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龙骨气平,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金;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龙为东方之神,鳞虫之长,神灵之骨,入足厥阴肝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腹,太阴行经之地也,太阴脾土上升,则肺气下降,位于一身之天地,而一切鬼疰精魅不能犯之矣。龙骨气平益肺,肺平则下降;味甘益脾,脾和则上升,升降和而天地位焉,所以祛鬼疰精物老魅也。

咳逆者,肝火炎上而乘肺也;泄利脓血者,清气下陷也;女子漏下,肝血不藏也。龙骨味甘,可以缓肝火,气温可以达清气,甘平可以藏肝血也。

脾统血,症瘕坚结,脾血不运而凝结也,气温能行,可以散结也。小儿热气惊痫,心火盛,舍肝而惊痫也,惊者平之,龙骨气平,所以可平惊也。

《神农本草经读》:龙得天地纯阳之气,凡心腹鬼疰精物,皆属阴气作崇,阳能制阴也。

肝属木而得东方之气,肝火乘于上,则为咳逆,奔于下则为泄痢脓血、女子漏下,龙骨敛戢肝火,故皆治之。

且其用,变化莫测,虽症瘕坚结难疗,亦穿入而攻破之。至于惊痫癫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痉之圣药。仲景风引汤,必是熟读《本经》,从此一味悟出全方,而神变妙化,亦如龙之莫测,余今注此品,复为之点睛欲飞矣。

痰水也,随火而升,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性涩以止脱,何其浅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纯阳能制阴邪。咳逆,敛气涤饮。泄痢脓血,女子漏下,收涩之功。癥瘕坚结,龙性善入,能穿破积滞。小儿热气惊痫,敛火安神。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与骨同义,但齿则属肾、属骨,皆主闭藏,故于安神凝志之效尤多。心下结气,不能喘息,收降上焦游行之逆气。诸痉,心经痰饮。杀精物。义亦与骨同。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龙能飞腾变化且多寿,故有此效。

龙得天地纯阳之气以生,藏进多,见时少其性至动而能静,故其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

阳之纯者,乃天地之正气,故在人身亦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后之医者于斯义,盖未之审也。

人身之神属阳,然神非若气血之有形质可补泻也,故治神为最难。龙者乘天地之元阳出入,而变化不测,乃天地之神也。以神治神,则气类相感,更佐以寒热温凉补泻之法,虽无形之病,不难治矣。

天地之阳气有二:一为元阳之阳,二为阴阳之阳。阴阳之阳,分于太极既判之时,以日月为升降,而水火则其用也,与阴为对待,而不并于阴,此天地并立之义也。元阳之阳,存于太极未判之时,以寒暑为起伏,而雷雨则其用也。与阴为附丽而不杂于阴,此天包地之义也。龙者,正天地元阳之气所生,藏于水,而不离乎水者也。故春分阳气上,井泉冷,龙用事而能飞;秋分阳气下,井泉温,龙退蛰而能潜。人身五脏属阴,而肾尤为阴中之至阴,凡周身之水皆归之,故人之元阳藏焉。是肾为藏水之脏,而亦为藏火之脏也,所以阴分之火动而不藏者,亦用龙骨,盖借其气以藏之,必能自返其宅也。非格物穷理之极者,其孰能与于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龙纯乎气之物,秋冬则随地皆蛰,是故滨海之区,龙蛰水底,无水之地,龙蛰土中,至春启蛰,则出土上腾,其所伏处,土遂黏填似石,而形实龙,人得之谓为龙骨,其理平实,又何异焉?或者疑雨为阴,谓龙能行雨,必与阴为类,不知龙,阳物也,其能喷火,固阳之性,而雨则阳之所化,是故龙嘘气成云,必于上而不于下,其安居屈伏,则不于上而于下,亦可见阳之用虽在升,阳之体则宜伏,彼龙骨固盛阳伏而息焉之窟宅也,其本全是土,土为万物生长收藏之所本,若为龙所会蛰之土,则更为水火发敛起伏之所由,敛甚者能起而发之,发甚者能敛而伏之,此其用之神,有非他物可比拟者。其在于人,火离于土而不归,则惊痫癫狂,水离于土而不藏,则溲多泄利,阴不附土而阳逐之,则遗精溺血,阳不附土而阴随之,则汗出身热,心下伏气癥瘕坚结,蛰而不能兴也,夜卧自惊恚怒咳逆,兴而不能蛰也,种种患恙,一皆恃夫龙骨以疗之,则其取义于土之能发敛水火,又何疑焉?彼谵妄狂易汗出烦渴之不用龙骨,正以盛阳之结根于土也。下痢圊谷里寒外热之不用龙骨,正以阴水之汨夫土也。因是知龙骨之用,固为水火不依土设,然又必水违土而有火之相迫,火违土而有水之相尾者,乃为恰合也。

