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桑叶有解痉作用。

2. 桑叶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桑叶煎剂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外,还可杀灭钩端螺旋体。

3. 桑叶有抗炎作用。

4. 桑叶有降血糖作用。其所含的蜕皮甾酮对多种方法诱导的血糖升高均有降糖作用,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元,但不改变正常动物的血糖。

5. 桑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桑叶提取液给狗麻醉后股静脉注射,出现暂时血压降低,但不影响呼吸。

6. 桑叶对平滑肌有影响,其对动物动情子宫有兴奋作用,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

7. 桑叶还有降血脂、利尿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菊〓  〓  花(《本经》)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河北、山东等地。药材按产地、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和怀菊、川菊。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耐寒,稍耐旱,忌水涝,忌遮荫,喜肥。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临床用名有菊花、菊花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拾遗》:味苦。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又灵宝方茯苓合为丸以成,炼松脂和,每服如鸡子一丸,令人好颜色不老,主头眩。生平泽,花紫白,五月花。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

《药性论》: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日华子本草》: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胃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开宝本草》: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衍义》: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药性赋》: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散八风上注之头眩,止两目欲脱之泪出。

《汤液本草》:《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养目血。

《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而有土与水火。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本草发挥》:洁古云:甘菊花,味甘、苦,养目血。

《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野菊,治痈肿疔毒,瘰疬眼息。

《本草经疏》:菊花生发于春,长养于夏,秀英于秋,而资味乎土,历三时之气,得天地之精,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浅疔犹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三六九十二月,采叶、茎、花、根四物,并阴干百日,等分捣末,酒调下钱许。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气平、寒。属土与金,有水火,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类颜色多品,应候黄小为良。苦者胃气反伤,甘者阴血兼补。为使一味,宜桑白皮。驱头风止头痛晕眩,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变老人皓白成乌,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葛花煎汤。散湿痹去皮肤死肌,安肠胃除胸膈烦热。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腰痛陶陶,亦堪主治。

《本草乘雅》: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菊,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不媚者则耐久。

《药性解》:甘菊,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枸杞根、桑白皮、苍白术为使。
按: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症,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息息矣。须用味甘者佳,若苦者为苦薏,大伤胃气,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寒,味甘,无毒。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煎汤。利一身气血,逐四肢游风。然春夏取叶,夏季取枝,秋取花,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但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

《景岳全书》:白菊花根善利水,捣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闭,味甘色黄乾,能养血散风,去头目风热、眩晕疼痛、目中翳膜、及遍身游风风疹。作枕明目,叶亦可用。味苦者性凉,能解血中郁热,清头目,去风热眼目肿痛流泪;根叶辛香,能消痈毒,止疼痛。…野菊花〓  根叶茎花皆可同用。味苦辛。大能散火散气,消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亦破妇人瘀血。孙氏治痈毒方,用野菊连根叶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或同苍耳捣汁,以热酒冲服。冬月用干者煎服,或为末酒服亦可。

《本草备要》:祛风温,补肺肾,明目。

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脏,肺,肾。以制火而平木。心、肝。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头目眩运,风热。散湿痹、游风。术、枸杞、地骨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

《本经逢原》:菊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为去风热之要药,故《本经》专主头目风热诸病,取其味甘气清,有补阴养目之功。盖益金则肝木平而风自息,补水则心火制而热自除矣。其治恶风湿痹者,以其能清利血脉之邪,而痹湿得以开泄也。又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紫者入妇人血分。观《金匮》侯氏黑散、《千金》秦艽散,俱用菊花为君,时珍所谓治诸头目,其旨深矣。近有一种从番舶来,六月开花,但有正黄而无间色,岂特黄州脱瓣为异哉?

《本草崇原》: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花有黄,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

《本草求真》:野菊花:[批]散火气,消痈毒。

野菊花专入肺、肝。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以辛能散气,苦能散火者是也。是以经验方治瘰疬未破,用根煎酒热服,渣敷自消。孙氏治毒方用此,连根叶捣烂,煎酒热服取汁,以渣敷贴,或用苍耳同入,或作汤服,或为末酒调,自无不可。《卫生简易方》。但胃气虚弱,切勿妄投。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

甘菊:[批]祛风养肺,滋肾明目。甘菊专入肝、肺、肾。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得天地之清芳,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禀金精之正气,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痛眩运,风浮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平木补金平木。制火,补水制火。养肺肺养则木平。滋肾,肾滋则火制。俾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愈矣。金水二脏药。是以除目翳膜,有同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

