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大智慧(禅悟)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84



待客之道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赵州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一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更加尊重。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他,赵州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赵州禅师道:“前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为什么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呢?”
    赵州禅师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第一的上等人来时,我在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第二等的中等人来时,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智慧】:对不同的客人应该有不同的待客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85



国师与皇帝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哪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入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智慧】:千难万难,最难是战胜自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86



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友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什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智慧】:分别心造成了我们的混乱。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大智大慧—087



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听后,就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就是因为六根、六尘和六识的牵绊。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能摆脱六根、六尘和六识的牵绊。

    【智慧】: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一条解脱苦难的幸福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大智大慧—088



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下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 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智慧】:“无”可以胜“有”,不变可以应万变,“根本”处是最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89



洗面革心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赌吃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终于为乡情所感,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三夜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道:“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是发抖,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地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的说道:“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智慧】:含蓄的教化往往比直接的呵斥更为有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90



看不到自己



    有一学僧道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地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悟。

    【智慧】:人们往往只知道批评别人,而不知道关注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91



一袭衲衣



    有一位无果禅师深居幽谷一心参禅,20余年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难消,故想出山寻师访道,以明生死大事。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裁剪缝制,并一针念一句弥陀圣号。做毕,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准备明日动身下山,是夜仍坐禅养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
    禅师心中暗想:我修禅定功夫,未修净土法门,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镜。无果禅师就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说勿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莲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道:“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晚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刀破开,见此引磬,知是禅师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为什么会从马腹中生出来呢?”
    无果禅师听后,汗流浃背,乃作偈曰:“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说完,乃将衣银还于母女二人,一别而去。

   【智慧】:佛教的因果业缘,实在是难以思议的真理,即使悟道,若无修证,生死轮回,仍难免除。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92



说究竟法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起一则公案道: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明。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说话得有理,这位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但走不多远,却被来人撞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看你走到哪里去了?难道你看不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除致歉意外,说道:“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关我的的蜡烛灭呢?”
    见性的人,光照的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智慧】:众生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两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开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大慧—093



珍惜现在



    日本亲鸾山人9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9岁,父母却已双亡。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所以,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高年,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的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12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亦佛教之美谈也。

    【智慧】: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3:28 , Processed in 0.30664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