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苦、咸。无毒。一去平、甘,温、涩。小毒。专杀铁毒,惟使柴胡。恶牡丹石脂,为重而去怯之剂。除大热烦满,去周痹酸疼。周痹,谓痹随血脉上下,下能左右去者是也。绵裹治耳聋,裹豆大塞耳中,口含生铁少许,觉内有风雨声即效。药和点目瞀。音茂。强骨气,益肾脏,通关节,消痈疽。逐惊痫风邪,驱颈核喉痛。炼水旋饮,令人有娠。若误吞针入喉,急取系线服下。引上牵出,实亦妙方。

《本草乘雅》:始生之初,卤石产焉,久之孕而成铁。慈母,铁子也。慈之熁铁,互为嘘吸,无情之情,气相感召,故周痹风湿,及湿流肢节,致肢节中痛,洗洗酸消也,不能持物,此手不熁物;不能吸声,此耳不熁声;并可治目不熁色,鼻不熁香,舌不熁味,与痈肿鼠瘘,颈核喉痛之身不熁触,皆以类推。总属假借,大热是因,烦满是证,慈属八石水而位于坎,对待治之,寒热温凉则逆也。

《药性解》:磁石,味辛咸,性寒,无毒,入肾经。主周身湿痹,肢节中痛,目昏耳聋,补劳伤,除烦躁,消肿毒,令人有子。能吸重铁者佳。柴胡为使,恶牡丹。

按:磁石入肾,何也?以性能引铁,取其引肺金之气入肾,使子母相生耳。水得金而清,则相火不攻自去,故主治如右。然久服多服,必有大患,勿喜其功而忽其害也。

《本草备要》:重,补肾。

辛咸,色黑属水,能引肺金之气入肾。补肾益精,除烦祛热,通耳明目。耳为肾窍,肾水足,则目明。治羸弱周痹,骨节酸痛,肾主骨。惊痫重镇怯。肿核,咸软坚。误吞针铁,末服。止金疮血

《十剂》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经疏》云:石药皆有毒,独磁石冲和,无悍猛之气,又能补肾益精,然体重渍酒,优于丸散。时珍曰:一士病目渐医翳,珍以羌活胜湿汤加减,而以磁朱丸佐之,两月而愈。盖磁石入肾,镇养真阴,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佐以神曲,消化滞气,温养脾胃生发之气,乃道家黄婆媒合婴姹之理,方见孙真人《千金方》,但云明目,而未发出用药微义也。

《本经逢原》: 磁石《本经》名玄石,辛咸微寒,无毒。

磁石为铁之母,肾与命门药也。惟其磁,故能引铁。《千金》磁朱丸,治阴虚龙火上炎,耳鸣嘈嘈,肾虚瞳神散大。盖磁石入肾,镇养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耳目皆受荫矣。《本经》主赇痹风湿,肢节中痛,洗洗酸消,取辛以通痹而祛散之,重以去怯而镇固之,则阴邪退听,而肢节安和,耳目精明,大热烦满自除矣。《济生方》治肾虚耳聋,以磁石豆大一块,同煅穿山甲末,绵裹塞耳中,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如风雨声即通。

《本草崇原》:磁石色黑味辛性寒,盖禀金水之精气所生。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真气不能周也。磁石能启金水之精,通调血脉,故能治之。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者。风湿之邪伤于肢节而痛,致手不能持物,足洗洗酸痟不能行。酸消,犹酸削也。磁石禀阳明、太阳金水之气,散其风湿,故能治之。除大热烦满及耳聋者,乃水济其火,阴交于阳,亦磁石引针,下而升上之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求真》:[批]补肾水、镇怯。

