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粗茶一把

煮茶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那棵种子总会发芽,永远都给你鼓励,向着美好开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脱道论卷第一



  若人脱众难已得离诸着。成就于胜分心。畏生老死。乐善乐解脱。令到涅槃乐。未到有彼岸亦令得具足。广问修多罗毗昙毗尼事。此解脱道我今当说。谛听。问云何为戒。答戒者威仪义。定者不乱义。慧者知觉义。解脱者离缚义。无上者无漏义。随觉者知得义。此法者四圣法义。瞿昙者姓义。有称者世尊义。以戒定慧解脱殊胜功德。能到最胜名称无量。解脱道者何义。解脱者五解脱。伏解脱彼分解脱断解脱猗解脱离解脱。云何伏解脱。现修行初禅伏诸盖。此谓伏解脱。彼分解脱者。现修达分定诸见解脱。此谓彼分解脱。断解脱者。修出世间道能灭余结。此谓断解脱。猗解脱者。如得果时乐心猗。此谓猗解脱。离解脱者。是无余涅槃。此谓离解脱。此解脱道为得解脱。是具足道以戒定慧谓解脱道。解脱道者我今当说。问何用说解脱道。答有善人乐得解脱。不闻说解脱故。又不伏解脱故。又不正伏解脱故。如盲人无导独游远国。唯婴众苦不得解脱。欲得解脱而无所因。何以故。解脱是因。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尘劳微细。不闻法故终亦退转。又如佛说。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云何为二。一从他闻。二自正念。是故说解脱。不伏解脱者。为生厌离故说解脱。不正伏解脱者。为除不正道。为得禅解脱道故说解脱。如远行人得善示导。是伏解脱道。三阴成满。何等为三。谓戒阴定阴慧阴。云何戒阴。正语正业正命及种类所摄。或戒阴种种戒功德聚。云何定阴。正精进正念正定及种类定阴所摄。或种种定功德聚。云何慧阴。正见正思惟及种类所摄。或种种慧功德聚。此三阴成满。是伏解脱道。当学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有戒有增上戒学。有定有增上心学。有慧有增上慧学。复次有戒戒学。有戒增上戒学。有定心学。有定学增上心学。有慧慧学。有慧增上慧学。问云何戒学。答谓有相戒是名戒学。谓达分戒是增上戒学。复次凡夫戒。是名戒学。圣戒是增上戒学。问云何心学。答所谓欲定。问云何增上心学。答色定及无色定。此谓增上心学。复次有相定心学。达分定及道定。是谓增上心学。云何慧学。谓世间智是名慧学。四谛相似智及道智。是谓增上慧学。如世尊为钝根人说增上戒学。为中根人说增上心学。为利根人说增上慧学。问学者何义。答学可学学增上学学无学名学。如是学此三学。谓伏解脱道。以三种学成就清净。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于是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缠垢。是谓心清净。慧除无知垢。此谓见清净。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净是伏解脱道。又以三种善伏道。谓初中后善以戒为初。以定为中。以慧为后。云何戒为初善。有精进人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踊跃。以踊跃故身猗。以身猗故乐。以乐故心定。此谓初善。定为中善者。以定如实知见。此谓中善。慧为后善者。已如实知见厌患。以厌患故离欲。以离欲故解脱。以解脱故成自知。如是成就三善道。已伏解脱道。得三种乐。谓无过乐寂灭乐正觉乐。彼以戒得无过乐。以定得寂灭乐。以慧得正觉乐。如是成就得三种乐。是伏解脱道。远离二边得中道具足。以此戒善除诸欲着。于无过乐情生欣乐。以定除身羸。于寂灭乐而增喜乐。以慧分别四谛中道具足。于正觉乐深怀爱乐。如是远离二边得中道具足。是伏解脱道。以戒除恶趣。以定除欲界。以慧除一切有。于戒多修于定慧少修。成须陀洹斯陀含。于戒定多修于慧少修。成阿那含。修三种满。成阿罗汉无上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清净道论之嗔行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b0f370100asfl.html
摘抄:

