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兔子的供养

兔子的供养
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一位舍卫国长者的儿子跟随佛陀出家修行。这位比丘,平时只喜欢亲近村落与俗家的眷属们来往,他不喜欢读经,也无法适应僧团中的生活,使得同在一个僧团的比丘们为他感到非常地惋惜。

于是佛陀让这位比丘离开僧团、远离村落,一个人到寂静无人干扰的地方去修行。由于断绝了所有的染缘,在经过一段时间精进用功之后,这位比丘很快地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种神通。当初同处在一个僧团的比丘们觉得很讶异,为什么一位原本喜爱亲近村落的比丘,一个人到了静处独居修行,竟能这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为了解除大众的疑惑,佛陀慈悲地开示这位比丘过去世的因缘。

佛陀告诉大众,这位比丘不但是今生能够一个人在寂静之处精进修行,其实,在过去生中就已经是如此修行。在过去久远劫时,有一位仙人独自在山林间精勤修道,仙人平日以山中所生长的蔬果来维持自己的色身,由于日夜精进不懈,感得山中的一只小兔子前来护持。

过了数年,仙人所居的山林遇到了一场前所未见的大旱灾,山中所有的树木花果逐渐干枯,仙人平日赖以维生的食物也就开始缺乏,因此仙人动了念头,想要离开这多年来精勤办道的处所,到村落去乞食。护持仙人用功的兔子请求仙人不要离开,继续留在山中修行,并接受自己的供养。为了使仙人能够安住于山中用功,兔子开始负起供养仙人食物的大任,但是在大旱当前的山里,实在很难找到可以供养仙人的蔬果,但兔子一心为了使仙人能够不因饮食的困乏,而中断数年来的修行,于是决定以自己的身体来供养仙人。兔子做了这样的决定之后,捡拾了许多柴火,回到仙人居住的地方,就在柴火燃烧旺盛之际,兔子义无反顾地投入火中,以自己的肉身供养仙人。

仙人见到兔子投身火中,以身体来供养自己,当下反省思惟:这只兔子平时就在身边守护着自己的修行,而今天又为了自己而投身火中,这样为法忘身的精神,就如同菩萨为了众生,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而毫无怨言。仙人感恩兔子的舍身为己,正为此悲伤,这时,天帝释提桓因的宫殿震动了,天帝以天眼观察,发现原来是兔子舍身护法的义举,撼动了天地。天帝被兔子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遂降下甘霖,解除了持续已久的旱灾。干旱解除了,山中的花草树木也就慢慢地生长出来,仙人又有了得以维生的蔬果,便继续留在山上用功办道,经过如此精进不懈的修行,不久便证得了五种神通。

佛陀告诉比丘们,这位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就是当时的仙人;而以生命来供养仙人的兔子,就是我的前生。因为往昔的这段因缘,所以今日我也能够令这位比丘远离所爱着的眷属,一个人到寂静之处精进用功,证得阿罗汉果,得自在解脱。

省思——

伟大的佛陀在过去生当中,不论示现那一道众生,无时无刻都在成就他人的修行。正是这些护持他人的因,成就了日后无上正等正觉的果。

世间法亦如是。由于许多人帮助我们,我们才得以有所成就。世界上万物都息息相关,在付出的同时,你将得到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都放下

全都放下
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种神通的梵志,

人人都称他为‘五通梵志’,他很善于说法,

常常感动天女来散花,天龙八部来护法,

连阎罗王也来听法。

有一天阎罗王听法后,却在一旁哭泣,

梵志就过去安慰他,并且问他为什么在哭?

阎罗王说:

‘法师!您虽然善说法要,但是尚未得到漏尽通,生死还未了,几天之后,就会和我一样堕到地狱道来。’

梵志听了大惊,请求阎罗王告诉他如何才能解脱,阎罗王说:

‘我也没办法,但是您可以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他可以救您。’

于是梵志拿了两瓶花来供佛,佛陀看见他一进来,便说:

‘梵志,放下!’