磁石专入肾。磁为铁母,磁石二百年孕而成铁。故见铁即能以引,是以有磁之说也。磁石味辛而咸,微寒无毒,得冲和之气,能入肾镇阴,使阴气龙火不得上升。故《千金》磁朱丸用此以治耳鸣嘈嘈,耳属肾窍。肾虚瞳神散大,瞳人属肾。谓有磁以镇养真精,使神不不得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得上侵,耳目皆受荫矣。且磁入肾,肾主骨,磁味辛,辛主散,磁味咸,咸软坚,磁质重,重镇怯。故凡周痹风湿而见肢体酸痛,惊痫肿核,误吞针铁,金疮血出者,亦何莫不用此以为调治。吞针系线服下,引上即出。昔徐之才十剂篇云,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故怯则气浮,宜重剂以镇之,然亦不可与铁同用。

《得配本草》:柴胡为之使。伏丹砂。

辛、咸,平。入足少阴经。坠炎上之火以定志,引肺金之气以入肾。水得金而自清,火不攻而自伏。除烦闷,逐惊痫,聪耳明目。

得朱砂、神曲,交心肾,治目昏内障。磁石使精水不外遗,朱砂使邪火不上侵。配人参,治阳事不起。佐熟地、萸肉,治耳聋;相火不上,则气清而聪。和面糊调涂囟上,治大肠脱肛。入后洗去。
地榆汁煮,火煅醋淬用。入肠恐致后患。纱包入药煎,但取其气为妥。

诸石有毒。不宜久用。独磁石性禀冲和,常服亦可。

《本草经解》:慈石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其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者,盖湿流关节,痛不可持物,湿胜金消也,湿而兼风,风属木,木曰曲直作酸,洗洗酸痛,所以为风湿周痹也,慈石味辛入肺,金能平木,可以治风;肺司水道,可以行湿也。

肾水脏也,水不制火,浊气上逆,则大热烦满,慈石入肾,气寒壮水,质量降浊,所以主之。

肾开窍于耳,肾火上升则聋,慈石气寒,可以镇火。所以主耳聋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味辛则散风,石性燥则除湿,其治酸痛等疾者,以其能坚筋骨中之正气,则邪气自不能侵也。除大热,寒除热。烦满,重降逆。及耳聋。肾火炎上则耳聋,此能降火归肾。

凡五行之中,各有五行,所谓物物一太极也。如金一行也,银色白属肺,金色赤属心,铜色黄属脾,铅色青属肝,铁色黑属肾。石也者,金土之杂气,而得金之体之多。何以验之?天文家言,星者金之散气,而星陨即化为石,则石之属金无疑。而石之中亦分五金焉,磁石乃石中铁之精也,故与铁同气,而能相吸。铁属肾,故磁石亦补肾。肾主骨,故磁石坚筋壮骨;肾属冬令,主收藏,故磁石能收敛正气,以拒邪气。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疏证》:周痹不仅由风湿,风湿不尽为周痹。特肢节中痛,周痹有之,风湿亦有之。若云风湿周痹,则嫌于但由风湿之周痹,而无与于未成周痹,但因风湿之肢节中痛矣。周痹者,在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偏身皆可及也,而曰肢节中痛,得毋无与于身欤?肢节中痛,则四末皆可及也,而曰不可持物,得毋无与于足欤?肢节中痛,不可持物,则暴病宿病皆可有也,而曰洗洗酸削,得毋无于新病欤?夫灵枢周痹篇之言可稽也。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今不得寒则不聚,不聚则不外排分肉而内入骨节矣。曰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今不分裂而内向,则不热不厥,而但洗洗酸削矣。曰此内不在藏,外未发于皮,此周痹风湿所共也。曰独居分肉之间,则与风湿不同矣。所以然者,磁石所主,既能于真气不周之证使之周,即未至于真气不周者亦治之。盖磁石者,以质而论,则取其有毛之石,石中有孔,为重坠下降,自肺及肾也;以色而论,则取其石色黑,孔中黄赤而而独无青,为有降无升也,自肺及肾。倘肾家不空,如石中无孔,则虽降亦无所归,此所以不能治躯体之痛矣。有降无升,倘痛在足膝,如石已至地,则于何更坠,此所以止能治肘腕中痛矣。然重坠者仅得直行,肘腕者理须旁及,在旁之病,从直道治之,能有济耶?不知臂有六经,其在内廉则太阴为之长,在外廉则阳明最居前。太阴阳明表里也,太阴病则阳明为之开其去路,阳明病则太阴为之浚其来源,总欲使其得至胸中,则自能遂其降矣。何况肘腕之病之根,何必不在胸中,胸中通则肘腕何必不自舒耶?曰赖周痹者必先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及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坚转引而行之,而磁石则治虚之法备矣。然又谓除大热烦满及耳聋何也?夫曰及则不得作一线观,亦不得作两截观。盖凡耳聋之大热烦满者治之,大热烦满而不耳聋者亦治之,内以别于肾气竭绝之耳聋,外以别于风热暑湿这大热烦满也。吸之为义,如水影物,无水而物无影,此原难复之候,有水而物无影,则由水浊,有影而并无物,则由风狂。磁石之所主,盖治水浊之疴,何者水所以浊?或由湿蒸土浮,或由郁热水泛,而大热烦满,则由肺动而肾随之,且过中不惧所主之脾,抵上不凌所畏之心,此其病似实而非实,似虚而非虚,是经脉篇所谓生病者也。母病本经,缘子救而转盛,子原无病,因救母而生灾,是以手太阴之烦与心胸满,足少阴之口热舌干,遂相凑为大热烦满矣。得此以石吸金,自肺及肾之物,焉能不水静其波而归其壑,金遂其重而下溉耶?于是知别录所称强骨气除烦关节,皆即本经之所主,其养肾气益精,乃自肾吸肺,凭恃母气之功。小儿惊痫,则金水相安,火自不作乱之效。消痈脓鼠瘘颈核喉痛,又水不上泛,火遂清静之功。况练之为水,则朝肺之百脉,皆随之顺流而下溉,以养肾而荣精,能不令人有子哉?

