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说说布施网] 广论(五)作业(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52、为什么修任何所缘行相都要求座上正修,座下一切威仪中忆念?

  又此非惟于正修时,即修完后,一切威仪皆能忆念,相续修习增长尤大。《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仪之中,于一切时一切有情皆当修习。”悲是一例,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

  我们在修这些慈心悲心,乃至修八万四千法,一切行门,所有的修行过程当中,都应该在正修之时好好修行,修完以后也要把行、住、坐、卧运用起来,把自己所修的法要善加忆念,这样子持续的修习,一直到我们的心与所修的法,时时刻刻相应。这样的修法对自心转变的一种力量才能够具足。才能够显现出来。这样子修法进步就大。

  如果你正修的时候一小时,下来就转变成放逸,看电视、打牌,一天正修一个小时,放逸23个小时,那你正修的力量差不多被你放到一边去了。有多少力量呢?没有多少力量了。这样进三步,退五步,还有两步的退步了,越走越往后面去了。表面上看看你在向前,实际上你在向后,这种修行是不能见到效果,没有力量。

  所以说修行最要紧的是持续不间断,持之以恒,把修行落实在一天24小时。身口意三业随时要与自己修的法相应,这样子才是修行的诀窍。十善业道经里面也说到,要让我们自己达到纯善,就是念念思惟善法,不让一念恶法间杂,这就是诀窍。

  你的心一直在思念善法,思念白法,其间没有一念恶法,没有一念的黑法,久而久之,内心越思惟就越纯粹了。最怕的就是修法当中有间杂,就很难有进步,很难有力量。要想要我们自己修法快,就是要持续修习,落实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念念刻刻要与正法相应。      
  在“修法轨理”中,宗大师曾说:“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修”,即反复让心安住在善所缘上,护持好所缘行相,不让它间断。)

  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无始以来,自己被分别心支配,却不能驾驭自心,心又随着烦恼等障碍转,从而发起一切罪恶。无始以来心一直是这样串习。)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入善所缘。(“修”,即为了让心随自己自在,能如愿安住在善所缘上。)”
      
  以上点明了修的要点。颠倒心识是由无始串习所成,决非一两次修习就能转变。
      
  在“闻法轨理”中,宗大师教诫说:这就像罹患严重的麻风病,手脚脱落,单靠吃一两次药全不济事。我们无始以来恒受烦恼重病折磨,如果只依教授修习一两次,根本不够。因此,要对圆具一切道的支分精勤,如瀑布一般以观察慧不断思惟。
      
  审查自己的心态,无始以来念念只为自己着想,即使有一点利他心,毕竟太微弱,只修一两次慈悲心怎么可能扭转如此深重的习气呢?西藏的无著菩萨都需要多年修菩提心,何况凡夫?所以,必须持续不断地观修。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53、解释颂词: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滋润,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如大德月大论师云:“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润滋,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
      
  大德月说:这棵心树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为烦恼苦汁所滋润,不可能顿时变成甘美甜味,所以单凭一滴功德水有什么利益呢?
      
  这是“杯水车薪”之意,以一杯水去救一车柴所燃起的大火,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谓如极苦“嘀哒”大树,以一二滴糖汁浇灌不能令甜。如是无始烦恼苦味熏心相续,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悉无所成,是故应须相续修习。
      
  譬如,极苦的“嘀哒”大树,只用一两滴糖水浇灌并不能让它转成甜味。同样,无始以来烦恼的苦味一直熏染心相续,只凭稍稍修习慈、悲等功德,不会有任何成就,因此必须持续地串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54、请说明如何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以信和欲引发希求菩提之心。
      
  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
            
  前面由修持发起了慈、悲、增上意乐,立誓救度众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给予一位众生圆满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极具能力的转轮王、帝释、梵王也远远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声缘阿罗汉、凡圣菩萨虽有许多功德,但也无法圆满成办一切有情的所有利乐。因为:一、因上,福慧二资粮未能圆满;二、体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并未成就一切种智的自性;三、作用上,不具足灭尽粗细勤作、任运成办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
      