四.进入嗔行人的内心:由以上的分析,已可大致分辨出自己偏向六种性行中的那一种。接下来,就是勇于面对自己,为什么会成为这类人?如何寻求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来寻求解脱!以下笔者将针对嗔行人,进行更详细的探究。事实上,无论是谁都不会喜欢被归纳为嗔行人,那往往意谓着:「你很会生气」「你是有问题的人」「我们应该离你远一点」等,是否嗔行人真的那么令人讨厌?然而,似乎大多数的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也都是潜在的嗔行人,于是社会上往往充满着愤怒的气氛,人人以怒气相待,互不相让,不仅使人际关系亮起红灯,也影涉着生命品质的下降,因此必须了解嗔行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改变嗔行人,成为生命的主人。
(一).嗔行人的定义:何谓嗔?直译patigha(嗔恚或厌恶)的意义是‘反击’,显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嗔同义于的‘嗔恚’或‘厌恶’,厌恶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至极微细的烦躁。《阿毗达摩藏》解释嗔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近因是(九或十种)嗔怒事。
对嗔的解释《清净道论》谈的不多,但在《阿含部》等经论中有许多对嗔的描述,据《长部》所载,嗔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三不善根)。嗔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反之,嗔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嗔行人是作业时嗔心重的人,也就是说接受刺激之时,较会反应出嗔相的人。嗔行人并非总是在生气的人,而是因择善固执,易见他人之小过而生嗔,却不见他人之才德,也就是常载着‘有色眼光’看世界,好批评、常怀不满而愤愤不平,总是让自己与他人都活得很累,正因为如此,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人事物的嗔行人,常因此而引发争纷,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
(二)嗔从何而来:为什么这样生气?若不知道愤怒由何生?又怎能谈及如何对治它,所以接下来再继续探讨它的来龙去脉。佛经中常敍述那些怀有庞大愤怒能量的人,是因为被五盖所障而身不由己,给人易怒的形象;换句话而言,即因为我执而生,《相应部》云:‘贪欲和愤怒从那里诞生?喜乐、厌恶和恐惧从那里产生?思虑折磨着心,就像孩子们放乌鸦般,这思虑从那儿产生?知道烦恼从那里产生的人,便能把它产除,他们渡过了难以渡过的水流,渡过了未曾渡过的激流,从此不会再生。’嗔是人的根本烦恼之一,知道它从哪里产生才能超越嗔的烦恼,痛苦才会消失。
《相应部》回答了嗔是由何产生?它说:「何等为嗔恚盖食?谓障碍相,于彼不正思惟。」不正思惟又叫不如理作意,它是嗔恚的重要因素。依觉音论师,不正思惟乃指四颠倒,即把无常、苦、无我、不净,视为常、乐、我、净。障碍相则是能引生嗔恚的所缘境,是净相的反面,即不可爱、不可意、不可念、长养嗔恚之六尘,《中部》解释障碍相就是违逆其心意。它提到:‘对他人加之自身的身、口二行,如拳头、石掷、杖打及刀剑,若有贼来,以利刀、锯刀节节解截,都应学习使自己的心不变易、口不恶言,还要进一步起慈悲心。’这些利刀、锯刀等即是障碍相。
嗔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执着在人生是永远不变、是快乐、是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身心是清净无染的,所以一旦事物产生变化,所缘境违逆心意,会立即产生人事全非、上天何其不公、为什么是我?世人真可怕之类的颠倒想法,痛苦不堪。在越想越难过之余,还会愤恨不平、恼害他人、妒忌害贤、结怨不舍,造下更多的恶业,自误害人,甚至遗憾终生!
(三)嗔行人的优势与过患:由上述已知嗔行人之源由与造业之可畏,那么是否嗔行人真的一无可取吗?它的优点是什么?如何从缺点中寻求改进?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其优势与过患。《清净道论》记载:嗔行人与觉行人同分。嗔行人起善业时慧力强,为什么呢?嗔为寻求不实之过失,慧则寻求实在之过失,两者的觉察力皆较高;此外,嗔以回避有情众生之态度,慧则回避诸行之态度,两者皆有择善避恶的果断意志力,所不同地是,嗔行人往往利益自己、而回避有情众生,所以若嗔行人能多行善业,回避恶行,则慧力必增,而朝向觉行人之路迈进。
嗔行人与觉行人相同处在于能依法奉行,听到善法即勤习不倦,所以容易修行成功。嗔行人因为亲近善知识而实行功德,不会贪念、不舍那些过往的爱恋,而将嗔行转化为智慧的增长力量,又嗔行人安于回避诸有情,智者则安于回避诸行。所以嗔行人与智者相近。嗔行人若能接触到良师益友,必能增长智慧,因为一生寻寻觅觅的嗔行人,终于可寻觅到真谛,在善知识循循善诱的指导放下执着,不再轻易生嗔,反而开始反省自己的过错,周遍思惟,舍弃错误的知见,而如实奉行正法,拨开生命中的尘埃,让智慧与慈悲浮现,慢慢地现出智者相。所以,身为嗔行人最值得骄傲的事,便是有慧根、觉察力强、有思考能力、有意志力、近于智者,并非一无是处。