《本草新编》:磁石,味苦、咸,无毒。一云:平甘,温涩。乃铁之母也。火煅七次,醋淬七次,研细,水飞过始可用。专杀铁毒,除大热烦满,去周痹酸疼。绵裹治耳聋,药和点目瞀。强骨益肾脏,通骨节,消痈疽,逐惊痫风邪,祛颈核喉痛。炼不旋饮,令人有娠。若误吞针入喉,急取系线服下,引上牵出其针,殊效。此物体重,乃去怯之剂也。药笼亦不可缺,故存之。

磁石能治喉痛者,以喉乃足少阳、少阴二经之虚火上冲也。磁石咸以入肾,其性镇坠而下吸,则火易归原矣。火归于下,而上痛自失。夫肾乃至阴寒水之脏,磁石色黑而入水,故能益肾而坚骨,生精而开窍,闭气而固泄也。

《本草分经》:辛、咸,冲和。能引肺气入肾。补肾除热,去怯通耳,明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磁石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2.  磁石有强壮补血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琥    珀(《名医别录》)

琥珀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状物质琥珀。主产于云南、广西、河南、福建、贵州等地。琥珀产于白垩纪或第三纪的砂砾岩、煤层的沉积物中。味甘,性平。归心、肝、膀胱经。功效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临床用名有琥珀、琥珀粉。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

《本草拾遗》:止血,生肌,合金疮。和大黄、鳖甲,作散子,酒下方寸匕,下恶血,妇人腹内血尽即止。

《药性论》:君,治百邪,产后血疹痛。

《海药本草》:温,主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癥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等。

《日华子本草》:疗虫毒,壮心、明目、摩翳 ,止心痛癫邪,破癥结症。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脏,安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生永昌。

《药类法象》: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阳也。

《珍》云:利小便,清肺。

《本草》云: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

《药性论》云:君。治产后血枕痛。

《日华子》云:疗蛊毒,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癥结。

《本草衍义补遗》: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急之苦。茯苓、琥珀二物,皆自松出而所禀各异。茯苓生成于阴者也,琥珀生于阳而成于阴,故皆治荣而安心利水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属阳,利小便,清肺。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属金,阳也。无毒。利水道,通五淋,定魂魄,安五脏。破癥结瘀血,杀鬼魅精邪。止血生肌,明目摩翳。治产后血晕及儿枕疼,疗延烂金疮并胃脘痛。