于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佛陀又说:

‘梵志,放下!’

他又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说:

‘梵志,放下!’

梵志很纳闷不解地说:

‘我已两手空空了,为什么您还叫我放下呢?’

佛陀说:

‘我并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将你的六根、六尘、六识,全都放下。’

五通梵志终于听懂了佛陀的话,立刻通身放下,顿证阿罗汉果位,解脱自在。

改写自《佛说黑氏梵志经》

省思——

我们忙碌了一辈子,到底真正拥有了什么?

能拥有的,就一定会失去,

唯有放下,舍离一切杂念、妄执,才能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

所以学习如何放下身心的执着,

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关斋

八关斋
佛陀于菩提树下得道证果后,于罗阅只国弘法教化,后来又前往舍卫国度化众生,深得波斯匿王与百官的敬仰。当时,国内有位大商主,名叫波利,带领五百位商人出海寻宝,正当船只行驶于一望无际的大海时,海神突然现身于众人之前。海神双手捧水,问波利:‘海水与我手中之水比较,何者为多?’波利回答:‘当然是您手中的水多,虽然大海浩瀚无边,难以计量,却不能拯救饥渴的人;相反的,捧在掌中的水虽少,却能帮助饥渴的人活命,如此植福培福,生生世世受福无尽。’

海神听了波利的回答,觉得很有道理,连声赞叹,不仅取下身上所配戴的八种香饰和璎珞送给波利,还准备了金、银、琉璃……等七种珍宝,让他们带回去。在海神的神通助力下,波利一行人平安抵达陆地,并且快乐地踏上回国之路。

波利回到舍卫国,想到这么稀有珍贵的香璎,绝不是自己这种平民百姓所适合配戴的,于是前往皇宫将这些宝物献给波斯匿王。国王得到这些珍奇宝物,非常欢喜,马上派人去请诸位夫人出来,并且言明将把香璎赏赐给当中最美丽的一位。

消息布达后,宫中的每一位夫人无不极尽全力将自己装扮得美艳动人,希望自己会是雀屏中选的幸运者。这时,后宫佳丽依序来到国王面前,国王看了看,独缺末利夫人一人,于是问道:‘末利夫人怎么没有来?’侍者回答:‘今天是十五日,夫人正在持守八关斋戒,因为身着素服,没有装扮,所以没有来。’国王听了很不高兴,派侍者转告末利夫人:‘难道你今天持斋受戒,就可违抗国王之命不出来吗?’就这样传达了三次王命后,末利夫人终于出现于众人之前,质朴的衣着中未添任何装饰,素净的面容上没有一丝脂粉,全身散发耀眼光采,比平常更加庄严。

国王见了非常惊讶,心存敬意地问道:‘是什么样的修为,让你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夫人回答:‘我想到自己累劫以来少修福德,所以今世得为女人,情深业重,秽垢堆积如山。况且,人命短促,若不精勤修行,稍有不慎,便会堕入三涂恶道。所以至诚发心每月持守斋戒,割舍世间种种贪爱,遵从佛陀教法,希望世世皆能蒙受法益,增长福德。’国王听了非常欢喜,决定将香璎送给末利夫人。夫人告诉国王:‘今日我持守斋戒,不适合佩戴香璎,请国王将它送给别人吧!’国王说:‘我本意要将这些珍贵的宝物送给最美丽的夫人,而你就是后宫中最端严者。尤其你奉行佛陀戒法,道心圣洁,令人敬爱,倘若你谦虚不受,我该如何是好呢?’夫人回答:‘国王不用担心,如果可以,希望国王能够与我前往佛陀的精舍,将香璎供养佛陀,并且聆听佛陀的开示,如此生生世世都能受福无尽。’于是,国王立刻派人准备车驾,与夫人前往拜谒佛陀。

