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酸枣仁味甘而润,熟则收敛津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足厥阴、少阳本药,兼入足太阴脾经。按:酸枣本酸而性收,其仁则甘润而性温,能散肝、胆二经之滞,故《本经》治心腹寒热,邪气结聚,酸痛血痹等证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也。盖肝虚则阴伤而烦心,不能藏魂,故不得眠也。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总取收敛肝脾之津液也。归脾汤用以滋养营气,则脾热自除。单用煮粥,除烦益胆气,胆气宁而魂梦安矣。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本草崇原》:枣肉味酸,肝之果也。得东方大味,能达肝气上行,食之主能醒睡。枣仁形圆色赤,禀火土之气化。火归中土,则神气内藏,食之主能寤寐。《本经》不言用仁,而今时多用之。心腹寒热,邪结气了聚者,言心腹不和,为寒为热,则邪结气聚。枣仁色赤象心,能导心气以下交,肉黄象土,能助脾气以上达,故心腹之寒热邪结之气聚可治也。土气不达于四肢,则四肢酸痛。火气不温于肌肉,则周身湿痹。枣仁禀火土之气化,故四肢酸痛,周身湿痹可治也。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言不但心腹和平,且安五脏也。

《本草求真》:[批]收肝胆虚热不眠。

酸枣仁专入肝、胆,兼入脾。甘酸而润,仍有生熟之分,生则能导虚热,故疗肝热好眠,神昏躁倦之症;熟则收敛津液,故疗胆虚不眠,烦渴虚汗之症。志曰:按《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云,酸枣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陶云:食之醒睡,而经云疗不得眠,盖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疗不得眠,正如麻黄发汗;根即止汗也。本肝胆二经要药,因其气香味甘,故又能舒太阴之脾。时珍曰: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按肝虚则阴伤而心烦,而魂不能藏,肝藏魂。是以不得眠也。故凡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取其收敛肝脾之津液也。如心多惊悸,用酸枣二一两,炒香,捣为散,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又温胆汤或加枣仁。《金匮》治虚劳虚烦,用酸枣仁汤,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川芎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归脾汤用以滋营气,亦以营气得养,则肝自藏魂而弥安,血自归脾而卧见矣。其曰胆热好眠可疗,因其胆被热淫,神志昏冒,故似好眠,其症仍兼烦躁,用此同茶。疗热,热疗则神清气爽,又安有好眠之弊乎。汪昂曰:温胆汤治不眠,内用二陈加竹茹、枳实凉味,乃凉肺泻胃之热以温胆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但仁性多润,滑泄最忌,纵使香能舒脾,难免润不受滑矣。附记以补书所未及。

《得配本草》:恶防己。

酸,平。入足厥阴,兼入手少阴经血分。收肝脾之液,以滋养营气。敛心胆之气,以止消渴。补君火以生胃土,强筋骨以除酸痛。

得人参、茯苓,治盗汗;无火可用。得生地、五味子,敛自汗。心火盛不用。配辰砂、乳香,治胆虚不寐;有火勿用。配地黄、粳米,治骨蒸不眠。枣仁只用一钱。

去壳,治不眠;炒用,治胆热不眠。生用,止烦渴盗汗;醋炒,醒脾。临时炒用恐助火,配二冬用。

肝旺烦躁,肝强不眠,服之肝气敛火亦盛。心阴不足,致惊悸者。血本不足,敛之亦增烦躁。但禁用。

世医皆知枣仁止汗,能治不眠。岂知心火盛、汗溢不止,胆气热、虚烦不眠,阴虚痨瘵症,有汗出上焦而终夜不眠者,用此治之,寤不安,而汗更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经解》:枣仁气平,秉天秋敛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风木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者胸臆之分,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之处;腹者中脘之分,足厥阴肝经之地,心包络主热,肝主寒,厥阴主散,不能散则寒热邪结气聚矣,枣仁味酸入厥阴,厥阴和则结者散也。

四肢者手足也,两厥阴经之地也。酸痛湿痹,风湿在厥阴络也,枣仁味酸益血,血行风息;气平益肺,肺理湿行,所以主之也。心包络者心之臣使也,代君行事之经也;肝者生生之脏,发荣之主也,久服枣仁,则厥阴阴足,所以五脏皆安。