谟按:丹溪云:古方用琥珀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盖脾能运化,肺得下降,故小便可通也。若血少而不便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患,不可不谨。《别说》又云:茯苓、琥珀皆自松出,而所禀各异,茯苓生成俱阴,琥珀生在阳而成于阴,故皆治荣而安心利水,其效也。

《本草乘雅》:虎魄入土化石,松脂入土化珀,同成坚固,因名琥珀。况膏释脂凝,则松脂原具坚固相矣。入土沦结,自然莹光特异。虽与松脂偕安五藏,不若琥珀之能奠安神室也。魂游于天,对待治之;魄降于地,想更新切。故定魂魄之功,昭著特甚。瘀血五淋,腐秽所成。松脂琥珀,精英所聚,杀精魅邪鬼者,以异光璧昭,则鬼魅遁形,如神明在躬,死阴自当潜消默化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性解》:琥珀,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小肠三经。主辟百邪,安五脏,定魂魄,止心痛,消瘀血,利水道,通五淋,破癥结,去目翳,傅金疮。

按:琥珀乃松脂入地千载化成,得土既久,宜入脾家,松之有脂,犹人之有血与水也。且成珀者,有下注之义,又宜入心与小肠,《内经》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服琥珀则神室得令,五脏安,魂魄定,邪何所附,病何自生邪。于是使道通而瘀血诸证靡弗去矣。夫目得血而能视,心宁则营和而翳何足虞。金疮者,惟患其血逆于腠耳,能止之和之,未有不瘳者也。丹溪曰古方用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则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急之苦。《别说》云:茯苓生成于阴者也,琥珀生于阳而成于阴者也,故皆主安心利水而治荣。

《景岳全书》:味甘淡,性平。安五脏,清心肺,定魂魄,镇癫痫,杀邪鬼精魅,消瘀血痰涎,解蛊毒,破癥结,通五淋,利小便,明目磨翳,止血生肌,亦合金疮伤损。

《本草备要》:通,行水散瘀,安神。

甘平。以脂入士而成实,故能通塞以宁心,定魂魄,疗癫邪。从镇坠药则安心神。色赤入手少阴、足厥阴血分心、肝。故能消瘀血,破癥瘕,生肌肉,合金疮。从辛温药,则破血生肌。其味甘淡上行,能使肺气下降而通膀胱。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凡渗药皆上行而后下降。故能治五淋、利小便、燥脾土。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然石药终燥,若血少而小便不利者,反致燥急之苦。又能明目磨翳。

《本经逢原》:古方用琥珀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阴虚内热,火炎水涸,血少不利者,反致燥结之苦。其消磨渗利之性,非血结膀胱者,不可误投。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治妇人腹内恶血,血尽则止。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须兼沉香辈破气药用之。又研细傅金疮,则无瘢痕,亦散血消瘀之验。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不利者勿服,服之愈损其阴,滋害弥甚。

《本草求真》:[批]清肝肾热邪,利水消瘀。

琥珀专入心、肝,兼入小肠、肾。甘淡性平。承曰:茯苓生于阴而成于阳,琥珀生于阳而成于阴。按书虽曰脂入土而成宝,合以镇坠等药,则能安魂定魄;色赤能入心、肝二经血分,合以辛温等药,则能消瘀破癥,生肌合口;其味甘淡上行,合以渗利等药,则能治淋通便,燥脾补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凡渗药皆上行而后下降。且能明目退翳,即退翳之效。逐鬼杀魅,即安魂魄之效。谓是水去热除安镇之意。但此性属消磨,则于真气无补,气属渗利,则于本源有耗,此惟水盛火衰者,用之得宜。若使火盛水涸,用之不能无虑。血瘀而小便不利者宜用,血少而小便利者,反致燥急之苦。