(2)过患:嗔行人的过患甚多,在此归纳为五点,以资警愓。1、嗔恚能烧尽一切功德,故譬之以嗔火。2、但见人过,不见己非:易见小事而生怒,据《清净道论》所载:嗔行者若见细小的不如意事物,亦如倦者而不久视,纵见小过亦生嗔恼,而有实德亦不计取,在离去时,作欲离而毫无顾恋而去。嗔行者指责别人的过错,往往一针见血,还自以为聪明,而不自知已伤害到别人。相对地,较易原谅自己的过失,会‘聪明地’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而看不见别人的优点。3、善友、财物皆远离,被视为恶人:《中部经》劝人远离嗔行人,《相应部》则说:正智心解脱,慧者无有嗔,以嗔报嗔者,是则为恶人。
4、容易引发諍斗、杀生等恶业:人在嗔恚中,内心处于沸腾、激动而无法静心修止观,忘记正念、正知,甚至会无法控制住脾气,与众諍斗,犯下伤害或杀害众生等恶业,使自己及他人都不得安稳快乐。嗔行者就算享受天人的福报,也会有极苦的灾患。如《中部》所言:‘阿难,或有一人嗔恼者结缠,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諍。谓此斗諍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5、障碍智慧、不转向涅槃:嗔,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相应部》云:若嗔恚映障,愚痴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怀忧苦受觉,又复,贪欲为盲,为无目、为无智、为慧力羸,为障阂,非明、非等觉,不转向涅槃。
嗔行人之过患,比优势超过甚多,可见嗔行人需努力修正自己,才不致于造下恶业、善友远离,智慧不生,不证涅槃等,从而自食恶果。
(四)嗔行人觉醒的例子:在佛经中谈到嗔行人的例子颇多,这里仅以一位人物为代表。在《中部》里精彩地敍述了一位嗔行人的故事:‘尊者曇弥为生地尊长,作佛图主,为人所宗,凶暴急弊,极为暴恶,骂詈责数于诸比库,因此故出生地之诸比库皆舍他离去,不乐住此。…生地诸优婆塞(在家居士)闻已,即共往诣世尊住所,驱逐此曇弥沙门。…于是,尊者曇弥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在这部经里说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一位佛教比库,身为佛寺主持法师,为人却凶暴粗恶,正是典型的嗔行人,他犯下许多恶行,令诸比库不愿再与其相处,而纷纷离去,最后他也因此而被在家的信众们驱逐离寺庙,但他仍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到佛陀面前哭诉别人的过错。佛陀开示他的方法相当高明,不但丝毫不责备他,反而娓娓以一个故事为喻,告示嗔心的可怕足以摧毁极大的福报,来劝诫他去除嗔恨,安住于法。最后此嗔行人曇弥受到正法的感召,流泪满面,立即改过迁善,奉行正法。
世尊所示故事如下:‘曇弥,昔时有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曇弥,人寿八万岁时,女子年五百岁乃嫁,有如是病:大小便、欲、不食、老。曇弥,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高罗婆,聪明智慧,为转轮王…曇弥,高罗婆王有树,名善住尼拘类王。曇弥,善住尼拘类树王而有五枝…善住尼拘类树王果大如二升瓶,味如淳蜜丸…有一人来,饥渴极羸,顏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善住尼拘类树王所,饱噉果已,毁折其枝,持果归去。善住尼拘类树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阎浮洲人异哉,无恩无有反复…宁令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不生果,善住尼拘类树王即无果,亦不生果…当知大水暴风雨,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树天不应嗔恚,不应憎嫉,心不应恨,树天舍意而住树天,如是树天住树天法…如是,曇弥,若有比库骂者不骂,嗔者不嗔,打者不打。如是,曇弥,沙门安住沙门法。’于是,尊者曇弥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啼泣垂泪,白曰:‘世尊,我非沙门住沙门法,从今日始沙门安住沙门法。’世尊告诉曇弥,过去的世界人寿八万岁,福德富乐享用不尽,但是有一天,有一人偷食善尼拘类王的树果,在饱食后毁折其枝,令树王怀怨而宁愿令树不生果,后招致帝释天的洪水处罚与训诫,于是明白到不该生气、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应遵守树王的责任。所以世尊告诫曇弥,沙门也应守沙门之法,不该生气、不应憎嫉愤恨,而终使曇弥大悔,世尊见曇弥忏悔立誓,当即教他修行增上慈心法,精进向善,真正远离嗔恚之苦报。
六.嗔行人的修行法门:改变嗔行人的方法,应落实在生活的六根对六境乃至六触的当下里,不能等到恶业已发作时才进行,要随时对治它,使嗔恚盖渐渐不起,否则若等到正修止观时才运用‘定的业处’来对治,恐怕为时已晚,难以奏效。在生活上,应如何做?佛教经论里讨论范围太广,这里仅以《阿含部》谈论对治嗔心的数个方法为例。1、正知正念:去除嗔心的决心就如火烧头、烧衣般,必须速求且精勤,以正念正智,维持不退心,灭除此恶不善法。《中部》:‘若比库成就惭愧为衣服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若比库成就四禅为床座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若比库成就守护六根门,犹如王及大臣有守门将。聪明智慧、分别晓了。如是,比库以正念为守门将,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若比库成就八支圣道以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以惭愧心、成就四禅、守护六根、正念、八正道为修习之道,便能舍恶习善。所以嗔行人应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常怀惭愧心,维持正智正念,修行八正道,不见人恶、但见己过,就能以柔软心对待众生。
