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大德开示] 海涛法师说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2.被拔毛的秃枭

  佛陀在世时曾有一位名叫音悦的长者,一次有了四种欢喜的福报。第一,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的品行端好,无人能及。第二,马厩里无数的白马生出许多千里马。第三,国王派遣使者领着爵位的赏赐来到,长者恭敬的收下印玺。第四,之前派出海外采宝的船只满载宝物归来。这四项同时降临到长者身上,长者欢乐无限,于是准备盛大的筵席庆祝。
佛陀来到长者家,唱了一首歌祝贺:

  「现在正是长者福运昌盛的时候,以前积存的善果所化成的福报有四项,最大的善报喜庆一时间同时到达了。这种事千载难逢,各个天外的神灵都对此恭敬佩服。好啊!长者领受这么多福报,像在春天播种,然后在秋天收获一般,先做事再领受成果,并随时留意剩余的积蓄。」

  长者看到佛陀来了,连忙拿出价值黄金千万两的白色细毛绒毛毯,将它献给佛陀。佛陀收下后为长者祝福祈愿,祝福完便为长者解说佛法,说道:

  「拥有财货会遭逢五项危险。第一,财宝遭遇大火,事先不能预知。第二,财宝被大水冲走淹没,无法防范。第三,财宝被抢了,却无能为力。第四,恶劣的子孙毁弃败坏家产。第五,财宝让盗贼起了坏念头,以至于被无情的抢劫掠夺,而导致其它损伤。」

  长者听了佛陀的话,各种善良的念头在心中涌现。佛陀知道这位长者的心胸已经开悟豁达,于是便回耆阇崛山去了。

  这时有位外道的教士叫做不兰迦叶,他听说佛陀拜访长者家,因为唱了一首歌,就获得长者赠送价值千万的珍贵物品,顿时起了贪念,于是来到佛陀面前,对佛陀说:

  「听说世尊到长者家唱了一首歌,就得到很珍贵的宝物。我德性浅薄,没有福报,希望世尊能怜悯我,教给我这首歌的歌词,让我到长者家为他唱颂,以得到珍贵的宝物。」

  佛陀知道长者后来会财宝散尽,不兰迦叶不懂得看时机和场合,对遭到厄难的家族说这些吉祥话,一定会受到长者杖打,便说:
「你不懂得时机,说这些偈语,将来一定会遭到痛苦,所以我今天违背你的要求,不想告知你。」

  不兰迦叶心想:「哼!这和尚吝啬到这种程度,不想让我得到珍宝。我大老远跑来这里,怎么能空手回去呢?」于是更哀怜的恳求佛陀:

  「如果有这种荣幸学会歌词,那么就算痛楚来了,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佛陀看不兰迦叶不相信自己的解释,知道他因为前几世所种下的恶劣因缘,应该要受到痛苦,无法逃避免除,于是便将吉祥的歌词教给不兰迦叶。

  不兰迦叶的记性非常差,花了快一年的时间才将歌词背熟,然后高高兴兴的来到长者家,准备唱颂这首吉祥的歌。这时长者家里刚遭逢大火,财产珍宝全都化成灰烬,马厩里的千里马也被烧死,自己深爱的儿子又病死了,加上有嫉妒他的人对国王进谗言,国王就派遣使者拿回印玺,削去他的爵位,而他的商船遇上大风浪,全部沉没海中。长者的情绪恶劣到极点,不兰迦叶却在这时来到长者破落的屋外,唱着吉祥的歌:

  「现在正是长者福运昌盛的时候,以前积存的善果所化成的福报有四项,最大的善报喜庆一时间同时到达了。这种事千载难逢,各个天外的神灵都对此恭敬佩服。好啊!长者领受这么多福报,像在春天播种,然后在秋天收获一般,先做事再领受成果,并随时留意剩余的积蓄。」

  长者听了非常愤怒,说:「这人这么无耻!在这种时候祝我吉祥,是故事意增加我的悲伤痛苦吗?」于是举起木杖便打,打得不兰迦叶全身瘀伤流血,只能爬着回家。

  阿难问佛陀:「世尊!不兰迦叶因为什么因缘,今生要受这样的苦痛?」

  佛陀回答:「很久以前有位国王也叫音悦。有天国王正在午睡,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鸟叫声,便询问左右侍卫:
  『这是什么鸟,鸣叫的声音这么美妙?快带来给我看看!』

  侍卫把鸣叫的鹦鹉抓来,国王看它羽毛鲜艳亮丽,叫声又非常好听,便用珠宝装饰它的身体,并常常带在身边,细心宠爱着。
  后来有一只秃枭飞到皇宫,看见鹦鹉得到优厚的宠爱,便问鹦鹉:

  『你为什么能获得国王的疼爱?』

  鹦鹉回答:『我飞来宫中,偶尔叫了一声,国王听到了,觉得美妙好听,所以宠爱我。』

  秃枭听了心里很嫉妒,以为自己也能鸣叫,而且一定胜过鹦鹉,便趁国王午睡时大声鸣叫。国王听到尖锐刺耳的叫声马上惊醒,询问左右的侍卫:

  『这是什么声音?让我惊吓恐怖。』

  侍卫回答:『是一只叫声难听的秃枭。』

  国王非常愤怒,命人把秃枭抓来,并拔掉它全身的羽毛。

  秃枭全身痛得不得了,愤愤不平的抱怨:

  『都是因为鹦鹉,我才会遭到这种祸患。』

  良善的声音招来福报,令人厌恶的声音招致灾祸,罪恶的业报都是源于自己,秃枭却反而迁怒鹦鹉。」

  佛陀继续说:「那位国王就是今天的长者,秃枭则是今天的不兰迦业。不兰迦业以前嫉妒鹦鹉,使身体受到痛苦,今天嫉妒佛陀,又招来挫折。」

  阿难又问:「那么长者音悦以前种下什么功德,可以获得这四项福报,又因为什么罪行而失去呢?」

  佛陀回答:「音悦前几世少年的时候,钦佩爱戴佛法和各个圣贤,并且虔诚的供养,祈愿求得富贵,但是娶妻之后开始沉迷女色,而轻忽怠慢佛法,加上没有慈悲的心念以种下良善的因缘,所以这些福报就像不实的花朵般,转眼间便又失去,而无限的凄凉苦楚紧逼而来,直到罪孽消除才会停止。」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3.有福德的罪人

  有一次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当时聚集了一千两百五十位弟子、一万多个菩萨和各天界的无数圣贤众神,大家听闻佛法都心生欢喜。

  说法到一半,佛陀突然问阿难:「你有见过年老长寿,而且具有福相的老人,却还有罪恶报应没有还清的吗?」

  阿难恭敬的回答:「罪恶的人,怎么会有福气的长相?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人。」

  佛陀说:「他现在在门口,大梵天王不让他进来,你去帮我把他带进来。」

  阿难奉着佛陀的旨意来到门口,果然看见一位老人,年纪两百多岁了,眉头生出秀美的白毛,耳尖高出头顶,牙齿就像整齐的贝壳,双手长过膝盖,一副很有福气的样子。但是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四肢都裸露在外,走路走得很慢,呼吸的气息也很微弱,好象饿了很多天。

  老人拄着拐杖大喊:「我不远千里而来,就是要见佛陀一面,让我脱离痛苦。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十年,你们却拒我于门外,怎么能够这样?」

  阿难看到这种情况,马上要大梵天王放老人进来,并搀扶老人来到佛陀面前。

  老人见到佛陀,一时喜极而泣,又悲从中来,眼泪鼻涕交融流下。他向佛陀行礼完后,跪着告诉佛陀:

  「我一出生就非常不幸,贫穷辛苦,饥寒交迫,想求死不成,活着又没有人可以依靠。我听说世尊的慈悲遍布众生,心中十分欢喜,早晚都在祷告祈愿,希望能够见佛陀一面,十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我的愿望才能实现。刚才被挡在门外,我本来打算要回去了,但是却没有力气走回去,进退都没有路。我只怕死了之后,尸体污蔑神圣的佛门,更加重我的罪业。没想到世尊怜悯我,让我进来。我就算这样死去,也没有憾恨了,只希望我赎完罪后,在下一世可以得到世尊的垂怜和恩惠,赐我无上的智慧。」

  佛陀说:「每件事有因缘,罪孽福报总会如影随形。我来说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在一个强大国家的里,有一位骄傲的太子,只知道敛财,从不知道布施,平常又随意轻视、侮辱人。

  当时有一位贫寒的佛教弟子,名叫静志,从很远的国度而来,向太子求一件法衣,太子却不当一回事,既不布施衣服,又不给予食物。静志七天七夜没吃东西,又没水喝,只剩下一点气息,命在旦夕,没想到太子看到这种情形却和大家一起取笑他,后来又把他驱逐出国境。

  静志还没有走出国界就遇到饥饿的盗贼,想把他杀来吃。他冷静的对强盗说:

  『我是个饥饿、寒冷又贫苦的和尚,瘦骨如柴,皮肉薄而且腥臭有臊味,真的不能吃,吃我只不过多一个人被杀害,对你们并不会有任何帮助。』

  盗贼回答:『我们饥饿贫困了很久,只是吃泥土过活而已,你虽然枯瘦,远胜过泥土的味道啊!』

  没想到盗贼终究不放人。幸好太子知道了这件事,忽然良心发现,马上加以援救,并说:

  『我已经没有布施给他任何东西了,今天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任由他遭受灾难,而丧生在饿贼的口中呢!』于是马上骑着马去救援,将静志从盗贼手中救了回来。」

  佛陀对着老人说:「那时的静志就是现在的弥勒佛,而那位太子就是你啊!你今天受到这种贫穷的痛苦,正是在还清那时吝啬贪心的罪孽。而你之所以会这么长寿,是因为你救活静志的缘故。」