《本草经疏》:琥珀感土木之气而兼火化,故其味甘平,无毒而色赤。阳中微阴,降也。入手少阴、太阳,亦入足厥阴经。专入血分。五脏有所感触则不安,能杀精魅邪鬼,则五脏自安,魂魄自定。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药性论》云:琥珀君,治百邪,产后血瘀作痛。日华子云:疗蛊毒,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癫邪,破结癥。正以其阳明之物,又消瘀血,故主上来诸病也。若作傅药,能止血,生肌,愈金疮。宋高祖时,宁州贡琥珀枕,碎以赐军士傅金疮,其一证也。初如桃胶,凝乃成焉。《海药》云:是海松木中津液,初如桃胶,后乃凝结,性温,主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癥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等,并宜饵此。

简误: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人。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愈损其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配本草》:甘,平。入手少阴、足厥阴气分。达命门,利水道。散瘀破坚,宁神定魄。

得朱砂,治胎惊。配朱砂、全蝎,治胎痫。佐大黄、鳖甲,下恶血;和鹿葱,治淋沥。

肾虚溲不利者禁用。

《本经疏证》:松脂能流入地,遂可谓通五淋乎?琥珀自黄变赤,遂可谓消瘀血乎?浅之乎论琥珀矣!夫岂不曰松脂入地千年乃成琥珀耶?松脂为物,遇热能流,得火能燃,惟沦入地中,日久化成其能燃之性,被水养而至难燃,能流之性,被土养而至难流,遂火化为色,水化为光,故其殷赤是火丽于水也,其晶莹是水凝于火也。火阻水而成淋,水违火而为瘀,不藉之可消可通耶。且消瘀血非行瘀血,通五淋非利小便,曰消则可见能化死为生,曰通则可见能使止为行,是故欲知非行瘀非利之故,则当审所谓消瘀血通五淋者,必在五藏不安魂魄不定中施其作为,而后此义可明。魂神之凝于气者也,魄神之凝于精者也,五脏有所不安,精气有所不摄,则魂魄遂不定。盖魄藏于肺,肺不安则治节失职,而火阻夫水,魂藏于肝,肝不安则疏泄失宜,而水违于火,此其证必精神恍惚,梦寐纷纭,惊惕不安,语言少序,即使有瘀而不得行攻伐,有阻而不得极导泄之候,故以此呼吸嘘植其精神,胶黏其水火,而后可消可通也。若因瘀滞而成瘕癖,因邪火而致淋沥者,原非所宜用。

《本草分经》:甘,平。入心肝血分。又能上行,使肺气下降,而通膀胱。从镇坠药则安心神,从辛温药则破血生肌,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亦治目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琥珀有中枢抑制作用。

2.  琥珀胆碱有肌松作用,其作用与患者体质及药物剂量有密切关系,剂量越大抑制呼吸的时间越长。

3.  琥珀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合成。

4.  琥珀胆碱注射有升高血清肌红蛋白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酸  枣  仁(《本经》)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均系野生。主产于河北、河南、陕西、辽宁等地。原植物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和荒地。喜温暖干燥气候,耐旱、耐寒、耐碱。枣仁生用味甘,性平,功效清肝胆虚热、宁心安神;炒后增强醒脾补阴、敛汗宁心之功。临床用名有酸枣仁、炒酸枣仁。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酸,平。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脏。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