  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圆满成办无量众生暂时、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师地论》所说,到了佛位,自己从轮涅粗细苦恼的怖畏中无余解脱,具有能将有情从一切怖畏中救度出来的善巧方便——身、口、意、业之功德任运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对有恩无恩的众生无偏平等地利乐。总之,佛陀具有无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圆满利他,因此为了利他必须上求佛果。
      
  然仅有此犹非满足。
      
  但仅有这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够,还应认识“自利也必须成佛才能圆满”。由于见到他利与自利都必须成佛,而引起决志成佛的欲心。
      
  如归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论说信为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
      
  按下士道皈依中所说,先应尽力思惟佛陀身、语、意、业的功德,增长对佛的清净信,再由“信为欲依”而对佛功德发起诚心求证之希欲,由此必能了知对自利而言,一切种智也必不可少。
      
  总之,由思惟佛功德,增长对佛的清净信;由对佛功德的清净信,发起成佛之欲。
      
  “数数思惟、忆念大菩提的功德”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凭着空洞的“大菩提”三个字,就发起强烈的希求心。
      
  试想,若对大菩提没有具体、深刻的了解,凭什么生起强烈的希求心呢?因此,必须依靠《宝性论?菩提品》、《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等大论,对诸如大菩提远离二障、具一切功德、由串习二资粮之因出生、大慈大悲普利众生、四身五智等各种断证功德,主动寻求了解,否则不容易引起对大菩提的希求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55、本论如何判别愿、行菩提心?

  此说分为愿、行二种,异说虽多。

  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作是愿已,于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是名愿心,受律仪已,当知此心,是名行心。
      
  本论的观点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样发愿后,不论是否修学过布施等行门,在未受菩萨律仪之前,此心叫“愿心”;受了菩萨律仪之后,此心叫“行心”。(即以受菩萨戒为分界,菩萨戒摄持前的发心是愿心,摄持后的发心是行心。)
      
  《修次初篇》云:“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是名愿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
      
  《修次初篇》中说:为利一切有情之故,愿我成佛,最初生起希求心时,叫愿心。受持菩萨律仪后修习各种资粮,叫行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56、为什么说只要修习就一定能生起自他相换之心?

  若修自他换易意乐,定能发起。
      
     如先怨敌闻名便怖,后若和顺相结为友,设无彼时,亦能令生最大忧恼,一切悉是随心而转。
      
  譬如:先前执某人为怨敌时,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心生恐怖;后来关系和好,结为好友,一旦没有他时,也会生起极大忧恼。可见,一切都是随心而转。
      
  有情的五蕴本没有“敌”、“友”的自性,一切皆是随心安立,即:对同一人,内心执为怨敌,则闻名便生恐惧;内心执他为亲友,则暂时离别也会忧伤。这说明,随心如何假立、串习,就会引起相应的行为、状态。
      
  故若能修观自如他,观他如自,亦能生起。
      
  所以,如果能串习观自己如他人、观他人如自己,也是能生起的。
      
  有情的身心五蕴本没有什么“自”、“他”,然而,一旦把他假立成自己,串习娴熟后,一定就会成为那样。
      
  即此论云:“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
      
  此即《入行论》所说:遇到困难不应退缩,任何事都是由串习力所成就的。好比对同一人,原先听到他的名字就心生恐惧,后来成为朋友,没有他时,心中还怏怏不乐。
     
  又云:“自身置为余,如是无艰难。”
      
  又说:将自己安立为他人,这样无甚艰难便能生起自他相换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57、自他相换之心,换的是什么?
      