  老人听了,感叹的对佛陀说:「这些都是我自己造的业啊!往事都过去了,希望能在今天彻底结束掉,但愿我还能够以这条垂死半残的生命,求做佛门弟子,让我在后来的生生世世,可以侍奉在世尊身旁。」

  佛陀答应了,马上运用神通使老人改变形体,变得身体强健,力量足够,耳聪目明,并且得到无上的智慧。

  老人感激得不断向佛陀行礼。在场所有众生看到这种情形,听到佛陀藉这个故事所说的法,都很欢喜,心满意足的行礼退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4.蜜蜂的教诲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觉悟的佛,法名为「一切度王」,降到人世讲说法要。这时群众中有两位和尚,一位名叫「精进辨」,一位名叫「德乐止」,他们一起到一切度王的座前听闻法旨要义。这精进辨就是后来的佛陀,德乐止则是弥勒菩萨。

  那时,精进辨听闻佛法非常专心,一下子就听懂了,很快就得道,获得了六大神通;但是德乐止却在睡觉,根本不专心听法,所以没有得道。

  精进辨对德乐止说:「勤奋修习才能获得精业进步,不可贪图睡眠。」

  德乐止听了这句良善的谏言,马上振奋精神,但过不了多久又沉沉入睡。每次他都想:「不行!我一定要振作!」但总是忍不住又睡着。
 
  这天,德乐止来到泉水旁边,在水边静坐,想要入禅定,没多久又昏昏欲睡。精进辨看到了,使用新得到的神通力,变成一只蜜蜂,飞扑到德乐止的眼皮上,做出要刺下去的样子。德乐止被吓醒,马上重新坐正,但没过多久又睡着了。蜜蜂看到德乐止又睡着了,便从他的袖口飞进去,从腋下钻到胸腹,小力刺了他一下。

  「啊!好痛!」德乐止得到痛楚的感觉,一下子惊醒过来,精神陡然振作。

  那只蜜蜂从袖口飞出,停在附近一朵鲜花上,德乐止端正挺直的坐着,一直盯着蜜蜂,怕它再飞来,于是提起精神,不再想睡了。

  蜜蜂为了帮助德乐止快点悟道,想给他一点启示。它假装在花朵上睡着,睡得正熟时,脚跟站不稳,一阵风将花吹动,蜜蜂便掉入污泥中,然后蜜蜂急忙飞到水面,将身体洗干净再重新飞回来,安静的停止在花朵上,迎着清风唱出美妙的歌声:

  「佛陀的道理就像甘醇的露水,一听闻就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应松懈怠惰,昏沉的失去体会妙义的感觉,譬如掉落到污泥中,被爱恨和欲望所捆绑。应当精勤修业,不要自恃佛陀常常会在。」

  德乐止听到了,心中智慧大放光明,才知道蜜蜂是菩萨的化身,马上证得无生无灭的菩萨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25.过往的五位母亲

  古时候有一位大和尚,他刻苦修行佛法,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但他仍旧留在深山中,不断精进追求至高无上的大道理。

  这天,有一位七岁的神童来向他请求,希望能做他的弟子。大和尚知道这位神童不是一般的小孩,非常聪明又有悟性,便答应了。

  小神童很努力修行,八岁时就得到神通力,眼睛能透视到一切地方,耳朵能听到每一个角落的声音,还能在空中自由飞行走动,也能随着自己的心意变化形体,更能了解过去的事情,观照前几世的一切因缘。

  有一天神童在禅坐,观照到自己前几世的事情,不禁微微笑着,老师看见了,就问他:

  「你在笑什么呢?」

  神童回答:「笑我的前世今生啊!我一共做了五位寡母的儿子,每一位都悲伤愁苦,早晚为我哭泣。我想到她们的痴心,所以忍不住笑了。

  我在人世共投生了五个家庭。第一个母亲生我的时候,邻居家在同一天也生了一个儿子,我生下没几天就因为世间因缘尽了,死了。我的母亲每次见到邻家的儿子学说话、学笑、学走路的模样,就忍不住暗自掉泪。邻家母亲欢喜高兴的时候,也就是我母亲悲痛的时候。
  我在第二个母亲家做儿子的时候,也是早早就死了,所以我的母亲看见别人家的幼儿在喝奶时,便触动她悲伤的思绪,哀痛的不能自己。

  我在第三个母亲那里当儿子时,因为因缘有限制,到了十岁,离别的时候一到,很快就死了。母亲每逢吃饭的时候,都哽咽的说:

  『我的儿子如果还在,现在应该和我一起吃饭。』说着说着便流下泪来。

  我当第四位母亲的儿子时,也因为缘分尽的缘故,还没到十五岁就死了。邻居的同伴长大成人,还娶了媳妇。我母亲看见了,悲伤的说:

  『我的儿子如果还在,这时候也应该娶了媳妇。可是我不知道做了什么,得罪了苍天,杀死我单独抚养的儿子。』说话的时候悲伤中带着恨意,怨恨着老天爷。

  我当第五个母亲的儿子时,才七岁,就因为喜爱佛道而辞别孤独的母亲,来亲近大师您。我的母亲在家中天天哭泣着说:
  『我的儿子随老师修习佛道,不知道现在在哪里?他是饿了、饱了?还是太冷或太热?是生还是死?往后的日子还很长,只是我们再也没机会相见了。』

  我一次次当了五位母亲的儿子,先后都因为生离死别的缘故,带给五位母亲无限的痛苦。人世间的感情苦恼着人也绑缚着人,悲欢离合的因缘迷惑着也牵累着所有的人,我已经摆脱这些情欲束缚,母亲应该为我高兴,但是她们仍然想念、痴恋着,这就是我今天笑的缘故。」

  老师笑着说:「人生下来就会有死亡,生离死别是转眼间就会来到的事情。我怜悯五位母亲看不透这一点,不能解脱,反而感叹自己命苦。我更怜悯世上的人,追逐着名利、情欲,让自己受苦却不知道觉醒开悟。不离开情欲的障闭,要怎么解脱生死呢?众生的因缘都已经根生蒂固,劝化他们也无法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因缘种子,只有靠他们自己体会觉悟了。」
  老师说完,便起身离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27.商人的微笑

  佛陀过去生曾因积存足够的福德而投生在天界,成为天界的帝王。

  他看到以前的朋友承受着妇人的身形,投生成富商的妻子,贪恋财宝和美色,根本没想过世事无常的真理,而且她还坐在市场做买卖,想要博取世上的名声。看到这种情形,天帝便化作一个客商,来拜访那位妇人。

  妇人照惯例招待顾客,请客商坐下来。客商认识妇人,微微带有笑意,妇人觉察到了,心中颇为惊讶,但是客商并没有轻薄的态度,只是觉得这笑在不说话之中,另外夹着更深的意涵。

  妇人的旁边站着一个小孩,手击着小鼓,自己寻找乐趣,客商也认识这个小孩,依然微微笑着。邻居的父亲生病了,想要杀牛祈福祷告,便牵了一条牛过去,客商又认识那位牵牛的少年,默默的微笑。没多久又来了一个邻居的妇人,手上抱着宠爱的儿子,那个儿子手里玩弄着小刀,不小心划破母亲的脸颊,血流到脖子上,大家都吓到了,只有客商还是微微笑着。

  富商的妻子看到那位客商的举止行为,越来越觉得诧异,便问客商说:

  「客人您坐在我面前,一直微笑,又看着我的儿子和那些邻居不停的笑着,到底是什么原因?」

  客商回答:「妳是我的好友啊!你怎么忘了。」

  妇人听了很不高兴,责怪客商轻薄无礼,客商便回答:

  「玩弄小鼓的小孩本来是你的父亲,父亲死之后,因为前世的罪业,投胎成为一头牛,而牛皮被用来制造鼓面。牛被宰杀之后,罪孽已经还清,又投生回人的身体,因为没有地方投胎,刚好你怀孕了,于是当了你的儿子,前后相隔一世,做你的父亲又当了你的儿子,已经不认识了。小孩手上的鼓,鼓面的牛皮就是那小孩以前身体的牛皮,小孩竟然还在敲打玩弄,忘记痛苦只顾着玩乐,被蒙蔽以至于看不清本来的情形。

  就像邻居那家人,因为父亲身患病痛,竟然要杀牛去谄媚神明。牛终究会转生为人,父亲死后却会变成牛,两人对换了彼此的因缘,然后在里头寻找痛苦快乐,那些人这么昏暗愚昧,愚笨的孝行反而牵累到父亲。

  又说那位邻家妇人前世是他人的大老婆,那个玩刀子的小孩在前世是二老婆。大老婆凶悍善妒,常常虐待二老婆。大老婆死之后仍然做人家的妻子,但二老婆死后却投生为大老婆的儿子,于是用刀割破她的脸颊,以报复前世的冤仇,邻家妇人虽然受苦,但因为前世的业报,不敢心生怨恨。

  唉!人间的事没有恒常不变的,只有业报会永远追随一生,如影随形。千万不要心生愚笨的偏见,应马上严谨持守五戒,精进勤修,尽力追求解脱。

  我今天回去,以后如果有缘再见,会再来你家的。」说完客商便消失不见了。

  妇人逐渐开悟,慢慢除去贪心,改变华丽而崇尚俭朴了。她诚心吃斋,洁净志向,希望客人再来。

  后两天,天帝又来拜访了,但他改变了之前的样貌,让自已变得丑陋而且穿著破烂的衣服。他叮嘱守门的人传话:

  「我的朋友在里头,请帮我叫他来。」

  守门的人进去告诉妇人,妇人出来相认,却马上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天帝微笑着说:「才隔了几天,变化一下身形和服装,你就不认识了,更何况前世的事呢!」

