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剃国王须子

剃国王须子
从前有位国王,他有一位亲信。在一次战争中他拚命地救出了国王,使之安然回国。

国王大大地欢喜,许诺他可以提出任何要求,满他的愿望。于是国王便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

这位臣子回答说:‘大王!我希望大王您在剃须子的时候,让我来剃。’

国王说:‘如果这件事合你的心意,那就满你的愿吧!’

这样的愚人只是让世人嘲笑罢了。本来他可以从国王那里分半个国家来统治,或者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但竟只是如此的愿望?

原公案出自《百喻经》

省思——

修行学佛,诵经、礼佛、持咒等种种方便,都是为了达到究竟,体悟这念本具的心性。但是若执着方便是究竟,虽然非常精进,也始终与道不相应。如同功勋伟厥的亲信,最后只是要求为大王剃胡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劫前因缘道本生

劫前因缘道本生
薄拘罗尊者,在过去世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灭后,曾清净持守不杀戒,并施药给一头痛病僧,由此因缘,九十一劫生人天中,未曾有病苦。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薄拘罗尊者出生于一婆罗门家中。年幼时,其后母心怀恶念,欲陷害尊者至死。然而由于尊者过去精进持不杀戒,功德福报具足,种种陷害,皆不能害:大锅煮不死,猛火烧不焦,堕水不溺没,鱼吞不能消,刀割无所伤。此五害不死之福报,系得自尊者累劫修行之功。

薄拘罗尊者长大成人后,从佛出家,于三日夜中成就阿罗汉,具种种殊胜功德。又因过去施药供僧之功德,得长寿之福报,享年一百六十岁,未曾身热、头痛、患病。出家学道八十年来,常乐闲静,精勤修道,六根收摄。眼不视玄黄美色,耳不喜闻世间音乐,鼻不嗅世间香臭,舌不贪世俗美味,平时不散心杂语,意常在定,绝无散乱。

尊者结跏趺坐时,静默精勤行持,不因身疲而倚墙靠壁。内心不起贡高我慢,亦不面对女众,乃至与之共语。如是精勤持戒,具众威仪,尊者虽具无碍辩才,善说法要,却不随意与人言。于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中,尊者勤修忍辱而忍心不动,结跏趺坐直至涅槃。

省思——

今人去圣时遥,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古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不论世、出世间法,若欲成就学业、事业、道业,须专注精勤,克服万难,方能克障。

《佛遗教经》云:‘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吾人当以古人之志为己志,效古德而立愿行持:发精进心办道,坚住正念,摄身口意,具众威仪而不放逸。如是广修六度,精勤不退;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达一念不生之理精进,事理圆融,修行目标必定圆满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入歧途

勿入歧途
佛陀在王舍城时,有许多出家修行的比丘。

依佛陀教法修行的比丘,

个个都能证得果位,或是升到天上,享受人天福报。

但是,依从提婆达多教法而修行的人,

却因为邪知邪见、又不为善,

最后都堕入地狱,受极大的痛苦。

佛说:

‘不仅是今日依我教法修行的人,都得到了大利益;

依提婆达多教法修行的人,都受到苦报。

其实,长久以来,一直是如此。’

‘在过去世,

有两位商人,各带领了五百位商人出外经商,

这两队人同时来到一个旷野。

这时,一个夜叉鬼化身成年轻人,

穿着高贵的衣服、头上戴着花,

一边走,手里还一边弹着琴。

见到商人,就对他们说:

“你们何必辛辛苦苦载这么多的粮草和水?

前面不远的地方,

就有清澈甘甜的水,更有肥美的草。

你们何不跟着我走,我来带路!”

其中一位带队的商人,听信了年轻人的话,

立刻放弃所有背负的水和粮草,

跟着年轻人先走了。

另一位带队的商人则说:

“我们现在并没有真的看到水草,

还是应该谨慎些,不能丢弃身上的粮草!”

结果,

丢弃水和粮草先走的这一队商人,

因为找不到水和粮草,全部渴死了。

另一队商人,

则顺利的到达了目的地。

当时,不放弃水草的人,就是我;

而放弃水草的,就是提婆达多。’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三

省思——

凡事要谨慎、有善分别的智慧,才不会走错路;

修行更须要有选择正法的智慧,

有善知识的引导,道业才能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十四难

十四难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难’的问题,他每天反覆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找出答案,这令他寝食难安。有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衣钵走到佛陀的住处,跟佛陀说:‘佛陀,请为我解答十四难的问题,如果我明白了,就继续留在僧团。如果您无法为我解答,我就要离开您,另寻名师了。’

