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佛教文化] 《竹窗随笔》白话译解(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70. 碧岩集

【原文】 圆悟作碧岩集。妙喜欲入闽碎其板。浅智者遂病圆悟。不知妙喜特一时遣著语耳。夫雪窦百则颂古。先德谓是颂古之圣。而圆悟始为评唱。又评唱之圣也。而不免为文字般若。愚者执之。故妙喜为此说。碎学人之情识也。非碎碧岩集也。其言碎者。仿佛云门一棒打杀之意也。神而明之。碧岩寸寸旃檀。执而泥之。一大藏板皆可碎也。噫。可与知者道也。

【译文】 宋代杨岐宗的圆悟佛果禅师创作了《碧岩集》,妙喜宗杲禅师想到福建去粉碎《碧岩集》的底板,智识浅陋的人就跟着批评圆悟,不知妙喜完全是一时的消遣话。云门中兴之祖宋代雪窦重显禅师作了《颂古百则》,以前的大德称他是颂古之圣,而圆悟是最早为《颂古百则》评唱的,也是评唱之圣啊。但难免是文字上的般若,愚昧的人就很执着文字,所以妙喜有这句话,是要粉碎掉后来学人的执着,不是粉碎《碧岩集》啊,他说粉碎,就好像云门宗创始人五代的云门文偃禅师“一棒打杀”的意思啊。能够领会精神而且明白意义,《碧岩集》就好比木材,每一寸都是上等木材,如果执着而且拘泥文字表面意思,那么整部大藏经的底板都可以粉碎了。噫!也只可以对明白人说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71. 兜率悦张无尽

【原文】 张无尽将见悦公。悦云。吾当深锥痛扎此人。或谓诸官人多喜承顺。恐恶发。悦云。我不过退院而已。因尽力逼拶。无尽由此了悟。愚谓悦公妙手陶铸。其贤固不必论。而无尽委身知识。穷参力究。终得发明。真士大夫学道之模范也。

【译文】 宋朝丞相张无尽居士将要见兜率从悦禅师。从悦说:“我当狠狠地刺激这个人。”有人劝说“做官的人大多喜欢奉承,刺激他恐怕发生不好的事”。从悦说:“我大不了不当住持罢了。”因而从悦在佛法上全力相逼,张无尽也就因此了悟佛法了。我认为悦公真是培养学佛人的妙手,他的贤明自然不用说了。而无尽能放下架子向善知识学习,深入参究,终于有所了悟,真是贵族人士学道的模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72. 宗门问答

【原文】 古尊宿作家相见。其问答机缘。或无义无味。或可惊可疑。或如骂如谑。而皆自真参实悟中来。莫不水乳投函盖合。无一字一句浪施也。后人无知效颦。则口业不小。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谚语。傍人听之。亦复无义无味。可惊可疑。如骂如谑。而实字字句句皆衷曲之谈。肝膈之要也。傍人固不知是何等语。而二人者。则默契如水乳。如函盖矣。今不如缄口结舌。但向本参上著力。只愁不悟。不愁悟后无语。

【译文】 古时修行的老前辈相见,他们问答的机巧因缘,有的没什么意思,有的可惊可疑,有的像是骂人或开玩笑,然而都是从真参实悟中来的,莫不是水乳交融,函盖吻合,没有一字一句是多余的。后来的人无知,像东施效颦那样模仿,所造口业可就不小了。譬如两个同乡的人分别很久了,在千里之外忽然相遇,两人相对用家乡语或隐语或谚语谈话。旁人听到,也没什么意思,或可惊可疑,或像骂人或像开玩笑。而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话,旁人当然不知道在说什么,但他二人却互相默契就如水乳交融,如函盖吻合啊。所以今天的人不如闭上嘴少说话,但只要向自己内心下功夫,只发愁不开悟,不会发愁开悟后没话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73. 醉生梦死

【原文】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译文】 “醉生梦死”,是老话了,其实也是最有道理的话了。世间人大约分为贫贱和富贵二种,贫贱的人当然是早晚都在忙着生计,富贵的人也是早晚忙着享受世俗的快乐。苦乐的感受不同,他们的忙却是一样的,忙到死为止。心却没有完结,带着这个心去,又出生,又忙碌,又死亡,反反复复。昏昏沉沉,如醉酒中,如在梦中,经百千劫,也没有个完。明明朗朗的独自清醒,大丈夫应当这样才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74. 真道人难

【原文】 凡人造业者百。而为善者一二。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坚久者一二。坚久者百。而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转者一二。如是最后。名真道人。难乎哉。