《本经疏证》:试以本经大枣主治,与酸枣主治较之,惟基乔生则气生厚,惟其丛生遂气力薄,厚则甘,薄则酸,阴阳应象大论云,辛甘为阳,酸苦为阴,又曰味薄则泄,厚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故大枣主心腹邪气,是振其中而使之外达,酸枣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是疏其中而导之外泄;大枣主四支重,是助其经气,使其转接之间,阻碍不生,酸枣主四支酸疼湿痹,是鼓其轻气,使其转接之间,留著解散,惟其力厚,则既助十二经之行,仍能使全气内转,故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力薄则鼓荡经气使外达,遂不能复归,致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此陶隐居谓啖之能醒睡,不为无故矣。由此观之,本经酸枣主治,是酸枣之功能,非酸枣仁之功能,酸枣自醒睡,酸枣仁自治不眠,故本经于酸枣气味上,并不著仁字,而隐居亦不言啖其仁,可见别录主治,乃酸枣仁之主治,即其味甘而不酸可证也。杏为心果,其仁入肺而宣气,桃为肺果,其仁入肝而宣血,则枣为脾果,其仁入肾而宣水决矣。虽然,枣仁用酸枣之仁,不用大枣之仁,何也?盖大枣补而仁则泄,酸枣泄而仁则补,别录云除枣核中仁味苦,燔之主腹痛邪气,酸枣仁则甘,以是酸枣仁之用广于大枣仁矣。烦心不得睡,水不上济于心也,脐上下痛,水不宣而停于所治也,血转久泄者,肝无所藉而不藏,虚汗烦渴者,心无所资而不润,水气能涵木,木得涵而筋骨遂坚,筋骨肾而阴气有所守,阴气有所守,则阳亦充于外,而肌肉丰气力优矣。

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同是心烦,同是不寐,两方无一味之同,岂不得卧不得眠有异耶?抑心中烦与虚烦固不同耶?夫寐,谧也,静谧无声也(释名),眠犹瞑也(后汉书冯衍传注玉篇眠瞑同),泯也,泯泯无知也(释名),卧犹息也(后书隗嚣传注),僵也(广雅释诂)。是寐者能卧而未必安静,眠者且能熟寐而无知,不得卧则或起或寝,并不能安于床席矣。于此见虚烦不得眠,虽亦静谧,但时多扰乱也,心中烦,不得卧,则常多扰乱,且不得静谧矣。夫寐系心与肾相交,能静谧而时多扰乱,乃肾之阴不继,不能常济于心,常多扰乱而不得静谧,乃邪火燔盛,纵有肾阴相济,不给其烁,况一为伤寒,本系急疾之病,且少阴病仅在二三日以上,其急疾抑又可想,一为虚劳,则本缓疴虚证。故其治法,泻火滋阴,相去霄壤,一以阿胶鸡子黄安心定血,而外并主以苦燥之苓连,开阴之芍药,一以酸枣仁茯苓启水上滋,而外更益以甘润之知母,开阳之川芎岂可同日语哉。故后世用酸枣仁诸方,始终只治不睡,并无他歧相搅,乃立异者或以为生用能醒睡,是牵合陶隐居之说,以简要济众一方为据,不知其方用酸枣仁止一两,用蜡茶至二两,且以生姜汁涂炙,是以茶醒睡,用酸枣仁为反佐,若据此为醒睡之典,则麻黄汤中有治中风自汗之桂枝,亦可谓为止汗耶?或以为酸枣仁治不寐,乃治邪结气聚之不寐,是牵合本经之文,且谓未有散邪结气聚之物,能使卫气入脏而就安寝者,不思仲景用酸枣仁汤,明明著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语,虚烦不得眠,犹可目为邪结气聚耶?虚劳亦岂邪结气聚可成者耶?纵邪结气聚,亦可成虚劳,则此不得眠,且将与栀子豉汤证相比矣,若谓卫气不得归脏,又与半夏秫米汤相比矣,仲景又何别用酸枣仁汤为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酸枣仁,味酸,气平,无毒。入心、肝、胆与胞络四经。宁心志,益肝胆,补中,敛虚汗,祛烦止渴,安五脏,止手足酸痛,且健筋骨,久服多寿。以上治疗,俱宜炒用,惟夜不能眠者,必须生用,或神思昏倦,久苦梦遗者,亦宜生用。可为臣佐,多用尤佳,常服亦妙也。