2、一心闻思修法义:嗔行人一生可谓寻寻觅觅,受自己的坏脾气所折磨,所以一旦得遇正法,便拳拳服膺,依法奉行,希望解脱烦恼,勇于向真理的道路迈进,所以闻思修正法,对嗔行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契机。《长部》:比库闻如来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法。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知见诸法,是为初入解脱。
3、忍辱:在諍怒中,嗔恚所引发的烦恼,往往令嗔行人事后悔之不及,所以忍辱对于防止嗔心之起,尤为重要。连佛陀都曾遭遇过被人丢泥土的难堪待遇,而以忍止諍的修为化解,凡夫如我们又有什么要气愤的呢?4、亲近善知识:智者有诸多特质:惭愧不放逸、恭敬顺语、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精进、深信、守律仪、学戒、不失正念正知而不乱心、正思惟、习近正道、不著身见、不著戒取、度疑惑、不起贪、嗔、痴,最后能断老、病、死。所以善知识对嗔行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能令其远离身、口、意恶行,恬然快乐,生大欢喜。《中部》举一譬喻说明嗔人得遇善知识后的情况:‘或有一人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当云何除。诸贤,犹如有人远涉长路,中道得病,极困委顿,独无伴侣,后村转远,而前村未至,若有人来住一面,见此行人远涉长路,中道得病,极困委顿,独无伴侣,后村转远,而前村未至,彼若得侍人,从迥野中,将至村邑,与妙汤药,餔养美食,好瞻视者,如是此人病必得差。谓彼人於此病人,极有哀愍慈念之心。如是…此贤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莫令此贤因身不净行,口、意不净行,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贤得善知识者。’嗔行人犹如远行委顿、求助无门的旅人,而善知识则似怀着哀愍慈念之心,适时给予妙汤药、美食的医生及照顾者,令旅人身心健康。同理,嗔行人也因善知识的细心照料及教导,而令身、口、意清净,等身坏命终时,不堕地狱恶趣。
5、修习慈心:四无量心中的慈心禅能对治嗔恚,如《增支部》指出:‘已行慈心,所有嗔恚皆当除尽…世尊告曰: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之想,然后乃除;若嗔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痴之暗,以习十二缘起法除尽。’《长部》云:‘有四法,谓四梵住。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于是,比库越一切色想,先尽嗔恚想,不念异想。’对一切众生修慈,乃至怨亲平等,即能远离嗔恚。关于慈的修习原则,这里引《相应部》所说:圣弟子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愿自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心,也愿无量有情、一切世间皆能无怨、无憎、无恚、宽弘心,慈悲充满。
有智慧的人知道嗔恚是毒物,最为可畏,因此当嗔心起时,即以智慧制伏,观想自己若嗔怒会为怨家所耻笑,令亲友惭愧,破坏德行,为人轻贱,因为如此观想,所以能行忍辱,令已生之嗔恚消除,此是不易之行为,只有智者能为!钝根修慈心,利根修智慧,当智慧、慈悲增长时,心中法喜充满,烦恼就不起,安住于法,不再为境所迁,嗔恚自然消除。嗔行人常容易冲动、造业,其实内心脆弱如逆风之柳,身不由己,受习性与欲望牵引,而不知起嗔时,恶道之门已大开。从正知正念到接近善知识等,嗔行人在生活中实践佛法理念时,应当不掉以轻心,处处以佛法来牵制自己的嗔心,不断反省自己,而非指责别人,嗔恚伤人时,入恶趣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学会慈悲包容别人,是嗔行人的智慧生起之时。依《清净道论》,世尊指示此理:‘以心遍察一切的方向,不见有比自己的可爱,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的,爱自己的不要害他人。’为断嗔恚而努力者,当知世尊告诫:‘对于忿者即还之以忿者,他的恶尤过于那忿的人;对于忿者而不还以忿者,他能战胜那难胜的战争。若见他人怒,具念寂静者,对于自与他,两者都有利。’若嗔行人能勤修慈心,以智慧了解有情众生,多原谅与帮助别人,就像自己也需他人原谅一样,就能行忍辱,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走出嗔恚的制约,成为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最近一直在考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凶悍暴戾的呢,妈妈说小时侯我很乖,姐姐他们经常的骗我也还是相信他们在那傻傻的等着,等着他们承诺的带我去看电影,等的都睡着了.好象我这么乖一直持续到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一些经历改变了我对人的态度.

