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净土一莲

[大德开示] 菩提本无树──摘自宣化上人《六祖坛经》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尽藏比丘尼】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虽然无尽藏比丘尼本不认字,但是她真是不可思议的比丘尼。她的修行,也是日中一食,长坐不卧。因为以前四祖道信大师提倡,人人都是坐单,长坐不卧。凡是真正修行的人,就都日中一食,长坐不卧,这个比丘尼,也是这个样子。她家里非常有钱,但是她也持银钱戒。

无尽藏比丘尼,认真用功,一天到晚,都是念经、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怠,是这样一位比丘尼。所以她现在还是真身,她的肉身并没有坏。临终的时候,也是坐着往生;往生后,过了几年,身体还一点都不坏,也没有臭,也没有烂。为什么呢?就因为她有修行。她尽用功修行,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虽然是肉身,就变成金刚不坏身,所以坐着就往生了。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的真身,还在曲江一庙上,庙的名字我忘了;不过我见过无尽藏比丘尼的肉身,非常庄严,非常之好。

六祖大师在南华寺的时候,无尽藏比丘尼完全护持六祖大师,各处给六祖做宣传,说:“你知道这是谁啊?这就是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的,真正得到衣钵的传人哪!”

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得绿叶来扶。好花,花是最好的,但是就这一朵花,你看着就不那么好看,一定要有一点绿的叶子陪衬着,啊!才显得这花特别美丽。六祖大师,虽然是祖师,如果没有人护持他,他一定会被神秀那些人杀了。因为神秀派了很多人来杀他,当时的外道,也派了很多人杀他,但是六祖大师座下一班弟子,和这所有的护法居士,都拥护他,所以没有机会给这些人杀了。这是一方面。

六祖大师不能给自己宣传,说:“你们知道吗?我就是第六代祖师啊!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他不会这样讲的。因为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师,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带着一些学人,有几百人,跟六祖学佛法。这几百人里,每一个人都有同参道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朋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朋友。这几百人,通知所有他们的朋友、亲戚,都来亲近六祖大师。所以当时在南华寺,出家人有七、八百人,在家人也有几百人。所以六祖在南华寺时,常常每一天都有一千五百人至两千人吃饭。当时的法会,可以说是非常隆盛。这样隆盛,就是无尽藏比丘尼、通应律师和刘志略他们来护法。

无尽藏比丘尼拿着《大涅槃经》,有不认识的字,问六祖大师。六祖大师说:“你不认识这个字吗?”无尽藏比丘尼说:“是的,我不认识。所以请问你,这个字是怎么样读法?”六祖大师说:“喔!我也不认识这个字啊!我虽不认识;但是经的意思,你问我,我可以讲给你听。”

无尽藏比丘尼就说了:“你连字都不认识,意思怎么会懂啊?”六祖大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诸佛心法的妙理,就是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于文字上,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认字不认字,都不要紧的。

比丘尼一听很惊讶,认为这件事很不平凡。所以她走遍了曹侯村,告诉每一个耆德。耆,就是老年人;德,就是有道德的。就是乡村里最好的这一些老人。就说这个和尚、这位法师,真是有道德的。他虽然不认字,但是他是开悟的、有道的法师。你们都应该发心供养。
发表于 2010-11-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信佛无言】

佛没有讲话,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众生心里的。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等临入涅槃的时候,一切弟子就问,说:“佛!你说了这么多经典,这怎么办呢?”

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

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说了这么多经,他说一个字也没说。不错!那个经是佛说的,为什么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六祖大师又教人“但信佛无言”,说佛没有讲过什么话。你若能有这个信心,莲华从你口里,就生出来。这个信心,真是不容易生出来!现在我告诉你们,怎么样“但信佛无言”。

佛没有讲话,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众生心里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都有这种的智慧,都可以说的。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说的,是由众生的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没说。说而没说,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你要是有所执着,就变成法执。所以叫你没有执着,不要执着这一切法,也不要执着空。你不执着法,你执着空起来,那又错了。所以最不容易的,就在这一点;最容易的,也就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你会了,佛就没有说;你不会,那佛说得太多了。就在这个地方!