  言自他换或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者,非是于他强念为我、于他眼等念为我所而修其心,乃是改换爱着自己、弃舍他人二心地位,应当发心爱他如自、弃自如他。
      
  所谓自他相换或者说以自为他、以他为自,并不是把“他”硬想成是“我”或把他的眼根等想成是“我的”来修心,而是把爱自与舍他的两种心换位,应当发心爱他如爱自己、舍弃自己如舍他人。
      
  也就是,将爱著自己、舍弃他人之心,换成舍弃自己、爱著他人之心,并且如爱重自己一般爱重他人,像舍弃他人那样舍弃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58、如何遣除以下的执著:
      (1)“他是他,我是我,这是我的苦乐,应当遣除、应当修集;这是他的苦乐,不必要理睬。”
      (2)“他的痛苦不会损害我,为什么要努力为他除苦呢?”

  (1)“他是他,我是我,这是我的苦乐,应当遣除、应当修集;这是他的苦乐,不必要理睬。”
      
  第一种障碍:执著自乐所依的自身与他苦所依的他身,如同青、黄各是一类,然后对依此所生的苦乐,也就想:这是我的苦乐,应当遣除、应当修集;那是他的苦乐,与我无关,由此轻视而舍弃。
      
  能对治此障碍者,是观察:自、他不是实有自性的不同两类,唯一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因为:对自己也能生起如他人之心,对他人也能生起如自己的感觉。譬如,对同一座山,既可执为彼山、也可执为此山,即:彼山观待此山会生起“彼山”之心,但是到了彼山,又一定会生起“此山”的感觉。所以,不同于青色,观待谁都只生青色感觉,而不生起其它色觉。
         
      这是说:仅仅由观待所观待处而假立,实际完全没有自性。

  (2)“他的痛苦不会损害我,为什么要努力为他除苦呢?”

      如果以“他苦无害于我”而不努力除苦,则同样不应以害怕年老时受苦而在年轻时积累财物,因为年老时的痛苦无害于年轻时之故。如是,手也不应遣除脚的痛苦,因为二者是他体,脚痛不会损害于手。
      
      老年和幼年、前生和后生只是一例,也可以前天和后天、上午和下午等为例同等破斥。因为二者是他体,所以,前天不应为后天、上午不应为下午而除苦引乐。
      
      如果说:老年与幼年是一个相续,手和脚等是一个身聚,因此不同于自、他的他性。
              “相续”是对多个刹那而假立的,“身聚”是对身体众多支分而假立的,除了假立之外,并没有单独成立的自性;而“自我”与“他我”也是对虚假的相续与身聚假立的。所以说,“自”和“他”都是观待安立,全无自性。
          虽然“自”、“他”都是观待假立的,但由无始劫来串习爱执的力量,对自己的痛苦便不能忍受。同样,如果能对他人修习爱执,也能对他苦生起不忍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59、解释颂词: 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惟观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

    如《集学论》云:“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自他惟观待,妄如此彼岸。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
      
  “修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由串习自他平等而令菩提心坚固。
      
  “自他惟观待,妄如此彼岸”:“自”与“他”只是互相观待而假立,如同河的此岸与彼岸,没有自性,全是假立。
      
  “彼岸自非彼,观谁而成此?”:彼岸并不能不观待而自己成立为“彼岸”,若没有“彼岸”的观待处,又观待谁来安立“此岸”呢?一定无法安立。
     
   “自且不成自,观谁而成他?”:同样,并没有独立自性的“自”成立,因为站在“他”的角度,“自”就成了“他”。若没有“自”这一观待处,观待谁而成立“他”呢?如果一定有不观待而成立的“他”,为什么执取彼五蕴者认为是“我”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60、阅读本论原文,具体说明应当如何灭除我爱执?