波斯匿王一行人来到精舍,向佛陀至诚顶礼,并且谦卑地站立于为他准备的座位旁。国王捧着宝物向佛陀禀白:‘这些香饰璎珞是海神送给商人波利的珍贵宝物,波利又将它献给我。所有后宫夫人看了无不想要,唯独末利夫人因为奉持斋戒,心不存贪念,所以辞谢了这些礼物。在末利夫人的建议下,我们今日特地前来将宝物供养世尊,希望世尊慈悲纳受。’波斯匿王接着又说:‘请问世尊,弟子以如此的诚心护持夫人斋戒,并且真心信仰佛道,不知有无福德呢?’感于国王的诚恳,世尊接受了香璎,并且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多作宝华,结步摇绮,

广积德香,所生转好;

琦草芳华,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长离魔道。’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斋戒的福德广大长久,能够使人得到好的名声与大众的敬爱。即使有人将遍满天下十六大国的珍宝,拿来布施修福,所得的福报,也不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守斋戒的功德。与末利夫人的福德相比,须弥山不过如一粒豆子罢了!所以斋戒是福慧双修之法,可以解脱烦恼,证得涅槃,不是世间福报可以比拟。’国王、夫人及群臣听了佛陀的开示,法喜充满,决心遵照佛陀的教导,奉行正法。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只有华丽辞藻而没有内容的文章不会感人,如同一具刻绘完美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无法令人动容。所以,有智慧的人,了解行步人间不可随波逐流,只求讨好他人,而应尊重自己的佛性,并时时庄严自己的心性。

严持斋戒是庄严心性的方便入门,因为少欲惜福不浪费物资,故能增长福报;因为摄心慕道不为境动,故能增长功德。所以斋戒是福慧双修之法,理事兼备而易行,学人当奉行之。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只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两位婆罗门跟随国王去拜见佛陀。这时,有位优婆塞就劝发他们说:‘今日你们有因缘跟随国王来拜见佛陀,更应该把握机会求受八关斋戒。’婆罗门好奇地问:‘受此斋法,有何好处呢?’优婆塞回答:‘可以随意所求,必如所愿。’婆罗门听了非常心动,于是就乞请佛陀为他们两人受戒。

受戒毕,其中一位婆罗门至心默祷:‘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世生为天人!’另一位婆罗门也非常诚心地回向:‘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生转世为王,威震寰宇!’结束后,两人便一起走回婆罗门的聚会场所。

其他婆罗门看到他们回来,纷纷热情地招呼他们吃东西。但是两人因为已经受持八关斋戒,所以只好将今天受戒的经过告诉大家,并且表明过午不食。其他人听了,惊讶地说:‘什么?受八斋斋戒?你们身为婆罗门,祭祀梵天,持守梵天教示的戒法已经足够,何必再去受佛门外道的戒法?’在大众殷勤的劝请下,那位求生天者,只好随顺众意,吃喝起来。

由于非时而食,婆罗门没有成就生天的功德,而随其业缘往生为龙。而另一位婆罗门却因一日一夜持戒清净,以持戒功德故,如愿转世为王。又由于当初两人共同受戒的缘故,所以这条龙乃投生于皇宫的御池之中。

一天,御花园的园丁在池水旁捡到一枚从没见过的奈果,异香扑鼻,芳美奇特。于是捧去巴结御花园的门监。门监收到这样的奇珍异果,自己也舍不得食用,将奈果转送给了后宫权大势大的黄门。黄门一看心花怒放,立刻呈献给皇后,表达赤诚。最后,这枚光泽鲜丽、稀有可爱的奈果,由皇后亲手呈给了国王享用。

国王吃了这枚奈果,顿觉身心清畅,百忧齐解,兴奋地问王后:‘这颗奇妙的珍果是从哪来的?’‘是黄门供养我的。’国王命黄门入宫报告这枚奈果从何而来,黄门一五一十地回禀。

于是国王召来门监、园丁,斥责他们以皇宫之物私做人情,并指示园丁,从此以后,每天呈送一颗。园丁扑通一声跪下,哭了起来:‘报告国王,这个奇异的果子是在泉水旁捡到的,过去从没见到过,今后恐怕也不会再出现呀!’‘既然捡得到,只要尽心找就不会没有,如果找不来,那就拿你的人头来替代!’