记忆里最深刻的几个事情记录如下:

1.小学三年级,同学L跟我一起打扫,男生们用了小木棒做了箭,前面装一个约10工分长的铁针,用小弓到处射,射到L的手背,木棒已经脱了,只剩了那铁针在手上竖着,很恐怖,她一直在哭,我带了她去找老师,然后告状,在老师的干预下,男生们终于不再用弓箭乱射了.

2.大约小学5年级,我跟当班长的女生W一起去放羊,遇到大约六七个大孩子,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最小的年龄跟我们差不多,不知道怎么回事她们过来找茬,赶紧让班长跑了回家找人,我则留下来挨打,那是感觉长这么大挨的最厉害的一顿打,几乎感觉是生命要结束了的样子,于是我有点要拼了的感觉,当时想着反正拼了,逮着最小的那个咬住,当时是横了心,即使她们弄死我也不放口,那些孩子疯了一样的打,我的头被按了撞灌溉机房的墙,我那是拼了,直到她们放弃了继续打我,反正是里面最小的那个小孩也被我咬的够戗了,等到哥哥他们找到我的时候,我已经是到处都是伤了

3.六年级的时候,还是跟那个班长在一个班上,她的性格很温顺,男生们都欺负她,好好的发完作业本,她的后背上已经全是唾沫了,因为我们是第一年增设六年级,大家都是从不同的地方转到一个小学,原来那个小学的孩子都欺生,我们坐的地方经常被挤的没法坐,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发怒了,站起来把后面的桌子掀翻了,从那开始有个老师就总找我麻烦,他上课的时候提问我答不上来就用手指头指着我的额头骂老笨猪,我则恶狠狠的盯着他,大家都知道他跟那些调皮的孩子是一个地方的,但没有办法,我等着他下次手指头过来的时候,一巴掌把那手打飞了,对了他说我是老笨猪是你没本事教我,后来就开始了明目张胆的反抗.也就相当于啥也不在乎了的,那些男生欺负一次女生我就去拔很多车子的气门芯,要不就砸玻璃,然后到主任室去告状,并要挟说不解决,就不上学了扛了凳子回家,在家呆了几天,班长来找我上学,我很得意的出现在班里,.也从此认识了那个学校的最高的领导,一个很和蔼的年轻人,记得当时他还说跟那同学的妈妈同龄呢,我们再也不用受气了.在极度的压迫中的爆发导致的最后的胜利或许是我性格变迁的主要原因



或许从那开始我就变的横了,上初中的时候,大家都给人起外号,而我对于起外号这种事情很反感,就跟同学说禁止给我起外号,否则不客气.当有一天一个同学在浇树的时候又对了我喊外号,我拎了一筒水把她从头浇了,从此没人当面叫外号了,但我的外号也从温柔型的变为凶悍的了,不是四大恶人之一就是南霸天之类的,现在很多同学提到当年的事都还说她凶着呢,没人敢惹的日子是很快活的,只要有男生欺负女生我过去望一眼,他们就消停了,就这样一直骄横着长大,也造就了恶人的性格.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道论导读(十二)