  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思惟:
  一、思惟我爱执过患与他爱执利益  
  二、视我爱执如怨敌而令不生  
  三、遮止以身财善根攀缘自利  
  四、以思惟过患遮止身等攀缘自利  
  五、护持爱执有情的相续   
  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乐而生起爱执及恭敬心  
  七、思惟对有情利益及损害的结果  
  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暂时、究竟之功德
      
  一、思惟我爱执过患与他爱执利益
      
  谓由于自贪著力故,起我爱执,由此执故,无始生死乃至现在,发生种种不可爱乐。欲修自利作自圆满,行非方便,经无数劫,自他二利悉无所成,非但无成,且惟受其众苦逼恼。
      
  由于贪著自我的力量而生起我爱执,由此邪执,从无始生死直至如今,产生了种种不悦意的苦恼;虽然想修持自利为自己求得圆满,但所修的并非成办自利之方便,如此经历无量时劫,自他二利一无所成,不但未成,反而唯一遭受众苦的逼恼。
      
  若自利心移于利他,则早定成佛,圆满自他一切利益。由未如是,故经长时劳而无益。
      
  若将念念自利之心移至利他上,则必定早已成佛,圆满了自他一切利益。由于未能自他相换,导致长劫劳苦却未成办任何实益。
      
  通过上述正反面的观察,可以发现:由不同的行为取向,会导致苦乐悬殊的结果。以我爱执,不仅无法实现自他二利,反而把自己送入苦海;以他爱执一味利他,毫不考虑自己,却能速疾成佛、圆满二利。
      
  二、视我爱执如怨敌而令不生
      
  今乃了知第一怨敌即我爱执,应后依止念及正知,坚固决定励力灭除。其未生者当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
      
  如今才醒悟,第一号怨敌即是我爱执,今后应时时刻刻依止正念、正知,下定决心努力歼灭这个贼子。我爱执没有生起时,不让它生起;刚产生时,让它当下消灭,不再延续。因此,首先必须认识真正的敌人,认识之后再依正知、正念全力歼灭。
      
  三、遮止以身财善根攀缘自利
     
  如是不执自言,不护自品,当数修心,将自身财及诸善根,悉无顾虑惠施有情。
      
  这样不执著自己,不护持自己方面,应当数数修心,将自己的身体、资财及善根等,毫无顾虑地全数惠施有情。
      
  又施彼已即应利彼,不应于彼而行邪行,故于身等应当灭除自利之心。
      
  接着思惟:既然一切都已施予有情,就已属于他人,应当以此利益他,不应损害他。所以,对于身、财、善根等,都要灭除以之利益自己的心。
      
    四、以思惟过患遮止身等攀缘自利
      
  若见身等弃舍利他、攀缘自利,或身语意而反于他作损害缘,应作是念而正遮止:此于往昔亦曾令受无边众苦,现今若于相似利益而生错误,随彼转者,当生大苦。
      
  若见身体等舍弃了利他而攀缘自利,或者身语意反而成了损人的工具,则应提起正念遮止:这个自利心,往昔让我遭受无边痛苦,现在我若仍错认相似利益,随它而转,一定又会生起大痛苦。如此警觉后,立即将攀缘自利的心拉回到利他上。
      
  五、护持爱执有情的相续
      
  如是数思爱他胜利,当由至心发生勇悍,弃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续。
      
  这样反复思惟爱他的殊胜利益,要从心底深处发起勇悍。“舍弃他众之心”,未生时不让它生起,已生时不让它相续。
      
  于他令发可爱、可乐、可意之相,如昔于自爱乐执着,今于他所应令发起爱执之心。如云:“应执余如我。”
      
  让心对其他有情发起可爱、可乐、可意之相。过去对自己如何爱执,现在对有情也应发起同等的爱执之心,如《入行论》所说:“应当爱他人如爱自己。”
      
  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乐而生起爱执及恭敬心
      
  如何才能生起爱他如己之心呢?方法就是念恩、思惟利益,以此为因即能生起爱执有情之心。
      
  能发如是爱执有情,其因谓当念彼恩德,或见于自所作饶益。
      
  能引发如是爱执有情之心的因,就是要忆念有情的恩德,或者,通过观察而见到有情对自己所作的饶益。
      
  七、思惟对有情利益及损害的结果
      
  此如《令诸有情欢喜颂》61说,若杀有情,则能引其堕三恶趣,若救其杀,能引善趣复得长寿。若于有情不与而取及施资财,发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恶趣。
      