《本草新编》:龙骨,味甘,气微寒,阳也。虽有雌雄,无分功效,但色黑者不可用。必须火煅研末,水飞过,始可用之。闭塞滑泻之大肠,收敛浮越之正气,止肠风下血,及妇人带下崩中,塞梦寐泄精,并小儿惊痫风热,辟鬼疰精物,除肠痈内疽,固虚汗,缩小便,散坚结,消癥瘕。

或问龙善变化,何以山中往往有龙骨,任人取携,血骨淋漓,绝不见有风云雷雨之生,龙不蠢然一物乎?曰:君误认龙骨为真乎。世间所用之龙骨,乃地气结成,非天上行雨之龙也。夫神龙见尾而不见首,首且不使人见,岂有骸听人之采取乎。惟龙骨乃地气所结,不能变化,所以取之而无碍耳。

或又问龙骨既为地气所结,宜得地气之深,性当属阴,而不当属阳矣,何龙齿安魂而不安魄耶?曰:虎属阴,而龙属阳,龙为火,而虎为金,不易之道也。龙生于地下,宜为阴,则虎生于地上,亦可为阳乎。万物皆生于天地之中,无阴则阳不生,无阳则阴不长。虎生于地上,未尝不得阳之气;龙生于地下,亦未尝不得阴之气也。然而虎得阳而生,而虎终不可谓阳之精;龙得阴而生,而龙终不可谓阴之精也。夫阳气者,生气也;阴气者,杀气也。生气属木,而人身之肝气应之;杀气属金,而人身之肺气应之。肺中藏魄,肝中藏魂。魂动,似宜用虎睛以相制;魄飞,似宜用龙齿以相伏。何以用虎睛制魂而魂愈动,用龙齿制魄而魄愈飞也。盖魂动者,阳气动也,以阳引阳而魂始归;魄飞者,阴气飞也,以魄招魄而魄始降。龙齿正得阳气,故能安魂;虎睛正得阴气,故能镇魄。谁谓龙骨生于地,即属阴物哉。

《本草分经》:甘,平,涩,入心、肝、肾、大肠。能敛涩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固精止汗,定喘解毒,皆涩以止脱之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思辨录》:龙骨非无真者,特不易得耳。药肆所售,乃龙蛰土中,至春启蛰上腾。其所伏处,土遂粘埴似石而形似龙,故其用与真龙为近。

龙为东方之神而骨粘舌,其用在心肝二经为多。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安魂魄,镇惊痫。至主心腹鬼疰精魅,则以神物能辟邪恶也。治泄精泻利漏下,则以味甘归土,涩可去脱也。

徐氏谓龙骨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故伤寒邪气未尽者亦用之。邹氏谓龙骨牡蛎,推挽空灵之阴阳,与他发敛著物之阴阳者异。故桂枝柴胡两汤,可以会合成剂,龙骨摄阳以归土,牡蛎据阴以召阳。二说皆极精。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微辛,性平。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以舌舐舌不脱,有翕之即吸收之力可知),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泻、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又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泻利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癥瘕坚结也。龙齿与龙骨性相近,而又饶镇降之力,故《神农本草经》谓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也。

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拙拟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皆重用龙骨,方后皆有验案可参观。
龙骨若生用之,凡心中怔忡、虚汗淋漓、经脉滑脱、神魂浮荡诸疾,皆因元阳不能固摄,重用龙骨,借其所含之元阴以翕收此欲涣之元阳,则功效立见。若煅用之,其元阴之气因煅伤损,纵其质本黏涩,煅后其黏涩增加,而其翕收之力则顿失矣。用龙骨者用其黏涩,诚不如用其吸收也。明乎此理,则龙骨之不宜煅益明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谓:“用龙骨者宜悬之井中经宿而后用之”,是可谓深知龙骨之性,而善于用之者矣。愚用龙骨约皆生用,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流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

降修园曰: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止知其性涩以收脱,何其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龙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2.  龙骨具有抗惊厥作用

3.  龙骨具有促凝血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平肝息风

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羚  羊  角(《本经》)

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主产于新疆。原动物常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及草原上,以各种植物为食,边食边行。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功效平肝息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临床用名有羚羊角、羚羊角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咸,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治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郁,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阴,益气,利丈夫。

