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刹那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这个因缘,她说的都对啊——从五台山来的,往南禅寺送。那咱等着吧,佛菩萨安排的。她说:“你们昨晚住哪?”我说我们住在草垛旁边那个门房里。“哎呀,你们俩怎么不去村子里找善人呢?你一找善人,不就找到我了吗?”我说:“什么善人?”后来才明白,善人是什么呢?居士就是善人,他们那里管居士叫善人。


佛就讲了,“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这个善人就是做善事的,好心人,你供养一千个,都不如供养一个受五戒的。你想这功德,供养一个受五戒的比供养一千个善人的功德还大。


“饭五戒者万”,就是供养受五戒者一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就是不如饭一个初果阿罗汉。“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一百万个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的圣人。“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就供养一亿个证三果的阿罗汉,都不如供养一个真正的阿罗汉。你想一想,三果阿罗汉和四果阿罗汉的差距就这么大,因为他的智慧和心量远远地超过这些。初果的心量这么大,二果的心量就比初果大,那三果就超过二果好多倍,证到了四果,那心量就无边无沿了。你想,心量就那么大,和你那针尖那么大的心量一比,你那不算个什么。他那个心量可以使很多人得到解脱和成就,所以这个功德就不一样。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十亿阿罗汉,咱们国家现在就有十多亿人,十多亿都成了大阿罗汉,你都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这功德大,你想一想,是不?“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百亿,全世界还不到百亿人,全世界的人都成了辟支佛,也不如供养一尊三世诸佛。


最后佛又讲了,“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无念——没有妄想;无住——一切无住;无修——本来就是这样;无证——没有证,能证所证都消失了,所证都得了。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他没有外求,不会心外觅法,证到了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说,功德就这么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校量功德,这个很殊胜。有时候种福田你也得会种,如果你颠倒了,说岔了,那是不行的。比如有人问你说:“师父,你看我做善事,你说好不好?”你说:“好啊。”“你看那面的师父叫我去护持僧人,办点什么什么事情;这面又让我去做什么什么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得叫他去护持僧人。这面可能是修桥补路,修完桥、补完路了,就有一百人通过,或有一千人通过。但那面的僧人只有一个,他正需要办什么事情,要修道,正要闭关。你说我是帮师父闭关呢,还是帮着去修桥?那修桥好,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都搁这通过,多殊胜啊!是不是?我要是帮他闭关了……你说我究竟应该做哪个?


这就不一样了,你得赞成先闭关。那个修桥是个好事,但终归是世间善,要是和修道来比,它没法比,修道最殊最胜。世间法只能是在这个世间得到一些方便,而出世间法,那不是你的方便,而是千百万众生都得方便,并且都能得解脱。修桥只能是过个桥方便,但是过不了生死苦海,这个能过生死苦海,是不是?它不一样。所以你不能给人答错了,你光考虑那个做善事,那么多人过桥,这个才一个人,“得了,你别管闭关那个事情,你赶紧去做修桥的善事去。他闭关那才多大个玩意?修桥这事大呀,闭关是小事。”完了!就颠倒了,把成佛的大事当小事,而把世间法当成大事了,这就颠倒了。我们很容易犯这种过失。


另外,佛经里讲了,你供养了那么多罗汉都不如供养一尊佛,而且初果的、二果的……互相的这个比例一层比一层高,越往高的供养越殊胜,为什么?因为他能帮助你修得究竟,那个功德更大。你看,虽然没有很多的人,但是和最究竟来比,那就没法比。


有的人就说了:“出家干吗呀,在家修道呗!在家修不也一样吗?”完了,这就谤法了。说:“你看看,你出家也没证道,我们在家都可以修行了,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不是一回事。出家那是救恒河沙的众生,你在家只救你自己,能一样吗?是不是?它不一样!那出家人的功德,你看着好像是没怎么究竟,那功德远远不是你在家所能比得了的,你比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就有一种邪知邪见,说出家修行不如在家修行,这可坑人了,有的人还相信这个。就出家这一念,你知不知道你度多少众生?就出家一天一夜都二十劫不堕恶道啊。你在家修去吧,你这一生也修不到那块去,你只能是在最底下获一点好处,像芝麻粒那么大的一点好处。不是说不好,也好,但你要和这个出家来比,就没法比。