  《令诸有情欢喜颂》中,首先这样对比杀生与放生而显示因果:若杀害有情,以此恶业能把你牵入三恶趣,若救护即将遭杀的有情,则能引生善趣并获长寿。以此类推,若对有情不与取及布施财物,或对其生起嗔心及修慈悲,也分别能引生善趣与恶趣。
      
  所以,损人就是损己,利人就是利己。
     
  特缘有情乃得发心,为利有情始修诸行,是故成佛亦须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满。
      
  特别就成办佛果而言,只有以有情为所缘境,才能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才开始修菩萨行。所以,成佛也需要有情,须依有情,才能圆满布施等波罗蜜多。
     
  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暂时、究竟之功德
      
      《释菩提心论》62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
      
  论中首先略说:在世间善趣和恶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悦意、不悦意果,都是因为对有情作利益和损害所引生的。
      
  “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
      
  无上佛果尚且都须依于有情而获得,何况人天财富,梵天、帝释、猛利天、四大天王(护世)的受用,无一不是从利益有情而产生的,对此又有何可惊奇的呢?
      
  “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中有情感受的种种痛苦,都是从损害有情而引起的。
      
  “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在恶趣中,众生感受的饥渴、互相打击、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难以遮止、无穷无尽,都是损害有情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61、如何修才能对有情发起爱执之心?能否不依有情而成佛?请说明理由。

  思惟一切过患归于一“我爱执”

  从现世思惟我爱执的过患
  今生显现的任何不吉祥,都来源于我爱执。今生一切的过患都来自我爱执,这是真正损害我、让我不得安乐的敌人。所以,唯一要对我爱执生嗔,不应嗔他人。

  人类所有的苦难都来自我爱执
  进一步思惟: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团体间的竞争,人与人的冲突,都是以我爱执所引起的。三界最大的魔王,就是人们心头的我爱执。

  一切六道苦难来自我爱执
  比如,地狱众生长劫身陷刀山火海,这深重漫长的苦难,唯一是我爱执制造的;饿鬼终日饥渴不得受用,也是由我爱执悭吝不舍导致的。旁生、人、天、阿修罗中,任何不悦意的果报,都是以我爱执产生的。没有我爱执,不会感受微尘许的苦难。

  自他三世苦患来自我爱执
  先观察自己,无始至今,所遭受的三苦、八苦、六道无量诸苦,一一要归咎于我爱执。如果还不遣除,任其驻留心中,未来还会不断制造痛苦。所以,要发心帮助众生摧灭这个大魔王。

  二乘的过患来自我爱执
  声闻、缘觉不能远离寂灭衰损,不能断除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思议死、所知障,不能显现三身、四智、净土,都是我爱执的过患。以我爱执,不能为利有情而发菩提心,由此不能入大乘之门、成办大菩提果。

  思惟一切利益归于一“他爱执”

  以上每一条都可以从反面思惟他爱执的利益。

  时间上,不论过去、现在的利益,还是未来生生世世的利益;体性上,不论世间有漏的利益,还是出世间无漏的利益;总别上,不论各种分类的利益,还是总体的利益,不论个人的利益,还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阶段上,不论初发菩提心,还是中间修持六度,最终成佛,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爱执。正是因为爱惜众生:才会想救护他们,也才让我们长寿;才会想解除众生的饥寒而布施衣食,也才让我们富裕。如是一一详细思惟,才知道真正能给予自己无限利益的最大亲人,就是“他爱执”。

  不依有情而成佛决无此理

  如《入行论》说:“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佛因为消除了“我爱执”、取修“他爱执”而成佛,欲证佛果者,理应投入修持这一究竟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1:00 , Processed in 4.08983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