  于是重新叮嘱说:「你应当勤奋奉行佛的教化,整摄自己的内心,扶正偏邪的念头,依照佛教教义来修行。」说完便不见了。

  妇人从此不再贪恋美色和财宝,专心修持佛法,依教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127.收集手指的罗汉

  舍卫城中,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婆罗门教的大法师,他有位弟子名叫鸯掘摩,力大无穷而且聪明有才能,德性、智慧、武艺、品格相貌都是一级棒,所以他的老师非常赞许他。

  有一天,这个法师出远门,对这个弟子由敬意而生爱意,竟趁丈夫不在的时候偷偷潜入鸯掘摩的房间,说着轻薄的话语。

  鸯掘摩德性高超,他端正着脸色对说:

  「我的老师就像我的父亲,就像我的母亲,弟子绝对不会做出违背礼法的事情。」
 
  被拒绝以后,恼羞成怒,马上想了一个方法设计陷害他。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将身上的衣服撕破,还用药草将脸染黄,然后倒卧在地,装成病人的样子,发出断断续续呻吟的声音。

  过了不久,那位老师回来了,一看到自己的妻子倒在地上,紧张的问:

  「怎么了?你生病了吗?」

  哭哭啼啼的说:

  「你那位时常称赞的聪明弟子,平常看起来温和有礼,今天早上却趁你外出时闯入我的房间,拉扯我的衣服,想要非礼我。我不顺从他的意,他就打我,害我倒卧在地,爬不起来。」

  法师听了非常愤怒,马上想重重处罚鸯掘摩,但是他雄壮威武,力大无穷,不能以力量制服。法师犹豫了很久,终于想到一个方法,于是把鸯掘摩叫到座前,对他说:

  「你的天份和学习能力样样都赢过别人,只有剑术这一项,从来没人看你表现过,这样会使你英勇的名声长久被埋没掉,实在非常可惜。」

  于是鸯掘摩恭敬的发问:「希望老师能慈悲的给我指点。」

  老师邪恶的笑了一下,说:「如果你想要树立名声,可以拿着锋利的宝剑,在早晨时到十字路口,亲手杀伤一百人,每人取一只手指回来,到了中午,一百只手指的数目一满,再把手指串成项链,戴在头上,那么你马上能获得威望名声。」

  说完便给他一把锋利的宝剑,催促他快去。鸯掘摩接下利剑,思考老师所说的话,震惊得愁容满面,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他心想:「违背老师的教训,是违反作弟子的道理,但遵守老师所教的行为,却是大大的违背天理。我到底该怎么办?」

  想着想着,鸯掘摩渐渐心神动摇而举止失常了,他竟不由自主的走到路口的古树底下,像疯了一样,愤怒的注视着四面八方的路人,一看到人经过便拔剑砍去,剑锋一到就有手指脱落,没有一人幸免。一瞬间,搜集的手指几乎集满一百支了。

  有个比丘得知这件惨事,急忙跑到佛陀的住所,行礼报告说:

  「惨了!失去理智的鸯掘摩站在路口乱砍人,现场血迹满地,一堆人倒卧在路上。」

  正在说法的佛陀告诉众弟子:「你们先安心坐着,我现在就去救人。」

  这时鸯掘摩的母亲已经煮熟午饭,不知儿子为什么没有回来吃中餐,便拿着便当外出寻找儿子。眼看快到正午,鸯掘摩切下来的手指已经有九十九支,还少一支,他远远看见年老的母亲过来,一时眼睛模糊,无法辨认出来,为了凑满手指的数目便挥剑向母亲砍去。
     
  恰巧佛陀赶到,知道鸯掘摩的根器完善具足,只是偶然着了魔道,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大肆屠戮杀害,必须受到各种业报,如果再切断自己母亲的手指,那就真的罪大恶极,永远在无数的劫难中沉沦,不能解救了。于是佛陀立刻显示广大的神通力,遮挡在他母亲面前,而鸯掘摩看见佛陀,便舍去母亲而想要取得佛陀的手指,于是举起宝剑想要向佛陀迈进,但是身体却怎么也无法往前一步。

  这时佛陀缓缓的说:「我是来为你消除过错的,因为你的心向着虚妄前进,以致于被魔鬼驱使而失去自主,竟然指望搜集指头来成就道业,这是造孽而且没有智慧的事,是在苦海中行走而不知停止啊!」

  鸯掘摩听了这番话,忽然开解悟道,心境顿时清醒明亮,连忙将剑丢到路旁,五体投地的下拜,说着:

  「希望世尊饶恕我迷失荒谬的行径,收我为弟子,以便信奉正直的教化。」

  佛陀知道这人的因缘已经成熟,便将他收为弟子,带到孤独园精舍。从此鸯掘摩跟随在佛陀左右,接受佛陀的教 化,很快便修得神通,了断生死,证得阿罗汉果。

  这时的佛陀看到鸯掘摩听闻佛法而开悟解脱,而且精进勤奋,功德和业果都很大,佛陀认为他的名声是最崇高的,于是赐名伽瞿和尚。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128.「回报」仓库