学佛法学得这么久,我现在叫你们讲一讲:佛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们为什么一天要说这么多话?为什么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都不要讲话好了!以后,有外边的客人来,我们由一个人陪着讲话;不要你也讲,他也讲,那么讲就会乱了。人家一看:“哎!你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说得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但是若到我们做功课的时候,就还照常做功课;不能因为外边的客人来,就把我们的功课停止。我们功课是重要的,所以少讲话多做功课,这是要紧的。

以后我也希望少讲话,因为我若不少讲话,这一些跟我学的人说:“你看!他天天都讲那么多话,我们当然要跟着这个法师学啦!”就要讲很多话。所以以后我也少讲话。我认为在路上、在车上,我都不讲话。在这个地方,在佛堂里,有重要的事情,可以谈一谈;没有重要的事情,我也很少讲话,少讲一点话。

还有,如果新来的客人不是重要的,我也都不见。没有重要的事情,也不需要给我介绍,因为我也不愿意有太多的麻烦。我并不是怕麻烦,但是我不想太多;太多了,就不怕也要怕了。若少少的,还没有关系,不要紧。所以我讲经的时候,可以讲话,不讲经的时候,我愿意不讲话。有事情可以讲话,没有事情也就不讲话。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讲经,也是说而未说。说:“那这回不要紧了,我们也是说而未说。”你们现在是学而未学,不是说而未说。没有学好呢,学好了再说!
发表于 2010-11-1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蔽光明】

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一切的众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什么遮盖自己的光明了呢?“贪爱尘境”,因为你有贪心,有爱心。贪,就是贪尘;爱,就是爱尘。贪,是贪的不清净;爱,是爱的不清净。有这种贪爱的不清净境界,你向外就去攀缘。

我们现在听经听到这里,应该觉悟啰!也应该开悟啰!不要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你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安乐。所以你外边不单单攀这种种的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识;里边也就不安静。不安静,里边也就造反;里边自己的心里不安乐,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所以你的心就为形役;心本来是主人翁,现在给身体做奴隶,甘为身体来驱驰。
发表于 2010-11-17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念而无念】

明白了,就是不执着,不是叫你就空谈一些口头禅。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法达法师在领受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后,虽然他明白《法华经》,他还不停止念《法华经》。不是说,哦!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了,就算了。他还是照常念经不停止。

往往有一些人,对这个地方就不清楚。好像你可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吃而吃,吃而不吃,可不可以呢?你偷东西,你说:“我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你没偷就是偷了;偷了就是没偷,这可不可以啊?你杀生,说:“我杀而未杀,未杀而杀。”这可不可以呢?不可以的。所以你明白了,就是“不执着”,不是叫你就空谈一些口头禅。说是:“哦!这个理,也就是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嘛!”不是这样讲法。你要到这个程度上,你念经,还不执着念经。

不能像法达似的,以前以为:“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我这功德太大了,我这功德高过一切!”所以根本就不向人叩头了。他见到六祖,叩头头不至地,这算最恭敬的了;见普通人,相信他不要说叩头,不要说顶礼,他连个问讯都不打,他一定是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为什么他这样?他说:“你看我!”就好像有钱的人,见到穷人他不睬的。他眼睛这么看,不往下看,往上看;是看有钱的人,不看穷人的。有钱的人,见到一般穷人,他看不起的。

法达法师念《法华经》,也就等于一个财主佬了,财主佬就是有钱的人。那么法达法师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所以就目空一切,就看不起人。可是见到六祖,人人都知道,这是得五祖衣钵的祖师,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个头。虽是叩头,他心里一定想:“嘿!我念这么多《法华经》,比你这个祖师总高、总大,我的功德,超过你这祖师啊!”所以他就勉勉强强叩头。六祖一看就知道,他心里有一物。
发表于 2010-11-1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的四种智慧】