佛陀看着这位比丘,感慨地说:‘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说法度众,帮助所有众生解脱老病死的烦恼。此老病死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你问的十四难,只是无意义的辩论而已,对于实际的解脱烦恼而言,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解释给你听,既非真实道之理,对修行、解脱又有何助益。’

接着佛陀又举了一个譬喻继续说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亲人急着帮他找医生取出毒箭治疗,但是这个人却说不行。他要先知道医生姓什么?住那里?父母是谁?今年几岁?还要问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么树木造的?用什么羽毛当箭翎?什么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么材质做的?箭上的毒药出自何地?药名是什么?……这位中箭受伤的人,非要等到问清全部的问题才肯接受治疗。’这时,佛陀停顿了一下,反问比丘:‘这个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问题问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药啊?’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毒发身亡,命丧黄泉了。’

听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继续说:‘你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被邪见的毒箭射中了,不赶快求医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间是常、无常、有边、无边等十四难问题解答了,才愿意拔箭疗伤。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丧失法身慧命,堕入三涂恶道的黑暗深渊了。’

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心生惭愧。诚心领受佛陀的教导,昼夜依循佛法精进用功,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大智度论》中记载‘十四难’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对于此类问题,佛陀一概不答,原因为:(一)此等皆为虚妄无实之事。(二)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三)此十四难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故不答。

省思——

我们就如同佛陀譬喻里那位中箭的人,中了‘邪见’之毒,随时可能毒发身亡。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反而执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所等的顺意了,才愿意正视自己的毒伤,这将因此错失治愈的良机,错失修习佛法的因缘,一次又一次沉沦生死苦海,无法出离。

唯有正视我执、我见的毒伤,跟随佛陀的教导,及时拔箭疗伤,才能永脱生死大苦,时时安乐、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十奢王之子

十奢王之子
在过去人寿一万岁的年代中,有一位国王名为十奢,十奢王有四位夫人,各育有一子;长子罗摩,勇敢而神武,并拥有一件无刚不摧的宝贝──扇罗,不论是什么物体,只要是有形状的或是能发出声音的,没有能抵挡其破坏的。

次子罗漫是二夫人所生,和兄长罗摩感情和睦;三子婆罗陀,则是十奢王所钟爱的三夫人所出,十奢王曾对三夫人说:‘我对所有的财宝都无吝惜,只要你开口,一切随你所愿’,三夫人回答他:‘我现在没有需求,若以后有需要,再向国王禀明。’后来十奢王病危立罗摩为新主,三夫人心生嫉妒,仗着国王对己的宠爱,要求废去罗摩太子,立自己的儿子婆罗陀为国王。十奢王听到了非常难过,但又无法违背自己的诺言,只好废了罗摩改立婆罗陀。

二弟罗漫对大哥罗摩说:‘大哥足智多谋,勇敢无畏;再加上扇罗宝器,为什么不善加利用,甘心情愿受这种耻辱呢?’罗摩回答他:‘违背父亲的愿望,就不算孝子,现在三夫人虽然不是我亲生的母亲,但是父亲钟爱她,也就像我亲生的母亲一样;况且三弟婆罗陀为人和顺,我对他也没什么异议;虽然我拥有宝器扇罗,也不应该用来伤害父母及弟弟啊!’罗漫听了兄长的话,就不再言语了。

十奢王要求罗摩及罗漫迁徙到深山中,并要他们待在那十二年才可返国,罗摩和罗漫接受了十奢王的命令,心中没有任何的怨恨,拜别父母,长途跋涉进入深山。此时王子婆罗陀从别的国家奉召回国继位。到了国界内,十奢王已去世,二位兄长也已被流放,他才知道自己母亲任意废立兄长,向来和兄长和睦的婆罗陀不满母亲的作为,便不向母亲行礼并说:‘你的作为是会毁灭整个家族的’,转而对大夫人更加地恭敬孝顺。

婆罗陀接着向深山中寻求兄长,劝其返家,然而罗摩却说:‘先前父亲要我们到此十二年。他才去逝,我们就返国,违背父嘱,实为不孝’,因此不肯回去。婆罗陀只好将兄长的鞋子带回国中,放在国王的御座上,在管理国家政务时,早晚朝拜鞋子如同恭敬兄长,等到十二年一期满,请回兄长继续掌理国政。从此以后,兄友弟恭上行下效,影响至全国,都以忠孝节义为风气,在此地人民皆安居乐业,无有疾疫,五谷丰收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倍于往常。