可怜的园丁一路来到御泉池畔,呆呆望着池水,愈想愈感到绝望,泪珠不住滚落。

‘您为何如此伤心呢?’不知何时,一位青年出现在园丁的身旁。园丁抽抽搭搭地将事情本末说了出来,青年聆听后,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只见他忽然化身为一尾蛟龙,潜入了泉底,一眨眼的功夫,手捧宝盘,满满盛着五颜六色的奈果,连盘带果送到老园丁的胸前。

‘其实,我是掌管御泉的龙。国王和我有前世之谊,我们同为婆罗门,同受八关斋戒。他因为持戒圆满,如愿转世为王,我却因为持守不全,随业转世为龙。’青年说:‘这些奈果请为我送给国王,并转告国王这段前世因缘,请他为我准备一部“八关斋法”,令我受持,脱离龙身。如果国王不肯,我将以龙族的神力,化国土成汪洋!’语毕,隐身而去。

目瞪口呆的园丁一路捧着奈果冲向御书房,将此奇遇报告国王。

国王听完,良久不发一语。当时离迦叶佛末法时代已远,‘八关斋法’早已散佚,而龙王却以家国相胁!国王召来最倚重的大臣,对他说:‘龙王求索“八关斋文”,倘若未能如愿,就要毁我国土子民!现今你是全国唯一的希望!请你立刻出发寻访,一旦找到了,国家就有救了。’

‘皇上,现在佛法已不住世,就算问尽天下人,恐怕也是了不可得!’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否则只好拿你的头来覆命!’

大臣回到家中,年迈的父亲观察到儿子心情凝重,不似平日。再三追问之下,大臣只好将自己危险的处境告诉了父亲。年迈的父亲听了,竟然毫不发愁,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家族从久远、久远前,即世世代代奉佛修法,直到末法尽时遭逢迫害才中断。

‘儿啊,家里正厅的堂柱一直以来常常放光。你不妨挖开柱壁寻找,或许里面藏有什么稀世珍宝啊!’

孝顺的大臣不愿拂逆父亲的心意,召集长工斩柱开壁。果不其然!常令堂柱放光的,岂非传说中珍贵难得的佛经!大臣打开层层锦布包裹的经盒,一部《十二因缘经》、一部《八关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间。

喜出望外的大臣立刻火速返宫。国王将《八关斋文》恭置于金盘之上,亲自送到御龙泉畔。龙王感恩不已,将泉底龙宫的宝物倾囊赠与。

龙王获此法宝后,回到龙宫,与其五百龙子精勤修持八关斋法。命终后,如愿脱却龙身,投生忉利天中。今日这五百位天人,就是当时的五百龙子。众比丘听完开示后,心有所悟,亦发菩提道心,欢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典故摘自:《百缘经?卷六》

省思——

经修行应当亲近善知识,确立正知正见,勿受外道迷惑。须知烦恼不断,生死死生,报尽还堕,所以功德福业,应回向菩提妙果,勿贪求世乐。佛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佛弟子若能持戒修身,坚持净戒,面对任何境界也不退失,最后定能趣向解脱的康庄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八关斋戒果报

八关斋戒果报
忉利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层天,又名三十三天,天主为释提桓因,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地藏经》。

一日,天上化生了一位天女,此女光明晃耀,冠于诸天,且容貌端严超群。释提桓因知道其中必有大因缘,于是鸣击天鼓集合大众,共聚于‘善法堂’中。天人们见此天女,皆大惊奇,升起希有难得的赞叹心;天主即当着众人面前,询问天女过去生作何善业,今日才能感得‘身如真金山,色如净莲花’如此殊胜的果报。

天女回答:‘我于迦叶佛时代,出世于人间,因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清净无有毁犯,所以今日才得生天上,获得端正秀丽的果报。’

