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62、解释颂词:
         (1)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2)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若修令坚固,诸怖他苦者,能舍静虑乐,而趣入无间,此奇此应赞,此为胜士法。

  论云:“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贪”,此处指大悲。大乘菩萨对有情作悦意想后,欲从苦海中救拔有情的大悲,即是“大贪”。
      
  即《释菩提心论》所说:对于有情远离这一大悲之大贪,应当如毒素般舍弃。理由是:声闻因为舍离了“大贪”,故只成就下等菩提。诸佛因地不舍有情,专一精勤利他,故证得了大菩提果。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思惟:以利他与不利他为因,会产生如是殊胜和下劣的两种果,对此获得定解后,菩萨怎么会有一刹那不行利他,而只安住自利呢?

  论云:“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此即前论所说:以大悲坚固为根本,能出生菩提心的苗芽;以菩提心苗芽,能够趣入专一利他以及成就菩提的佛果。因此,诸佛子应当着重修持大悲。
     
      “若修令坚固,诸怖他苦者,能舍静虑乐,而趣入无间。”
      
  修行者着重多修大悲,能使大悲和菩提心稳固。先前见他人身上出血、长疮,都会心生恐惧;后来为了利生,即便禅定的喜乐都能泰然舍弃,而入于无间地狱长劫久住,或者,连头目、脑髓都能施予有情。
      
      “此奇此应赞,此为胜士法。”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为稀奇,是诸智者所应礼赞,是大丈夫所为,超胜其它各种道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中云:


            恩怨中庸今虽现,思量各各无决定,不应虚妄分爱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生死流转无其始,入胎受生亦无初,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
            今生爱我母为最,众母爱护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
            若知有恩犹舍弃,似我下劣更有谁,是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
            有恩母等乏安乐,我以身财善根施,愿诸有情皆得乐,一切圆具求加持。
            母等众生苦所逼,苦因苦果愿尽离,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世间诸有情,获无漏乐断苦根,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
            任运成办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谁,以此为利有情事,愿速成佛求加持。



依颂词依此叙述菩提心的具体修法。


  

  此颂说的是七种因果修法的次第的窍诀。


  “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修菩提心最关键的扼要是修大悲心。“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后三,悲为最要。”“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是大悲的因,增上意乐和菩提心是大悲的果。

  “恩怨中庸今虽现,思量各各无决定,  不应虚妄分爱憎,勤修舍心求加持。”

  此颂示修舍心

  在修大悲心之前必须先修无量舍心。因为凡夫的心从无始劫以来习惯于分党,把一类认定亲友,另一类认定敌方,无利无害的对他们置之不理。常常还会把人们分成尊卑、高下、善恶等等,只对一方友好,态度恭敬,而轻舍另一方,漠不关心。这种狭隘的党派分别,使我们的慈悲也带有浓厚的党派色彩。这样就无法修出大悲心,又怎么能修成菩提心呢?

  应“当作是思:从无始来于生死中,未经百返为我亲属,虽一有情亦不可得,于谁应贪,于谁当瞋?”在生流转中一切都是随业而转,做什么角色,那能由自己来定呢?执着于爱恨又有什么意义呢?

  “ 修此渐次为易生故,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瞋令心平等。若能于此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若于亲友心未平等,或由贪瞋分别党类,或贪轻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于怨敌修平等心。 此若未平,专见违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当遍缘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此取怨亲差别事修,故不须遣亲怨之心,是灭由执怨亲为因所起贪瞋分党之心。”

  “生死流转无其始,入胎受生亦无初,故知有情皆是母,愿生斯见求加持。”

  此颂示修知母

  “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于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 "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于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此若未生,则念恩等无所依故。"

  内心能真正建立起一切有情都是母亲的定解,这是对有情身份认知的巨变。从此,在我们眼中,有情不再毫无关系,而是自己前世的大恩母亲,如是念恩图报,可以观成最悦爱相,由此出现大慈大悲。

  "今生爱我母为最,众母爱护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报,忆念母恩求加持。"

   此颂示修念恩

  "修习一切有情是母之后,若先缘于现世母修,速疾易生。如博朵瓦所许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显,次多思惟,非惟现在,即从无始生死以来,此为我母过诸数量。"

  知母之后,为了让念恩的感受容易引起,首先缘今世的母亲观修,思惟:不但今世而且生生世世都做过母亲,每次做母亲时,一切损害为我遣除,一切利乐为我成办。特别思惟母亲今生对自己的恩德,如何怀胎、生产、抚育,如何赐予生活资具、真心代自己受苦,尤其是给予自己命根的恩德,如是逐个思惟。对现世母亲生起念恩心后,再缘亲友修,然后缘中庸者、怨敌和一切有情修。

  "若知有恩犹舍弃,似我下劣更有谁,故图报当拔苦,并与胜乐求加持。"