所以不管你在家人多大的修行,见到出家人必须顶礼,因为他代表了法王王子,你只代表了俗人,还在俗人的范畴之内,身份就不一样。所以说,人家现在出家了,你那些年龄大的见到他也得顶礼、合掌、问讯,都得恭敬。他那个心远远超过你,你那个心量才这么大,他那个心量像虚空那么大,超过你百千万倍。他的功德在那块,这个大小顺序不一样。


你这点德好不好?好,还行。但和出家的德没法比,他超你千百万倍。所以说,你在这里就不能给讲错了。要是有人说:“师父,你看我是在家修好,还是出家修好?”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能答错,说:“你还是出家修好。”他说:“那我这么大岁数能出家吗?”“哎呀,你岁数是太大了,出家条件不够,但是心可以出家呀!”一定要教导他出家的心,今生一旦把这个身体扔了,他来生还可以再出家,你不能把出家根给弄掉了。你说在家好,坏了!你犯妄语了。如果在家好,你怎么不回家呢,你这不骗人吗,是不是?出家远远地胜于在家。


我们只能永远赞成出家。不管这个人能不能出家,那是他的事情,是他因缘的事情,但是我们称赞出家的这个心永远不灭。不能让境给转了,你看他不能出家,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供养满天下的辟支佛,不如供养一尊佛,因为佛有无量的智慧,能让所有的人真正得到解脱。辟支佛还差一点,所以没法和佛陀来比。后来佛又讲了,供养三世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


【解】此第十一章,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自皈,奉持五戒,为佛弟子,便知四谛四念处门,于一生中,堪证三果,故得千倍胜于常流也。


这一段,它的主要意义就是“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这明显的就可以知道了。“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就是说世间善只是在世间轮回,只是世间的善。五戒主要是以三皈为体,它属于往大道奔,往究竟走,所以它和世间善不一样。


【解】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须陀洹已断见惑,已预圣流,故得远胜内外凡也。一斯陀含胜百万须陀洹者,斯陀含已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正使百万住果须陀洹。未修胜进行时,终不能知二果境界,何况能到耶?一阿那含胜千万斯陀含者,阿那含已断欲界思惑九品皆尽,正使千万斯陀含,终不能知三果境界,况能到耶。一阿罗汉胜一亿阿那含者,万万曰亿,阿罗汉断尽见思,超出三界,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


“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须陀洹已断见惑,已预圣流,故得远胜内外凡也”,他已经不是凡人了,属于圣人。


初果永远不能知道二果的境界,就像咱们凡夫和天似的,咱们不知道天的境界,但是天能看到我们。“何况能到耶”,你连知道都不知道,何况能到?那差得太远了。二果不能知道三果的境界,永远不知道,因为你没到那地步。阿罗汉超出三界了,三果圣人是不知道的,也不能思惟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解】辟支佛有二种:一者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教,悟道侵习,名为缘觉。二者出无佛世,观物幻化,自悟无生,断结侵习,名为独觉。以阿罗汉但断正使,辟支佛兼侵余习,故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也。


有佛出世,听佛讲法悟道的,叫缘觉。还有独觉,就是在佛没出世的时候,看到风吹草动,而发现了不生不灭。


“以阿罗汉但断正使,辟支佛兼侵余习”,阿罗汉断了正使,但是还有余习。“故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也。”(编者注:正使,现起之烦恼正体,与烦恼余习即“习气”相对称)


【解】三世诸佛,约藏头佛果言之,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正习皆悉断尽,利益无量众生。故一佛能胜百亿辟支佛也。


这里所说的三世诸佛,是约藏头佛果而言之,这个藏头佛果,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编者注:此处“藏头佛果”疑为“藏教佛果”版本的讹传,根据蕅益大师讲法行文,乃依天台判教:藏、通、别、圆,化法四教。)


