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实修交流] 交流学习整理帖,祝愿师兄们得获法益、法喜充满,感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担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专注现在,坚持自己的路,

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贝聿铭:我 和 我 的 建 筑 都 像 竹 子

全文地址: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4951&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的宁静与品德的修养是心灵力量的来源,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

用一种无我的,博爱的慈悲。助人的慈悲。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你的心才会有真正的力量。

这是一个无欲无求的境界。这就是心医。这也就是医心。”

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回家人老师:《心医》  简洁版

地址: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34195&extra=page%3D1&page=1


孙思邈1.jpg

【附】 孙思邈  《备要千金方/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11 20:10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禅宗典故:婆子烧庵简解 (转)


有一桩著名的禅宗公案,叫“婆子烧庵”。出处在《五灯会元》卷六“亡名道婆”条,原文是: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养了一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看完这个公案,大家也可先仔细琢磨一下其中之法要,然后再看看我这个粗释,能不能够上诸位大善知识的高见,若是不足,尽可指正,末学非常愿意参学,由此起到互帮互学的作用。

   
乍一看此一公案实在是让人难以琢磨,好像这个婆子有点过激,这个和尚说的也不错啊,也挺有修行的,呵呵,但细细品来,全非如此,岂不知婆子这种行为,法味了得,和尚二十年参悟,婆子试探,后又赶走他又烧庵,岂非真与和尚斗气,真闲自己未供到一开悟人呼,其实非也。和尚说自己和美女一个是寒岩,一个是枯木,虽以死心,情志灰灭,能够对境不起心,又能对治恶习,不落淫窝,真是非一般修行人所能比得过。但是此一话出,婆子就言二十年养一俗汉,便把他赶走烧庵,可知婆子境界非凡,非是一般俗子,今暂不谈其境界,但看这一和尚之言,枯木,寒岩皆因和尚心不达一,不知外境是何?而生二所,三冬无暖只因落得心外境意,不了一切外境原是自心,实无有二。此一“心”俱一切净秽,条条万法,历历分明,觅之了无所得,得之无有觅处,根本无生,三谛互即互融。旨在不应有一切染着,念念明了,便是自在。由此看出这句话实在是增上慢意(此一言下,不识真性,罔受“冷暖”苦缚,自做净人,不能圆融)。婆子即能识此,非三乘之小行人也。


据传这个婆子烧庵的故事还有个结尾,说的是这个禅师被婆子赶跑后很惭愧,就出去修行参访,终于开悟了。


回来后还是由这个老太婆供养他,还是这样测试,这回他说: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婆婆知。这个答案出来以后,老太婆就说:很好,我终于供养到一个开悟的菩萨了。


续上这一后段,才知和尚长进实在了得,从初毫无法味,到后来这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离一切言说,实相之义得以彰显,若非心地圆明之人,不得明知,而婆子赞叹,印其开悟,可见婆子实是法身大士,化作凡夫,以身表法,点拨实相圆融境界,妙示大乘醍醐法味,真是不可思议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学大辞典/婆子烧庵  (转)


【婆子烧庵】


(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于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令遣去,烧却庵。见五灯会元六。


解释:关于枯木禅 (转)


枯木禅源出临济一脉。唐代黄檗希运教导学人「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这,可以看作是较早的有关枯木禅的文字。

  

关于枯木禅,《五灯会元》里有一段公案∶
  


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由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修行和尚。一次,老太婆对女子说∶「等一下你送饭去时,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


女子送饭时依言抱住僧,问他感觉何如,那僧人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
  


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和尚已经修行到「枯木倚寒岩」的地步,无情无欲,然而婆子仍斥之为「俗汉」,就是因为那个和尚能「死」而不能「活」。


禅家有「大死一番」之言,妄念灭尽,然后才能显示真心的妙用,「大死」才能「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只是「俗汉」了。枯木逢春才是枯木禅的旨趣。

  

杀人刀、活人剑是枯木禅的两面。


妄想分别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禅门许多机锋、话头,都是为了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所谓「打念头」。这种「打念头」的机用,喻如「杀人刀」,让人「大死一番」。然而,打去念头后,如木石一般不思不动,却是禅家最担心的弊病。


佛教之「空」,「空」去妄想而已,却需显出「真性」的无穷妙用,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这就是「活人剑」的妙用∶以智慧的利刃斩除一切妄想,复活「真性」的妙用,谓之「活人剑」。圆悟论杀、活之机用谓∶
  


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却是活人剑。既杀得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


一刀一剑,能杀能活,方有息妄显真之用。


可见,枯木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泼的自性妙用,得大自在。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5275&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1-14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随喜赞叹

南无地藏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原来怨是亲 ——转摘自《星云说偈》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


——民国.苏曼殊

这一首偈语点了只要是人,都有一颗禅心。



什么是禅心呢?就是无人我,不计较,不执着。


禅心是一种自然,一种包容,一种安住,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将这点禅心发挥出来,生活就非常美妙了!