这四种智慧,本来就是自己心里明白,才生出的。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性清净:什么叫大圆镜智呢?佛有四种的智慧,大圆镜智,就是由第八识所转的,转识成智。你不会用的时候,就是识;你返本还原,转第八识,就成大圆镜智。所以大圆镜智的本性什么样?是清净没有染污的。

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识所转变的。也就是你没明白之前,叫第七识;你开悟了之后,就是平等性智。第七识,叫末那识,又叫传送识,由第六意识传给第八识,所以叫传送识;第八识?又叫藏识。梵语叫阿赖耶识,翻译成中文,就叫藏识。

藏识,就是我们所做的善恶的种子,都藏在第八识里头。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又叫做八识田,就好像一块田似的,你种什么,它就出什么。

第七识呢?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是诸佛和众生的心,是平等平等的。你心怎么叫无病呢?无病,就要没有障碍,没有妒忌,没有贪瞋痴。你若没有障碍、妒忌,没有贪瞋痴,也就可以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所转成的。第六意识,什么都分别,分别善恶、是非。你的种种思想,看见这个是好,看见那个是坏;这是善,那是恶;这是非,那是是;这是男,那是女,什么都分别出来。第六意识,就干这个工作,所以它很聪明的;好像很聪明,实际上这已经变成一种意识。若是转识成智,就成什么呢?成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智慧,见一切的境界,不用分别就知道了,所以叫妙观察。妙观察和分别心不同的。分别心,是要你用一种分别去分别;现在不要分别就知道,这叫妙观察智。所以证果到阿罗汉的境界上,他都要作意观察;作意观察,就是用妙观察智,知道一切的。他若不作意观察,他还是这种的意,这就是一般人所有的;那么他作意──就是静一静,平静下来;他想要知道某一件事,用妙观察智一观察,就知道了。能知道多长的时间呢?能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就是由前五识所成的,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成的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圆镜,你用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就也是同一块圆镜一样的。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识。这五八是在果上转,六七呢?是在因中转。六七是因中先转,转第六识、第七识;然后前五识和第八识,是果上转的,转的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

但用名言无实性:虽然讲在因上转、果上转,这都不过是这么样子来讲,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在的一种性,只是名而已。

若于转处不留情:若你在它正转的那个地方不留情,就是不停止,不用你凡夫的心,来想这种转的情形。

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当“多”字讲,“兴”就是当“兴起”讲。就是很多的时候,常常都在那伽定的里面。

怎么叫那伽定呢?那伽,是龙的一个名字;龙常常在定中,那伽定就是在龙的定。你看龙为什么能大能小?就是由定中所化现出来的,所以叫神龙,因为龙有变化。前边不是讲,六祖大师用钵把龙降住,说:“你若是神龙,你不单能现大身,你还可以现小身;如果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那不是神龙。”所以龙就现一个小身。六祖大师说:“你不敢到我钵里来。”这个龙,相信也有很大的脾气,很大的无明:你说我不敢到你钵里来,我单试试看!

于是乎,就跳到钵里;跳到钵里后,再想跳出去,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老和尚──六祖大师就给它说法,它就往生了。虽然它常在定里,但是它还没有破无明,所以还发脾气,嘿!我就现一个小身给你看看!它如果真在定里,你说我不会现小身,我就不会现,那又有什么呢?我就这个大身给你看!它被他所转动了,定力就失去,所以六祖大师就把它降伏。

那伽定,就是龙的定;龙的定,言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以前我问你们,龙为什么变成龙呢?因为他修佛法、学佛法是很努力的,昼夜精进,但是它不守戒律。它说那戒律,都是一般普通的人守的,我是一种非常的人,我是简直不在一般人之列,我可以不守戒了!于是乎,它就变成龙了。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是本有的,就是自己心里明白了,才生出这四种智慧。
发表于 2010-11-1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为半偈而舍命】

