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大德开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门品偈颂-能救世间苦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以上是开七难为十二难而来重说。以下是将三毒二求包括起来总说。

    以上说的十二难,是说从外逼来的灾难;从内生起的是三毒二求。把这总括起来,所以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众生的苦,诚然是无量无边,但那苦的根本,则是贪瞋痴的三毒。
    在佛教中,众生就是因三毒而得名的,所以除佛以外,就是菩萨、缘觉、声闻,尚有微细的三毒烦恼,而最厉害的,则是六道的众生。

    在六道中,瞋恚最重的是地狱,贪欲最重的是饿鬼,愚痴最重的是畜生;瞋恚比较轻的是修罗,贪欲比较轻的是人间,愚痴比较轻的是天上,这是从精神上来分类。我们人虽然说贪欲比饿鬼少,但因贪欲引起的痛苦,却如恒河沙一般。在如恒河沙的痛苦中,尤以生、老、病、死的四苦,和爱别离的悲哀,怨憎会的烦恼,求不得的愁闷,五阴的炽盛,苦坏了我们,所以说这个世间如似一个大的苦海。

    但观音的妙智力,能救这个世间的苦。观音的妙智力,是说的什么呢?「妙」,是不可思议之义,所以可说是我们凡夫不可思议的大智能力。

    这个智能的力,能拔三毒之根本,能给我们安乐。我们受苦是为的什么原因?这原因就是起于身口意的三业,起苦的业又是从那里来呢?那就是因为智能的眼被蒙昧了,不能知道真的道理是从惑生出来的。要想断惑证真,则首先应不要造感苦的业,不造业就不忧愁苦恼,所以在忏悔时念的文句有: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贪瞋痴的根本是惑,惑是基于无明,因有无明之故,所以昧于诸法实相之理。因为在迷而入迷,所以起贪瞋痴的三毒。断这根本惑而证真理,是从知识方面着手而再加上修持。观世音菩萨以其妙智力救世间苦,是情感方面的慈悲再加上智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菩萨以此妙智力而行慈悲,救一切世间之苦。前面所讲的十二难,是从外来的,所以这叫做外业。救这些苦名为外业解脱。这四句颂是救从内生起的因贪瞋痴而造的诸恶业,这可以看作示现内业解脱。

    普门品偈颂-三业赞歎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这是三十三身的总说,已在前面所讲的能救世间苦的是妙智力,这妙智力是体;把这妙智应用出来而成神通力,这是用;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这是相。

    妙智力如镜的光明,神通力如镜中所映现的森罗万象的影子,所以观音不离体相用,而能得到自在。

    神通力,是指由智能的活动而得的自--由自在,佛与菩萨均具有神通力。能观察我们经验以上的事叫天眼通、天耳通,凡事都能如意的叫神足通,察知他人之心的叫他心通,知道过去的宿命叫宿命通,断尽一切烦恼叫漏尽通,这皆是指不凡的智能活动而言。

    现在观音菩萨具足这些神通力,普渡众生。「广修智方便」是在殊胜的用中,繁兴万行,以一切权智方便化度众生。「十方诸国土」总指虚空中的一切世界。「无刹不现身」的「刹」,是国土之义,即是没有一个国土不现身说法,所以是不光指三十三身。

    真理遍满于宇宙,到处都是观音现身的地方。例如我们平日所见的开水壶中的水蒸气,瓦特见了而发明蒸气的力量;由于纸鸢的在线,富兰克林知道了电的存在;因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牛顿因此知道了万有引力;郊外的花草供诗人的吟咏;松间的明月,引起游子的乡思;见到贫穷乞丐的人,则生慈悲之心;见到衰残老病者,则感到世间无常;像这些无一不是观音的示现。

  「种种诸恶趣」,是指四圣以外六道轮回的众生,尤以六道中的地狱、鬼、畜生,叫做三恶趣。「生老病死苦」,就是人生的生、老、病、死的四苦。渐次把他消灭。照字面似属外力所致。其实佛菩萨教我们要想得到解脱,唯有拿出自己真智来,达观诸法实相的真理,才能灭却这些恶趣和四苦。所谓「个个面面观自在,人人一生普陀山」,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想到观自在不是他人,用这样来不断地修养,这是最重要的。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能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初四句,是三业赞歎中的意业赞歎,即观音从意业上显示化度众生的殊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能观、慈观、悲观,这些叫菩萨的五观。这五观可以看作是前面观音妙智力而分出的。因此,分之是五观,摄之则是一个妙智力。五观中的真、净、智三观,古来皆配合空假中的三谛来说明,仔细想想,实在没有那么拘泥的必要。