或问酸枣仁止能益心,何以补肾之药,古人往往用之乎?盖心肾原不可两治也。因世人贪色者多,仲景夫子所以止立六味、八味,以补肾中之水火宜。然而肾火原通于胞络,而肾水原通于心,补心未尝不能益肾,古人所以用枣仁以安心,即安肾也。且世人入房而强战者,心君不动,而相火乃克其力以用命。心君一移,而相火即懈,精即下泄。可见补心所以补肾,心气足而肾气更坚,不信然哉。

或问酸枣仁之治心也,不寐则宜炒,多寐则宜生,又云夜不能寐者,必须生用。何其自相背谬耶?不知此实用药之机权也。夫人不寐,乃心气之不安也,酸枣仁安心,宜用之以治不寐矣。然何以炒用枣仁则补心也?夫人多寐,乃心气之大昏也。炒用,则补心气而愈昏;生用,则心清而不寐耳。夜不能寐者,乃心气不交于肾也;日不能寐者,乃肾气不交于心也。肾气不交于心,宜补其肾;心气不交于肾,宜补其心。用枣仁正所以补心也。补心宜炒用矣,何以又生用。不知夜之不寐,正心气之有余,清其心,则心气定,而肾气亦定矣,此所以必须生用。若日夜不寐,正宜用炒,而不宜用生矣。

或疑枣仁安心,人人知之,安心而能安肾,此则人未知也。曰:枣仁岂特安心以安肾而已乎,更能安五脏之气。盖心肾安,而五脏有不安者乎,不必其入脾、入肺、入肝而后能安也。

《本草分经》:甘,润。生用酸平,专补肝胆;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敛汗宁心。疗胆虚不眠,肝胆有邪热者勿用。

《本草思辨录》:酸枣丛生而气薄,气薄则发泄,味酸亦泄,啖之使阳不得入于阴,故醒睡。仁则甘平,甘平由酸而来,性故微敛而微守。酸枣肝药,仁不能大戾乎枣,亦必入肝。皮赤则入心,内黄则入脾。酸枣仁自当为心肝脾三经之药。心得之则神安,肝得之则魂藏,脾得之则思靖,其治不得眠,尚有何疑?独是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则更有进焉。按栀子豉汤证,亦为虚烦不得眠,而彼为有伤寒余邪,此由于虚劳,故加虚劳字以别之。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此云虚烦不得眠,脉必浮而微数。盖阳上淫而不下则烦,阴下亏而不上则不得眠,其责在肾。非酸枣仁收摄浮阳,不能使心肝脾咸循其职。故推酸枣仁为君,而臣以知母滋肾之液,茯苓泄肾之邪,扰心之烦可不作矣。而心肾不交,犹未足以成寐。后世医者,必将以远志配枣仁,为一降一升之法。不知远志乃阴中升阳之药,此非阳不升而实阴不升,既以枣仁摄之,知母滋之,茯苓泄之,阴中之阴,自有能升之理。特三物皆下行,而肾阴向上之机不能无滞,故又加川芎通阴阳以利之,甘草居中宫以和之,标之曰酸枣仁汤者,以酸枣仁为首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作用;酸枣仁具有安定作用,酸枣仁具有抗惊厥作用;酸枣仁具有镇痛降温作用。

2.  酸枣仁具有降血压作用、强心作用、抗缺氧作用。

3.  酸枣仁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对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降低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4.  酸枣仁可以降血脂。

5.  酸枣仁5.0g/kg单用或与五味子合用均能提高烫伤小鼠的存活率。

6.  酸枣仁油可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柏  子  仁(《本经》)

柏子仁为柏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仁。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原植物生于土壤肥沃地,或石灰岩山地。味甘,性平。归心、肾、大肠经。功效养心安神、敛汗、润肠通便。临床用名有柏子仁、炒柏子仁、柏子仁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药性论》:君,恶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 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

《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本草衍义》: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 。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尝官陕西,每登高望之,虽千万株,皆一一西指。盖此木为至坚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气所制,故一一向之。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辛,无毒。

《本草》云:主安五脏,除风湿痹,益气血,能长生,令人润泽,美颜色,耳目聪明,用之则泽,肾之药也。

《药性论》云:柏子仁,君。恶菊花,畏羊蹄草。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柏子仁,古方十精丸用之。