  目连与他的弟弟是一对双胞胎。目连的弟弟很有头脑,特别擅长经营,再加上目连家本来就有田地、房屋、财产,所以目连的弟弟就越来越富有。可是这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却十分吝啬,既不布施,也不肯帮助有困难的人。

  那时,目连还在舍卫城跟随佛陀修习佛法。他听说了弟弟的事后,就急忙赶回家来。目连到家后,告诉弟弟说:「我这次回家不为别的,专为你而来!」

  他的弟弟问道:「听说你跟从佛陀修习佛法,得了诸多法力,不知为我而来是何事?」

  因为是亲兄弟,所以目连毫不客气地对弟弟说:「大家都说你太吝啬了,连出家人来化缘也不肯施舍,你这样做可就不好!因为只有帮助他人,才能得到回报(福报)。付出愈多,得到的回报更多。所以,你应该好好地济贫救苦,布施僧侣啊!」

  弟弟听了目连这一席话后,心有所动,于是点头道:「我一定遵照哥哥的指示,开仓济贫,布施大众!」目连这才高兴地回去了。

  弟弟开始大量地布施,远近的贫苦民众及僧侣都闻讯前来,他们都很高兴,并且非常感谢目连弟弟的仁慈。但他们并不知道目连的弟弟之所以要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要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且,那时目连的弟弟让人修建了好几个大仓库,准备用来装别人的「回报」。

  不到十天,目连弟弟原来仓库中的金银财宝、粮食等都发放完了,而仓库却空空如也,却一件「回报」也没有看到。目连的弟弟一连等了好几天,已经沉不住气了,心里是又悔又怒,于是急急忙忙赶到目连的住处,想找哥哥好好算帐。

  弟弟一见到目连就开始抱怨道:「都怪你,现在害得我快要变成穷光蛋了!上次你回家告诉我,要我乐善好施,我按照你的吩咐,就把所有的库藏都拿出来捐了出去,可是你说的『回报』我可是一点儿也没有得到。现在仓库已经全都空了,所有的财物也都没有了,我可是被你害惨了!」

  目连听了,只是微笑,并没有生气,只是觉得弟弟误解他的意思,于是说道:「好了,好了,我仔细地告诉你吧!如果你认为把物品捐赠给人后,所得到的回报必定是有形的,可以把它放进仓库里的话,那你就错了!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得到的回报是什幺,我今天就先让你看一看。如果你想看的话,就跟我来吧!」

  目连的弟弟连忙说道:「当然好啊!」

  于是目连使用神奇的法力,拉着他的弟弟飞到了天上,来到一座用珍珠、玛瑙、珊瑚、琉瑙、赤金、白银建造的一座雄伟壮丽、耸立在云雾之间的宫殿。在大殿前后,各有一个热气腾腾的浴池,池中的水散发出一阵阵香气,四处飘散着。

  在宫殿的左右,堆积着难以计数的堆满财物的仓库,目连的弟弟看着看着不禁呆住了。在宫殿里及宫殿四周有享用不完的食物,以及容貌姣好的仙女,到处都充满愉快、甜美的笑声。

  目连的弟弟几乎看傻了,向目连问道:「这是什幺宫殿呀,竟然如此奇特?而且这幺大的地方里却看不到一个男人,全部都是仙女,真是奇怪呀!这是什幺宫殿?是谁拥有这一切?」

  目连笑了笑,指了一指离他们最近的仙女对弟弟说:「你自己去问她吧!」

  他弟弟怯生生地走上前去,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请问仙女,这里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美丽又纯洁的仙女回答说:「在下面的人间,释迦牟尼佛有位弟子目连,他的弟弟非常富有,由于接受哥哥的教诲,乐善好施,周济穷困的人,所以他死后会转生到这里,做我们大家的丈夫。」说完这些话之后,仙女就走开了。

  目连的弟弟又惊又喜,站在那里直发楞,直到目连去拉他,他才回神过来,并跟着目连回到了地界。一路上他还不住地惊叹着。
回家之后,目连对弟弟说:「你刚才看到了你的『回报』了吧?如果你广做善事,你的福报,还不仅仅是那样呢!」

  目连的弟弟面红耳赤,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跟随目连到了释迦牟尼面前,五体投地向佛陀及目连表示了忏悔之意。佛陀和善地宽慰了他几句话。随后,他就告辞回家。从此,目连的弟弟行善好施,从不感到厌倦。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29.哭泣的牛弟弟

  很久以前,有兄弟两人,从小父母早逝,却留给他们一大笔遗产,因此家中资财无数,金银、财宝、牲畜和仆婢应有尽有。他们二人虽为兄弟,但是志趣、爱好却截然不同,哥哥喜欢佛法,弟弟酷爱家业。

