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苦,气温。无毒。益精壮阳,强志倍力,辟邪气,去邪梦,定心气,安心神。增益智慧不忘,和悦颜色耐老。仍利九窍,亦补中伤。咳逆能驱,惊悸可止。治小儿惊痫客忤,疗妇人血禁失音。

《本草乘雅》:气味芳烈,阳草也。菖蒲之流乎,入手少阴经。盖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天君即定,五官自明,百体从令矣。

识深志远,也处咸宜。苗短根长,司肾之物。志,意也。心之所之,心之所向也。藏于肾而用于心,故处则为意,出则为志也。意居六根之六,志居五神之五,可谓远也巳矣。维尔之远,乃可裨神明之欲动欲流,圆通无碍,令根身聪慧轻安也。如是则何有于器界六淫,潜入根身之中,而为填塞奔逆者哉。

《药性解》:远志,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肾二经。补不足,除邪气,益智慧,明耳目,宁怔忡,定惊悸,利九窍,治健忘,壮阳道,益精气,长肌肉,助筋骨,及妇人血禁失音,小儿惊风客忤,皮肤热,面目黄,久服悦颜色延年。得获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珍珠、藜芦、忌猪肉、生葱、冷水,杀天雄、附子毒。叶名小草,主梦泄。

按:远志苦入心经,温能滋肾,而不足等症,咸本二经,故都治之。

《药鉴》:气温,味苦,无毒。主和颜悦色,轻身耐老。利九窍而补中伤,除咳逆而驱惊悸,益智慧而善不忘。小儿惊痫客忤,非此莫治。妇人血噤失音;非此莫疗。大都温则能补,故能益精气,壮阳神,强志倍力。苦则能泄,故能辟邪气,去邪梦,安心定神。畏珍珠、藜芦。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辛,气温,阳也,升也。制以甘草汤,浸一宿,晒干炒用。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以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但可为佐,用不宜多。神气上虚者所宜,痰火上实者当避。

《本草备要》:补心肾。

苦泄热,温壮气,辛散郁。主手少阴。心。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补精壮阳,聪耳明目,利九窍,长肌肉,助筋骨,治迷惑善忘,惊悸梦泄,能交心肾。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强志益精,故治健忘,盖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健忘梦泄也。肾积奔豚,一切痈疽。酒煎服。《经疏》曰:痈疽皆属七情忧郁恼怒而得。远志辛能散郁。昂按:辛能散郁者多矣,何独远志?《三因》云:盖亦补肾之力耳。缪希雍,著《本草经蔬》。畏珍珠、藜芦。得茯苓、龙骨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远志入足少阴肾经气分,非心经药也。专于强志益精,主梦泄,盖精与志,皆肾所藏,肾气充,九窍利,智慧生,耳目聪明,邪气不能为害。肾气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不能闭蛰封藏,故精气不固也。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茯神、益智为丸,枣汤服效,取其为阴火之向导也。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远志末吹之,涎出为度,取其通肾气而开窍也。又治妇人血噤失音,及一切痈疽,嗅鼻,治脑风,杀乌附毒辣。惟水亏相火旺者禁服,以其善鼓龙雷之性也。《本经》言治咳逆伤中,详远志性温助火,非咳逆所宜,当是呕逆之误,以其性禀纯阳,善通诸窍,窍利则耳目聪明,强志不忘,皆益肾气之验。《别录》云:去心下膈气,非呕逆之类乎?一切阴虚火旺,便浊遗精,喉痹肿痛,慎用!苗名小草,亦能利窍,兼散少阴风气之结也。

《本草崇原》:远志气味苦温,根荄骨硬,禀少阴心肾之气化。苦温者,心也。骨硬者,肾也。心肾不交,则咳逆伤中。远志主交通心肾,故治咳逆伤中。补不足者,补心肾之不足。除邪气者,除心肾之邪气。利九窍者,水精上濡空窍于阳,下行二便于阴也。神志相通,则益智慧。智慧益,则耳目聪明。心气盛,则不忘。肾气足,则强志倍。

《本草求真》:[批]补火通心。

远志专入肾。辛苦而温,入足少阴肾经气分,强志益精。凡梦遗善忘,喉痹失音,小便赤涩,因于肾火衰薄而致者,宜用是药以补。盖精与志皆藏于肾,肾气充则九窍利、智慧生、耳目聪明,邪气不能为害;肾气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不能蛰闭封藏,故精气不固也。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火衰喉痹。远志末吹之,涎出为度,非取其通肾气而开窍乎!一切痈疽背发,从七情忧郁而得,单煎酒服,其渣外敷,投之皆愈。非苦以泄之,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茯神、益智为丸,枣汤服效,非取远志归阴以为向导之药乎!但一切阴虚火旺,便浊遗精,喉痹痈肿,慎勿妄用。