释提桓因听了之后,赞叹说:‘诸佛如来真正是无上的功德福田,能长养最胜的良善果实;只因过去微小的善因,就能获得如此深厚的福报,受享天福妙乐。若闻此事者,应生大欢喜,恭敬人天师;欲求升天者,应当持净戒。’

天女感念佛德,手持华盖,鸣众天乐,来到精舍顶礼佛陀;佛陀亦为其开示佛法大意,天女当下即证阿罗汉果。在场比丘见此殊胜果报,便请示佛陀天女的得道因缘,佛陀告诉大众:‘此天女于迦叶佛时代,曾受持八关斋戒,种下出世善因,所以今日不仅能生天道,更可得证圣果。’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五》

省思——

‘欲得生天上,若生人间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人间以王为贵,河流以海为归,夜晚以满月为明,圣人以诸佛最上。佛说‘戒律’是诸经中王,持戒能使内心回复清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一切福田不离自性,欲求福灭罪必须以持戒为始。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个饼

六个饼
有一个人,觉得饥肠辘辘,

便买来七个煎饼充饥。

望着热腾腾的煎饼,迫不及待地吃将起来,

一个、二个、三个……

当他吃到第六个半的时候,肚子就觉得很饱了。

突然间,他觉得很后悔,

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说道:

‘吃了最后的半个饼,就觉得饱了。那么先前吃的那六个饼不就浪费了?唉!真是笨啊,早知道吃了这半个饼就能吃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才对啊!’

改写自《百喻经》

省思:——

常常,我们也会向往最后轻而易举成功的那一幕,而忽略之前需要多少昼夜辛勤、胼手胝足的努力,就如同吃饼人一般!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牙象王

六牙象王
从前有一只六牙象王,率领五百只大象共同生活在山林中。

象王有两个妻子。一天,象王见湖中有—朵莲花,娇艳欲滴,十分美丽,便捞起这朵莲花送给第一个妻子。

第一个妻子十分高兴,说:“这么冷的天,你竟然能找到如此美丽的花给我,我太幸福了。”

另一个妻子却生气了,嫉妒地咒骂:“你这个偏心眼的!我要有毒药非把你毒死才好。”她越想越生气,一口气上不来,竟然憋死了。死后,她的灵魂投胎到一个首陀罗家,成为这家的女儿。渐渐地,她长大成人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宛如一朵掐得出水的莲花。她既聪明又伶俐,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识古今,明知盛衰。她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国王听到了,就聘她入宫,成了王后。

王后常常向国王讲述治国之理,施政之道,国王听了十分佩服,对她言听计从。

一天,王后对国王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只六牙大象。我想用它的牙来做装饰品。大王—定要给我把象牙弄来,否则我马上死给你看。”

国王说“王后,你别开玩笑了,世界上哪有长六根牙齿的大象?这话传出去人家会笑话的。”

王后说:“我对此看得很重,—直牵挂在心,如果你不满足我,我—定会郁闷而死的。”从此郁郁不乐,生起病来。

国王很着急,假说自己梦见—头六牙大象,问四名大臣:“从古到今,世界上难道真有这样的大象吗?有什么办法能找到它?”

一位大臣说:“世上根本没有这种大象。”

第二位大臣说:“大王所做的不过是个梦罢了。”

第三位大臣说“我好像听说过有这么—头大象,不过它生活在遥远的地方。”

第四位大臣说:“要想抓住它,恐怕比登天还难。”

四个大臣回去之后,召集四方的猎人,向他们打听,到底有没有六牙大象。

一个生活在南方的猎人说:“我父亲生前常常提到过这头象。不过实在太远了,很难抓住它。”

大臣带着这个猎人去见国王,国王与王后马上接见了这个猎人。

王后对猎人说:“你向南直走三千里,有一座大山,进山后走两天,就能到达那头大象的住地。你在路边上挖个坑,再剃去须发,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躲在坑里把它射死,然后把它的牙截下给我拿来。”

猎人照着王后的吩咐来到大象生活的地方,果然把大象射中了。象王见是一个出家人,便问“你是出家人,为什么要害我呢?”