【解】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指圆教初住已上,亦可兼摄别教初地。通教佛地,盖通教体色入空,知一切法无性,故念即无念,住即无住,修即无修,证即无证,至成佛时,能于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统王三千世界。别欢喜地,圆发心住,皆已分证法身,皆能示现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所以供此一人,胜于千亿三世诸佛也。复次前之八番,皆是约田。此第九番,即是约心。盖未达一切诸法。念本无念,住本无住,修本无修,证本无证,故于平等法中,分胜分劣,若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妙理,则下自恶人,上至诸佛,罔非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以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


这里讲,如果修到无修无住无证这种地步,他就没有什么佛、饿狗、众生这种区别了,所以说“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都是一样的。


“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就是说他供养佛和供养贫穷人,这个福报是一样的。就是人家心里不动念,没有这个概念,心里不再动念。那个还有个布施心,这个没有布施心了,给谁都一样,给谁都是不分别,给佛没见佛,给众生没见众生,心里也无佛、也无众生、也无我,就这样,这就达到究竟的地步了,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你供养满天下的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无修无证者的心里啥也没有。这个不太好理解,但是非常殊胜的。这是指你而说的,你供养满天下的佛,但是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他是什么?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因为他这个心能化无数佛,满天下的佛都是他心里化的,你说他厉害不厉害?供养他和供养佛不就是一回事吗?是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若不知福胜劣差别,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是谓常同常别,常别常同,法界法尔微妙法门。


通过这样分别,我们这么样分别的最后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目的就是“生佛平等”。生就是众生,这是佛,实际上众生和佛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也有如来德相,佛也有如来德相,它在众生那不减,在佛那也不增加,它本来就是不增不减,所以说本自平等。你众生也好,佛也好,它本来都是我自己的,跟谁去要?这就叫平等。


若不通过这种方法,“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知道佛的渊源在哪,众生的渊源在哪,德行的渊源在哪。我们知道了这个,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是谓常同常别”,既是同又有分别,既是别又是常同。


众生就是这样,本来就是一体,但是由于因缘不同,佛就分出众生和佛。为什么呢?由于教化的需要,并不是佛分别,是众生需要。需要干吗?需要他成佛,佛就以各种的妙法来度化众生,所以就要常别常同,常同常别。


“法界法尔,微妙法门。”就是这么妙,如果你要把这个明白了,一切法你都明白了。虽然你背不下来,但你的心自在。就像一个屋子似的,里面原来很闷,你那时候就像这扇窗户已经打开,这空气一流通,任你呼吸,你怎么都得自在。你要是不明白,那闷乎乎的,简直像大石头压在那地方一样,他就闷得慌。但别着急,你想打开窗户,就得努力。一努力,很快就到了。这个非常好,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


这个“施饭转胜”,通过布施的功德,让我们知道要不断地“转胜”,不要耽于小的,一定要学究竟。我们最好做最究竟的那个,就是即心即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个胜于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举出了“人有二十难”,这个“举难劝修”,“举难”就是把人有二十难都给举出来,让人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这些难处,也就是这些苦处。我们应该很好的修行,不受这个难,知道怎么样遇境,而且能转境,在境中难修能修。


“贫穷布施难”,有时候有的人说:“我现在太穷了,要是不穷我就布施。”实际上这都是穷人的一种推辞之语。他本来就是不想布施,他说“我将来富足了再布施”,这就是贫穷人的一大特点。他不知道要尽心尽力去布施,他考虑些什么呢?“我一旦布施给你了,我就没了”。所以说,贫穷布施难。