《得配本草》:得茯苓、龙骨、冬葵子良。畏珍珠、藜芦、杀天雄、附子、乌头毒。

辛、苦,温。入手足少阴经气分。开心气,去心邪,利九窍,散痈肿。

得甘草、陈皮,治脾经郁结。配川贝、茯神,除痰郁,开心窍。佐茯苓,入肾经以泄邪;佐麦冬,散心郁以宁神。若无邪,则散心之正气。研末嗅鼻,治脑风头痛。

心虚不寐。用之则有怔忡之患。肾气不足用之恐过提肾气。二者禁用。

远志一味,今皆以为补心安神之剂。其实消散心肾之气,心肾一虚,鼓动龙雷之火,而莫有底止,虚怯者实所禁用。惟心气郁结,痰涎壅塞心窍,致有神呆健忘,寤寐不宁等症,用以豁痰利气则可,若谓益精强志,使心肾交密,万万不能。

《本草经解》:远志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之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温味苦,入手厥阴心包络。气升味降,阳也。

中者脾胃也,伤中,脾胃阴气伤也。远志味苦下气,气温益阳气,温则咳逆除,阳益则伤中愈也。补不足者,温苦之品,能补心肝二经之阳不足也。除邪气者,温苦之气味,能降心肝包络郁结之邪气也。气温益阳,阳主开发,故利九窍。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前后阴各一也。味苦清心,心气光明,故益智慧。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天君明朗,则五官皆慧,故耳目聪明不忘也。心之所之谓之志,心灵则志强。肝者敢也,远志畅肝,肝强则力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本草经读》:按远志气温,秉厥阴风木之气,入手厥心包络;味苦得少阴君火之味,入手少阴心经,然名络为相火,而主之者心也。

火不刑金,而咳逆之病愈。

主明则下安,安则不外兴利除弊两大事,即补不足,除邪气之说也。心为一身之主宰,凡耳目口鼻之类,无一不待其使令,今得远志以补之,则九窍利,智慧益,耳聪目明,记不忘,志强力壮,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此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温。主咳逆,气滞之咳。伤中补不足,心主营,营气顺则中焦自足。除邪气,利九窍,辛香疏达,则能辟秽通窍也。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心气通则精足神全矣。倍力。心气盛则脾气亦强,而力生也。久服轻身不老。气和之效。

远志气味苦辛,而芳香清烈,无微不达,故为心家气分之药。心火能生脾土,心气盛,则脾气亦和,故又能益中焦之气也。

《本经疏证》:远志自诩阴中醒阳,予谓譬之灯膏盈而火音者,必挑其芯,此阴中醒阳之意也。譬之烛必芯具而膏始得附,必火然而膏始得融,此阳中宅阴之意也,两语者诚为扼要。且人之智慧聪明记忆志力运动皆火,其精血津液涕唾便溺皆膏,火以化膏为用,膏以资火为用,而火之馀烬不可使留以翳夫火,故随其所翳挑而翦之。远志者苗短根长,(苗名小草根长尺馀)根之长有以见其人膏之深,苗之短有以见其翦翳之净,此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之说也。阳之所在,即阴之所随,阴之所资,即阳之所运,两者必胶膝融液,并无乖隔,斯得运动灵,开阖利,苟有纤尘干于其间,即机关窒强矣。远志者根似牛膝,叶以麻黄,惟其人阴者深,出阳者浅外,出之力为入下之性所掣,是以不能如麻黄之大发其阳,随窍皆透,而仅能去九窍之翳累,此除邪气利九窍之说也。震动于上,能使阳离于阴,泄澼于下,能使阴离于阳。离之甚者上伤及下,下伤及上,离之浅者则仅伤中,若上久震动在中,津液遂漓,而有阴不摄阳之兆,惟使阳能人阴,阴从阳化,乃得两气复相联聚。远志者从上下下,最为有力,犹不能及泉从下上上,终不能及其根之分寸,故仅能使由上病而伤中者复,此咳逆伤中补不足之说也。三项之中,最精微者置之极后,极笼统者反著最前,何也?是盖顺病之高下以为言,且以明远志之用虽广,而其实在由阳病以累及阴,其于由阴病而累及阳者,犹隔膜也,至若别录所著,皆本经注脚,曰去心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即所谓咳逆伤中补不足也,曰定心气,止惊悸,即所谓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也。