猎人说:“我想要你的牙。”

象王说:“我痛得实在受不了。你想要象牙,赶快来拔。也许过—会我会改变主意,不但不让你拔牙,还要杀死你。”

猎人连忙上前,把象王的牙一一拔下。象王又叮嘱猎人说;“你快点跑,注意别留下脚印,以免别的象知道后顺着脚印来追你。”

象王害怕其他大象听到声音赶来危害出家人,强忍疼痛,—声不吭。直到猎人走远了,才禁不住大声呻吟起来。后来终因伤势太重死去,投生到天上。

群象听到象王的悲鸣,急忙赶来,见象王已经死去。大家—看象王的惨状,大叫起来:“是谁杀死了我们的大王?赶快抓住他!”可是四处寻觅,也没发现凶手的踪迹。大家回到象王身边,悲伤地哭泣。

再说猎人取回象牙,交给国王。国王一见象牙,只觉得浑身—阵阵打冷战,牙齿也吓得格格响,没有勇气伸手去接。王后刚伸手接过象牙,突然天空响起一个霹雳,她便口吐鲜血,倒地死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命之鸟

共命之鸟
过去,雪山上住着一只很特别的鸟,它的身体上同时长着两个头。奇怪的是,一个头经常能吃到香美甘甜的果子;另一个头却从来没有尝过美果的滋味,反而都吃到坏的、烂的果子。

在一个暖风徐徐的晌午,鸟儿又飞向树林觅食。正当它停下来要享用果子的时候,没有尝过美果的这个头,生起了嫉妒心,嘀咕着:‘真不公平,为什么我总是吃不到好东西!既然这样,今天不如吃个有毒的果子,以后你就再也不必吃了!’

另一个头听了,安慰道:‘虽然我吃了好的果子,但最终我们都能一起吸收营养、同样得到好的体力啊!’

尽管这番好言相劝,想不开的那个头还是依然故我的吃下了那颗毒果,当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四

省思——

同住一个地球的人们,即如‘生命共同体’,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的嫉妒与嗔恨,而危害整体环境,是不是就和这个吃毒果的头一样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冤冤相报何时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过去有个男子娶了两位太太:大太太膝下无子,小太太则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样可爱的男婴。由于丈夫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但是,对外却宣称自己疼爱这小男婴胜于亲生骨肉。因此,家人也都认为大太太将他视如己出,根本没有起任何疑心。

然而,大太太始终意图要害死小男婴。就在小男婴大约一岁时,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机会;用针刺入小男婴的脑门,而且深入颅内的皮肉。小男婴因此生病,啼哭不止,也不再吃奶,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过了七天,小男婴便命终了。大太太啼哭不已,小太太更是伤心欲绝,肝肠寸断。

过了一段时日,小太太在各种查证下,逐渐怀疑大太太是真正的凶手。由于丧子之痛,加上有仇未报之感慨,寻即命终。心怀怨结而死的小太太,命终后,为报杀子之仇,投生当大太太的女儿,长得容貌端正,大太太自然对她疼爱有加。然而,女婴才一岁就命终,令大太太每天端坐不食,悲恸号哭更胜于过去的小太太。

往生后的小太太,连续七次投生为大太太的小孩,或二、三年,或四、五年,或六、七年便往生。最后一次投胎时,她长得比过去更端庄;但是,在十四岁正当要嫁出门的夜晚,又不幸命终。大太太忧伤悲恼,终日啼哭;将女儿停尸在棺中,也不肯盖棺,终日看着棺材中的尸体,不说话也不进食。奇妙的是,已死去的女儿,居然容颜气色比生前更加焕发,使得大太太更是恋恋不舍。