原公案出自《杂宝藏经卷一》

省思——

古德云:‘容忍纳百福,礼让致千祥。’罗摩太子虽然因三夫人的嫉妒被废立,却仍不改初衷事亲至孝。其尊重道义的表现,方能使全国人民以忠孝节义为风气,国家安泰,无有灾难。一个人有开阔的心量,远大的见识,踏实的步履,高尚的品德才能成办大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两赏金

千两赏金
从前,

有一位乐师,琴艺绝伦。

国王久闻其名,

一日,请他至王宫演奏,

并答应演奏完后给与他千两的赏金。

乐师听到‘千两赏金’,便一口答应,

并使出浑身解数,卖力的演出。

悠扬的乐曲、精湛的琴艺,赢得满堂喝采。

演奏完后,

乐师向国王深深一鞠躬,

请求奖赏,

国王却后悔自己的承诺。

于是国王狡黠的说:

‘你所演奏的音乐,只是使我的耳朵短暂的快乐一下而已;

所以我说要给你“赏金”,也只是让你的耳朵暂时快乐一下罢了!’

省思——

世间上的种种亦如同故事中的‘赏金’,

我们常自以为得到了些什么,

然而究竟能拥有多少?

真的能快乐多久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天比丘

华天比丘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常随在旁。当时国内有一户大富长者喜获麟儿,全家上下莫不欢欣鼓舞地迎接新生儿的到来。这个男孩不仅相貌庄严,出生之时,天上更降下无数美妙的花朵,遍满整间屋子。长者见此稀有殊胜之相,便为儿子取名‘弗波提婆’,即‘华天’之意。

华天福报深厚,一切饮食、用具心想事成,丰足无缺。长大后,听说佛陀福慧圆满,威德具足,深为大众敬仰,所以心中充满了好奇。一天,华天来到只园精舍求见世尊,当他见到端严无比的佛陀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心想:‘能值佛世是多么殊胜难得的因缘,我一定要把握供养的机会!’于是华天当下祈请世尊及比丘至家中应供。佛陀知道华天宿植的善根即将成熟,便允诺他的请求。

华天满怀欢喜回到家里,以绸缎、珠宝、香花严饰的床座即刻充满屋内,种种应供所需的物品亦一应俱全。隔日,佛陀带领弟子前来应供,依序入座后,华天只要心有所念,各种美味的斋饭应时出现于大众面前。斋毕,佛陀即为华天广说妙法,听闻者莫不法喜,全家亦因此殊胜因缘,皆证须陀洹果。

斋僧后,华天即向父母表达出家的意愿,希望能够跟随佛陀修行。得到父母应许的华天,辞别双亲,来到只园精舍,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恳求出家。世尊应许,说道:‘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话一说完,华天即现比丘相。出家后的华天比丘十分精进,不仅时时思惟佛所说的教理,更于日常中如实修持,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听说华天比丘的事迹后,觉得非常好奇,于是长跪合掌请示佛陀:‘华天比丘过去生中是如何植福、培福,今世才能感得天降香花、一切饮食用具心想事成的殊胜果报?’佛陀告诉大众:‘毗婆尸佛的时代,度化无量众生,比丘至聚落托钵,豪贵人家都会争相供养。当时有一位穷人,虽然也很想供养,却苦无财力。于是他到沼泽边,采集许多美丽的花草,带回村落,并以至诚恭敬心散花供养比丘。因为散花供僧的因缘,过后九十一劫中,凡他所生之处,相貌庄严,一切所需皆自然具足;更因此福,今世能够遇佛出家,得证道果。’

佛陀揭示大众:‘这位穷人就是今日的华天比丘。大众千万不要以为小小的布施没有多少福德,若能至诚信敬,福报是无量无边的!’众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后,欢喜无比,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二》

省思——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佛陀曾以小水滴的譬喻,说明日积月累的功效是多么惊人,用以提醒人们‘凡罪充满,从小积成’、‘凡福充满,从纤纤积’。善与恶往往在一念间,但所形成的力量却能开展出天地悬隔的法界。所以我们应当学习将粗心转化,细心觉察自己的心念。只要掌握根本,反省检讨的功夫纯熟了,则时时处处都是光明自在,这才是正面积极且充满希望的人生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的驴子

厉害的驴子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想要办一个大法会,

就吩咐弟子阿三:

‘法会中需要使用瓦器,你到市集去找一位瓦师过来。’

于是阿三就来到一位瓦师家,

刚好碰到瓦师从外头懊丧地回来,

一坐下来,

就开始悲泣啼哭。

阿三见状觉得奇怪,便问他为什么如此的悲伤。

瓦师边擦眼泪边道来:

‘今天一大早,我用驴子载了瓦器要到市集去卖,出门不到一刻的工夫,驴子走着走着,突然一个踉跄,竟然把我多年来辛苦做成的瓦器全部给砸了!’