古今注本草家,类以远志本经有不忘强志之文,别录有益精之文,遂互相牵合,谓惟能益精,故有不忘强志之效,不知味苦气温性燥之物,岂是益精之品。必也精本不亏,而运精之神有翳累,故拨去其翳累而神自清,神清而精自融,液谓为益精可也。本神篇曰肾藏精,精舍志,又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明明因暴怒引火上浮,致神离于精耳,精亦可从骤亏?惟引其火使归于精,精与神相合而自复,又何必益精。千金杂补门治阴痿,精薄而冷,方后注欲多房室倍蛇,欲坚倍远志,欲大倍鹿茸,欲多精倍钟乳,亦可见用远志者为坚志意,非益其精之谓也。远志何以能坚其志?盖房室之事,源发于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其志不回,则其火不散,而阴不泄,此即与不忘强志倍力之经文一贯矣,于此见善忘即志不坚,志之不坚,即神之注于精不纯一,其取义仍在远志之苗短根长,自上下下,苦温以醒发其火耳,益精云乎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草新编》:远志,味苦,气温,无毒。而能解毒,安心气,定神益智,多服强记,亦能止梦遗,乃心经之药,凡心经虚病俱可治之。然尤不止治心也,肝、脾、肺之病俱可兼治,此归脾汤所以用远志也。而吾以为不止治心、肝、脾、肺也。夫心肾常相通者也,心不通于肾,则肾之气不上交于心,肾不通于心,则收之气亦不下交于肾。远志定神,则君心宁静而心气自通于肾矣,心之气既不通于肾,谓远志但益心而不益肾,所不信也。是远志乃通心肾之妙药。故能开心窍而益智,安肾而止梦遗,否则心肾两离,何能强记而闭守哉。

或问远志既是心经之药,心气一虚,即宜多加以益心,何故前人少用也?不知心为君主,君心宁静则火不上炎。心虚而少益其火,则心转受大补之益。倘多用远志以益心,必至添火以增焰,是益心而反害心矣。所以远志止可少用,而断不可多用也。

或问远志益心,而子又曰益肾,毕竟补心多于补肾,抑补肾多于补心乎?盖远志益心,自是心经主药,补心多于补肾,何必辨哉。虽然心肾之气,实两相通也,既两相通,则远志之补心肾,又何有于两异。惟是用药者或有重轻,则补心补肾亦各有分别。补心之药多用,远志重在补心。补肾之药多用,远志重在补肾。补心补肾虽若有殊,而通心通肾正无或异也。

或问远志上通心而下通肾,有之乎?曰:有之。有则何以上通心者每用远志,而下通肾者绝不用远志耶?不知肾药易通于心,而心药难通于肾,故用肾药,不必又用远志,而用心药,不可不用远志也。
或问远志益心而不效,岂多用之故乎,然未尝多用而仍然不效者何也?盖肾气乘之也。夫肾益心者也。虽曰水克火,实水润心也。然则肾何以乘心也。肾之乘心者,非肾气之旺,乃肾气之衰。肾水旺则肾益心,肾水衰则肾克心也。不滋肾以益水,徒用远志以益火,则火愈旺而心愈不安矣,毋怪其少用而亦不效也。苟用远志于熟地、山萸之内,则肾得滋而心火胥受益矣。

或问陈言《三因方》用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阴毒有效,子何略而不言?非不言也。陈言单举远志一味以示奇,其实酒中不止远志也。单藉远志以治痈,未有不败者。益痈毒至于发背,其势最横、最大,岂区区远志酒汁传之,即能奏功乎,此不必辨而知其非也。或用金银花为君,佐之远志则可,然亦蛇足之说。不若竟用金银花半斤,加当归一二两,甘草四五钱,治之之为神。

或疑远志不可治痈,前人何故载之书册,以误后人,想亦有功于痈,吾子未识耳。嗟乎。远志治痈,余先未尝不信,每用之而不效。今奉岐夫子之教,不觉爽然自失,悔从前误信耳。至于用金银花方治痈,屡获奇效,故敢辟陈言而特载用新方,无使后人再误如铎也。