《本草拾遗》:主淫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必胃间恶气毒瘰疬。肉主蛇咬恶疮。

《药性论》:臣,味甘。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烧灰,治噎塞不通。

《开宝本草》:味咸、苦,微寒,无毒。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郁,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本草衍义补遗》:属木,入厥阴经为捷。紫雪方中用之近理。

《本草纲目》:羊,火畜也,而羚羊则属木,故其角入厥阴肝经甚捷,同气相求也。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角能平之。肝主风,上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魇寐卒死,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疱肿瘘疬,产后血气,而因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主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羚之性灵,而筋骨之精在角,故又能辟邪恶而解诸毒,碎佛牙而烧烟走蛇虺也。《本经》、《别录》甚荐其功,而近俗罕能发扬,惜哉!

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本草经疏》:羊,火畜也。而羚羊则属木。《本经》味咸气寒。《别录》苦微寒,无毒。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经。少阴为君主之官,虚则神明不守,外邪易侵。或蛊毒恶鬼不祥,或邪气魇寐,惊梦狂越僻谬。羚羊性灵能通神灵,逐邪气,心得所养而诸证除矣。其主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者,皆厥阴为病。厥阴为风木之位,风热外邪伤于是经,故见诸证。入肝散邪,则诸证自除。经曰:壮火食气,又曰:热则骨消筋缓。火热太甚,则阴反不能起,而筋骨软,咸寒入下焦,除邪热则阴自起,气自益,筋骨强,身自轻也。肝热则目不明,肝藏血。热伤血则恶血注下,肝在志为怒,病则烦满气逆,噎塞不通,苦寒能凉血热,下降能平逆气,肝气和而诸证无不瘳矣。

简误:凡肝心二经,虚而有热者宜之。虚而无热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味咸、苦,气寒。无毒。专走肝经,因性属木。尝加紫雪,仲景伤寒方名。为味苦寒。解伤寒寒热,在于肌肤;散温风注毒,伏于骨肉。安心气,除魇寐惊梦狂越;释邪气,辟蛊毒恶鬼不祥。退小儿卒热发搐惊痫,驱产妇败血冲心烦闷。去恶血注下,治食噎不通。明目益气轻身,强阴健筋坚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乘雅》:羚羊卦角而泯形,兽之至灵者也。节合二十有四气,而胎木者,宛如从甲而乙,起阴之气,以转生阳,所以益气也。如是则恶血自除,注下自上,上达肝窍,目眚自明,辟蛊毒恶鬼者,即转生阳以辟不祥耳。

《药性解》:羚羊角,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肝经。主伤寒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邪气不祥,惊梦狂越,心神不宁,小儿卒热惊搐,产妇败血冲心,清心解毒,明目益气。烧灰又主食噎不通。其角多节、挂痕深入者为。

按:丹溪曰羚羊属木,宜入厥阴。木得其平,而风火诸症无能乘矣。

《景岳全书》:味咸,性寒。羊本火畜,而此则属木,善走少阳、厥阴二经。故能清肝定风,行血行气,辟鬼疰邪毒,安魂魄,定惊狂、祛魇寐,疗伤寒邪热,一切邪毒,中恶毒风,卒死昏不知人,及妇人子痫强痉,小儿惊悸烦闷,痰火不清。俱宜为末,蜜水调服,或烧脆研末,酒调服之。若治肿毒恶疮,磨水涂之亦可。

《本草备要》:泻心肝火。

苦咸微寒。羊属火,而羚羊属木。入足厥阴、肝。手太阴、少阴经。肺、心。目为肝窍,此能清肝,故明目去障;肝主风,其合在筋,此能祛风舒筋,故治惊痫搐搦,骨痛筋挛;肝藏魂,心主神明,此能泻心肝邪热,故治狂越僻谬,梦魇惊骇;肝主血,此能散血,故治瘀滞恶血,血痢肿毒;相火寄于肝胆,在志为怒,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此能下气降火,故治伤寒伏热,烦懑气逆,食噎不通。羚之性灵,而精在角,故又辟邪而解诸毒。昂按:痘科多用以清肝火,而《本草》不言治痘。

《本经逢原》:羚羊属木,入足厥阴,伐肝最捷。目暗翳障,而羚羊角能平之。豆疮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而羚羊能分之。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筋寒历节痛,而羚羊角能舒之。惊骇不宁,狂越魇寐,而羚羊角能安之。恶鬼不祥,而羚羊角能辟之。恶血注下,蛊毒疝肿,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羊角能散之。湿热留滞,阳气不振,阴器衰痿,而羚羊角能起之。烦惫气逆,噎塞不通,郁为寒热,而羚羊角能降之。详《本经》所主,皆取散厥阴血结耳。愚按: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以其专食百草之毒,兼走阳明,力能祛之外出也。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人但知羚羊角能消目翳,定惊痫,而散痘疮恶血之功,人所共味。