  弟弟见哥哥不关心家业,常常嫌恨哥哥,心想:「哥哥不负责家计,也不勤劳工作,反而放下家财,追逐沙门,听受佛经。一旦家业衰败,怎幺对得起过去辛苦的父母!」

  哥哥看出了弟弟的心思,就对他说:「弟弟!实行五戒、十善以及供养三宝,是孝亲的具体表现,也唯有修心、供佛才能利益双亲。事实上,你今天所在意的家庭生活,只是心中贪爱、享受的追求,对于报答父母恩情,完全无济于事。不仅如此,由于你不布施、修福,将来会因恶业而受苦,你应该好好地思考啊!」

  弟弟听了,心中更加气愤,摇头不信。

  哥哥见弟弟这样,就说:「弟弟!你贪恋家业,把名利看得比什幺都重要,而我自幼喜欢学习佛法,把法教视为世间珍宝。现在,我就把财产留给你,请弟弟好自为之!」

  哥哥执意离开家门,弟弟见哥哥心意已定,挽留不住,默默无语。

  哥哥离家后,做了比丘,日日精进。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都坐禅思惟,没有二心,终于修成了罗汉。

  与哥哥相反,弟弟依然热心于家财,悭贪吝啬,也不修心养性。当他寿终之后,即堕入畜生道,转世为牛,而且长得雄伟肥壮,力大无比。

  有一商人见这头牛又肥又壮,就把牠买去拉车,每天载货往返贩卖。如此长途跋涉,走了几回,牛就瘦弱劳累,不能再向前行进。牛不顾有车辕套身,趴在地上不起来了。商人见牛不起,就用鞭子打牠。牛无奈,勉强站起,挣扎前行。

  这时,他的哥哥路过,远远看见这一头牛,便知是他弟弟,赶紧过去对他说:「弟弟!以前你视钱财如生命,如今拥有的财宝、田地又在哪里呢?你现在为牛,被人奴役,这都是因为你过去不修福,不行善所致啊!」

  说完,这牛的眼泪夺眶而出,自责地说:「以前,我活在世上时,不信哥哥的话,不相信佛法,不敬众僧,更不供养三宝,刚愎自用,自做主张,现在身为牛畜,长途贩运,疲顿困乏,身体瘦弱,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哥哥见到弟弟已悔恨,心中升起一阵悲怜之情,于是对商人说了牛的本末。

  商人听到这牛原是由富人转世,且又是法师的弟弟,于是欣然将牛送给罗汉。哥哥就把牛牵到寺庙附近,好好照顾,让它亲近三宝。后来,牛死后,才得以转世为人,继续修行。

  当时,众商人看到这一切,都各自思量:「我们大家如果只顾经商赚钱,不乐善好施,贪求享受,死后恐怕也会变成牛!」

  于是他们全都不再重视世间的财宝,而且皈依佛门,修学佛法,精进不懈,使得生活非常安乐,死后也都得到很大的福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30.贪心的代价

  在舍卫城里有一名叫须项的婆罗门,十分擅于农事。他总是找好肥沃的土地后,精心选种,再雇用农人来耕种。所有作物都长得很好,让路过的人也忍不住停下脚步,连声夸赞。

  有一天晚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降下无数的冰雹,把即将收成的庄稼全都砸烂了。此时,须项的女儿正从外地赶回家,就在途中不幸被冰雹给砸死了。

  面对接踵而来的灾祸,须项顿失生命的依靠,因此悲痛欲绝,难过不已。

  几位路过的比丘知道须项的遭遇,同情地对他说:「去请教佛陀吧!世尊具有慈悲与智慧,一定能帮你解除痛苦,度过难关。」

  须项于是悲伤地走到佛陀的住处,正想向佛陀开口时,佛陀早已明白他的处境,便安慰他说:「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这些不能避免的苦痛,唯有不再受生,轮回之苦才能完全解除。而生死的苦果都是自己贪、瞋、痴所引起的,正如你受的苦,全是自己宿世以来所造成的。即使有福报,也不能长久。你应皈依三宝,修持佛法,坚持不懈,才有解除痛苦之日。」

  须项听了佛陀所言,随即跟随佛陀受了三皈、五戒。

  这时世尊告诉众弟子一段须项过去世的因缘:

  原来,项须在前世是个名叫桀贪的国王,他的贪婪蛮横让臣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终于有一天,臣民们忍无可忍,一举冲进王宫,捉住了桀贪,要他立刻离开国家。