    观音菩萨,因有五观的妙力,所以叫观自在。这个五观,完全是观音根本智与后得智分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观音本来安住在大涅槃的境界,但因要度众生,所以就分出五种妙用。「真观」是说的什么呢?可以看作是观音大悟的根本智,也可以说是「智观」,在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中说:

  「此灵觉之性,从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不生,未曾不灭,未曾不有,未曾不无,未曾不秽,未曾不净,乃至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以言语不可取,以境物不可会,诸佛菩萨与一切含灵相同,此是大涅槃性。」

    如此大涅槃性,就是大悟的真观;大悟的真观,就是大涅槃的本性。

  「清净观」,到了觉悟真观的圆满之后,心地根本即是清净。所以那映现万物诸缘,虽现那个相而不染著,其不染著即清净观,《圆觉经》中说: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本清净故,色尘清净;色尘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照这样次第说,地水火风的四大、十二处、十八界或二十五有,乃至天地宇宙,完全是清净的一圆觉界,这个即是观世音的清净观。

  「广大智能观」,这是说从真观与清净观而观一切众生,垂无缘的大悲而救济之,称为大智能,由此即能表现所证的后得智。因菩萨有真观与清净观,就自然而生出济度众生的心,此即为广大智能观。

    但是,广大智能观为什么称为无缘大悲呢?因为无缘大悲实在是大乘菩萨的愿行,超过了权乘的爱见大悲。

    爱见大悲又是说的什么?在《维摩经》中也有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爱见大悲的权乘,不知生佛一如,认为众生实是迷于生死,与佛并不是同伴,随入实有的邪见,存利益之相,所以《维摩经》中认为这是可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无缘大悲与爱见大悲的区别,梦窗国师有个譬喻说得很好:
    在街头巷尾常见到那求乞的乞丐,有的是本来生在贫穷的人家,从幼年就是很穷困的;有的是本来生在富贵的人家,后来因种种事故而破落了。在这两类乞丐之中,我们见到本是生于富贵家庭中的乞丐者,是很容易生起怜愍的心,这怜愍心,甚于见到那本是贫穷之家的乞丐者。这就好似实大乘菩萨的慈悲,见一切众生本来与诸佛同体,无生死之相,因众生忽起无明一念,在本无生死中而生出生死之相,这都是如梦如幻不实在的。而权乘的菩萨则不同,以为众生如那本是生于贫穷之家的乞丐,实有沉溺于生死,因而生起爱见大悲。

    实大乘菩萨的无缘大悲(或称同体大悲)与权大乘菩萨的爱见大悲分别就在这里。

    观音已达乘的极位,从真观与清净观而观众生之时,都看作与诸佛同体。本是生在富贵之家,但因一念之差,致使家庭破落,流为乞丐,不能不更为生起无缘的大悲。从这本是无缘的大悲,所以众生的生死也好,烦恼也好,生死不应该为生死,烦恼不应该为烦恼,想要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

    曾有人这样问黄檗禅师:

  「诸佛如何行大慈悲?如何而为众生说法?」

    黄檗禅师回答道:

  「诸佛行慈悲,因无缘故名大慈悲。慈,不应该看作有佛可成;悲,不应该看作有众生可度。其所说法,无说,无示;其问法者,无问,无得。譬如幻师为幻人说法。」

    这样看来,一切众生本来是同体的贵人,没有应度的,也没有应成的,如幻师对于幻人,如假说法,如假听法。只因众生从贵人之家迷而出去,说法度众生不过令其归家,如此来看度众生听法,方是菩萨的广大智能观。

    这个生佛一如叫平等的智观,以此度众生,所以不是爱见大悲而是无缘大悲。

  「悲观」与「慈观」,是从广大智能观分出来的,拔众生的苦是悲观,与以真观、清净观的至乐,使还诸佛同体的本家,是慈观。

    这个「慈」与「悲」,直是无缘大悲。

    因此,观音菩萨,有著根本后得二智,二利已经圆满,所以要「常愿常瞻仰」。常愿大悲者的施救,常瞻仰大悲者的功德。
    总而言之,真观,是契证涅槃的根本智,从真观中映现万物而不染著,是清净观,次起生佛一如的是广大智能观,即是无缘大悲的悲观与慈观。

