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眷西

[大德开示] 《竹窗随笔》白话译解(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66. 二种鼠

【原文】 家鼠穿墉走梁。循床入箧。累累然与人近。而逃形避影。自古无能豢而狎之者。松鼠以山岩为国。树杪为家。若方外之士化外之民。而人得置之襟怀。驯如慈母之抚赤子。此其故何也。意者。宿习之使也。彼家鼠。其昔穿窬之盗者耶。彼松鼠。其昔为人之服役者耶。均之畜生。而不无彼善于此也。术不可不慎也。

【译文】 家鼠穿过高墙跑过房梁,沿着床边钻箱入柜,无数次与人接近,而又逃避躲藏,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够豢养并且亲昵它们。松鼠是以山岩为自己的国土,树枝上面为自己的家,它们如同世外的高人和没有教化的边民。而人们得到松鼠放在怀中,温驯它就像慈母在抚摸刚出生的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过去世的习气所形成的吧。那些家鼠,就是过去翻墙钻洞的盗贼吗?那些松鼠,就是过去为他人做工当差的吗?同样是畜生,却不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用什么技能不可不慎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67. 僧习

【原文】 末法僧有习书。习诗。习尺牍语。而是三者。皆士大夫所有事。士大夫舍之不习而习禅。僧顾攻其所舍。而于己分上一大事因缘置之度外。何颠倒乃尔。

【译文】 末法时期,僧人中有练习书法的,练习写诗的,练习写文章的。而这三项呢,本来是世间贵族知识分子所爱好的事,现在这些贵族知识分子都舍弃这些事不练而练习禅法了,僧人倒是对人家舍弃的东西用功,而对于自己本份上解脱生死这样的“一大事因缘”却放到一边去了,怎么会如此颠倒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68. 古今人不相及

【原文】 本朝尊宿。自洪武至今。殆不多见。无论唐宋。只如元之中峰、天如诸老。今代唯琦楚石一人可与驰骋上下。况古之又古耶。得非世愈降障愈深耶。豪杰固无文王犹兴。毕竟星中之月而已。然则末法中人。不可妄自尊大而轻视古德。又不可甘心暴弃而不为豪杰也。

【译文】 本朝尊敬的前辈,从开国初到现在,不太多见。唐宋不用说了,就是如元代的中峰明本禅师、天如惟则禅师等这样的老前辈,本朝代也只有楚石梵琦禅师一人可以相比了。何况古代的古代呢?莫不是时代越往后障碍就越深了吧?孟子说“豪杰之士就算是没有文王的赏识也还是会奋起的”,毕竟是星星中的月亮而已。然而末法时期的人,不可以妄自尊大轻视古代的大德,也不能甘心自暴自弃而不当豪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69. 物不迁论驳

【原文】 有为物不迁论驳者。谓肇公不当以物各住位为不迁。当以物各无性为不迁。而不平者反驳其驳。或疑而未决。举以问予。予曰。为驳者。固非全无据而妄谈。驳其驳者。亦非故抑今而扬古。盖各有所见也。我今平心而折衷之。子不读真空。般若。涅槃三论。及始之宗本义乎。使无此。则今之驳。吾意肇公且口挂壁上。无言可对无理可伸矣。今三论发明性空之旨。罔不曲尽。而宗本中又明言缘会之与性空一也。岂不晓所谓性空者耶。盖作论本意。因世人以昔物不至今。则昔长往。名为物迁。故即其言而反之。若曰。尔之所谓迁者。正我之所谓不迁也。此名就路还家。以贼攻贼。位不转而易南成北。质不改而变鍮为金。巧心妙手。无碍之辩才也。故此论非正论物不迁也。因昔物今物二句而作耳。若无因自作。必通篇以性空立论。如三论矣。兹径以不晓性空病肇公。肇公岂得心服。是故求向物于昔。于昔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此数言者。似乖乎性空之旨。然昔以缘合不无。今以缘散不有。缘会性空既其不二。又何烦费辞以辨肇公之失哉。或问。何故彼论通篇不出此意。曰。以有缘会不异性空之语在宗本中。观者自可默契耳。若知有今日。更于论尾增一二语结明此意。则驳何由生。吁。肇公当必首肯。而不知为驳者之信否也。