  桀贪惊慌失措地携家带眷逃出国去。此后,只能与家人以织草席赚钱为生。

  桀贪被逐后,众臣推举桀贪的弟弟为国王。新国王仁民爱物,让国家又繁荣起来。

  桀贪一听说弟弟当了国王,便马上要求国王布施他一个村落。善良的弟弟答应之后,桀贪却食髓知味,又要第二个、第三个村落,最后竟要了半个国家。

  桀贪的贪欲越来越强烈,开始认为自己才是这国家真正的主人。

  于是,桀贪派兵攻打弟弟,想再当国王。而他的弟弟则因不忍百姓受战祸,自行离开国家。即使桀贪不费吹灰之力重登王位,却仍是不知足,甚至还常攻打其它国家。

  帝释天王看了,故意化身为少年婆罗门样子去试他,问道:「我知道一个富有的国家,藏有许多奇珍异宝,不知大王是否愿意去攻打?」

  桀贪听后马上开心地答应,并与少年相约七日后出发。很快地准备好船只及军队后,却一直没等到少年出现,桀贪的贪欲得不到满足,心中便开始充满焦虑。

  桀贪在贪欲的折磨下,察觉自己虽贵为国王,但内心被烦恼左右,仍形同奴隶。便出了一道题:「增念随欲,已有复愿;日盛为喜,以得自在?」还悬赏一千两金子给能解答的人。

  当时,有个叫郁多的少年进宫拜见国王,表示自己知道这谜题的答案。他念了一句偈语:「贪瞋痴毒,颠倒见行;常寂无我,能得自在!」

  桀贪听后,果然贪心顿消,忧愁立解,并赐给少年郁多一千两金子。

  桀贪就是今天的须项,而那个少年郁多就是世尊的过去生。由于前世的贪心和暴戾,须项在今世必须遭受苦难。也由于过去的因缘,今日得以亲近佛陀,学习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31.贪欲犹如焚身之火

  远古时候,在西方的国土有一位势力庞大的顶生王,由于拥有七件绝世宝物,使得周围各国没有不臣服于他。这七件宝物就是:能飞行的金轮、白色的大象、红青色的马、明月珠、貌似天仙的王后、贤能的文臣、勇武的兵将。另外,他还有一千个俊雅英武、智勇双全的儿子。

  由于他圣明仁德,所有的百姓都愿意归属于他。他非常健康、长寿,以致于不知自己到底有多少岁数。虽然拥有这幺多的福德,但是顶生王并不满足。

  他想:「我的国土纵横三十二万里,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我的财富数不清,就连奇珍异宝也都有了。但还是希望上天能恩赐给我,下七天七夜的金雨、银雨,使我的国家、我的百姓共享此恩惠,那将是多幺快乐的事呀!」

  上天完成了他的心愿,降下金雨、银雨。全国境内都被金银的光辉映照着,遍地夺目。百姓互相祝贺,顶生王每天都与群臣喜庆宴乐。
不久,快乐时光匆匆过去。顶生王又想:「我拥有西方的国土、七件宝物、一千个聪明勇敢的好儿子,而上天又成全我的心愿,这真是非常幸福的事啊!不过,听说南方有个国家,那儿的百姓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如果我能够到南方国去帮助他们,这不是很好吗!」
顶生王才刚有了个念头,飞行金轮就带着他往南方去了,一瞬间就到了阎浮提国土。

  所有的人民早已久闻顶生王的威名,又见他亲自驾到,更是欢欣鼓舞,愿意归附。顶生王在几年间就将这贫穷落后的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年年五谷丰收。

  不过顶生王仍不满足,说:「我已经拥有了西方和南方的土地,什幺宝物都有了,但是听说东边有个弗于逮国,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要什幺宝物都有。我要是能拥有它,就会很开心了!」

  顶生王心里想着,脚下已生风,飞行金轮又带着他向东方飞去。

  弗于逮的国王、群臣和百姓们,听说顶生王驾到,没有不欢迎他的,自愿归附于他。顶生王以法治理国家,以仁教化人民。几年下来,弗于逮国也更加欣欣向荣了。

  顶生王又想了:「我虽然已经有了西方、南方、东方的国土,可是我还是无法静下心来过生活。如果我能在北方的郁单国称王,该是件多幺痛快的事啊!」

  这时神奇的金轮又立即把他送到北方。同样地,几年以后,顶生王带领群臣,把郁单国教化得很好。

  顶生王又有个念头:「地上的一切都属于我了,真想到天界去,拜见天上的帝释。」

  于是飞行金轮又把他带上了天界,受到帝释天王的热情欢迎。

  顶生王与帝释天王同坐在宝座上,举目四望,看见宫殿富丽堂皇,全是用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珍珠等宝物修筑成的,不禁想道:「我的四方土地、天下的珍宝和无上的荣耀,与天帝相比逊色多了。要是能让帝释天王死掉,由我来继承这一切,那就太完美啦!」

  顶生王心中一生恶念,天帝和众神灵全都知晓,立刻将他送回自己的王宫里。不久,顶生王身患重病,即使请名医诊治,有了仙草良药,仍不见效。

  大臣问他:「大王的病如此沉重,万一有什幺不测,不知有什幺事要交代吗?」

  顶生王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病情,于是说:「我死后,如果有人问:『顶生王是怎幺死的?』你们就对他说,他就是因为太贪婪,才会得了不治之症而丧命。我现在后悔已晚,只能把得到的教训传给后代。切记:『贪欲犹如焚身之火』,千万不可贪得无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1:03 , Processed in 1.53574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