【译文】 一般造业的人如果有一百个,那么为善的人也就只有一二个;如果为善的人有一百个,那么修习佛道的人也就只有一二个;如果修习佛道的人有一百个,那么持久的人也就只有一二个;如果持久的人有一百个,那么坚持不懈,久之又久,直到成就大智慧、心不退转的人也只有一二个。像这样依次类推到最后,那才是真道人。
太难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75. 空所空尽

【原文】 或曰。老子清静经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等语。即楞严空所空尽之义。予谓。楞严初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今以清静名经。是动相不生而静相犹生也。静且未空。尚何论空空。

【译文】 有人说,老子的《清静经》中讲“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等语,就是《楞严经》的“空所空尽”的意思。我说,《楞严经》曾讲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而今用清静二字作为经名,说明动的形态虽然不生而静的形态还生啊。静都没有空,又哪里谈得上把“空”空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76. 教外别传

【原文】 或谓。教外果有别传乎。则一代时教闲文也。教外果无别传乎。则祖师西来虚行也。曰。教外实有别传。而亦实无别传也。圆觉不云乎。修多罗如标月指。指非月也。谓指外别有月可也。而月正在所指中。谓指外别无月亦可也。执指为月。谓更无月者。愚也。违其所指。而别求所谓月者。狂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译文】 有人说:“教外果真有别传吗?那么一代时教的佛教便成了没意义的闲话了;教外果真没有别传吗?那么达摩祖师西来中国是白来了。”我说:“教外确实有别传,但也确实没有别传。《圆觉经》不是说了吗?‘佛经就像指月亮的手指。’手指不是月亮,说手指外有另一个月亮也可以了;而月亮正在所指的范围里,说手指范围外没有另一个月亮也可以了。但把手指当月亮,认为再没有别的月亮了,愚蠢啊。违被所指的范围,而要另找所谓的月亮,狂妄啊。”心领神会,全在于人自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77. 发真归元

【原文】 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既而曰。致中则天地位。会通儒释者。谓中即真元也。然归元则世界消。致中则世界立。胡因同果异如此。盖喜怒哀乐。属乎意根。第六识耳。今止意识不行。尚余末那赖耶。洪涛息而微波在也。曾未归元。如何得虚空消殒。

【译文】 《楞严经》说:“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而《中庸》以“喜怒哀乐未发”为“中”,然后又说:“致中和则天地位焉。”混和儒家和佛家的人,认为《中庸》的“中”就是佛教的“真元”了。但是“归元”是世界消亡了,“致中”是世界立起来了,为什么同样的因而结果相差这么大呢?原因是喜怒哀乐属于意根,是第六识。所以只是意识不作用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在作用呢。洪水波涛虽然平息了,但微小的波浪还在啊,并没有“归元”,如何能达到“虚空消殒”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78. 道话

【原文】 古之学者。宾主相见。才入门。便以此一大事因缘递相研究。今群居杂谈。率多世谛。漫游千里。靡涉参询。遐哉古风。不可复矣。嗟夫。

【译文】 古时候学佛的人,主客相见,刚进屋里,就以“一大事因缘”互相研究。现在的人聚在一起杂谈,大多闲聊事非,话题漫游千里,却一点也不涉及佛法。久远啊修学的古风气,不能恢复了,叹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79. 楚失弓

【原文】 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不广也。胡不曰。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大矣哉。楚王固沧海之胸襟。而仲尼实乾坤之度量也。虽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尽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于弓也。进之则王失弓。王犹故也。无失也。假令王复得弓。王犹故也。无得也。虽然。犹未也。尚不能忘情于我也。又进之。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译文】 楚王丢失了弓,属下想去寻找。楚王说:“楚国人丢失了弓,还是楚国人得到,何必去找呢?”孔子说:“可惜楚王的心量还不宽广啊,为什么不说,人丢失了弓,还是人得到,何必只是楚国呢。”很大气啊!楚王固然有沧海一般的胸襟气魄,而孔子实在是天地一般的容量。当然,孔子也是姑且就楚王的话引伸,而没有完全把话说透。为什么呢?因为还是没有超出弓的话题呢。再进一步说楚王丢失了弓,楚王还是象过去一样,没有失去什么;假如楚王又得到了弓,楚王也还是和以前一样,也没有得到什么。尽管如此,还不彻底,还没有超越“我”。更进一步就是,要找什么“我”也不可得,哪还有什么弓啊、人啊、楚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6:01 , Processed in 0.27184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