为八个字,你肯把你身体布施出来给我吃?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说是无常呢?都是说的生灭、灭生这个法。

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讲给大家听一听。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做婆罗门,他在深山里,自己修行种种的法门,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释天惊动了。帝释天说:“啊!这个人修道这么样用功,这得了!”于是乎,就化一个罗刹鬼,来试验这个婆罗门。到这个地方,他就说:“离怖畏如来曾经说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完了这话,他就停止了。

这时候,修道的婆罗门想:“啊!谁在这儿讲话呢?”就各处去找,一找,就找着这一个罗刹鬼。罗刹鬼相貌非常难看,非常丑陋,所谓生得奇奇怪怪的样子。他说:“是不是你说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罗刹鬼说:“是我说的,我是替离怖畏如来说的;过去佛中,有一位离布畏如来,这是他说的偈颂。”

婆罗门就说:“离布畏如来说的偈颂,非常之好,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两句,还有两句偈颂啊,你可不可以说给我听啊?”

罗刹鬼说:“可以是可以的,不过我现在没有气力,饿了很多天,都没有吃东西,说不出来那八个字。我一定要吃饱之后,才可以说;没吃饱,我要找东西吃。”

婆罗门说:“你要吃什么东西啊?”

罗刹鬼说:“我要吃热的肉,有暖气的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

婆罗门说:“你要吃热的肉,莫如你先给我讲了这八个字,我就把我整个身体供养你。”

罗刹鬼上上下下这么看看婆罗门,说:“你能做得到这么伟大的事情?为八个字,你肯把你身体布施出来给我吃?我不相信!”

婆罗门说:“你不相信?我说这话,是真实不虚的,我可以请十方诸佛给我担保,来证明我,我绝对不骗你!你先说这八个字,然后我就给你吃。”

罗刹鬼说:“好!我说给你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说完了,现在你教我吃啰!”

婆罗门说:“你等一等。”

罗刹鬼说:“怎么?你想不算吗?那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佛说:“不会的,我不会不算的,你放心好了,我供养你就是了!不过我现在想把偈颂写到树上,你把我吃了,那将来人也可以看得见偈颂,也可以照佛法来修行。现在我听见偈颂,你就把我吃了,这不还等于没听见一样?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

罗刹鬼一听,说:“可以的,你写吧!”于是乎,释迦牟尼把一棵树的皮,用刀刮去,把这十六个字刻到树上。

罗刹鬼说:“这回我可以吃你了?”

释迦牟尼佛说:“你还等一等,还要等一等。”

罗刹鬼说:“你还等!你已经写到树上就得了,你还有什么理论?你还不给我吃?”

婆罗门说:“我写到树上,风吹雨打,字就会没有了。你等我把它刻到石头上,这才是永远的纪念,可以留到永远。我不是舍不得自己让你吃,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后世,将来人可以看得见。”

罗刹鬼说:“你的思想都不错的。”于是乎,就又让他把这十六个字刻到石头上。

释迦牟尼佛说:“好了,这一回,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你可以吃我,我现在把整个的身体来供养你。”

把眼睛一闭上,正等着罗刹鬼来吃他身体的时候,这罗刹鬼踊身虚空,化为帝释,说:“善哉!善哉!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你真是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将来一定成佛的。”

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婆罗门时,曾经为半偈而舍生命。四句,是整个的偈颂;两句,是半偈。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生灭灭完了,“寂灭为乐”,寂灭是快乐。
发表于 2010-11-1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风严谨】

南华寺六祖道场那儿几千人,也听不见一个人讲话的。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在六祖大师的时代,因为当时一般人都知道,曹溪这儿是正宗的佛法。说:“你想要真学佛法吗?真学佛法,就到曹溪去亲近六祖。”就好像现在在美国,你真想要学佛法吗?就去研究经典,要真正地不怕苦,不怕难,要不懒惰,去修学佛法。