  「无垢清净光」,是总合前面的五观,五观一一皆是无垢清净。尤其是指观音的那个没有染著的清净的智观,为无垢清净的智光。这种智光,能照破一切烦恼的黑闇。在《无量寿经》中,弥陀十二光之中的超日月光,就是这种光。「慧日破诸闇」,就是说的这种意义。

  「能伏灾风火」,在风、火二灾之外,应该要加一水灾,因受偈文字数的限制,把它略去了。那清净无垢的慧日,不单能破诸黑暗,同时更能伏除风、火、水的三灾。

  「普明照世间」,是说观音的无垢清净光,像太阳照著大地,照得世间普遍光明,照得世间一切黑暗灾难消灭。

  「诸闇」,也可称心的光明被烦恼蒙蔽了,或称风水火灾。要使无明烦恼的风、贪欲瞋恚的火、爱欲执著的水,都破除了,使我的心光明到没有一点污秽的状态,若从自心上言,就是确实悟到诸法的道理,发觉到「原来这样才对」,这时候就是智能之光照著我的心,等到知道「我错了!」有这种忏悔之念发生时,心里的黑暗就完全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这里是赞歎观音说法的情形,虽是口业赞歎,但应以口业配合三业来看。悲体的戒,是指说法者的口业,如响亮的雷震;这位说法者的意业,如同和蔼的大云;这位说法者的身业,如同完美的人格。

    悲是拔苦为体,观音见一切众生陷于积聚的罪业苦痛之中,而发大悲心,令一切众生,知道防非止恶,其操持之坚固,好似百雷的震动,而能慑伏万物,灭尽一切非的和恶的之意。

    慈是能与一切众生之乐,观音的伟大,就在他不单能拔众生的苦,而且能赐给众生的乐,好似天空布满了和蔼的慈云,再来降下法雨似的甘露。这个其味香美的甘露,喻如实相之法,无上真理,以此才能灭除烦恼的火焰。

    在我们的心上,如果也持有坚固拔苦的精神,赐给一切众生快乐的悲心,则自己觉得烦恼心火,自然就会灭却了。这在我们修养上可以体验得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在长行中已经讲过,观音是施无畏者。现在此处再说,若有众生进入官处或军阵之中,只要念彼观音之力,自然会使七难三毒等害我的怨敌,完全退散,而能得到不畏。

  「诤」是争论,「讼」是诉讼。生起一切争论、斗口、诉讼时,或于军阵中到了战争需要舍命时,虽说有许多的恐怖畏惧,但若这时,能念观音之力,就可退散一切的众怨。好比在我们的内心,常有无明烦恼相争相战,没有一刻的安定,可是你如能够想念观音的真观、清净观、广大智能观,思维观音的慈观、悲观,则什么也无所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前面是举观音的五观,这里再来说五音,由五观的启发而成为五音,所以五观是主观的观念、观想、观察,而五音是客观闻得的音声;但又不必限于什么音声,如「妙音」也可以看作妙色、妙香、妙味、妙触、妙法。然而在六根中,从耳根第一的意思说,所以以音声为代表。「妙音」与「观世音」,是融和前面的真观与清净观进而为广大智能观。虽同是广大智能观,但妙音的方面是以即空而观中道,这就是前者向上的,后者向下的;前者双遮空有,后者双照空有,结果是一样。