【禅心一任蛾眉妒】

你有了禅心,对人家的毁谤、嫉妒、障碍都会无所动心,将这无所动的心,服务于国家社会,就不会分别你我,计较得失了。


【佛说原来怨是亲】

有时冤家对头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如提婆达多一直在陷害佛陀,甚至于要置佛陀于死地,也就是因为提婆达多恶毒的心肠,反而增长了佛陀人格的伟大。

所以没有黑暗,哪有光明?没有罪恶,哪有善良?没有乱动,哪有宁静?没有魔,哪有佛?我们要将冤家看成逆增上缘,是在成就我们的修行。


【雨笠烟簑归去也】

下雨时,只要有顶斗笠,在烟雨蒙蒙中穿着蓑衣归家,回到家就安稳自在了!

佛法,就是我们人生的家。


【与人无爱亦无瞋】

我们与人相处,要保有无爱亦无瞋的心态。

有些人爱憎强烈,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很偏激的观念。



三祖僧灿大师曾说: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如能将爱憎中道一些,我们的生活就不会那么挂碍,佛法也常讲生佛平等、冤亲平等、佛魔平等,

懂得了这个道理,人生多少悲欢事,都可以付之笑谈中了。


布施论坛原帖地址: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5614&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叶不沉 (转)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有些经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以避红尘,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   
   

释济大师静静听他说完,微然一笑说:“施主何必心急,同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你就可知自己的未来了。”释济带年轻人走到禅寺中殿旁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又吩咐一个小和尚说:“去取一桶一瓢来。”小和尚很快就提来了一个木桶一个葫芦瓢交给了释济大师。大师手拈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不惹是非,远离红尘,就像我手中的这一净叶。”说着将那一枚叶子丢进桶中,又指着那桶说:“可如今施主惨遭诽谤、诋毁深陷尘世苦井,是否就如这枚净叶深陷桶底呢?”年轻人叹口气,点点头说:“我就是桶底的这枚树叶呀。”
  
   

释济大师将水桶放到溪边的一块岩石上,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诽谤,企图是打沉你。”说着就哗地一声将那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树叶激烈地在桶中荡了又荡,便静静漂在了水面上。释济大师又弯腰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庸人对你的一句恶语诽谤,企图还是要打沉你,但施主请看这又会怎样呢?”说着又哗地倒下一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年轻人看了看桶里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浮着的那枚树叶,说:“树叶秋毫无损,只是桶里的水深了,而树叶随水位离桶口越来越近了。”释济大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说:“流言是无法击沉一枚净叶的,净叶抖掉浇在它身上的一句句蜚语、一句句诽谤,净叶不仅未沉入水底,却反而随着诽谤和蜚语的增多而使自己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了渊底了。”释济大师边说边往桶中倒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树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释济大师望着树叶感叹说:“再有一些蜚语和诽谤就更妙了。”年轻人听了,不解地望着释济大师说:“大师为何如此说呢?”释济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哗哗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把那片树叶也溢了出来,漂到桶下的溪流里,然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释济大师说“太多的流言蜚语终于帮这枚净叶跳出了陷阱,并让这枚树叶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拥有更广阔的世界了。”
    


年轻人蓦然明白了,高兴地对释济大师说:“大师,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蜚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释济大师欣慰地笑了。
    


净叶不沉,纯净的心灵又有什么能把它击沉呢?即使把它埋入污泥深掩的塘底,它也会绽出一朵更美更洁的莲花



感恩曙后孤星布施、分享

布施大讲堂地址: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5557&pid=906718&page=1&extra=page%3D2#pid9067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隐禅师&“就是这样子的么?” (转)


日本的白隐禅师,德高望重,素来受到寺院附近居民的称赞,大家都说他是位纯洁的圣者。
  


有一对夫妇,在他的寺院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天,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突然大了起来。
  

这件事让夫妇俩十分恼怒,他们向女儿追问来由。女儿起初死活不肯说出那人是谁,经不过父母的一再逼迫,她终于说出了白隐禅师的名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立刻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不停地辱骂白隐禅师:
  

“呸,亏你还是个高僧大德,名声在外,竟然人面兽心,做出这样有污佛门的事情来!”
  

禅师静静地听着,自始至终没有做任何解释,到最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哦,就是这样子的吗?”
  

女儿把孩子生下来后,夫妇俩把孩子送给了白隐。
  

这时的白隐禅师,名誉扫地,每个人都对他嗤之以鼻。但他并不介意,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为了养活孩子,他到处乞讨,为婴儿讨取所需的奶水和生活用品。
  

白隐禅师在众人的唾骂声中,默默地抚养着孩子。
  

一年之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终于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原来,这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名青年。自己说白隐禅师是孩子的父亲,是给他栽上了一项莫须有的罪名。
  

女孩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禅师连连道歉,请求禅师的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去。
  

白隐禅师含笑,无语,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地说了那句同样的话:“哦,就是这样子的吗?”


布施论坛全文地址: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5830&pid=907230&page=1&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1-21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08:27 , Processed in 0.15943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