当时在南华寺六祖道场,也是天天坐禅、出坡。怎么叫出坡?出坡就是做工。一早三点半钟起床,四点钟做早课。当时六祖大师那儿,功课特别紧,早课做到五点半。然后就坐禅;等到天一光,吃早粥。吃完了早粥,又坐一个钟头的禅,这时候大约七点到八点的时候。

八点钟去出坡,做到十点钟,做两个钟头的工。在山上种地、斩树、造房子。有两千多人做工,两个钟头就做很多工;不是一、两个人做,做不出来工。人多了,所以去做什么工都很快的。做到十点钟回来,大家再休息一个钟头,十一点钟吃饭。

吃完了饭又坐禅,十二点钟坐到两点钟。两点钟又去出坡,做到四点钟。四点钟回来,就又坐禅,坐到晚间十点钟。有的拜经、拜忏,拜到十二点钟,那就自己用自己的功,天天都是这样子,道风特别严谨,所以任何人都要守规矩的。

那儿就几千人,也听不见一个人讲话的;谁也不讲话,都是自己用自己的功。为什么呢?你一讲话,就恐怕自己的功用不好;用不好功,就打妄想。为什么你打妄想呢?就因为你没有专心用功。你若专心用功,什么也都不想──也不想东,也不想西,也不想南,也不想北,你的功就会用好了。当时六祖大师这儿,功课就这么样紧。
发表于 2010-11-1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心通的境界】

王孝子心里讲,口里没有讲出来。这个人就说……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我想起来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讲给各位听一听。
我在中国东北,就是那时候的满洲里,最初我发心修道,是有种种的因缘。以后我所最崇拜的是我们东北的王孝子。

王孝子,由二十八岁那时候守孝;东北很冷,他用木头板钉一个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过了三年以后,他又在那儿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后守六年。在最后第六年,他就不讲话,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谈话的;天天就在小茅棚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后来这三年要圆满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妄想:千山和广宁山是东北的两个名山,这两个名山里,都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圆满了,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

打个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听见有护法对他讲,说:“今天有贵人到你这儿来。”他听说有贵人来,以为是个做大官的,或者是个做什么的,他就等着。大约到十点多钟,就看见一个穿破衣服的和尚,挑着一个挑子;挑子就是担子,担着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类的。挑着到这儿来,这个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谈话。

本来王孝子不讲话的,他在心里问这个人,说:“你在什么地方来啊?”心里讲,口里没有讲出来。这个人就说:“喔!我在广宁山来的。”王孝子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啊?”他说:“你知道明朝吗?我是明朝一个做将军的,以后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现在。我觉得和你很有缘,所以今天我来见一见你。”他又说:“我知道你要到广宁山去修道。广宁山是独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应该兼善天下。你对这一方的人非常有缘,你不要到广宁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后,就在这个地方造一个庙,在这儿弘扬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说完这几句话,这个人就走了。

这个人自己说他是明朝的人,由什么证明他是真的呢?因为王孝子心里问他话,他就知道王孝子问他什么话,足见这个人已经得到五眼六通里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国时代的人,离明朝已经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这个人没有死,还来见王孝子。由这一点证明:菩提达摩死后几百年,有人在印度见到菩提达摩,和方辩说传授衣钵的情形,这是很平常的,不足为奇的。
发表于 2010-11-17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自性上用功夫】

你把执着去了,才能与自性、本有的智慧相契合。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六祖坛经》中提到,六祖大师为神秀大师的门人至诚,说了一首偈颂: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过

这个意思,就是神秀大师那儿,只是在臭皮囊上用功夫,不知道在自性上用功夫,所以这是病;如果他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是很自然地来用功。六祖大师就说偈颂,说

生来坐不卧:说生的时候,坐着不卧。

死去卧不坐:死了之后,就躺在那地方不能坐着。

一具臭骨头:身体是一具臭骨头,四大假合而成的。

何为立功过:你怎么在这臭皮囊上来用功夫呢?