《得配本草》: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甘,平。入手太阴,兼足少阳经血分。清金气,平木火。一切胸中烦热,血中郁热,四肢游风,肌肤湿痹,头目眩晕者,俱无不治。

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疼;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

白花,肺虚者宜之;黄花,肺热者宜之。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日干用。去风热,生用;入补药,酒拌蒸,日干用。

味苦者伤胃气,勿用。

《本草经解》:菊花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金;味苦无毒,得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秉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

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气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张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心为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

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炎则刑肺金脾土,而皮肤肌肉皆死,菊花秉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

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菊花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

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以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

《神农本草经读》: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肤表之疾,但芳香则无不辛燥香,惟菊花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经疏证》:菊古作鞠,鞠,穷也。菊曷为其义为穷,将无以花事之尽耶,则不可为木芙蓉款冬等花言矣,得无以其不结实耶,则不可为宿根繁生言矣。然则穷果安在?盖穷于上者必反下,剥固九月之卦,菊正以九月花,过是即为复矣,而婆娑剥尽之在上者,纵枯且萎,仍无所谓零与落焉,则谓能使穷于上之风,若火自熄,而反其胁从之津液于根柢,讵不可欤,此本经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之义也。菊虽宿根重生,然至三月已后,新根既成,旧根遂烂,则谓其因新根坚固枯萎自脱不可欤,此本经主皮肤死肌之义也。菊之苗,烈日暴之则萎,潦水渍之则萎,最喜风为之疏荡,湿为之滋养,则谓能使风与湿之相侵者反成相养不可欤,此本经主恶风湿痹之义也。菊之气无间茎叶根花,菊之津尤能上通下达,此久服之所以能利血气,而仲景于侯氏黑散以之为君,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则风之穷于外而不归,与穷于上而不归者,其旨固不殊也,即一端而扩充之,其用不可量矣。

《本草新编》:甘菊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胃、肝二经。能除大热,止头痛晕眩,收眼泪翳膜,明目有神,黑须鬓颇验,亦散湿去瘅,除烦解燥。但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迂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方,间有用之者,又止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花不但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济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中之气也。

或问甘菊花治目最效,似乎肝经之专药,而吾子独云可退阳明之胃火,不识退阳明何等之火病耶?夫甘菊花,凡有胃火,俱可清之,而尤相宜者,痿病也。痿病,责在阳明,然而治阳明者,多用白虎汤,而石膏过于寒凉,恐伤胃气。而痿病又多是阳明之虚热,白虎汤又泻实火之汤也,万为不宜。不若用甘菊花一、二两,煎汤以代茶饮,既退阳明之火,而又补阳明之气,久服而痿病自痊。甘菊花退阳明之火病,其在斯乎。

或问甘菊花,人服之延龄益寿,至百岁外仙去者,有之乎?抑好事者之言也?吾子既遇异人传异术,必有所闻,幸勿自秘。曰:予实未闻也。或人固请,乃喟然叹曰:吾今而后,不敢以异术为一人延龄益算之资也,敢不罄传,与天下共之乎。夫菊得天地至清之气,又后群卉而自芳,傲霜而香,挹露而葩,而花又最耐久,是草木之种,而欲与松柏同为后凋也,岂非长生之物乎。但世人不知服食之法,徒作茶饮之需,又不识何以修合,是弃神丹于草莽,可惜也。我今将异人所传,备书于后,原人依方服食,入仙不难。岂独延龄益寿已哉。方名菊英仙丹。采家园黄菊花三斤,晒干,入人参三两、白术六两、黄芪十两、干桑椹十两、熟地一斤、生地三两、花苓六两、当归一斤、远志四两、巴戟天一斤、枸杞子一斤、花椒三两、山药四两、茯神四两、菟丝子八两、杜仲八两,各为细末,蜜为丸,白滚水每日服五钱。三月之后,自然颜色光润,精神健强,返老还童。可以久服,既无火盛之虞,又有添精之益,实可为娱老之方地,勿以铎之轻传,而易视之为无能。盖菊英为仙人所采,实有服之而仙去者,非好事者之谈,乃成仙之实录也。