或疑远志益心而不益肾,而吾子必曰兼益肾,似乎心肾之亏者,单用远志一味,而心肾两补矣。何以肾虚者,必另加补肾之药,不单用远志乎?不知远志可引肾之气以通心,非助肾之水以滋心也。故通心肾者,用远志一味,而心肾已受两益矣。若心肾两虚者,乌或全恃远志哉。

《本草分经》:苦、辛,温。入心。能通肾气,上达于心而交心肾。泄热利气,散郁,利窍豁痰,兼治痈疽。去心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酸微辛,性平。其酸也能阖,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阖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戢肝炎,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夫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蓬砂二钱溶化其中。

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西人谓其含有林檎酸,而林檎酸中固无矾也。后乃因用此药,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因悟矾能利痰,其所以能利痰者,亦以其含有矾味也。矾能解毒,《本草纲目》谓其解天雄、附子、乌头毒,且并能除疮疡肿疼者,亦以其兼有矾味也。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远志具有祛痰作用。

2.  远志具有镇静作用。

3.  远志具有兴奋子宫作用。

4.  远志具有降压作用。

5.  远志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

6.  远志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7.  远志在体外实验中有抗肿瘤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合  欢  皮(《本经》)

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原植物生于山坡。喜温暖湿润向阳环境,耐寒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最宜生长于砂质壤土和粘土中。味甘,性平。归心、肝、脾经。功效安神解郁、活血消肿。临床用名有合欢皮、炒合欢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

《日华子本草》:杀虫,煎膏消痈肿,并续筋骨。

《药性论》:属土而有水与金,补阴之有捷功也。长肌肉,续筋骨,概可见矣。而外科家未曾录用,何也?又名夜合,人家多植庭除间,蠲人之忿。

《本草纲目》:和血消肿止痛。

《本草经疏》:合欢禀土气以生,故味甘气平无毒。入手少阴、足太阴经。土为万物之母。主养五脏,心为君主之官,本自调和。脾虚则五脏不安,心气躁急则遇事拂郁多忧,甘主益脾,脾实则五脏自安。甘可以缓,心气舒缓则神明自畅而欢乐无忧,神明畅达则觉照圆通,所欲咸遂矣。嵇叔夜《养生论》云:合欢蠲忿,正此之谓欤。其主轻身,明目。及大明主消痈疽,缓筋骨者,皆取其能补心脾,生血脉之功耳。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利心志补阴,安五脏明目。令人事事遂欲,时常安乐无忧。

《本草乘雅》:阳动而开,阴静而合,此至和,此至安也。动而能静,开而必合,此方至和,此方至安也。若动不能开,静不能合,与动不能静,开不能合,斯不和,斯不安矣。合欢昼而阳舒,夜而阴合,静时交结,动不相牵,开合动静,咸得所欲,是得阴阳之正,既安且和,人心如此,何忿不蠲。

昼开夜合,以昼夜为呼吸者也。当安心肺之阳,肾肝之阴,并安中州,滋培后天者欤。和心志欢乐无忧者,以藏安则神安,神安则志溢,志溢则无恐惧忧悲矣。俨似卫气之出入,亦可安卫气之昼出于阳,夜入于阴。更安营气之周行经隧,镇定中州故也。

惟藏安心和,故欢乐无忧。惟欢乐无忧,久之自身轻目明,而欲得矣。盖气郁闷则重滞,乐则飞扬而轻也。肝屈则目昏,乐则开爽而明也。心愁虑,则不能如意,乐则从心所欲,无弗得也。

《药性解》:合欢皮,味甘,性平,无毒,入心经。主安五脏,利心志,杀诸虫,消痈肿,续筋骨,令人欢乐无怒,轻身明目。花主小儿撮口,煎汤洗拭;跌打伤疼,热酒调下。

按:合欢味甘,何以独入心家?经所谓“以甘泻之”之说也。心得所胜,而痈疮诸患为之自释矣。其叶细细相并,至夜则合,又名夜合花,似绒拂可爱,俗又谓之乌绒。

《本经逢原》:合欢属土与水,补阴之功最捷。单用煎汤,治肺痈唾浊。合阿胶煎膏,治肺痿吐血皆验。与白蜡同熬膏,为长肌肉、续筋骨之要药,而外科家未尝录用,何也?按:合欢所主诸病,不过长肌肉,续筋骨,故用以填补肺之溃缺,而《本经》安五脏、和心志等语,岂特诸疾而已!嵇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宁无顾名思义之实乎?