就是说为什么不在自性上用功夫?尽在着相呢?神秀这种住心观静的教化,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宗旨,就相违背了!所以六祖大师为破他这个毛病,破他这种执着,给他说这个偈颂。

神秀大师教人住心观静,六祖大师说这是毛病;长坐不卧,说这是拘身,不是禅的道理。其实,你若能住心观静,久而久之,也就会有一点成就;你若能长坐不卧,虽然说是不太自由,也对身心上会有一点帮助的。

但是六祖大师为什么要说他不对呢?因为志诚从神秀那儿来的,必须要把他的执着破去,然后他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六祖大师对他说这种种的道理。这个就是教人用功的时候,不要执着,你不要有一个长坐不卧的思想在里头,说:“哦!你看我真是用功修行啊!我长坐不卧啊!”有这种的障碍心,与道就不相应。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若住心观静,心里有所住,就是执着;执着,就是障碍。所以六祖大师才这样讲,说他这是一种病,破他这种执着。你把执着去了,才能与自性、本有的智慧相契合呢!

我们一般人不要说是:“啊!六祖大师说,长坐不卧是不合法的,我们不要那样做。”你若能那样子做,觉得很自然的,不勉强,你可以那样做。如果你觉得很勉强,勉强就不是道;你要很自由的,用功也要很自由的。

说:“那这回好了,自由用功,我就可以不守规矩了。”又不是不守规矩;你不守规矩,那又是误解自由。你不守规矩,譬如人家坐着,你就躺下。啊!这简直太不合法。人家坐着,你就躺着;人家躺着,你就坐着,这叫和大家不一样,要表示你很特别。好像以前,我们这儿有个人,我们一般人打坐,都站起来经行了,那个打坐的,还在那儿坐着。人家走,这么匡匡踢,还匡匡响,他也在那儿坐着:“你看我!你看我坐着,嘿!”这个就错了,你这叫出众,叫不守规矩。总而言之,你修行用功,又要守规矩,又要对你自己自由。但不是不守规矩,就是自由;这一点我们要明白。
发表于 2010-11-1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性的戒定慧】

心就好像一块地似的,你种什么,就出什么。

◎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非,就是没有贪心,就是没有恶心,就是没有嫉妒心,就是没有障碍心,就是没有损人心,就是没有利己心。这心地无非就是心地上没有恶。自性戒说这个心地无非,也就是诸恶不作。可是那个诸恶不作,说是名为戒,却不是说自性戒。这心地无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诸恶不作。非,就是不对的事情;你心地不要作恶、做出不对的事情,这就是自性的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痴,你也就会众善奉行。但是这个众善奉行,和前边神秀大师那个众善奉行,是不同的。他那个是“名为慧”,他没有把自性提出来,所以他没有讲到心地上。这心就好像一块地似的,你种什么,就出什么,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的心地无痴,你心地不要种愚痴的种子,就是自性的智慧嘛!

心地无乱自性定: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志。和神秀大师所说的,本来没有什么分别;但是名称上不同。前边那儿,他没有自性,也没有心地;六祖大师所说的法,都是从心地上、从自性上说起来的,不是从外边说。六祖大师说的是自性,神秀大师所说的呢?是外边的法,就着住到相上了。心地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志,自净其心。那不是“自净其意名为定”吗?一样的道理,可是稍微有一点不同,就是一个在心外说法,一个是在心内说法。一个是一切法都着住到外相上;六祖大师呢,一切法都不离自性,都是在自性生出来的。

不增不减自金刚:自性光明遍照,自性有妙湛总持,自性不增不减;自金刚,是说自己的身体,好像金刚不坏身似的。

身去身来本三昧:你的身到旁的地方去,你的身又来了,这都是在根本三昧之中。身去身来,也就是行住坐卧;在四威仪之中,行住坐卧,都是在定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30 13:52 , Processed in 0.26103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