    如果知道《法华经》的心要,则峰岭的风、池中的浪,无不是妙音;世上买卖的音声也无不是法音。观音即是以妙智观照世间苦恼众生的称名之音,而来寻声救苦。

  「梵音」,是菩萨说世出世法,皆清净无染之义。即在清净观上而立万法。「胜彼世间音」,是超越世间之差别而立于真观之上。菩萨目见耳闻,皆绝对平等之意。运用这个而成慈观、悲观。菩萨以慈悲救世,如同大海的潮水,终日都在活动著,而一点不停息,应时应地,或满或乾,应用自在,此即「海潮音」。
    这五音,可以看作五线谱的分类,虽说其音各各不同,但实在是同一的东西,而从前后左右去看罢了。以客观的观察,这完全是宇宙真理所发出的声音;以主观的观察,皆是我们心里所存的先天内在之声。所以,这不是耳闻,而是心闻;不是目见,而是心见。这个潜在一心之内的先天的音声,成为观音的五音而显现,所以需要常常放在心上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从以上种种方面叙说观音的功德,恐怕世间上还有生起疑念的人,所以再说「念念勿生疑」,来劝人要信。像前面已经讲过的「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如果你不信,就是如何重宝的法门,你也不能接受和进入。「念念」是在我们心上的前念与后念,就是不论何时的意思。我们有时被人教训,的确也会一时生起信心来,可是不久又会生起疑心来,翻转了前念的信仰,因此释尊慈悲,屡屡叮咛嘱咐,教诫众生,前念相信,后念疑惑,这是不行的!必须念念不断的虔诚信仰,才有功效。道源禅师说:「所信成就,佛祖成就。」宗教是依信而成立的,一切伟大的力量,都是建立在信上。这与学问以疑为出发点是不同的。

    如果这样来说,宗教岂不是违背学问了吗?这也不然。其根本的道理是立于学问之上,而置信于学问所不能到的地方。所以宗教并不是反学问的,而是超学问的。佛教是比较理智的学问,还要广遍深入于情意的要求,在精神全体之上,为安心立命的地方。

    这个安心立命之地,是信仰的基础,观音菩萨,常于苦恼死厄怖畏之中,如父如母,为作众生的依怙。「净圣」,是说观音不比修行中的平常菩萨,在久远的过去,已早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了济度众生,才倒驾慈航,教化此娑婆世界的一位清净无垢的大圣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观音既是救世的净圣,而现为权化的菩萨,那他具有一切功德,就不用说了。

  「一切」,是不能够以数目计算的。如以前面空假中三谛来说:观空谛而成法身之德,观假谛而得般若之德,观中谛而现解脱之德,这叫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再从其它方面来说:观空谛而不执著,断尽一切烦恼,这叫断德;观假谛故能顺应诸种差别而运用其智能,这叫智德;观中谛故能应用无碍,这叫用德;断德、智德、用德,亦可称为三德。

    一切道德,在自身是止恶与修善,在对他是济度众生。观音具足一切功德,以慈眼视一切众生,所以那功德的结果,具有无限的幸福,同时一切众生受诸所具福德与智德,也如同海水的不增不减,是无量的,把这个为精神安立的基础,若不归命、顶礼,而报谢其恩德,是不可能的。

    除了求外来的观音所具有的无量功德外,更要想到自己,在我们心里,依如来藏本就具有无尽的性功德,就是怎样的用也用不尽,但关闭了这如来藏的门户而不能现,所以荆溪大师这样惋惜的说:「悲哉!秘藏之不显,盖因三惑所覆,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此三惑,体本虚妄。」

    体验到无明虚妄而明法性,则广大智能观;尘沙是喻无智的多,把这驱除而显明化导,则现清净观;抽去差别执著的见惑、思惑,而明显空寂,则现真观。是由显现这个秘藏而具足一切功德,更以悲观、慈观,而看一切众生。这样,实在自己的心上,显现观音如海无量的福聚功德了。

    过去宋朝时候的季宗问天竺的僧人:

  「观音手中拿的佛珠是念什么呢?」

  「念观音。」天竺的僧人回答。

  「自己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呢?」季宗这样追问著。

  「求人不如求己!」僧人的回答。

    这是使我们体会得这段问话,顶礼观音的本义上的一种方便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梵本的〈普门品〉中,还有下面一段的偈颂:

    慈悲救世间,当来成正觉,
    能灭忧畏苦,顶礼观世音。
    法藏比丘尊,首座世自在,
    修行几百劫,证无上净觉。
    常侍左右边,扇凉弥陀尊,
    示三昧幻力,供养一切佛。
    西方清净土,安养极乐国,
    弥陀住彼上,调御丈夫尊。
    彼土无女人,不见不净法,
    佛子今往生,乃入莲华藏。
    彼无量光佛,净妙莲华台,
    狮座放百光,如娑罗树王。
    如是世间尊,三界无等伦,
    礼赞积功德,速成最胜人。

    以上的偈颂,至今尚未有人译出,这也算是一个新的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9:05 , Processed in 0.21703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