这个事情我过去遇到过,那时候在山西乞食的时候,还有在本溪乞食的时候都遇到过。在山西遇到一个有病的,去乞食,他说:“哎呀,我早晨就开始有病了,昨天也有病,这两天都没吃饭。我都没吃饭,哪有饭给你啊?”他有病不吃饭,说没有饭给你。他说自己贫穷,所以就不想布施。为什么贫穷?就因为他不布施,不布施就不断地贫穷。他越贫穷,越不想布施,本来福报因缘来了,他就推到病那块。当时我还这么想:“哎呀,他还没吃饭,我是不是把我乞来的那点食物给他一半、给他一部分?”后来我一转念:他只不过是推辞,那满地都是核桃。他是有病不想吃,而他却说他没饭吃。所以说,人就是这样悭吝。


所谓“贫”,不光是物质贫,更主要的是善根贫。为什么贫穷?因为他不种善根。僧人上你那去乞食,你就是给一口东西,就能获无量的福报。就这些东西都不肯施,而且这都要到你的门前了,一口饭都不肯布施,你说多难!他自己称自己穷,穷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愿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最贫穷的人,夫妻俩就一条裙子。那时候的印度男的也穿裙子,他俩就一条裙子,谁出门谁穿,人穷到这个程度。满地都是布,但就是没有他的份。最后实在贫穷到极点的时候,他俩想到了这么一点:“我们这么穷,就是因为生生世世不布施,所以就变成今生这种贫穷。我们要想不贫穷,就得布施。怎么去布施?分文没有,就这么一条裙子,没了裙子就不能出去乞食,要饭都要不着。咱俩穷得太难受了,实在是难以忍受,干脆把它布施了,咱俩饿死就饿死吧,来生得一个富贵的命,可别这么受穷,受穷是真难受啊!”


正好赶上是迦叶尊者还是谁搁那乞食路过,他就把尊者叫住了,说:“我有一条裙子,你能不能替我供养佛?我听说供养佛得的福报最大了。”尊者知道他这种贫穷,说:“可以。”就把这唯一的一条裙子拿走了。


佛正好在给一个国王讲法,尊者就过去了。礼佛后,对佛说:“我经过贫穷的一个家庭,夫妻俩很穷,拿条裙子叫我供养佛。”佛马上就把这裙子接过来了,说:“这可以,这可以。”你说那个裙子两个人共同穿,得多埋汰、多脏啊,佛一点也没有嫌弃,就接过来了。
接过来以后,事情就发生奇迹了。佛就说:“这人非常贫穷,贫穷得两人就剩这一条裙子了,他发心委托尊者布施,布施才能脱贫。”这国王不信,打发个大臣:“你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如果是真的,就帮他;要不是真的,欺骗佛,那就要处罚他。”后来去了一看,两人什么都没有了,就那条裙子都布施了,和尊者说的一样。最后,国王就在宫里拿车往外拉东西给这两人,这两人转眼之间就成为富裕的人了,就是一念供佛的关系。布施能舍贫,而人因为贫穷就不布施,所以他就永远地贫穷。贫穷代表了不布施,不布施才会真贫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知道了“贫穷布施难”,而且越在贫穷的时候,他越不敢布施,因为它涉及到自我的利益。比如这一口饭,你说给他,自己不得挨饿啊?是不是?在本溪乞食也是那样,本溪那个人告诉你:我这有病的人还没有饭吃,哪能给你?就是这样。贫穷人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贫穷布施难。


但是有的人也不是这样,我看很多家庭挺贫穷,他也很大方地布施。实际上,别看他家里贫穷,但是这个能布施的人,他心里不贫穷。而且有很多人的布施是无相布施,他那个财产都放在别人那保管,放在“银行”里,想取马上就来。等他需要什么,大家马上就帮他。所以那个是表面贫,心不贫。


这是第一个,贫穷布施难。而且我们往往都这样,有时候谁跟你要点东西(指念珠),我们就考虑:我就剩一个了。人家说:“你这念珠给我吧。”“给你,我不就没了吗?”这都是贫穷布施难。就一个,他就不能给别人,所以他永远就一个。如果他无条件地给别人,虽然是没有了,但他会获得无量的“念珠”。所以我们得认识这个。


