力无边,所以殿堂内是不能供奉的,只有苍穹才能作其大殿。
[当今住持]
[交通事讯]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黄浦上滑坡路74号
邮编:430012
电话:+86-27-82907553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玄中寺

[历史沿革]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石壁山中,四面石壁陡立,翠柏环布,为风景幽雅的佛教圣地,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日本佛教净土宗的“祖庭”。这里叠岭周环,群峰泻翠,山石拱列如壁,故山名“石壁”,寺亦因山而称“石壁寺”又名“永宁寺”。
玄中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地处山腰。迭岭周环,绿树苍松成荫,环境幽雅。玄中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27)兴建。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遍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便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寺内现存最古建筑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阁、四殿三院,逐级升高,依山就势,层层叠置。此外还有钟鼓二楼、南北塔院、祖师殿、鸠鸽殿、接引殿、准提殿及僧舍、禅院、客房、斋堂等建筑散布各处;秋容塔雄峙寺东山巅,为宋代遗物。飞檐斗拱,棂花装修,雕梁画栋,油饰彩画,莫不俱备。殿内木雕佛造型生动,金壁辉煌。
开宗三祖
昙 鸾:净土思想的开宗大师,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还有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昙鸾自号有魏玄简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
道 绰:是继承北魏昙鸾一系净土思想的大师。他十四岁时出家,对《大涅槃经》特别有所研究,曾开讲二十四遍。道绰每日自己念佛,以七万遍为限。他并广劝道俗信众称念阿弥陀佛名,以麻豆来记数也就是现在的佛珠的由来。
道绰大师一生有很多著作,以《安乐集》上下两卷为代表。
善 导:中国净土教的大成者、被后世赞为弥陀化身。修行一生当中显现出许多奇异现象,流传下来众人皆知的异像有:较量念佛、佛像放光,造疏感梦、楷定古今,预知时至、掩室长逝,遗文放光、少康感悟等。
善导使自昙鸾、道绰以来的净土思想和修行方法系统化,进一步付诸施行,实际创立了净土一宗。此宗和禅宗,后来就成为汉地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派别,而净土宗更代表了佛教的世俗化的方面。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传到日本,善导本人也被尊为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祖师之一。  
[寺院胜景]
玄中寺依地形的起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层层叠起,背后靠着峭壁嶙峋的石壁山主峰,分成前院、中院、后院。
三所院落层次分明,而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又位于古刹的中轴线上。前院最大,大雄宝殿居中,左右各有一个配院。配院前,东西厢房对称排列,形成一个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中院在前院的背后高高迭起,后院又迭在中院之上,层层高耸,宛若重楼。
玄中寺的木构建筑,以天王殿历史较长,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三间四椽悬山式;天王像四躯,分峙于殿内过道两侧,威严雄健。前院左右为唐碑亭,大雄宝殿位居中央,五间六缘,前檐廊深一间,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主供的是如来佛,但玄中寺供的却是弥勒佛,这是因为玄中寺是净土宗的念佛寺。弥勒佛全称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净土宗主要的信奉对象,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宗的修炼方法就是“称名念佛”,所称的名,就是这位“阿弥陀佛”。殿内当心置释迦立像,庄重慈祥,四周画卷为十六尊者,各具神态。殿外山墙和背面,镶嵌着宋金以来文人诗词墨刻。北上登台阶过垂花门为接引殿和菩萨殿,又折转马鞍梯向上为七佛殿,殿内供奉着七尊金身佛像,称为“过去七佛”。是佛教供奉的历代祖师,殿内藏有明代的南藏经卷,1000多卷,是研究佛学的重要文献。七佛殿两侧各建碑廊三间,犹如垛殿形制,玄中寺宋以后的石刻多集存于此。再绕道北上为千佛阁,登阁凭栏远眺,石壁风光清晰如画。阁内数百尊佛像会聚一堂,面型姿态各不相同,按其风格多是明清遗物。寺内东侧为禅堂院,西侧旁院为祖师堂,正面祖师殿三间。寺东侧峰顶上,有一块约百平方米的小平地,周设栏墙围护,秋容塔矗立当心,高两层,平面六角形,形体庄重而古雅。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大火,千佛阁残存。
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间,五脊六兽悬山式,万佛殿五间,九脊十兽歇山屋,千佛阁三间硬山工,东西配殿各五间,飞檐斗拱,棂花装修,雕梁画栋,油饰彩画,莫不俱备。殿内木雕佛造型生动,金碧辉煌。寺东山巅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涩重檐,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被视为玄中寺的象征。牡丹、风竹、花椒、枣树簇拥寺内,被誉为“玄中四绝”。殿阁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七十余尊。
玄中寺文物众多,但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其中铁弥勒颂为唐开元年间我国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磷之妻高氏所书,文理通顺,字体挺秀,被誉为珍品。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或竖于廊下,或嵌于殿侧,楷、行、隶、篆皆备,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特别是研究玄中寺和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当今住持]
根通长老,俗名周文豪,1928年生,广东潮阳人。1945年出家,1946年于潮州开元寺受沙弥戒,1947年受比丘戒。1955赴五台山求法,此后一直住锡于山西。1956年任五台山佛教协会秘书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佛教协会会长、净土古刹山西玄中寺方丈。
[交通通讯]
地址: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石壁山玄中寺
邮编:030500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悬空寺

[历史沿革]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又名玄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院。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悬空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寺院胜景]

悬空寺全景
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1957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悬空寺
邮编:0374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22:17 , Processed in 3.79981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