《本草求真》:[批]补脾阴,缓心气。

合欢专入脾,兼入心。因何命名,谓其服之脏腑安养,令人欢欣怡悦,故以欢名。第此味甘气平,服之虽能入脾补阴,朱震亨曰:合欢属土,补阴之功,长肌肉、续筋骨,概可见矣。入心缓气,而令五脏安和,神气自畅,及单用煎汤,而治肺痈唾浊。韦宙独行方。合阿胶煎汤而治肺痿吐血,皆验;与白蜡熬膏,而为长肉生肌,续筋接骨之药。然气缓力微,用之非止钱许可以奏效,故必重用久服,方有补益怡悦心志之效矣。若使急病而求治即欢悦,其能之乎。

《得配本草》:甘,平。入手足太阴经。安五脏,治肺痈。又能补心脾之阴。

得阿胶,治肺痿吐血。配白蜡,煎膏,长肌肉,续筋骨;配白芥子,内服外敷,治跌打折骨。

《本草分经》:甘,平。和血补阴,安五脏,和心志,益心脾。调和则五脏自安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合欢皮体外实验表明有抗菌作用。

2.  合欢皮有驱虫作用,特别是驱绦虫作用。

3.  合欢皮有灭螺作用。

4.  合欢皮有抗生育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    骨(《本经》)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化石。主产于山西、内蒙、陕西、甘肃、河北、湖北等地。味甘、涩,性微寒。归心。肝经。功效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临床用名龙骨、煅龙骨。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龙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药性论》:君,忌鱼,有小毒。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皮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夜梦鬼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开宝本草》:味甘,平、微寒,无毒。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疗梦寤泄精,小便泄精。

《本草衍义》:治精滑及大肠油,不可阙也。

《汤液本草》:气平微寒,味甘,阳也。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本经》云:涩可去脱而固气。

成无己云:龙骨、牡蛎、铅丹,皆收敛神气以镇惊。凡用,烧通赤为粉。畏石膏。

《珍》云:固大肠脱。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本草纲目》:涩平去脱。故成无己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其气收阳中之阴,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疏》:龙禀阳气以生,而伏于阴,为东方之神,乃阴中之阳,鳞虫之长,神灵之物也。故其骨味甘平,气微寒,无毒。内应乎肝,入足厥阴、少阳、少阴,兼入手少阴、阳明经。神也者,两精相合,阴阳不测之谓也。神则灵,灵则能?邪恶、蛊毒、魇魅之气,及必腹鬼疰、精物老魅,遇之则散也。咳逆者,阳虚而气不归元也。气得敛摄而归元,则咳逆自止。其性涩以止脱,故能止泄痢脓血,因于大肠虚而久不得止,及女子漏下也。小儿心肝二脏虚则发热,热则发惊痫,惊气入腹则心腹烦满,敛摄二经之神气而平之,以清其热则气散,而惊痫及心腹烦满皆自除也。肝气贼脾,脾主四肢,故四肢痿枯,肝宁则热退,而脾亦获安,故主之也。汗者,心之液也。心气不收,则汗出,肝心肾三经虚,则神魂不安而自惊,收敛三经之神气,则神魂自安。气得归元,升降利而喘息自平,汗自止也。肝主怒,肝气独盛,则善恚怒,魂返乎肝,则恚怒自除。小肠为心之腑,膀胱为肾之腑,二经之气虚脱,则小便多而不禁。脏气敛则腑亦随之,故能宿小便,及止禁寐泄精,小便泄精,兼主溺血也。其主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者,乃收摄神魂,闭涩精气之极功也。又主癥瘕坚结,肠痈,内疽,阴蚀者,以其能引所治之药,粘着于所患之处也。按:龙骨入心、肾、肠、胃。龙齿单入肝、心。故骨兼有止泻涩精之用,齿惟镇惊安魂魄而已。

简误: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澼,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证,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瘀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本草蒙筌》:味甘,气微寒。阳也。无毒。畏椒漆蜀椒、干漆、理石,宜牛黄、人参。闭涩滑泻大肠,收敛浮越正气。止肠风来血及妇人带下崩中,塞梦寐泄精并小儿惊痫风热。辟鬼疰精物,除肠痈内疽。固虚汗,缩小便,散坚结,消癥瘕。《经》云:涩可去脱,此之谓欤?