《本草崇原》:羚羊角气味咸寒,禀水气也。角心木胎,禀木气也。禀水气而资肝木,故主明目。先天之气,发原于水,从阴出阳。羚羊角禀水精之气,故能益肾气而起阴。肝气不能上升,则恶血下注。羚羊角禀木气而助肝,故去恶血注下。羚羊乃神灵解结之兽,角有二十四节,以应天之二十四气,故辟蛊毒恶鬼不祥,而常不魇寐也。

《本草求真》:[批]专泻肝火,兼清心,肺。

羚羊角专入肝,兼入心、肺。苦咸大寒,功专入肝泻火,兼入心、肺二经。考书所论主治,多属冗统,惟李时珍剖晰甚明,言羊火畜也,而羚羊则属木,故其角入厥阴肝经甚捷,同气相求也。肝主木,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气搐搦,及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魇寐卒死,而羚羊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羊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满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角能降之;羚之性灵,而筋骨之精在角,故又能辟恶而解诸毒。碎佛牙而烧烟,走蛇虺也。《本经》、《别录》甚著其功,而近俗罕能发扬,惜哉。时珍之论如此,但此虽能清肝及肺,若使过用久用,则更有伐生之气耳。

《得配本草》:苦、咸,微寒。入足厥阴经气分。治风毒之伏于骨间,散时气之热在肌肤。如因火而目不明,因风而筋不舒,及惊痫噎塞,血痢血冲,烦闷狂越,肿毒等症,得此悉治。

得钩藤钩,息肝风;调鸡子白,涂赤丹;磨东流水,治产后烦闷,汗出不识人。烧存性,研末,童便调下,治败血冲心。

寒能伐生生之气,无大热者禁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羚羊角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少阴肾经;味咸无毒,得地北方之水味,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气味俱降,阴也。

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气寒可以清火,火清则水足而目明矣。

益气者,咸寒益肾气之不足也。起阴者,咸寒益肾,肾足则宗筋强也。味咸则破血,气寒则清热,故主恶血注下也。蛊毒,湿热之毒也,咸寒可以清湿热,所以主之。

《神农本草经读》:羚羊角气寒味咸无毒,入肾与膀胱二经。

主明目者,咸寒以补水,水足则目明也。益气者,水能化气也。起阴者,阴器为宗筋而属肝,肝属木,木得烈日而萎,得雨露而挺也。

味咸则破血,故主去恶血,气寒则清热,故止注下也。蛊毒为血热之毒也,咸寒可以除之。

《本经疏证》:羚羊角中胎似木,其象疏以直。外廓似革,其象劲而曲。然直不能穿,由而上出;曲不能遮,直使中止。卒至直者愈出愈微,曲者愈锐愈厚而后已。是直载曲以行,曲包直至竟,乃色白味咸气寒,出于火畜之巅,则为温暖间发金水清寒之化,上出而济木炎之穷矣。木火之穷奈何?在本经则目不明也,心气不安也,常魇寐也;别录则邪气惊梦狂越僻谬也。盖火出于上,必得阴济,然后能明,犹灯之燃终赖有膏,膏乏则灯暗,而遇风辄熄矣。起阴于至下,以交阳于极上,谓之益气,亦何愧哉!凡阴坠阳中,能从阳化,非金水清寒之气,随其所在而醒之,又何能上出而与阳交,惟难挽其下溜之性,定至五液注漏而后已,醒其阴,使随木气而上出,此恶血注下所以止也。阳居阳位,最易灼阴,非金水清寒之气,随其所在而济之,又何能下归而从阴化,惟难改其上炎之性,必至格拒饮食而后止济其阳,使化津液而下润,此食噎不通所以止也。伤寒时气,阴化阳之病也;温风注毒,阳灼阴之病也。阴化阳而热仅在肌肤,则起其阴使与阳浃;阳灼阴而热伏在骨间,则导其气使出于表,不皆得相济而相化耶?信斯言也!则羚羊角者,必将胎温廓寒,外疏内劲而后可,今者寒无内外之分,且偏疏内而劲外,又何说以通之耶?盖伤寒时气寒热,热仅在肌肤,此厥阴厥热相循之候也。温风注毒,热伏在骨间,温疟,热随汗发之候也。夫以厥深热亦深而言,则必热盛寒亦盛,惟其热中有寒,则寒中必复有热,是缘表里不相联而不解,使之联而欲其解,正用其疏内且性寒也。以汗出热发而言,则必汗止热亦止矣,惟其热因汗作,汁出热随,是缘表里相联而不解,使之联而欲其解,正用其劲外且性寒也。夫惟劲外以济其流,疏内以铲其本,本拨而流易清,流清而本遂彻,总因其体有歧而性无歧也。