或疑甘菊花治目,杭人多半作茶饮,而目疾未见少者,是菊花非明目之药,而菊英仙丹亦不可信之方矣。嗟乎。菊花明目,明虚人之目,而非明有病人之目也。有病之目,即可用菊花治,亦必与发散之药同治,而不可单恃之以去风去火也。夫人之疾病不常,而人之慎疾各异。菊花之有益于人目者甚多,岂可因一二病目成于外感,而即疑菊花之非明目也,亦太拘矣。若菊英仙丹,纯是生气生精之神药,非止明目已也。又乌可因杭城之病目,疑菊而并疑仙丹哉。

或疑真菊益龄,野菊泄人,有之乎?曰:有之。或曰有之,而子何以不载也?夫菊有野种、家种之分,其实皆感金水之精英而生者也。但家种味甘,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欲益精以平肝,可用家菊。欲息风以制水,当用野菊。人因《本草》之书有泄人之语,竟弃野菊不用,亦未知野菊之妙。除阳明之焰,正不可用家菊也。

《本草分经》:甘、苦,微寒。能益肺肾,以制心火而平肝木,祛风除热,明目散湿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菊花对心血管系统有扩冠、强心作用。菊花煎剂能扩张冠脉,减轻心肌缺血状态,也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耗氧量。

2. 菊花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3. 菊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试验表明,本品水煎剂和水浸剂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本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抑菌作用。

4. 菊花有抗疟作用。

5. 菊花有抗衰老作用。其煎剂给小鼠灌胃,能增强小鼠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酯质的含量,延缓动物衰老。

6. 菊花有抗氧化作用。

7. 菊花还有保护人红细胞膜、降压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蝉〓  〓  蜕(《名医别录》)

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黑蚱喜栖息于杨、柳、榆、槐、枫杨等树上。味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退翳明目、祛风止痉。临床生用,名称蝉蜕。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气味咸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妇人生子不下,烧灰水服治久痢。

《药性论》:使,主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汤液本草》:《心》云:治同蛇蜕。

《药性论》云:使。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又云: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本草纲目》: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主疗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又主哑病,夜啼者,取其昼鸣而夜息也。

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禁风无吊,惊哭夜啼,阴肿。

《本草经疏》:蝉禀水土之余气,化而成形,其飞鸣又得风露之清气,故能入肝祛风散热,如《药性论》主小儿壮热惊痫是矣。其主妇人生子不下者,取其蜕脱之义。治久痢者,以其有甘寒之功也。其鸣清响,能发音声。其性善蜕,能脱翳障。其体轻浮,能发疮疹。其味甘寒,能除风热。故陈藏主哑病。寇宗?主目昏障翳,小疮疹出不快。及今人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器夜等证,皆以其有如上诸功能也。

简误:痘诊虚寒证不得服。

《本草蒙筌》:去翳膜侵睛、胬肉满眦,眼科内诚奇。

《药性解》:蝉蜕,味咸甘,性寒,无毒,不载经络。主催生下胎衣,通乳汁,止夜啼,定惊痫,逐邪热,杀疳虫,亦能止渴。

《药鉴》:气寒,味甘咸,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大人眼目赤肿。同荆芥能除风热,入僵蚕又却风痰。用于发散药中,能清肌表之热。用于解毒药中,能除脏腑之火。痈疽外肿者,同麻黄以散之。痘疮未实者,同麻黄以疏之。

《景岳全书》:味微甘微咸,性微凉。此物饮风吹露,气极清虚,故能疗风热之证,亦善脱化,故可疗痘疮壅滞,起发不快。凡小儿惊痫,壮热烦渴,天吊口噤,惊哭夜啼,及风热目昏翳障,疔肿疮毒,风疹痒痛,破伤风之类,俱宜以水煎服。或为末,以井花水调服一钱,可治喑哑之病。

《本草备要》:轻散风热。

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露而不食。其气清虚而味甘寒,故除风热;其体轻浮,故发痘疹;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与薄荷等分为末,酒调服。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又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

《本经逢原》:蝉蜕去翳膜,取其蜕义也。治皮肤疮疡,风热破伤风者,炒研一钱,酒服神效。痘后目翳,羊肝汤服二钱,则翳渐退。更主痘疮发痒,若气虚发痒,又当禁服。小儿夜啼,取蝉蜕四十九枚,去前截用后截,为末分四服,钩藤汤服之即止。惊啼加朱砂二字,若用上截,即复啼也。小儿惊痫夜啼,痫病寒热,并用蝉腹,取其利窍通声,去风豁痰之义,较蜕更捷。