  此颂示修报思

  "如是惟除转生死故不能相识,而实是我有恩之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舍而不虑自脱生死,薄无惭愧何甚于此?故若弃舍如是有恩,于下等人且不应理,况与我法岂能随顺?如是思已,取报恩担。"

  修报恩时,首先要思惟不报恩的不合理处,以此除去邪执,承取报恩的重担。其次,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报恩,对母亲饿时给予饮食,冷时给予衣服,只是暂时的利益,并不圆满究竟,何况不以佛法引导,还会产生负作用。

  因为:诸母有情无始以来是以颠倒执著而流转生死,若无佛法正见,任其缘着五欲六尘,增长常乐我净四种妄执,依然会流转生死。所以,将母亲安置在解脱和成佛中,才是真正的报恩。让母亲断除一切苦、圆满一切乐,成就无住涅槃的果位,才是究竟的报恩。

  "有恩母等乏安乐,我以身财善根施,愿诸有情皆得乐,一切圆具求加持。"

  此颂示修慈心

  "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

  慈心的行相是三种心:一、着想心(替别人着想的善心);二、善愿心(希望他人获得安乐的善愿);三、责任心(发心为他成办安乐的善心)。慈心有悦意慈和与乐慈两种,悦意慈是见众生如同独子般悦意的慈心,通过修习知母、念恩、报恩,自然会生起悦意慈。此处所说的是与乐慈。

  "《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集会。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故虽难生,然须励力。"

  "《集学论》说:当一切心38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遍于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苦愿息灭”

  "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于中庸,次于怨修,其次遍于一切有情,如次修习。修习道理,如于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母等众生苦所逼,苦因苦果愿尽离,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此颂示修悲心

  "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

  "修习道理,当思为母此诸有情堕生死中,如何领受总别诸苦,具如前说。此复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42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说。  广则应如《菩萨地》说,悲心所缘百一十苦,有强心力应当修学。"

  "习渐次,先于亲友,次于中者,次于怨修。若于怨处如同亲友心平等转,渐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之。 如是于其等舍慈悲,别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莲华戒论师随顺《阿毗达磨经》说,此极扼要。若不别分,初缘总修似生起时,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于各各皆生前说变意感觉,渐次增多,后缘总修,随缘总别清净生故。"

  "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51,性相应转52,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此当知大菩提心发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圣道所有发心,初发业者所有发心,说为如是。"

   "一切世间诸有情,获无漏乐断苦根, 我应决定如是作,愿速堪能求加持。"

  此颂示修增上意乐

   "是修习慈悲之后,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乐、众苦逼恼,云何能令得诸安乐、解脱众苦?便能荷负度此重担,下至语言亦当修心。"

  体相:以串习大慈大悲的力量,引起由我一人承担为一切众生遣除所有痛苦、将其安置于无上安乐的承诺之心,是增上意乐的体相。

  分类:由我直接遣除众生痛苦之心;由我直接让众生获得安乐之心。

  释词:增上意乐需要观待当时的内容来解释,此处特指大慈与大悲增强至殊胜的意乐。

   到发起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工作由我亲自成办”的增上意乐,就是生起了希求利他之心,修就了菩提心的第一种德相。

  "任运成办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谁,以此为利有情事,愿速成佛求加持。"

  此颂示修菩提心

  "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然仅有此犹非满足。如归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论说信为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

  "继而思惟,我现在能否真正完成这一承诺呢?想一想,自己荷担的是三界最沉重、最巨大的担子,要将尽虚空界六道有情、二乘声缘,一一安置在无住大涅槃的果位。以现在的能力,即便一位有情圆满的利益尚且无法成办,何况是将尽虚空界的有情,一一安置在佛位。
      
  一切凡圣之中,谁能最圆满地利他呢?唯一是智悲力圆满的佛陀。对此并非泛泛而谈即可,而应依照经论思惟佛陀功德,尽自己力量增长对佛的净信心,由信心而引起成佛的欲求。

      在下士道讲述修习皈依,忆念佛陀的身语意业功德时,特别提到通过长期忆念佛功德,可以引发菩提心。《三摩地王经》说:“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智,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忆念佛陀无量身智功德,时常能修随念,心自然会趣入忆念,由此行住坐卧时,念念向往、欢喜佛陀圆满智慧的境界,就会引起希求成佛的愿菩提心。

   不仅是他利的度生大愿必须成佛才能实现,就连自利也唯有成佛才能圆满。如《宝性论》说:十地菩萨自利的功德相比佛陀的功德,如同牛脚印之水相比大海之水。所以,为求自利,也必须成佛。

     综合欲求利他之心与欲求成佛之心此二者,就是世俗菩提心,即《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    
发表于 2010-3-2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4:24 , Processed in 0.15119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