【译文】 有人批驳东晋僧肇大师著的《物不迁论》,认为肇公不应当说事物的各种状态是不变的,而应当说事物都没有自性是不变的。但替肇公抱不平的人又反驳那些批驳的人。也有疑惑而不知谁对的人,带着问题来问我。我说:“批驳《物不迁论》的人,自然不是全无根据而随便乱说的;反驳的人,也不是故意贬低当世而褒扬古人,只不过是各执所见罢了。我现在就平心静气的来客观分析吧。你没有读过肇公的《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磐无名论》以及《宗本义》吗?假使没有读过,那么现今对肇公的批驳,我觉得肇公就只好把嘴挂到墙上去,没有话可以回答,没有道理可以讲了。要知道肇公的三论,解说性空的义理,没有不详尽的。而《宗本义》中,又明确讲到缘会与性空是一体的,怎么会不知道所谓性空是什么呢?他提出论点的本意,是因为世人以为从前的事物不能留存到现在,从前的事物永远逝去了,叫做物迁,即事物的变化。所以肇公针对这种观点反着说,比如,你所说的迁,其实也正是我所说的不迁,这叫做各就各的路回家,以贼攻贼。位置不动而南方变北方了,质地不改而矿石变为金了,巧心妙手,辩论的才华没有一点挂碍啊。所以这个论证不是正面去论物不迁,是根据过去的事物和现在的事物这二句引伸出来的,若是没有什么原因就产生论,那全篇都必定以性空立论,那就如同肇公的三论了。现在竟然以“不懂性空”来批评肇公,肇公哪能心服呢?所以说:‘求向物于昔,于昔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这几句话好像不符性空的道理。可是过去事物存在是因缘合和,故不是没有,现在事物不存在是因缘散离,故不是有。既然缘会性空本来是一体,又何必不厌其烦费了那么多话辨驳肇公的错失呢?”有人问:“为什么《物不迁论》整篇文章中都没有表达这个意思呢?”我说:“因为有‘缘会不异性空’的话在《宗本义》中提到了,读者自己可以心领神会。”若早知有今天的情形发生,肇公就更在论文的结尾处增加一二句说明此意,则哪里会有批驳的事发生呢。吁!肇公应当会同意的,但不知那些批驳的人会不会相信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70. 碧岩集

【原文】 圆悟作碧岩集。妙喜欲入闽碎其板。浅智者遂病圆悟。不知妙喜特一时遣著语耳。夫雪窦百则颂古。先德谓是颂古之圣。而圆悟始为评唱。又评唱之圣也。而不免为文字般若。愚者执之。故妙喜为此说。碎学人之情识也。非碎碧岩集也。其言碎者。仿佛云门一棒打杀之意也。神而明之。碧岩寸寸旃檀。执而泥之。一大藏板皆可碎也。噫。可与知者道也。

【译文】 宋代杨岐宗的圆悟佛果禅师创作了《碧岩集》,妙喜宗杲禅师想到福建去粉碎《碧岩集》的底板,智识浅陋的人就跟着批评圆悟,不知妙喜完全是一时的消遣话。云门中兴之祖宋代雪窦重显禅师作了《颂古百则》,以前的大德称他是颂古之圣,而圆悟是最早为《颂古百则》评唱的,也是评唱之圣啊。但难免是文字上的般若,愚昧的人就很执着文字,所以妙喜有这句话,是要粉碎掉后来学人的执着,不是粉碎《碧岩集》啊,他说粉碎,就好像云门宗创始人五代的云门文偃禅师“一棒打杀”的意思啊。能够领会精神而且明白意义,《碧岩集》就好比木材,每一寸都是上等木材,如果执着而且拘泥文字表面意思,那么整部大藏经的底板都可以粉碎了。噫!也只可以对明白人说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71. 兜率悦张无尽