            第四节: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依原文的语译是‘四梵住’,通俗的称呼则为‘四无量心’

,内容为慈悲喜舍四种无限的心量。

1:慈的修习。慈就是慈爱友善,与人为友的态度。修慈无量心先思维嗔恨

的过患是烧毁一切功德,忍辱是强军。实修慈心定有如下的观想过程。

1.1:最初,先对自己修慈,默念思维‘我想快乐、不受苦’或‘保持我自

己无怨、无害、无恼、有乐’;避免对六种人修慈,不爱的人、极爱的人、

无关系的人、敌人、死人。

1.2:对值得敬爱的人修慈,引发强化自己的慈心。如对可敬爱的师长,随

念他们令人喜爱的爱语,慈祥教导,身教言教,戒德定德慧德。

1.3:对一切人修慈,次第对自己、值得敬爱的人、极爱的人、无关系的人

、怨敌,乃至无限量地遍满一切。

1.4:但是,对宿仇修慈时还会引发嗔心,须先回来安住在慈心,再对怨敌

修慈。若仍无法柔软慈爱怨敌,可作如下的思维。只有笨的人才因为他人的

忿怒而生气;我又不是他的奴隶,何必因为别人的忿怒而影响心情;若对敌

人忿怒,只是造成二度伤害。或只看敌人的优点,避其缺点。或反问自己,

我是对他的头发生气吗?对其牙、爪、毛生气吗?乃至是对其五蕴生气吗?

事实上,没有可生气的对象。

1.5:修平等慈,破除对自己、值得敬爱的人、无关心的人、敌人的界限,

平等修慈,即使强盗来杀,亦愿舍身为众。

    修慈的功德种种功德,安眠,安乐而寤,不作恶梦、作吉祥的梦,受人

敬爱,受非人敬爱,诸天守护,不受火烧或中毒或刀伤,迅速得定,容颜光

彩,临命终不昏,死后生于梵天。

图九:嗔行人修慈心的结果

2:悲的修习。悲是同情心,心态上愿意帮忙他人离苦。其余的方法类似于

修慈。

3:喜的修习。喜是分享快乐,赞叹他人的功德。其余的方法类似于修慈。

4:舍的修习。修舍就是修放下,如如不动。其余的方法类似于修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yandi118.blog.163.com/blo ... 872008517101438590/

人间佛教的修持学佛园地 2008-06-17 10:14:38 阅读16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以佛为我们的模范而学。佛是怎样修学而成的,我们也这样照着学。学佛,是离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学习。照中文的训释,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发义;由于学习,能熏发现在与未来的善根,叫作修。人间佛教行者应如何修持呢?

   1.修行是有着一定的次第的。

  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而“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在《人间佛教要略》中,印顺对此次第作出了说明,而着力强调第一次第即人菩萨行。 他认为,如泛说学佛,而不从佛的因行——菩萨道著力做起,怎能达成目标?等于要作一毕业生,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次第升进,才能得到毕业。学佛也是这样。菩萨道所经历的过程,可略分三个阶段,即凡夫菩萨、贤圣菩萨、佛菩萨。第三阶段的菩萨,是证得大乘甚深功德,与佛相近似的八地以上菩萨。第二阶段的菩萨,是已发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人圣,修大悲智行,上求下化——这即是三贤到八地的阶位。第一阶位,是新学菩萨,是凡夫身初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其菩萨心行的根抵薄弱,可能还会退失,是在修学信心的阶段。《仁王经》称此为十善菩萨,也即是十信菩萨。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进入不退菩提心的贤位。以人间凡夫的立场,发心学菩萨行,略有两点特征:一是具烦恼身: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这不能装成圣人模样,开口证陪,闭口解脱,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已有种种烦恼,发心依佛法去调御他、降伏他。凡依人身而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务要不夸高大,木眩神奇。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二是悲心增上,初学发菩萨乙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菩萨以利他为重,如还是一般人那样的急于了生死,对利他事业漠不关心,那无论他的信心怎样坚固,行持怎样精进,决非菩萨种姓。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发心。”应以这样的圣训时常激励自己,向菩萨道前进。