《本草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烧沥,泽头发,治疗癣。

《本草经疏》:柏感秋令得金气,其质坚而气极芬芳,故其寄实味甘平无毒。甄权加辛,亦应有之。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经。其主惊悸者,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心肾两虚则病惊悸。入心故养神,入肾故定志,神志得所养而宁定,则其证自除矣,芬芳则脾胃所喜,润泽则肝肾所宜,故能安五脏,五脏皆安则气自益矣。惟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耳。《别录》疗恍惚,即惊悸之渐也。虚损吸吸,精气微也,历节腰中重痛,肝肾不足也。汗乃心液,心主血,益阴血则诸证悉瘥矣。

叶:味苦而微温,义应并于微寒,故得主诸血,崩中赤白。若夫转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则略同于柏实之性矣。惟生肌去湿痹,乃其独擅之工也。

简误: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已油者勿用入药。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无毒。聪耳目,却风寒湿痹止疼;益气血,去恍惚虚损敛汗。治肾冷腰冷并膀胱冷脓宿水,润肾燥体燥及面颜燥涩不光。兴阳道,杀百邪,止惊悸,安五脏。头风眩痛,亦可煎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乘雅》: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者,顺受金制以为用,乃能成其贞固而可久,故字从白。干枝叶实,为用有别,实具全体,内含章美,故入五藏。叶如脉络,故治络不坚固而溃,脉不摄溢而崩。枝则气倍于叶,故入肢节。干则气烈于枝,故主全身矣。圣惠方,以实治惊痫,及大便青白色者,盖肝木受制,怒则乘其所胜,是以青白之色见于便,而惊从藏发,匪实奚宜。

柏芳香高洁,文彩陆离,即参天直上,谁能禁之。乃俯焉西向,以秉制所天,可谓至德也已。巨擘乔木,作社稷栋梁,宜哉殷人以柏,其逆知后世之西向乎。味甘美,性和平,对待肝木失制,发为惊骇悸忡,质坚固,气条达,驱除风湿成痹也。德润于身,安藏乐道,耳目聪明,色泽长生矣。

《药性解》:柏子仁,味甘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肾三经。主安五脏,定惊悸,补中气,除风湿,兴阳道,暖腰膝,去头风,辟百邪,润皮肤,明耳目。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止吐衄崩痢,除风冷湿痹,乌须黑发,炙音冻疮。牡蛎、瓜子为使,畏菊花。

按:柏子仁辛归肺,甘归脾,浊阴归肾,故均入之。柏叶之苦涩,属金而善守,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须用嫩叶,春采东,夏采南,秋采西,冬采北,才得节候生气。

《景岳全书》:味甘平,性微凉,能润心肺,养肝脾,滋肾燥,安神魂,益志意。故可定惊悸怔忡,益阴气,美颜色,疗虚损,益血止汗,润大肠,利虚秘,亦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总之,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所长。

《本草备要》:补心脾,润肝肾。

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昂按: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养心气,风肾燥,助脾滋肝。好古曰:肝经气分药。益智宁神,养心。聪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窍。益血止汗。心生血,汁为心液。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辟鬼魅。

《本经逢原》:柏子仁性平而补,味甘而辛,其气清香,能通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别录》疗忧惚,及历节腰中重痛,即《本经》主惊悸、除风湿痹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为肝经气分药,时珍言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即《本经》之安五脏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本草崇原》:柏叶经冬不凋,禀太阳之水气也。仁黄臭香,禀太阳之土气也。水精上资,故治心肾不交之惊悸。土气内充,故益气,除风湿。夫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则五脏皆和,故安五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 养心血。

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专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塞之患矣。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

《得配本草》:辛,平、微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气分。安五脏,宁神志。去鬼交,定惊悸,利虚秘,治惊痫。

得远志少许,升肾气交心。配松子、麻子仁,治老人虚秘。

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柏仁气平,秉天秋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和,阳也。

神者,心之舍也,神不宁则病惊悸,柏仁入心,故治惊悸也。

益气者,气平益肺气,味甘益脾气,滋润益心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柏仁味甘益脾胃,血行风自息,而脾健运,湿亦下逐矣。盖太阴乃湿土之经也,五脏藏阴者也,脾为阴气之原,心为生血之脏,肺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阴,阴足则五脏皆安矣。

《神农本草经读》:徐灵胎云“柏得天地坚刚之性以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气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谓之仁,仁藏于心,物之生机在于实,故实亦谓之仁,凡草木之仁,缘能养生气,以类相应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柏实,味甘,平。主惊悸,清火经之游火。安五脏,滋润之功。益气,壮火食气,火宁则气益也。除风湿痹。得秋金之令,能燥湿平肝也。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滋润皮肤及诸窃。不饥不老,轻身延年。柏之性,不假灌溉而能寿也。