过了二十几天,有一位阿罗汉圣者,因为与大太太宿昔的法缘,知道了这件事,要藉此因缘度化此二人。于是圣者前往这户人家托钵乞食,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钵饭供养,圣者不肯接受,并告诉婢女,希望见到她的主人。大太太自认为忧悲苦恼的模样,无法出门见人;因此,命令婢女供养后再请他离开。然而,婢女数次请求,圣者仍不愿离开,坚持要见主人。大太太知道对方不肯离去,心中虽然感到愁忧无奈,也只好请圣者进门来。

阿罗汉圣者看见大太太蓬头垢面、憔悴不堪,并试图用手遮掩,于是问大太太:‘为何如此?’大太太告诉圣者:‘我前后生了七个女儿,都非常黠慧可爱,却一个个死去。最后这个女儿,在要出嫁时也死了!实在令我愁忧悲恼,痛不欲生。’

阿罗汉圣者问道:‘家中过去有一位小太太是为何而死的?’痛哭不止的大太太听了非常震惊,心想:‘他为何会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圣者说:‘等梳理完,就告诉你。’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毕之后,圣者又问:‘小太太是为何而死?’这时,她缄默不语,心中感到惭愧万分。‘你杀了小太太的儿子,让她愁忧悲恼至死。因此,她前后七次投胎成你的小孩,成为你的冤家,意图也让你悲恸忧伤而死。你可以去探视棺材中死去的女儿,看看是否完好如初?’大太太一看,尸身居然已经坏烂臭秽,令人难以靠近。圣者问大太太:‘如此不净之身,你何以贪念不舍?’大太太感到惭愧至极,便立刻将她埋葬,并请求圣者为自己受戒。

次日,依圣者指示,大太太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却化作毒蛇,挡在大太太的路途中,想咬死她。由于毒蛇挡路,大太太无法前行。此时天色已渐晚,她不禁心生怖畏:‘我想要到寺中受戒,这条蛇为何一直挡住我的去路?’圣者知道这件事后,即前往大太太的所在处。大太太一见到圣者,便欢喜地恭敬顶礼。圣者告诉蛇:‘你为报杀子之仇,前后投生作大太太的女儿已经七次,彼此互结冤仇,来生势必又将互相仇害,如此毒害轮转无有穷尽……,尽管如此,这些罪过,尚可度脱;但是,如果你现在障碍她受戒,障人受戒恶报甚大,将生生世世堕入地狱,无有出期!’毒蛇听闻圣者的开示后,知道宿世的因缘果报,心中的烦怨委屈刹时冰销,低头思惟不已。

圣者观察得度因缘已经成熟,随即为两人祝愿:‘你们两人由于宿世的业缘,互相恼害报仇。现在彼此应当解冤释结,不要再恶意相向;过去所造的种种罪过,从此悉数灭除。’最后,一人一蛇互相忏悔前愆,蛇因闻法功德,旋即命终舍去蛇的报身而投生人道。大太太听闻圣者的开示之后,心开意解,立刻追随圣者受了戒,此后精进修行,证得须陀洹果。

原典出处:《众经撰杂譬喻.卷下》

省思——

古德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大太太、小太太不明因果,仇恨未消,因而彼此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承受无量苦果。幸好有阿罗汉圣者为二人开示化导,教令忏悔宿业,方能前嫌尽释,转恶缘成善缘、法缘。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应当学习菩萨慈心广大,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以冤亲平等的心量,化解恶缘,广结善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那度主

分那度主
从前,有一个靠近南海的国家,名叫那梨,人民以采集珍珠及种植栴檀木为业。其中,有一对兄弟自父母双亡后,就想要分家创业,而双亲所留下的除了财产外,还有一位名叫分那的仆人,他年少聪明,对于买卖贸易或入海寻宝等事无所不知。于是,兄弟俩将财产当成一份,仆人分那也划为一份,并以掷筹的方式决定继承的东西。结果,弟弟得到了仆人分那,却失去了继承财产的权利,只好带着妻儿和分那,空手离家。