  2.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为基本。

  在《华雨集·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印顺对此有详尽的说明。三心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发(愿)菩提心就是以成佛为理想为目标,立下自己要成佛的大志愿。发大菩提心。先要信解佛陀的崇高伟大,智慧的深彻(智德)、悲心的广大(悲德),心地的究竟清净(断德)。深信佛法有彻底解脱的正道,所以志愿修菩萨行成佛,以净化世间、解脱众生的苦恼。发大悲心是菩萨行的根本。佛这是以解脱众生生死苦迫为最高理想的。悲心要从人类、众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体空去理解修习。空性见是佛法的特质。空性是缘起的空性。一切依缘起,都是相对的,故是无常。缘起无常,所以是苦——不安稳而永不彻底的。无常故苦,所以无我。无我即无我所,就是空。在大乘空相应经中,缘起即空性,空性即缘起,空性是真如等的异名,不能解说为“无”的。在菩萨行中,无我我所空,正如缘起而不著相,是极重要的。没有“无所得为方便”,处处取著,怎么能成就菩萨的大行!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三者是修菩萨行所必备的。切勿高推圣境,要从切近处学习起!

  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活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千差万别,然其实质可以用三句义来统摄而会归于一道。这就是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印顺《学佛三要》专论此三道要。这“学佛三要”就是《大般若经》所说:“—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或名无上菩提,学者心心念念与无上菩提相应,这就是菩提(信)愿——愿菩提心的别名。大悲是见众生的苦痛而想度脱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所以,大(慈)悲心,实在是菩萨行的心中之心!无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空见。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是沉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所以,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是菩萨道的真实内容,是菩萨所以为菩萨的真实功德

菩萨学行的三要,是不可顾此失彼的。然初学时,不妨从一门(或二门)而来。有的好为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学理的探讨,接触到佛法、认识佛法的正确深奥,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智慧门入。有的好为社会福利事业、乐于为善,与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赞仰佛法的慈悲,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慈悲门入。有的宗仰三宝功德的不可思议,或由于佛菩萨的感应,因而发心学佛,这是从信愿门入。由众生根性而言,大概是贪行人从慈悲门入,嗔行人从智慧门入,痴行人从信愿门入。

  进入佛门后,若想升阶登堂,学菩萨正行,必须三事齐修。《大涅槃经》与《大毗婆沙论》都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可见信与智—定要双修。不能偏失。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foyuan.net/plus/view.php?aid=108469
试论各类“性行人”与“身至念”的修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直有些想不通,对于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因为懂的不多,感觉更是概念模糊。也因此纠结了些情绪

晚上带了女儿去超市,某个师兄电话过来说那个用她的名字开的放生的帐户准备作废,跟她唠叨了一段时间,发现她好象也有点情绪了,她认为正法道场不应该做超度放牌位,于是因此而不愿意去了,也就想不再用她的卡帮忙收放生款了。她的话让人琢磨究竟什么是正法呢?

还在逛着的时候又一师兄电话过来,商量着说要删掉我发的那个法师来讲法的消息,他问你对那个法师了解么,他认为好象是有点不对劲,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你说你对法师了解么,又是正或什么邪的问题。随后发一信息给他说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呢,论坛的帖子愿意如何就如何吧。说实在的最近倒是发现学了很多年的师兄折腾出了很多的事情,也因此一直思考究竟什么是正法什么是外道。因为发布放生消息被一师兄指责是求世间福报,因为慈济小组又被指责为搞世间慈善,说了爱国的话就被指责为政府卧底,最近又多了外道的帽子,我真的好想知道什么是外道。

幸好我一直都是说要学着如何做人,也就不怎么在乎别人的毛病,只要你还是个人,只要你有我没有的优点,一般我都会学习你的那个优点,所以即使看到别人浑身的毛病都决定忽略了去学那一个优点,或许因为这个他们认为我是外道?

那天跟一个师兄说我的起点没那么高,只要是能够有益他人的哪怕是人天善法我也会赞叹帮忙,所以很多师兄指责我吧,人天善法在我看来是做人的一部分,我一直无法明白为什么当大家着眼一个什么名头的时候就对行持人天善法指为外道呢?当你为了个什么名头对了别人辱骂外道进行打击污蔑离间的时候,在我看来你的做人已经有问题了,幸好我不知道佛是什么样子的,不然估计我也会跟你一样的抠字眼来校核你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6 05:43 , Processed in 0.24594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