阿三听完事情的原委,很高兴的说:

‘这头驴子实在是太棒了!好几年工夫做成的瓦器,居然一下子就能全把它弄破。请你将这头驴子卖给我吧。’

瓦师听了当下很欢喜的就成交了。

阿三骑上驴子,欢欢喜喜的回来了,

婆罗门觉得诧异:

‘你不带瓦师回来,反而骑着一头驴子回来做什么?’

阿三沾沾自喜的说:

‘这头驴子比瓦师还要优秀!瓦师费了好几年才做成的瓦器,它一下子就能全弄破了。’

婆罗门听了,赤红着脸说:

‘你实在是愚痴,有了这头驴子,我们即使花上一百年也做不成一件瓦器!’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世间上有很多背恩忘义的人,受了别人的恩惠,非但不能回报,还造成更大的损失。

人若不能知恩、感恩、报恩,是不是就和这头驴子一样,终生受主人供养,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呢?

连根拔起

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中,有一株枝叶苍翠、茂密的壮硕大树。它有着宽广的树荫,枝干摇曳生姿,来园中游憩的人们都喜欢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或乘凉。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凡是在这棵树下停留过的人们,不是头痛的厉害,就是腰痛难耐。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偶发的事件,直到有一次,一群人在树下欣赏美景的时候,竟然一个一个的倒地,看守园林的园丁不由得心生怀疑:‘莫非这是棵有毒的树?’

园丁怕惊吓到附近的人,打算悄悄地砍掉树干。他用一根木棍绑上斧刀,自己站得远远的砍伐。可是隔不了多久,这棵树又生出新枝绿叶,不但树叶比先前更为嫩绿,枝干也愈加地盎然、坚实,在园林之中,已没有一棵树比它更挺拔、壮丽的了。所以来园林的游客,有些人看到告示,会遥遥地欣赏树影摇曳生姿的美;但是,有些游客却经不起它雄伟壮丽与摇曳多姿的诱惑,完全不理会任何的警告,恣意地在毒树下乘凉、嬉戏,结果──他们都像先前那些人一样的感到身体不适,乃至丧命!

看守园林的园丁更加确信,这是棵害人的毒树,他决心要除去这棵树。无奈他经年累月一段段地砍,不停地砍,树仍然不断地抽芽、生枝,不断地展现出各样的胜妙树形。当然,也陆续有人因为贪乐树荫而遭逢危难。

园丁相当地焦急,心想:‘怎么办?怎么办?怎么样才能除掉这棵害人的毒树啊?’他一筹莫展,只要一有空就不停的挥动斧刀──砍!砍!砍!希望不要再有人受到毒害。

烈日当头的一天,园丁正发着愁……这时,走来了一位智者,说道:‘当尽其根。’智者的一句话,总算让园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枝枝叶叶上努力,忙的都只是枝末之事,难怪会徒劳无功,应该从根本下手,去掉毒树的根,它就没办法再生枝长叶了!

典故摘自:《经律异相.卷三——毒树八》

省思——

当我们看到园丁要根除毒树,却始终只在枝末上忙碌,一看便知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就是这位园丁,每当遇到境界,总是在枝末上争对错,又当面对种种的五欲尘境时,总是以求到了为乐,而不知要从根源解决。这根源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分别心,若不知止息攀缘、分别的妄心,这苦只会不断地在我们身上轮回,无有歇息之时。唯有少欲知足、心量广大,妄心不起,才能安祥自在。所以古德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在面对种种顺逆境界时,若能常作这样的思惟,久而久之,自能不生苦恼,烦恼根源尽除。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口出妙香

口出妙香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王并没有真正契悟佛法的真理,但是对佛法不但具有相当的信心,而且发心非常广大。所以在一天当中,建造了八万座佛塔。国王不仅仅是建塔,每天还虔诚供养许多位法师,并恭请法师开示说法,如此日复一日,从未停止过。

有一天,国王和往常一样地供养法师们,其中有一位年轻聪颖、相貌庄严、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神情自若地坐在国王的身边,准备升座说法。突然间,国王发现,从这位年少法师的口中,散发出一阵阵沁心的清香,心中深感疑惑,心想:‘这位法师口中一定含了什么特别的东西?是不是想利用这香气来蛊惑我的人民?’于是请法师开口,仔细瞧了好一会儿,法师口里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国王仍不相信地再请法师漱口,但是他口中的香气依然不减。