《药性论》:主筋骨风。炒末作汤服之。

《日华子本草》:治脐下满痛。

《开宝本草》: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大骨,助阴气,令人肥健。

《本草衍义》:微热。《经》不言用仁,仍疗不得眠。

《汤液本草》:气平,味酸,无毒。

《本草》云: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脏。

胡洽治振悸不得眠,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生姜、酸枣仁六物煮服。

《圣惠方》:胆虚不眠,寒也。酸枣仁炒香,竹叶汤调服。

《济众方》:胆实多睡,热也。酸枣仁生用,末茶、姜汁调服。

《本草纲目》:枣仁,味酸性收,故主肝病,寒热结气,酸痹久泄,脐下满痛之症。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本草经疏》:酸枣仁得木之气而兼土化,故其实酸平,仁则兼甘,气味匀齐,其性无毒,为阳中之阴。入足少阳,手少阴,足厥阴,太阴之经。专补肝胆,亦复醒脾,从其淡也。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疼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轻身延年也。《别录》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者,缘诸证悉由肝胆脾三脏虚而发,胆主升,肝藏血,脾统血,三脏得补,久而气增,气增则满足,故主如上功能也。
简误:凡肝、胆、脾三经,有实邪热者勿用。以其收敛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蒙筌》:味酸,气平。无毒。因肉味酸,故名酸枣。能治多眠不眠,必分生用炒用,多眠胆实有热,生研末,取茶叶姜汁调吞;不眠胆虚有寒,炒作散,采竹叶煎汤送下。倘和诸药共剂,却恶防己须知。宁心志,益肝补中;敛虚汗,驱烦止渴。去心腹寒热,五脏能安。

《本草乘雅》:味酸入肝,色赤入心,心之肝药也。棘刺外出,无邪服此,反伤其内。别录主烦心不得眠者,心腹邪结气聚使然耳。服之结散聚消,心定烦息,故得睡眠。未有散邪结气聚之物,能使卫气入藏而就安寝者。世人见不得睡眠,便用枣仁,思之真堪绝倒。

枣为脾果,味酸属木,脾之肝药。色赤属火,脾之心药也。具春升夏出之机,脾之阳分药也。盖心腹居中,即脾土之宫位,为寒热邪气,结聚于中,不能主持四末,致成湿痹酸痛,而为凝闭之阴象者,枣能运行脾用,鼓舞脾阳,转凝闭为升出,结聚自散,痹闭自通矣。五藏居中,禀气于脾,亦仗以轻安也。

《药性解》:酸枣仁,味酸,性平,无毒,入心、脾、肝、胆四经。主筋骨酸疼,夜卧不宁,虚汗烦渴,安和五脏,大补心脾。生者治嗜卧不休。恶防己。

按:枣仁味酸,本入肝经,而心则其所生者也,脾则其所制者也,胆又其相依之腑也,宜并入之。《圣惠方》云胆虚不眠,寒也,炒熟为末,竹叶汤调服,盖以肝胆相为表里,血虚则肝虚,肝虚则胆亦虚,得熟枣仁之酸温,以旺肝气,则木来克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所以令人多睡,又《济众方》云胆实多睡,热也,生研为末,姜茶汤调服,亦以枣仁秋成者也,生则得全金气,而能制肝木,肝木有制,则脾不受侮,而运行不睡矣。

《药鉴》:气平,味甘酸,无毒。能安和五脏,大补心脾。故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多用之。盖血不归脾,则五脏不安和,而睡卧自不宁矣。今既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和,睡卧岂有不宁者哉?然心家有实热者,生研为良,心家若虚寒者,炒研才妙。

《景岳全书》:味微甘,气平。其色赤,其肉味酸,故名酸枣。其仁居中,故性主收敛而入心。多眠者生用,不眠者炒用。宁心志,止虚汗,解渴去烦,安神养血,益肝补中,收敛魂魄。

《本草备要》:补而润,敛汗宁心。

甘酸而润。凡仁皆润。专补肝胆,炒熟酸温而香,亦能醒脾。故归脾汤用之。助阴气,坚筋骨,除烦止渴。敛阴生津。敛汗《经疏》曰:凡服固表药而汗不止者,用枣炒研,同生地、白芍、五味、麦冬、竹叶、龙眼肉煎服多效。汗为心液故也。宁心。心君易动,皆由胆怯所致。经曰:凡十一官皆取决于胆也。疗胆虚不眠。温胆汤中或加用之,肝虚则胆亦虚,肝不藏魂,故不寐;血不归脾,卧亦不安。《金匮》治虚劳虚烦不眠,用酸枣仁汤。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川芎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经曰:卧则血归于肝。苏颂曰:一方加桂一两,二方枣仁并生用,治不得眠,岂得以煮过便为熟乎?酸痹久泻。酸收涩,香舒脾。生用酸平,疗胆热好眠。时珍曰: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昂按:胆热必有心烦口苦之证,何以反能好眠乎?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竹茹、枳实,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胃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当温为候耳,胆热好眠四字,不能无疑也。恶防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8 03:36 , Processed in 0.290793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