当时的环境非常艰困,人们都过着贫苦节俭的生活,对于只有分得仆人的弟弟来说,一想到家人未来的生计,不免担忧起来。分那知道后,对主人说:‘请主人不用担心,我会想办法让大家的生活永保无虞,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让你们的财富胜过你哥哥。’主人听了虽半信半疑,但也别无他法,于是对分那说:‘好吧!只要你能够做到,我就恢复你自由之身。’说罢,弟弟便将妻子存的一些珠宝交由分那,作为生意的资本。

当时,正逢海水涨潮,城内的人民纷纷到海边去捡拾木柴。分那也来到城外,眼尖的他,看到一位乞丐所扛的一大捆木柴中,有着非常珍贵难得、可以当药治病的牛头栴檀。于是他二话不说,就以两枚金钱买下这块珍木,并且将它剖成数十段。此时,听说城里正好有位长者生了重病,需要二两的牛头栴檀配在药里服用,才有痊愈的希望,但是大家都遍寻不到这种珍木,正在为此发愁。于是,分那马上带着一段牛头栴檀来到长者家中,长者的家人喜出望外,马上以二千两金换取分那手中的牛头栴檀。后来,分那又陆续将剩下的牛头栴檀卖出,所得的财富比主人的哥哥还超过十倍之多。主人为了感谢分那的恩德,并且遵守当初的诺言,于是还他自由之身,随他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分那离开主人后,一心向道,于是来到舍卫国拜见佛陀,请求出家。分那顶礼佛陀后,长跪佛前:‘弟子虽然出身卑贱,但求道之心却是坚定不摇的,希望世尊能慈悲救度我!’佛陀听了分那的祈求后,说道:‘善来分那!须发自堕,法衣着身。’分那示现比丘相,佛陀为他开示佛法的道理,分那一念相应,即证阿罗汉果。

分那心想,今日能证得六种神通,达到生死自在的罗汉果位,全要感谢主人给予自由,才有机会亲近佛法,所以我应当去度化主人一家及该国的国人。于是分那回到那黎国的主人家,主人一见到分那,非常高兴,马上准备丰盛的菜肴款待他。分那食毕,将手洗净后,便飞至空中,分身变现,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种种神通,光明晃耀,从空中缓缓降下。分那告诉主人:‘今日我之所以有种种神德,都是因为主人赐我自由,所以我才有机会跟佛陀学道。’主人听了回答:‘佛陀的智慧、神通如此广大!我愿拜见佛陀,听闻教法。’分那听了非常高兴,告诉主人:‘只要你发至诚恳切心,设斋供养佛陀,佛陀一定能感受到你的诚心,前来接受供养。’

于是,主人马上准备供养佛陀的斋饭,并且向着舍卫国的方向稽首长跪,烧香祈请佛陀能够屈驾至此度化众生。佛陀知道他们的心意后,即带领五百位证得罗汉果位的沙门,运用神足通抵达。那梨国的国王与人民见到如此殊胜的景象,莫不升起敬畏之心,纷纷来到佛前,顶礼佛陀。待用斋后,佛陀便为主人和国王百姓开示法要;大众闻法后,也都欢喜受持五戒,成为佛弟子。

此时,主人怀着感恩之心,来到佛前赞叹分那:‘分那从前在家时,就非常勤劳,出家证果后,也不忘救度我们。他的圣德高远,让全国人民都得以亲近佛法,我们该如何报答他的恩德呢?’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子: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从正解脱,寂然归灭。

弃欲无着,缺三界障,望意已绝,是谓上人。

若聚若野,平地高岸,应真所过,莫不蒙度。

彼乐空闲,众人不能,快哉无望,无所欲求。’

主人和国王听到佛陀的偈语后,更加法喜,于是又恳请佛陀留下接受供养七日,最后他们亦证得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任何事情的成就皆需众缘和合,绝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所以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应怀着知恩、感恩、报恩的心。所谓‘成道方能将亲度’,什么是报恩的最好方式?唯有精进修行,进而带领有缘大众亲近佛法、听闻佛法,找到人生的真理,这才是最究竟的报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13 , Processed in 0.30887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