【原文】 张无尽将见悦公。悦云。吾当深锥痛扎此人。或谓诸官人多喜承顺。恐恶发。悦云。我不过退院而已。因尽力逼拶。无尽由此了悟。愚谓悦公妙手陶铸。其贤固不必论。而无尽委身知识。穷参力究。终得发明。真士大夫学道之模范也。

【译文】 宋朝丞相张无尽居士将要见兜率从悦禅师。从悦说:“我当狠狠地刺激这个人。”有人劝说“做官的人大多喜欢奉承,刺激他恐怕发生不好的事”。从悦说:“我大不了不当住持罢了。”因而从悦在佛法上全力相逼,张无尽也就因此了悟佛法了。我认为悦公真是培养学佛人的妙手,他的贤明自然不用说了。而无尽能放下架子向善知识学习,深入参究,终于有所了悟,真是贵族人士学道的模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72. 宗门问答

【原文】 古尊宿作家相见。其问答机缘。或无义无味。或可惊可疑。或如骂如谑。而皆自真参实悟中来。莫不水乳投函盖合。无一字一句浪施也。后人无知效颦。则口业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谚语。傍人听之。亦复无义无味。可惊可疑。如骂如谑。而实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谈。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语。而二人者。则默契如水乳。如函盖矣。今不如缄口结舌。但向本参上著力。只愁不悟。不愁悟后无语。

【译文】 古时修行的老前辈相见,他们问答的机巧因缘,有的没什么意思,有的可惊可疑,有的像是骂人或开玩笑,然而都是从真参实悟中来的,莫不是水乳交融,函盖吻合,没有一字一句是多余的。后来的人无知,像东施效颦那样模仿,所造口业可就不小了。譬如两个同乡的人分别很久了,在千里之外忽然相遇,两人相对用家乡语或隐语或谚语谈话。旁人听到,也没什么意思,或可惊可疑,或像骂人或像开玩笑。而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话,旁人当然不知道在说什么,但他二人却互相默契就如水乳交融,如函盖吻合啊。所以今天的人不如闭上嘴少说话,但只要向自己内心下功夫,只发愁不开悟,不会发愁开悟后没话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73. 醉生梦死

【原文】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译文】 “醉生梦死”,是老话了,其实也是最有道理的话了。世间人大约分为贫贱和富贵二种,贫贱的人当然是早晚都在忙着生计,富贵的人也是早晚忙着享受世俗的快乐。苦乐的感受不同,他们的忙却是一样的,忙到死为止。心却没有完结,带着这个心去,又出生,又忙碌,又死亡,反反复复。昏昏沉沉,如醉酒中,如在梦中,经百千劫,也没有个完。明明朗朗的独自清醒,大丈夫应当这样才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74. 真道人难

【原文】 凡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而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转者一二。如是最后。名真道人。难乎哉。

【译文】 一般造业的人如果有一百个,那么为善的人也就只有一二个;如果为善的人有一百个,那么修习佛道的人也就只有一二个;如果修习佛道的人有一百个,那么持久的人也就只有一二个;如果持久的人有一百个,那么坚持不懈,久之又久,直到成就大智慧、心不退转的人也只有一二个。像这样依次类推到最后,那才是真道人。太难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75. 空所空尽

【原文】 或曰。老子清静经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等语。即楞严空所空尽之义。予谓。楞严初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今以清静名经。是动相不生而静相犹生也。静且未空。尚何论空空。

【译文】 有人说,老子的《清静经》中讲“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等语,就是《楞严经》的“空所空尽”的意思。我说,《楞严经》曾讲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而今用清静二字作为经名,说明动的形态虽然不生而静的形态还生啊。静都没有空,又哪里谈得上把“空”空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2 , Processed in 0.287351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