柏得天地坚刚之性以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风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谓之仁,仁藏于心。物之生机在于实,故实亦谓之仁。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以类相应也。

《本经疏证》:凡木缘向阳,柏独西指,是木气与金气媾。夫金木者生成之终始,木禀春生,金禀秋成,人之肝肺应之,肝合乎肺,而化则阴生,而血之化源裕,于是阴降阳随,所谓金之降不穷,则木之升不穷也。肺合乎肝,而化则阳生,而气之化源裕,于是阳升阴随,所谓木之升不穷,则金之降亦不穷也。其升降有穷,皆由于不相合以为化耳。柏之为物,阳合阴而化,阴由化而生,于是阴自降,阳自随,其功不同于苦寒之直折,故于逆顺之血类能治之,然其实与叶主治又有不同,何也?夫叶之四时不易者,木已化于金,为收降之气,故味苦而性燥。至实之花于春,成于秋,虽禀金气亦厚,然木之生气系焉,盖仅合于金而未化于金,为冲和之气,故味甘而性润。苦燥者象火,甘润者象水,甘润即孕于苦燥之中,所谓血源于水而成于火。血源于水而成于火,正藉金以为用也,惟不能和于金,而后金能和于火,俾真水之液,因鼓煽以化知焉,于是尽举益心血诸药遂无逾此者,是即别录所谓益血,而本经定惊悸安五脏诸功,胥于是在矣。抑即继之以益气者何?盖心离也,中之血既益,则外之气自充,心气充肺,乃得贯心脉而行呼吸,此所谓益气也。肝和于肺,而心血生,肝即合于肺之阴,输血以归血海,肺和于心而心气畅,肺即合于心之阳,以归命门,是柏实于后天气血之化源,若有尽得其机缄者,是即别录所谓疗恍惚虚损吸吸腰中重痛者也。

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观于磁之引针,柏之西指,其气固然,有非人力所能强者,揣其故,则曰磁为铁母,则柏之西指,独不似子之向母乎?西为金方,人之身属金者肺,肺则主朝百脉行治节者也,凡血得归经,自不溢为吐衄与利,柏叶之治吐血衄血利血,盖欲血受肺之节制,分布诸经,俾不溢耳。金匮于柏叶汤著吐血不止句,以见血之不归经也。虽然,烦喘气火之向心肺也,乃竹皮大丸主妇人乳后中虚烦乱呕逆者以此而加柏实,柏实非结于柏叶间者耶,何以柏叶能令血西指,柏实又能禁气西指也?曰,是诚有故焉。夫实之于叶,犹叶之于西,气之与血,犹叶之兴实也,请试以人喻。人之向母,本无时或已,迨有子,其心遂有所分注,柏之实始而色青,久而色金黄,则仍木与金相媾而生者也。气之与血,亦互相化,彼此相生,妇人乳后中虚烦乱呕逆,则血虚而气乱四射矣,射于心则烦,射于肺则喘,治之以柏实者,挽其西指之气,使其潆洄而化血耳。然则柏叶以何定为入血耶?夫纵横灿列,而不比连,经纬有绪,而不紊乱,任值何所而终向肺,则非经络而何?经络中之所有,又非血而何?是柏叶之治血脉,会其意兼取其形矣,惟其实三月已开花,延至八月乃结,则又有可深思者。盖凡花者木之精神昌沛发荣于外者也,实者气之凝结蕴藏于内者也,八月为金气昌沛之时,木气已荣者感之,乃得媾而成实,故其为用咸在金木不媾之候,其性又润,金木媾而生润,则亦惟血耳。血之元既调,气自流转受益,五脏各得安和,病发惊者其本在肝,以血不归肝也,风与湿著人皮肉筋骨,必其间血脉气机不咸,血脉气机咸,则凡著于阴者必出阳,著于阳者必出表,更以他风湿药治之,有何不解散者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新编》:柏子仁,甘、辛,气平,无毒。入心、肝、肾、膀胱四经。聪耳目,却风痹,止疼,益气血,去恍忽虚损,敛汗。治肾冷、腰冷、膀胱冷。尤能润燥,腰肾身体颜面燥涩者,皆治之。兴阳道,杀百虫,止惊怪,安五脏,头风眩痛。亦可煎调,久服不饥,增寿耐老,此药尤佳,乃延生之妙品也。但必须去油用之,否则过润,反动大便。尤宜与补心、肾之药同用,则功用尤神。