国王忍不住就对法师说:‘请示法师,您的口中为什么会散发出如此微妙的香气,而且我从来没有闻过那么特别的香味呢?’法师回答国王说:‘大王!这要追溯到过去久远以前,在迦叶佛的时代,我是一位善于说法的比丘,常向大众赞叹宣说迦叶佛无量的清净功德,并且使人们明了种种深妙佛法的真理和无边的修习方法。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我生生世世口中都有妙香散发出来,而且这香气远超过一般世间花草的香味,人们只要闻到了这个香气,都会心生喜悦。’

国王听了以后,欢喜有加地说:‘原来赞佛及说法的功德果报是那么地殊胜无比啊!’年少法师接着又说:‘这还只是现前看得到“花”报,赞佛及说法的十种功德“果”报,更是不可思,不可议,请大王仔细聆听……

一、赞叹佛的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听闻(因心及愿力),就可以得到广大好名声的果报。

二、赞叹佛的功德,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就可以得到世世相貌端正的果报。

三、为众生讲说灭罪生福的方法,使众生能有安乐的心灵栖所,就可以得到心中时时感到快乐欢喜的果报。

四、赞叹佛的功德,来调伏一切众生的烦恼,就可以感得时时受人恭敬的果报。

五、显扬说法时有如明灯一般,照亮众生的心灯,使众生契悟佛法,就可以得到威德如日光一般明耀人心的果报。

六、用种种方法赞叹佛的功德,使一切众生心生欢悦,就可以得到受人敬爱的果报。

七、运用种种巧妙的言语,来赞叹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可以得到无尽无碍辩才的果报。

八、赞叹佛不可思议的妙法,使一切众生不再有任何过咎,就可以得到深妙清净大智慧的果报。

九、赞叹佛的功德,使人们烦恼越来越淡薄,就可以得到断除无明,垢秽灭尽的果报。

十、因为使自已及他人的烦恼尽消,而证得涅槃的境界。譬如天降大雨,不仅可以熄灭大火,连灰烬也不再有余热。’

国王听了法师如此详细地阐述赞叹佛的殊胜功德后,心开意解,欢欣踊跃地对年少法师说:‘有大福德的人们,都善能赞叹佛的功德。’

省思——

赞佛有殊胜庄严的果报,藉由口的赞扬、身的礼敬,乃至心中欢喜赞叹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心离于染垢,离于妄执,一心称念,一心赞叹,皆得圆获十大殊胜利益。

在真心地赞扬一切善法功德时,自心当下刹时远离了我执、自私与仇恨。

从此,执着烦恼自轻,本具福德朗现。

如此,赞叹便是一件真正值得赞叹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羊变羊

吃羊变羊
从前,有一个家财万贯的老翁,生性贪婪,但非常吝啬,喜爱优渥的享受,却舍不得花钱。

一日黄昏,彩霞隐隐泛着红光,微风轻轻地吹着,庭园中的老柏树,也挲挲地喝着;老翁伫立在园中,遐想自己大快朵颐地吃着羊肉。突然,心中暗生一个既能免费吃肉又不失尊严的计谋。

老翁命仆人前去叫唤自己的儿子来,然后佯装虔诚地站在老树前,双手合十,喃喃地祷告:‘树神啊!望您庇佑我代代富贵,世世吉祥。’随后,老翁对儿子说:‘儿啊!我们之所以巨富,都是蒙老柏树的庇荫,你们每年要以羊做为牲品,隆重的祭祀树神。’儿子们便依父亲之意,屠杀羊群,并盖了一座祠堂来祭祀树神。就这样,老翁总有吃不完的羊肉,很是得意。

年复一年,老翁逐渐衰老,并生了一场大病,临终前,梦见羊群来索命,结果,往生后竟投生到自家的羊群中。

这一天,又到了祭祀的日子,老翁的儿子正巧选中了老翁所转世的这一头羊,这时,老翁才心生后悔:‘儿啊!这老柏树并非树神,只是我贪图口腹之欲罢了!儿子,别再一错再错,否则果报难逃啊!’当老翁的儿子拿起屠刀正宰向这头羊时,恰好有一个罗汉到这里来乞食,阻止了这场杀戮。

罗汉指着羊,对老翁的儿子说:‘别杀!这头羊是你父亲!’并以神力,使他见到这头羊的前生,老翁的儿子看了,不禁恸然泪下,悔过万分,并誓言:‘从此之后,不再杀生!愿尽形寿能广植褔田、广修供养’。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九

省思——

六道轮回、因缘果报历历不爽;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面对众生时,我们是生起贪欲,还是慈悲心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3 , Processed in 0.29293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