《本草新编》:羚羊角,味咸、苦,气寒,无毒。专走肝经。解伤寒寒热在肌肤,散温风注毒伏于骨内,安心气,除魇寐惊梦狂越,辟邪气,祛恶鬼。小儿惊痫,产妇败血,皆能治之。此物亦备用,以待变者也。

羚羊角,不可轻用之药,宜于治实症,而不宜于治虚症。

或问羚羊角,别本载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阴益气,利丈夫,似乎为强阳助气之品。缪仲醇谓:火热则阴反不能起,而筋骨软。咸寒入下焦,除邪热,则阴自起,气自益,筋骨强,身轻也。仲醇之言,未尝非是,然而羚羊角实不能补虚。仲醇亦因《本草》载有利益之语,故曲为解之云,久服强筋骨轻身,起阳益气,入下焦除热,则阴自起,气自益,筋骨强。实治邪而不补正气,不可误也。终不可据之,以望其滋补也。

《本草分经》:苦、咸,寒。属木,入肝、肺、心。清肝祛风,泻邪热,散血,下气,解毒。

《医学衷中参西录》:性近于平不过微凉。最能清大热,兼能解热中之大毒。且既善清里,又善透表,能引脏腑间之热毒达于肌肤而外出,疹之未出,或已出而速回者,皆可以此表之,为托表透疹之妙药。即表之不出而毒气内陷者,服之亦可内消。又善入肝经以治肝火炽盛,至生眼疾,及患吐衄者之妙药。所最异者性善退热却不甚凉,虽过用之不致令人寒胃作泄泻,与他凉药不同。此乃具有特殊之良能,非可以寻常药饵之凉热相权衡也。或单用之,或杂他药中用,均有显效。今特将所用羚羊角治愈之病十余则,详录于下以征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羚羊角有解热作用。对胶原病、结核病及肿瘤退热差,对细菌感染退热效果好。

2.  羚羊角具有镇静与抗惊厥作用。

3.  羚羊角对循环系统有作用。小剂量煎剂和醇提取液使离体心脏收缩加强;中剂量可致传导阻滞;大剂量则引起心率减慢,振幅减少,最后心跳停止。

4.  羚羊角注射液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5.  藏羚羊角提取液有一定镇痛作用。

6.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钩    藤(《名医别录》)

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华钩藤、大叶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及同属其他植物的带钩茎枝。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南、四川、江西、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次生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临床用名钩藤。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

《药性论》:臣,味甘,平。能主小儿惊啼,瘛疭热壅。

《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本草纲目》:钩藤,手足厥阴经药。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或云:入数寸于小麦中蒸熟,喂马易肥。

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状如蒲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

《本草经疏》:钩藤禀春气以生,《本经》气微寒,无毒。保升言苦。甄权言甘平。应是甘苦俱不甚,气味悉和平者也。为手少阴、足厥阴经要药。少阴主火,厥阴主风,风火相搏,则为寒热惊痫。此药气味甘寒,直气二经,则风静火息而肝心宁,寒热惊痫自除矣。甄权主小儿惊啼,瘛疭热壅,客忤胎风者,亦此意耳。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微寒。无毒。因类钩钓,故名钩藤。专医稚幼,不理别科。寒热惊痫,手足瘛疭者急觅,胎风客忤,口眼抽搐者宜求。

《本草乘雅》:藤棘如钩,中虚而通,离明之象,借形以指事也。经云:夏脉如钩,南方火也。入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则凡血脉之气,布队十二经中,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支别络属,交循舛错,致十二惊痫为寒热病者,咸可通之整之,仍转如环之无端耳。更能以法广之释之,功力真无尽藏,若仅疗小儿,是系小子,失丈夫矣。

《药性解》: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十二经。主小儿寒热、诸种惊痫、胎风客忤、热壅夜啼,舒筋活血。色黄而嫩、钩多者佳。

按:钩藤兼主气血,故于经络靡所不入。惟疗小儿,不入余方。

《景岳全书》:味微甘微苦,性微寒。能清手厥阴之火,足厥阴、足少阳之风热,故专理肝风相火之病。凡大人小儿惊痫眩运、斑疹天钓、头旋烦热等证,用之而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6:25 , Processed in 0.28956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