柏叶苦涩,止能敛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须发。但非补阳要药,不可与柏子仁同类而并称也。

或疑柏子仁益心而不益肾,以其必去油而用之也,油去则性燥,心喜燥而肾恶燥,非明验耶?噫!以此论药,失之凿矣。夫柏子仁最多油,去油者,恐过滑以动便,非欲其燥以入心,且柏子仁油去之,亦不能尽,肾得之,未尝燥也。凡药皆宜制其中和,何独于柏子仁疑之耶。

或疑柏子仁补心之药,何以补肾火之药反用之耶?夫心肾相通,心虚而命门之火不能久闭,所以跃跃欲走也。用柏子仁以安心君,心君不动,而相火奉令惟谨,何敢轻泄乎。此补心之妙,胜于补肾也。世人但知补肾以兴阳,谁知补心以兴阳之更神哉。

《本草分经》:辛、甘,平。气香性润。透心脾,滋肝肾,养血止汗,除风湿,助脾药中惟此不燥。

《本草思辨录》:柏为百木之长,叶独西指,是为金木相媾。仁则色黄白而味辛甘气清香,有脂而燥,虽润不腻。故肝得之而风虚能去,脾得之而湿痹能通,肺得之而大肠虚秘能已。竹皮大丸喘加柏实者,肺病亦肝病也。盖妇人乳中烦呕,是肝气之逆,逆则不下归肾而上冲肺。柏实得西指之气,能降肺以辑肝,喘宁有不止。此与他喘他不同,故用药亦异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微甘微辛,气香性平,多含油质。能补助心气,治心虚惊悸怔忡;能涵濡肝木,治肝气横恣胁疼;滋润肾水,治肾亏虚热上浮。虽含油质甚多,而性不湿腻,且气香味甘实能有益脾胃,《神农本草经》谓其除风湿痹,胃之气化壮旺,由中四达而痹者自开也。其味甘而兼辛,又得秋金肃降之气,能入肺宁嗽定喘,导引肺气下行。统言之,和平纯粹之品,于五脏皆有补益,故《神农本草经》谓安五脏也。宜去净皮,炒香用之,不宜去油。

《神农本草经》谓柏实能安五脏,而实于肝脏尤宜也。曾治邻村毛姓少年,其肝脏素有伤损,左关脉独微弱,一日忽胁下作疼,俾单用柏子仁一两,煎汤服之立愈。观此,则柏子仁善于理肝可知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柏子仁具有镇静作用。

2.  柏子仁含有大量的脂肪油,有缓和的泻下作用。

3.  柏子仁水及乙醇提取物对跳台试验中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存储障碍有改善作用,能明显改善跳台试验中电惊厥休克所致的记忆巩固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远    志(《本经》)

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皮或根。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向阳或路边。喜冷凉气候,忌高温,耐干旱,以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肺、肾经。功效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解毒消肿。临床用名有远志、制远志、蜜远志、朱远志。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名医别录》:毒。主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好颜色。

《药性论》: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

《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服无忌。

《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本草纲目》: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忘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云: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余。

治一切痈疽。

《本草经疏》:远志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故无毒,亦阳草也。其菖蒲之流乎。其味苦温,兼微辛,为手少阴经君药,兼入足太阴经。苦能泄热,温能壮气,辛能散郁,故主咳逆伤中,补不足。养性全神明,故除邪气。阳主发散,故利九窍,心气开通则智慧自益。经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天君既定,五官自明,故耳目聪明,不忘强志。阳气盛则力增长,男子属阳,故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者,心脏得补而实,故心气定而惊悸止也。心火不妄动则阳不妄举,精不摇矣,故益精,心下膈气是心气郁而不舒也,皮肤中热而目黄者,湿热在上部也,苦以泄之,温以畅之,辛以散之,则二证自去矣。久服轻身不老,好颜色,延年者,心主血,心气足则血色华于面,君主强明则十一官皆得职,故延年不老,阳气日积故身轻也。人之心肾,昼夜必交,心家气血旺盛,则肾亦因之而实,肾藏精与志,肾实故志强也。

简误:心经有实火为心家实热,应用黄连、生地黄者,禁与参、术等补阳气药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7 13:05 , Processed in 0.133043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