《本草崇原》:古人用身,后人用蜕。蜕者,褪脱之义。故眼膜翳障,痘瘄不起,皮肤隐疹,一切风热之证,取而用之。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矣。

《本草求真》:蝉蜕专入肝,兼入皮肤。止一虫壳,味甘气寒,如何主治甚多?盖蝉本木余气所化,饮风露而不食。其言能治肝经风热者,因体气轻虚而味甘寒之意也;其言能治妇人生子不下,及退翳膜侵睛胬肉满者,因其性有善脱之意也;其言能治皮肤疮疥瘾疹者,以其所取在壳之意也;皮以治皮意,时珍曰:治皮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各从其类也。其言能治中风不语者,以其蝉声清响之意也;声以通声。其言能治小儿夜啼者,以其昼鸣夜息之意也。古人立药治病,何在不有义存,惟在人细自审用耳!

《得配本草》:咸、寒。入手太阴经。除风热,发痘疹,下胞胎,通乳汁,杀疳虫,治瘾疹。
得朱砂,止小儿夜啼。配薄荷,治风热痒。调葱涎,涂破伤风;入羊肝,治痘后目翳。
入寒药,直达肺经,解热止渴。

多服泄元气。

《本草新编》:蝉蜕,去目内翳膜、并侵睛努肉。小儿痘疮,用之以护目,断不可少之药也。或问蝉蜕护目,去目内翳膜,有之乎?曰:有。但宜知所以用之。蝉蜕护目者,护痘疮未出之目,非护痘疮已坏之目也。凡痘疮现头面甚多者,须护其目。先用蝉蜕入于发表之中,则双目断无出痘之理。若已见点于目中,又何能救之使消哉。

或问蝉蜕消翳于目中,宜乎目中之翳无不消之矣,而谓止能护目,使翳之不生,不能消已成之翳。是蝉蜕非消翳之品乎?曰:蝉蜕消翳,古人盛称之,岂无所验而云然。古人谓消翳者,消凡目之翳,非消痘疮之翳也。凡目之翳,可少用之以成功,痘疮之翳,虽多用之亦无益也。

《本草分经》:甘,寒,轻清。散风热,发痘疹,退目翳。治皮肤疮疹及小儿夜啼。

《医学衷中参西录》:无气味,性微凉。能发汗,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病初得之要药。又善托隐疹外出,有皮以达皮之力,故又为治隐疹要药。与蛇退并用,善治周身癞癣瘙痒。若为末单服,又善治疮中生蛆,连服数次其蛆自化。为其不饮食而时有小便,故又善利小便;为其为蝉之蜕,故又能脱目翳也。

蝉亦止小儿夜啼,又善医音哑。忆一九三六年秋,余友姚××,偶为外感所袭,音哑月余,余为拟方,用净蝉退(去足土)二钱,滑石一两,麦冬四钱,胖大海五个,桑叶、薄荷叶各二钱,属其用水壶泡之代茶饮,一日音响,二日音清,三日全愈。以后又用此方治愈多人,屡试屡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蝉蜕有镇静、抗惊厥作用。蝉蜕醇提物能使小鼠的自发活动减少,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有显著的镇静作用。蝉蜕水提液灌胃给药,能降解硝酸士的宁引起的动物惊厥死亡率,因而有一定抗惊厥作用。

2. 蝉蜕有解热镇痛作用。

3. 蝉蜕有抑制免疫与抗过敏作用。

4. 蝉蜕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5. 蝉蜕可显著减缓家兔心率,对红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蝉蜕水提液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蝉蜕煎剂有阻断颈上交感神经节传导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牛〓  蒡〓  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疮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升多于降,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藏器主风毒肿,诸瘘。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无毒。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生吞一粒,即出疮头。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泻热解毒。

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肉反出如花状。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深得表里两解之义。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煎剂和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股沟表皮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菌群均有抑制作用,并对Epstein-Barr病毒抗原表达有抑制作用。

2. 牛蒡子有抗肾病变作用。所含牛蒡甙及甙元对氨基核苷引起的大鼠的肾病变,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另外,牛蒡子甙元对免疫性肾炎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3. 牛蒡子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4. 牛蒡子有抗肿瘤作用。

5. 牛蒡子有降血糖作用。

6. 牛蒡子有降眼压作用,本品煎剂2.5g/kg剂量给家兔灌胃,可使正常家兔眼压轻微下降,但不能阻止水负荷所致的兔眼压升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8 02:49 , Processed in 0.292747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