《本草乘雅》:龙禀阳而伏阴,神灵之物也。神则灵,灵则变,神也者,两精相合,阴阳不测之谓也。龙耳亏聪,以角为听,固有六根互用,此则借用以为六根者也。春半登天,秋半潜渊,揆机衡之升沉,是合四时之宜耳。

客曰:曰:龙骨畏石膏,喜牛黄、人参何也?颐曰:石膏禀艮止之凝肃,虽与潜蛰之德相符,御天之性则反,故畏之。牛黄黄中通理,厚德载物;人参参天两地,奠安形藏,藉以济弱扶倾,运用枢纽,故喜之。又牛黄为君,佐以龙骨,牛黄又反畏龙骨,何也?颐曰:牛黄全具敦阜之体,龙则时蛰时跃,蛰时无碍,跃时未免为之崩且溃耳。

《药性解》:龙骨,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主丈夫精滑遗泄、妇人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疗泻痢不止。得五色具者佳。其齿主惊痫狂疾。俱畏、蜀椒、石膏。

按:经曰肾主骨,宜龙骨独入之。观其沾舌,大抵涩之用居多,故主精滑等症,经曰涩可去脱,是之谓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味甘,平,性收涩。其气入肝肾,故能安神志,定魂魄,镇惊悸,涩肠胃,逐邪气,除夜梦鬼交,吐血衄血,遗精梦泄,收虚汗,止泻痢,缩小便,禁肠风下血尿血,虚滑脱肛,女子崩淋带浊,失血漏胎,小儿风热惊痫。亦疗肠痈脏毒,内疽阴蚀,敛脓敛疮,生肌长肉,涩可去脱,即止属也。

《本草备要》:涩泻,固肠,镇惊。

甘涩微寒。入手足少阴、心、肾。手阳明、大肠。足厥阴经。肝。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疟痢,吐衄崩带,遗精脱肛。利大小肠,固精止汗,定喘气不归元则喘。敛疮,皆涩以止脱之义。《十剂》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畏石膏、川椒。得人参、牛黄良。许洪云: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也。

《本经逢原》: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起之气。《本经》主心腹鬼疰精魅诸疾,以其神灵能辟恶气也。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之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癥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亦肝经之病,得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许洪云: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之也。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入手足少阴,治夜梦交合,多梦纷纭,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故仲景治太阳证,火劫亡阳惊狂,有救逆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少阳病误下惊烦,有柴胡龙骨牡蛎汤。《金匮》治虚劳失精,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千金方》同远志酒服,治健忘心忡。以二味蜜丸,朱砂为衣,治劳心梦泄

《梅师》同桑螵蛸为末,盐汤服二钱,治遗尿淋沥。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涩药中加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涩太过,非久痢虚脱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

《本草崇原》: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之数,上应东方七宿,得冬月蛰藏之精,从泉下而上腾于天,乃从阴出阳,自下而上之药也。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者,水中天气,上交于阳,则心腹和平,而鬼疰精魅之阴类自消矣。咳逆者,天气不降也,泄痢脓血者,土气不藏也。女子漏下者,水气不升也。龙骨启泉下之水精,从地土而上腾于天,则阴阳交会。上下相和,故咳逆、泄痢漏下,皆可治也。土气内藏,则癥瘕坚结自除,水气上升,则小儿热气惊痫自散,不言久服,或简脱也。

《本草求真》:[批] 敛肝气止脱,镇惊安魄。

龙骨专入肝、肾、大肠,兼入心,阴中之阳,鳞虫之长。甘涩微寒。功能入肝敛魂,不令浮越之气游散于外,故书载能镇惊辟邪,止汗定喘。冯兆张曰:龙,灵物也。灵则能敛邪恶蛊毒魇魅之气,喘逆者气不归元也,气得敛摄而归元,则喘逆自止。涩可去脱,故书载能以治脱肛、遗精、崩带、疮口不敛等症。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止脱,镇惊安魄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龙蛎之属。

《得配本草》:得人参、牛黄、黑豆良。畏石膏、铁器。忌鱼。

甘,平、涩。入足少阴、厥阴经。收浮越之正气,涩有形之精液。镇惊定魄,止肠红,生面肉,疗崩带,愈溺血,敛疮口,祛肠毒。能引治毒之药粘滞于肠,以治患也。

得白石脂,治泄泻不止;得韭菜子,治睡即泄精;配桑螵蛸,治遗尿;合牡蛎粉,扑阴汗酒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6 15:02 , Processed in 0.34956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