有的人生怕布施以后,那个“念珠”回不来了,“要是万一回不来怎么办?”他求的就是事相上的东西。我们说贫穷布施难——布施能不贫穷,特别是我们的心里不贫穷。真正的布施能把我们的贪心除去,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人再有东西,实际上也是贫穷,不布施也是贫穷。


要想修道首先就得能够布施,这是六度万行里的第一条,而且这个布施讲得非常严。佛在《地藏经》里讲了,应该如何布施,国王如果看见乞食的来了,都得下心,就是要有平等心,对别人要有恭敬心,亲手把布施的东西送给贫穷乞食的人,而且还要含笑而说,满脸都是笑模样,非常客气的把这个东西布施出去。佛说这样能够获福。这个布施难,而且富有布施也难。还有一个,布施得好好做,这才行。如果不布施,它就障道,因为他吝啬,有我执和法执,我执、法执都比较坚固,所以他就得受贫穷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豪贵学道难”。这是说,人不经历一番寒彻骨,他不知道学道的好处。而且人往往在贪欲上下工夫,只要是有钱有势,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满足现状了。你叫他出家学道,他说:“那不是我学的,那都是谁学的呢?都是那些吃不上饭的人才肯去学道,像我这样人用不着学道,我有吃有喝的,干吗不去享受呢?”这豪贵人他就这样,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吃那点福报,用那点福报。而真正的福报他不去用,那就是道,他反而不见,光见到眼前这点小的利益,而丢了大的利益。所以很多有钱人,你叫他出家,他说:那不行。


但也有个别,听说有一个演员出家了。出家以后盖了一座寺院,但那寺院还收门票。虽然出家了,但还有很多习气改不掉。也有个别好样的,能真出家。但大部分有了钱财以后,你叫他出家,那就难了。所以说,有钱有势都障道,而且容易堕落。你看那有钱有势的,有很多人来给捧场,特别是周围的朋友,很少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劝你修道,大部分都是劝你怎么花钱享受,所以很容易堕落,何况修道?


第三个,“弃命必死难”。舍身为他人的人太难了,特别是知道要舍命,要是不舍命还行,说:“我这帮助别人一下子,不舍命还可以,但是如果受伤舍命,这得考虑考虑。”比如说,有小孩掉井里了、掉水坑里了,但自己也不会游泳,怎么办?只好不救。所以说,知道自己会死,弃命去完成搭救别人的人太少了。


但是呢,也有个别人就是这样的。以前有位师父就这样,看到一个小孩掉井里了,他马上就跳井里把那小孩给托上来。等把小孩托上来了,他想到:哎呀,我也不会水啊!“扑通”就下去了。他救人那会儿也没想那个事,最后把人救了,这才想起自己不会游泳。这样的人,他没想到死,所以他能有勇气。如果一个人知道一旦这么做肯定死,他能不能去做?这个特别难。有的人说:“我能,我知道会死,但是我也能去做。”这个就不好说了,真要做到是很难的。


来果老和尚为了救父亲,父亲得了一种重病,怎么治也不好。最后,他晚上就到那个中堂,就是家里的祠堂里,拿个刀和磨石,就要去割肝脏,他上去一刀就要割那胸膛,这一割没割动,赶紧磨刀,重新割,“咣咣”。起先还没割开口,后来把那口割开了,肝脏就出来了,黑乎乎的,他就给割下一块。你想一想,把那胸膛割开不说,还要把肝脏给弄出来割一块,割一块以后,又不紧不慌地用一个腰带把那地方系住,给包住,收拾干净了,就像没事似的,拿自己的肝脏就给他父亲炖着吃了。


他父亲吃完,这个病就好了。好了以后,也不知道吃的是自己儿子的肝啊,告诉他:“你再给我做点。”还要再做一回,第二回就没给做。后来他父亲的病确实好了。我估计,他父亲若没好,他还能做。他就是这种人,舍命必死也要去做。你真割完,说不定真就死了。那个是有生的可能,也有死的可能,所以说,他这是难行能行。如果我们知道肯定得死——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做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2:50 , Processed in 0.12318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